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和赫鲁晓夫去世后,赫鲁晓夫是如何当上苏联首席的

死在苏联“大跃进”中的州长
[摘要]为了博得赫鲁晓夫的欢心,拉里奥诺夫在1958年作出保证,立下军令状:要在1959年使梁赞州肉类产量比1958年多2.8倍,并向国家交售多两倍的肉类。本文摘自《温柔和激荡》,徐迅雷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图源网络苏联著名作家柯切托夫,卫国战争期间当过战地记者,他的作品很现实,政治色彩也鲜明。他于1961年写成的小说《州委书记》,我国的作家出版社在1962年就翻译出版了,1982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再度出版。《州委书记》里头所描写的那个弄虚作假、奉承拍马、独断专行、手段卑劣、披着实干家外衣的野心家州委书记,原型是前苏联时期梁赞州委第一书记拉里奥诺夫。拉里奥诺夫是当时的一个政治明星,级别地位如同俺们这里的省委书记,但他最后自杀身亡了——那可不是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官员因为抑郁症的自杀。不过,那末日时刻的拉里奥诺夫,心情肯定是巨郁闷的。梁赞——一个有意思的州名,仿佛一个中国人的名儿,它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州,首府就是梁赞市,离莫斯科不远,在它东南约两百公里处,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诞生在这里。中心标志图案是古老的故乡卫士:一位右手举着宝剑的大公,身披深红色大斗篷,屹立在金色背景下……但是,这个战士形象的古老大公,并没有能够护佑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梁赞家园;在州委书记拉里奥诺夫的率领下,那时梁赞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跃进”风潮中……成立于1937年的梁赞州,面积并不大、人口并不多,畜牧业是其传统。苏联地域广袤,农业有着土地承载的优势,不像岛国日本,人多地少,生活局促。广义的农业不仅仅是种植业,也包括畜牧业。不过农业往往要“靠天吃饭”,早在1892年,在俄国饥荒时期,托尔斯泰与他的助手们曾到梁赞这个地方查看难民的名单。而今这个当家的一把手赫鲁晓夫,自称农业专家,行为作风倒确实很像一个粗鲁的农民。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在9月份成功取代马林科夫当上了苏共第一书记。1957年,上台已四年的赫鲁晓夫,为增强他所倡导的农业改革的氛围,为显示他执政苏联所取得的成就,提出了一个要在三四年内使苏联肉类产量超过美国的决策目标。这个目标立马得到梁赞州党委第一书记拉里奥诺夫最最热烈的响应和拥护。为了博得赫鲁晓夫的欢心,拉里奥诺夫在1958年作出保证,立下军令状:要在1959年使梁赞州肉类产量比1958年多2.8倍,并向国家交售多两倍的肉类。赫鲁晓夫为此大加赞扬,还让《真理报》宣传梁赞奇迹。从当时苏联肉类生产的实际能力来看,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简直是异想天开。拉里奥诺夫当然也没啥特异功能,那怎么才能变出这许多肉来?他总不能把自己也给宰杀了冒充猪肉牛肉吧?为了兑现承诺、向上表功,在根本无法实现浮夸目标的情形下,拉里奥诺夫决定把农场和农庄所有肉用牲畜、奶牛甚至种畜都统统予以宰杀。但这还远远不够,州党委一班人于是决定派人到临近各州去抢购牲畜,同时,还荒谬地规定:所有税收都必须以肉类支付。这倒很像中国的大办小高炉、砸锅聚铁、土法炼钢,家中的铁器搜光光,山上的树木砍光光。在相同的时代,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苏联和大兄弟中国,都是自上而下,发动“大跃进”。苏联的大跃进,主要是农业大跃进,畜牧业大跃进;中国的大跃进,主要是工业大跃进,钢铁大跃进。“既然套上了轭索,那就别说吃不消,拉吧!”如此这般,拉到了1959年底,梁赞州卖给国家的肉类,好歹相当于1958年的三倍。州委书记拉里奥诺夫终于成了家喻户晓的劳动模范、跃进榜样。梁赞州距离莫斯科尽管只有“两厘米远”,但中央竟然没有觉察到有何异常。可是,这样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致使来年的梁赞经济迅速走向崩溃。1960年,许多国营农场、集体农庄破产,全州卖给国家的肉类,只达到保证数下限的六分之一。硬任务没有完成,中央高层终于察觉了,于是派了工作组去近在咫尺的梁赞州调查了解。纸包不住火,拉里奥诺夫一班人的欺骗行为很快就被苏共中央查了个囫囵。拉里奥诺夫,这个风风光光的州委第一书记,终于意识到自己谎报政绩、沽名钓誉的把戏已被戳穿,为了逃避制裁,他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开枪自杀,走了。活生生的拉里奥诺夫书记,就这样活生生地死了。如果拉里奥诺夫在中国为官,他肯定用不着自杀,他可不是因为贪污腐败而被查的哦!他可以说:我不过是交了学费嘛!他也可以说:这是有得有失,不是有失有得嘛!梁赞州书记之死,就这样了结了他疯狂的政绩追求、名利追求、权力追求,这让人喟然叹之、深长思之。问题看似在下头,其实在上头,在体制制度。那是一个时代、一个制度的悲剧。“历史,往往需要拉开时间距离去观察。”俄罗斯历史学博士佩日科夫所著的《“解冻”的赫鲁晓夫》一书,大量利用解密苏联档案中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对经历斯大林时期的“封冻”、继而进行“解冻”的赫鲁晓夫及其执政的苏联内幕,进行了客观还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赫鲁晓夫当政十年,“不仅掌控着苏联,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如何认识这一精力充沛、性格暴躁、充满矛盾、新招迭出、对中国影响巨大的政治家?几十年来,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上天入地,毁誉交织,幻化着政治的荒诞与沧桑。书中有这样一段剖析,说得很实在很深刻:“所研究的材料可以证明,按照生产原则自上而下建立的党对国民经济的领导机构,不可能开展工作,没有能力保证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它所发挥的职能作用,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负面的情况……其中最悲惨的问题,可以说是官僚主义造成的巨大浪费,这是由于组建了大量相互重复的机关而造成的。”(见该书第177页)这是对计划经济无能低效的揭示。人类世界,就领导层面来说,好人办坏事所造成的恶果,远远大于坏人办坏事所造成的恶果。谁能说赫鲁晓夫当初提出目标的愿望不是美好、良好的?不久前出版的《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分时期对苏联不同阶段的重要问题给出自己的解答——从十月革命与列宁时期,到斯大林时期,再到赫鲁晓夫时期,再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再到戈尔巴乔夫时期,最后析解了苏联剧变的原因与教训;该书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客观的评析,指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成为妨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赫鲁晓夫时代,该书也对赫鲁晓夫的“解冻”进行了分析,对他上台后缘何首先抓农业改革进行了介绍,对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如何看待苏联和东欧国家“去斯大林模式”的改革,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一个任务就是“创造一个正常的政治生活环境,摆脱斯大林时期的恐怖”。在经济方面,他上台时农业问题十分尖锐,确需改革。斯大林对农业一窍不通,而出身于农民家庭的赫鲁晓夫知道苏联面临的农业问题极其严重。“在斯大林逝世前,由于国家对农业生产计划安排得过死,极大地束缚了农庄、农场的主动性。”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后,首先着手对农业体制进行改革,随后对农产品采购制度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农畜产品的价格,实行统一的国家收购制度。(见《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第777&#页)但是,这一切都是在计划经济圈子里的折腾,它远远比不上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招就活了农村的全盘。所以到最后,赫鲁晓夫过高估计了公有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头脑开始发热走上了农业冒进之路,害得梁赞州委第一书记拉里奥诺夫最终赢得“死路一条”。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下”之“甚”,终极目的通常是为了自己能从“下”成为“上”。从个人与权力关系的层面看,权力即享受,绝对权力即绝对的享受。这种从五官到心底里都能满风满帆地感受到的享受,这种尤其是在支配人方面所能获得的极度享受,常常让权力中人心旌摇荡。基辛格有句名言:“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追逐权力享受,成了无数人的动力,巨大得如同核动力航母的动力,打得头破血流也奋力向前。没有核动力,那么虚报核动力也要力求前进、谋求升迁。因为升到权力的最高层面,才能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最高享受。斯大林就是榜样。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里,在第八章用一节来记叙“随同斯大林饮宴度假”(见1988年东方版《赫鲁晓夫回忆录》第423页),那都是在斯大林近郊别墅里从深夜喝到凌晨的欢娱的饮宴,反正斯大林上午不工作。这样的饮宴,在历史上早已变得非常出名。斯大林酒量甚好,“斯大林席上的酗酒由来已久,战前就已如此”。有意思的是,斯大林特别怕别人投毒,每个菜上来后都要让陪吃者先试味。赫鲁晓夫就常常充当试味人。贝利亚倒是从未试过味,因为他“总是吃他自己从别墅带来的饭菜”;斯大林的老管家彼得罗夫娜倒是很幽默,常对素来喜欢吃绿叶蔬菜的贝利亚说:“贝利亚同志,这是你的草料。”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斯大林最喜欢去索契度假,常常拉上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心里很不愿意,“我被当作祭神的牺牲品那样叫去活受罪”,但得装作很高兴很开心的样子跟着去。索契依山傍海——一边是黑海,一边是高加索山脉,是俄罗斯最大的疗养地,当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在这里疗养的,并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索契还是2014年冬奥会举办地。对权力的迷恋,是统治者的通病,“不爱江山爱美人”毕竟是稀见的神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巨大的权力即巨大的享受——有形无形的享受。统治埃及长达30年的穆巴拉克,在2011年之初被民众赶下台,他去了著名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沙姆沙伊赫,在那里,有着他的豪华宫殿。就像斯大林喜欢索契一样,穆巴拉克喜欢沙姆沙伊赫。2月19日我写此文这天的《参考消息》转载英国媒体的报道说,穆巴拉克在宫殿里仍然按“总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他以往每年约有8个月在这度过”;从他下台后,他的私人卫队更加庞大了;他的一些亲信说,穆巴拉克把沙姆沙伊赫这座城市当成了私人财产。说城市被当成私人财产有点夸张,毕竟那已不是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帝王时代;说宫殿估计也有些夸大,说豪华别墅是没错的,而且带有高尔夫球场。住惯了宫殿的人是不会喜欢茅草房的。而宫殿只有权力才能获得。所以,权力让人迷恋,绝对权力让人绝对迷恋。俱往矣!梁赞州书记之死,已成往事一帖。如今,俄罗斯梁赞州的种植业,主要种植小麦、燕麦、荞麦、黍、甜菜、土豆、果类;畜牧业主要以繁育有角牲畜(比如养牛)、家禽为主,养蜂业也较发达,没有人要求为了“赶英超美”而弄这养那、鼓捣数字游戏了。(原载《四川文学》2012年第3期)《温柔和激荡》,徐迅雷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温柔和激荡》图书简介本书是一部人物随笔集,分为五个部分:后浪与前浪、革命与妥协、沉思与智识、人文与时光、世道与灵魂,构成温柔和激荡,以杂文见长的徐迅雷,在书稿中既发挥其惯有的思想深度,又对各相关人物作了客观深入的评述,别具一格,好看耐读。(本文为腾讯文化签约的合作方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fredalu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您好, []|
斯大林之死,真相究竟如何?
简而言之,正如俄国学者所评价的那般:“斯大林自己害死了自己。他在自己身边制造了这种恐怖气氛,以至于他的助手和警卫在他临死时都不敢去帮他。所有政治局委员都害怕斯大林。”
从发病到死亡,斯大林的最后五天,大致轮廓是可以搞清楚的日,斯大林去世。对其死因,迄今仍有许多不同说法。不少人(包括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认为并非正常死亡,而是贝利亚下的毒手,理由是斯大林生前已有意抛弃贝利亚。这种揣测当然有些依据――贝利亚之子曾坦言:获悉斯大林病危的消息时,他和母亲“谈到斯大林准备对我们下手的事”,并认为:“毫无疑问,斯大林的死救了他周围人的命,否则,他会一无例外将自己的战友换成新人。”①但这些不同说法,终究只是揣测,并无实证。不过,综合赫鲁晓夫、斯大林之女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斯大林警卫阿列克谢?雷宾等人的回忆,斯大林自发病至死亡的全过程,倒是可以大致廓清。先是日,斯大林邀请了最高权力中心的四个人――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在自己的别墅“午餐”,一直吃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②次日是星期天。赫鲁晓夫“以为斯大林肯定要叫我们去,所以整天都没有吃午饭”,后来实在饿了,“还是吃了点东西”,但“电话始终没有打来……几乎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情况”,一直等到很晚,赫鲁晓夫才宽衣就寝。③在斯大林的别墅,服务人员从中午开始陷入不安。斯大林通常在上午11-12点左右起床,但这一天服务人员始终没有见到斯大林出来,也没有接到传唤。阿列克谢?雷宾回忆说:“已经20时了,接着21时、22时,斯大林的房间里寂静无声。人们的不安达到了极点。助手和警卫人员中开始争论起来:应当到领袖房间看看,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值班工作人员斯塔罗斯京、图科夫和餐厅服务员布图索娃开始商量由谁去。23时斯塔罗斯京拿着邮件去了。如果‘主人’对违反既定制度表示不满,就以此作借口。”④然后,他们看见斯大林倒在地板上,已不能说话,身下全尿湿了。地上的怀表指针显示是六点半。服务人员把斯大林挪到小沙发床上,然后给国家安全部部长伊格纳季耶夫打电话。伊格纳季耶夫让他们去找马林科夫。服务人员打通了马林科夫的电话,但马林科夫要先去找贝利亚。半个小时后,马林科夫回电称:“我没找到贝利亚”。又过了半个小时,贝利亚终于来电话指示:“斯大林同志的病情不要对任何人讲。”大约在3月2日凌晨3、4点钟,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终于来到别墅。马林科夫不敢发出任何声响,把新皮鞋脱下来穿着袜子走近斯大林;贝利亚据说骂了服务人员:“慌什么!没有看见斯大林同志正在酣睡!”赫鲁晓夫没有进入房间,只是在值班室听了一下服务人员的汇报,据他回忆:“我们听出了这样的事情(斯大林摔倒并尿湿了),现在他似乎在睡觉,于是认为,既然他处于如此不体面的状况,我们就不便到他的房间去、让自己在场。我们各自驱车回家了。”⑤服务人员提心吊胆,稍后再次给马林科夫打了电话。大约在早上7点-9点之间,马林科夫、贝利亚和其他政治局委员带着医生,再次来到别墅。医生开始诊疗。政治局分了工,马林科夫和贝利亚值白班,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值夜班。3月2日,斯大林被诊断为“由于高血压和动脉粥硬化引发左脑半球出血”。3日,医生们汇报认为“死亡无法避免”,马林科夫指示尽可能延长生命迹象。5日晚,斯大林去世――阿利卢耶娃目睹最后一幕:“父亲死得很困难,很可怕。到最后12个小时已经很清楚了:严重缺氧。脸色变暗了,也变形了,面部的轮廓逐渐变得难以辨认了,嘴唇发黑,最后的一两个小时,他简直就窒息了。垂死挣扎十分吓人。大家眼睁睁地看着他被窒息而死。”6日,遗体被解剖切片,证实诊断是正确的。⑥斯大林与赫鲁晓夫,1936年俄国学者的评价是:斯大林制造恐怖气氛,自己害死了自己在斯大林的死亡过程中,有两点引人深思。第一,政治局委员们对救治态度消极。第一次别墅探病后,他们让74岁高龄的斯大林,继续穿着尿湿的裤子“酣睡”,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这种消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贝利亚。最高权力核心的其他三人――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均以贝利亚马首是瞻。据赫鲁晓夫回忆,“斯大林刚病倒,贝利亚就毫不掩饰地对他大发怨气,又是谩骂,又是取笑。简直叫人听不下去!不过有趣的是,斯大林刚恢复点儿知觉,贝利亚就扑过去,跪在地上,抓住斯大林的手不住地亲吻。”莫洛托夫和阿利卢耶娃也有相似的回忆。莫洛托夫披露贝利亚曾说过一句意义含混的“我把他干掉了”。阿利卢耶娃觉得贝利亚在斯大林死后离去时那声“赫鲁斯塔廖夫!车!”,“透出无法掩饰的兴奋”。⑦第二,据参与救治的医生米亚斯尼科夫披露,“斯大林在病倒前,从未求助于医生”。其别墅中,“竟然没有存放必须药品的急救药箱,甚至都没有备用硝酸甘油片。病人一旦发生心绞痛,其实只需服用该药两片,即可缓解。如果没有,很可能引起痉挛性猝死。”“斯大林的高血压究竟始于何时、何处无人知晓,当然也就从未得到过任何治疗。”⑧据秘书鲍里斯?巴扎诺夫讲,斯大林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老是坐着”、“从来不运动”、抽烟、喝酒、作息无规律,饮食无节制。从30年代到40年代,经常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和血管痉挛。1949年12月甚至出现了语言障碍,以至于拖延了同中国代表团的谈判。去世前,斯大林经常性头疼,“不过他顽强地拒绝任何系统治疗,甚至拒绝作认真的体检。”⑨斯大林生前正在部署整肃包括贝利亚在内的诸多政治局委员。所以,贝利亚们的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1953年初,多疑的斯大林,还制造了一场恐怖的“克里姆林宫医生案”,诬指包括自己的私人医生在内的一大批为苏联高层政要服务的医学泰斗,乃是“旨在通过破坏性治疗,缩短积极的苏联活动家的寿命”的“恐怖集团”。斯大林去世前拒绝医生治疗、服务人员也不敢给他寻求医生救助,与此有很大关系。简而言之,正如俄国学者所评价的那般:“斯大林自己害死了自己。他在自己身边制造了这种恐怖气氛,以至于他的助手和警卫在他临死时都不敢去帮他。所有政治局委员都害怕斯大林。”⑩1947年五一节,斯大林(右二)在莫斯科红场观礼台观看游行注释①(乌)谢尔戈?贝利亚,《我的父亲贝利亚》,新华出版社,2001,P44-45。②③据赫鲁晓夫讲,“斯大林把这种晚上的、很晚的晚餐叫做‘午餐’。我们大概是在早上五点或者六点钟时结束的。这是他‘午餐’通常结束的时间。”见《赫鲁晓夫回忆录 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④(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下册),国际文化出版社,2009,P893。⑤《赫鲁晓夫回忆录 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1085。⑥《脑溢血症状符合斯大林最后岁月性情和行为的轨迹――苏共中央档案库尘封45年手稿〈我医治过斯大林〉终见天日》,收录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年鉴 》。⑦述|,《斯大林之死》,《北京档案》2002年第12期。⑧《脑溢血症状符合斯大林最后岁月性情和行为的轨迹――苏共中央档案库尘封45年手稿〈我医治过斯大林〉终见天日》。⑨(俄)罗伊?梅德韦杰夫,《历史来审判:论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下),东方出版社,2005,P。⑩(俄)列昂尼德?姆列钦,《历届克格勃主席的命运》,新华出版社,2001,P408。
斯大林晚年,每年仅在莫斯科工作40余天。
用“官职等级名录制度”和“钱袋制度”大搞体制腐败。
近日,印度尼西亚史无前例地举行了一场关于印
当年的简体字改革方案,究竟粗糙到什么程度呢
中国社会的特征就是消费者鉴别能力弱,商家花
中小企业融资是世界性难题,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联系电话:010- Email: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问编辑#
还能输入140字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如何给苏联带来11年的辉煌
1953年,斯大林和天的前任列宁一样不明不白的去世。由于斯大林一直没有确立明确的继承人,因此在苏联内部出现了权力的争斗。最终名不转经传的赫鲁晓夫战胜了马利科夫、处死了贝利亚,成为了苏联新一任领导人。苏联在赫鲁晓夫的手里走向了辉煌,苏联人民也可以被称为人民。
一、斯大林的身体每况愈下,开始选择继承人的问题
1945年,苏联取得攻克柏林的胜利,苏联最高领导人就得了一场重病。苏联解体以后,有消息说这事斯大林骑马摔的。为了庆祝苏联的胜利,斯大林决定举行在红场举行胜利大阅兵。此时检阅部队的人选成了很大的问题,在苏联检阅部队不一定是国家的一号人物。这场阅兵中,检阅部队的将领是功勋卓著的朱可夫元帅。而斯大林显然很不满,他在克里姆林宫内部联系骑马。阅兵那一天,朱可夫会骑马检阅部队。斯大林希望取代朱可夫,但是最终未能如愿。朱可夫还是在阅兵场上检阅了部队,而斯大林却由于马术不佳被摔的不清。要知道斯大林这一年已经66岁了,各方面都开始衰老。
日,斯大林和他的前任列宁一样不明不白的去世。关于斯大林的死因一直流传着被毒杀的说法,很多人认为是长期掌管克格勃的贝利亚毒杀了斯大林。但苏联官方的说法是高血压引发的脑淤血,这种说法的真实性一直备受怀疑。不论怎么说,斯大林死了,苏联的规矩开始变化。就在斯大林的病床前,苏联的五位大佬展开了一次特殊的会议。他们是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赫鲁晓夫,很明显赫鲁晓夫处于第五的位置。此时的赫鲁晓夫仅仅是一个苏共中央书记,请注意不是总书记。但是在这次会议之后,赫鲁晓夫成为了苏联的三号人物,仅次于马林科夫和贝利亚。
二、苏联的三位头号人物开始了权力的争夺
此时的赫鲁晓夫还有马林科夫和贝利亚两个对手,其中贝利亚造成的威胁很大。这个家伙长期控制着苏联特务机构克格勃,被斯大林成为苏联的希姆莱。在苏联有一个关于贝利亚和斯大林的笑话:有一天,斯大林的烟斗不见了,要贝利亚帮忙寻找。第二天,贝利亚抓了十几个人,这些人都承认偷了伟大的斯大林同志的烟斗。而斯大林在自己的沙发上找到了自己的烟斗。虽然贝利亚控制着特务机构,但是赫鲁晓夫有自己的优势。赫鲁晓夫在二战期间一直在指挥军队,和军队高官的关系相当好。他联络的一些军队将领和苏联元老一起发动了政变,他们逮捕了贝利亚,一叛国的罪名处决。就这样,赫鲁晓夫最大的对手消失了,接下来轮到马林科夫了。
马林科夫比起赫鲁晓夫和贝利亚,那可是差了好几条街。马林科夫在1920年入伍,但是枪法差到打不中靶。不过此人的文笔非常好,还有一个善于交际的夫人。在美国等国家,一直流传着马林科夫夫人与苏联高官有染的传闻。马林科夫政治能力平平,但是无限忠于斯大林。在1952年,斯大林开始派样马林科夫起草政治报告,这被外界视为马林科夫成为继承人的信号。在斯大林去世以后,马林科夫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苏联的老大。而赫鲁晓夫在除掉贝利亚以后,成为了苏联的二号人物。1957年,马林科夫试图反动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但是被赫鲁晓夫成功逆转。和赫鲁晓夫私交不错的朱可夫元帅亲自带兵包围了克里姆林宫,马林科夫被发配到了哈萨克斯坦,成为了一个小水电站的站长。
三、赫鲁晓夫大改革的时代来临
在斯大林时期,领导终身制和各种特供制度深深的影响着苏联。由于斯大林的统治时间长达30年,苏联各派的利益早就已经根深蒂固。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开始了全面的改革,在政治上取消了领导终身制和特供制度。在经济上,逐步增大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比例。在军事上,裁军240万,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人民的住房。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严重触及了苏联各派的利益,苏联各派联起手来准备将赫鲁晓夫赶下台。1964年,苏联各派发动了军事政变,赫鲁晓夫被迫辞职。好大喜功的勃列日涅夫成为了苏联新任领导人,他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苏联各派的利益和特权。所有的一切又回到了斯大林时期的老样子,至于那个马林科夫,他的水平真强。他一直活到了1988年,一口气熬死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四位苏联最高领导人。如果这位老爷子多活3年,他就可以看到苏联红旗落地的场景。
金克丝就是我
中二的黑猫
中二的黑猫
街头の残影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关注微信公众号斯大林死后到底被怎么样了如题 谢谢了_百度知道
斯大林死后到底被怎么样了如题 谢谢了
斯大林死后有没有被分尸或者鞭尸?...
斯大林死后有没有被分尸或者鞭尸?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若如初见°837
若如初见°837
采纳数:74
获赞数:365
擅长:暂未定制
是。他死后就是赫鲁晓夫上台,赫鲁晓夫不走斯大林的路子,而且因为赫鲁晓夫儿子的原因,他就要找斯大林的茬,尽管斯大林已经死了。&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年代,有相当一批斯大林时期的苏联高层领导 人被撤换、监禁甚至枪决,斯大林本人也被赫鲁晓夫在苏二十大上点 名批判后掘墓移尸。据最近俄罗斯出版的一些书报透露,赫鲁晓夫之 所以用如此手段对待斯大林及其同事,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外,还有因 儿子问题与斯大林结下的怨恨。 日,《莫斯科晚报》刊登了一篇有关赫鲁晓夫的儿子—— 列昂尼德·赫鲁晓夫的报道。报道说,卫国战争期间,列昂尼德在古 比雪夫市的部队中服役。有一次他酗酒滋事,开枪杀死了一名红军指 挥员,因此被逮捕入狱,等待审判。这已是他第二次被捕入狱了。卫 国战争开始前,列昂尼德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就曾与一伙匪徒串通作恶, 干了不少坏事。这伙匪徒后来都被当地法庭捕获枪决了,但赫鲁晓夫 当时是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这使列昂尼德不仅能逍遥法外,甚至 还参加了红军。古比雪夫市的事件发生后,赫鲁晓夫为了救儿子一命, 便向斯大林求情,让斯大林饶恕他的儿子。斯大林同意了赫鲁晓夫的 请求,让列昂尼德上前线立功赎罪。于是,再一次逃脱惩处的列昂尼 德被送到了前线。不过由于赫鲁晓夫的影响,他没有被送到惩戒连作 战,而是按他的专业,分配他当了歼击机驾驶员。可就在第一次战斗 中,列昂尼德驾驶的飞机却突然调转了航向,飞到了德军的阵地上, 从此便销声匿迹了。 《莫斯科晚报》把赫鲁晓夫儿子的命运写成了悬案,可事实却并 非如此。今年2月17日,俄《独立报》发表了前苏联克格勃第二总局第 一副局长、退役少将瓦季姆·乌季洛夫即将出版的回忆录中的有关章 节,阐述了列昂尼德后来的命运。 这位将军写道,当得知赫鲁晓夫的儿子落入德军之手后,几乎所 有的人都认为,列昂尼德飞到德军阵地上无非有两种可能:或是他自 愿投敌,或是因机械故障迫降。列昂尼德是第二名落入敌手的苏共政 治局委员的儿子,另一名是斯大林的儿子雅可夫·朱加施维里。凑巧 的是,两人分别都是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儿子。 弄清列昂尼德的身份后,大喜过望的德军决定利用他搞一场宣传 战,以瓦解苏军的斗志。众所周知,德军同样的企图在雅可夫身上遭 到了失败,雅可夫宁死不屈,坚决拒绝与德军合作,可赫鲁晓夫的儿 子列昂尼德却卑躬屈膝地投降了敌人,成了法西斯德国宣传战中的王 牌。 斯大林得知这一情况后异常震怒。他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赫鲁 晓夫的儿子从德军手里绑架出来并送到莫斯科审判。 当时能执行这一任务的是阿巴库莫夫上将指挥的军事谍报部队, 但这支部队的活动范围只限于当时被德军占领的苏联境内,如果德国 人把赫鲁晓夫的儿子送到德国或波兰境内,这支部队就无能为力了。 于是,斯大林的命令同时下给了巴维尔·苏达普拉多夫中将。这位将 军当时领导着几名特别善于搞越境绑架和暗杀活动的前沙皇军官。这 些沙皇军官曾成功地远涉重洋,跑到南美刺杀了当时被称为“人民公 敌”的托洛茨基。但最后到底是谁执行了斯大林的命令,由于当事人 均已作古而无法考证了。不过在巴维尔将军去世前不久,本书的作者 曾就此拜访过他。巴维尔只是含糊地表示,他手下的人“可能”参加 了绑架行动,但拒绝透露详情。这位将军认为,比起赫鲁晓夫给国家 带来的损失,赫鲁晓夫儿子的故事及赫氏为此报复政治局委员们行为 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根本不值一提。 总之,无论是谁的功劳,斯大林的命令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贯彻。 赫鲁晓夫的儿子被从德军手中绑架了出来并由后方游击队弄了一架飞 机送到了莫斯科。由阿巴库莫夫上将反间谍部队在敌后搜集到的有关 列昂尼德变节投敌的材料也一并被送到了莫斯科。莫斯科军区军事法 庭据此判处列昂尼德死刑,定于近日内执行枪决。 得知儿子被押解回莫斯科后,赫鲁晓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短 短的几天里,他几次三番地向贝利亚、谢洛夫及斯大林本人求情,让 大家宽恕他的儿子。当得知军事法庭的判决后,赫鲁晓夫甚至不顾一 切地要求召开政治局全会,想撤消军事法庭的判决。斯大林出人意料 地同意了赫鲁晓夫的提议,召开了苏共历史上这次最荒诞不经的政治 局会议。 会议开始前,阿巴库莫夫上将送来了列昂尼德的案卷材料及军事 法庭的判决书,随后便退出了会场。会上率先发言的是苏共政治局候 补委员、红军政治总局局长、莫斯科州委兼市委书记谢尔巴科夫。他 在发言中坚持必须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父亲的名望而宽 恕儿子的罪行,同时又以相同的罪名去惩罚其他人,那样就无法向人 民交待。谢尔巴科夫最后赞同维持原判。 第二个发言的是贝利亚,作为秘密警察首脑,他对列昂尼德在基 辅和古比雪夫所犯的罪行了如指掌。贝利亚向会议历数了列昂尼德的 罪行后强调,赫鲁晓夫的儿子已被饶恕过两次了。 众所周知,在这种令人难堪的议题前,最初的发言能起到引导方 向的作用。果然,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人在随后的发 言中都纷纷表示赞同上述意见,维持原判。 最后发言的是斯大林,他以严峻的语调说:“尼基塔·谢尔盖耶 维奇(注:这是赫鲁晓夫的名及父名,俄国人这样称呼别人时表示尊 敬或庄重)应当站稳立场,同意同志们的意见。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 我儿子身上,作为父亲,我会怀着深深的痛苦接受这一公正的判决!” 斯大林一锤定音,赫鲁晓夫的儿子这次终于没能保住性命。赫鲁 晓夫对斯大林等人的怨恨也由此而生。 斯大林逝世后不久,赫鲁晓夫掌握了大权,凡是参与过处理他儿 子的人都遭到了厄运。 赫鲁晓夫上台的第二天,就下令取消了莫斯科的谢尔巴科夫区, 为谢尔巴科夫逝世而建的纪念碑石座也被铲平,铺上了沥青。谢尔巴 科夫的名字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不准任何人提起。 贝利亚未经审判就以刽子手和国际间谍的罪名被处决,至今没有 人见过侦查记录和法庭判决。 阿巴库莫夫上将在赫鲁晓夫上台前就以“敌人和坏分子的同谋” 罪被逮捕。赫鲁晓夫上台时已查明是冤案,正准备释放,但赫鲁晓夫 不予批准。这位将军后来终于被列入“列宁格勒案件”中而被判处枪 决。 巴维尔将军被莫名其妙地逮捕,判了15年徒刑。 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被宣布为反党集团成员而遭到 流放。 斯大林本人则在苏共二十大上被赫鲁晓夫宣布为暴君和人民的奴 役者。 赫鲁晓夫在清除异己时究竟有没有为儿子复仇的动机?另一位克 格勃将军出版的回忆录或许可资佐证。 1996年,前苏联克格勃保卫总局副局长达库恰耶夫中将出版了名 为《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和警卫部队》的回忆录。该书引用了苏共二 十大召开前不久赫鲁晓夫在小范围说过的一段话:“列宁曾为哥哥报 复了沙皇全家,我也要为儿子报复斯大林,尽管他已经死了,我也非 要让他尝到我的厉害不可”。 历史证明,赫鲁晓夫没有食言。&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恩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