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到底是马岛中 的阿根廷海军的还是英国的

马岛究竟是不是英国的,离阿根廷那么近
英国离着1万多公里也是英国的?我朝当年马岛战争是支持英国还是阿根廷的
[&此帖被laodatoulanba在 18:06修改&]
当年我朝想买谢菲尔德驱逐舰,结果在马岛一枚导弹干掉一艘。
我朝海军大为震惊,决定万事靠自己。
后来蜜月期结束,就真的万事靠自己了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自古以来就是英国的……我朝立场不清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必须还是啊
九段线是不是中国的,离越南菲律宾那么近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看英国网友评论南海问题的时候都喷中国不会看地图,欺负东南小国,霸道邪恶。按他们这逻辑,马岛果断阿根廷的啊
引用2楼 @ 发表的:
自古以来就是英国的……我朝立场不清
难道我朝不支持英国?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6楼 @ 发表的:
难道我朝不支持英国?
好像那时候支持的阿根廷,马岛这个词是阿根廷的叫法
引用4楼 @ 发表的:
九段线是不是中国的,离越南菲律宾那么近
但那时候好像支持的阿根廷,因为我朝那时候是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反霸权的
引用7楼 @ 发表的:
好像那时候支持的阿根廷,马岛这个词是阿根廷的叫法
当时和英美是蜜月期一块抗苏联,买了让人家的新装备,怎么会支持阿根廷。
南沙是不是中国的,离马来西亚这么近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9楼 @ 发表的:
当时和英美是蜜月期一块抗苏联,买了让人家的新装备,怎么会支持阿根廷。
但是我们宣传叫马岛啊,这是阿根廷的叫法。就像别的国家支持我们不会把钓鱼岛叫尖阁列岛
引用11楼 @ 发表的:
但是我们宣传叫马岛啊,这是阿根廷的叫法。就像别的国家支持我们不会把钓鱼岛叫尖阁列岛
宣传手法而已,没看当时我们的黑鹰直升机和炮瞄雷达都是跟谁买的吗?
引用7楼 @ 发表的:
好像那时候支持的阿根廷,马岛这个词是阿根廷的叫法
八十年代。。。这个智商,我看不懂啊
阿根廷也不是咱社会主义阵营啊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13楼 @ 发表的:
八十年代。。。这个智商,我看不懂啊
阿根廷也不是咱社会主义阵营啊
但是阿根廷反对的是英帝啊
引用12楼 @ 发表的:
宣传手法而已,没看当时我们的黑鹰直升机和炮瞄雷达都是跟谁买的吗?
这么叫英国人不得怒了
引用14楼 @ 发表的:
但是阿根廷反对的是英帝啊
八十年代我们已经倒向西方了啊
阿根廷空军的导弹据说是从法国购买的
结果没想到,战斗力吊炸天,后来英国人急了,貌似通过各种途径施压法国。
最后法国人就断了货。
国防这东西 还是要靠自己,真要开战,卖价一断货分分钟歇菜。。
引用1楼 @ 发表的:
当年我朝想买谢菲尔德驱逐舰,结果在马岛一枚导弹干掉一艘。
我朝海军大为震惊,决定万事靠自己。
后来蜜月期结束,就真的万事靠自己了
经过研究后发现这舰子系统还是很先进的,于是购买引进了很多武器设备
引用16楼 @ 发表的:
八十年代我们已经倒向西方了啊
那还叫马岛,跟叫我们钓鱼岛尖阁列岛一样,英国能喜欢
我真的不理解阿根廷的逻辑,马岛跟阿根廷有鸟关系?不论从历史还是从岛上居民看,算法国算西班牙也算不到阿根廷头上。莫非当年马岛属于拉普拉塔总督区管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330人参加团购89.00元&129.00元
577人参加团购599.00元&849.00元
399人参加团购448.00元&949.00元
290人参加团购388.00元&799.00元
437人参加团购498.00元&799.00元
540人参加团购435.00元&1290.00元
714人参加团购155.00元&249.00元
126人参加团购89.00元&269.00元
235人参加团购649.00元&1299.00元
1419人参加团购899.00元&1199.00元
433人参加团购999.00元&1399.00元
420人参加团购530.00元&969.00元马岛的主权到底是属于谁的?阿根廷还是英国?_百度知道
马岛的主权到底是属于谁的?阿根廷还是英国?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还是那句话谁强大属于谁的,阿根廷不是英国的对手,就好比拿香港来说英国就觉得那时候他敌不过我们中国才还给中国的。
1690年,一艘英国船在远离南美大陆的海上遇难,幸存者约翰-斯特朗漂到一个荒岛,并为其命名。可有人称早在百年前就有英国航海家到过这里了。其后,英国将这里及附近岛屿称之为福兰克群岛。1764年,法国人开始在岛上建立定居点,并将此地命名为马尔维纳斯群岛,为此,英国与之发生主权争端。随后法英两国先后在岛上建立居民点并小规模驻军。1770年后,马岛被对阿根廷进行殖民统治的西班牙占领。1816年阿根廷脱离西班牙获得独立,1820年宣布对马岛拥有主权,但立即遭到英国反对。1832年英国以先发现该岛为由,出兵夺取了马岛控制权。阿英马岛主权争端由此形成。1965年联合国大会承认马岛主权存在争议,要求阿英两国通过谈判解决该群岛主权归属问题。 马尔维纳斯群岛由索莱达(东福克兰)、大马尔维纳斯(西福克兰)两个大岛和附近200多个小岛组成。距阿根廷500余公里,距英国13000多公里。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岛上居民3000人(1982年时),90%以上是英国移民。首府是斯坦利。羊毛和渔产品加工是该岛支柱产业。岛上有蕴藏丰富的泥炭以及铅、铝、铁、银等矿产资源,近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马岛为英国海外领地,总督代表女王行使权力,除外交和防务,实行高度自治。究竟是谁最先发现马岛?英国历史学者认为是英国航海家戴维斯于1592年最先发现了这个群岛,而阿根廷历史家则认为是葡萄牙人于1520年发现的。这成了英阿两国各自主张权利的重要依据。日,阿根廷出动海陆空军5000多人在航母舰载机掩护下对守备力量单薄的马岛实行突袭,仅120名官兵的英国驻岛部队因实力悬殊只好投降。英国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与阿根廷断交,首批远征军的40余艘舰船,在4月5日就踏上了开赴南大西洋的征途。马岛战争使双方都付出沉重代价。6月14日,英军收复马岛,阿根廷战败停火。争端沉寂下来。1990年两国恢复外交关系。1998年在马岛海域发现大储藏量的石油天然气后,英阿两国就其资源的勘探和开采以及捕鱼事项达成协议。2010年2月,英国石油公司在马岛控制海域进行石油勘探,阿根廷反应激烈,马岛主权争端再起波澜。阿根廷历来坚持自己拥有马岛主权,依据是从西班牙手中获得该岛主权继承,这是国际法的国家继承原则。另外,马岛距阿根廷仅500公里,在其大陆架上,而距英国遥远,被其占有是殖民统治的残余。英国对马岛主张权利的主要根据是:该岛由本国最先发现和占有,并一直对该地实行着有效管辖,而且实际管辖的期限已达150年以上。这就完全符合国际法对领土主权的先占原则、有效管辖和时效原则。另外,岛上居民愿意接受英国而排斥阿根廷管理(这符合民族自决原则)。谁的主张有理呢?其实双方理由均非无懈可击。阿根廷的国家继承说并不能得到国际法支持。因为新国家(阿根廷)代替原来国家(西班牙)时,原有领土并非必须都该由新国家来继承。由于种种原因,原国家的领土分离或合并都是可能和允许的。另外,海岛与本土距离的远近也不是主权归属的依据。至于英国的所谓对马岛长期有效管辖,这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没遭到抗议,并不说明阿根廷放弃了对英国管辖的质疑和主权要求。至于有效占有的期限是多少才符合国际法的时效要求?有一种说法是50年,其实国际法规定并不明确。尽管英国的主权依据较阿根廷的更优,但国际舆论却对阿根廷有利。在2010年2月的拉美国家峰会上,32个与会的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国家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阿根廷。这有些出乎人们意外。因为在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时期,少有拉美国家支持阿根廷,一些国家保持缄默,有的甚至乐见阿根廷失败。但时间过去28年,在拉美国家峰会上,领导人都力挺阿根廷。他们认为马岛与阿根廷近在呎尺,而距英国有万里之遥,英国凭什么享有该岛主权?委内瑞拉总统查维斯更是激烈抨击英国说,英国是到滚蛋时候了,联合国应该有点作为,迫使英国将马岛主权归还阿根廷。当初并不认为马岛主权应归阿根廷的国家,现在纷纷倒戈了。这事正说明这些国家的主张并不都是有理有据的,而只证明了英国在此地大失人心。这也不说明岛上的居民就认可阿根廷,如果就该岛归属让马岛居民作主,来个全民公决,以符合民族自决原则,那将毫无疑问,英国女王会获得大胜。马岛争端也给我国存在的海岛争端以启示。我国南沙的众多岛屿被东南亚一些国家强占,他们要求主权的理由也是“距离论”:这些海岛离他们国土很近和在其大陆架上,而距中国本土很遥远。同时,他们也不承认中国对这些海岛有先占历史。而且,这些国家企图长期占领我国的海岛,以形成长期有效管辖的事实,最终达到国际承认的目的。我们不能不对南沙海岛主权丧失的可能性充满忧虑。
不确定,两国争议中。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阿根廷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英国阿根廷马岛之争的前世今生 目前由英控制-中新网
英国阿根廷马岛之争的前世今生 目前由英控制
马岛(英称福克兰群岛)上行驶着英式红色双层巴士。
  马岛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地处南大西洋,由2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总面积为12173平方公里。马岛距阿根廷本土276海里,距英国本土7000海里。1982年,英国、阿根廷因对该岛的主权争议爆发战争,这是近半个世纪来少有的因岛屿争议而爆发的大规模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以英国的胜利告终,英国政府也重新取得了对该岛的实际控制,虽然战败,但阿根廷政府也从未放弃对马岛的主权。如今30年过去了,那场战争是否为马岛的主权争议画上了句号?
  争议国家:英国、阿根廷 位置:南大西洋
  面积:12173平方公里 现状:目前该岛归英国控制
  解决方式:1982年马岛战争,明年公投定归属
  【争夺】 资源之争重燃主权之争
  马岛附近海域的石油储量高达600亿桶,相当于英国北海油田的石油总储量。此外,马岛海域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由于马岛周围海域被发现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再加上其本身固有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得近年来,英阿两国对马岛主权的争议愈演愈烈。
  上世纪80年代,英国在马岛发现了石油储藏。2010年,英国政府允许几家石油公司在马岛附近水域勘探石油。根据英国地理协会近期的评估,马岛附近海域的石油储量高达600亿桶,相当于英国北海油田的石油总储量。此外,马岛海域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若得到充分开发,可确保英国25年的能源供应。
  不仅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马岛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在军事上它是南大西洋的重要据点,而它还是英国进行南极科考的重要补给站。
  马岛战争30周年之际,英阿两国各自高调宣誓主权。一方面,英国威廉王子戎装巡视该岛,并在该岛服役6个月,英国政府还计划派遣攻击型核潜艇进驻马岛。
  而另一方面,阿根廷议会则发表《马岛文件》,重申对该岛主权,之后阿根廷更是将英国告上联合国,阿根廷还在今年8月宣布与委内瑞拉石油公司联合开采马岛海域的油气资源。
  【对策】 用英国化政策赢得岛民
  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加上优渥的福利,使马岛近年来出现了一股小小的“移民热”,很多人把移民该岛视为取得英国籍的最佳跳板。据2006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土生土长的居民仅53.2%,岛上除了英国人,这里还有131名智利人,36名澳大利亚人,26名新西兰人,甚至还有一两名阿根廷人。除了英语外,岛上通行25种语言。
  岛外虽然波澜四起,但岛上却风平浪静,30年过去了,马岛人的生活丝毫未受外界干扰。1985年,该岛政府重新修订宪法,该宪法规定马岛属英国海外领地,除外交与军事外,由岛民实行“自治”,总督代表英女王行使行政权。从另一层面上讲,马岛拥有自己的宪法、货币、旗帜和国徽,除了国防支出由英国负责,其他财政均由马岛政府自理。
  如今岛上超过90%居民都是英国人后裔,就连岛上的红色邮筒和小酒馆,也无一不是典型的英国风格。英国政府建立了一个4500万英镑的海岛重建开发基金,并宣布群岛周围的渔场和油田均为岛民的财产。所以,现在这个仅有3000多人的小岛,人均GDP比德国还高。岛上每户人家都至少有两份工作,收入稳定。上班时间朝八晚五,中午有一小时的午餐时间,基本上都可以在家里享用。
  马岛还实行11年制的免费义务教育,岛上有一所中学,每年约有30名毕业生。愿意到英国去继续深造的学生,学费由当地政府负责。岛上还有一家医院,居民的医疗保险也是政府买单。另外,岛上民风淳朴,路不拾遗,自行车什么的都放在外面,房子几乎不上锁。
  战争过去太久了,与阿根廷的鲜少往来造成了岛上许多年轻人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马岛物品供给和观光游客几乎都来自智利或英国。“我们已经习惯了没有阿根廷的生活”,16岁的岛民沃伦?米勒说道。
  对于战争遗留的主权争议,今年6月12日,马岛政府宣布将在明年举行全民公投,由岛民决定马岛的主权归属,因目前岛民多为英国人后裔,公决显然对英有利,因此,阿根廷已明确表态反对公决,指出这不过是“英国的政治把戏”。
【编辑:孟湘君】
>相关新闻:
>国际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强行和附近的强国抢领土,下场会非常难看的
(⊙_⊙)&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本文为我局的第242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阿根廷的故事文字:Grasimov |&制图:孙绿|&编辑:大绿35年前,南大西洋上一座&阴森森的荒岛&(达尔文语)的归属权,引爆了英国和阿根廷两个地区性大国的武装冲突。马尔维纳斯群岛被英国称为&福克兰群岛&,达尔文当年曾亲眼见证了这座岛的荒凉▼这场冲突被后人称为&马岛战争&而闻名于世。故事的结局众所周知:英国取得了毫无争议的完胜。35年过去了,马岛事件似乎早已从人们的视野中渐行渐远。然而这场战争带给世人的启示依旧深刻。从阿根廷与英国博弈失败的角度去看,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中与发达国家&掰腕子&,的确大有学问。加尔铁里治下的阿根廷,无疑提供了一本绝佳的反面教材。闪光灯下的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这位曾经的工程兵司令因发动马岛战争一时间成为了国家英雄▼凶险的赌注▼20世纪的阿根廷,百年之中有近七十年处于军人政府的把持之下。在这批&武夫&中,除秉持民粹主义的胡安&贝隆将军政绩尚可外,鲜有人懂得治国理政。很快,辉煌一时的&贝隆时代&也因军人执政集团内部矛盾的爆发而结束,军人政府的无能日渐显露。贝隆将军▼自诞生伊始,军政府这种&得位不正&的政权若想延续执政,只能将执政行为付诸于&有效性&,即不断地表现政绩以换得民众的认可。然而,当军政府在执政上一事无成,其&有效性&都不能保证时,执政地位就岌岌可危了。于是一桩&英阿历史遗留问题&&&马岛主权问题突然被炒作成了关系国运的关键,内外交困的军方试图用主权争端维持所谓的执政&有效性&。马岛式躺枪:马岛战争示意图▼最早,阿根廷与英国进行过马拉松式的和平谈判。这场谈判持续了二十年却一无所获。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对主权转让的节奏有截然不同的要求。英国有意让渡马岛的部分主权,希望以&渐进式&路线退出马岛,但阿根廷军政府态度极为强硬,恨不得让英国人&马上滚&。一向主张&小政府&的撒切尔一开始是打算归还马岛的,时任英国国防大臣约翰&诺特已经起草了从马岛撤军的方案,而同年的《英国国籍法》也对马岛居民的全面英国公民权进行了限制,但加尔铁里坚持要以武力相抗。▼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1982年2月,又一次谈判在纽约宣告破裂,加尔铁里坐不住了。他需要人民忘记国家背负的巨额国债、他需要人民忘记接近两倍的通货膨胀率、他需要让已经麻木的人民重新振作起来,热情似火,就像1978年那样。1978年,万难之中的阿根廷顶住压力举办了世界杯,凭借一场并不光彩的胜利(阿根廷6:0秘鲁)挺进淘汰赛并最终赢得了世界杯。▼加尔铁里决定:以武力收复马岛,行动代号&罗萨里奥&(Operation Rosario)。行动一旦取胜,而且是对联合国&五常&之一的英国取得胜利,便足以证明军政府的&有效性&,且有效期会很长。四位大哥的目光注视着阿根廷与小英帝国▼当然,加尔铁里也清楚,自己这是拿着阿根廷民众的满腔热血去赌,拿阿根廷羸弱的国力去赌。他的赌注建立于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全民疯狂的漩涡之上,看似雄厚,实则脆弱。疯狂的民意如流水一般,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旦失败,他领导的军政府将彻底失去权力。国运、民运、个人命运,此时都成了加尔铁里孤注一掷的赌注。这个从没上过战场的工程兵司令,领着一支一百年不曾打过仗的阿根廷军队,上路了。没错,这是一场豪赌▼昏聩的招数▼初期,阿根廷军队出奇制胜。阿军利用英阿谈判失败的缓冲期,一举登上马岛,俘虏了岛上为数不多的一批英军。日,阿根廷对外宣布收复马岛,宣誓对马岛的主权。老实说,这是一块较为荒凉的地方从灯光图上看人员活动较多的两个地方斯坦利和快活岭▼快活岭皇家空军基地里面很快活么?▼一夜间,加尔铁里成为了国家英雄,军政府的支持率陡增。13个反对党联合发表声明,共赴国难,一致对外。全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加尔铁里貌似赌赢了。加尔铁里登上马岛视察▼然而,登岛后的阿根廷军队似乎忘记了自己要做什么,加尔铁里本人也陷于胜利中不能自拔。和加尔铁里一样,阿军高级将领此时全然忘却了自己的任务和使命。岛上机场和防御设施没有得到扩建、海上阻截不到位、情报工作更是被英军全线压制。曾有作战参谋向加尔铁里建议扩建斯坦利机场和向岛上部队运粮,也被加尔铁里的一句话怼了回去。斯坦利可以说是这里的海运与空运枢纽▼反观英军,依托五年前成立的&快速反应司令部&,在两天内迅速召集起一支规模庞大的特混舰队,瞬间组织了两万名士兵乘船浩浩汤汤地向马岛开去。当时英国海军最新锐的&无敌&号轻型航母率领庞大的特混舰队从朴茨茅斯军港启航,精确快速的战时动员能力成为英国致胜的关键▼即使是垂垂老矣的&火神&远程轰炸机也从阿松森岛起飞,对阿军的机场、码头进行了轰炸,反应速度之快令阿军瞠目。当时从阿松森岛起飞&火神&远程轰炸机▼远程作战能力远超阿根廷▼加尔铁里开始如梦方醒:英国人是玩真的,而他自己却无能为力。现代战争的决胜关键莫过于获取制空权。马岛上只有一个小小的斯坦利机场,1250米的简陋跑道不足以起降阿空军主战飞机&幻影-IIIEA& 、&超级军旗&和&短剑&。国产的亚音速喷气攻击机&普卡拉&倒是可以驻岛,但其航程短、载弹量低,无法与英军战机相抗衡。斯坦利机场▼无奈之下,阿空军主战飞机只能从740公里开外的陆地机场起飞作战。但这些战机续航能力不强,在马岛空域的制空时间只有不到20分钟,实战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更糟糕的是,阿空军的主战装备基本从法国进口。可是在马岛战争爆发后,不愿得罪英国的法国选择对阿根廷&断炊&,之前签好协议的武器出口项目被暂停。同样不愿意激怒英国的西德与荷兰等国也纷纷效仿,阿军的物资装备保障一时陷入了困境。阿军的主战飞机多从法国进口,在实战中很受掣肘,图为阿军的法制&超级军旗&攻击机。▼战争初期,阿空军尚可以凭借不弱于英军的法制装备与&约翰牛&展开较量,加之阿空军飞行员作战技艺高超,英国远征舰队还屡有舰船被击沉。然而到了战争后期,阿空军库存耗尽,本国军工生产能力又严重不足,无力挽回损失的阿空军再遇到英军时只能是&飞蛾扑火&,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成了徒劳。战争的进程至此已大致清晰,英军在战争打响一个月后完全封锁了马岛,阿根廷除不时以空军部队偷袭英国舰队外,无力打破英军对马岛的封锁。岛上守军孤立无援,饥寒交迫。用别人的武器打仗,终会受制于人。同期,阿海军主力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英军&征服者&号攻击核潜艇击沉。阿海军于是闭港不出,任由马岛守军的后勤补给线被英军切断。空军司令多索将军指挥的航空兵部队只能孤军奋战。马岛被围,制海权和制空权被英军牢牢掌握,马岛上的阿根廷守军其实已成瓮中之鳖。&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6月14日,英军攻克马岛首府斯坦利港,阿军投降,马岛战争结束。昨天的胜利不能代表明天,明天的失败却可以将昨天的胜利一笔勾销。阿根廷军队初期得胜,但胜的侥幸没有对未来战局的展望。&明天的失败&不可避免。没有上过战场的加尔铁里大大低估了英国人的作战决心。战争初期整整一个月,加尔铁里在战术布局上无所作为,出招昏聩,证明了他确实只是个&没上过战场的工程兵司令&。相比加尔铁里战争初期的无所作为英国特混舰队在前往马岛的一万三千公里航程途中制定作战方案图为航行中英国士兵在竞技神号航母机库内检查武器装备▼纵使加尔铁里的背后有满腔热血的阿根廷人民做支撑,但&精神原子弹&是炸不死人的。加尔铁里终于还是在自己设的这盘赌局中把阿根廷的国运和自己的政治命运一并赔了进去。注定的败局▼今朝再看加尔铁里、再看阿根廷的失败,个中道理如古语所言,&大势所趋&。加尔铁里或许最终也没有想明白,发展中国家难道真的就斗不过发达国家?同是职业军人上台执政,面对的是同一个对手,1956年纳赛尔治下的埃及就能&以一敌三&,从英国手里抢回了苏伊士运河及西奈半岛的控制权。加尔铁里怎么就做不到呢?收复苏伊士运河纳赛尔的声望空前高涨▼且不说加尔铁里与纳赛尔在个人魅力及执政能力上的差距,单从对手情况、国际环境上看,虽然都是冷战后的英国,但此&日不落&非彼&日不落&。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时,英国刚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百废待兴。此时&日不落&帝国大势已去,无力支撑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只好在做足手脚的前提下逐步退出大部分地区。应当说,年正是英国最迷惘、最困惑的时期:英国的国际地位大不如前,国力衰微,国家也处于艰难的转型期中,在国际体系中的定位非常模糊。1956年英国武力介入苏伊士运河争端可以被视作是帝国的最后一声咆哮,英军在战场上势如破竹,却因美国和苏联的干涉丢掉了到手的果实,从此退出苏伊士▼纵然埃及军队凭借自身无力抗衡强大的英军,但纳赛尔巧妙利用了美苏的大国压力,为埃及获得了权益。埃及之胜利堪称&随势而为&。然而此后,英国迅速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在防务和欧洲事务上积极向美国靠拢,成为美国坚定的盟友;在其他地区事务上则充分施展&平衡外交&的手腕,借力制约彼此,从中获得利益。到撒切尔就任首相时,新生的英国已经定型。虽然没有了&日不落&之辉煌,大英却依然在联合国&五常&中占据一席之地,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不可谓不重。一旦英国决定开战就会赌上帝国的声望全力以赴▼图为撒切尔夫人接受BBC关于马岛问题的电视采访▼战后英国能迅速从&日不落&的梦境中走出,走上了&务实外交&之道,证明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成熟。反观阿根廷,&狂热的民族+狂热的政府首脑&导致执政当局看不清大势,在国内危机来临之时想起了&祸水外引&,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正如在危机之下,日本选择了中国、意大利选择了埃塞俄比亚来转移矛盾,全部收获了悲惨的下场,鸡蛋碰石头的阿根廷也不例外。所以,加尔铁里的下场,异常悲惨。在法庭上受审的加尔铁里▼加尔铁里原以为,自己因在国内镇压左翼人士、&反共有功&受到了里根的&接见&,真要和英国一战,美国不支持阿根廷也会保持中立。但他忘了,里根是演员出身的共和党人,而撒切尔则是高级知识分子出身的保守党党魁。里根&撒切尔▼高度重视国家利益的两人都刚上台不久,国内执政根基尚浅,亟待竖威。战后眉来眼去的英美两国利益又远比和阿根廷来得密切。他们绝不会牺牲国家利益来迎合加尔铁里孩子般的幻想和乖张幼稚的行为。于是,在马岛战争期间,美国的侦察卫星24小时为英军窥探阿军的调动、部署情况,美国在阿松森岛上的监听站也为英军全天候开放。大哥一直在注视着你▼原来大势,从一开始就不站在阿根廷一边,加尔铁里自己设的这盘赌局,几乎在一开始就是注定要赔本的。加尔铁里没想到几位大哥都是站在英国一边的▼尾声▼发展中国家国力本不如发达国家,如想在与发达国家的博弈中取胜,非要借&势&不可。其实没有一个国家天生就是&发达国家&。古往今来,世间诸国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时刻,需要执政者以大无畏的勇气去下一些&赌注&。这其中,自然是输多胜少。纵观胜者,无不把握大势,运筹帷幄。仅仅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出牌还不够,真正的强者懂得在运筹与勇气中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他们出牌前紧跟局势、小心谨慎,出牌时杀伐果断、力拔山兮。今天的反面教材加尔铁里,借着热情的民意和膨胀的民族主义浪潮果断对英国出&杀招&。虽然在初期尝到了甜头,却在之后撞了个头破血流,被世人奚以&蚍蜉撼树&之名。勇气过盛,就是自大,就是愚蠢。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执政者而言,想要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拼命积攒实力的同时,更要把握&势&。以弱胜强本就并非易事,踩着&势&才能实现国家发展的升华,不断腾飞。战场上失败的阿根廷把满腔仇恨和热血寄托在了他们钟爱的足球场上。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1/4决赛,阿根廷与英格兰&冤家碰头&,马拉多纳的那记&上帝之手&将阿根廷送入了半决赛,而这经典的瞬间的背后,复现的还是一颗颗&精神原子弹&的原地爆炸,让自己激动的同时却伤害不了任何人,这是阿根廷的悲哀。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EN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根廷与英国马岛之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