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每年一度的正统鹿耳门北沙奇圣母庙庙的安座大典很热闹,有了解的吗?

圣母庙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圣母庙是客家区域最著名的人文之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梅林镇梅林村的赣县城南开发区白鹭湾境内,背倚县城,脚踏贡江,坐北朝南。初建于明末崇祯年间,至今有360多年历史。其历史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圣母庙江西梅林圣母庙
圣母庙,原名天花宫。,是世界上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这种病毒繁殖快,能在空气中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相传,历史上赣闽粤地区常常爆发天花,无数的客家人因此殒命。为了战胜人类历史上这一最大的疫难--天花,客家人民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其中包括梅林客家人兴建天花宫,祈祷祛病消灾这一特殊的形式。相传,天花宫建成后,非常灵验,故出现了香火不断的景象。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江西、福建、广东、湖南等地方圆近千里的百姓都会云聚到梅林村的圣母庙来赶庙会,这
圣母庙里上演赣南采茶戏
一风俗圣母庙落成流传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了。甚至在贡江、赣江流域从事水上贩运的南昌、九江以及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一带的生意客,在遇到下雨河水猛涨时,都会熙熙攘攘的来到天花宫烧香祈福或栖息投宿。可惜文化大革命破迷信、破四旧后,就只有赣县周边如的南康、信丰、于都、兴国、章贡区和的遂川、万安、泰和等方圆百里内的百姓来赶庙会了。
历史上,天花宫有过三次修缮。第一次修缮是清代乾隆年间;第二次修缮是民国丙辰年(1916年);第三次修缮是21世纪的2002年。而每次修缮除了梅林镇的乡亲还有众多的四方乡民自愿捐款捐物。每年农历四月二十长达半月的庙会上除了唱民间采茶戏,还会玩龙灯。新中国成立后消灭了天花,村民们便将天花宫改名为圣母庙,用以祭拜为民办事消灾的“银宵娘娘”。
圣母庙,是革命纪念地,红军指挥所。 1932年3月,、、、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开会研究制定第四次攻打赣州城的战斗方案。
近年来,随着赣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客家历史文化资源愈加显
得弥足珍贵,加大保护力度也显得更加刻不容缓。所以,赣县人民政府和梅林镇人民政府,对保护圣母庙这一不可再生的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重视,认为圣母庙拥有数百年历史,承载着客家先民的精神,能够传承客家民俗文化,且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史迹、实物和代表性建筑”。认为“此庙没有注册登记”是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失职,要求有关部门及时进入程序,立即保护。
现在我们看到的圣母庙是座连体建筑,分前中后三栋,总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地盘上还保留着3棵树龄千年的榕树及一口池塘。赣县梅林镇梅林村的老年协会也设在这里。
圣母庙汾阳圣母庙
又称。在区西北2公里。因庙内奉后圣母,故名,始建于唐,明二十八年(1549年)重建,现存大殿2楹。殿为单檐歇山式,殿内满绘壁画,总面积达59.49平方米。画分三壁。北壁是圣母神像的衬托。画题《燕乐图》,表现圣母后宫生活;东壁是《迎驾图》,表现圣母出宫奉迎场景;西壁为《巡幸图》,反映圣母回宫场面,壁画工笔重彩,沥粉贴金,画面壮阔,人物众多。亭台殿阁,曲桥廊庑,布局谨严有致。
圣母庙鹿耳门圣母庙
为台湾规模最大的妈祖庙。相传明永历十五年 (1661年)民族英雄率兵25, 000人、军舰350艘,横渡
鹿耳门圣母庙
台湾海峡,将占领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赶跑,传说当船行至鹿耳门港时妈祖显圣助战,于是后来在港口兴建了这座妈祖庙。战争胜利后,郑成功从广东、福建一带招募了许多移民来此开发,这些移民均把妈祖看作是自己的保护神。现在庙中供奉的妈祖像也来自福建湄洲,因为香火旺盛被烟熏成了黑色,所以又有“黑烟妈祖”之称。
圣母庙山西夏县圣母庙
圣 母 庙(第三批省保)
时代:元、明、清
地址:山西夏县埝掌镇上冯村
创建于宋,元、明、清屡次修葺。现仅存圣母殿与八卦亭(香亭)。
圣母殿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顶。立柱皆为八棱柱,柱头卷刹明显,有侧角,阑额出头。前檐斗栱四铺作单下昂,昂咀为琴面昂。梁架采用露明造。八楞形脊瓜柱,下设合沓,平梁下设驼峰,平梁与四椽栿之间增置矮柱支撑,各间皆设攀间斗栱。殿内两山墙壁之上有彩塑及悬塑的琼宫楼阁。
庙内保存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碑记三通。
圣母庙则天圣母庙
则天圣母庙,是千余年前为纪念武则天所建造的。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历来史家褒贬不一的人物。有的侧重于她的政绩,说她在辅佐唐太宗、高宗及执政的数十年间,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把一代王朝治理成强盛的东方大国,称得上“明察善断”的君主;有的侧重于她的“妇德”,说她是荒淫无度的历史人物,各执其理,直到当代,仍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不过,在中国历史上,能享受如此殊荣的女皇仅此一人。
武则天,山西文水县南徐村人,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3年),卒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14岁入宫,67岁登基称帝,在位执政15年。她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曾任兵部尚书、荆州大都督等职,因此,武则天幼年即为督府千金。
则天圣母庙位于文水县城北5公里南徐村、武则天的故里。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名胜古迹。这座祀庙占地2.6万平方米,从中轴线上看有山门,雕像,舞台,正殿;两翼殿宇有钟鼓楼,碑廊,配殿,偏殿;雕像两边分别是丰碑和升仙太子碑、八角回音亭等;院内柳树成荫,花草遍地。
则天庙规模虽不大,但遗存的建筑颇有唐代风格,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专家考证,武则天庙原建于唐代,最晚不下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后历代维修过多次,现存结构是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建的。至今则天庙顶部与神龛基座上还留有部分唐瓦与唐砖,神龛后侧两根粗大的金柱仍然是唐代的原物,这些堪称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殿内梁架建造中,采用了三角形组合与杠杆原理分散了顶部对大梁的压力,故大梁跨度很大,经800多年承受压力而未见弯曲,整座建筑被专家评为唐宋建筑中的杰作。回音亭是一座全石雕双顶八角亭,由八根石柱支撑。整座亭子由50吨海底沉积岩雕成。亭子中央一平方米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特殊的音响反射区。因此,在亭子中央无论击掌或歌唱,都会有响亮的回音,恰似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清代初年,则天圣母庙曾被改名为水母庙,其原因有二:一是宋代以后直到明清,封建统治者对武则天贬责最甚,故官方将其祀庙改名,以示贬责;二是武则天与水有关,南徐村东南有条小河称沁水,是从武氏深井泉涌而成,千百年来浇灌农田数百顷,造福一方,因此当地乡亲把这一井泉称为神福泉,认为是则天圣母所赐。不过这都属于古老传闻。到了宣统年间,该庙又恢复了原名。
千余年来,这座则天圣母庙闻名于古今。1985年,山西省与文水县对其重新修缮,并在山门前塑武则天雕像一座,塑像台的正面镌刻着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的亲笔题词,上书“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这也可以算作当代伟人对武则天的公正评价吧。
圣母庙九天圣母庙
九天圣母庙在平顺县城西10公里处的北社乡东河村西的土丘上。据庙内元元统二年(1334)重修碑记载,该庙创建于隋代,北宋初重建圣母殿,建中靖国元年(1101)重修。明崇祯五年(1632)进行了建庙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清代乃至民国年间亦多次修缮。庙座北向南,为一进院。南北较短,东西较宽。前有山门戏楼,中为献亭,北为圣母殿。两则配以耳殿。
东西院现存李靖王殿、三宫殿、阎君殿、十帅殿、关公殿、子孙殿及梳妆楼等建筑。殿宇错落有致,殿顶形制各异。庙南、北、西三面悬壁劈立,沟壑纵横,东面与场院相连。山门戏楼之前为一条形平台,台下为青石拱券的三孔石窑,南向排列,67级青石踏跺呈45°斜面垒砌而上,可直达山门。山门门洞为青砖拱券而成,门上出抱厦形悬檐,筒板瓦装修。既是装饰构件,又有遮雨避日之功效。山门门道从戏楼底层明间开通,底层两次间为封闭式隔间。戏楼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歇山顶。圆柱方额,斗拱华丽,始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年间。拜亭位居圣母殿与舞楼之间。高台筑亭,四周青石垒砌,东西南三面出台明,设踏跺。亭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庑殿顶建筑。亭内彻上露明造,梁架装修等全部构件均为裸露。石柱圆梁,为原始材料砍制后而使用,尚保留元代建筑风格。亭顶灰脊灰兽,筒板布瓦装修。
这种庑殿顶的建筑,在上党地区称得上是绝无仅有的。圣母殿居拜亭之后,高台筑殿,广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九脊顶。柱础覆盆式,莲瓣雕刻较大,檐柱侧角升起较为明显,梁架斗拱用材硕大,批竹式真昂承托梁架负荷,五抹头麻叶形隔扇,破直棱窗装修,显得十分古朴雄浑。殿顶满覆琉璃脊兽,筒板布瓦、琉璃剪边,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四翼而飞。虽经元、明、清历代重修,仍不失宋代建筑风格。东院梳妆楼,坐东向西,广、深各三间,二层四檐支出平座,木制栏杆围栏,四面隔扇门窗装修,明间辟门,次间破直棱窗,雕梁画栋,玲珑剔透。重檐歇山式屋顶,华丽挺拔,引人注目,是明代楼阁式建筑。其余殿宇多为三间面宽,悬山式形制,属元明清时期的遗物。
庙内现存宋、元、明、清及民国年间重修碑20余通,大多竖立于拜亭之内。碑文内容大都记载了创修、增建及重修庙堂的历史沿革和主要事宜。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宋、元、明、清四朝建筑集于一庙,国内现存的古代建筑中为数不多,实属珍贵。二是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重修碑中记载,在宋代重修圣母殿的同时就创建了舞楼。这说明在宋代戏剧艺术和舞蹈艺术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且与宗教文化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互为依存,共同发展。记载戏剧舞台的碑刻,在我省及国内极为少见。目前所知除沁县城内关帝庙宋代建起戏台的记载外,就数平顺九天圣母庙了。三是献亭作庑殿顶形制的也尚属少见,这是超规模的设计与安排。九天圣母庙,作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具有重要的保护与研究价值。
圣母庙河北九江圣母庙
位于武安市管陶乡管陶村北,始建于元代,坐北朝南,建筑布局为回字形,主体建筑位于中心位置,四周为配殿,共有殿宇14座,总占地面积近一千余平方米。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体建筑为单檐悬山布瓦顶式结构,面阔三间9.81米,进深二间9.25米,面积91.7平方米,高8.6米,梁架为四椽栿后接乳栿,用三柱。前檐为四铺作单下昂,为批竹昂,共八朵,柱头四朵,明间补间两朵,次间补间一朵。配殿13间,均为清代建筑。
圣母庙土城圣母庙
圣母庙位置
土城圣母庙位于安南区,正式庙名为正统鹿耳门圣母庙,占地15公顷,号称东南亚最大的中国式庙宇之一,建有五王殿、圣母殿、佛祖殿等三大宝殿,可容纳香客上万人;庙中保存古武庙的大旗杆,庙埕上还有鹿耳门圣母庙三郊立碑,以及镇船底的乌石、船用绞盘等海港遗留物,以兹证明土城圣母庙为古鹿耳门圣母庙的遗址。
圣母庙五王殿
第一进五王殿,祀五府千岁,为单詹歇山式屋顶,左右立有重詹八角尖的钟鼓楼;第二进圣母殿采重詹歇山
顶,殿内供奉的两尊软身妈祖都出自大陆名家之手,据传为明朝作品,全身呈黑色,造型庄严;第三进佛祖殿包含17开间的大士殿,及三重詹歇山顶的天公殿。庙内每栋建物均采不同的屋顶型式,加上细致的雕刻装潢,极为华丽。
庙方于每年春节期间,推出七星平安桥解厄法会、摸春牛、民俗艺展,以及元宵迎春牛、施放烟火和蜂炮等活动,为当地重要的民俗盛会。
圣母庙交通风向标
自台南火车站前搭2、5、7、11、14、25路市公车至台南站,转搭29路于圣母庙站下车即抵;或于西门路逢甲总站搭往土城子的兴南客运,于圣母庙站下车即抵。鹿耳门圣母庙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鹿耳门圣母庙
鹿耳门圣母庙位于台湾省城安路160号,为台湾规模最大的妈祖庙。相传明十五年 (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25, 000人、军舰350艘,横渡台湾海峡,将占领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赶跑,传说当船行至鹿耳门港时妈祖显圣助战,于是后来在港口兴建了这座妈祖庙。战争胜利后,郑成功从广东、福建一带招募了许多移民来此开发,这些移民均把妈祖看作是自己的保护神。现在庙中供奉的也来自福建,因为香火旺盛被烟熏成了黑色,所以又有“黑烟妈祖”之称。
鹿耳门圣母庙简介
鹿耳门圣母庙,又称正统鹿耳门圣母庙,台南土城正统鹿耳门圣母庙,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庙前左侧有两块清朝时府城三郊所立的『鹿耳门圣母庙界碑』,诉说妈祖宫繁华兴盛的昔日景况。
正统鹿耳门圣母庙
鹿耳门圣母庙历史沿革
鹿耳门圣母庙
相传明十五年 (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25, 000人、军舰350艘,横渡台湾海峡,将占领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赶跑,传说当船行至鹿耳门港时妈祖显圣助战,于是后来在港口兴建了这座妈祖庙。
战争胜利后,郑成功从广东、福建一带招募了许多移民来此开发,这些移民均把妈祖看作是自己的保护神。现在庙中供奉的妈祖像也来自福建湄洲,因为香火旺盛被烟熏成了黑色,所以又有“黑烟妈祖”之称。[1]
鹿耳门圣母庙创建于西元1641年,原庙名为“保安宫”,祀奉天上圣母,1662年郑氏治台时期因感念神助,故将庙宇重建,添建两厢侧室,称文馆、武馆,并竖旗杆以志其功德,成为台湾官建第一座庙宇;但在清朝同治年间洪水来袭,造成庙宇毁坏,在现今土城沿海拾获五府王爷神像,后来在日据时代村民开始发起重建庙宇的活动,便从海安宫和水仙宫迎回寄祀的天上圣母神像,并和五府王爷共祀于庙内;至西元1960年,将庙名改为“正统鹿耳门圣母庙”,1975年由于土城地区发展兴盛因此便迁庙重建,于1983年落成。
鹿耳门圣母庙建筑风格
鹿耳门圣母庙
鹿耳门圣母庙整体建筑由高忠信先生构思设计,彷照北京紫禁城宫殿式建筑格局,整体分为南北四进,两侧以厢房回廊相接,第一进为“五王殿”,为单檐歇山的建筑风格,内奉五府千岁、水仙尊王及中坛元帅等,第二进为“妈祖殿”,为重檐歇山的建筑风格,奉祀天上圣母、注生娘娘、福德正神、财神爷,第三进“佛祖殿”为17开间之“大士殿”,分别供奉释迦佛祖、文殊菩萨、普贤萨以及千手千眼观世音、南海观世音、西天佛祖、金面佛祖等等神像,而第四进“天公殿”供奉祀玉皇上帝、三官大帝、三恩主、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张天师、普化天尊、王天君、斗姥元君、南极仙翁、月下老人、六十星宿神;每个神殿当中都有大红柱,显示中国古代庙宇建筑的传统风格,加上庙宇四周的壕沟更像古代宫殿的呈现。
.台湾岛旅游网[引用日期]【正统鹿耳门圣母庙】三建安座36周年庆,人潮络绎不绝-哈尔滨新闻网
欢迎光临哈尔滨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正统鹿耳门圣母庙】三建安座36周年庆,人潮络绎不绝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
  台湾台南市安南区土城正统鹿耳门圣母庙系供奉(祀)鹿耳门妈祖而兴建之庙宇。鹿耳门妈金身经专家鉴定八百年。三尊圣母神像其中镇殿大妈与二妈是软身妈祖,全身没有一根钉子,是早期中国「榫接」木造工艺的极致艺术,鹿耳门妈的高度与真人相同,神像经艺术史家鉴定是明代的杰作,具艺术与宗教之意义。  一建:  緣起于16世纪前随福建渔民东来驾临鹿耳门屿,当时居民只以平茅建造3间草庙加以奉祀。明永历15年(西元1661年)郑成功攻取台湾时于鹿耳门屿外因潮退水浅,海底布满礁石无法登陆而祈求上苍,此时鹿耳门妈祖显灵且涨潮水以利郑军入台降服荷军。次年(西元1662年)荷人投降,郑王为酬谢鹿耳门妈显灵相助重建神庙(今本庙古庙遗址所在),并增祀随舰护军之文馆妈、武馆妈及国圣妈,立旗杆于庙前。此时鹿耳门屿已逐渐成为台湾门户,跃为军商重镇,鹿耳门妈的地位益形崇高且神威显赫,屡显圣迹。  康熙58年(西元1719年)宦台文武官员损奉重修神庙(时称天后宫),立春秋二祭。但在道光11年(西元1831年)7月,曾文溪泛滥,天后宫庙遭洪水冲毁,鹿耳门妈等神尊于是寄祀在三郊海安宫,民国2年(西元1913年)夏,一艘五府千岁王船由福建泉州富美宫放送王船途经澎湖海灵殿漂流至土城港仔西,时郑仔寮文馆三妈发炉指示,鹿耳门妈邀请之王船已至,办鲜花香案,逐以大礼迎回土城,并筑草寮王宫以祀。  二建:  民国3年(西元1914年)土城角头长老发起建庙于土城中心,于民国7年(西元1918年)落成安座,并将寄祀在海安宫之鹿耳门妈等神尊迎回奉祀。鹿耳门妈自1831年寄祀海安宫至1918年再次回到土城时间长达87年之久。此二建之圣母门庙时称保安宫,在民国49年(西元1960年)才正名为鹿耳门圣母庙。  三建:  民国64年(西元1975年)因二建之圣母庙已无法应付络绎前来朝拜香客之迴旋,土城居民与全台信众乃有重建新庙之议,并请示鹿耳门妈旨意之后三建圣母庙,民国70年(西元1981年)农历11月8日落成安座及为明绍延境古鹿耳门妈之香烟,正名[正统鹿耳门圣母庙]且为台湾第一大规模之妈祖庙。  正统鹿耳门圣母庙今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日)将举行安座36周年庆暨天上圣母祭典仪式观会,由圣母庙主委王明义兼任台湾寺庙金兰会会长主祭,循古礼进行天上圣母祭仪,仪式庄严隆重。  圣母庙于民国67年(1978年)首办天上圣母祭典仪式示范观摩会,深获好评,之后便在每年安座大典期间举办祭仪观摩会至今,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今年适逢圣母庙庆祝安座36周年,来自海内外各地数千名交陪庙宇代表和善信共襄盛举,推进鹿耳门妈两岸文化交流-妈祖在我心,两岸一家亲。  圣母庙安座周年庆暨天上圣母祭典仪式观会,将在悠扬祥和的乐曲演奏声中,由主祭、陪祭,依循古礼向妈祖行上香、献花、献茶、献果、献寿桃、献寿面、献妆品及献财帛,行三跪九叩首大礼、恭读祝文、恭化财帛,祭仪庄严肃穆。  正统鹿耳门圣母庙宫殿式建筑,南北四进三落五殿,两侧以厢房回廊相接,以琉璃瓦檐饰相连,建坪二万余坪,享有远东第一大庙宇之誉。圣母庙共有五王殿、圣母殿、佛祖殿、大士殿、天公殿五大宝殿。第一进门前后五王殿为单檐歇山,左右为东檐攒八角尖之钟鼓楼。第二进妈祖殿为重檐歇山。第三进佛祖殿上为十七开间之大士殿,再上为三重檐歇山之大宫殿,两侧厢房上也有各式各样之屋顶,十分华丽。各殿中央空间均挑高数层,中有八块大红柱,传统装饰繁复,富丽堂皇,形成高大特殊的现代庙宇风格。此庙四周并有护濠围绕,整座庙宇宛如古代宫殿再现。每年大年初一起举办新春嘉年华系列活动,大年过后第二个礼拜六为高空烟火秀、炸蜂炮、迓春牛游行等活动,人潮络绎不绝,每年皆涌入卅万人以上,农历三月廿三日鹿耳门妈寿诞举行白米捐献济贫,虱目鱼料理免费品尝,月老祈缘已促成四万余对新人,每逢丑、辰、未、戌年举行的三年一科已列为台南市定文化资产的土城香醮,庙方附设福德钱、文物馆、文创馆、香客大楼,在在兼顾文化、观光、美食、休闲、慈善,使得正统鹿耳门圣母庙成为台南地区的著名首屈一指的观光庙宇。  正统鹿耳门圣母庙地址:台湾台南市安南区城安路160号  电话:06-2577547  传真:06-2572170  邮箱:
注:本站新闻内容皆来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以及本人立场 若有其他问题请联系网站站长QQ
哈尔滨新闻网版权所有,您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追求。赣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母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