佛家有多少佛佛卵一说吗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佛教中的五戒是指哪五种戒律?

一般来说,五戒是指在家居士,也就是优婆塞、优婆夷应该持守的五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第一,杀生戒。佛说,世间的众生都具有佛性,都是可以成佛的。而这众生包括胎生的、卵生的、湿生的、化生的四大类,所以佛家认为除了不能杀人以外,也不能够伤害畜生、虫蚁等。不但要戒除直接杀害,而且也要戒杀因和杀缘,例如,猎人是直接伤害的人,而卖猎枪的人则是间接帮助杀害生命的人。

第二,偷盗戒。偷盗就是指偷取有主人的物品。不管是直接偷,如窃取、抢劫,还是间接偷,比如贪污、舞弊;也不管是明显的偷,比如勒索、诈欺,还是隐蔽的偷,比如假公济私、浑水摸鱼,凡是用以上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自己不应该得到的财物,都被称为盗。

第三,邪淫戒。邪淫戒分为两类,出家人需要从根本上戒除所有的淫念,在家修行的居士除了配偶以外,要禁除所有的性关系。

第四,妄语戒。妄语是指不真实的话,包括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四种。两舌的意思是搬弄是非;恶口的意思是出口伤人;妄言的意思是胡言乱语,欺骗他人;绮语的意思是花言巧语,言而不实。

第五,饮酒戒。因为饮酒会使人心神不清醒,自律性降低,并且引发其他的罪恶,触犯以上四戒。



}

篇一 : 佛弟子能否吃鸡蛋?喝牛奶?佛陀、印光大师、宣化上人、通灵居士

原文地址:佛弟子能否吃鸡蛋?喝牛奶?佛陀、印光大师、宣化上人、通灵居士果卿和果宏明示!科学研究报告证明!作者:归依宣化上人

佛弟子能否吃鸡蛋(1):蛋类非素食,食用有恶报,依据在佛经(佛经依据及吃鸡蛋遭恶报故事集锦)

一、蛋类非素食,食用有恶报

各种蛋类不属于素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由于蛋类的味道是腥的,因此,蛋类属于荤腥中的腥类。有人说,现在养鸡场所产的鸡蛋,都是无性的,也就是没有生命的,因此可吃。类似“可吃没有公鸡的蛋”这样的话。但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属于邪见。因为即使是无性、无生命的,终究还是取之于动物,属于动物制品,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归于植物类,所以不能说蛋类是素食。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后面我们会详细说明。

对上述“可吃没有公鸡的蛋”的错误说法,印光大师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好食者,巧为辩论,实则自彰其愚。何以故?有谓有雄之卵,有生不可食,无雄之卵,不会生雏可食。若如所说,则活物不可食,死物就可以食,有是理乎?此种邪见,聪明人多会起,不知皆是为口腹而炫己智,致明理之人所怜悯也。”

对于蛋类不可食用,在佛经中也有着明确论述。比如,于佛教《大藏经》中有云:“一切出卵不可食,皆有子也。”在《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中有:“佛言:‘此辈前世为人,好喜射猎。焚烧山泽、探巢破卵、施捕鱼网,杀一切众生,贪其皮肉,以自食啖,多短命报,世世累劫,无有出期。慎之!慎之!痛不可言!’”可见,“探巢破卵”者作杀生论,其报应经常是,早夭短命、多生多劫沉沦苦海,永无出头之日。

在《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中,佛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火煨鸡子”的罪报。(所谓“火煨鸡子”,是指用火把鸡蛋烧熟或加热,或把鸡蛋放在火灰里慢慢烤熟。)“复有众生,常有火城中,煻煨齐心,四门俱开。若欲趣向,门即闭之,东西驰走,不能自免为火烧尽,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焚烧山泽,火煨鸡子,烧他村陌,烧煮众生,身烂皮剥,故获斯罪。”

“火煨鸡子”者所受的罪报,翻译成白话就是:在火城之中,到处是很深的热灰(煻煨指的就是热灰),4个城门都开着,但是,只要一跑向城门,城门就自动关闭,因此,不得已就不断从东到西地到处奔跑,就是这样也免不了被大火所烧。对于此种果报,在《大藏经》有一则故事,描述得更为详细。故事简述如下:

有1个十三岁的小男孩,经常偷邻居家的鸡蛋来烧煮着吃。有一天清早,村里人还没起来之际,有人敲门叫这个小孩,他爸爸就让他出去看看。出门后,有1个官差跟他说:“有人告你偷人家鸡蛋,官府要传唤你。”而后,他就被领到1个从来没有见过的小城边。这个官差就命令小孩进城。进城后,城门忽然关闭,小孩发现城中空无一人,只是一座空城,地上都是很深的热灰和碎火,他吓得大声呼叫,四处奔跑,无论他跑到四面任何1个大开的城门,城门都会自动关闭。

早晨,村里的人到田里采桑,很多人都看见这个小孩在田里大声啼哭,并且到处奔跑。人们都以为他发狂了,没人理他。到了中午,小孩的爸爸来到村外,才发现儿子在来回奔走狂呼,他就大声叫他儿子的名字,刹那间,小孩发现城墙和火灰都不见了。

这时再看,小孩的腿血肉都烧干了,膝盖以下烂得不像样。小孩把经过告诉大家,村里人才知道,这是烧煮贪吃鸡蛋的罪报。通过这件事,村里的男女老少没有1个不持斋修行的了。

类似的故事在《大藏经》中还有一些,比如:

有1个名叫齐士望的人,死后又活了过来。他说:“刚死之际,判官对我说,你一生中好烧鸡蛋吃,应该受罪之后再回去,然后就叫人送我出门。出去后,看见一座城市,我就不自觉地走了进去,城门立即自动关闭,在城里没有任何房屋,到处都是热灰,热火把我烧灼得异常痛苦。我就到处奔跑,希望能够打开城门出去,这样折腾了一整天,而后才有人命令打开城门放我出去,再后来我就醒过来了。”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敢认为鸡蛋没有生命而贪吃了。“南北朝周武帝宇文邕,好食鸡蛋,一餐数枚。有一位监厨官,常与武帝进食。武帝亡,丞相杨坚即位,称文帝国号隋。此武帝时代之监厨,亦常与文帝进食,开皇期间,监厨忽然暴死,三日后复苏说:他到了地狱,见到武帝与阎王,阎王问监厨:汝为武帝作食,一日煮几粒鸡蛋?监厨实告:不记数。阎王说:既然不记,向武帝迫出即知。忽见庭前有铁床并狱卒数十名,皆牛头人身,拉武帝倒卧铁床,狱卒用铁梁压武帝身,武帝之两胁剖裂处,出鸡蛋十余斛。后来武帝向监厨说:回后向文帝语,仓库玉帛金银,皆我所储,我生时灭法,令下地狱受极大苦,请以此玉帛为我作大功德”。

—详于《法苑珠林·卷九十四》,《大正藏》第五十三册页978下—979上。和《冥报记·卷下》,《大正藏》第五十一册页796下—797上。

周武帝(唐)吏部尚书唐临撰凡夫白话译

周武帝好食鸡卵,一食数枚。有监膳仪同名拔彪,常进御食有宠。

隋文帝即位,犹监膳进食。开皇中暴死,而心尚暖。家人不忍殡之,三日乃苏。能语先云:“举我见王,为周武帝传话。”既而请见,文帝引问。言曰:

始忽见人唤,随至一处,有大地穴,所行之道。径入穴中,才到穴口遥见西方有百余骑来,仪卫如王者。俄至穴口,乃周武帝也,仪同拜。帝曰:“王唤汝证我事,汝身无罪。”言讫,即入穴中。使者亦引仪同入,便见宫门。引入庭,见武帝共一人同坐,而有加敬之容。使者令仪同拜王。王问:“汝为帝作食。”前后进白团几枚,仪同不识白团。顾左右,左右教曰,名鸡卵为白团也。仪同即答:“帝常食白团,实不记数。”王谓帝曰:“此人不记,当须出之。”帝惨然不悦而起。忽见庭前,有一铁床,并狱卒数十人,皆牛头人身。帝已卧床上,狱卒用铁梁押之。帝胁割裂,裂处鸡子全出,俄与床齐,可十余斛。乃命数之讫,床及狱忽皆不见。帝又已在王坐,王谓仪同还去。

有人引出至穴口中,又见武帝出来,语仪同云:“为闻大隋天子,昔曾与我共事,仓库玉帛,亦我储之。我身为帝为灭佛法,极受大苦,可为吾作功德也。”

于是文帝敕天下人,出一钱,为追福焉。

周武帝喜欢吃鸡蛋,一次就吃好几枚。拔彪是监管膳食的仪同,由于经常侍候皇帝吃饭而得宠。后来隋文帝即位,他还留任原职。开皇年中他忽然暴毙,由于心还暖,所以家人不忍心把他埋葬。

三天之后他醒了过来,一开口就说:“带我去见皇上,我要替周武帝传话。”于是大家就替他安排求见,隋文帝就问他要传什么话,他说:

暴死之后,我就听到有人叫我,我就跟着他到1个大地穴的地方。

那儿所有的路,都是通入地穴的。我才走到穴口,遥见西方有一百多人骑马而来,他们护卫着一位好像国王的人。等到他们骑进穴口,一看才知道那人就是周武帝。于是我就向武帝礼拜。武帝说:“阎罗王传唤你来作证我的事,你本身没有罪。”讲完话武帝就进入穴里。

使者也带我进入穴中,见到宫殿的大门。使者带我进入宫庭里,我见到武帝和1个人一起坐着,武帝对那人似乎十分恭敬。原来那人就是阎罗王,使者叫我向阎罗王礼拜。冥君就问我说:“你替武帝准备饮食的这些年来,武帝前前后后共吃了几枚白团?”我不知道何谓白团,就看左右的人。左右的人告诉我说,白团就是鸡蛋。于是我就回答说:“武帝经常吃白团,但是数目有多少,我从未去算过。”

冥君就向武帝说:“这个人没有算多少枚,所以我们要通通把它弄出来计算。”武帝一听,不禁一脸凄惨之相,很不高兴的站了起来。忽然宫庭的前面出现了一张铁床,还有几十名狱卒,全都长得牛头人身,而武帝已经身卧床上。这时狱卒就用铁梁来压武帝,武帝的两胁因而割裂。在割裂处鸡蛋不停涌出,不久就堆积得有床那么高,几乎有几斛之多(五斗为一斛)。冥君就叫狱卒计数,数完之后,床和狱卒忽然又都不见了,而武帝又已经坐在位子上。冥君就告诉我可以走了。

于是就有人带我出到穴口,这时武帝出来告诉我说:“你替我传话大隋国的天子,他以前曾经是我的同事,而现在国库内的金玉布帛,也都是我储蓄的。由于我生前为帝王时毁灭佛法,所以现在受大苦,请他替我作功德。”

于是隋文帝就通令天下,每家出一钱,替北周武帝作功德来超度他。

其实,凡是来源于动物制品的都属于荤,都不适合食用,这自然也包括奶类。虽然在古代奶类基本上不涉及杀生问题,但是它仍然属于荤类,也不适合食用,更何况现在的奶类制品牵涉杀生等问题,应属于绝对禁止食用之列,其原因在后面还会详细谈到。蛋类与奶类等都属于荤,不仅不适合食用,在画佛像时,彩色染料中也不应该有乳汁和鸡蛋等物质,而且也不能用来供佛。这在《优婆塞戒经》中说得很清楚:“画佛像时,彩中不杂胶、乳、鸡子,应以种种华贯、散华、妙绋、明镜、末香、涂香、散香、烧香,种种技乐、歌舞供养。如昼,夜亦如是;如夜,昼亦如是。不如外道烧酥、大麦而供养之。终不以酥涂塔像身,亦不乳洗。”(注:酥,属于酪类,由牛羊乳制成。)

为什么素食者不能吃蛋呢?──宣公上人答问

宣公上人答问录 -金刚棒喝【新版】01-28-2007更新

问:佛弟子是否可食用蛋类?

上人:你要是嘴馋愿意吃营养的东西,那又何必来问我?

问:为什么素食者不能吃蛋呢?上人:没有男女﹝公鸡、母鸡﹞一样可以孵出鸡来。以前的人不懂这个道理,他说不可以,并没有什么证据的。吃鸡蛋的人他为什么要说这种理论?就是他想要吃鸡蛋。鸡蛋不论有没有公鸡都会生小鸡子,不会不生的。《楞严经》上说:“卵唯想生。”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含新版五十阴魔浅释)

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吃斋吃个蛋没有关系!没有关系,等你当鸡去之际,就知道是直接从吃鸡蛋而来的’。

‘佛弟子有吃三净肉的,也有吃肉的。你要是嘴馋,愿意吃营养的东西,那又何必来问我’?

‘如果要吃蛋的话,那也可以去吃肉’。

佛弟子能否吃鸡蛋(2):佛说蛋奶是动物身体的一部分,食后与动物结缘,难脱轮回,难以解脱。

二、蛋类是身分,食用难解脱

在《楞严经》中,释迦牟尼佛对各种取自于动物的物质,有着明确的禁止:“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这一段经文用白话文来说就是:如果僧人(比丘),既不穿东方的丝绵绢帛和此地的靴履裘毳,也不食用乳酪醍醐,这样的僧人,于尘世才是真正的解脱,将来还清了宿债,就不再轮转三界了。为什么呢?因为无论食用或穿用来自动物的物质(动物的身分),都会与众生结下互相牵引之缘。就像人吃地中长出的百谷,足就不能离地一样。一定要使身心,对于一切众生,无论是其身体,还是从其身体所出的身分,既不穿用也不食用,我说这个人才是真正解脱的人。像我这样说的,就是佛说;不像我这样说的,就一定是魔说。

(注:裘,皮衣;毳,羊等兽类的细毛;酥酪醍醐,都是用牛羊乳制成;丝绸,在制造时,会有千百万的桑蚕(丝蛾的幼虫)被杀死(烘烤、蒸汽烫、电击或用微波辐射等))

按照释迦牟尼佛的说法,不这样说的,就一定是魔说。就既然凡穿用或食用动物制品的人,都是不能脱离轮回的,那么,蛋类与奶类制品都出自动物,都属于是动物的身分,食用则难于脱离轮回。因此可以说:拒绝动物制品,就是拒绝轮回!

生命形式大致可以分成4类: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因此,食用蛋类,无疑属于杀生,必招罪业无边;反之,如果慈心保护蛋类不受损害,则相当于护生、放生,则必功德无量。在这方面,释迦牟尼佛早就为我等众生做出了榜样。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有这样一则关于释迦牟尼佛宿世修行的故事:

“欲集一切诸佛法故。于诸禅中不忘众生。乃至昆虫常加慈念。如释迦牟尼佛。本为螺髻仙人。名尚阇利。常行第四禅。出入息断,在一树下坐,兀然不动。鸟见如此,谓之为木。即于髻中生卵。是菩萨从禅觉知,头上有鸟卵。即自思惟。若我起动,鸟母必不复来。鸟母不来,鸟卵必坏。即还入禅。至鸟子飞去尔乃起。” 一般情况下,我们无从分辨哪个鸡蛋是受精的,或哪个不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母鸡很少下未受精的蛋。只有在现代集约化工厂中饲养的母鸡,受到人类制造的残酷条件的操纵,才会大量产下未受精的蛋。所以,我们更应该谨慎对待各种蛋类,免得造下无量杀业而不自觉。在《金刚经持验录》中记载了一则题为“蛋成空壳”的真实故事:

“明朝万历庚寅年间,湖州华林镇有1个老人,每天持诵金刚经。他家有只母鸡,抱著12个卵在孵。有一次,老人梦见12个人跪在堂下说:‘听了您的诵经声,使我们都能度脱禽身,所以特别前来致谢。’

老人醒来后,立刻去检视母鸡孵抱的12个卵,拿起其中1个觉得很轻,其他的也是如此,剥开一看,已经成为空壳。他大为惊异,并将其余的11个剥开,都已成为空壳了。”

在现代条件下,即使是食用集约化工厂中生产的没有受精的鸡蛋,也是脱不了杀生的干系的,因为这些鸡蛋的生产是与杀生紧密相连的。比如,在小鸡雏中,小母鸡与小公鸡的数目是大致相等的,然而,小公鸡对于鸡蛋的生产却毫无用处,因此它们就成千上万地被杀戮。即使是母鸡,一般也只能被养到2岁,当它们的产蛋力逐渐衰退时,就被送去宰杀,而它们的自然寿命却应该是7岁左右。

在鸡蛋的生产过程中,为了从母鸡身上压榨出更多的利润,养鸡场中的条件是耸人听闻的:数以千万计的母鸡被关在连翅膀都不能伸展的鸡笼内,由于长期站立在带有坡度的铁丝网上,它们的双爪往往因变形而残废了,它们再也不能用爪子抓地或筑巢了。缺乏活动使它们罹患脂肪肝综合症和脆骨症,最后,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会变成精神病,也有一部分会不堪忍受环境的恶劣而死去。这些母鸡虽然活得苦不堪言,但仍然会下蛋。为了加重对它们的剥削,鸡棚里的光线是经过精心调节的,以便模拟持续的夏日阳光,从而控制母鸡的卵巢。现代化的灯光养鸡场的鸡蛋高产量就是通过这种手段,再辅助以高含各种化合物和各种激素的饲料来达到的。当享用着这些通过人工操纵母鸡所生产的鸡蛋时,人们已经对这些如父如母的众生做出了最残忍的事情,对它们所造成的巨大的痛苦与死亡,怎么能说与食者毫无干系呢?

在佛的时代,人们普遍饮用乳制品,而且将乳制品分为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5个等级,是日常的食品。本来,食用乳类制品,既不涉及杀生,也不妨碍牛犊与羔羊的饲育,因而不会像食用鸡蛋那样导致极重恶报,只是由于这些都属于畜类的身分,若按照佛陀所说,“服其身分,皆为彼缘;”,结果就是难脱轮回。印光大师也说过:“凡属有知觉者,皆不适合食,虽无知觉,然有生机,如各种蛋,亦不适合食。牛奶食之无碍,然亦取彼脂膏,补我身体,亦宜勿食。”

但是,在现在条件下,与鸡蛋的生产类似,奶类制品的生产同样牵涉巨大的杀业,食用奶类制品,不禁难脱轮回,甚至难免因此而堕入三恶道。现代的奶牛,它的雄性小牛犊,一般在刚刚出生几天就会被人夺走,活不了更长的时间就会被惨烈地屠杀,而后被制成各种食品;而雌性的牛犊将被饲养成未来的乳牛,或者在10天大小时在市场上被出售,养大后作为肉用牛,现在人们所吃的牛肉绝大部分是牛奶工业的副产品。然后,人们饮用着本该是让这些牛犊饮用的牛奶!

同时,牛奶工业也在努力采取各种手段,对奶牛极尽压榨与剥削之能事,对奶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奶牛从2岁开始每年都要有九个月的时间用于怀孕,而小牛犊一出生就被强行带走,母子双方都处于极端的痛苦与不安之中。接下来事的就是,奶牛被强迫要产出10倍于其小牛所需的奶量,也就是一头奶牛正常出奶量的5倍,这就造成很多奶牛都会罹患1种十分疼痛的乳房炎症——乳腺炎,当然,很多还会罹患酸毒症等多种疾病,它们所遭受的痛苦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几年以后,也就是当乳汁被榨干殆尽之时,更加残酷的事情就会发生——屠杀!还是那句话,现在人们所吃的牛肉绝大部分是牛奶工业的副产品。作为人类社会的素食组织“全球素食者协会”,都能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拒绝蛋类与奶类制品的食用,而作为要修成慈悲一切众生的佛弟子,为什么就不能作个慈悲的表率呢?

佛弟子能否吃鸡蛋(3):蛋类有毒素,食用会伤身(为什么说现代养殖场未受精的蛋有毒也不能吃?)

三、蛋类有毒素,食用会伤身现在,人们得的病是越来越奇怪了,很多是以前闻所未闻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多的怪病呢?可以说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病从口入,吃“动物制品”吃出来的。

目前,全世界不仅到处都是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连农业生产也离不开大量有毒的化学物质,比如各种肥料与杀虫剂等。这样一来,就会有大量的毒素存留在动物体内,而且这些毒素一旦储存,便很难分解,一般情况下将终身携带,并不断沉淀浓缩。而正常情况下,人类是食物链的最末端,也就是小动物吃植物,大动物吃小动物,人类再吃大动物和小动物。所以,当人们食用肉、蛋、奶等来自于动物的食品时,就会把累积在这些动物制品中浓缩了的毒素吃进体内,并且进1步浓缩沉淀,终生携带,这样,人类也就变成各种毒素高度结晶的最后携带者了。我们在前面讲过,现代工业集约化养殖的动物,长期生长在非常狭小、拥挤、没有自由、没有自然阳光,而且通风设备不好的的环境下,自然会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就拿养鸡来说吧,饲养的鸡常常会出现各种癌症、瘫痪、内脏出血、贫血和骨质疏松等病变,仅仅英国,每年就有三千六百万只肉鸡死于疾病。而且,人们为了从动物身上压榨出更多的利润,动物会被强迫喂食并注射生长荷尔蒙等以刺激成长,给它们吃下开胃药、抗生素、镇定剂以及化学混合饲料,这些都会在动物体内积聚大量致命的毒素,这也造成它们的蛋与奶成为浓缩毒素的携带品。那么,如果把那些满身是疾病、体内满是毒素的动物制品吃进体内,人们便会因此而得各种怪病。科学实验表明,由患有乳癌的母老鼠哺乳的小老鼠也会罹患癌症,那么,由患有乳癌的母牛哺乳的人类会如何呢?其实,

科学早已证明,即使是不考虑现代化生产所带来的毒素积累,食用鸡蛋也是有害的。由于鸡蛋所含胆固醇过高,它能够增加患心血管病、糖尿病、各种癌症和大脑疾病的可能。在美国,心血管疾病是第1大死亡杀手,癌症则排名第二。心血管病与癌症所攻击的对象,是那些偏于肉、蛋及酸性食品的人群。而素食中含有大量的钾和钙等矿物质,会使血液变成微碱性。美国医药学会会刊曾经报导:“素食至少可以预防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七的心血管病。”所以,以素食治疗癌症的方法,在美国是颇为盛行的。在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比如英国,鸡蛋的消费量也一直处于下降态势,现在每星期人均消费鸡蛋只有1.七个,因为医生一直建议人们每天摄入的胆固醇不得超过300毫克,并限制鸡蛋的食用量,因为每个鸡蛋中胆固醇的含量约为213毫克,特别是老年人和脑力劳动者更应该控制鸡蛋的摄入量。另外,如果过多摄入鸡蛋中的蛋白质,也会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是氨基酸,血液中氨基酸浓度过高,会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同时抑制某些内分泌功能,影响其它营养物质代谢,并且会使血脂、血粘度等发生异常。此外,鸡蛋还常常会携带沙门氏菌,也很容易引发过敏症。现代工业化制造的动物制品中,所含的毒素往往是致命的。比利时因在鸡肉和鸡蛋中发现致癌物质二恶英,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污染鸡事件”。这一风波现在已经蔓延开来,英国政府已发出食物危险警告,呼吁地方当局检查食物店铺行业,特别是鸡肉或鸡蛋产品的安全性;法国开始收回商店中的鸡蛋以及来自法国鸡场的肉鸡,二恶英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恐慌。不幸中万幸的是,研究表明,虽然巨毒二恶英始终难以排出体外,可是纤维食物和叶绿素有吸纳二恶英,然后随大便一起排出体外的解毒作用,有助于消除体内累积的二恶英。因此,多吃富含纤维质的绿色蔬菜有助于消除体内长期累积的二恶英剧毒,当然,绿色蔬菜有助于其他各种毒素的消除是早已被证明的了。对于“蛋类有毒素”一事,近代高僧印光大师也早有明示:“蛋不可食!邪见之人云:无雄卵之蛋可食,切勿听信。又蛋有毒,以鸡常食毒虫故”、“鸡卵,吃素之人不可食,以有生机故。即无生机,亦不可食,以有毒质故也。有谓无雄鸡之地,卵无生机,此地甚少。昔一人好食鸡蛋,久则腹中余毒,生许多鸡卵及小鸡。诸医不识其病,张仲景令煮蒜食之,则吐出许多鸡子,及已有毛并无毛之鸡。令一生勿再食,食则无法可治。可知鸡卵之祸大矣!”

对于奶类制品,同样存在着错误的宣传,有的是以讹传讹,有的是为了牟取暴利而故意误导消费。奶制品工业在对动物造成痛苦与死亡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1种对健康最具毁灭性的食物。牛奶对于牛犊是有益的,可是对人类来说却是有害的。奶制品会在人体内制造出大量的粘液,而后在肠胃之间形成一层障碍,从而影响营养的通过;这种粘液也会累积在肺部,容易导致呼吸器官的毛病,包括支气管炎和气喘病。奶制品还含有非常大量的脂肪,这会导致心脏方面的疾病。在美国,乳制品占了饱和脂肪摄入量的一半,从而使人们罹患第一死亡杀手——心脏病的概率大大增加。绝大多数的人缺乏对牛奶的消化能力,因为在人体中普遍地天生匮乏1种乳糖分解酶,它是消化牛乳中所含有的4.5%的乳糖时所必需的。如果乳糖在小肠内不能被吸收,便会直接进入大肠,促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产生腹胀、肠鸣,甚至腹泻,医学上称为“乳糖不耐病”。世界上约三分之二的人,而黄种人高达70%患有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病。已有科学报告指出,人类饮用动物乳汁会造成食物过敏——酪蛋白过敏,长期饮用会导致各种慢性或间歇性腹泻、肿胀、胃肠胀气、腹部疼痛、哮喘、湿疹、皮疹、慢性鼻窦炎、扁桃腺炎、大肠溃疡、肠功能紊乱、过度亢奋、抑郁不舒、偏头痛、关节炎以及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白内障等疾病。如果是婴儿的话,牛奶可导致胃肠出血从而引发贫血症。另1种欺骗并蒙蔽人们的错误宣传是,饮用牛奶可以补钙。可是,事实恰恰相反,科学研究报告指出,摄取较多奶制品的人,却普遍地是缺钙的人,因为高蛋白摄取造成钙质从身体内大量流失!1997年,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护士健康研究项目”(涉及数以万计的护士)的数据证明,饮用较多牛奶的人比几乎不食用奶制品的人在老年时更易骨折。这是由于奶制品中脂肪较多,蛋白含量高会阻止身体对钙的吸收。这样,为了预防骨质疏松症,水果和蔬菜等素食就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当然,素食可以预防心脏病和各种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已经是举世公认、无可辩驳的事实了。举例来说,在世界上,挪威是奶制品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由于缺钙而造成骨质疏松症罹患率最高的国家。相比较而言,非洲的班图人奶制品摄取量较少,他们却很少因为缺钙而患病。人体不能很好地吸收牛奶中的钙质,而这些钙质会囤积在骨关节或动脉内壁上,从而导致关节炎或引起动脉硬化。就像上面所提到的,牛奶与蛋类一样富含各种毒素。早在l997年,法国农业部对法国生产的部分奶酪、奶油等奶制品调查时显示,这些奶制品中的大多数都含有巨毒致癌物二恶英。其实,人完全可以像牛一样,从蔬菜和谷类中获得所需的钙质,更何况牛所吃的还是那些缺乏钙质的食物——草。据实而言,牛奶中的确富含其他一些对人体有价值的营养成分,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通过全素食摄取这些营养,这样还可以避免饮用牛奶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经科学测试,豆浆的蛋白质含量与牛奶相比,可以说难分仲伯,然而,豆浆中的营养物质却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同时也没有饮用牛奶所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另外,根据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常食用豆类食品如豆腐、豆浆的妇女,比较不容易罹患乳腺癌,其原因是豆类能够降低雌性激素的分泌,进而抑制乳房细胞扩散。我国是1个农业大国,大豆产量较高,从l996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大豆行动计划,面向广大农民尤其是贫困地区儿童与青少年,提供优质大豆加工制品。大豆素有“植物肉”的美誉,大豆的优质蛋白质含量高达40%,其蛋白质含量是瘦肉的两倍或鸡蛋的三倍,主要是大豆球蛋白以及人体必需的各种氨基酸。与动物蛋白质不同的是,大豆制品不含胆固醇,却富含豆固醇,它具有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和软化心血管的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大豆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皂甙、磷脂、异黄酮等五6种可以降低胆固醇的物质,对于防治心血管病、心脏病等特别有益。同时异黄酮可以防止多种癌症发生;大豆磷脂可以抗衰老,具有保护和恢复细胞的作用,还能益智健脑,促进大脑发育,以及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血液粘度等;大豆皂甙具有抗炎、抗血栓、抗溃疡、降低血液胆固醇,以及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血小板减少等作用。常吃大豆食品还能增加乙酰胆碱,可预防痴呆。大豆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锌等矿物质,可纠正骨质脱钙,防止贫血,预防老年性耳聋等。同时,人体所必需的的镁、氟、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也很高,特别富含维生素B1、B2。至于其他豆类,如黑豆、赤小豆等,与大豆一样,都含有丰富的营养,也都有保持肠胃畅通、排除体内毒素以及防癌的作用。通过上述3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拒绝动物制品,就是拒绝杀戮;拒绝动物制品,就是拒绝轮回!让我们牢记佛陀的告诫:杀生食肉得多病短命报。

印光大师:鸡蛋不能吃,牛奶不适合喝!

1,吃鸡蛋的偈子,是狂妄的人所作,不可以听从。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卷二》页485,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2,鸡蛋不可吃!邪见的人说:没有受精的鸡蛋可吃,请千万不要听信这个说法!另外鸡蛋有毒,因为鸡经常吃有毒的虫子。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卷二》页539,复唐陶镕居士书。

3,鸡蛋,吃素的人不可吃,因为有生机。就算没有生机,也不可吃,因为含有毒的物质。有人说有没有雄鸡的地方,鸡蛋就不会有生机,这种地方是很少的。以前有个人喜欢吃鸡蛋,时间久了肚子里的余毒,生出很多鸡蛋和小鸡,很多医生都不知道是什么病。张仲景让他煮大蒜来服食,之后生出很多鸡蛋,和有毛和无毛的小鸡。叫他以后不要再吃鸡蛋,否则无法可救,可见吃鸡蛋的祸害是很大的。(按:福州吃素佛子,往往担心缺乏营养,借口没有受精的鸡蛋,没有孵出小鸡的机会,认为完全可吃,相互学习成为风气,错误不少,几乎等同于破戒了。所以弟子特意恳请印光大师开示这篇文章,广泛刊登,希望可以警示世人。弟子罗智声谨注)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卷一》页221、222,复罗智声居士书二。

4,东晋出家人支道林,学问广博而善于辩论,和他的师父辩论鸡蛋是否可吃。他因为善于辩论,他的师父不能说服他。他师父往生后,一次,显相在他的面前,手里拿着鸡蛋,掷到地上后,小鸡跳了出来。道林惭愧谢罪,他的师父和鸡蛋一同不见了。

鸡蛋究竟是否可吃,这问题大家已经争讼很久了,然而明理的人是决对不会吃的。好吃的人,巧言为其辩论,其实不过彰显自己的愚昧。为什么呢?有所谓的受精的鸡蛋,有生命不能吃;没有受精的鸡蛋,没有生命可吃。如果照这样来说,那么就应该是活的动物不可吃,死的动物才可吃,有这样的道理吗?这种邪见,聪明的人往往是会生起的,不过都是为贪图口腹而炫耀自己的才智罢了,致使明理的人所怜悯啊。

——《文钞》之《复真净居士书》印光大师著述心觉和南敬译

5,民国十七年秋,彭泽的李锦新,和谢汪二人,一起同往九华山上香。坐船经过大通,李和谢一起上岸。汪独自在船上,看见1个卖灰包蛋的,价格非常低,因此买了几10个藏在船上,想带回家后吃。夕阳时间到达茅坦,天亮后上山。汪忽然僵卧着不能动弹,惊恐中问他原因,他也不知道,只觉得全身蠕弱如绵。强行扶他坐起,马上又会瘫倒。大家都说他的心肯定是不够诚敬,所以导致护法神的谴责,他应该马上自己反省悔过才行。汪沉思后说,是否是昨天所买鸡蛋所导致的呢?他嘱咐帮忙丢弃掉,李和其他人上山拜佛时,帮忙代为忏悔。汪在船上,梦到被人抓着呵斥:你远道而来礼拜菩萨,怎么可以贪图便宜,带着荤腥食物呢?幸好你能悔过,可以免你无罪。等到李等人回到船上,汪豁然痊愈。然后他沐浴后上山,再尽心礼拜后才返回。

按:这种事例,就算是彭泽这么小的地方,都数不胜数。不单只本人夹带肉类,就算是家里人买鱼买蛋,虽然没有吃,但去上香的人都必定会有感觉。在衣服被褥上,会显现鱼鳞蛋壳等,所以都不敢不恭敬,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大士让人无法相信的威神之力啊。不恭敬者受到谴责,那么至诚恭敬的人暗中获得的福报,都无法限量。现在暂且记录一则,作为典型事例。至于其他地方的灵验感应,有李圆净所编的《地藏灵感录》,因为不在九华山范围内,不能举例太多。许止净谨识。

--印光大师修订《4大名山志》页211—212之【九华山志·卷四】之“买蛋神责”。台南和裕出版社印。82、8。

6,凡是有知觉的,都不能吃。如果没有知觉,却有生命机率的,比如各种蛋类,也不能吃。牛奶吃着无大碍,但因为剥取了牛的营养来补自己的身体,也应该不要喝。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上》页81。复鲍衡士居士书。

7.虾酱最毒,万不可以吃。以做时,系于海边掘1大坑,于五、六月间,捞诸虾子及诸小鱼,倒于坑中。烈日晒之,全坑发滚,臭闻数里。凡蝇、蚁、蛇等,好是味者,皆自投入悉死之。待其发透,用磨磨过,装篓发卖。吃荤之人当做宝货,可怜可怜。此系一僧,见其做法,为光说之。——摘自《复鲍衡士居士书》

以下为对应的原文言文:

1.“吃鸡卵之偈,乃妄人伪造,不可依从”。—《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卷二》页485,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2.“蛋不可食!邪见之人云:无雄卵之蛋可食,切勿听信。又蛋有毒,以鸡常食毒虫故”。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卷二》页539,复唐陶镕居士书。

3.“鸡卵,吃素之人不可食,以有生机故。即无生机,亦不可食,以有毒质故也。有谓无雄鸡之地,卵无生机,此地甚少。昔一人好食鸡蛋,久则腹中余毒,生许多鸡卵及小鸡。诸医不识其病,张仲景令煮蒜食之,则吐出许多鸡子,及已有毛并无毛之鸡。令一生勿再食,食则无法可治。可知鸡卵之祸大矣”!(按福州吃素佛弟子,往往患乏滋补,借口无胚之鸡卵,不具生机,尽可食啖,相习成风,贻误不鲜,几等于破戒,故弟子特恳大师开示此文,宜广刊登,庶可警人,弟子罗智声谨注。)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卷一》页221、222,复罗智声居士书二。

4.晋支道林博学善辩,与其师论鸡卵之可食否?彼以善辩,其师不能屈。其师没后,现形于前,手持鸡卵,掷地雏出。道惭谢,师与卵俱灭。

鸡卵之食否,聚讼已久,然明理之人决不以食为是。好食者,巧为辩论,实则自彰其愚。何以故?有谓有雄之卵,有生不可食。无雄之卵,不会生雏可食。若如此所说,则活物不可食,死物就可以食,有是理乎?此种邪见,聪明人多会起,不知皆是为口腹而炫己智,致明理之人所怜悯也。——摘自《复真净居士书》

5.“民国十七年秋,彭泽李锦新,偕谢汪二人,同往九华晋香,舟过大通,李谢登岸,汪独居船中,见卖灰包蛋者,价极廉,因购数十枚藏舱内,意欲带回家后用以佐餐也。夕抵茅坦,天明上山,汪忽僵卧不能动,惊问其故,亦不自知,但觉周身蠕弱如绵,强扶之坐,旋即倾倒,众谓此必心有不诚,受护法神谴,速当自省悔过。汪乃沉思曰:得毋昨日误买鸡蛋所致乎?嘱代弃之,李等上山礼佛,并代忏悔,汪在舟中,梦被人拘,呵曰:远道来礼菩萨,安可贪小利,带荤物,幸能悔过,免汝无罪,迨李等回船|,汪霍然愈矣,更沐浴上山,尽敬而返”。

按:此等事类,敝邑彭泽蕞之地,即不可枚举,不唯本人夹带荤物,即家中人或买鱼买蛋,虽未曾食,而进香者必有感觉,于衣衾中,现鱼鳞蛋壳等,故莫敢不敬,此诚大士让人无法相信威神之力也。不敬者有谴,则至诚者暗中获福,宁有限量。姑记一则,以例其余,至他处灵应,有李圆净所编《地藏灵感录》,以不在九华范围,例不能繁引矣,许止净谨识。

—印光大师修订《4大名山志》页211—212之【九华山志·卷四】之“买蛋神责”。台南和裕出版社印。82、8。

6.“凡属有知觉者,皆不适合食,虽无知觉,然有生机,如各种蛋,亦不适合食。牛奶食之无碍,然亦取彼脂膏,补我身体,亦宜勿食”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上》页81。复鲍衡士居士书。

为什么蛋类也不能吃?通灵居士果卿和果宏开示

很多佛弟子学佛多年已经断除了肉食,却始终在吃鸡蛋、鸭蛋等,那么,佛弟子到底应不应该吃这些蛋类呢?

先讲1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法会上,陈居士带来了她的同事小林。小林年龄在35岁左右,瘦削的脸上透着黄灰色,样子很是憔悴。由于是第一次见到果卿老师,她的眼神中满是欣喜和渴望,在听法的过程中,她虔诚而且专注。当果卿老师问小林有什么问题时,她一下子紧张得满脸通红,话不成句,在陈居士的补充下,大家听明白了:原来结婚已十年的小林,非常渴望有个孩子,但不管怎样求神就医,一直没有怀孕。今天有幸遇到果卿老师,请求指点迷津。

果卿老师很同情她,为这种“求不得苦”深深地叹了口气,转过身来对我说:“果宏,你来看看她没有孩子的原因是什么?”我抬头看了小林一眼,正遇上她那双期盼渴求的眼睛,我也不禁感叹了一声:“你是不是很喜欢吃蛋?特别是小小的鹌鹑蛋?”

“对对,我很喜欢吃成串成串的鹌鹑蛋,这……”后半句话的语气中流露出明显的疑惑。善解人意的陈居士在旁边帮她问了一句:“大家都认为蛋是有营养的食物,而且在没遇到佛法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在吃蛋,为什么小林就不能怀孕呢?”

我看了看在我旁边的果卿老师,老师肯定和鼓励的目光使我继续说道:“佛说食诸鸟卵,为无慈悯心。宣化上人在开示有关吃蛋问题时,曾幽默而又严肃地对提问者说:‘你若不怕下辈子做鸡下蛋给别人吃,你什么蛋都可吃’。因为因果错综复杂,每个人的福德因缘不同,虽然都在吃蛋,但每个人受的果报不尽相同。你想要孩子,必须断除一切荤腥,当然包括一切蛋类,多放生,并念《地藏经》回向被你吃过的众生。”

我说完这一席话,再看小林,感觉她没有完全信受。她本想听到关于她不孕的因果故事,但被道破实相后,自认为是稀松平常之事,所以有些失望。我很惋惜小林不能闻即信受,就更直接地说了一句:“你现在只想自己要有个孩子,你想没想到被你吃掉的鸡蛋、鸭蛋等就是鸡母亲、鸭母亲辛辛苦苦生下来的孩子!”

这时果卿老师对小林说:“果宏对你讲的因果道理都是正确的,你要好好按着她说的方法去做,会感招好孩子来,最好让你的爱人也和你一起修。”

这时,果卿老师讲了1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生物研究所的女科长,她女儿结婚有四年了,一直没有孩子,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女儿女婿指导就医,但无奈的结果令她怀疑自己的科研理论。女科长紧皱眉头的愁苦样子,让人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告诉她:‘你女儿和女婿都特别喜欢吃蛋,其中鹌鹑蛋为最爱,这是他们没有孩子的共业,要想有孩子,必须吃素、放生、念经,多做善事。’随后半年,这位女科长的女儿、女婿认真按照此方法去做,如今女儿已经怀孕了。”

果卿老师的故事刚讲完,做医生的李居士就问我,为什么现在来医院求治继发性不孕(曾怀孕但人工流产了,现在想要孩子而不得)的病人这么多?我告诉大家,每个孩子来投胎,都是和父母有着很深的因缘,在轮回的长河里,能有一次投胎做人的机会是很小很小的,但这些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很随便地去做了人工流产,殊不知造下了类似杀阿罗汉的重罪,再加上肆意杀生吃肉,过重的杀业会感召断子绝[]孙的恶报。我看到小林和其他人赞同地频频点头,真高兴小林能有所醒悟,希望她能在佛力的加持下改过向善,持戒修行,早生贵子!

时过半年,当初带她来的陈居士在电话里告诉我:小林照着我们的指导去做,现在怀孕了,非常感谢大家。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说明蛋不可食的事例,如《法苑珠林》里记载,南北朝周武帝宇文邕喜欢吃鸡蛋,一顿饭吃好几个。有一位给武帝做饭的监厨官,在武帝死后,继续作即位的隋文帝的监厨官,一日,监厨忽然暴死,三日后又复苏过来,他讲述自己的经历说:他到了地狱,见到武帝与阎王,阎王问监厨:“你为武帝作饭,一天煮几个鸡蛋?”监厨如实相告:“不记数。”阎王说:“既然不记数,从武帝那里可以知道。”这时就见庭前几10个牛头人身的狱卒把武帝拉倒在铁床上,用铁梁压武帝身,武帝两胁剖裂,掉出鸡蛋十余斛——因果昭然,早晚有清算的一天,都还在吃蛋的人应该早日清醒。

《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中讲述火城地狱的因缘里就有一条“火煨鸡子”:“复有众生,常在火城中,煻煨齐心,四门俱开,若欲趣向,门即闭之,东西驰走,不能自免,为火烧尽。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焚烧山泽,火煨鸡子,烧他村陌,烧煮众生,身烂皮剥,故获斯罪。”我们佛弟子应该依教奉行,切莫等到果报现前再后悔。

有人说现在养殖场中没有公鸡,市场上的鸡蛋没有受精不会有生命,以此作为吃鸡蛋的借口,这种观点为印光大师所痛斥,他分别在给唐陶镕居士和真净居士的信中说到:“蛋不可食!邪见之人云:无雄卵之蛋可食,切勿听信。”“鸡卵之食否,聚讼已久,然明理之人,决不以食为是。好食者,巧为辩论,实则自彰其愚。何以故?有谓有雄之卵,有生不可食,无雄之卵,不会生雏可食。若如所说,则活物不可食,死物就可以食,有是理乎?此种邪见,聪明人多会起,不知皆是为口腹而炫己智,致明理之人所怜悯也。”为什么说没有受精的蛋也不可吃呢?因为佛在《楞严经》里清清楚楚地告诉一切佛弟子:“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蛋类就是来自动物身体的一部分,想清净解脱的学佛人都不可食用。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含新版五十阴魔浅释)

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

提示:劝大家不要再贪图口福和营养而吃蛋类了,我在二十多年的学佛道路上遇到过多位因吃蛋(包括损坏鸟蛋、蛇蛋以及吃母鸡体内未成形的蛋)而造成不孕或常常流产的妇女,她们均是求助无门,只好按照我所说的方法在佛前忏悔,断除肉食、蛋类及五荤,每天念一至二部《地藏经》回向给吃过的蛋和下蛋的动物妈妈,结果绝大多数都在3个月内怀上了宝宝,并且自己身体也变得更加健康。愿所有身体不健康的朋友和事业家庭不顺利的朋友如法实践,3个月内会有让人无法相信的事出现在你身上,你不但没花一分钱,还省了不少钱,何乐而不为呢?

1.冯冯居士特辑 |生死书

3.漫谈慈悲梁皇宝忏(果卿居士著)

篇二 : 佛陀十大弟子传——须菩提(二)

有一次,佛陀在须菩提的故乡布教,乡人纷纷传说,说佛陀是一切智人,论到智能,世间上没有人能够和佛陀相比。()

这样的议论早就传到须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随乡人,都皈依了佛陀。

须菩提家中,一向信仰传统的婆罗门教,现在父母为什么跟随乡人轻易的改宗呢?这时,轮到须菩提觉得他的父母奇怪了。

有一天,须菩提的父亲向他说道:

「空生!你常常自以为很有智能,已经了解到人生的真理,但你和佛陀相比就差得太多。佛陀不但有大智能,而且有大慈悲和大神通,自从佛陀来到本地,全乡的人差不多都皈依佛陀。还想恭请佛陀到家中供养,希望你在佛陀面前,能息下狂妄的心。」

须菩提心中很不服气,他回答道:

「你们眼中的佛陀,自是一切智人,但在我眼中,也许就很平凡了。」

须菩提虽然这么说,但佛陀究竟是怎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感动力?在须菩提一向平静的心湖中,掀起了巨大的浪花,他等不及佛陀到他家中受供时再见佛陀,他想,万一佛陀很忙,不能来怎么办?所以在这一天的夜晚,须菩提便偷偷的先去看看佛陀的样子。

夜晚凉风习习,一轮上弦的月亮弯弯的高挂在空中,星星在闪烁,好象窃笑着好奇的须菩提。

须菩提独自走到佛陀说法的地方,佛陀正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说法,四周亮着火把,下面跪着的是千万听众,呀!佛陀的身后好象还放出光明!

这不像是人间的人,这相貌太圆满了,太庄严了,佛陀应化的身相,实在超过须菩提的想象之外。

大地是宁静的,千万的听众都屏气凝神,不敢有声,这时只有佛陀的法音在宣流着。

佛陀说:「世间是不应该相争的,本来就没有人我的分别,大家合起来就是一体。」

「一切法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的,没有一项东西能独立存在。我和一切法既是互相依赖生存,施慈悲恩惠给众生,看起来像是为人,其实对自己有着莫大的利益!」

佛陀的法音非常的慈和,佛陀说的道理令须菩提很感动。须菩提挤在大众中,偷偷的向佛陀合掌,表示敬意。

佛陀说法以后,回到信众准备的静室中休息,须菩提徘徊在门口,他想会见佛陀,但又没有勇气。

佛陀像是知道须菩提的心意,站在门口问道:

「你是谁呀!到我房中来坐,我和你谈谈!」

「我是须菩提,希望佛陀收我做出家的弟子!」

「呵!须菩提就是你,我早就听说你是村中最聪明的青年。很好,真正聪明的人,对佛法也才能真正的信受奉行。你父母知道吗?」佛陀慈悲亲切的问。

「我想我父母知道一定会很欢喜,我很荣幸得到佛陀做我的老师。」

佛陀很喜欢须菩提,从此须菩提成为佛陀僧团中杰出的弟子。

须菩提出家以后,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每天上午到街坊上托钵乞食,下午就跟随佛陀听教参禅。

比丘们每日出外托钵乞食,总是遵照佛陀的法则,次第行乞,一个个,一排排,无论人家施舍与否,都必须经过。

可是须菩提过乞食的生活,总和大众不同,一离开精舍,他就与大众分道而行,总是一个人威仪齐整,行止安详的去找乞食的对象。

诸比丘起初对须菩提没有留心,但日子一久,发觉须菩提的行动有些奇怪。大家一注意,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须菩提乞食行化,总爱到富有人家里,见到房屋矮小,或是知道经济穷困的人家,他决不去托钵。无论多远的路途,他都要赶到富贵的人家去,否则,他宁可饿着肚子不行乞。

有一次,在毘舍离的国境内,有一位比丘在路上向须菩提取笑道:

「穷在眼前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其实毘舍离的都城都是殷商富户,不知尊者今天看得起哪一家?」

须菩提听后,向那位比丘看了一看,然后解释道:

「大德!我不是看不起穷人,或许真正同情贫穷者的就是我哩!的确,我是发愿只向富者行乞,不向穷人托钵,这是我的苦心,还请道友原谅。」

「尊者乞富不乞贫,每天营养充分,难怪尊者身体这么健壮!」

「大德!请你不要这么说!」须菩提温和的详细说明他乞富不乞贫的原因道:「我向富人行乞,决不是为了贪图美味珍肴,如果好吃,也不须出家学道。为什么我不到穷人的家里托钵?因为穷苦人家,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还有多余的饮食供养我们?即使他们愿意发心,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没有粮食救济他们,哪能再去增加他们的负担?反之,向富人乞食,区区一餐之施,在富者毫无所谓。我所以乞富不乞贫,就是为了这个原因。」

须菩提把他的看法表明以后,那位取笑须菩提的比丘,才无话可说。

在僧团中和须菩提有相反作风的人,是大迦叶尊者,须菩提是乞富不乞贫,而大迦叶是乞贫不乞富。须菩提很不解大迦叶的用心,有一次闲谈时就问他道:

「尊者大迦叶!你乞食的态度和我正好相反,我很无礼的请求你告诉我是什么原因?」

「尊者须菩提!」大迦叶解释道:「我们是出家的沙门,守道行法,这就是人间的福田,我们受人间的供养,是给他们增长福慧的机会。我向贫穷者乞食,让他们种福田,免除他们将来的穷困,富人们的福多,我们何必锦上添花?」

大迦叶尊者的话,一方面像是为自己解释,一方面又像是向乞富的须菩提说教。须菩提听后,点点头,他不强人同己,说道:

「乞富、乞贫,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尊者!佛法里方便有多门,我们可以各行其道,其实这都是佛陀的教法。」

须菩提和大迦叶乞食的作风,成为强烈的对比,他们的说话和乞食的态度,给佛陀知道以后,对两个人都不赞成,曾呵斥他们心不均平,都不合乞食法。

真正的乞食法,是不择贫富,不分秽净,严肃威仪,次第行乞。

大迦叶比较固执,苦行的色彩非常浓厚,他是从来不愿舍弃苦行,可是须菩提,对于佛陀的指示百依百顺,以后就自己修正了乞富不乞贫的态度,他对佛陀的教示,都是感恩的接受。

有困惑,有疑问,有烦恼的朋友,可以添加大川微信号

答疑解惑,给你提出好的建议,解决你的问题,欢迎联系我!

此外,大川公众号中有关佛法的内容,短小精炼,寓意深邃。希望大家经常看看并分享转发,福报甚大,功德甚多,好处说不完,自己体会哦~

}

23 第十六章 缘起性空

  我们六点就开始准备上课,有部分同修你要去用“药石”的话,我们后面有“药石”。

  学员:智慧之门的“药石”(钥匙)。

  因为平常大家在寺里面都习惯用佛教的专有名词,所以经常把吃饭说成“用药石”。讲到这里我想到一个笑话。那时候我住在慈莲寺,当时也是傍晚五点半多,有部分的人已经用完“药石”,但还有人正在用。这时候,有一位从外面来的在家人过来我们这边,刚好在我旁边有一位慈莲寺的住众,他也是很单纯、很纯朴的一个人,当他看到这个人进来的时候,就很关心的问人家:“你药石了吗?”但是对方听不懂,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我当时就站在旁边,不过他第一次问的时候,我还不是很注意这个场面,但是他看到对方好像愣住了,他以为人家没听清楚,就又问人家一遍:“你药石了吗?”对方还是听不懂,然后就“嗯、嗯”一下这样走过去了。他就觉得好奇怪:“我问他,他怎么不跟我讲啊?”

  后来我才想到其中的原因,我就在旁边一直笑,然后我跟他讲:你是用佛教的专有术语问外来的人,人家听不懂。你问人家:“你药石了吗?”一般人都会觉得说:奇怪哦!我好好的来,你怎么问我“要死”了吗?就是说你有你在寺里面的习惯,但外面的人听不懂这些,这之间就有很大的落差。

  这是一个小插曲,我们现在来讲第十六章的缘起性空,这里会讲到非常重要的“十二缘起”,如果大家能够好好地去体会消化,那我们才能够谈及后面的“缘起甚深”,因为你要体会到“缘起”,然后再来才能体会到缘起甚深,以及进一步去体会到涅槃、空、无为,那又是“甚深极甚深”!

第一节 识与名色的关系  杂 三二六(二八八)

  复问:“彼识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非他无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缘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希罗!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

  尊者摩诃拘希罗答言:“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这一经是佛陀弟子们在对答、在探讨。舍利弗向尊者摩诃拘希罗提一个问题:“彼识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非他无因作?”

  摩诃拘希罗就说:“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缘名色生。”

  事实上舍利弗他是知道的,但他故意要问摩诃拘希罗,是要看他了不了解,当然大家在彼此的探讨中,也可以使各自对这方面的观念更加确立。这里最主要的就是去探讨“识”的问题,因为一般众生对这个“识”不了解、不清楚,不知道这个“识”是怎么样形成的,然后一直抓着一个“灵魂”,抓着一个不变的“自我”、“自性”,而佛陀就坦白地讲,这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如果你对这一关看不透,你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那么你就是会一直去抓着这个。摩诃拘希罗说彼识非自作、非他作,意思是说这个“识”不是本来存在,也不是另外一个人他有这一种能力,赐给你这一种“识”。

  舍利弗听他这样回答,就又反问他:以前你曾经说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舍利弗的意思是说:您以前曾经说过是因为有“识”之后,才有“名色”的产生,今天你的回答怎么说变成有“名、色”,然后才会有“识”的产生呢?到底你这样的说法有没有相互违背呢?这之间是否有矛盾呢?

  尊者摩诃拘希罗就回答:我现在打个比方吧!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这里面已经讲到比较深的法义。

  记得我们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成功岭受训的时候,有到野外去,我们会把那些枪三支一组这样架起来,这个立体的空间要存在,必须要有三个不同方向的支撑。在乡下晾衣服的时候,如果没有东西可以挂晾,我们也会用三个竹竿结在一起,然后底部分开,这样就可以做成一个支撑的架子,因为三个点就会确定一个面,然后加上上面的这个点就可以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

  “名、色”跟“识”就如同这三支枪,必须互相依赖才能成立,才会继续运作,只要去掉其中的一支,它就会垮掉。“譬如三芦”也就是三支竹竿,“立于空地,展转相依”是说这三者是互相依赖而得竖立的,“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如果你抽掉其中的一支竹竿,其它的两支就没办法单独存在;如果你抽掉两根,那另一根也会倒下。因为它们是“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学员:你说要观,就是要目睹那个无常,你才有办法到一个无我的境界,您又说刚开始由“有为”然后慢慢进入“无为”的状态,但上次您跟我讲,如果有车子来还是有感觉的,因为那个觉察、觉知还在,那种空既然不是顽空,是否就是佛家讲的真空妙有?

  真空妙有这些,我们今天晚上的幻灯片会介绍。

  学员:那个时候既然还有觉知,是不是主意识应该还存在?  

  我们的觉知是还存在的,修行所要破除的是那个“自我”的意识,不是要破除那个“觉知”。

  学员:因为我一直有个困扰,如果真的是一个完全都空掉的人,你的主意识根本不运作,那根本就是一个很矛盾的状态嘛。

  不是这样!你这样的想法还是在用头脑去理解“无我”,用头脑在理解空,事实上一个证悟“无我”的人,他不会变成什么都空掉,什么都不知道,不是这样。

  学员:应该是解释为他对外面的事情一清二楚,可是他的心不会被外境所转,他自己能够掌握。

   这个也是一方面,他能够清楚地知道外境但不会被境转,但绝不是顽空。

  学员:就是你的觉知还在,可是跟外界的环境已经没有那种对立的状态了。是不是?

  对!他是溶为一体,比如一块石头它处在大海中,石头的那个自我存在着,它就没有跟境界合一,它那个“自我”是抓住的;如果他溶入整个境界,他就是了了分明、清楚觉知。

  学员:可是如果你真的到那个无我的状态,这个世界上还是一样有战争、有不幸的事在发生,对不对?

  对!世间的这些还是存在,只是说你内心的这些冲突、矛盾、二元对立消失了,解脱是在自己。你主要是把我们内心的那些不平、那些苦消除了。一个再怎么高智慧的解脱者,你不可能让这个世间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所以解脱是讲我们自己内心的苦、内心的冲突、矛盾没有了。那解脱者跟这个世间有什么关系呢?当你内心的冲突、矛盾消失之后,你会把你的这一份安详、柔和散发出一种气氛、一种磁场出来,然后他会回向这个世间,回向给有缘的人,他慢慢地会带出一股祥和、安详的气氛。所以解脱是要从自己开始,然后慢慢地去扩及。

  ◎此经的含义很深,要进入深观才能体悟“识”是什么?“识”如何形成?此关如果参不透。就会在阿赖耶识、如来藏识、真常唯心里面绕,不入里面绕的,也是死死抓着自我不肯放,然后大谈无我。(这里的含意很深,大家要慢慢地去体会。)

  ◎由四大“地、水、火、风”聚合而形成有形质的色身,但四大一定是覆裹于空(名),有机生命体才会诞生、存在。名色组合成有机生命体的剎那起了变化,“识”于是产生。“识”一增长,“名、色”也会加速增长。(注意这里的“名、色”跟“空”巧妙地这一种关联。)

  以现在生理学的角度可以来了解,在精虫跟卵还没有结合以前,胎儿是不存在的。当精虫跟卵一结合之后,这时候的卵就不是原来单纯的卵,所以叫做受精卵,一有受精卵之后,它就会开始不断地变化、变化。本来在结合以前胎儿不存在,它是空、它是零,当它结合之后就是一个“一”,然后它会开始细胞的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然后慢慢地分裂成二、四、八……不断地一直变化、变化。

  学员:那时候已经有识了吗?

  对,有。受精卵还没有受精以前,那个卵本身也是一个生命体,它也是一个“识”的存在。精虫在还没有受精以前,它本身也是一个生命体,也是有“识”的存在。但是当这二者结合之后,它的“识”、它的生命体跟原来分开存在的就不一样了。因缘一聚合之后,它整个就起很大的、很奥妙的变化。就好像氢气跟氧气单独分开灌装,与你把二者合起来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缘起的甚深。

  学员:可是意识有分很多层。

  不管再怎么分,这些都是由因缘聚集而生,不管它再多么深,都是缘起。

  学员:这中间有一个疑惑,因为我看过尊者阿姜曼的传记。有提到他在一处待了特别久,待了五年,就是为了一个白衣女居士的原因。这个女居士在一次禅坐的时候,她有疑问,就跑去问阿姜曼,她说在禅坐的时候,突然间好像有像线这样白色的东西,她就觉得奇怪,然后她就一直追追追、跟踪它,那个“识”就到她最喜欢的一个侄女的子宫里面去。然后她就问阿姜曼,为什么会这样?阿姜曼就跟她讲,你要把它断掉。下一次她在禅坐的时候,她就照着这样去把这个缘断了,后来她这个侄女就流产了。她又把这个问题跟阿姜曼讨论,阿姜曼就对她说:你当时如果进去,那你下辈子就是你侄女的孩子,可是她侄女当时已经怀孕了,那个女居士却是在禅坐中才看到,可是白衣居士她当时还活着耶!

  这些我们可以当作一些参考,但只是参考而已。记得!就算是“投胎识”的那个种子,它也不是单独的一个灵魂、一个识,这个种子它一样都是由地、水、火、风这些元素组合而成。我们可以从植物方面去辅助了解这些,一粒稻米或是一粒芒果的种子可以再绵延它的下一代,它地、水、火、风、空的成分。一个人在他还没有了悟生死大事以前,它的自我意识还会紧抓不放,当他在面临生死的时候,又会形成下一世的种子,我们把这样一种现象权称为“投胎识”,但它不是一个单独不变的灵魂体,它还是一样由地、水、火、风、空组合而成然后不断随因缘变化的,里面是很奥妙的,只是组成的比例、变化不同而已,有些种子很重,有些种子很轻,它可以随风飘走。

  佛陀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去了解这个“识”它不是单独存在的一种元素,它是由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

  ◎“识”一增长,“名、色”也加速增长,“识、名、色”三者形成互相影响、水涨船高,身心渐渐发展,“我”的幻觉就产生了,有“我”就会有“我所”的意识跟着而来。

  ◎两大团压力不同的云会合之后,雷电产生了,雷电能起作用、发光、散能、打死人。但是雷电不是本来就存在,雷电不是从外来加入的。

  因为最主要是有电位差、能量的差,然后才会产生雷电。“识”能够起作用,“识”就像这里面的雷电,一般人如果不了解,会以为这个雷电的背后好像有一个雷公、一个天公、雷神在里面。但那些都是因缘聚合,形成之后就会有。

  ◎雷电不是本来就存在,不是从外来加入的,“识”不是从外来加入名色的,更不是一位雷公、雷神在天上操控。

  “识”它是一个种子,种子的形成也是一样,都是由地、水、火、风、空组合而成。

  ◎色(四大)与名(空)未聚合之前,“我”是不存在。在两大团压力不同的云未会合之前,雷电是不存在。这是“无我”的真义。本来“我”就不存在。

  就像卵跟精虫在还没有结合以前,胎儿的生命是不存在的,在它还没有结合以前,新生命的那个“我”不存在。但是卵以及精虫也是一个生命,也是一个“小我”,也是一个生命体,它一样会动,它有生命,而且有识别能力,只是它的寿命只有几小时,或几天而已。

  受精卵在还没有结合以前,它们各自都有单独的生命体,但是当它结合之后,产生的生命体又不一样,里面有很大缘起的变化。所以这是“无我”的真义,本来“我”就不存在,这个“我”它是不断地随因缘错综复杂的变化而变化。

  ◎就在大自然运行过程中,四大聚合、覆裹于空,识就产生了。有形的身体就逐渐成长,这就是“无我”与“缘起”的深义,不要与断灭空混为一谈。

第二节 放下色身容易,放下心意识难  杂 三二七(二八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异生异灭。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善思惟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触因缘生受亦灭止、清凉、息没。”

  第二节的重点就是:一般人比较容易看到我们这个身体有生、老、病、死,或是觉得我丑陋、残缺,觉得这个身体不净、染污,所以比较容易对身体产生厌离,比较容易放下对身体的执着,当然一般没有修行的人,对这个身体还是很贪着的。修行人一般说要放下对身体的执着还比较容易,但是对那个识,对心、意、识却是非常不容易放下。

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佛陀讲一般人只是能放下这个身体,或是觉得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这个世间不好,想要逃到他方世界去,都是在放下、逃避、逃离这个有形的世界,逃离这个有形的身体,但是对心、意、识的这个“识”,却一直死抓着不放,没有针对这个识来对治,没有针对那个自我来对治,这样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也就是说:我们看到这个身体有生、老、病、死,所以就容易心甘情愿地放下。但是对于心、意、识呢?愚痴无闻凡夫却是不能够生厌、离欲、解脱,就是对生命自我的核心死抓着不放。一般人是在世间的名利堆里面一直抓,抓我的财产、我的名利、我的地位、我的妻儿、我的父母、我的亲友……类似这些种种的“我的”,一个修行人慢慢地都可以放下了。

  当来到自己的时候,对这个身体也可以放了,不会在乎这个色身的漂亮与否,但是对深层的那个自我、那个生命核心,却是非常不容易断,这就是初果到四果之间不同的地方。如果你能够厌患这个身,这是初果到三果都可以做到的。但是记得!证到三果的人,他那个自我还是没办法放,虽然很容易理解“无我”,但是那个自我还是没有放、没有断。

  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

  一般人很容易“我思故我在”,很容易从“六根”跟“六尘”接触的当下产生那个我、我是、我能的这一种觉知、觉受,但是你看不到这些我是、我能的存在,它是需要很多、很多因缘聚集而成的,你看不到缘起,你对那个“我”就会紧抓着不放。当你这一种我、我所的意识很强,你对深层的自我、我慢就没办法破除。

 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佛陀跟我们点到这里,就是希望大家要从三果继续向上到阿罗汉果,因为三果的“五上分结”还没有断除,讲的就是你对于“识”这方面还看不到、放不下,是在一个“以慢断慢”过程中,“以慢断慢”就是用这个“我慢”在断那些粗浅的“慢”,就像断那些对身的贪爱,那是属于粗层的,但是你后面的那个“慢”还都紧抓着。

  佛陀知道要真正能够断除这深层的“我慢”不容易,所以他就坦白讲:如果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因为一般众生是容易放下对身的执着,但不容易放下“识”,所以佛陀就做了一个比喻,他是反过来讲说:你在还未能到达究竟解脱以前,你就一定会执着,会抓取嘛,因为你还不知一归何处,你也不知道如何回归法界。如果你一定要在“身体”和“识”之间抓一个的话,佛陀就建议你宁愿抓这个身体好了,但你都不要去抓这个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这个色身,如果你好好地调养,它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七、八十年、一百年的寿命,你还比较容易观察到它的变化。

  而这个“识”它却是日夜、剎那、须臾的生灭、变化,我们这个身体的变化还是比较慢的。如果你拿出你小时候的照片,然后还有十五岁、二十五岁、三十五岁、四十五岁这些照片一一摆出来,你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在成长、变化,脸型还是可以看得出来。事实上我们的身体也是剎那在变化,但是整体的变化是比较慢,如果以身体的寿命来讲,一般平均七、八十年没什么问题,但这个“识”它就不一样,它是每天、每分、每秒都在流动、变化。我们的“六根”与“六尘”接触就会产生“识”,我们的六根不断地在变化,六尘也是不断地在剎那变化,我们的“识”同样也是剎那的在变化。

  若善消息,或复少过。你如果能够把这个身体好好调养,还有可能到达一百岁,如果你好好养生,也有可能超过百岁,而彼心、意、识呢?它却是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所以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识”,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这个都是要破深层的我,要让大家去体会“无我”的深义。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法善思维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触因缘生受亦灭止、清凉、息没。

  佛陀希望大家好好去深观“缘起”,那些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属于“识”的觉知。要观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识法如幻。当因缘情况不同,根、尘接触的每一个剎那就不同,每一剎那的“识”它也在不断地变。

  事实上心、意、识讲的是一样的东西。当它最核心的时候,就是一个心,如果这个心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一种清楚明觉的状态。如果开始要起心动念的时候,会有一个意向、一个波动,当那个意向一出来,心它就能够起功能、起作用,你的这个意向、波动一出来,你就会进一步去做二元对立的分别,就是是非、好坏、对错、大小的那些,这样一步一步的就越来越粗,越来越向外。一般众生是在这个识上面做是非、好坏的分别,用头脑去思维、作意、想象,是停留在“识”跟“意”的这两个层面。

  我们的修行要慢慢地来到“无为”,保持那一种空的状态,回到单纯的这个心、明觉的这一种情况,对整个境界你都了了分明,但是你不会去评判这个火车声好讨厌!或是评判鸟叫声好好听、好喜欢!希望它多唱歌,再唱久一点,或是希望火车声赶快走。

  如果你在喜欢、不喜欢的情境中,就是落入在那个意、识里面,修行就是要回到这个心的明觉。心、意、识的整个关联是这样微细地分,但如果佛陀在讲五阴——色、受、想、行、识的那个“识”,它事实上就是把“心、意、识”合在一体讲的,要细分就是分成心、意、识,但有时候它只有讲一个识,代表的就是合为一体;有时候又会讲一个“意”,就是六根的那个意根,但事实上它是代表的一体。

  ◎【法义分享】愚痴无闻凡夫,包括一般修行人于四大身观察其不净与后患,因而厌患、离欲、背舍,但却看不到识的成因与后患,由于幻觉而产生我、我的观念,所以“自我”就一直紧抓着不肯放、不敢放。虽然口说无我,但却很怕无我。证到三果的阿那含都还舍不掉、突破不了。(慢慢地当你越深入之后,就可以越深的体会到这里所讲的。)

  ◎因此佛陀就明讲;如果无法放下抓取,一定要执取的话,宁愿抓这个色身,也不要去抓心意识。两相比较,色身比心意识还可靠一些。整体色身的生住异灭平均可有七、八十年,而心意识的生灭却是日夜时刻、须臾生灭变异。

  一般众生容易抓的是这个身体,比较会在乎这个身体、形象方面,有的修行人也还是会很在乎这个身体、身相方面,但有一部分修行人当他更深入之后,他重视的会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形象,就是修行人他抓心意识之后,会产生更大的我是、我能、我慢。一般众生抓这个身体,虽然是有“我慢”,但是这一种我慢,不会比欠缺正知正见而去抓心意识的大修行人的那个“我慢”更大,反而是那些修行人的“我慢”比较大。一般的众生虽然有我慢,但是不会、也不敢随便让人家顶礼,但是一些知见不正确的修行人,他认为自己修行的境界很高,他是大法师、大法王,理所当然要受人家的顶礼,受人家的恭敬,这样的话,对深层的自我、我慢没有看到,就容易走偏差。

  今天把这里更具体一点的分析清楚,希望大家能够突破这个关卡,这个关卡可以突破,五上分结就容易突破,就不会卡在那里。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分岔点看到这些,可以把不必要的弯路避免掉。

第三节 凡夫与智慧者的未来  杂 三三三(二九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彼愚痴无闻凡夫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不断,爱缘不尽,身坏命终,还复受身;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者何?此愚痴凡夫本不修梵行……

  若黠慧者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断,爱缘尽;无明断,爱缘尽故,身坏命终,更不复受;不更受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者何?彼先修梵行,正向尽苦,究竟苦边故……是名凡夫及黠慧者,彼于我所修诸梵行,种种差别。”

  ◎【法义分享】同样有此身心之后,凡夫不明其成因与实相,所以起了我、我所的幻觉而执取不放,导致身坏命终,还复受身。死抓不放,下一世的种子就会形成出来,但是这个种子仍然是一些地、水、火、风、空的组合,遇缘又会再长出新芽。

  ◎有智慧的解脱者,了知此身心形成之因与本来面目,体证到缘起性空、无我、无我所,体证到空,因而放开,完全不抓取,任运而浮沉。所以不会去结下一世的种子,身坏命终,更不复受,解脱自在,脱离生死轮回。

  这里有两样的比喻,希望大家慢慢地去体会,慢慢的去了解。

  修行方面的观念,如果有偏差、走错,会越修我慢越大,这是很可惜的;但如果是一个真正有正知、正见,实修、实证上来的人,事实上在他证初果的时候,他的“我慢”就已经大大地降伏、减少了,他的身心会越来越柔软,再来二果、三果,他会一路一直上来,当然这是四双八辈的有修、有证的圣者,是值得众生来恭敬、顶礼的,在世间法来说,这样是不错。但当事人他不会有那一种认为:我的修行境界很高,所以你们要顶礼我的心。如果你真的是沿着正知正见的这一种解脱道上来,你越修身心会越柔软,“我慢”会自然的减少。

  至于众生遇到这样的一个智慧者、修行者、一个四双八辈的福田,他们希望怎么样来顶礼、来恭敬,那是众生的事情。众生的身心有没有柔软?有没有想要亲近善知识的这一种心?是看众生的心愿、意愿。但对那些四双八辈的当事人来讲,他的内心里面没有这些,不会觉得:我的修行境界很高,你们要来顶礼我的心态。如果有那一种意识,就是说他还有很强的“我慢”。

第四节 十二缘起的法说和义说  杂 三三六(二九八)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

  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缘取有者,云何为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缘有生者,云何为生?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缘生老死者,云何为老?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斑驳,闇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是名为老。云何为死?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是名为死。此死及前说老,是名老死,是名缘起义说。”

  第四节讲到“十二缘起”的“法说”与“义说”,什么叫做“法说”呢?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

  “法说”就是说一个总的原则,经文里面是讲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佛陀告诉我们现象界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它背后的原因,都有很多因缘、条件的聚合,然后这个现象才会产生出来。

  那什么是“义说”呢?“义说”就是继续把“十二缘起”的每一支都来做一个具体的解释,所以“法说”是说的一个总原则,而“义说”就是详细的解说。

  所有现象界的一切都是有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就好像一辆汽车要产生出来,就需要很多零件的具足,然后才会有这辆车子跑出来,这叫做“此有故彼有”。再来,当这一辆车子有了,然后我现在也有钱、有需要买一辆车子,这时候的“此有”就变成:因为生产出了车子,然后我有钱了,也有需要了,所以这辆车就跑到我家来,这也是“此有故彼有”。

  你有了车子之后,总是开着去飚车,因为你不珍惜生命,所以导致撞车,因为有前面的那些原因,所以现在是“故彼有”——车祸就产生了。车祸的产生是因为有前面的这些因素、条件:如果你不买这辆车,你不会有车祸,如果所有的车商不制造出来车子,你也不会去买车,如果你要往前一直追溯,那发明车子的人如果不发明,也不会有这些车子……如果你要去怪很多外面的因素,你就永远没完没了!

  所有现象产生的背后都有很多的因缘、条件。甚至有的夫妻为了要不要打一只蟑螂,最后吵到要离婚。但真正的总原因难道就是这一只蟑螂吗?那只是借题发挥而已,事实上,因为结婚几年下来,都常常在那里吵吵闹闹,很多事情在慢慢地酝酿,后来的这个只是一个导火线而已,所以对很多事情你要看到它背后是多因、多缘形成的。

  这里是把十二缘起一支一支地分开来解说,先是说什么叫做无明呢?佛陀说无明就是: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不知业”就是你不知道这样作为是正确还是错误,“不知报”也就是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果,不知“因所起法”就是不知道果。原因是你在“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当下,也就是在平常历缘对境根、尘接触的时候,起的种种变化,你都不知道去觉察。“无无间等”就是没有现观,没有在每一个当下去观察你的身、口、意的冲动。

  十二缘起里面所讲的无明,就是对万事万物的这些真理实相不了解、不清楚;对我们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这些实相不清楚、不了解;对你当下身、口、意的展现、冲动而没有觉知;你的心、你的六根一直在攀缘,你也都没有清楚觉知到,这个叫做“无明”。

  “无明”比较具体地解释就是:第一,对于现象界的人、事、物,包括缘起、无常、无我的这些实相不了解、无知;第二,对你当下身、口、意的这些展现,一直处于冲动中,没有清楚的去觉察到,这就是“无明”。因为你没有清楚觉察到,所以就导致你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无明行”,这里讲的“行”就是身行、口行、意行,“行”是中性的。

  如果你是处于无明的状态,你所产生的行就是无明行、无明的冲动,这个“行”就是一种冲动。阿罗汉或是佛陀他们有没有行?一个有正知正见的解脱者,他是明行足,是契入无为、契入涅槃,但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佛陀三十五岁之后就解脱、契入涅槃了,但他一样没有停下来,而是讲经说法几十年。

  但他是“明行足”,是把“无明”转为“明”。你对宇宙内外的这些真理实相本来不知道,现在已经知道了;对身、口、意的展现,本来是冲动的,现在转为明行,身心柔软了;你在讲话的当下都清楚地知道,对你的身心、你的举止、动作,你都能够清楚的觉察。如果你的身心不柔软,还很冲动,你就看不到这些,所以我们要知道“行”指的是什么。

  十二缘起里面的“识”,讲的就是六识身,六识身就是“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产生的这个“识”,这就是十二缘起里面所讲的识。所以它并不是专门局限在一个投胎识而已。

  什么叫做“名”呢?“名”就是四无色阴,即受、想、行、识,“名”是讲心理层次方面的;什么叫“色”呢?“色”就是身体这个层次的;“六入处”就是我们的六根;“触”就是我们的“六根”与外境的六尘接触;接触之后,就会起各种觉受,“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你有了各种觉受之后,才会产生种种贪爱,所以“爱”有三爱,即欲爱、色爱、无色爱。“欲爱”就是欲界爱,“色爱”就是色界的爱,“无色爱”就是对无色界的爱,这是三界。一般众生所贪着的、所抓取的都不出这三界。

  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取”就是欲取、见取、戒取、我取。“欲取”就是一般凡夫的欲诤,“见取”就是见诤。凡夫是欲诤不断,修行人是见诤不断。“戒取”就是指戒禁取,“我取”就是我执、身见。

  因为你一抓取就会“有”,“三有”讲的就是欲有、色有、无色有,我们可以补充一个“界”进去,就变成了:欲界的有、色界的有、无色界的有。你贪爱欲界的话,你就会继续在欲界里面出生、投胎、轮回;如果你贪爱色界,你就会在色界里面打滚;如果你贪爱无色界的那些禅定,你就会生到无色界天。

  什么叫做生?什么叫做老?什么叫做死?这方面的定义很简单,大家自己就可以看。

  ◎【法义分享】缘起法“法说”是说个总原则,“义说”是具体地解释十二支缘起的内容。

  ◎“缘起法”有浅有深,“无明、行、识、名色”一样有浅有深。至于其深义方面,本来是要写另外一本书来讨论,这要看以后的因缘。我们上课的时候,我们也会点到为止地来讲,跟大家讲这个重要关键。

  ◎“无明”另有很深的含意,如果只从文字上去理解、思维,很容易误解、错解。如果不了解“无明”的深义,就很容易被催眠、被掌控,而且是背负着重重的“原罪”在修行。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都可以是中性的。你可以三轮体空地触,也可以无条件、无所求地爱,问题、痛苦、烦恼来自于“取”,贪爱、执取就会带来一大堆无穷的后患。

  希望大家好好地去体会,因为如果对“无明”的解释是错误的,你就很容易会被催眠、掌控,背负着原罪在修行。一般的宗教师会把这个“无明”变成你的原罪,让你背负着原罪的十字架,这样你就比较容易加入那个宗派,加入那个宗教成为信徒。跟大家分享一句话就是:你的出生不是你的错,错是在于你不了解真理、实相,而颠倒梦想地抓取,就会产生苦。这个含意比较深。

  这里有提到“三轮体空”,大家知道什么意思吗?

  学员:没有“我”、“我所”,没有那个对象。

  不错,在做一件善事的过程中,一般众生是有一个“我”去做一件“事情”(善行),就是去帮助“他”,觉得我做了一件好事,那我功德又累积了好几分。当你有一个“我”,有一个“他”,还有一个“善行”的时候,这就是三轮不空。三轮体空是一个真正体会到“无我”的人,他会看实际的因缘情况,有需要的时候他就会去做,但是没有这种“我、他、善行”的观念,只是该做的、能做的,他就去做。

  因为事实上他体会到这个所谓的“我”、“他”是一体的,所以叫三轮体空。如果你有我见、身见的存在,三轮就不会空。

  学员:为善若欲人知这是属于“阳德”,如果为善不欲人知那这是一种“阴德”。

  也可以这样说,当然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再更深一层的话,我们要知道这里面也有一种贪,你看:你们的“阳德”只有累积十分而已,如果我不欲人知,那么我这个“阴德”可以累积到一百分。

  当我们再把深层的这些去解析,要去看到我们背后是否在贪更高分的功德?但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可以再慢慢地去提升到无我、无我所,“无我所”就包括对象的消失,但你觉得当下该做的你就会去做。

  学员:就像很多佛教徒他们都很想要放生嘛……

  放生也要有智慧,不然有时候会变成放死,也有可能制造污染。

  “要无条件、无所求的爱”。那有的人他跟我提出来说:“奇怪!这个爱不是生死轮回的原因吗?修行人怎么可以有爱呢?解脱者怎么会有爱呢?”所以他认为不可以有爱、贪,因为这些爱是生死轮回的原因。

  导致生死轮回的那个爱,它是一种贪爱,是因为身见不破、我见不断、自我不舍。一般众生的爱里面是有条件的,先生爱太太这里面也是有条件的,一般人他的太太如果不煮饭、不做家事,他会抓狂的(生气);当然太太爱先生也一样有条件,你要去看到里面都是有条件的。

  事实上一般众生说“我爱你”, 但他希望你也要等同地来爱他,如果把外壳剥掉,说得再露骨一点,就是:我绑你,我也要你来绑我。如果你是有条件的爱,那个爱里面就有一种束缚。你说你爱你的孩子,如果里面有我是、我能、我慢,你就认为他是“我的”,如果那一种观念很强的话,这个小孩会被你爱得很痛苦,他会觉得我处处都要听妈妈的话,听我老爸的话,都不能有自己的看法、意见,我走得很苦。

  我们要了解一般众生的爱是有条件、有所求的,修行解脱就是要去了悟实相真理之后,把我们的爱提升成为无条件、无所求的。像佛陀那样,对这个世间所做出来的一切,他都是无条件、无所求的,那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并不是修行之后,在情感方面什么都不能有,都要很死死板板的。不是这样!他的生命是发挥出来无条件、无所求地回馈给一切众生。

  ◎所以你可以三轮体空地触,也可以无条件、无所求地爱。问题、痛苦、烦恼来自于“取”,贪爱、执取就会带来一大堆无穷的后患。

  有人问到“无明是中性”是什么意思?这个含义很深,无明另有很深的含意。一般的解释是把“无明”解释为你的无知、愚痴、盲目、冲动,然后“无明行”导致你起惑、造业、受苦,这是经典跟一般的解释。后来我的体会是觉得“无明”有更深的含义,我们在后面幻灯片讲解的时候多少会讲到一些。

  学员:从新闻里面看到柬埔寨的雏妓十分猖獗,当地政府坐视不管,在佛法中,心能显万法的本性,这与世间的森罗万象,如何觉观呢?因为同一件事情有人视而不见,觉得这样的人间事不是一己所能改变,或不闻不问,面对这种事情我们该如何来解释呢?”

  贫穷落后的地区就很容易发生雏妓方面的问题,就像台北市政府以前要废娼,问题是你是真的把实质的娼妓问题废除掉,还是只废除一些表相呢?难道真的废娼之后,台北就没有色情行业了吗?那是更普遍啊,它是化入更多的管道而已。问题是有人就会有这方面问题的存在,雏妓的产生有它的环境时空背景,除非你能够去帮这些雏妓一一地解除他们的痛苦,包括他们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否则你又能够怎么样?他们的国家、他们的社会有这样的情况产生,也是各种因缘所形成,你能够去扭转的话,你就去做;如果你不能够去扭转、去改变,你除了接受以外,你还能够做什么呢?!

  如果你觉得现在应该积极起而行,去改变这种风气,好!如果你觉得你能够去做,那么你就去做;如果你不能做,就只能够接受这世间的不圆满。如果你并没有积极的去做、去改善,而只是在那里叫骂、嗔恨、责怪,那有什么用?所以你要么就提起来,不然你就要放。

有些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它所呈现出的结果就不一样,世间的事情是不圆满的,也没办法圆满,我们只能够考量怎么样让这个世间的苦能够减少?怎么样能够帮助这世间少苦、离苦?如果你个人觉得应该去做些什么,然后更积极地回向这个世间,那就去做。

  学员:尼泊尔王室的这一件事情,其中牵涉到皇后主宰皇子的婚事,这个意思食使两方面都失了正念,然后苦忧交迫。皇子已有结婚对象而不为皇室所接纳,如果他能以佛弟子易地而处,不知道到了这种类似终身幸福而不能退让的地步,被猎食的一方怎么自处?

  如果你没有学佛,没有正知正见,你的智慧不开、不长,就是在吃与被吃的世界里面打滚,因为世间法它就是有不圆满的地方。如果这个皇太子他本身有学佛,身心柔软,就不会冲动的做出这样一种两败俱伤的抉择。假如他是一个有正知正见的人,他会知道这是世间的“意思食”在冲突。我有一个理想的结婚对象,但却不能得到父母亲的认同,这时候虽然有冲突,但他可以用时间来争取空间,而不是以激烈的手段去处理,因为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而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你要真正的身心柔软,才不会有这样的冲动及浮躁。

佛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去看到:世间法就是有不圆满的地方。

  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以前,他不断地从现象界的老、病、死这些苦与烦恼的现象中去探讨,去寻找那个原因到底来自于哪里呢?为什么会有这些“老、病、死”的苦呢?当一个人去面对“老、病、死”的时候,内心的那一种苦、那一种不安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我能不能找出它的原因,然后找出解决的方法呢?所以“十二缘起”就是佛陀他一层一层地去找寻解决之道,是从果的现象去找因。从“老、病、死”的现象,然后慢慢去体会,原来就是因为有出生,才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又会有出生呢?因为你有抓取、贪爱。这个“有”如果以三世方面来讲,为什么有这一世、这一生呢?是因为前世你没有解脱,对那个生命的核心,你一直紧抓着不放,有形成一个种子。

  这里的“生”就是因为你有前一世的种子,结果它又形成果,果再形成因,比如“生”是“老病死”的一个因,但也是前面“有”的一个果,就这样从每一个果的现象去探讨它的因:为什么会有“取”这个果呢?就是因为有“贪爱”这个因;你为什么会有“贪爱”这个果呢?因为你有“乐受”这个因;为什么你会有这些“乐受”的感觉呢?因为你有“触”这个因;为什么你会有各种的“触”呢?因为你有“六根”的存在……佛陀就这样一直地去探讨,将十二缘起即因即果、一层一层的剖析上来,一直要去追讨那个原因,往上越来越微细,是要去追讨生死、痛苦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

  那为什么会有这个“六根”的存在呢?因为你有这个“身心”;为什么会有这个“身心”的存在呢?因为你有这些“觉知”、“觉识”,这里的“识”,如果要讲十二缘起的这个生死,就是指你有前一世的投胎,但这个“识”不是一个不变的灵魂;为什么会有这些“识”的存在呢?因为你有种种的“冲动”;为什么会有这些“冲动”呢?因为你对万事万物不明了,对真理、实相不了解。

  然后再将十二缘起逆推下来,就是:因为一个人对万事万物,对真理实相不明了,所以导致他有无明“行”、无明的“冲动”、无明的“觉知、觉受”,他那一种自我就会紧抓着不放;有这一种“我、我是”的幻觉出来,这个“识”就是一个有自我的觉受;然后你慢慢地自我意识越加强、名色就会增长,你的六根各方面就会随着你的自我到处去攀缘、抓取,这个就是“触”;你接触各种境界之后,六根不断地成为境界的奴隶,你就会有各种的“觉受”;遇到苦受,你就起嗔,就排斥你不要的,遇到乐受你就贪,就抓你所要的;当你有各种的觉受,就会产生你的“贪爱”,你不只是精神上的爱而已,你还会去抓取,有“抓取”就会产生那个果、那个“有”;有所得的就会产生一个现象,它就会真的“生”出来;然后就会“老、病、死”。

  十二缘起的解释可窄、可广、可大、可小,所有事情的现象,你都可以把它套入这里面。

  我们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让大家去理解缘起,在中和有一个人他买了一辆奔驰车,没几个月他的儿子被人家绑票撕票了。为什么他的儿子会被绑票?会被杀死?就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小孩。为什么他遇到这小孩的死亡会很痛苦?因为他有他的小孩,认为这是我的小孩子,因为他们有这一种抓取,这是属于贪爱。但别人家也有小孩子,为什么他们家会形成这样一个后果出来呢?因为被一些名利心、虚荣心所迷惑住,糊里胡涂地要开高贵的轿车,这样才能够显现出我的身份,那是一种无明的虚荣心在作祟,你不知道这样会导致苦果,所以你就会想要买一辆车子,然后你就会采取行动,这里面的“爱”、“取”、“有就一直一路下来,所以会产生这样一个悲剧和苦果出来。

  所以,对一样事情我们可以从苦的现象去探讨苦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也可以顺推下来:如果你这样无明冲动下去,以后的苦果也会一步步的出来。十二缘起是可以顺逆来推演的,也可以应用到其它一切。

  学员:你说的那个无明可以是中性的,这个中性大概不是指性别,那是不是指一种性质?

  没有,这里的含意很深,“明‘无明’就是明”这句话含义比较深。

  学员甲:知道自己在无明就是表示清楚。

  当然那只是一个角度的解释。

  学员乙:就是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情是错的就是明。

  当然这也是一个解释。

  学员甲:既然知道就不会做错了。

  所以那只是一个解释。但这里还含有很深的深义。

阿含解脱的次第DVD12

  我们再讲另外一句话“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

  学员: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

  不错,《金刚经》里面当然也有这个意思。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这个含义很深,我们慢慢再来解开。

  学员:孔子也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

  对,这里面也有那个意思,但“无明是中性”的含义还有更深的,没关系,大家先好好用功,以后我们可以再慢慢深入。

第五节 自作自觉与他作他觉  杂 三三八(三○○)

  婆罗门白佛:“云何,我问‘自作自觉’,说言无记;‘他作他觉’,说言无记,此义云何?”

  佛告婆罗门:“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

  佛陀要告诉众生:一般人容易产生“常见”,就是在于你感到有个“自我”在那里造作,“自作自觉”就会形成有一个灵魂,有一个我在造业,灵魂不灭的那一种观念就容易落入常见。认为有一个我从前一世,然后投胎到这一世,这个我不断在那里投胎转世。

  然后佛陀又说:他作他觉则堕断见。如果你认为你的生命是别人来主宰你,别人都把你注定好了,是别人让你出生、让你死,就变成“他作他觉”。你的命运都受别人主宰、掌控,像这个就是堕入断见。

  佛陀讲“常见、断见”都不正确,真正的正见是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佛陀所讲的中道,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为什么会有一个现象的产生呢?因为你有抓取;为什么你会去抓取呢?因为你有贪爱,所以就会抓取。佛教把这些解释得很详细,任何事情的产生你都可以去了解到它背后深层的原因,包括你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烦恼?你要去看到深层的原因,而不是在那里怨天尤人。你有得失、有所抓取的心态是原因,你的痛苦烦恼是结果;反过来,如果问为什么会有痛苦烦恼呢?因为此有故彼有——因为你有抓取、有贪爱、有得失,那么,你的烦恼、痛苦就跟在后面。

  十二缘起的解释可以很深入,任何事情都要去看到它的多因、多果,包括一般人所认为的灵魂、投胎识,佛陀讲那不是单独的存在,是要很多因缘具足之后才会产生。整个因缘是不断地在错综复杂的变化,所以佛陀归纳出来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意思就是现象界的一切是由各种因缘错综复杂而形成的。

第六节 施设正见  杂 三三九(三○ 一)

  “云何正见?云何世尊施设正见?”

  佛告撒陀迦旃延:“世间有二种依,若有、若无,为取所触;取所触故,或依有、或依无。若无此取者,心境系着使不取、不住、不计我,苦生而生,苦灭而灭,于彼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见,是名如来所施设正见。所以者何?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世间灭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尊者撒陀迦旃延闻佛所说,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本经请参看第八章第九节。

  ◎“世间集”就是指缘起、缘生的现象界。体悟缘起的有,就不会否定现象界存在的事实。“世间灭”是指缘灭、四大涣散破灭。看到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生住异灭的变化,你就不会起恒常、恒有的颠倒梦想。

  ◎凡夫不是执有就是执空(断灭空、顽空),解脱者不执有也不执空,离两边而行于中道。

  第六节这一节是蛮重要的,大家要慢慢去体会,包括后面的法义分享,大家也要慢慢去体会。一般人都是在是、非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绕,凡夫不是对、就是错,都是在那里“零、一”、“有、无”、“好人、坏人”、“大小、高低”的分辨、分别,中道的智慧它是一种善观缘起,而处在一个灵活的平衡点上面。如果你不处在那个平衡点上面,你的身心就失去平衡,就会有苦,就会有用力、就会有抓取,你就没办法全然的放开。平衡就是说你的身心是处在一个平衡的情况。

第七节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杂 三四六(三四七)

  “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

  须深白佛:“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

  佛告须深:“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须深!于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须深答曰:“如是,世尊!”……

  “不得正受”就是说一个人他没有进入深定,没有深入止观双运,但却说他能够有所见法、有所体悟,为什么会这样呢?佛陀就告诉须深:因为他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维,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但是须深说:我不知道你所讲的“先知法住,后知涅槃”是什么意思,但是希望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

  一般学佛、走上解脱道的这整个过程,是你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那么什么叫做“法住智”呢?“法住智”就是三法印、四圣谛、缘起法,缘起性空这些,这个叫做“法住智”。这些是可以透过闻思,然后渐渐地去体会,再来渐渐进入实修,你就可以体证到。

所以只要你有未到地定的这一种情况,就可以见法、开悟,然后可以初果、二果、三果这样上来,这种情况所到达的那种解脱就是属于一种“慧解脱”,这个就是“先知法住智”。

  什么叫做“后知涅槃智”呢?涅槃智讲的就是“涅槃、无为、空”,这是四果阿罗汉所能够体证到的境界。如果没有经过初果、二果、三果这样上来,你没有这些基础,没有“先知法住智”,你就没办法体证涅槃、空这方面的。所以我们的修行是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还有“法住法界”,我们以后也会讲到这方面,也就是大家要清楚知道什么叫做“法”,什么叫做“法界”。

  一般讲你要回到“自依止、法依止”,经文里的“四念处”一样会提到“自依止、法依止”。但是我所体会过来的是:我发现要再更深入的来到“法界依止”。所以在我们这个书本的封面最前面的内页有提到:善知识是协助你自依止、法界依止。这里我就把它直接改为法界依止、莫异依止,以大自然为师。法就是三法印、四圣谛、缘起性空、苦、集、灭、道这些,这个叫做“法”,这些法都是归纳出整个法界的真理实相,你要先清楚地了解这些法则,了解整个大自然的游戏规则,你就可以知道怎么样去玩那个游戏。你最后一定要溶入这整个法界,但你要溶入法界以前,你必须清楚知道“法”,这就叫做“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

  “法界”就是我们整个的大自然,更广泛来讲就是整个的时空、整个的宇宙。所以你最终的归依处不是来到那个依法而已。你来到依法还是在那个自我意识的运转里面,因为这个无常、苦、无我都还在自我的意识里面,无常、苦、无我都还是我们人类头脑归纳出来的一个法则、一个名相,你要再超越这些,然后回到整个法界。就好像你真的口渴,你是要喝水,你不是去喝那些:水是H2O,水是灭燃,水是无常、流动、变化,水是清凉……你不是喝那些!那些是一个观念,是诠释水的各种性质,你要喝的是那个真正存在的水,那个才能止渴。

  你真正最后的归依处是“法界”,不是“法”而已。因为“法”都还在头脑里面运转,还是在用自我在那里思维、推理、推论、想象。

  学员:那我们三皈依,是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否还要皈依法界?

  我们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一般大家所理解的,这个是一个过程,但到最后的总皈依要归依法界。解脱者、佛陀本身他们都是回归整个法界的。

  再讲具体一点,“法”它只是一个法性的分析,“法界”这个才是实体。一个理论,一个实务,前者是理论、是哲学,是头脑里面诠释的一个名相,后者这个是实际的。大家要慢慢去体会,你如果能够厘清出来,那个核心你就抓得到。

  如果先后次序没有弄清楚,很容易形成盲修瞎练,很容易落入真常唯心。所以在法义分享中有提到:

  ◎初期大乘般若经论都是在阐扬《阿含经》里面“涅槃、无为、空”的深义,像《金刚经》、《心经》,都是在阐扬《阿含》里面的深义。后来有些大乘的行者就想直接从“涅槃、空”,从“果地”起修,如果没有深厚的法义闻思基础,很容易走上“真常唯心”而不知不觉,也不以为然。

  这样就容易形成狂傲我慢、狂禅。

  印老有对“真常唯心”方面的解释,简短来讲就是:你是用头脑去理解无我,但内心里面却怕无我,你在内心是一直要去抓一个恒常不变的我,是用“我慢”在断慢,这个很微细,大家要慢慢去看到。

  很多的修行人这一关不容易突破,真正的生死关头是在这里,如果闻思基础不够,你修行的这一关会很难突破,所以我们会很强调闻思基础,大家有正确的闻思基础,后面的实修你才知道把重点放在哪里,才不会落入“真常唯心”而不知道。如果以事实的展现,这二者会有什么不同呢?如果落入“真常唯心”,你是越修“我慢”越大,然后认为自己的境界很高、很厉害。如果你是走在正确的法上,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身心会越来越柔软,我慢会越减少,你会生起感恩的心、惭愧的心。

  在解脱道的修行路上,如果一开始你没有惭愧心,没有感恩的心,后面很难走上正确之路的,所以惭愧的心、感恩的心非常重要。众生习以为常的抓住那个我不放,在修行的路上又很容易去抓住一个恒常不变的我,落入真常唯心。

第八节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杂 三四七(三四八)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成就十种力,得四无畏,知先佛住处,能转梵轮,于大众中震狮子吼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纯大苦聚灭。’诸比丘!此是真实教法显现,断生死流,……乃至其人悉善显现。如是真实教法显现,断生死流,足令善男子正信、出家,方便修习……所谓大师面前,亲承说法,寂灭涅槃,菩提正向,善逝、正觉。……”

  佛陀的开悟、彻悟,就是因为他能够如实现观宇宙人生、身心内外的实相。他看到这些现象界的实相之后,归纳出生灭变化的总原则,也就是十二缘起的总原则: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如果爱灭,取就会灭,其它的以此类推。

第九节 圣弟子不做对解脱无益的追问  杂 三四九(三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无故此无?何所灭故此灭?然彼多闻圣弟子知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法义分享】佛陀归纳出现象界的总则‘缘起法’说明任何现象界的生起、散灭,都是有因、有缘。如果你一直想追问为什么?想再续问第一因,佛陀就不太喜欢回答这种问题,因为任何人事物、任何事情,如果要追根究底找第一因,就算耗掉一辈子去追寻,你将永远找不到第一因。

  ◎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就是“没有答案”。这是十二缘起中“无明”所要透露的深义之一。

  学员:就像鸡生蛋,蛋生鸡那样。

  学员:知道答案,没有答案就是答案。

  这个不是在绕口令,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就是没有答案,我们等一下再来解释。“无明是中性”跟这个有关系,你慢慢去体会。

  真正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解脱者“不作是念”——他不会去做这种探究: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也就是说一直要去探讨第一因。

  学员:探讨宇宙的生起,是吧?

  这些都是,任何一样事情他一直要去探讨第一因。“何所有”就是说: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一直要问第一因。但佛陀觉得一个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他不会去做这方面的追问。

  然彼多闻圣弟子知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前面是说有的人一直要去追溯第一因,事实上佛陀也曾经追溯过,但是到后来体会到: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你知道是有缘、有因才会形成这样的果,但如果你一直要去追问:到底它的原因何在?包括最伟大的这些顶尖科学家,它们都有遇到瓶颈,没办法解答的这一面,包括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你能够告诉我正确的答案吗?如果有人说应该先有蛋才会孵出小鸡来,那这个蛋是从哪里来?如果说先有鸡才会生蛋,那么鸡又是从哪里来?

  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他们认为地球是被八只大象支撑着的。最初当然觉得有道理,好像找到答案了,但是后来慢慢地学生们觉得问题还是存在,那这八只大象又是被什么所支撑?所以老师就回答说:那八只大象是被另外比较大的八只大象所支撑。但是没多久学生又问:奇怪!那八只比较大的大象是被什么所支撑呢?这个老师他说:你这么笨!那八只较大的大象就是被另外八只更大的大象所支撑着。学生又问:那八只更大的大象是被什么所支撑呢?啊!你怎么那么笨呢!他们当然是被八只更大更大的大象所支撑了……

  只要你给我一个确定的答案,我就可以针对你这个答案再继续追问下去。当然,只要你继续追问下去,我也可以再给你一个答案。所以佛陀认为:如果你要一直探讨这样的问题,就好像被毒箭射到后,你却要去追问是谁射的呢,为什么你要射我呢?这个箭到底有没有毒?一定要去找到根本原因之后,我才要拔!不然,如果我治疗了,这个证据就消失,这样不行!到后来你就只有死掉了。因为佛陀也玩过这方面的游戏,因为人类本身天生就有好奇的心,你不去玩过,实在也很难满足你的那些求知欲,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你会慢慢地来到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竟然是没有答案。这样知道吗?

  学员:现在的科学家走的方向是相反的,他们探讨宇宙的生起缘起:宇宙怎么出来,太阳系怎么出来,这银河系怎么来的?

  对啊,现在的天文物理学家是说最初有一个大爆炸,那我也可以再继续问你:为什么会大爆炸?

  学员:时间到就会自然。

  为什么时间会到?我可以这样一直探讨下去,而且那也是假设而已,设定会有一个大爆炸,然后才全部开始。问题是它为什么会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前又是怎么样呢?

  学员:像现在有很多基因食物,还有什么复制羊,那这个是不是跟佛教讲的缘起性空有点背道而驰,它没有一个自然的条件。

  不会啊,也是缘起!

  学员:可是那个没有一个自然的条件。

  怎么会没有自然条件?你能够凭空生出来吗?所谓复制羊还是要借助前面的一些因缘,首先你要有这样的一种决定,于是有这样的一个果出来。但这些果也是有很多因的,佛教讲的那个缘起规则没有变,是人类的“我慢”想要主宰,想要掌控,想要改变,但不管你再怎么掌控、改变,还都要借助自然的因缘。

  学员:但是他会变成人类一直掌控生男生女……

  你能够掌控生死吗?

  学员:生死是不能。佛教以前说因为识要投胎的时候,有这种讲法,如果你看到男的,喜欢男的,入胎就变成女的出来了。

  从表面上看,现在他的选择好像被人操控,被人塑造。但这只是一些方法技巧的改变而已,还是属于缘起法,因为有各方面因缘的加入,其中也包括人类的意愿、意向加进去,这些投入将因缘去改变、扭转。但是不管你再怎么改变,再怎么扭转,第一你没办法避开老、病、死,第二个你不可能离开整个大自然的元素、材料而独立存在。就算你要复制羊、复制人,你一样要借助原来的那些基因,那还是来自法界!而且就算复制成功后,他的成长还是一样需要整个大自然的支撑、供应,一样都是在缘生、缘灭的法则里面。

  对于无常、无我的法印,还有缘起这些,现在的科学家能够改变、能够推翻吗?你能制造一个复制人然后让他可以不接受无常法流的演变吗?如果你说我可以制造一个永恒存在、不会生死的复制人,这样才可以说推翻了佛陀发现的这些真理。

  学员:整个宇宙都是成住坏空,谁也变不了的。

  对,佛法讲的是佛陀所发现的宇宙、大自然的法则,然而这个并不是佛陀所创造发明的。不论多么伟大的科学家,都无法改变大自然的运行法则,人类只能做一些雕虫小技,就算复制羊、复制人,在宇宙、大自然之中,也都算是雕虫小技!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是没有答案,这方面慢慢再去体会,大家对“无明”就会有不同深度的理解。

第十节 法次法向  杂 三六三(三六四)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谓法次法向。诸比丘!云何名为法次法向?”

  佛告诸比丘:“若比丘于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如是生……乃至行,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诸比丘!是名如来施设法次法向。”

  一切的闻思、修行都是为了了悟生死大事。当你了悟了整个实相,了悟了生死大事,就会逐渐迈向究竟解脱,你依着佛陀所开显的解脱道次第而行,就是“依法次法向”而行。

第十一节 现法般涅槃  杂 三六四(三六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谓见法般涅槃。云何如来说见法般涅槃?”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有比丘于老、病、死,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比丘得见法般涅槃。”

  “见法般涅槃”就是现法般涅槃,你唯有活在现在,才能见到法。你要修行、解脱,要成佛、成阿罗汉都是这一生、这一世就可以到达的,只要你能够真的了悟生死大事,了悟缘起法,体证空,体证涅槃。

第十二节 诸佛说缘起  杂 三六五(三六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毘婆尸佛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如是念:一切世间皆入生死,自生自熟,自灭自没,而彼众生于老死之上出世间道不如实知。即自观察:何缘有此老死?如是正思惟观察,得如实无间等起知:有生故有此老死,缘生故有老死。复正思惟:何缘故有此生?寻复正思惟无间等起知:缘有故有生。寻复正思惟:何缘故有有?寻复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知:有取故有有。寻复正思惟:何缘故有取?寻复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观察:取法味着顾念,缘触爱所增长,当知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

  如毘婆尸佛,如是尸弃佛、毘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弃佛,皆如是说。”

  ◎诸佛都是如实现观宇宙人生的实相,找出生老病死之因,彻底解开生死之谜,大彻大悟而达解脱自在。

第十三节 勤修习,缘起如实显现  杂 三六六(三六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勤方便修习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内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老死如实显现,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如实显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如实显现,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实显现。”

  以前佛陀一直在探讨生死的根本原因在哪里?老、病、死代表的就是烦恼与苦,所以就是要把烦恼与苦的原因找出来,这就是找出“集谛”。所以十二缘起的整个过程是在讲集谛,后面的果则是讲苦谛。当然,如果我们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讲,那个果就是苦谛,前面那个因就是集谛。如果返回来推“此无故彼无”,就是“灭”与“道”,如果你没有无明,就不会有无明的冲动,就不会有无明的触、无明的受,爱、取、有那些就会没有。

  所以我们刚才讲:明‘无明’就是明,知道“不知道” 就是知道。这里面很深!我们以后讲到后面证果的时候,讲涅槃、无为、空的时候,会再跟大家分享。

  十二缘起这些我们要应用到检验平常生活中的苦与烦恼不安的原因在哪里?包括你在家里或是上班的时候跟人家起冲突、起烦恼,你要去解析那个原因,但是你要能够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来解析,不要解析到最后,总是怪别人不对,那个就不是如实的解析原因。你要站在明行、明觉的角度来解析,这样才能够把苦的根本原因找出来,以后就可以避免。所以修行就是要避免我们在无明的冲动、无明造业,却不知道后面跟着苦。

  学员:老师,这样讲哦,因为一旦冲突了再来解析就比较慢了,应该要在冲突的时候自己发现要冲突了,就赶快克制……

  对,这个就是你能够在冲突、痛苦产生以前就觉察到,这样是很好,问题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一般需要在冲突发生之后,再面对这些来检讨,然后找出原因。当然,如果要在事情还没有冲突以前就去看到,你修行的定力就要加深,你的反观觉察力要有。“三妙行”就是你当下身、口、意的展现都要能够去看到那个冲动,当它一开始在冲动、在酝酿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

  学员: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开发名、色分界智应该帮助蛮大的。

  对,我们在禅修的时候,会分别要大家能够去看到那个名、色,就是在它起心动念,开始酝酿,正要冲动的时候,你要能够看得到,这些都要有禅修的基础,你要有止观双运的实力、能力。

  学员:当你在观察的时候,你会看到你的冲突,可那个冲突你发现根本没办法掌控,你就一直跟着它在走,这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学员:那怎么样去修行这个定力?

  学员:知道阿,可是怎么下手?

  这就是要止观双运,你要闻、思、修、证继续加深。一方面也是因为你的苦吃得还不够。

  学员:那是不是要学习控制的能力?

  控制,但不是压抑,如果你没有正确的闻思,就会变成一种压抑。我们为什么要有正确的闻思?以前一发生冲突,你总是在怪别人不对,现在回来看到自己的无明、自己的冲动、自己的脸黑。当然这是四念处的应用,要将身、受、心、法方面实际来体会、来做,包括身、口、意的柔软,包括名、色分别,都要能够实际去体验出来。当你有了这些实际的体会之后,将来你在历缘对境的冲动就会渐渐减少,因为你身心的柔软,那一种冲动它是自然的减少。

  如果你只是在苦的时候,去观察这个苦,而没有去找出苦的原因,你只是在现象发生的时候,然后你就接受它,现象一发生就只是接受,然后如实看、如实观察……如果你只是接受,问题是你就会好像总在那里挨打,总是等境界发生之后,然后无奈地接受。

  所以四念处方面的修行,必须要有整个前面的闻思基础,这样你才会去消化它,才会去找出那个原因。四念处要修行有成,一定要有闻思的基础,然后通过闻、思、修、证,你才能够进一步去看到那个苦的原因在哪里,这样苦的现象就渐渐不会产生了。


  十二缘起就是不断探讨各种现象生起的原因,归纳出来就是此有故彼有。我们要先了解缘起法,将来才能进一步了解非缘起法。《阿含经》一样有讲到非缘起法,但我们要先知法住智,就是先知缘起法。

  对于缘起方面,我们可以透过几个角度来了解。如果以基督教来讲,他们叫做创世纪。大家要透过并超越不同的名词,来看到相同的本质。佛教如何看待创世纪呢?老子又是怎样来诠释这些现象呢?《易经》又是怎么样来诠释的呢?事实上它们都有讲到相同的地方。

  万事万物、众生他们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能不能去看到:空可以生妙有。佛教讲的“空中生妙有”,这一张都有显示出来,只是这个过程,我们具体地把它解析出来。

  这是从《易经》的角度来看——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此一直类推下去,这个是《易经》的解释。

  《老子道德经》里面怎么讲呢?他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含意都很深!

  基督教有讲到创世纪,那佛陀又是如何来诠释这方面的呢?佛陀讲十二缘起,就是现象界生起的原因。

  第一张是《易经》讲的“无极”,也是佛教讲的“空”,老子讲的“道”,以及基督教讲的“上帝”,大家慢慢去体会,因为这些含意都很深,你要超越名相去看到:他们所指的是不是相同的本质、核心?

  以《易经》来讲,前面第一张代表的就是“无极”,也可以用佛教的用语说是“空”。在无极的宇宙中,在宇宙的整个“空”、“无极”里面,当因缘形成就会形成出“太极”,这就是一个形成太极的过程。如果你要问为什么?这只能够说此有故彼有,就是说因缘具足的时候,它自然就会产生,缘起啊。再来太极又会生两仪,太极是在一个混沌的情况之下,但它里面一定会动、一定会变,就好像一片广大的星云跑出来。然后太极会生两仪,只要一有现象界的产生,它就会动,它的密稠度会不一样,一定会产生旋转。诸行一定都是在动的,包括最微细的粒子、原子、分子全部都是在动的。太极本身一定在动,然后慢慢的明显的两仪就会出来,两仪再慢慢地演化,四象又会出来。然后一直会演变,就会这样: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再来十六……一直地这样推演下去。

  本来第一个花苞是不存在的,本来是没有的,但它会在整个因缘具足的时候,跑出来在这里形成了第一个花苞。然后在这一个花苞凋谢之后,它又会继续的繁衍,长出两个来,就是两仪又出来;当这两个花凋谢之后,四个又会跑出来,四象又会跑出来;这四个凋谢之后,八个又出来,然后一直演变下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上面的这个就是道,道又会生出“一”,“一”就是有形的这些星云跑出来了。整个宇宙虚空里面散播着能源,当因缘条件具足,这些能源凝聚到相当能量的时候,又会转换粒子出来,微细的粒子慢慢地酝酿,就会形成整片的星云出来,这是“道生一”;这整片的星云又不断地运转、酝酿,又会生二出来,就这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断地演变出来。这个都很深,要慢慢去体会,万事万物都是由很简单的过程,然后一直演变,但是它却可以演变出千奇百怪、森罗万象的世界、众生,这就是缘起甚深!

  “道”、“无极”,与佛教所讲的“空”,事实上是相同的,只是名相不同而已。佛教所讲的“空”,不是空性,空性是归纳现象界的法性,而空事实上讲的就是“道”,就是“无极”。从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个点切入,都可以是一个太极的开始,又可以一直演变下来。亚当、夏娃这对夫妻组合成家庭之后,孩子、孙子、曾孙会一直地出来,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一对老鼠,它们一年可以造出一万只的老鼠。所有的现象都是这样,从这个点开始,又都是无极、太极、两仪,这样一直演变下来。

  佛教讲“此有故彼有”,是因为有前面这个,所以就会有后面这些, 森罗万象、变化无穷的这些动、植物,都是这样从最初、最上面的一个这样演变下来。

  现代天文物理方面对于这方面又是如何诠释的呢?要了解这些,我们要先了解黑洞与白洞,黑洞能够让现象界的这些生、住、异、灭消失,但是当它在黑洞里面消失之后,又会转换出能源出来,所以黑洞的另一边是白洞。从物质的消失转换出能源,又再散播于整个的虚空之中。而这个能源散播出来,然后由能源慢慢演化、形成最微细的微粒:夸克、电子、粒子还有介子这些,又会形成以后的物质分子。这些能源散播在“空”之中,散播在“无极”,散播在“道”之中,然后当它因缘形成的时候,又会形成一个星球出来。

  星球是怎么样诞生的?左边这个就是在太阳还没有诞生以前的那个太极——一片星云的情况,当它慢慢地运转,慢慢地酝酿,然后就会形成一个太阳出来,当有形的星云显现出来,就已经是“太极”的情况了,而不是“无极”,“无极”是整个的“空”。无极生出这个太极来,然后太极它又生出一个具体的太阳,整个太阳系都会出来。万事万物有“生”,就会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过程,所有的现象都是这样。

  整个的银河系都是不断地在变动,而且它也是在空之中移动。整个银河系是一个现象的存在,是一个实相、实质的存在,它也是由巨大的能源所转换出来的,而且这巨大能源的本身也在转动。在这里面就有一千亿个以上的太阳系,里面的这些太阳系一样,大的在动,小的这些也在动。

  银河系一样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有“生起”就会有消失的时候。你要去看到缘起,看到“此有故彼有”,也要去看到“此灭故彼灭”,你要去看到生、住、异、灭无常的法性、无常的真理实相,不只是太阳系会生、住、异、灭,整个银河系都是如此。

  这就是“空”,佛教所讲的“空”不是空性,“空性”是人类头脑里面所归纳出来的一个无常生灭变化的法性,所以空性那是人类头脑里面的一个哲学名相,而这个“空”却是一个实体的存在。

  学员:老师,这个空就是存在于法界中是不是?

  这样的说法有矛盾,不是空存在法界中,这个法界中就是已经包含空跟现象界万事万物,这整个叫做“法界”。

  虚空中因缘、能量具足的时候,星云就会跑出来。这是孕育星蛋的老鹰星云,星云的粒子都是由能源转换过来,然后当因缘具足的时候,它慢慢地旋转,就会跑出这个太阳系来。为什么空中会跑出星云来?不是说空就是能量,而是空之中它充满着能量。

  学员:老师,那这个能量就是一个自然的法则。

  它是自然,整个宇宙虚空里面它是法尔如斯的存在。从前面这个空然后慢慢地形成星云,不是任何一个人在创造,不是有一个上帝在那里操控。因为在太阳系还没有形成以前,这个上帝没有在那里、不存在。所以如果错误解读上帝,会抓住一个超级的大力神、一个大形象的神。事实上是不存在!佛陀是看到这整个因缘,事实上从空转变到星云的这些产生,它整个就是宇宙里面的自然法则在运转。宇宙里面充满着能源,因缘条件具足的时候,它就会转换出微粒、物质,微细的粒子会慢慢地酝酿形成太阳系。

  这一张就是告诉我们:整个太阳系就是由这样一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家有多少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