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人类进步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活的教科书
日 10:21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1期
作者:赵胜轩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当然要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但科学社会主义不是“经院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不应成为寻章摘句、专事考辨的所谓“纯学术”,而应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创造、理论的独特贡献、制度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为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重要讲话;实践;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错误思想;宣传工作;制度
作者简介: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论坛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开展研讨,意义非常重大。  科学社会主义已经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三十多年的经验积累,这些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进入关键期、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的形势,我们要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坚定方向,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作为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教科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经过检验、由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所证明的正确道路、科学理论、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综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最深刻的理论创新在中国,最广泛的实际运用在中国,最显著的历史成就也在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鲜活生动而又内容丰富的教科书。我们理论工作者躬逢其盛,既要引以为豪,更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  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当然要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但科学社会主义不是“经院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不应成为寻章摘句、专事考辨的所谓“纯学术”,而应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成为一门经世致用的真学问。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创造、理论的独特贡献、制度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为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隋萌萌)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和“根”
日 16:50:57
来源:《红旗文稿》2015/23  作者:周新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尤其是在思想理论领域,对一些重大而基础性的理论问题的认识还需要不断深化。这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头的理解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把握认知,还存在不少亟待厘清的地方。
  一、要认真辨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上的认识误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应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因为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对此都有清晰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前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晶:它在本质层次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怎样创造性地付诸实践的层次上,则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有别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立形态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不是就本质层次说的,而是就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实现形式而言的。形象地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生出来的“流”。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源”与“流”的关系,离开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总有人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并列甚至对立起来,把两者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所谓两个不同的流派,不承认两者之间有渊源关系。他们往往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而贬低甚至否定科学社会主义。有人说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要实现中国化,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此,我们需要明确以下两点认识。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运用这些原理分析他们面临的形势得出的具体结论区分开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完全正确的,不是有对有错,也不会过时,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管用的;至于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那应该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不能简单地照搬。马克思恩格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这些原理的具体运用分开来看待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不会过时的,但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得出的具体结论,则可能随着条件的变化而过时,需要修改。
  第二,要把能不能解决中国问题与怎样才能解决中国问题区分开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的共同规律,它是这个历史阶段“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它完全能够解决当前中国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不联系实际,那就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然而,这并不等于说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管用了,无法解决中国问题,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代它。奇怪的是,有人一方面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法解决中国问题,另一方面却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种逻辑是混乱的、说不通的。把能不能解决中国问题与怎样才能解决中国问题混淆在一起,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联系中国实际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当作科学社会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不管用了,这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不能不看到,确有极少数人是故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否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刨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子,那就随便怎么说都可以了。不讲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就什么边界都没有了,变成了一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筐子”,连反映资本主义本质的东西也可以塞进来,那样,就可以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号来贩卖资本主义的货色了。比如,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号,反对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个基本原则,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进而主张私有化,就是常见的一例。对这种主张必须高度警惕。
  二、要从根本上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研讨班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他还回顾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指出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六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段话应该成为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根本依据。
  第一,它说明了判断一个社会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标准。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暴露出许多矛盾,有人就设想用一种新的、合理的、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弊病的社会制度来取代资本主义,这种新的社会制度就叫社会主义。然而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不一样,追求的利益不一样,所以设想的新制度也不一样,这就出现了各色各样的“社会主义”。据说从17世纪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有300多种。谁只要说资本主义有弊病,就可以自称为社会主义。那么,究竟什么叫社会主义?判断社会主义有没有一个标准?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种“社会主义”的性质,确定了共产党对待它们的态度。《共产党宣言》专门用一章阐述了这个问题。这一章的研究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虽然它是许多人忌讳、竭力回避的,然而却是最科学的,对我们今天分析各种“社会主义”仍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以往各种“社会主义”的同时,根据工人阶级摆脱压迫和剥削、获得解放的这一根本要求,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在运用剩余价值学说分析资本主义矛盾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来,我们再谈论社会主义,就是指科学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不再是可随意粘贴的标签,也就是说,不是自己说是“社会主义”就真的是社会主义,也不是揭露点资本主义的弊病就可以称为“社会主义”了,而是有了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概括,就是:是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是社会主义;抛弃、否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不能叫作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更不是像某些人议论的那样是什么“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或者是“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毫不动摇。尽管在具体运行层次上,在具体的管理方法、经营机制上,我们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借鉴了一些具体做法,但在社会制度的本质层次上始终贯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子是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根”始终没有变,因而我们搞的始终是社会主义。
  第二,它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什么“独立形态的社会主义”,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来,经历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尽管历尽艰辛和曲折,但总体上看是从无到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几个阶段是一脉相承的,贯穿其中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它们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时间段,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对立起来。应该看到,这几个时间段的基本原则是统一的,它们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同一棵大树上长出的繁枝茂叶。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一个辉煌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承前几个阶段的成功经验、扬弃不恰当的东西,吸取教训,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创立起来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否定根本。
  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方法论上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它的具体实现形式区分开来
  1956年12月,我们党发表了《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以下简称《再论》),文章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概括为五条,即:第一,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织成为共产主义的政党;第二,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之下,联合劳动人民,经过革命斗争从资产阶级手里取得政权;第三,在革命胜利以后,实现工业的国有化,逐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从而消灭剥削制度和对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消灭阶级;第四,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第五,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承认各民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再论》明确指出,这些基本原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一个特定阶段内关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普遍规律”。这几条原则总体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共性、一般性。《再论》把这几条原则称之为“十月革命道路”,并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看作是十月革命道路的继续。(《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第487—48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但是,每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除了有共同的一面外,还有它特殊性的一面。各国国情不一样,具体道路也应该不一样。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酝酿撰写《再论》时说,各国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因此各国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各自的问题。在此之前,毛泽东还提出: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按照毛泽东的思想,《再论》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经典性的论断:“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共同的基本规律。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间,又存在着千差万别的特点。因此,每个民族都经历着阶级斗争,并且最后都将沿着在一些基本点上相同、而在具体形式上各有不同的道路,走向共产主义。只有善于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各国无产阶级的事业才能得到成功。”(同上,第498页)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共性;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怎么在本国具体实现,这需要根据本国国情进行探索,基本原则的实现形式,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应该是不一样的,照搬别国的模式是不会成功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都必须是社会主义的共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在本质层次上,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所以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另一方面,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层次上,又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绝不意味着抛弃、否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绝不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之外的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流派,而是说在这些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上,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具有中国特色。
  这里要着重谈一下“社会主义的不同模式”。有人提出,既然社会主义有不同模式,为什么不能承认民主社会主义也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而非要批判它、从根本上否定它呢?这就涉及什么叫社会主义模式。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其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实现形式,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因而显示出各自的民族特点。共同规律与民族特点相结合,就呈现出社会主义的不同模式。我们不承认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就是因为民主社会主义反对、否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只是主张对资本主义制度做点改良。民主社会主义不赞成、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连社会主义都不是了,哪儿还能成为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呢!有的学者承认民主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却又认为它不失为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这就自相矛盾了:既然是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那它就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模式,即做若干改良的资本主义模式,而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硬把资本主义的一种模式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模式,这不成了指鹿为马了吗?民主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充当了资本主义病床前的医生,任务是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则是诱导偏离科学社会主义正确轨道的“迷魂药”。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短短6年时间里就演变成资本主义,最终走上了解体的不归路。这个历史教训很好地揭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
  四、下大力气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是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产生混乱认识的根源,很大程度上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欠缺。毋庸讳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理论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风气淡薄了,有些人借口反教条主义来否定读经典著作,不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而迷信西方资产阶级那套理论,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下降。有人不懂马列,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出现了越不懂马列、越敢批马列的现象。这种风气是当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大障碍。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还是要老老实实地认真读马列经典著作,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然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来研究、分析和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为什么要认真读经典著作?正如邓小平同志当年针对有些人把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割裂开来所批评的那样:光讲毛泽东思想,不提马克思列宁主义,看起来好像把毛泽东思想抬高了,实际上是把毛泽东思想的作用降低了。同样,如果只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提马克思列宁主义,看起来好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抬高了,实际上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降低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经典著作、掌握看家本领的重要性。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就谈不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他还说:“邓小平同志说,读马列要精,这个‘精’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导师们的经典著作。”他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尹 霞
( 网站编辑:张盼 )导读:社义和资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2.社义国家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2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自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共产党对社义的探索:经验: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义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思想当时主要,4.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时的客观规律。 所以,社义和资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义和资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义国家,还是社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
补充知识********************************************* 1. “个人崇拜”的原因:1小生产的传统习惯势力是个人迷信的肥沃土壤。2高度集权的体制是个人迷信的现实基础。3领导者的默许欣赏甚至提倡。4少数野心家.阴谋家和另有用心者的推波助澜。 2.社义国家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任务:改革两个不适应。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还要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目的: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义新体制。内容:1建立和发展以社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2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扩大企业的自主权。3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重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4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1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社义国家改革和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2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自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3改进国家政权和行政管理机构,国家权力实行合理配置,扩大地方和基层权力。4健全法制,依法治国。5按照民主.平等.公开.竞争的原则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3.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义的探索:经验: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义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思想当时主要是明确认识了以下四个问题.第一,纠正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犯过的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认识到中国既不能像西欧各国那样走先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社会主意;也不能像俄国那样,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要先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来经过较长期建设,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第二,确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国体和政体的基本框架.采取建立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也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意中国的政体应当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几个党联合专政.第三,提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原则.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其次,实现”耕者有其田”,发展各种具有办社会主意性质的合作经济.第四,指出新民主主义中国文化的特点.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反映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并为其服务. 4.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时间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时间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5.我们的时代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对当今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应该树立怎么样的新观念?(1).人类社会正面临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2).人类社会正面临两种制度和平共处、协作、竞争和斗争的新时代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的大发展与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协作、竞争和斗争将同步进行,互相作用。我们要善于借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东风,大力推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在对外开放中力争尽快追赶新科技革命大潮,尽快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期在科技方面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将极有利于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6.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基本经验:1)、坚持共产的领导,搞好党的建设;2)坚定社义、共产主义信念;3)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义;4)努力探索反应时代特点、适合本国国情和具体历史条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5)善于把握时机,勇于在历史转折关头把社义事业推向新的阶段。教训:1)防止和反对“左”右两种错误思想倾向; 2)要善于把理想和现实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近期切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3)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革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4)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义改革;5)、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防止和反对大党大国主义 7.列宁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1.须铲除封建主义的影响,其表现在经.政.思想等方面。2.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纠正了“急过渡”3.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不等于国有制4.劳动人民当家作主问题。要党政分开,即要坚持党的领导又不能以党代政。5.引导人民解放思想打破个人崇拜迷信.打破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的理解。6.对外关系上:从封闭走向开放,在党与党.国与国等关系。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是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9.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10.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2)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3)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综合发展观。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实现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的转变,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任务;十二大,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十三大首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系统概括,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深刻论述了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次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强调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12.和谐社会: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理论意义:1)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13.对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理解:1.在自身不断探索中前进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在在自身不断探索中前进发展的,如果离开和放弃探索,社会主义将在教条主义理解中陷入困境2.在人民追求幸福中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在人民追求幸福中实现的,如果离开了为人民谋幸福,这就是假社会主义,而科学社会主义能够不断发展,就因为有千百万追求幸福的人民的支持。3.在适应时代变化中曲折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在适应时代变化中曲折发展的,顺应时代是历史进步,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4.在多极力量结构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还是在多极力量结构中发展的,正是由于海纳百川,社会主义才越来越兴旺发达 14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意义: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一种社会制度有无优越性,归根到底要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体现优越性,战胜资本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包含总结汇报、党团工作、旅游景点、专业文献、工作范文、办公文档、出国留学、应用文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历年常考试题(考前整理打印)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