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号年薪600w七80,000元

&p&大二的时候很幸运地拿到高盛的实习offer,写下这段文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眼中的高盛资管部门 (Investment Management)&/p&&p&1. 高盛的资管部门是如何划分的&/p&&p&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高盛Investment Management,投资管理部主要职能是为客户管理资产,进行合理投资。其下面还可分为&strong&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strong& 与 &strong&Asset Management&/strong&,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便是当时我所在的部门,工作主要是为拥有大额资产、高净值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理财顾问服务,资产配置与资金管理。而Asset management则是为基金公司提供横跨所有主要资产类别的投资管理服务和投资产品。&br&&/p&&p& 这里分享一个简单的例子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这个部门的运作。&/p&&p&&strong&首先是找客户:&/strong&行业里称为Prospecting, 就是通过一些criteria去找到可能成为客户的个人或者家庭。举一个例子:&br&&/p&&p&比如如果有一个食品公司创始人将自己的公司出售,那他手里自然就会多出几千万甚至几亿的资产,这时他会向各大投行发一份&strong&Request for proposal&/strong&,内容一般是你们将如何管理我的资产,以及我为什么要选择你们作为我资产的私人管理团队等。针对这个项目,我们团队当时面临的就是两天内要赶出这份一百多页的proposal,内容主要包括了Goldman Sachs的介绍,我们管理团队的背景,以及根据客户的要求与目标给出一份初步理财计划,&strong&强调我们团队资质与他要求的匹配度&/strong&,像这位客户更倾向于稳健型的投资,那我们在投资方案的制定上就会选择一些风险低的产品,并且展示我们理财产品的多样性、全球化等等。&br&&/p&&p&将proposal上交后,客户会选择几个团队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去呈现我们的proposal,最后客户决定由哪个团队作为自己的资产管理团队,也可能会选择多家公司。中标后,就会进一步和客户沟通,制定相对应的资产管理方案,并且定期跟踪,维持好客户关系。及时适当的沟通,是保持客户关系的关键。&/p&&p&&strong&2. &/strong&&strong&IMD里等级分布、薪资状况,以及主要工作内容分别是?&/strong&&/p&&p&各级别员工的底薪与其他顶尖投行应该是不相上下的,但是平均奖金会比其它投行高一些,因为高盛在很多业务上是会做得更好一点的。Investment Management这个部门底下是有很多团队,而团队的大小是由管理的金额大小所决定的。我所在部门的等级分布与薪资状况大体上是以下这样的:&/p&&ul&&li&&p&Junior Analyst&/p&&/li&&li&&p&Senior Analyst&/p&&/li&&li&&p&Financial Advisor&/p&&/li&&li&&p&VP (Vice President)&/p&&/li&&li&&p&MDs (Mananging Director)&/p&&/li&&/ul&&p&Junior Analyst的基本工资&strong&每年约为80,000美元&/strong&,奖金则取决于经济状况约为基础工资的&strong&10%到30%(IMD在初级分析师的时候奖金比投行IBD少)&/strong&。而作为financial analyst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不限于):&/p&&p&1)&strong&Prepare pitchbooks:&/strong&主要是做一些文案工作,例如Request for proposal中一百多页的企划案,领导可能会告诉你有哪些方面和要求,剩下的文件工作就都需要我们独立去完成。&/p&&p&2)&strong&Investment presentation:&/strong&客户与我们签约后,后续我们需要定期做回访,将资产管理进程中理财表现如何等信息反馈给客户,盈利的话,当然是皆大欢喜;有所亏损的话,那也就是老板很紧张的状况,那么我们在准备材料方面就要更加细心谨慎,向客户解释说明亏损原因以及结合市场环境进行分析。这方面的话就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因为你要去分析问题。&/p&&p&3)&strong&Trading:&/strong&一般情况下是客户打电话来说需要做什么什么交易,像买卖股票和买卖一些商品之类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帮客户执行他的要求,但是不为其提供建议。&/p&&p&&strong&3. &/strong&&strong&位于金字塔上端的高盛MD都是何方神圣?&/strong&&/p&&p&&strong&我们团队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四个MD&/strong&,他们是负责拉客户带来资产的人,也就是大家眼中拿着通往上流社会钥匙的人。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掌握着许多非常好的客户资源,并且管理着上亿资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成为managing director。&/p&&p&这四个MD每人都各有所长,其中有一位是非常精明老练的犹太人,想事情看问题都十分机敏,同时非常自信,给人一种深藏不露的感觉。&/p&&p& 还有一位是办公室里最年轻的白人MD,大概四十岁左右。据公司的全职分析师说,他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然后在家健身、处理公事等等,把很多事情都在家里做完,然后十点来办公室。他让我想起曾看过的一句话,“&strong&最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strong&”。&/p&&p&另外则是两位女性MD,其中一位是名拉丁裔女性,而她们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每天都穿着12厘米的高跟鞋,穿着气质,举止大方,谈吐得体。&/p&&p&其实我们在工作中不难发现,像他们做Investment Management的人都有着相同的特性:&/p&&p&&strong&1)&/strong&&strong&思维敏捷&/strong&&/p&&p&&strong&2)&/strong&&strong&非常善于与人沟通&/strong&&/p&&p&而他们的个性也影响着他们的客户群,我在实习时有看过他们每个人管理的客户群,大体上是根据行业来划分客户群。就比如说,当时我在给一个MD做调查的时候,他让我把中西部所有大概收益在几百万至几千万美金的食品公司全部列出来。原因是当时有个热议的话题,就是食品界这些公司正在整合,那些被吞并的公司创始人必然会多出几千万或者几亿的现金资产需要管理,而这些则都是我们的潜在客户。通过这件事情,我最大的感悟就是&strong&他们看事情都十分具有远见与前瞻性,能跳脱事情本身的局限看到其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可能性&/strong&。&/p&&p&像这样提早锁定潜在客户群,快人一步跟他们取得联系,甚至于如果他们自己有出售的意愿,也可帮助他们与有可能的投资者联系起来,那这样,他最后选择我们来管理他的资产的可能性必然要大许多,因为我们在一开始就帮助到了他。&/p&&p&Investment Management其实是一个人际关系非常强的部门,因为市场时刻在变化,到底选择谁来作为自己的投资团队,其实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信任。而早期在客户没有那么多资产的时候,赢得他的信任相比后期是更容易的,&strong&毕竟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可贵&/strong&。&/p&&p&&strong&4. &/strong&&strong&公司氛围如何?每周的工作时间大概是?&/strong&&/p&&p&其实从事资产管理这份工作的同事们都很会人际交往,所以公司氛围整体来讲是比较好的。IMD的工作量肯定是没有IBD那么大,我当时是&strong&早上六点半到七点之间&/strong&到办公室,因为早上要去了解一些市场动态,例如市场指数,欧洲市场、美国市场怎么表现,与市场信息同步,虽然我们是不做这种交易,但当客户询问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能够解答也是自身专业性的一种体现。&/p&&p&而&strong&白天其实都会很忙&/strong&,要去做一些文案准备,与此同时也需要回答许多客户来电的问题。午餐一般也就是去买个汉堡或者三明治之类的回来在办公桌上吃,所以白天的工作时间是过得非常的快。&/p&&p&而且当时我跟一个工作了三年的全职分析师也聊到了这方面,其实你在白天的工作时间里是很少能将老板布置的工作全部完成,因为你可能会一直在接客户电话,处理一些杂事,而白天也是老板的上班时间,所以老板也会经常找你,那么很多文案性的工作他们都要加班,或者是在下午五点以后工作节奏都慢下来的时候开始做,那么他们&strong&一般需要加班到晚上七八点,最晚十点下班&/strong&。工作时间是&strong&周一至周五上班,&/strong&高盛有周末不上班的规定。&br&&/p&&p&但就投行而言,因为我也就职过摩根大通投行部,投行周末都是需要上班的。但是摩根大通有protected weekends的制度,是属于你可以休假不工作的周末。但是其实protected weekend也会经常性被取消,比如你老板说这个周末我们需要把这个项目做好之类的。所以虽然资产管理薪资会比投行稍低一些,但工作时长是比较好的,&strong&每周大概70-80小时以内&/strong&。 &/p&&p&&strong&【&strong&插个题外话&/strong&】&/strong&&/p&&p&&strong&一个部门不同职位的工作时间实际上是由其工作职能所决定的&/strong&。&/p&&p&在高盛资管部的另一个初级职位是Financial Advisor,即投资顾问。主要是一些MBA毕业或者转行来的精英群体,主要任务就是建立新的客户关系,拓展客户。简单理解,就是相当于一个sales的职位。当时一个在高盛待了将近一年的投资顾问跟我所描述的状态是:他&strong&每周要发将近一千封邮件&/strong&,并且记录每封邮件的发送时间,间隔两周后继续跟进。这种类型的工作就是需要你非常具有主动性与进取心,每天打满鸡血充满斗志的坚持到底!当时他工作了半年多,拿下了一个大客户(已经算是翘楚级别了)。&/p&&p&而确实也有些人是一年内都没有拿到客户选择自动离职的,但是作为投资顾问,如果做得好的话,客户量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积累起来,工作重心就会由原来去拉客户转变为去管理这些客户。因为你的声望是在最初拉客户时累积和变好的,就会有更多人愿意相信你,相对应的后期找客户的成本就会随之降低,比如说某某著名人物选择你管理他的资产,那大家也就会更容易选择你,所以后面的路渐渐就会变得好走一些,而&strong&第一步永远是最艰难的&/strong&。&/p&&p&像我们之前聊到的工作时间就不适用于投资顾问,因为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找客户,这实际上是一份你想得到多大的回报就得有多拼命的工作。比如这位投资顾问,他在周末也会到办公室加班,分析哪个行业可能的潜在客户更多,去翻阅很多公司的调查研究报告等等。因为在谈客户的时候,你要有足够多的专业性知识储备,才能说得出其所以然来。许多信息都是在聊天过程中聊出来的,例如与一个印度客户交谈,你要告诉他中国的某某股票比较好,可以投资一些股票或者基金之类的,这个问题就是你自己要十分了解才能讲得出来。&/p&&p&所以我在后来经常跟我的学员说,找到工作只是说明你具备了拿到这份工作的能力,而从你开始上班的第一天起,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strong&无论何时,让自己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与素养,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取得主动权&/strong&。&/p&&p&&strong&5. &/strong&&strong&Financial Analyst之后的Exit options有哪些?&/strong&&/p&&p&Financial analyst最常见的Exit options一般是去另一家私人银行或者其它大投行的资产管理部门。但其实还有以下六种发展出路选择:&/p&&ul&&li&&p&&strong&Private Financial Advisor(私人理财管理顾问)&/strong&,本质上是充当着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在一家公司要将自己的资产托付给其它投资银行(例如高盛)去管理的过程中负责对接,那这个对接人如果之前有过金融分析师的工作经验,又能了解双方公司的一些想法,作为中间人就再合适不过了。但是薪资方面是非常不固定的,一些家族企业可能会给到很高的薪水,但有些公司可能就还好,一般会取决于你的工作年限以及这个公司对你的喜好程度,这样的一份工作相对来说也比较轻松的。&/p&&/li&&br&&li&&p&&strong&去读MBA &/strong&,例如当时我那个组里一个分析师姐姐就拿到了Kellogg JD/MBA offer,因为有高盛在你的简历上是一个很好的跳板,大部分顶尖的商学院或者法学院都会录用你。&/p&&/li&&/ul&&ul&&li&&p&&strong&Financial advisor&/strong&,如果你工作能力强,口才很棒,也可以直接升到Financial advisor。&/p&&/li&&br&&li&&p&&strong&Senior analyst 到 VP&/strong&,这就是公司内部的晋升模式,但一般大的组里才会有VP,小的团队可能有两个senior analyst就够了。然而VP是没有客户资源的,这种职业模式在晋升空间上可能就不是特别好,毕竟客户资源是晋升的关键。&/p&&/li&&/ul&&ul&&li&&p&&strong&进入私募公司或对冲基金&/strong&,但绝大多数会由于没有交易经验担任投资者关系或筹资等角色,你实际上进行投资工作的机会并不大。&/p&&/li&&br&&li&&p&还有一些投资专业人士会选择研究或帮助基金&strong&分析投资产品和市场趋势&/strong&。&/p&&/li&&/ul&&p&总体来说,因为没有实际交易经验,和所涉及的会计和财务相比IBD也更简单,Financial analyst的Exit options可能会比投资银行有限。&/p&&br&&p&&strong&6. &/strong&&strong&在高盛遇到的有趣的和印象深刻的事情是?&/strong&&/p&&p&我觉得很好玩的是做资产管理时会碰到一些很有趣的客户,例如一些知名球星之类的,也有可能是年纪轻轻就创办了技术类公司,然后将其出售的客户。还有一些很妙的机缘,比如当时有一个全职分析师在一个酒吧上认识了个朋友,刚开始也只是普通朋友,但是突然之间这位朋友的公司被并购了,然后他便成为了分析师的第一个客户,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其实具有着无限的可能性。&strong&做Investment Management实际上就是需要广交朋友和多涉猎,能在职业发展初期得到别人的信任,这种资质是很重要的&/strong&。&/p&&p&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我是团队里唯一的亚洲面孔,其他的全部都是白人。事实上在中国有钱人比较多的加州那边Investment Management里的中国人发展可能会更好一些,但像一些主要以白人为主的地区,亚洲人在IMD是很难往上走的,毕竟客户资源是晋升的决定性因素,有客户才是王道。这也是我为什么最后没有选择在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因为考虑到后期发展可能会有瓶颈。&/p&&p&&strong&7. &/strong&&strong&高盛的面试流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是?&/strong&&/p&&p&Investment Management面试流程是比较standardize,会有几个一对一的面试,先和senior面,再与VP面,都通过后就可以拿到offer了。再来,我主要讲一下它的面试问题类型,想要进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的同学,在面试之前可以&strong&思考一下Financial analyst到底需要做什么:&/strong&&/p&&ul&&li&&p&&strong&Behavioral questions:&/strong&对于你沟通能力的检测,所以会问到很多Behavioral questions,例如你在团队协作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讲一次你团队协作的经历,如果你们团队有一个矛盾问题,你会如何解决之类的。&/p&&/li&&br&&li&&p&&strong&Resume-based questions:&/strong&会根据简历上的经历去提问,要确保你简历上的东西你是能说得出来的。&/p&&/li&&/ul&&ul&&li&&p&&strong&Market-based questions:&/strong&主要是考验你的市场认知,因为做Investment Management是要帮别人投资的,所以对市场的行情肯定是要了解的。这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准备:&/p&&/li&&/ul&&p&
1) Fixed-income:风险低的债券&/p&&p&
2) Equities:股票&/p&&p&当时我的面试问题是:告诉我,你最感兴趣的一支股票是什么?这里是我的一点建议跟大家分享: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你可以考虑去讲一些中国的股票,像许多美国学生都会讲美国的一些很有名的股票,这些已经被重复了太多遍了。所以作为中国学生,我们可以发挥一下自己的特色,我当时说的就是中概股,一个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的股票,那这样的话,我对他们的背景更加了解,我说的东西也更加新颖,面试官对我就更加感兴趣,&strong&学会审时度势利用自己的背景将劣势转变为优势,才能在面试中取得胜利&/strong&。&/p&&p&因为资产管理实际上都是与人的沟通,在面试中你怎么去展现自己,让面试官喜欢你是非常重要的。&br&&/p&&p&&strong&8. 对于想进高盛的同学,我的几点建议:&/strong&&/p&&p&1)&strong&与你想去的部门里的人network&/strong&。其实每所学校、每家公司甚至公司部门里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如果你想进入高盛的某个特定部门,那么不管是通过LinkedIn还是邮件方式,尽力去得到一个跟他们沟通的机会,比如打一个电话,约一杯咖啡等。因为每个团队的氛围都是不一样的,只有跟团队里面的人沟通过你才能知道这个组的构架是什么样,氛围又是什么样的,所以说这个networking是非常重要的。&/p&&p&2)如果你想进入顶尖的投行部门,那么你就必须&strong&具备一定的金融素质,提升自身整体能力水平,才能拥有更多选择&/strong&。所以平常就要多看一些金融类的消息与新闻,例如Dealbook,Financial times,Seeking alpha ,或者到CNBC了解一些金融news,养成时刻关注金融市场信息的习惯。如果你打算进金融行业,对于市场动态你要有一定自己的认识与了解,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去胜任这样一份工作。&/p&&p&而在阅读这些金融新闻时也是有技巧的,&strong&最好选择扫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strong&,例如CNBC的新闻,对于一些金融新闻你就可以选择快速阅读,大概了解金融市场动态消息,但你每天还需要额外拿出半个小时精读一到两条新闻,弄清楚前因后果,如此才能对你的能力提升所有帮助的。人在快速阅读时,如若不将事情关联起来,是没有办法加强理解得出自己的认识,就比如说你可能天天看到说某某债券要加息,而你每天只是扫读这些信息,和我花半个小时去搞清楚加息到底会有什么影响,这两者得到的效果就是截然不同的。&strong&了解市场信息的本质和其关联性,并将每个点联成线,才能加深认识与市场敏感度&/strong&。&/p&&p&3)工作也好学习也罢,&strong&拥有一位好的导师总会事半功&/strong&&strong&倍&/strong&。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我们谈到要去与公司里的人networking,你要去发现那个跟你很聊得来的人,以他过来人的角度和经验,可以帮助你规避许多在争取offer时的一些致命错误。&/p&&p&在你选择工作的时候,团队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一味只看重公司的名气去做选择。在我看来,公司的名气固然很重要,但是你在这个公司里工作的是否开心以及是否有&strong&欣赏你的伯乐&/strong&其实是会影响到你的工作质量,和你之后的发展轨迹。最后,高盛这家公司当然是非常好的,我也很向大家推荐,但是不建议大家盲目的一定要进高盛,&strong&职位与团队组合&/strong&在挑选工作时远比高盛的名气重要得多。&/p&
大二的时候很幸运地拿到高盛的实习offer,写下这段文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眼中的高盛资管部门 (Investment Management)1. 高盛的资管部门是如何划分的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高盛Investment Management,投资管理部主要职能是为客户管理资产,进行合理投资。其下…
&p&做了十几年银行风险管理,说说自己的体会。&/p&&p&(几年前在中关村宇宙行做企业贷款,到现在监管三家地方小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下面写的很多都是多年工作一种思考与纠结,所见所闻所感,不成体统,不算正确答案,不会传授风控秘籍,只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也许都是误导)&/p&&p&也在内网看了不少风险管理的政策、文件、以及外部网文,讲座,书籍。风险管理这一块的资料,可谓汗牛充栋,让人应接不暇,还有什么“十八招”“三十六式”,听上去都是头头是道,然后呢?&b&纸上得来终觉浅,不落地,都是浮云。&/b&&/p&&p&很多年轻人想从事风险管理,觉得这个工作比较高大上。相比一线金融产品销售,不用低三下四,不用应酬,不用喝酒;更多的是技术分析,有积累,可以成为专家;权力大,对业务有生杀大权;而且钱也不少拿,又稳定。其实这多多少少都有些误解。 &/p&&p&任何企业都是要盈利,管理层都是高度重视市场与销售,在银行来说就是公司部,所以年轻人不妨以此为起点。我们人文环境就是出问题前没有人重视,一出了问题就救火,事后诸葛亮。 &/p&&p&风险管理大体上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块。发达国家的银行,至少要用一半的资本抵御信用风险损失,15%-30%抵御操作风险,5%-10%的资本抵御市场风险。先说市场风险,而目前利率工具,信用工具,例如互换,信用衍生品,利率衍生品应用比较少。操作风险,银行这一块刚刚起步,有一些比较专业的模型,但损失数据还是不全不完善。对一些中小银行来说,谈不上可靠的模型应用,仅仅停留在诸如“银行从业几十禁”这种稽核检查,这种都是基层基础工作,也说不上技术。 &/p&&p&现在做全面风险管理,包罗万象,科技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外包风险,政策合规风险,太多了。深感有些事情纯粹是咨询公司创新能力强,不断给银行洗脑,说你看这个风险多么重要,我的工具多么先进。给管理层洗脑,搞一些莫名的新风险,新模型,评估,验收,国外的东西拿到国内,目的嘛,赚钱。于是有了各种行业分析,Var蒙特卡罗模拟,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等等。这些也一直在做,例如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但总感觉意义不大,但管理层要求,行里转风险部门牵头,也是应付,疲于奔命。所以风险管理变成了打杂,给各个管理部门干活。&/p&&p&转刚在水木社区上的一段话,体现了这种观点:&/p&&blockquote&在美国做RISK MODELING或者做VALIDATION的朋友说存在感比较低,基本就是&b&为了监管需要&/b&,然后越混越觉得以后说不定就失业了。&br&国内现在风控这边做模型的人相比而言人还是不多,工作节奏也还行,目前感觉由于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需要风控人员,还有一定流动量,不然基本风险建模的人基本流动性很低。银行内部升迁难,想走的人貌似不少。以后混到中年,CODING能力下降,会不会被裁掉啊。&br&非常low 千万不要干!&/blockquote&&p&&br&以前觉得这些“风控技术”很牛,真正做了,才觉得很虚。&/p&&p&大家还是按实务需要对风险管理进行重新解读,操作风险管理变成了稽核检查,信用风险管理变成了信贷审批。 &/p&&p&前台部门,一切都是为了把业务做成。有了重点项目,业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都要支持配合。风险管理搞什么呢?风险审查,有底气说不吗?有时候像是在“包装”,“棱棱角角撸规整”;不合规的想办法弄成合规,就成了合规管理;风险处置,说难听点,像擦屁股,问题客户通通移交给风险管理部去做,救死扶伤,类似老军医,包治各种疑难杂症;还要准备各种诉讼材料,参加法院审理,推动执行,这也是主要工作,所以风险管理部有很多律师出身的。市场部是和好客户打交道,觥筹交错,都和谐;风险部则是和“不那么好”的客户打交道,工作的复杂性就决定了需要更高的交际能力和应酬能力。笔者的一位师傅经常说“霸气与匪气”是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
&/p&&p&下面的内容想到哪里写到哪:&/p&&hr&&p&&b&1.当前,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还是信用风险,特别是贷款风险&/b&(当然,近年来“类信贷业务”占比也非常大)。一般来说,银行要给一个客户做贷款,前提是该客户在银行有较长时间的结算关系,有账户流水,更重要的是日常企业财务到银行对公、储蓄柜台办理各种业务透漏出来的一些信息,客户经理会和企业财务聊,从而获知企业的运作情况以及资金需求;传统上,银行一般不和陌生客户打交道,只有当企业符合一定条件了,银行才开始介入授信放款,包括主动向客户营销信贷产品或客户主动申请贷款。放款后的风险管理呢?银行要求借款人必须通过贷款银行进行日常结算,银行通过检查账户往来,可以发现一些信息(不是全部,更多的信息要靠银行与企业日常的沟通、走访获知)。&/p&&p&&i&例如:借款人贷款1000万购买100台汽车,那么1000万支付出去以后,正常情况下后面陆陆续续会有汽车销售收入进账,比如一周进账几十万,说明汽车在正常销售,如果一个月内没有任何进账,那么银行就会很紧张!!!还有借款人缴税、水电费支付都是通过银行代扣代缴、工资通过银行代发。银行通过观察其支付是否中断、是否明显减少等,来判断企业经营是否发生重大变故。&/i&&br&分析账户交易流水本身就是一种本事,流水又和银行系统参数息息相关。其他放贷机构(如贷款公司、消费金融等等)没有结算网络,往往缺乏账户管控和流水分析的先天优势;虽然可以索取客户的流水,但是一方面流水可以PS,而且不同银行的流水格式参数千差万别,又如何识别真伪?就算是真的,又如何识别有效信息?银行系统时不时的更新升级,同样一个科目又有各种入账方式,隔行如隔山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b&所谓银行信贷风控,就是对每一个细节深入细致的熟悉&/b&,而不是空洞的FRM之类的理论。所以要到银行作风控,首先你要熟悉银行的结算系统,对公要熟悉,对私也要熟悉。&/p&&p&不少互联网公司也有办法,客户通过购物平台消费会留下各种消费记录,吃穿住行,这些也是一种流水,一种家庭经营活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来筛选客户,这也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没有平台的,爬取客户的海量外部信息、非机构化信息,也可以试着做。&/p&&p&大数据固然重要,而作为银行人,我们往往更关心小数据,与手里的客户相关的小数据。结算数据类似于抽样,从客户成千上万的变量中抽取最能代表客户风险状况的东西——现金流信息。有时候做好了现金流分析,已经能够判断风险80%。当然,客户的一些社交网络信息(如微博、QQ信息、微信信息)重要不重要?有时候的确很重要,权当一种预警信息吧。对于那些不在结算体系里的客户,只能通过互联网抓外部信息,权作一种聊胜于无的分析。对于银行来说,直接放弃这些客户是比较保险的做法。&/p&&p&经营分析、流水分析属于第一还款来源分析,下面说说第二还款来源。当前,银行最大的风险缓释手段就是抵押物。做银行的风控,首先要熟悉各种抵押物,主要是房产。房产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政策风险?抵押登记如何办理?他项权证也有假的哦!!!质押如何办理?政府哪个部门受理?出了风险如何处置?有哪些障碍?汽车抵押如何控制风险?如何盘库?如何拖车?所以,&b&银行风险控制,就是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b&。一个小细节失控,就是几个亿的漏洞!!!&/p&&p&&br&&/p&&p&&b& 2.技术与管理。&/b&年少时,认为要专业,什么VBA、SAS、CFA、FRM、风险案例模型研究一大堆;到后来发现,做好还是要团队,要管理,要整合资源,也即是另一种能力。&b&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b&。专业的知识,可以补救,能力提升则不易。明明知道哪些事情该如何做,但是具体的事情要人去做,手下的人品质出了问题,再强大的风险控制体系,都无济于事。人防、物防、技防,缺一不可。现在过于偏重技术,例如用大数据建模筛选信贷客户,用行为模型做贷后管理。其实银行里面,更多的强调人品的作用。太过“聪明”的人不适合做银行,据说中国第一批金融家都在监狱里。&/p&&p&例如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某P2P公司,业务员造假资料,与客户合谋骗贷款。堡垒从内部瓦解,这是金融机构最担心的事情。一般传统金融机构这一块做的相对较好,员工流动性小,归属感强,比较在意自己的长远职业规划。目前很多新兴金融机构,如互联网金融等,对技术的重视程度太高,技术其实是双刃剑,一个金融机构过于重视技术,人品风险就比较大,人没了人情味,没了感情,对单位没了感情,仅仅为了比较高的薪酬,短期化行为就比较严重。互联网金融一旦大了,必然面临银行一样的烦恼,即:如何管理人员?如何树立价值观?人员、业务管理不好,本身就是巨大风险。这时候,一个机构的风险往往不来自于外部,而是内外勾结。&/p&&p&到了一定位置,什么样背景的风险总监都有,有的来自政府、监管部门,有的就是行内的,如公司部老总调任风险部老总,风险部老总调任支行行长等等(这种调任很普通,因为银行管理层必须定期轮岗)。到了更高层面,行长既要管业务又要管风控。所以,没有说谁天生就适合干风险,谁天生适合干市场,谁必须一直干风险。&/p&&p&年轻的时候,更多的要去历练,多岗位历练,不要一开始就定位。“我就是做风险控制的,不用关心其他方面”,这样很局限。不懂业务能做风险控制吗?不懂业务细节,连风险在哪里都不知道,何谈风险控制?不懂管理能做风控吗?风控措施要执行,如何激励下属去执行?&/p&&p&职业可以从行业、专业来划分,如风险、销售、财务、法务、办公室等;也可以划分为研究决策类、执行类、组织协调类等。前面是职业,后面是能力。既要关注具体做的那些职业,更要关注能力的提升,后者往往更重要。&/p&&p&风控知识,我相信,一年半载就都知道了,但是做好却不容易,很多事情到了风控这里,就是硬骨头,有的人能力强,善于协调地方政府、协调上下级,轻松搞定很多硬骨头,而有的人虽然知道事情如何做,就是做不了,协调不下来。做了那么多调查研究,模型数据分析,最后应该是一页A4纸,上面列出要找谁,解决什么问题,到此为止,切入正题,搞定人,这才能搞定问题。模型也好,分析也罢,都是帮助我们迅速定位症结,Know-What、Know-Why、Know-How,要解决问题,要Know-Who!为啥销售也能作风控,就是他不需要知道前面的细节,只要解决掉A4纸上面的问题即可。找到目标关键人物,怎么搞定这个人,又是另外一种本事。在中国做风险管理,大部分时间消磨在这种人际关系上。做得好的,争取到政府领导的支持,在政府公检法司、宣传、纪检监察的强大攻势下,很多坏账及时化解。所谓妥善处理,就是摆平方方面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没有照顾到,留下尾巴,就为更大的风险埋下伏笔。关系处理不好,就是矛盾,迟早要产生风险。这个FRM教材不会写。&/p&&p&3、&b&风险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b&,斗智斗勇,风险管理本质上还是管人。现在技术发达了,企业上了ERP,银行上了信贷管理系统,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变大了。贷款从网上手机上申请,银行也用大数据建模型管理贷款。从原始社会的打架,到现代黑客战,类似于军备竞赛,反欺诈手段高明了,欺诈手段也升级了。信用还是要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建立的,银行与企业之间没有合作与感情,那么很难说风险管理就很强大。要让企业认为这个银行是值得尊敬的,是有血有肉的,有温度的,是值得长期打交道的,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与模型。一旦大数据系统检测到企业数据指标不合格,立马停止授信额度,抽贷,断贷,逼死企业。这种大数据征信,防范了一时的风险,但是伤害了企业。&/p&&p&&b&4、趋势。&/b&未来是不是银行都要变成互联网技术公司?我感觉传统的银行,人海战术,社区金融,身边的银行,这种方式还是有生存空间的。隔壁王二狗要贷点款,到网上去录入一大堆数据,电脑自动到满世界去搜索一下王二狗的活动(微博发言、QQ记录、大众点评,可穿戴设备数据库看看他几点起床、在哪里吃饭,在哪里活动,有没有出入不良场所,心跳多少,脉搏多少,健康几何),机器给王二狗评估一下信用。我们连身边的活生生的人都不相信了,反而要依靠机器才能认识一个人,王二狗人品如何,邻居说了不算,机器说了算,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了。&/p&&p&借用一段时髦的话,“无信任不金融,互联网降低了金融准入门槛,但信任门槛永远在那里。金融的发展基础,是建立在“信任”之上,信任的门槛永远摆在那里,金融机构只有通过服务的方式取得客户信任,才有机会开展金融”。至于该如何获取信任,绝不仅仅是技术。信任必须依耐信息,但是海量信息不等于信任,就好像你关注并了解对方的每一个生活细节,对方不一定会爱上你!!!尊重、隐私、信用,这些才是金融的基石!&/p&&p&一些贷款公司找来一些数据科学家,就说能够取代银行?但是我觉得,做自己能做的事,挣自己应挣的钱!!!短期内,大家还不懂,跨界有红利,但是长期一定会均衡。未来一定会有专业的征信公司,他们是大数据科学家和互联网专家,专门从事资信调查,不仅服务于信贷公司,还服务其他私人调查。当然是要收费的,而且会有很多家不同的征信公司,这些科学家之间会互相竞争,导致价格维持一个均衡。由于模型一旦成熟,这些工作基本上边际成本很低很低,多查询一份征信报告,几乎是零成本。&b&按照经济学原理,决定产品的价格不是成本,而是边际成本。&/b&所以,这个行业未来,一旦技术公司互相竞争,价格归零,最后得利的还是银行。银行不会自己去生产ATM,ATM厂商会竞争。ATM取代不了银行,而是银行应用了ATM。所以银行大可不必自乱阵脚,专业的事情,让专业机构去做。作为一个金融从业人员,我们不是要变成数据科学家,要做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服务活生生的人,做一个有温度有感情的人。&/p&&p&&b&5、做风险管理要对政策法规相当熟悉。&/b&法律法规经常变化,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变化,就会导致很多业务更新。例如,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核心是企业间直接融资渠道的逐步合法化、废除四倍利率上限标准、网络借贷平台担保的合法。大家可能不会太在意这个东西,但是,这个却极大的影响征信模式。这个司法解释,明确了企业借贷的合法性,而目前悲催的是企业之间的借贷未入人行征信而且技术上也不可能纳入!!!依靠征信系统的银行将无法掌握企业的实际负债情况。而且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个人借贷行为有可能需要企业承担责任,这一部分在企业的财务报表里无法反映,会增加银行授信调查工作的难度。&/p&&p&&b&6、对政府办事流程要相当熟悉。&/b&公安、国土、房管、不动产登记机关、公证机关、工商、税务、保险、证券、社保、邮政、金融、电信等部门等等。&/p&&p&&b&7、需要学点社交。&/b&很多人会说不善社交,于是躲在银行做后勤做风险,而支行的风控要和客户打交道,就躲到分行去做风控,分行要和客户打交道,就躲到总行去,而总行呢,需要更多的管理与协调能力,无穷无尽的会议,与政府沟通请示汇报,下去指导考察调研,讲话,出席活动,比基层更加务虚,很多课题只是牵头,具体都找外部智库,那咋办,去做博士后吧,做课题,做风险模型,但是似乎又太冷门了。没办法,只能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银行工作就这些,无论哪个层次的风险管理,都面临社交。风险管理,有的时候是很强调及时性。过时的信息没意义。体现着资料上的,什么企业基础资料,都是历史信息。要像情报人员一样去了解信息,而很多谍报人员,都是社交高手。千万不要迷信技术。你说审查技术高,是神仙,掐指一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NO,不会的。其实国内的商业圈子还是比较小,谁谁谁干了什么事,只有圈内人知道,再牛逼的信贷调查审查毕竟还在一个公司基层,你的社交圈子决定了你看到的都是文本资料,静态资料。而重要的风险点,往往是从社交场合上观察打探到的。富人圈里传出来,某某某又在哪里投了个啥项目,失败了。层次不一样,看到的东西绝对不一样。所以千万不要局限自己,自作牢笼,坐坐井观天。银行的一切工作,无非就是风险和营销。很不对等的是,客户经理以及审批人员,都在基层,而决定企业风险的是企业高管。由于这种生活社交的不对等,决定了我们的审批审查了解的信息都十分滞后。而审贷委员会的成员,稍稍能和企业老板一起出现在一些社交场合,所以你会发现,有时候委员会会说一些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审查人员是不了解的。有时候,行长说能放的贷款,审查人员是不会理解的。不要窝在办公室,埋头在一堆堆企业申报的材料里,做各种复杂的财务模型,搞来搞去,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好高明,发现了什么风险点。套用我以前老板说的,像个兔子在草丛里面打滚。PAPERWORK,没用的。站的高,才能看得远。所以有的时候,市场部老总调任风险总监,而不是风险经理提拔为风险老总。因为层次在那里决定了他的视野和高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风险经理对风险的理解。&/p&&p&&b&8.懂点企业管理学。&/b&风控这些年,见证大大小小数十个企业集团从兴旺到破产。多少富一代创业艰辛。多少富二代,接班短短几年,败光几十亿家产,负债累累,还锒铛入狱。作为一个董事长,法人代表,要签署太多的合同,这些合同标的不小,创始人一路走来,从几千块的生意做起,商场上的猫腻,驾轻就熟。接班人没遇过这些坑,也没时间去经历那些坑,一上来就是几千万的合同,一不留神就陷入进退维谷。听谁的,谁可以信任,外面的法律顾问?托孤大臣?其中故事堪比宫廷戏。做风险控制有必要多看看历史书,例如《资治通鉴》。民营企业,要看实际控制人(真正的老板)家庭结构。创业团队成员的契合度。这些信息,要通过一次一次的接触,例如宴会细节,去感悟。&/p&&p&如何分析企业?举个例子吧:&/p&&p&&i&看企业,第一步是很重要,所谓人生的机遇,第一桶金。企业家,第一个成功案例做出来了,以后就是商业模式(所谓的故事)+资金(贷款、各种基金),在不同城市批量复制,扩张。短短几年,滚雪球一样,迅速做大。这个成功很简单,也很难。第一步很难,实现了“屌丝的飞跃”,很多企业家,搞了几十年,换了无数行业,一直在模仿,从来未超越。创始人,就是经历了无数个0,做成了1,有了这个起点,再招聘职业经理人,员工,就能从1,变成10,变成100。从0到1,其实需要的资金倒不是很多,从1到100,需要大量的资金。当然故事好了,自然有资金找上门。反过来,从我们风险控制的角度看企业。&b&看企业集团,就要从纷繁复杂的集团结构中跳出来,把那些闪闪发光的0抹去,看到他的1在哪里?&/b&集团再大,一定有个主业,这个主业有什么风险?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个主业?主业一旦衰败,集团也不长久了。&/i&&/p&&p&&i&很多企业家,往往从1做到100,就上瘾了,总觉得老天特别青睐自己。比如开百货店的,第一个店做成功了,复制下来,再开了几家店;这时候,感到飘飘然:“既然做超市能从1到10,其他行业也可以吧!”不断挑战能力的边界。当然,可能因为主业有周期,有竞争,利润越来越薄,不转型等死,于是“二次创业”。从风险分散的角度,有必要多领域投资。但是如何实现成功转型,是个难题。通过这几家店去融资,资金归集以后,转型,进军不同的领域。其实转行,光有资金是不行的,无数个0投下去,未见得会做出个1来,而我们看到那些做出了1的,无不是,摸爬滚打,为伊消得人憔悴,历经无数失败才侥幸成功。富起来了,做事的心态与当年挖第一桶金的心态是不一样的(高富帅心态与屌丝心态)。通过高薪找来职业经理人就可以运营了吗?招来公关经理就可以处理行业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了吗?经理人做事和老板做事不一样,特别是转型,意味着创业,需要有一点理想,特别是适合那种一穷二白非成功不可的心态,而不是拿着高薪且待价而沽的心态!创业往往输得起,从小做大,亏也亏不了多少钱,反正一穷二白。转行拿资金砸的,往往输不起,失败了,直接导致主业资金紧张,最后,资金链断裂,门店被其他收购,多年心血一场空。&/i&&/p&&p&先写到这里,有空再更新了&/p&&p&===&/p&&p&很多朋友留言,未能一一回复,一晃两年了。本人近期将出版一本信贷业务与风险管理方面的小书,系统全面梳理一下,敬请关注。&/p&&p&====&/p&&img src=&/v2-9085c1cad063dba5a28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805& data-rawheight=&28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05& data-original=&/v2-9085c1cad063dba5a283_r.jpg&&
做了十几年银行风险管理,说说自己的体会。(几年前在中关村宇宙行做企业贷款,到现在监管三家地方小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下面写的很多都是多年工作一种思考与纠结,所见所闻所感,不成体统,不算正确答案,不会传授风控秘籍,只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也许都是…
以下邮件内容出自豆瓣小组,仅供参考:&br&&br&1. MBB firm really are very &anal& about & Brand Names& and want ppl from a particular background (hence goes all the target, non-target school BS.....). Not sure about Greater China Regions, but in the UK, M (especially), B, BCG focus on the top 7 elite universities (Oxbridge, Edinburgh, IC, UCL, LSE Warwick). Others have no or low chances for getting in. &br&&br&In all honesty, this is just an artificial barrier consulting industry creates to filter out vast applications and reduce their work load- let's remember recruiting is costly for them since they will have to pull off consultants from projects to do interviews therefore cannot bill clients. &br&&br&The day to day work we do is not as &sexy& as you might have perceived. This is also true for IBD . Analysts or even associates do the heavy lifting work and MDs/ managing consultants get to do all talking ( and f*ck me... these guys can talk!!!) &br&&br&2. Your personal &fit&. If you are ACCA/ACA qualified you will get grilled hard on your motivation for making a move into consulting in the middle of your career. Accountants are very highly paid in the UK and generally have low/no incentives to shift career. You really need to show serious commitment and motivation should you wish to break into the industry &br&&br&&br&This is not to say it's not possible, but given your case, I would not suggest directly online application. Considering doing an MBA or network your way in would be more suitable strategy for someone like you. &br&&br&&br&PS: &br&&br&1. There are a few more great business schools in EU other than INSEAD. LBS (the hottest Bschool right now), IE, ESADE. Oxbridge Bschool are also good, but they are not considered as &Tier 1& BSchool by top firms. &br&&br&2. Big 4 also have consulting arms, but they are not really in competition for business with the real strategy consulting firms. &br&&br&3. After having worked both in IBD and consulting, I can confidently attest that the skills required in order to succeed as a consultant is much more versatile than that required of IBD. The greatest skill of a consultant is to &understand and then to be understand&- great consultants can make this process happen in hours or even minutes. I have seen extremely complex business principles being solved within hours even minutes by great colleagues. &br&&br&Hope this helps a little, &br&&br&Good luck! &br&&br&Bearer of the Sun
以下邮件内容出自豆瓣小组,仅供参考: 1. MBB firm really are very "anal" about " Brand Names" and want ppl from a particular background (hence goes all the target, non-target school BS.....). Not sure about Greater China Regions, but in th…
&img data-rawwidth=&627& data-rawheight=&741& src=&/v2-cf96bbc0cf99255f67fcd6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7& data-original=&/v2-cf96bbc0cf99255f67fcd6_r.png&&&br&Logo镇楼。&br&&br&&br&10月17号更新——————————————&br&&br&2016级港大金融硕士毕业生,金融工程方向。&br&听闻17年学费又涨了..默默为你们感到心疼。这题我来答吧,找工作还蛮顺利的,目前香港中资投行搬砖。楼主实在无能没能挤破头找到bb投行工作,积累的经验还是可以分享,至少面到某bb投行的终面了。&br&&br&10月19号更新—————————————&br&&br&首先关于申请其实chasedream论坛已经很详细了,关键字搜索就行。大概说一下,同学们背景确实都是极好的。GPA3.5+ GMAT700+ 985 211标配这个不用说了,70%来自大陆本,剩下的香港人外国人美本都有。课程紧凑压力较大,特别是还要一边找工作一边考证一边实习。好处是离中环上班10分钟,课程大多时间可选晚上,白天搬砖晚上上课…&br&&br&课程一开始就马上就是校招季,多关注学校网站就业网站多联系你的学姐师兄networking下会有很多机会。我们这一届据我了解的情况就业还是很好的,JP Morgan Sales&Trading, IBD 部门有三四个人,Morgan Stanley, Credit Suisse Private Banking, Trading. 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 南方基金,华夏基金,中投,中金,中信,海通,国君etc. 剩下还是很多上海香港深圳北京PE VC之类的。12月份学校会出详细数据。&br&&br&在经济环境极差,bb行裁员飞起的情况下多关注中资券商银行吧。想去bb行英语粤语是极大的优势,也可以说是必备条件,看部门而定。开学以后马上就会迎来校招季,如果你希望毕业后就无缝隙找到工作的话,个人建议找几个意气相投的同学每天早上起来预定一下智华馆的自习室去学生会食堂吃个丰盛早餐然后就去投投投。学校网站cedars各种其他找工作网站,简历中英文各准备一份,都不要超过一页a4纸,不知道怎么写简历我觉得你还是回家洗洗睡,goal-oriented,用词要专业。各种SHL的网测是基本功,大家一起也可以群策群力。video interview,phone interview,face-to-face interview都是练习为王,多去应届生论坛看看。每天睡觉前默问自己Competency Question故事都编好了吗?Stock Pitch股票选好了吗?Techinical Question会了吗?Bloomberg Excel VBA熟悉了吗?市场follow了吗?12月加息概率多少,十年国债率多少?欧债危机你怎么看?A-H股溢价怎么justify?深港通对市场有什么影响? 这些问题都不知道?那你还睡个屁!&br&&br&—————————————————&br&干货:Vault Guide 求职宝典。最重要的是找到每个部门的职能是什么和自己passion所在,不要人云亦云。&br&&br&自己google一下然后回来点赞!!&br&&br&10月22号更新———————————&br&这么快就100赞了真是受宠若惊,取匿之后总有人加我让我帮忙做题,做职业规划…我真是没时间大家请谅解就先不给微信号了,请大家有问题留言或私信,感谢 。
Logo镇楼。 10月17号更新—————————————— 2016级港大金融硕士毕业生,金融工程方向。 听闻17年学费又涨了..默默为你们感到心疼。这题我来答吧,找工作还蛮顺利的,目前香港中资投行搬砖。楼主实在无能没能挤破头找到bb投行工作,积累的经验还…
说一个大牛不屑的学校 华盛顿大学 的 Computational Finance & Risk Management项目&br&&ul&&li&22 students graduated in Autumn 2014 or Winter 2015.&/li&&li&91% who graduated are employed or admitted to a PhD program (20 of 22).&/li&&li&9% are currently review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2 of 22) &/li&&li&一半左右中国人,回北京上海的5人&br&&/li&&/ul&加拿大的滑铁卢金融工程留下的比例更大点,项目也更便宜,只要2万加币,还带带薪实习
说一个大牛不屑的学校 华盛顿大学 的 Computational Finance & Risk Management项目 22 students graduated in Autumn 2014 or Winter 2015.91% who graduated are employed or admitted to a PhD program (20 of 22).9% are currently reviewing employmen…
&img src=&/50/v2-e256cc3d7a1c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50/v2-e256cc3d7a1c_r.jpg&&&p&金融就业方向主要分为四个,可谓四驾齐驱,银行、证券、保险、其他金融企业。如下表所示:&/p&&figure&&img src=&/v2-e260b0d43f014a213c59e_b.png& data-rawwidth=&71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0& data-original=&/v2-e260b0d43f014a213c59e_r.png&&&/figure&&br&&p&上面是一个笼统的分类,下面我们详细说说每个方向的内容。&/p&&p&&b&&u&一、美国MSF金融就业前景&/u&&/b&&/p&&p&&b&1. 企业内部的金融工作&/b&&/p&&p&任何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会有一些金融方面的工作。很多人从 financial analyst 做起。工
作包括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汇总和报告,项目和部门的和企业的财务预算和管理等。Excel是最重要的工具。一些特别大的企业还有和专业金融机构相类似的工作。比如一些企业自己管理养老金,所做工作就和投资管理公司较相似。也有一些大型企业有自己内部负责企业兼并与收购的部门,与投资银行协调工作。企业内部的金融工作压力比直接在金融机构工作要小一些。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可能也要短一些。工作也很有趣。如果你希望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也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家庭和有自己的私人时间,这或许是值得考虑的选择之一。&/p&&br&&p&&b&2.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工作包括贷款管理&/b&&/p&&p&一家商业银行会把钱借给企业,然后就需要管理与这家企业的关系,回收本金和利息,增加 新的贷款等。这类工作在开始时需要比较好的数字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一定的 credit analysis 的知识。在职业生涯的一定阶段之后,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贷款管理的收入不错,工作稳定,压力可能也没有投资银行那么大。很多商业银行也有很多其他业务,比如信用卡和面向消费者的金融服务。&/p&&br&&p&&b&3. 信用卡&/b&&/p&&p&信用卡部门的一个工作就是分析信用卡申请者或持卡人的信用情况,加以管理。由于近几年利率较低等因素,信用卡业务发展很快,完全不受最近一次的经济衰退的影响,和房屋贷款等领域一起成为在萧条的就业市场中少数招人较多的行业。由于申请者或持卡人的背景不同,来自各个族裔和年龄,为了更好进行分析,一些信用卡公司对包括华人在内的各个少数民族的工作申请者都有一些兴趣。&br&&/p&&p&&b& 4.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b&&br&&/p&&p&风险投资向处于成长期的公司投资。如果你在大学毕业或 MBA 毕业后进入一家风险投资公
司工作的话,那么可能会花很多时间在商业方案(business plan)的可行性分析方面,包括阅读方案,搜集分析行业背景信息,面试公司的管理层等可能也会花时间管理已进行的投资。 &/p&&p&&b&5. &/b&&b&股票经纪人&/b&&b& (broker)&/b&&/p&&p&主要是指佣金经纪人,即专门替客户买卖股票并收取佣金的经纪人股票经纪人。主要替股票 经纪公司(Brokerage
Firms)工作。有些投资银行,比如美林(Merrill Lynch),也有股票经纪 的部门。 &/p&&p&这个工作需要金融的知识,但&b&更重要的是销售的能力&/b&,也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一些股 票经纪人在建立了广泛的客户群之后,可能可以多花些时间在为客户推荐股票上,但早期则
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建立客户关系上。&/p&&p&作为股票经纪人,如果业绩好的话,可以有很好的收入,却不需要每周工作特别长的时间。 但是不是每个人适合做销售的。如果你业绩不好的话,那么压力也很大。
与此相关的是一些投资银行的个人客户管理(Private Client Service)部门,不同的公司可能 叫不同的名称。主要的服务于比较富的客户(比如一千万美元以上)。除了股票外,也销售其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这个行业来说,&b&销售能力仍是至关重要的。&/b&&/p&&p&&b&6. 股票交易员(trader)&/b&&/p&&p&这也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工作。 一方面这个工作也需要一些股票分析的能力, 以掌握好买卖的 时机。不过和股票分析师不同的是,股票交易员更注重于那写影响股票短期涨跌的因素。这&/p&&p&个工作需要面对强大的压力,
同时需要迅速反应的能力。 股票交易员可以为资产管理公司(buyside 购买一方)或投资银行的股票分析部门(sell-side 销售一方)工作。购买一方和销售一方是投资行业常用的名词。&/p&&p&简单介绍一下。 资产管理公司是购买一方,他们直接替客户管理资产。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分为&u&共同基金&/u&,&u&对冲基金&/u&,&u&来自机构客户的资金&/u&(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销售一方(sell-side)主要是指投资银行的股票分析部门
(Equity Research)。 一些大的投资银行可能同时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股票分析部门, 也就是同时有购买一方和销售一方的业务。但这两个部门相对独立运作,联系不一定很密切。销售一方(sell-side)不直接管理资产,他们主要通过为购买一方提供交易服务获得佣金而赢利。以前销售一方的股票分析师还通过为所在投资银行的兼并和收购活动摇旗呐喊而获利,
不过前几年受到很大的批评,所以这方面的活动受到制约。&/p&&p&销售一方虽然不直接管理资产,但他们的股票分析师有一些在销售一方有很大的影响力, 所以他们的意见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股票的账跌。 我们现在回到股票交易员这个话题。 销售一方的股票交易员平均来说要比购买一方的股票交易员压力更大些, 可能获得的收入也要更高些。
股票交易员工作时的神经往往需要高度紧张,因为市场瞬息万变,而每比交易往往会影响到几千万美元,甚至几亿,几十亿美元的资金。另一方面,交易员做得好,收入也很高。做的好的股票交易员可以获得投资银行家那么高的收入,却不需要每周工作那么长的时间。&/p&&p&&b&7. &/b&&b&股票分析师&/b&&b& (Equity Analyst) &/b&&/p&&p&销售一方和购买一方都需要股票分析师, 他们的工作就是分析股票的价值, 看看是不是值得投资。 购买一方的股票分析师不对外公布他们的分析结果,
而是把结果提供给本公司的投资组合经理。有些公司还有股票分析师自己管理的资金( 叫 analyst fund,或类似的名称),直接根据股票分析师的研究投资。&/p&&p&就职业前景来看,
购买一方的股票分析师有些回一直担任股票分析师, 也有一些将来会担任投资组合的经理。 购买一方的股票分析师平均工作时间不很长, 投资银行的资产管理部往往是整个银行每周工作时间最短的几个部门之一。
压力主要来自于如果你推荐的股票老是表现不好, 那么以后慢慢的你的推荐就没人采纳了。 购买一方的股票分析师的日常工作包括分析财务报告,参加被投资公司的投资者会议,和被投资公司的管理层开会,和销售一方的股票分析师开会,访问被投资的公司,用各种手段分析股票等。&/p&&p&销售一方的股票分析师为象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高盛(Goldman Sachs)这样的投资银行的股票分析部门工作。
他们的研究结果会告诉资产管理业的客户。 那些公布对某个股票升高或降低级评定等级,公布对某个股票的目标价格的,往往是销售一方的股票分析师。优秀的销售一方的股票分析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众和购买一方对股票价值的判断。
所以本人也会获得很高的收入。 少数明星股票分析师前几年一年的收入在一千万美元以上。 &/p&&p&&b&总体而言, 销售一方的股票分析师比购买一方的股票分析师每周工作时间长一些,
平均收入也要高一些。&/b&有一些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毕业后在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从事股票分析师的工作, 他们中的大部份人所管理的资产和亚洲有联系。 销售一方的股票分析师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更高,
因为经常要和美国客户和媒体打交道。在其中工作的中国人就更少了。事实上,我还不知道哪个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在华尔街主要的投资银行从事销售一方股票分析师工作。 如果有的话人数也是很少的。相比之下,倒是这些投资银行中国分部的股票分析部有不少海归的中国留学生。&br&&/p&&p&&b&8. Selle-side &/b&&b&的销售人员 &/b&&/p&&p&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和客户(资产管理公司)的关系,让客户购买本公司的交易服务。销售人员也会根据本公司的研究结果,
向客户提一些投资建议。 他们的工作特点和股票经纪人有些类似。不同的是股票经纪人为个人客户服务,而这些销售人员为机构客户服务。&/p&&br&&p&&b&9. &/b&&b&收购和兼并与股票发行&/b&&/p&&p&&b&这是大多数投资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b&, 也是非常引人瞩目的行业。 这是非常有特点的一类工作。一方面,工作强度很大。在几家最大的投资银行工作的 Analyst 和 associate 可能平均一星期工作一百小时以上,
以整个行业的平均工作强度而言, 恐怕只有管理咨询和主要的律师事务所的年轻律师才能与之相提并论。 &/p&&p&严格的说, 投资银行的工作比后两者的平均工作时间还要稍微长一点点。另一方面,收入也很客观。工作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将来的前景都很不错,所以这个行业仍然每年吸引了大量优秀的求职者。求职中数字分析的能力固然重要,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也非常关键。和很多职业生涯一样,慢慢得,在投资银行工作了若干年以后,每周工作时间慢慢缩短,人际交往的能力变的越来越重要。最终,你能否为公司赢得deal 逐渐成为你业绩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p&&p&本科毕业生一般会担任 analyst 的工作,
几年后大部份 analyst 会去读 MBA 课程。 拿到 MBA学位后, 会以 associate 进入公司。 再上面就是副总裁(vice president)和执行董事(managing director)。和工业企业不同,一家投资银行可能会有比较多的副总裁(vice president)。也有不少人会在各个阶段离开收购和兼并的工作,投入资产管理,私幕资本,或商业银行等领域的工作 &/p&&p&&b&10. &/b&&b&私募资本&/b&&b& (private equity)&/b&&/p&&p&私募资本收购公司一部分或全部的所有权, 或是以某些形式向企业提供资金, 并试图从中获利。从事这些活动的时候需要分析所投资公司的价值,
所以工作和投资银行的企业收购和兼并部很接近。实际上不少人进入私募资本领域以前,有在投资银行工作的经历。和风险投资的一个不同点是很多的私募资本并不倾向于投资高速成长的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p&&p&实际上,很多私募资本倾向于投资那些价值被低估的较传统的行业。沃沦o巴菲特的伯克夏o哈沙威所做的事情和私募资本很相似,甚至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私募资本企业。他们和前面介绍的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基金等)的一个不同点是:&u&共同基金一般只是被动地持有股票, 而私募资本会去主动影响这些被投资的公司的经营,
甚至更换企业的管理者。&/u&&/p&&p&通过上面对美国金融专业就业信息的解读, 相信对于很多计划申请美国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参考上面的信息来提前做好申请美国研究生的准备和规划。 &/p&&p&&b&&u&二、美国 MFE 金融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u&&/b&&/p&&p&美国金融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和普通的金融就业方向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更多的数理课程, 也说明金融工程专业会偏向数据方向的工作,
这一点和管理信息系统看上去很像。 &/p&&p&先说说美国&b&金融工程专业在美国的就业情况&/b&。在美国华尔街上做金融工程的人会称自己为Trade 或者 Quant。 有一个叫 Quant
Network 的网站每年都会对金融工程的学校就就业的问题进行讨论。我们不难知道,金融工程的就业往往是一家投资公司的后台服务,和金融市场的数据更新有非常密切的关系。&/p&&p&在美国最好的金融硕士,
例如 MIT 和普林斯顿的金融课程,实际上就是金融工程的课程。偏重数学的金融研究已经是金融发展的趋势。正是这样,金融工程的就业就往往是那种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投资产业,如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相比而言一些大型的商业银行因为同时接受金融和经济背景的申请者,
金融工程专业的优势倒是不大。&/p&&p&说过美国的就业情况,我们看看中国市场中的机会。在中国,金融市场还远没有美国市场开放和成熟,虽然很多的著名投行,或商业银行在中国都已分公司,像摩根士丹利,花旗等,不过要说的是,
在中国的这些分行其实不完全不是美国人观念中的投行和商业银行, 事实上他们开展的中国业务相对比较少。&/p&&p&主要的业务就是对&u&产业的研究&/u&,&u& 客户的咨询&/u&等。 这样金融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就比较奇怪了。 对市场最新数据的初步整理成为工作的主要内容,
这样工作其实只是金融工程的基本工作内容。&/p&&p&不过金融工程在中国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 就是&b&金融交易系统的开发&/b&。 通过这些软件,很多个体的投资者能够参加到金融投资的大潮中。和国外,金融投资是投资价值来比较,中国的投资就变的更加的投机,
成熟的交易软件无疑有这非常不错的市场。 金融工程的出现无疑能够帮助现在这个交易软件变的更加的成熟和稳定。&/p&&p&回头来说,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在发展,包括美国金融工程专业也才是刚刚被人重视,要达到美国的水平还有待时日的发展,
我们可以认为, &b&金融工程专业会是金融方向中最有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b&&/p&&p&&br&
注:信息引用自网络。&/p&
金融就业方向主要分为四个,可谓四驾齐驱,银行、证券、保险、其他金融企业。如下表所示: 上面是一个笼统的分类,下面我们详细说说每个方向的内容。一、美国MSF金融就业前景1. 企业内部的金融工作任何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会有一些金融方面的工作。很多人…
行业研究员的三个阶段,在我个人看来,行研会经历三个阶段:基础Fundamental、进阶Professional和高级Master。&br&&br&&b&1基础阶段&/b&&br&&br&&br&&p&该阶段行研应能达到以下三个要求: &br&&br&(1) 熟练认知所负责行业的基本特征,包括:行业整体供需状况以及市场在当前阶段对供需水平的一致预期,了解行业主要的技术经济特征,比如:是否具有规模效应,竞争的主要手段(如技术、品牌、渠道、管理)等; &br&&br&(2) 熟知行业估值的历史区间(纵向),并与当时的经营(盈利)状况有总体对应,或者说清楚行业的生命(景气)周期; &br&&br&(3) 熟知行业内主要公司当前的估值横向对比情况,对主要公司的经营状况有一定了解。&br&&br&该阶段行业一般从业在一年左右,应该已经经历了对行业基础数据和竞争特点的详细梳理,对行业及主要公司的纵向与横向估值状况了然于胸,推荐的标的往往主要是基于估值特别是横向比较进行。 &br&&br&&/p&&b&2进阶阶段(信息主导阶段)&/b&&br&&br&&p&进阶阶段行研所(应)的主要特征是: &br&&br&(1) 与一批上市公司(董秘或证代,甚至是总经理或董事长)及同行(买方&卖方)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能够及时获取上市公司或行业整体最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大幅增长或下滑、资产重组、送配信息、技术突破、再融资、股权激励、增减持等; &br&&br&(2) 能够判断信息的价值并给出合理的推荐(强力、一般、持续、短期),对其中长周期信息能够及时跟踪其进度; &br&&br&(3) 如何判断信息的价值非常非常重要,这里给出几条帮助鉴别信息质量及价值的原则,可能并不完整,欢迎补充: &br&&br&企业高管的利益与投资者一致:比如在再融资前、股权激励行权后(最好是离解禁还有一段时间)、公司大股东或高管大比例增持股份后、前次增发即将解禁前(这个力度稍弱些,视企业的责任心)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企业释放利好的动机不同即使是同样的消息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比如有可能是高管股份解禁前拉高股价,随之而来可能有大笔卖出;&br&&br&信息与行业及公司基本面不存在逻辑背离:比如有大额投资但公司实际上资金紧张(当年大龙地产巨资拍地被证明为是“地托”),号称技术突破但是缺少足够技术积累,号称业绩大增(大比例送配)但大股东或高管在减持,号称业绩大幅增长但同行业经营不佳且缺少足够个性化因素等等; &br&&br&理性对比信息的收益与风险:经过前面的分析后,假定信息属实,也要理性对比信息所可能带来的收益和风险。我们往往会面临这样的局面,就是股价已经上涨了一定幅度,然后经过努力我们掌握了上涨的原因,这时该如何决策呢?这个很难给出单一的确定答案,大致可以通过计算“预期收益”以及“策略保护”的方法来平衡收益与风险。具体来讲,就是估计信息兑现的可能性与收益,并与失败的概率与风险进行对比,比如那些完全没有当前价值支持的重组类信息,在股价已经有所表现的情况下一旦失败风险巨大,投资需谨慎,而另外一些由于细分行业景气持续改善导致的业绩超预期消息,即使短期低于预期,只要行业景气持续改善,则仍有希望。另外还有一个操作策略方面的保护性动作,比如赌重组类的操作,首先是确定资金配置不能超过一定比例,其次是制定严格的止损纪律,这样就给自己加上了一层保护膜,使得最终推荐成功的概率更大。 &br&&br&重视信息兑现的时间,综合考虑兑现前时间内与市场整体的互动:有时候信息属实,但是由于兑现时间太久,期间大盘疲软,则可能造成提前止损,或者是信息出台的刺激力度低于预期,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广泛了解信息,还要对信息进度有密切及时的跟踪,并给出(或调整)相应的投资建议。 &br&&br&目前绝大多数的买方行研就是以进阶为努力方向,乐此不疲甚至以此为荣,特别是在市场活跃的时期这些行研往往能创造十分可观的收益,因此,作为行研,深入结交上市公司和同行,是非常重要的功课,建立自己的人脉网络,这是研究员不可划拨的无形资产。 &br&&br&如果信息覆盖率能够达到较好的水平,并且自身具备较好的判断能力,那么进阶阶段可以成为行研努力的最终目标,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行研也是以此为目标的。一般来讲,行研从业一年之后就开始从基础阶段向进阶阶段过渡,过渡期的时间与研究员的努力程度、个人性格等有很大关系,大致2-3年就可以完成过渡,并给投资经理很好的支持。但如果要能够对操作策略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理解和建议,则需要与投资结合非常紧密,比如某些基金公司把行研也作为行业基金经理对待,或者像交易部目前试行的对成熟些的行研给予少量仓位试验,这个过程应该至少持续2-3年,行研经历了行业自身以及市场的完整周期,才能对实际操作和风险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再其后行研把该行业经验向其他行业复制,并经过实际锻炼,成为组合投资经理。当然,这些时间段都是我个人的经验判断,具体进程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但我相信这个大致的整体进程应该是这样的。 &br&&br&&/p&&b&3高级阶段&/b&&p&&br&成熟的进阶阶段行研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但如果说对行研有一个终极目标,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高级阶段(事实上我个人觉得是个大师级要求,大家继续看吧)。其特征为: &br&&br&(1) 对行业发展规律有极深的理解:这种理解除了认识行业自身的技术、供求等特点外,往往还需要对行业的宏观环境和长期因素有深刻的理解,甚至是对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当前特点与发展方向有准确的判断。最典型的例子体现在资源和品牌消费行业,站在当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5-10年中国产业层面有两个特点最为引入注目:一是资源价值重估:上游资源行业谈判能力越来越强,侵蚀了中游行业不少的利润,自身利润更是几何式增长;二是消费大升级:品牌消费特别是带有一定垄断性质的高端消费品(典型如白酒)经历了近10年的“旺季”。如果能够对这样的大趋势有准确坚定的判断,那么即使不靠消息(甚至要避开若干消息的噪音),一样可以赚取巨额财富。即使是放到更小的周期,诸如09年初的煤炭、10年上半年的航空、10年下半年的工程机械与水泥等等,如果判断准确并且坚定,收益也相当理想。 &br&&br&(2) 对公司估值和风险有纵向和横向的清晰把握,在公司的经营拐点有准确坚定的判断。这主要是指非周期行业,典型的例子有如在2003年左右发掘烟台万华(那是的万华应该是非周期的)、贵州茅台、中集集团,近年的洋河股份、山西汾酒、中恒集团,以及大部分时间的张裕、三一重工等等。 &br&&br&能达到这一阶段的行研是比较少的,因为不仅需要有判断能力,还需要有极强的自信心,而信心的积累肯定需要成功的实践,所以成长到这一阶段的行研数量少,需要的时间也更长,但这种行研为投资经理甚至机构整体的贡献是巨大的,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可以改变自己乃至若干人的人生轨迹,因此是每个行研努力的终极目标。 &br&&br&&/p&&b&如何成长为更好的行研&/b&&br&&p&根据亲身经验和观察交流,个人认为行研成长需重视以下三点。 &br&&br&&/p&1打牢基本功&br&&p&不要认为基本技能对应的就是行研的基本阶段,事实上,行研的高级阶段正是建立在对于行业和公司分析的最重要基本点的深刻理解之上,我们会看到不少报告中频频出现诸如“长尾”、“博弈”等新鲜词汇,但最终我们发现,正是最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财务和公司治理的分析,决定了行业景气和公司价值。我们对行业供求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疏忽,往往是对毛利率以及公司可信度等方面判断错误的原因,正如在篮球比赛中,决定比赛成败的,往往不是拉杆式扣篮,而是娴熟得接近本能的挡拆与三分远投。 &br&&br&&/p&&p&(1) 行业分析与企业管理:&/p&&br&&p&推荐波特的《竞争优势》,多年下来发现还是这个经典模型最全面和好用;&/p&&br&&p&(2) 财务:&/p&&br&&p&推荐CPA教材的《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也有人推荐罗斯的《公司理财》。从实践来看,能够把 “杜邦分析”娴熟使用,从而面对任何的投资与并购行为,都能快速反应到相关的财务指标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会发现,对业绩的高估来源于景气下降时对毛利率的弹性估计不足,或是对清理库存的损失估计不足,或者,我们重点分析了收入和毛利率,但是最终误差出现在不断膨胀的管理和财务费用。有多少人能够自信地说,对于行业景气和周转率、库存、现金流以及毛利率和管理费用率等指标,自己已经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或模型了呢?&/p&&p&&br&(3) 投资: &br&&br&投资与前述价值分析的差异在于引入了与股价的比较,个人觉得这个最难。价值是相对稳定的,而价格波动性很大,行研存在的基础是假定“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虽然有的时候波动幅度有点过大,但这不能作为动摇前者的理由,否则我们的存在就没有价值。 &br&&br&投资(技巧)类的必须技能包括: &br&&br&1. 如何分析公司价值,这个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很多; &br&2. 如何衡量和利用市场的情绪,在股价低于价值最深的时候买入,在股价高于价值最多的时候卖出,比如很多判断市场情绪的现象、指标等; &br&3. 如何最优化(保护)我们的投资,比如集中或分散、止损止盈等。 &br&&br&但是很遗憾,除了经典的巴菲特、菲舍和少数技术分析书籍,对后两者我也没有合适的推荐。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在微博中有一些不错的总结,可以借鉴,但还不算很系统和完整。我建议大家还可以看一些行为金融和决策学方面的基础书籍,比如一些很简单的决策方法如“最小后悔法”等,可以帮助投资者保持心态稳定,《行为金融》的经典是福克斯的,《金融心理学》可能也会有所帮助,推荐特维德的,但也有人说很一般。 &br&&/p&&br&2建立投资盈利模式的基本框架&br&&p&借鉴前辈的总结及个人经验,投资的盈利模式有以下四类:&/p&&p&&br&(1) 持续成长:成长类投资的关键在于选股,选股则要兼顾市场空间、公司竞争力(技术、规模、管理、品牌、渠道等)以及公司治理,其中公司治理尤为重要,因为成长投资一般来讲时间相对长,无论对行业与公司跟踪如何密切,行研总还是个“外部人”,作为“内部人”的上市公司高管,一旦不能确认其诚信,他们要想忽悠研究员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br&&br&(2) 景气反转:景气投资的关键在于判断景气,相对而言选股的重要性弱一些。其特点是弹性大(无论业绩还是股价),容易产生盈利惊奇(可能高也可能低哦),关键点是要选出并十分十分密切地跟踪景气指标。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世界上又有什么钱是容易赚的呢,成长类投资要有千里眼,于万千股票中选出最有能力最靠谱的来,景气类投资则要有顺风耳,随时准备成为惊弓之鸟。 &br&&br&(3) 事件驱动:事件投资的关键是信息和判断,缺一不可,另外对操作的要求也比较高。事件驱动投资的基础是要有广泛的信息来源,这很多是“功夫在诗外”,研究员可能会抱怨自己又成为“三陪”了,认命吧J。但只有信息没有判断肯定不行,缺乏理性判断的信息有时会成为“噪音”甚至是“毒药”,而判断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信息源的可靠性,比如其透露信息的动机,历史上信息的准确性等;二是信息真实或虚假时对股价的影响有多大,可以借用我们前面提到过的“预期收益法”进行分析。此外时间因素也很重要就不再重复了。 &br&&br&(4) 主题投资:主题投资很容易与价值投资相混淆,很多时候“先成功后失败”的价值投资就是主题投资。主题与价值的差异在于:狂热性和阶段性。狂热性是指该主题广受追捧,龙头股或许是主业与主题相关,边缘股票则可能只是一个概念,比如产品刚刚开始立项或是只有孙公司少量涉及等,另外狂热还指有些时候炒作概念并不要求业绩,至少短期不要求业绩,远期则还看不清楚;阶段性是指主题炒作往往是集中在某个阶段,过了这个村,哪怕你抱着纯正的龙头股甚至产生了一些业绩的时候,股价都再也进不了那个店门了。当然也有少数的主题投资转化为成功的价值投资,比如网络股时代的三大门户,虽然在泡沫破灭时股价都跌到过几毛钱濒临退市,但后来都远远超越了泡沫高峰时的最高价,但这种例子实在是太少了不足为据。主题投资既要有景气类投资的敏感,又要有事件类投资的信息广泛,但最关键的是敢于“始乱终弃”,该胆大的时候色胆包天义无反顾,该撤退的时候铁面无情,别让一夜情发展成天长地久,唉,真的有点分裂,一般人还真做不来那么彻底L。 &br&&br&这四类模式很容易理解,但人最难是自知,即每时每刻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玩的是什么游戏,游戏的规则是什么,什么时候要忠贞不二,什么时候逢场作戏,这样才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br&&br&&/p&3能力建设与持续改进&br&&p&以上我们给出了行研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一些技能要求,那么行研该如何建立并改善自己的能力呢?除了勤奋和扩展人脉之外,我还想推荐一些个人认为有益的思维习惯,可能有些抽象,但句句都是经验(或教训)之谈。 &br&&br&(1) 建立自己的锚 &br&&br&有一句网络流行语,“有逻辑的研究员你伤不起”。我前面帮助大家梳理了一个基本的盈利模式框架,同时反复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是希望大家建立起自己对行业、公司以及投资建议方面的分析框架,并且在框架的每一个结点上都很清楚其需要跟踪的要点是什么。唯有如此,我们才具备了持续改进的基础,虽然搭建框架并不容易且需要时间检验,但一旦框架被证明有效,那么我们的投资生涯就有了“锚”,总体来讲不会犯太大的错误,也不太可能错失重大的机会。 &br&&br&(2) 建立定时检验机制 &br&&br&靠“锚”来分析和投资一定是正确的,但是期待一套既定的“指标体系”来明确指导投资也一定是幼稚的,就像虽然船有了锚但并不能总是泊在固定港口,所以还必须建立检验和持续改进的机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每月、每季、每年把所负责股票的涨跌排行榜打印出来,“逐个”分析涨跌两端个股的原因,并与自己的“锚”相对照,是自己忽略了某些因素,还是“锚”本身出现了问题?同样,如果是已经向投资经理推荐的品种,更是要时时处处要反复检验,新出一个行业数据是不是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新出的公司公告是不是在预期之内?如果不符合预期一定要高度警惕,是不是自己的假设有问题,是行业景气反转了,还是公司自己管理不善,是仅仅时间低于预期,还是管理层有意在忽悠我,下一次的验证节点在哪里,预期会怎样?只有坚持这样的检验体系,你的投资才不会“出轨”,才不会被“雷”追尾。个人的框架体系也才能持续改进趋于完善。 &br&&br&(3) 清楚自己在哪里 &br&&br&投资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这是个永恒的难题。就我个人的观点,投资很难用科学来完全解释,但也不能像艺术那样挥洒自如无拘无束。再精巧的体系也会有疏漏,所以我们的决策总是会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如何处理这剩余的一些不确定性,我认为这是个决策的技术问题。这正如德州扑克,你可以赌,但是要随时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你有多大的概率跑赢对手,总体来讲前面我们所建立的“锚”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位置,但这还不够,需要用设定好的技术性策略来应对剩余的不确定性,比如并不是在出现买入信号的第一时间就满仓,而是等待确认甚至是二次确认时才“梭哈”,再如满仓状态下第一次低于预期就减仓,而最重要的是坚决执行(合理的)止损策略等等,这些具体的策略与个人风格有关但仍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规律性,未来我们会继续探讨。&br&&/p&&br&&p&作者:中信建投自营部投资经理王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p&&br&&p&&b&行业研究员究竟收入?&/b&&/p&&br&&p&基于劳动报《金融行业证券分析师收入趋势调查》,为大家带来卖方研究员的详细解读,ps:部分数据来自于2013年调查数据,仅供参考。来源:金嘉研究院&/p&&br&&b&行业研究员收入月薪平均数14595元&/b&&br&&p&调查显示,有超过7成的分析师月薪在5000元-1.5万元这一区间;此外,有4.6%的分析师月薪在7万元以上。受访者的月薪平均数为14595元。&br&&/p&&br&&p&分析师的薪水由基本工资、绩效和年终奖组成,与分析师的基本工资相比,拉开年收入差距的主力是年终奖。调查显示,年终奖与年薪的比例一项,有41.9%的分析师年终奖与年薪的比例在50%-80%,有12.6%的比例在80%以上,这就意味着,仅年终奖一项,就可以使超过半数的分析师年收入猛增甚至翻番。在业内,高级分析师的年终奖甚至可以超过基础年薪的3倍,这也造就了年薪数百万的“神话”。&/p&&br&&p&调查同时还采样了公众对于该职业的收入预期。最大多数的公众预期该职业的月薪在7万元以上,而据调查显示,仅4.6%的分析师月薪7万元以上。说明公众对该行业存在“把个案当群像”的误解。&/p&&br&&strong&薪酬差距悬殊&/strong&&br&&p&一般而言,券商研究员们年薪10万元到300万元不等,差距悬殊。一般新财富排行前5名的研究员,年薪高达二三百万元。一线的大券商中,资深的研究员年薪百万元左右,一般的也有三五十万元。中等规模的券商,资深研究员年薪50万元左右,一般的二三十万元左右,小规模的券商,只有研究所的所长能达到年薪50万元,其他资深研究员年薪二三十万元,刚去的研究员年薪十万元左右,月薪税后5000元左右。&/p&&br&&p&上海一小券商研究员表示:“现在多数券商的考核机制是年度评定,根据报告数量、从业年限、领导评判的报告质量等因素综合评定、调职及加薪。而对于所推荐股票的涨跌幅,很少计入打分。预测的正确与否不与薪酬挂钩,所以在追求正确性上研究员没有动力,只能靠个人水平和自觉。”&br&&/p&&br&&strong&新财富和职业资格是薪酬分水岭&/strong&&br&&p&新财富排行榜是研究员薪水差异的分水岭,一旦进了新财富排行榜,身价就会倍增。而能进入新财富排行榜的研究员有几类,有些人靠高屋建瓴,年薪千万元,成为行业的标杆;有些人以服务见长,每天都给几位投资总监打电话;还有些人是拼水平,但是没人能永远说得准。&br&&/p&&br&&p&收入的另一个分水岭就是是否具有职业资格。刚进研究所没有职业资格的研究员薪水都很少,开始两年是沉淀阶段,很多研究员拼命写报告,月薪税前5000元~8000元,两年后拿到职业资格一跳槽,少则薪水增加50%,多则成倍增长。&br&&/p&&br&&b&行业研究员福利&/b&&br&&strong&88.5%分析师五险一金完备,通讯交通住宿补贴折射高压&/strong&&p&调查显示,88.5%的受访者有“五险一金”,基础社保福利覆盖完备。而各种特殊福利也花样繁多。76.7%的分析师有移动通信费,59.8%有交通费,23.4%有异地住宿补助。&br&&/p&&br&&p&完备的福利,折射出繁忙的工作。许多分析师的办公室里,都长期备有一套出差的行李,以便一有事情就拎起行李出差。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如果自己所负责的领域有了异动,比如某制药厂发生爆炸,分析师就得赶紧跟制药厂取得联系,询问相关情况,看是否对制药厂的股价产生影响。如果拿不到准确信息,分析师就得马上赶往制药厂所在地。&/p&&br&&p&也因此,根据这样的工作性质,公司往往会设置“通信费”、“交通费”、“异地住宿补助”等种类丰富的对口福利。&/p&&br&&b&行业研究员压力&/b&&br&&strong&66%分析师超时工作,熬夜写报告很平常&/strong&&br&&p&调查显示,只有34%的分析师每周工作时间在40小时。即66%的分析师超时工作,其中有4.8%的分析师每周工作70小时以上,以5个工作日计算,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4小时,高薪的背后,往往是高强度在支撑。&br&&/p&&br&&p&一个分析师的工作日程是这样安排的:早上8点以前,给相关机构传去自己的研究报告,因为9点基金经理们就要开会,商量今天的股票该怎么操作,作投资参考。通常情况下,由于研究报告必须在早上8点前完成,所以分析师经常通宵达旦分析资料完成报告。&/p&&br&&strong&基金经理会根据分析师所提供服务质量进行打分。&/strong&&br&&p&排名越靠前,就越会受到行业内公司的信任,从而更方便地从各大公司获取信息,来提高研究报告的准确度,也就使排名能够继续保持靠前。“虽然排在末位不会被辞退,但是排名带来的压力非常大,因为好的越好,差的越差,收入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一名就职于上海某知名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向记者表示。&/p&&br&&p&为了让基金公司为自己打高分,分析师必须紧绷神经。一位分析师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新闻联播播报了国家一揽子计划,提到家电行业,有分析师听到这个点,连夜撰写新的分析报告。基金经理第二天一早看到多家研究所的报告,谁写谁漏一目了然,对报告的打分也就有了高下。他向记者感慨:“这一行的比稿、漏稿压力,一点也不比媒体小。”&/p&&br&&p&即便熬过了这些压力,有了漂亮分数,奖金到手还是不轻松。调查显示,46%的受访者遭遇过年终奖拖欠。究其原因:为了使上一年的财报显得更“好看”, 公司往往会将年终奖的发放时间推迟到4月份左右,即新财年的开始。而年终奖又不写入劳动合同,使得分析师们常常处于拿不到年终奖的担心之中。这也是他们觉得自己这个行业最欠规范的部分。&/p&&br&&b&行业研究员前景&/b&&br&&strong&成有较强职业荣誉感,等级越高流动率越高&/strong&&p&调查显示,有52.9%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没有跳槽,31%的受访者跳槽1次,16.1%跳槽2次。等级越高的分析师,流动率越高,入门级的分析师,还不具备跳槽的资本。&br&&/p&&br&&p&卖方分析师在行业内流动,流动方向主要分成三种:从卖方机构到买方机构、从卖方跳到另外一家卖方、从卖方跳到实业。&/p&&br&&p&调查显示,有49.2%的分析师对自己的工作有较强的职业荣誉感,32.9%的职业荣誉感一般,还有17.8%选择了没有职业荣誉感。这些分析师自身的荣誉感,也与外界对其的观感较为符合。有37.6%的受调查者认为这一职业光鲜亮丽,45.2%感觉一般,有17.2%选择了“感觉并非一个好职业”。&/p&&br&&b&行业研究员专家观点&/b&&br&&strong&短期内分析师收入很难上升&/strong&&p&根据调查显示,近7成分析师2012年至2013年收入未涨甚至反跌,这是受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当下股市低迷,没有较大行情,导致需求减少。二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使用互联网化,信息传播速度快,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又不理想,造成分析师的价值难以体现。&br&&/p&&br&&p&他估计,鉴于行业正处于萎缩阶段,未来的短时期内,分析师的收入很难上升。“在牛市时期成本提升得太高,有些分析师年薪甚至高达百万,如今肯定会收缩。”&/p&&br&&p&对于普通分析师到明星分析师的晋升通道,一个企业里,真正的明星分析师不到百分之十。一般能成为明星分析师,存在几方面因素:一是确实出过优质的报告,受到股民推崇;二是媒体出镜率高,演讲时逻辑关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强东一元年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