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老是被村里人欺负收了我爸的残疾证和户口簿干什么

我是农村户口,我父亲二级残疾证但我几年前在外打工买了一套房子,现在可以办理低保吗?_百度知道
我是农村户口,我父亲二级残疾证但我几年前在外打工买了一套房子,现在可以办理低保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低保政策并不讲究《残疾人证》或者《残疾军人证》的。只有你和你得家庭经济收入和固定资产合符当地低保条件的,就可以享受。所以讲低保是不予限定数额的,也是机动的(一旦低保家庭种种原因一致经济收入、固定资产超标的就会立即取消)。你最好的办法就是到村委会低保专业干部那里咨询低保要求和统计家庭经济方法,然后在有可能的条件下,申请低保待遇。
采纳率:83%
来自团队:
不能了,连房子都买得起条件就不会差到那里去,自然也不符合低保的条件。不过在村干部那走关系也还是可以通过的,现在也还有很多人拿着低保开着小车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全部答案(共8个回答)
证等即可。
需要接受户口派出所开具证明,需要你原先的户口本,需要你的身份证。填写申请迁移户口,然后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迁移证明,到接受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审核盖章,然后再回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迁出户口,转到接受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手续比较麻烦,我3年前办过,折腾死了,弄了快2个月才搞定。
反正手续时比较多的,先去现在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迁移户口,然后填表,开介绍信,然后拿着手续去你老公户口所在地派出所迁移户口,如果是农业户口转非农比较好转,如果是非农转农业,那个就艰难了,你最好去你户口所在地派出所询问下,或者去你老公户口所在地派出所询问,地域不同所需要的东西不同,反正是不好弄,如果你能找找人应该还是比较好办的。我当时没有找人,足足弄了2个多月才弄完,等户口过来又过了3个月。
要啊,不拿怎么迁到老公那里,有的地方在老公名下还必须有套房产或者别的什么条件。
答: 会计招聘工作为什么一般要本地户口?是怕外地户口携款逃跑,如果本地有担保人呢?
答: 你想问社保问题吧,但无头无尾,可怎麽回答呢?
答: 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程序的步骤如下:①民主提案。提案分集体提案和个人提案2种。集体提案由 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成员进村入户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征 求村民意见和...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我父亲现在居住的老房子约60平米,在南汇的农村,里面有他和姑妈两个人的户口请问拆迁方面会有什么样的补偿或安置?--在线法律咨询|律师)
大家都在搜:
微信扫一扫 免费问律师
手机扫一扫 法律兜里装
我父亲现在居住的老房子约60平米,在南汇的农村,里面有他和姑妈两个人的户口请问拆迁方面会有什么样的补偿或安置?
1分钟提交法律咨询 2000多位 信得过的好律师 为您提供专业解答
(咨询请说明来自律师365)
地区:福建 福州|解答问题:0条
依据市政府111号和61号文件,能被认定为被安置人口的,就能获得相应的补偿,具体补偿标准各区政策不同。产证是你父亲的,那么你父亲的安置款肯定会多很多。
相关法律咨询
家里爷爷奶奶有两套房.一套给爸爸一套给姑妈.后来爷爷奶奶爸爸都去世了.家里房子拆迁的时候我在监狱服刑.我继承我爸爸那一份.姑妈骗我签字放弃.说等我满刑回来给我.现在姑妈以我签字放弃为理由不归还我这些.我该怎么办?
您好,您可以直接起诉,要求归还属于您的份额。如果需要的话,欢迎免费来电咨询,我们会为您提供帮助。
律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就是我姑妈以我爷爷的名义打的报告建造房子其中还有她兄妹的名字在里面,爷爷已故,拆迁时姑妈叫她兄妹已签过字,现在拿了房子还未领产权证,她要直接领成她儿子的为什么却要我大伯的身份证户口本和残疾证呢还要未婚证明没有要其他兄妹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大伯已领产权证是否会对他更改产权人产生影响,感谢律师为我解答,十分感谢。
尊敬的用户,您好!以下是华律网根据您咨询的问题,特意为您推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父亲和姑妈同时继承我叔叔的房,我们想把房子估值的一半加利息分期付款给姑妈,希望她放弃继承。这样的合同怎样写,是否具有法律效用?
这样的可以写,但是要分成两个合同来写,可以让它具有法律效力的,分成两个合同来写就合适了。如需进一步帮助,可来电咨询。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相关法律知识
相关律师回复
程芳律师 最近回复:
肖伟律师 最近回复:
周边专业律师
扫描二维码
更多惊喜等着您!
立即提问、免费短信回复
律师365,优质法律服务平台
400-64365-00服务时间:周一至周六8:00~22:00服务指南平台保障律师入驻常见问题
Copyright(C) 成都六四三六五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
528律师在线
272今日解答我家的户口簿
我的图书馆
我家的户口簿
我家的户口簿
作者: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吴雨琪 指导老师:倪仲
户口,这个名词对于90后的我来说,是那样的陌生。户口是什么?它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无数个问题从我的脑子中冒出……于是我采访了家庭成员,发现身边的历史,追寻历史的足迹,走进户口的故事。
下面这张示意图是我家1995年6月我出生时的户口模式。1
不一样的户口,承载了不一样的人生,折射出社会的发展。
&  上图:这是爷爷奶奶的户口簿,户主是爷爷的名字。
爷爷自豪地说:“我是户主,虽然我是招女婿的。”
有一件事我一直感到很奇怪,我和我们同学都和爸爸一样的姓,而我的爸爸和爷爷的姓不一样,他随奶奶的姓。这是为什么呢?奶奶这样告诉我:
“我爹爹,也就是你太公在我很小的时就去世了,我的哥哥得了伤寒,当时的医疗条件差,无法医治,18岁就去世了。家中没有男人,只有我和我的两个妹妹。你爷爷有兄弟七个,当时他们家只有一间房子,条件很差。于是,媒人就介绍你爷爷到我家来当上门女婿(入赘--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的婚姻形式)。一来,我们吴家可以延续香火,传宗接代;另一个原因,可以补充劳力,一起养活全家。因此我们生的孩子都随我,姓吴,而不是姓你爷爷的朱。”
为了传宗接代而招女婿上门,这显然是旧社会一种偏见。而农村户入赘更是为了补充劳力,可见劳动力的重要。
但是以后的一个改变让爷爷腰杆子硬了很多:招女婿上门的男人,一般是要低其他男人一等的,会被人看不起。奶奶的妈妈过辈后,户口本上的户主就改成了爷爷。奶奶说:“我们那个时代一般的家庭没有女人当户主的,都是男人当户主。再想想你爷爷也不容易,我们俩一起把我两个妹妹嫁出去了,办了我娘的后事,并养大了你爸爸他们兄弟三个。这个家,户主自然应该是他!”、
爷爷从事实上的户主成了户口本上的“法定”户主,从此,爷爷能挺直腰板以户主的身份参与社员大会,参与生产队的工作讨论。爷爷回忆这段往事时依然充满骄傲:“在旧中国,封建社会里,男女是不平等的,女方嫁到男方家,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男方到女方家成亲落户要随女家的姓氏,常常被人耻笑为‘倒插门’,我是被其他男人看不起的。但没办法,谁让我妈生了兄弟七个呢?现在新社会,男女平等,‘招女婿’也是正常现象了。户主,就是一家之主,队里讨论事情时可以代表全家人作主的!”
想不到户口簿上这一小小的变化对于爷爷来说竟有如此大的意义。在我看来,我有何其幸运,我生活在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
&上图:1973年早春,奶奶年轻时和队里的人一起拌化肥的情景,左四(中间蹲着的)就是我奶奶。
奶奶说:“农村户口的人生活真苦啊!”
奶奶的讲述絮絮叨叨,主题不离农村生活的苦。
奶奶年轻时,村里的劳力都要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生产队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归生产队集体所有。在奶奶的讲述中我知道了“工分”——这个特殊的“劳动报酬”形式:“成年男子做一天得‘十分’,合‘一工’,我们女的做一天算‘八分’(女的力气小,出的工不能与男人相提并论),到年终根据出工情况汇总进行分红。我们三队里的年终分配是分得最好的,最多的一年,分到了一元钱一工,平常一般是七、八角一工,差的队里只有四角七分一工。
“我是家中的主要劳力,常常要扛着铁锹去开灰潭,割草,男人们则去撵河泥(方言,就是把河底的淤泥捞上来),在灰潭里拌河泥与草,让它们发酵,好做田里的肥料。农忙时天蒙蒙亮我就要起床去开早工,这样可以多记2分工。我和你爷爷一清早可以拔一块秧田的秧,拔完后回家吃早饭。当时是七十年代末,我们堰桥已经有社办厂,你爷爷拔好秧还要赶到厂里去上班,厂里把他做的工资转到队里,一天转10元,与村里同等劳力一样,记一工,叫‘记工’,年终爷爷也参加队里的‘分红’。
“一年到头,去掉雨雪天,冬天,闲头里(方言,意指不用干农活的时间段),年收入不足200元。当然,粮食也分,我们家人多,我养了三个儿子,怎么够吃呢?只能去借米。记得问后面村里的魏家借过100斤米,一直还不上,他们也没开口讨。后来,我们家在1984年造好新楼房后多出来许多钢筋,我全都给了他们,算算,可以扯平了。稻柴也要分的,不然哪里来烧的呢?还要分稻壳、麦壳,我是妇女队长,用畚箕箩筐去装,然后分给每家每户,有些人为稻壳、麦壳在箩筐里堆得高堆得低要争执,还有人竟然为麦芒的长短也要争吵,你的麦芒长我的麦芒短,好像吃了很多亏。唉,谁会想到会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呢?”&&& 听了奶奶的话,我似懂非懂:“那么城里人呢?他们不用种田,哪儿来吃的呢?”
“傻孩子!”奶奶笑了,“你大姑婆,也就是我大妹,她就是城里的工人,当时在无锡市绣品厂做清洁工,每天工作8小时,还有星期天可以休息,每个月有工资四十几元,还有粮票布票发,不知比我写意(方言,适意,舒服)多少呢!不要晒太阳,不要吹风淋雨,还有工作服、纱手套发。我常常去讨纱手套,拆几副就可以帮你爸爸结(方言,用打毛衣的针‘织’)件衣裳结条裤子。”
“农村人真比不上城里人。”我心里暗暗想。
“1981年”,奶奶在讲这个时间时是脱口而出的,可见记忆之深,“1981年,堰桥乡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分田到户,一开始只有在家里的人才能分到田,你爷爷在外头上班,是没有田分的。后来,按夫妻劳力分,你爷爷就分到田了,再后来,家中的小孩子也算一个人口,也能分到一份。我们家最多时有近五亩地,虽然很累很苦,但收的粮食总算是自己的了,还可以运到粮站去卖钱,油菜去拿去换油,小麦可以去换面粉,心里开心哦!1981年那一年,堰桥乡19个大队有18个分田到户。那年秋收,下了一场大雨。我们是分田到户的,田里的粮食是自己的,每家每户都千方百计,起早贪黑,拼死拼活地把稻谷全抢回来。而没有分田的那个村,因为田是集体的,粮食也是集体的,没有去抢收,稻谷烂在地里的很多。想想,真是可惜!”
家庭承包经营,使处于社会身份等级制中最低的农民,可以自主经营自己的土地并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这就激发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虽然劳动很辛苦,但这劳动是为自己,所以,苦点累点也是值得的。
上图:1989年8月,妈妈师范毕业后在单位的集体户口登记表。
妈妈说:“努力读书就是为摆脱农村户口。”
妈妈说,她从小就跟父母一块儿下田干农活—拔秧、插秧、割稻、扎稻、脱粒、扬稻、晒稻、装袋……上学之余要做家务—烧猪食(把烧开的水倒入糠和切碎的山芋藤叶中搅拌)、喂猪;要辅助大人做农活:每天割草,为的是养山羊养兔子;到自留地里种菜、浇水、拔草……暑假里还要割草晒草干,顶着毒辣的太阳,走很远的路,因为,每家的孩子都在割草,附近田埂边的草都被割光了。
“从小,父母长辈就说要‘书包翻身’,我不懂,就把自己的书包――哥哥用过的旧书包一翻,说,这不是‘书包翻身’吗?大人们都笑了。后来才知道‘书包翻身’的意思是努力读书,争取跳出农门,把农村户口变成居民户口。
“小学时,每天背着哥哥用过的打着补丁的旧书包,走在坑坑洼洼的上学路上,眼前除了农田还是农田。坐在教室里,我甚至盼望风雨来临,这样我就不用回家吃饭,没有雨鞋的我等着赤脚回家的哥哥给我带来一碗菜饭,这足以让我知足!很多时候,我们的桌上只有咸菜,黄豆和一碗酱油汤,汤上面漂着的猪油的香味能让我们美美地吃上好几碗饭。
“1983年,我考上堰桥中学,离家有四公里,初中一年级时,早上五点,星星还在天空眨眼,我就和我的伙伴开始步行去上学。初中二年级时,我就开始骑着旧自行车上学了,晚上回来在电灯下看书复习要到九十点……中学毕业,我中考成绩是666分,就在我哥哥的安排下报考了他所在的‘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你外公就跑到村里开证明,到乡里派出所把户口迁了出来。第二天,外婆就到商店里买了好几斤糖,村上每家每户发一些,逢人就讲她的女儿考取了什么学校,户口可以出去了,还让我带糖到学校发给老师。”一个户口的变化竟是这等大的喜事,这是为什么呢?妈妈说,因为她是“城里人”了。
“城里人好处多着呢!”妈妈接着说:
“进入师范学校后,我真是高兴,吃饭不用交钱,每天早上还有肉馒头吃。后来,每个月发菜金,大概十七八元,我们吃不掉的,还可以省一点钱到小店里买肥皂粉啊什么的,减轻了家里许多的负担。我的同学中有许多是郊区的,他们的户口本来就是居民户,他们的录取分数线比我们农村的同学要低一大段,好像有四五十分的差距呢!当时洛社师范的录取分数线是638分,我们班里居民户口的600分都不到。想想也不公平!这不是又一次证明农村户口要比居民户口低一个档次吗?”简直不可思议!我好像在听“天方夜谭”,录取分数线竟然可以因户口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我们国家工业化起步晚,程度低,就业机会少,农业人口规模巨大。所以,要优先解决城市户口的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农村里的人没有工作可以种田养活自己,而城市里的人唯有工作才可以生存下去。所以,只有少数成绩优秀的农村人才可以跳出农门,不然,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靠什么生活呢?这也是城市户口的学生录取分数线低的原因之一。”妈妈的话让我豁然开朗。
妈妈又告诉我,考取师范就像捧上了“铁饭碗”,因为居民户口的好处可多了,可以不种田,工作由国家包分配,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可享受国家供应,比市场价便宜,如果分在城市工作的话,还可以享受分房的福利,后来又有了医疗保险,平常看病基本不用花钱,而农村户口看病都要自己掏钱的。更重要的是,城里人有退休工资,老了不用指望儿女。这一点是令农村人极其羡慕的。妈妈一毕业,户口就从师范学校迁到工作的堰桥中心小学,成了集体户口中的一员。当时,妈妈还到供销社领到一本小小的粮油供应证,凭着这个证还去粮站买过一些比较便宜的米啊油啊面粉啊什么的。
我终于明白,居民户口在当时是吸引一代又一代农村少年刻苦攻读的重要动力。我想,如今,山村里的许多孩子也是在为一个户口,为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而努力读书吧!
上图:1995年7月,爸爸持有的买户口的收据――农转非凭证。
爸爸说:“我买户口是为了买个心安。”
这张收据的抬头是无锡县(日无锡解放后,析无锡城区为无锡市、乡区为无锡县。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无锡县,设立锡山市。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锡山市,分设锡山区和惠山区,隶属无锡市,沿太湖7个镇分别归无锡市滨湖区和新区),我家现在所处的惠山区是原无锡县的一部分。这张收据奇怪在哪儿呢?
爸爸这样告诉我:“我和你妈妈是初中同学,她一直是班长,初三时是团支部书记。我们互相有好感,当我们的恋爱关系明朗化时,户口问题就成了阻碍!你外公外婆极力劝阻,好不容易千辛万苦考出去了,还要找个农村男朋友,要去吃农村人的苦头!不管什么职业,最起码要居民户口吧!你妈妈单位的同事也感到不理解,认为她是鬼迷心窍,吃错了药—居民户口的人居然要嫁给农村户口的男人!而你奶奶认为,农村里的人要干农活的,找媳妇要高大点,勤快点,会做田里活、家务活,最好要会做自留地啊还要会织毛衣啊什么的,你妈妈虽然是个老师,但身材瘦小,工资也不高,还没乡镇企业里的工人高。你妈妈不是农村户口,户口也转不到我们村里来,所以没田分的,到我家要多吃一个人的口粮。所以,你奶奶当时也不太满意。但我和你妈妈自有主意,不去理睬他们。一到农忙,学校里放农忙假,我就到你外婆家,插秧、割稻、挑稻、轧稻……哪一样农活没做过呢?你妈妈也来家我帮忙烧烧饭什么的,最终,我们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总算结婚了。直到你出生,你妈妈就把她的户口从集体户口里迁出来,再到派出所报你的户口,你们俩就成了一户‘非农业家庭户’。” 农业户口与城镇户口都可能让爱情接受一番考验,说起来真是无法理解。
“那你的户口呢?”我问爸爸。
“我当时的户口是跟着你爷爷奶奶的,是农业户口。直到1995年初,你出生前,我们家门前要造沪宁高速公路,征用了我们三队里一些土地,我们三队里每家有一个名额可以买居民户口,3000元,我毫不犹豫地去买了,这样,我也成了‘非农户’,你外公外婆面上也有了光彩,你妈妈在亲戚朋友及同事面前也挣回了点面子。过了几年,我的户口就和你们的户口并到了一张户口簿上。”
爸爸花钱买了一个“农转非”,看着这张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收据,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 上图:这张就是我家现在的户口簿,户主是爸爸的名字。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渐渐缩小,城镇户口渐渐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2001年,我们堰桥成了惠山区政府所在地。政府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我们村的土地也被征用,原来有田的农业户可享受国家“失地农民补贴”每人2万元,16周岁以下的享受6000元。如果房屋被拆迁,则家庭成员还能享受每人35平方的优惠购房政策。这样一来,农业户口的人反而有利了。于是,城里的亲戚开玩笑说要把户口迁回农村。
“你堂哥考取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上说,户口可迁可不迁,自愿。伯父伯母正在纠结之中:万一迁出去了,户口性质改变了,就回不到农村。将来拆迁可能会享受不到赔偿及补贴,生育政策要与城镇户口一样,双方独生子女也只能生一胎,而农村户口,双方均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二胎。”
爸爸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B文探究活动总结
暑假期间,有一个租住在村上的外地户来问当小学老师的妈妈,他们的小孩要上小学了,可不可以上她所在的堰桥实验小学?妈妈第一个问题总是:“小孩子的户口是哪里的?”我觉得很奇怪,上学怎么跟户口有关?于是,就引发了我对我家户口的追溯与研究。
问奶奶,她开头还不太愿意讲,在我和妈妈的追问下,她才一点一点地打开话匣子,并且越讲越激动,还不时地感慨:“谁会想到农民会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呢,都不用种田了!”和爷爷聊天时,他总是“呵呵呵”地笑,透露出满心的喜悦。最忙碌的是妈妈,她一边讲她中学考师范时的故事,讲她和爸爸的爱情故事,一边在一大堆旧的发票收据中翻找出爸爸的“农转非”凭证,又打电话联系她学校的总务处老师,带我去拍集体户口登记簿。本来想去找以前的旧的户口簿拍照的,但都被派出所收上去了,爸爸打电话去问时,他们说,要去档案馆查,很麻烦。后来就没去成。通过这次探究,我发现,“有时一个人的命运,就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某个历史阶段的一个缩影。”当然,上文中的有些话题,诸如生产队里如何辛苦也没过上好日子等等,从小就零零碎碎地听到过,当时还不以为意,觉得和我无关。现在有目的地去听,意义就不一样了,就因为有无数代祖父辈们的辛苦努力,社会才会不断地发展进步。我尽力还原我家户口的历史变迁以及与户口相关的故事,我的研究让爷爷奶奶回到了过去的年代,让爸爸妈妈嘘唏感叹。访谈让我了解身边的历史,而且感受特别的真切:对于普通群众而言,以前的户口问题,实质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地位的体现,爷爷的“户主”承认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奶奶的“户别”反映了在当年那个时代的经济地位,社会差异;妈妈改变“户别”,就是改变命运;最富戏剧性的是我父亲和堂兄:一个是需要交钱才能改户口,一个是给钱给房,还不太愿意。这不能不说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我家的户口变迁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反映了近半个世纪苏南农村的变革。
但访谈也有局限,我还有很多地方不明白:“户口”在中国存在的历史是怎样的?它与社会的变革究竟是什么关系?以前的户口问题,实质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地位的体现,在如今还有这个功能吗?当世的我们需要寻求怎样的身份认同?
于是我进一步探究。
我在网络上搜集阅读了一些关于“户口”的文献资料,更全面地了解了户口的一些知识:
“‘户’指在同一屋檐下的单一家庭组织,‘口’指其家庭成员。户口算是户籍的俗称,所以解放后我们赖以生存的头等法律文书叫‘户口簿’。
“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今制度。《汉书》里就有那时的全国户口记录。
“除了维持治安、证明公民身份、提供人口信息等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控制功能外,新中国户籍制度在数十年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步成为一种符号,并以此作为社会资源分配的标准。因此,户籍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保障资源分配体系的制度性基础,同时也是社会改革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我所在的江苏省已经废止了现行的城乡分离的“两元制”户口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城乡一体的“一元制”户口管理模式。虽然如此,这种废除真的就让每个人在户口面前平等了吗?
回到开头那个外地人的询问,妈妈的回答是:“外地户口的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有固定的居住地,父母有固定工作且交社保满一年,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等可以享受和本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可以免交书费学费等。几年前,你们外地户口是要交择校费的,现在不要了。”
我家所处的苏南农村--堰桥,在八十年代初,因乡镇企业“一包三改”闻名全国,工业较为发达,外来打工人员不断增加,他们或住厂区内的宿舍,或散租在农户家中,另外,堰桥街道还在工业园区造了五六幢“打工楼”供他们居住,如果他们买了商品房,就可以把户口迁过来,这样子女的教育就等同于本地户口的人。我爸爸在社区工作,他说,我们村上租住的外来众人口,他们在电脑里都有登记,身份证上的信息全有,还包括家庭情况,工作单位,婚姻状况,租住房信息等,一目了然。也就是说,他们已等同于本地人,只不过户籍不在这里而已。这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反映政府对这些外地“人”的平等关注。2002年开始,江苏省就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一律统一为“居民户口”;2004年,江苏省还规定:在城市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子女到政府指定的公办学校读书,缴费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不许另收借读费、择校费等任何费用;2005年起,江苏省财政厅每年下拨1500万元,用于外来农民工孩子的义务教育,而免学杂费、赠送课本等利好政策,同样惠及广大农民工子弟。
但是我从网上、报纸上了解到中国的其他一些地方还不能做到这一点,“无论是从不同地域户口的分类还是从农业、非农业户口的分类,户籍将中国社会保障资源分割成一个个细小的单元。每一个福利制度单元都有严格的界限,它是以户籍身份的相符为享受的前提条件。” 尽管农村户籍的劳动者已经可以流动,可以到城市寻找更多机会,但户籍制度使劳动力市场并非完全开放,同城镇户籍劳动者相比,他们还不能算做“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户口的利益分配机制仍有许多难以突破的障碍,这是特定历史时期战略选择的延续,中国社会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平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就医贵、学费高、养老难等都是问题。我搜集了一些案例,正在整理的时候,正好看见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个调查,这个户口的问题竟然还在我身上反映出严格界限下的差异,而且与我是那样的相关:户口所在地与北大清华的录取比例的差异非常明显,北京户口是河南的76倍,我所在的江苏差异是最小的,北京户口是江苏户口录取的34倍!看来,“作为中国公民,在哪里其基本权益都应同等享受”这句话真正的落实真的很难。
就像堂哥对迁不迁户口的想法与伯父伯母是完全不一样的,伯父伯母想的是享受拆迁房、生育等福利政策。堂哥考取的是南京大城市的学校,他想的是把户口迁到学校所在地,以后在南京找工作,“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可在城市先落户后就业,大、中专院校和技校毕业生在城市工作满两年的,以及进入城市投资兴业的,可在城市落户。”
户口,让人欢喜让人忧。一方面,当社会稳定的政治意义高于社会保护时,户籍制度仍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在其各项功能还未完全找到替代性制度的情况下,社会仍需利用其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福利不公平目前还不能作为取消户籍制度的主要理由。另一方面,利益分配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当平衡一部分相关群体利益的同时,另一部分相关群体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害,遭受损害群体的排斥与反对会影响这种平衡。
我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附着在户口之上的物价、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诸多制度会逐渐与户口脱钩,将来的户口只具有标志居住地的意义,那样就会真正实现城乡人口的平等权利。再过两年,我也要考大学了,我想,我是不会把户口迁走的,因为这里是我的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况且这里已没有明显的城乡差别。或许,到那里,我们只要凭着一张身份证就可以走遍天下了。我们都期待着在同一片大地上的两种人,能看见同样的蓝天--“城里人”、“乡下人”不再意味着等级的区别,“中国公民”,将是我们唯一的称呼。户口,这一中国特殊的人口管理模式一定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爸妈老是被村里人欺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