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什么叫佛学里的“撕裂重罪3.0出招表不可悔”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号:
【佛学基础知识】
  佛学基础知识  业力与轮回  十二因缘  三法印  四圣谛  烦恼  三皈五戒  五蕴  四禅八定  声闻果与佛果  四念处  六波罗蜜  业力与轮回  一、业的定义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  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  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  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佛教用  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  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  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到将来的果  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为的  业力,既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力。  1、业因:我们再造作时,所做的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然而真正的  业因是烦恼,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  之因。  2、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比如说  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他有力量存在着,  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  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成的力量。比如说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湿,它有  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着;我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自然会形成一股力  量,将来我们就得要承受各种果报,此为自然界的现象。  3、业果:既是业报。我们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就形成果报,称为业报。有了  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既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  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既是业力(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而  形成果报的;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  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中一个很著名的偈  语,它的意思是:我们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了业力,它需要众缘来引  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果报,它的势力可延续到千百劫之久,  等到因缘会遇成熟时,我们必定要承受那个果报。  二、业的分类:业可分为很多种类。  1、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①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②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故讲话是口业。  ③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故驱使心去思维事物,就是意业。身,  口,意三业的真正造业的主因是意,也既是我们的心。故有身,口  业,必然会有意业存在,有意业未必有身,口业。  2、以业的性质来分。  ①善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好的果报。  ②恶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恶的果报。  ③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比如走路,扒  痒,这其中无善亦无恶,那只是你身体痒,就很自然,很习惯的扒了一下,  这就是无记业。有人说无记业没有果报,这是不正确的,大乘佛教认为,  无记业是有果报的,比如说,在一起飞机意外失事的事件中,当时机师并  没有生起杀害搭客之心,但是当一些搭客在命终时,可能生起嗔心,怪罪  於机师,认为这是他的疏忽所致,将来那位机师就可能要受到果报。善恶  是指我们的心起善或起恶心而言,但有时候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有时候会  因为愚痴而起善心造恶业。比如说,有人病的很痛苦,你起善心杀了他,  杀人是恶业,以后要受恶的果报,但你却以为帮他脱离苦海,解脱了。依  佛教的因果业报来说,这只是使他要受的病苦,延迟到下一世罢了。所以  善恶业有时候并不因为我们的心是善或恶,而是要以果报来决定才是最正  确的!  3、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  ①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  ②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每  个人的身心都是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比如我们内心的思维,别人是不能  和我们共同享用的;有比如我们共用佛堂来听闻佛法,同住在新加坡等,  此皆是我们的共业。但共业中有不共业,比如新加坡人有不同的家庭,每  个人享用自己的家庭物资,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共业中的不共业,  他们造了某些同样的业,共业组织家庭,就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共业。  4、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分:  ①定业:有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以肯定,称为共业。比如杀  人,果报是将来坠入地狱,称为报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也肯定,称为  定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不肯定,称为不定业。在佛经中说,杀父母亲  的业是逆罪,死后下一世必定坠入地狱,称为定业。  ②不定业:有一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不肯定,称为不定业。  经常听说拜佛忏悔消业障,如果我们有深入经藏的话,就知道佛陀有三不  能,其中一项就是“定业佛不能转”比如杀父杀母,定业不能转,今生死  后必定坠入地狱,任有你怎样拜佛忏悔,都无法改变它的果报。但是不定  业就不同,可以通过拜佛忏悔,修行来改变它。所以有许多人想靠忏悔来  把一切的业消灭掉,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定业没办法转,一定要受报,那  佛陀不是很差劲,没有能力吗?那也不是这样说,佛世时有一位阿世王,  他杀父篡位,后来忏悔皈依佛教,在他死后,坠入地狱,但是很快就脱离  地狱之苦,这是因为他遇到佛陀,皈依三宝,求佛忏悔等种种善根因缘,  是他的定业有如此的改变,但“坠入地狱”的这一定业一定是要受的。  5、以引业与满业来分:  ①引业:我们造了某些业,可是今生死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称为引业。  ②满业:我们投生到某一道,必须要有一些业报,使这一生的业报完满,称  为满业。我们今世做人,就是过去世造了投生到人道中做人的引业,但每  个人的果报都不一样,所以除了引业之外,还有其他的业,这种种业与引  业配合起来,才圆满我们这个人生,这些业报,称为满业。又比如我们造  很大的善业,可升天,享受天上的果报;如果造了很大的恶业,也可使我  们坠落到地狱中受苦,这就是引业,但坠入地狱的每个众生的业报有不同,  此为满业。业的分类很多,现在只讲这些,它们之间都有关系,比如身口  意三业,有分善恶与无记,就是说身业有善恶与无记,口业有善恶与无记,  意业有善恶与无记。身业有共与不共业;口业有共与不共业;意业有共与  不共业,它们之间都有关系。  三、业的活动:  我们造业后,来世要受果报,它们的活动过程是怎样的?其实,业的活动就  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相续,我们日复日年复年的生活着,这就是业的活动。我们在  受业报的过程中,又再造新的业因。比如说,我们有这样的身体,脑袋和思想,  那是过去的业形成的;但是今生的我们仍然利用现世的身心继续造业,故我们的  业报不一定是前世带来的,有些是今世做,今世受。比如说抽烟,今生通过一些  因缘,你染上了烟瘾;但是今生也可能下决心把它戒掉,这也是业。所谓业是种  种行为造作,然后引发其他的因果报应,所以学佛者不应该误会业是前世带来的,  我们可通过修身,修戒,修心和修慧,使重业轻受,轻业消除。如有人认为生病  是过去的业报,就不去医治,那就不对。我们今世可造业也可以转变业果,因为  不是所有的业都是定业,有许多业是不定业,它是随着不同的因缘而转变相续下  去的。我们的业如瀑流,并没有停止不变的业因,这句话怎样讲?有些人以为我  们造的业因储藏起来不动,遇到了某一些原因,就形成果报,这是不对的!而是  我们造了种种业行为之后,它们互相影响,一直产生变化,延续下去。如果影响  他的外缘不够强,它的变化就很小,所以你就以为它不动;如果外缘势力强大,  它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果报。打个比喻:你小时候打死一只蟑螂,这个业有很多,  一个是你的行为,一个是你与蟑螂的关系,更有你当时起的恶念--杀心。这个恶  念延续下来到今天,一直在你的心中,但是你把它遗忘了。它一直延续影响扩大,  使你将来会打老鼠,乃至以后会杀人。但是如果你造了一些善业,如持戒,忏悔  等,它又会减小,甚至会消灭。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屋子,一切花草树  木等,都是过去业的活动所形成的果报。它显现在眼前,我们对它内心执著,又  升起新的内心造作,以后它又会形成新的果报,所以说山河大地也是我们业的活  动与果报。  四、业的造作者:  业的造作者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并不是一个“我”再造业,它的主谋是五蕴  当中的“行蕴”。这个“行蕴”就是造作的种种心。五蕴的“行蕴”当中包含着  我们的种种烦恼,这些烦恼没有主人,烦恼本身就是烦恼,并不是有一个主人说  他有烦恼,也不是有一个人有烦恼,当中没有一个“我”,他没有一个主宰者。  假如我们有修行,断除一些因缘,那烦恼就没有了,故造业者实在是不可得。但  是认为没有“东西”在造业也不对,它是五蕴当中的行蕴中的烦恼在造业。比如  说天下雨,大地潮湿了,这是因为雨水弄湿了它,这当中没有主宰者使它潮湿。  同样的也没有人在造业,而是烦恼驱使“业”向前继续活动。我们过去造种种的  业形成力量(业力),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所做的行为向前  继续推动。烦恼本身没有主人,你今天有嗔心,但明天可能就没有。如果你有修  行,嗔心就会消灭,所以嗔心没有主人。以佛法来说,它是五蕴法因缘生灭的相  生相续的幻相,既是五蕴之间的种种法互相作用--相生互相一个接着一个的延续  下去,就形成了幻相。好像瀑布形成这个例子:水一滴一滴的从高处相生相续地  泻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以为“瀑布”的幻相。同样的,在我们五蕴身心相生  相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幻相,因为我们有执著,我执,就以为有造业者,有  受业者,而实际上业与制造者,只不过是因缘生灭的幻相。既是说造业者,受业  者只不过是五蕴的生灭,也就是因缘的生灭幻相罢了。我们再以瀑布这个幻相来  做比喻:有一个瀑布,下面有一块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小滴冲击,石头变得光  光滑滑的,你就会说瀑布把石头冲的光光滑滑的。同样的道理,里面并没有瀑布,  只不过有很多很多的水滴连续的泻下来,经过了很久,石头就光滑了。并没有一  个单一的个体使石头光滑,而是不知几千万滴的水把石头冲的很光滑。同样的道  理,五蕴形成我们这个身心,而它又把我们向前推动,使得我们以为有人在造业。  五、业的止息:  修行解脱者,进入无馀涅盘后,他今生的果报身都舍掉,不再执取,以后再  也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既是不受后有。业的止息并非把它完全灭除,这是断  灭见;或是把所有的业果受完后,业才止息。正确的说法是当业没有烦恼为缘,  将来的业果就不会生起。比如说,新加坡的蓄水池里有很多水,你家要装置水管,  再开水龙头,自来水才会到你的家里来。如果没有这些设备,你家就没有自来水。  在此比喻中,水管是外缘,蓄水池里的水是业因,业因没有外缘的引发,是不会  形成果报的,此称为业的不生。我们千万别误会,以为解脱者把所有的业完全断  除,而是他们没有烦恼为外缘,业果就不能生起。故经中说:此灭故彼灭,此生  故彼生。此话之意是:我们现在的烦恼不生起,将来的业有也没有机会生。因为  互相因缘作用,有因必须要有缘,缘不生,因就不会生成果报,所以此灭故彼灭。  没有业果就不可讲有业因,因,果是相对的,没有儿子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就  没有儿子。比如我现在出家了,我不是爸爸,但是在座各位有孩子的,就是你孩  子的爸爸,那你就有爸爸与孩子的因果。如果没有业果,业因就不可得。打个比  方说:这里有一罐油,如果没用它来点灯,那就不可说它是灯的因,如果用它来  炒菜,吃了就排泄出去,怎莫可以说油是灯的因,故没有果就没有因。一个人没  有烦恼,那就不会受果报,过去所做的一切就不能称为业因。所以烦恼的止息,  就是业的止息,并非断尽业因来止息业,也不是承受完所有业果来止息它。  六、业的自性:  佛法中所讲的“缘起性空”是最讲究的法。这句话之意是:一切法都是众因  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偿的,  这是万法的实相,就是空相。这个业也是万法,除了一些少数的无为法以外,一  般的法都是业的作用。业是因为众生执著而有;我们迷惑,在这缘生缘灭的万法  中执著而做种种行为与造作,使他向前延续,这其中一无所得,没有东西在生灭。  一个有智慧的人去寻求业的生灭相,其实是不可得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自  相,自体,故业没有自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经论上对业的解说:  ①、“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这句话之意是:  一切业本来不生,只有迷惑者才看到业的生灭。比如我们从凌晨二点到六点,  坐在森林里观察“雾”,我们看到朦胧的雾,观看它合适生灭?又比如我们  把冰放在水里,冰慢慢的溶解,那它何时不见掉?我们不能够看不到冰就说  它不见掉,它一刹那一刹那溶成水,当你看不到它的形状时,你说它灭掉。  同样的,我们看到雾的形状时说有;我们看不到它的形状时说灭。如果我们  真正坐在那寻找的话,是看不到它的生;同时等它“生”出时,在坐在那儿  观察:早上阳光照到“雾”,你也看不到它的灭。  只不过经过一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到看到有一个自体,自性的“雾”,就认  定它在或不在,结果就发现它生,它灭。而实际上是没有“雾”在生,“雾”  在灭。只不过是空气冷了,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结起来,我们就看到朦胧的  一片,你就认为“雾”“生”了。当阳光普照大地,空气热了,水分子慢慢  蒸发,“雾”慢慢不见掉,你就认为“雾”“灭”了。就是这么一回事,里  面没有“雾”。“雾”是我们给那片蒙蒙的水份一个名称罢了。所以业报也  是如此,它没有生,因为没有自性;因为没有生,所以它没有灭。  ②、“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出,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这话之意是:世  间的一切业报都是由于烦恼而生,但它本身是不实在的;现在烦恼,待会儿  就快乐了,明天又烦恼了。它是变化无常,不实在的。不实在的东西做出来  的东西,怎么是实在的哪?因为业与烦恼幻生幻灭,所以我们才可证悟到解  脱。既是说:如果业是实在的,我们就不可能解脱。因为业本身是如幻如化  的生灭,它没有自性,是不实在的,没有人束缚你,一切都是我们迷惑,执  著而认为实有,当我们把这个执著放下,我们就解脱,不会被这个业所转;  如果业是实在的,有自性的,我们把执著放下的话,那么这个业还是存在,  阿罗汉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了。  七、轮回之迷  我们对轮回产生迷惑的原因:  1、我们生不知来自何处?死不知往那里去?我们没有宿命通,不知道过去世怎  样来?我们没有天眼通,不知道将来死了往哪去?结果我们生起一些邪见,  胡思乱想,想出一套道理。  2、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听到见到他人讲一些生前死后的事,因为我们本身没  有体验,不知是要信或不信?不知是真还是假?  3、世间有很多宗教和学说,在解说人生的来去时,讲法都不一样,我们没办法  判断谁是谁非,结果对这个轮回就迷惑,不知道是否有此事。  八.轮回的证据  ⑴再生转世的记载:有些人能记得他的过去世,今生是从哪里转世而来,被人  家报导出来;中国有这样的事,印度以前就有了,现在的西方也有这样的报  导。  有一个人,他出生后还记得前生的父母亲、儿子;是某个地方的人;住怎样  的房子等等。有些科学家,或好奇者带他去寻找,结果找到了。他的前世的  儿子已经变成老公公,他说出那个人名字,小时候所发生的事情,结果证实  是他前世的儿子,那些科学家以及好奇者都相信他。  十多年前《海峡时报》曾经记载了一个女孩,她自称前世是埃及一个法老王  的婢女,法老王死后,他是其中的一个陪葬者,她被关在金字塔里,不能出  来,就死在里面。由于它记得法老王埋葬的金字塔的入口处,并且知道怎样  开了,她带专家去试验,结果发现真的是如此。这就是再生转世的真实记载,  这就证明了我们有前生。  ⑵通灵的现象:既是灵媒,这些人能与死人通消息,这种现象证明人死后并不  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些灵媒的神识可以离开身体,让死者上他的身讲话,这  声音就是死者的声音,这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一了百了,还是在活动中。  ⑶天才儿童:他们生下来不必学习就有特别的能力。最近报道一个六岁的女童,  他的父亲发现她有特别的能力,他放下电脑的工作,专心教导她,结果十二  岁的她考上了大学,十六岁要考取博士学位,她的愿望是要当一名大学教授。  一些天才音乐家,如莫扎特、萧邦等,有些小小年纪就会拉提琴,有些会作  曲,他们的天份是前世的业带来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  ⑷催眠术:现在的催眠术很厉害,有一些人通过催眠后,可以讲出前生的一些  事迹。一些心理学家对这些事情半信半疑,但经过研究,调查后发现真有此  事,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能力记忆起前世,因为他们在清醒时被现前的境界所  转,所以没有办法回忆。  ⑸宿命通与天眼通:一些有高深禅定工夫的修行人,可以用宿命通,知道自己  或他人的过去世,或是以天眼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未来世。在印度的喜马拉  雅山附近,有许多修禅定者能入很深的禅定,他们有宿命通,知道过去世与  未来世,有些修禅者甚至能观察到八万劫以前的事情,他们相信有轮回,所  以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相信有轮回的国家。  九、对业与轮回的误解:  佛教徒相信业、相信轮回,但对他们有误解。  ⑴、有些人认为佛教的业与轮回,是释迦牟尼佛从印度教的修行者那学习来的,  而事实上并不是。业与轮回是世间的真理,因为印度的一些外道先发现,他  们演说出来,而释迦牟尼佛是一位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悟这世间  的真理,它所讲演的佛法也必定符和真理,外道把这业与轮回先讲演出来,  佛陀也阐释业与轮回的道理,但这并不等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业与轮回是向  外道学习来的。  ⑵、释迦牟尼佛诠释的业与轮回与外道所讲的不一样: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是无作  者、无受者、没有主宰,佛陀说诸法无我,故无造业与受业者;印度外道发  现业与轮回的存在,但是却找不出原因,他们认为业与轮回有一个主宰者-  -大梵天;而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没有主宰,这只是世间自然的法则,以佛法  来讲,既是“法尔如是”。  ⑶、业与轮回是假有的幻相,我们相信业与轮回,但千万别把它当作是实有,它  是假有,因缘幻化而有,不实在的。这个业非常,非独立存在。“业非常”  之意既是:有些人认为在百千万劫以前造一个业因,它可以储存不变,留到  今世才受报,这就是“常见”。如果一个东西“常”,它就不会再变化,故  业非“常”。“业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此话之意既是:我们造了一个业,  它并不是独立形成的,是众多的东西配合成的;即是我们造业时,并非只造  了一个业,而是同时造了很多业。这些业之间互相为因缘和合而生成。所谓  因缘和合,既是一个东西,并非由单独一个东西生起,而是由很多东西互相  配合而形成的。业也是如此,既然是因缘和合,它不是单一的,不是独立一  个存在的,它是由很多东西互相影响,因缘和合而形成的。比如:我们做了  一个偷盗的业,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单一的行为表现,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它是贪心、有恶朋友、或是没福报,需要它,但又得不到,而造成要偷盗。  业是不能断灭的,他一直向前延续,与不同的外缘作用,就有不同的转变。  当它转变形成了果报,我们就要受报;它不形成果报,咱们就无需承受了。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学佛者要学习佛法,首先就得认识三宝、四  圣谛及十二因缘。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  缘。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是烦恼、业行及苦果  (即惑、业、苦);它们相依,因缘生灭的相续流转,使到我们感受到有个人生  的过程,有一个生命在生死轮回;实际上这其中无有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  受者。  佛说十二因缘是一大苦聚,我们学习十二因缘就是要明白苦在哪里?要从十  二因缘当中怎样得到解脱。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  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  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  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消灭。  一、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果。  过去因:无明是过去迷惑。  行是过去造业。  ⑴、无明:我们迷惑无知,对善恶因果不明白,于佛、法、僧三宝不明白,  也不知不觉,这就称为“无明”。在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是过去世烦恼的总  称。  ⑵、行:因为无明使我们迷惑,发动心驱使身,口,意造业,此称为  “行”。此造作产生将来的果报,既是我们今世所受的善恶诸业的果报,所以  “行”就是业报,使我们投胎轮回生死。  现在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苦果。  ⑶、识:众生前生死时,名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散灭,而转成另一系列  的精神活动。好像前世是人,死后转生为乌龟,那做人的精神活动就灭,转变成  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识”重新入胎。此“识”与前六识(眼、  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的“识”。在南传佛教只说为  “识”,但大成佛教的唯识宗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死后,生前的名色  散掉,心识继续活动,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阴身,它能够入胎。  ⑷、名色: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识”入胎后,身躯及精神组成胞  胎。胞胎渐渐长成,物质的身躯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动也慢慢产生知  觉。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当它六根还没圆满生成时,精神活动成为“名”,身躯  的生长称为“色”。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称为  “名”,身躯称为“色”;但当胎儿生长时,六根未具,精神与物质的活动,称  之为“名色”。这是为了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而特别给予的名称。  ⑸、六入:名色慢慢生长,六根生出来后,就有“六入”。因为我们从此得  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称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  舌、身、意。因为“六识”从此生起,像树根能长出树木,故称为“六根”。六  根成长依胞胎,成长圆满之后胎儿就从母胎中出来,此时六根就完全具足。  ⑹、触:根、尘、识和合的心理作用,成为“触”。此事一个心理作用,成  为“心所”,并非两个东西接触之意。胎儿从母胎中出来后,六根就接触到外  境。胎儿一出世,第一个接触外境的是身触,而第一个受是苦受。同样的,眼、  耳、鼻、意,与外境接触时,也产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和意触。由识至受  皆由过去业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⑺、受:有了这个触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  乐受--舍受。十二因缘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  “触”一直到“受”,这些都不是我们所需所要,是因为过去无明造业,现在承  受到果报,而使我们拥有之。  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来果。  现在因:爱、取是现在迷惑。  有是现在造业。  ⑻、爱:我们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对于所受之事物产生贪爱。因为有了受  就有“爱”,对这个受染着、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让它看东西,  肯定它受不了,会觉得很辛苦。眼睛整天爱看东西,对境界贪爱不以受为苦,使  我们对这个贪爱产生种种的执著。此贪爱有很多种,主要有两种:一者、境界  爱,比如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起爱染心;二者、自体爱,即是我们贪爱有一个  “我”,贪爱这个身体是“我”。由此贪爱引发一切烦恼而起种种造作。  ⑼、取:由于这个贪爱心加深执著,不愿意舍离,称为“取”。不止不愿舍  离,还希求将来获得更多,即是希求将来有。取可分为四种:一者、欲取:即是  我们执著,希望获得更多自己贪爱的东西,称为欲取。二者、见取:对于我们的  知见、思想起贪爱,追求更丰富的知识,认为自己懂得道理是最好、最优胜的而  执著它,称为见取。三者、戒禁取:此亦是一种贪爱,执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  脱,能得福报等等。四者、我语取:此是对我的贪爱。这些执著都是贪,是我们  过去的业习,现在显现出来。比如你有抽烟得业习,现在眼前有一只香烟,就对  他起贪爱;没有抽烟业习的人,就无此贪。我们过去有种种业习,现在境界当  前,就起种种贪爱。在这十二因缘中的“爱、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  “无明”之心。无明有贪、瞋、痴等种种的烦恼,但是此十二因缘中特别指的是  贪爱,它最严重,可以引发业力形成将来的果报。因为我们渴求、贪爱、使到将  来它形成果报,固在十二因缘中,贪爱占很重要的位置,因“爱、取”故生将来  “有”。  ⑽、有:因为我们执取渴求,希望将来拥有许多东西,因执著而产生了将来  之“业有”,称为“有”,这个“有”又称为“三有”。一者、欲有:既是欲界  的业报;二者、色有:既是**的业报;三者、无色有:既是无**的业报。此  (业)有由爱、取(烦恼)所发动之身、口,意三业而生之新业因,令此生死  后,再生之识得到滋润。  未来果:生、老死是将来的苦果。  ⑾、生:依爱、取形成的惑业,成为业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继续发生,我  们的身体败坏后,未来世再从新投胎受生。  ⑿、老死:有生故,将来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贪生怕死、厌老死等身心之  苦,故说五蕴之十二因缘相续,无有穷尽,它形成一连串的因果。  十二因缘就是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为造业而入胎,故有入  胎之识;因为入胎,名色就展开活动,它扩展、扩大,就产生了六入;胎儿的六  根圆满后就出世,然后与外面的境界接触;根、尘、识和合产生触的心理,有了  触就产生受,过去我们贪爱的业习就会引发出来,爱即生;爱加深就有取,使我  们希求它再来、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将来的业,促使我们再来生,再来死。  这十二因缘就是有情众生的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它的流转并不是直线式,  而是一个轮转。既是过去的无明,造成现在的受;现在的无明,就是爱、取;现  在的爱、取,就是下一世的无明,它一直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在十二因缘中,  我们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业;造业后我们就要受业的果报--苦果。在受苦  果的当中,我们继续迷惑,继续造业,造业后又再受报,这样的循环作用,称为  十二因缘的流转。  二、缘起:  一切诸法都依托众缘和合而生,缘尽则散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  无。”众缘和合时我们就以为它生,因缘散了我们就以为它灭,故名缘起。缘起  是指在因缘作用下之法性,既是一种原理、法则。  三、缘生:  因缘成熟,果报生起,称为缘生。缘生是指缘起法中所生之法,它是一种果  报。  四、缘生法之共同性:  ⑴、无主宰: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主宰者。我们以为事间的一切东  西,总是有个主人,有个主宰者,这是一种执著。十二因缘告诉我们没有作者,  没有主宰者,那是因为我们无明、无知,产生了种种造业的行为,因而促使我们  入胎产生识。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个识,识是由谁主宰?它没有人主宰,只不过是  无明和行的产物。比如一粒种子,放入泥土中,加上阳光、水份与泥土,就发芽  生长,这其中没有主宰者。  ⑵、无作者:无明缘行,行缘识;即是无明生起行,行生起识。这当中无主  宰。这其间也没有作者,就是无明作行,行作识,识作名色。从十二因缘来看,  造业者是爱与取,那是因为迷惑而造业。迷惑的“受”、“取”并非我,故说无  作者。  ⑶、无受者:在十二因缘中只不过是识、名色、六入,触、受在作用,这其  中并没有人在受果报;我们总以为有一个“我”在受果报,这是不对的;那是  识、名色、六入,触等种种法在受果报。比如说:有一间亚答屋被火烧,难道是  它在受果报吗?不是的。它是亚答屋的叶子,里面的木材等东西,因为加热,就  燃烧起来;它燃烧后就灭了,里面没有受果报的亚答屋。由亚答叶、木板等材料  组成一间被我们称为“亚答屋”的东西;同样的,由识、名色、六入、触、受形  成一系列活动,我们把它称为“众生”,实际上没有一个实体的“众生”在受果  报。  ⑷、无自作用:十二因缘当中,没有一个因缘可以自己作用,必须依靠其它  的因缘。好像我们的六根从胚胎来,胚胎从“入胎的识”来,识从业报来等等,  所以每一个都是靠其它的因缘生起,它不是自己在作用。  ⑸、从因生:因为不是自作用,也没有作者在做,故从因生。  ⑹、不自在:十二因缘的流转,是令我们不自在的;因缘的相生相灭,不是  我们所需所要。甚至于这个爱、取也是因为过去的引发来的,里面并没有一个我  要爱、我要取。  ⑺、托众缘转:十二因缘中的任何一支都不可以单独产生作用,它要依靠众  多因缘引发,才能转来变去,所以说它需要托众缘转。  ⑻、无常、苦、无我: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如果它不是无常,就  会保持不变,不必依众缘生;如果它不是无常,也不会促使其它法的升起。因为  无常生灭,才会有不同的东西相续生起。因为无常故苦,苦就是不自在,不自在  故无我。如果有人说:我要举手就举手,我要作什么就做什么;但这十二因缘的  流转我不能舍弃,故那并不是属于我。如果是我,我要对你起瞋心,现在就可以  瞋,但是如果是十二因缘,我要它瞋你,还要依众缘使它瞋才行,所以我要依种  种因缘才能起瞋心。又比如我要你现在对母亲起瞋心,因为没有瞋的境,故瞋心  生不起。我们对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不能做主,故它不是我。  ⑼、性空: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每一支都没有自性,没有自体,皆是因缘  相生相灭,故说其本性空。我们听到“空”,千万别误会是什么都没有。所谓性  空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没有真正的自体,不实在,它的本性是空的,称为性  空。  五、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觉悟时,他于菩提树下观这十二因缘,发现众生有  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众生,使他们解脱。因此佛陀从十二因缘的老死  开始逆次而观察:一切众生都得承受“病”、“老”、“死”之种种痛苦,他以  智慧慢慢的发现到众生有“老死”是由于有“生”,有“生”是因为有“业  有”,所谓“业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我们有了将来欲界、**和无  **的业,它们会推动我们将来要重新出世--生;佛陀观察到并没有“我”在  造业,而是身心(假我)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产生了执取,渴求将来有,造成了有  业报;我们有“有”是因为有“取”;有“取”是因为有“爱”,我们过去的业  习对事物有贪爱,接触境界时,贪爱心就生起,对境界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执著;  “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我们的六根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贪  求乐受。因为有乐受,造成我们业习中“爱”的心生起;反之它则不生。假如我  们天生是聋子,从没听过声音,那对歌声、鸟声等,就不会贪爱;因为我们有感  受到声音,所以才会贪爱它。佛陀说我们有“受”,就有贪爱,所以受是爱生起  的原因。我们有“受”是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根、尘、识产生“触”,因  为有“触”,所以有“受”。佛陀继续观察,发现有“触”是因为有“六根”,  没有“六根”我们的心就没办法与外境接触;接着佛陀又继续观察,发现“六  根”的形成是因为我们在母胎里有“名色”的活动,所以产生“六根”;佛陀说  因为有“名色”,所以有“六入”。我们会受生就是有“识”,我们死后,精神  继续活动,我们会被业转去入胎,结果就在胎里成长。佛陀发现有“识”入胎,  就有“名色”;那“识”又是从那里来那?佛陀不再追察了。然后佛陀观察由于  有“识”故有“名色”;因为有“名色”,故有“六入”;因为有“六入”,故  有“触”;因为有“触”,故有“受”……顺观至有“生”故有“老死”,此称  为流转门。  六、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我们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以如何灭除它的角度来看,叫做还灭门。要怎样  才能把老死灭掉?佛陀观察只要不“生”,就没有“老死”;灭三界“业有”就  不“生”;如果我们不执“取”,那“业有”就不会生起;只要把“爱”灭掉,  “取”就不生;因为“爱”是过去的业习,只要把它灭掉,就不会执取了;“  受”灭则“爱”灭,以此类推,最后只要无明灭掉,此大苦聚也灭。然后顺观无  明灭故行灭,乃至老死亦灭。  七、如何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  只要现在不造业,不迷惑,那现在的爱,取无明就断除、觉悟,过去所造的  业就好像无根的树,再也生不起。既是说,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的无明与  业行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觉悟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等烦恼。无此烦恼后,我们就会发现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无我、缘生  无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谁在生?谁在受老死那?当这些执著都没有了,我们就  会觉悟到没有一个众生在流转生死,受轮回之苦。只要觉悟现前的无明,在爱、  取时不迷惑,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没有我。既然无我,就不会继续流转,同时也  会发现到,所有的迷惑都没有了。我们在爱、取之前,感受外境的当时,觉悟  它,不再去执取,这样就不受后有。  八、十二因缘的三世两重因果:  无明与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我们现在所受的果报;  我们现在有爱、取就会造业,是现在的因,将来就有生、老、死;所以过去因是  过去世;现在果、现在因是现在世;未来果是未来世,总共有三世。那么三世为  什么又说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是过去因形成现在果;第二重是现在因造成将来  果。所以十二因缘中有三世两重因果。它又告诉我们惑、业、苦的轮转,因为迷  惑造业,所以要承受业报之苦;我们在苦中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  周而复始,没法间断与中止。  后来的论师把十二因缘讲为胎生学说,好像在解说怎样入胎?在胎中怎样生  出六根?六根圆满怎样出胎?出胎后几岁有触,几岁有爱、取等等,这是一些论  师如此诠释,不是佛陀阐述的。好像《俱舍论》,就是以年龄的划分来讲解十二  因缘,这是不正确的。佛陀讲十二因缘时,不说三世两重因果,也没有说惑、  业、苦,只是直接了当的说十二因缘,后来的论师加以分析,说它有惑、业、苦  以及三世两重的因果,此虽非佛说,但是这是正确的。  九、十二因缘给我们的启示:  ㈠、十二因缘流转的顺、逆观:从“老死”追寻到“无明”,称为逆观;从  “无明”追寻到“老死”,称为顺观。此顺、逆观又可分为流转门的顺、逆观与  还灭门的顺、逆观。十二因缘流转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生(流转)的原因,所  生的果报;还灭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灭(还灭)的原因,所灭的果报。顺观就  是“无明”灭“行”就灭,“行”灭“识”就灭,“识”灭“名色”就  灭,……。逆观是:如果要“老死”灭则要灭掉“生”,要灭“生”就要灭“  有”,要灭“有”就要灭“取”,……。这就是还灭门的顺、逆观。  ㈡、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十二支缘生法,其共同性质是无常、无我、没有  作者、没有受者。佛陀还告诉我们生死流转真正因果之所在,不明白十二因缘  者,就会误会这世间与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或误会人是父母生的,以为人从  前是什么都没有--无因,突然间从母胎中出世,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知见,我们  学习十二因缘,以智慧观察而破除之。  ㈢、应以智慧观察,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们的识入胎、名色、六入(六  根)都不能改变;我们眼睛一直感受到柔和、鲜艳、暗淡等颜色的刺激;耳朵听  到和谐或是刺激的声音等,这些由我们的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触”,因触  而产生的“受”,我们也都不能改变,然而我们要觉观它,把握它。假如我们很  清楚的觉悟到这个“受”的话,那必定会认识到它是不自在,是苦的,这时我们  就不会有爱、取了。既是说我们现前的六根,接触外境时,觉悟到耳朵感受声音  的苦、乐;眼睛感受颜色的苦、乐,那就有办法放弃爱、取;如果不能觉知,就  会坠入爱、取中。也既是说,如果你对“受”明明了了,那爱、取就有机会放  下;如果我们对“受”观察觉悟,然后来觉悟爱、取,使他们不再生起,如果我  们能把握,那就可了生脱死。我们过去有无穷无尽的业与无明,但是现在的觉  悟,就能够把它们全部丢掉。打个比喻说:一个做母亲的人,对子女贪爱执著,  儿女快乐,她亦快乐;儿女悲哀,她也悲哀,如果有一天她觉悟到;这个人跟我  有一段因缘,前世与我的缘比较深,今世生活在一起,如此这般地做母子(女)  罢了。你无需为他而悲哀,也不必为他而快乐,他有他的业,为什么别人的悲哀  与快乐,你无动于衷?而子女的悲哀与快乐却能牵引你,使你喜上眉梢或牵肠挂  肚?如果你观察到这一切都是缘份,看的很清楚的话,这个悲哀与快乐就会消  除。讲的更简单一点:有钱人玩古董,古董是什么?是石头、破砖烂瓦?其中有  何物值得你爱,使你执著?这个杯子有什么东西使你快乐?没有。但是一千年的  杯子,你却对它有无穷的乐趣,爱不释手,那时因为你贪爱它。如果你观察到这  也不过是个千年的杯子罢了,现在这个杯子也是杯,我为什么要执著千年的杯子  那?如果你看清楚,把它放下,那就没事了。所以我们要观察贪爱是从哪儿生  起,才能把贪的烦恼放下。其他的种种烦恼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觉悟、掌握咱  们的心念,爱、取不生,那么一切终归与寂静,烦恼不生起,内心一团平静,寂  灭的境界,称为涅盘。  ㈣、佛陀在经中对十二因缘有各种譬喻:  ⑴、植树的譬喻:流转门有如种树浇水加肥料,树木就茁壮成长;还灭门如  种树不浇水,不施肥,树木就长不好;如把树砍掉,那它就长不起来。十二因缘  也是一样,我们在“受”这儿加水、加肥料(加爱、取),那它就越长越多,长  出将来的业有,生、老死。如果在“受”这儿把它斩断爱、取(不加水与肥  料),那它就不能成长,甚至于“受”也不生,那你就进入无馀涅盘。  涅盘有两种:一者、有馀涅盘。二着、无馀涅盘。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是  处在有馀涅盘的状态,他没有爱、取了,这就好比一棵树,不加肥料和水,但是  树根和树干还存在,继续等到这棵树老、死。因为阿罗汉有过去的业继续存在,  如果他今生的身体舍报后,没有了“受”、“触”、“六入”,那就好像树根断  了,他再也不来受生,那么我们就说他把这十二因缘这棵树的根都斩断,再也不  能成长了。  ⑵、油灯的譬喻:如果油灯添油,他就会继续燃烧,反之油灯就会熄灭,佛  说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十二因缘时,如人口渴,发现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万  不要喝它。这比喻爱、取如口渴,我们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它有毒,喝了会被毒  死,使得我们再来轮回生死。如果我们不想要这些业报,就不要去爱、去取,这  样才能截断生死的流转。  三法印  三法印既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盘寂静。此三法印的教理在佛教中才  有,在其它宗教是绝对没有的,这是佛教的特色,与其它宗教最大不同之处。三  法印是阐释人生宇宙的三个真理,它可协助我们判断佛教所讲的道理是否符合佛  法,凡是符合三法印的佛法就是符合真理,不管它是谁说的。因为此三法印是由  佛陀讲演出来,所以它是印证真理(佛法)的一种方法。  什么叫法印?所谓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的方法。法可分为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只要世间人有智慧,也能通晓的道理,称为世间法。十善业  道就是一种世间法。除了这些世间法外,佛法中还有出世间法,它是佛法研究的  道理,教导我们解脱生死轮回。这些真实的道理就是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  及涅盘寂静这三法印。它是人生宇宙的真理,任何人都不可以推翻与破环,所以  佛陀说没有人能破坏佛法。三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中的出世间  法,所以世间法就绝对不可以用三法印来印证。比如说,世间法教导我们行善,  追求人生的快乐,这是不符合三法印;只有那些教导我们出离世间、走上解脱之  道的佛法,才是符合这三法印。三法印并非能印证一切佛法,它只能印证佛陀所  讲的法是否究竟。佛法中有究竟法与不究竟法,究竟的佛法能引导我们走上解脱  生死之康庄大道;不究竟的佛法只能引导我们朝向善道,但还是在三界六道中轮  回生死。凡是究竟的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不究竟的佛法是善法,不一定符合三  法印。那怎样才是究竟法呢?世间的真实相既是真正的道理,称为究竟法,所以  三法印一定符合真理。  法的意义:法就是轨持的意思。“轨”是它有一定的范围与相貌,能够给我  们知道它;“持”是能够保持它的特性。既是这世间任何东西必然有一定的相貌,  保持一个时候被我们知道,称为法。比如说:“雨水”,虽然它从天上滴下来只  是那么短短的时间,但是它有一定的形状,保持一段时间,让我们知道它,此称  为法。甚至于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刹那刹那地无常生灭,我们知道它存在,  也知道它有一定的相貌,这也称为法。此外,“法”还有道理、方法等意义,它  们都保持一段时间,有一定的相貌与形状,让我们认识它,此皆称为法。  一、诸行无常:  因缘造作之法称为诸行。“造作”之义是我们用心驱使身、口、意去做种种  行为,称为造作。它分为身体(身、口)造作和心理(意)造作,凡是有造作都  称为“行”。“行”的意思是造作和迁流变化;“诸行”是指一切造作迁流变化  的法。诸行的范围包括时间、空间和世间的迁流变化。我们生活在这世间,看见  种种物质和东西;时间一刹那、一刹那不停的流逝着,迁流变化;空间也在变化,  但我们感觉不到。诸如此类的因缘造作的法,皆称为行。  为什么这个世间都称为行呢?因为世间是众生过去所造的共业,它们是相同  的业报,现在显现出来,因此我们此世感受相同的果报,故称它为行。根据佛法  说,这些法必然是无常;我们的身体与心念都是无常变化。  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你们当中或许会有人说地球是永恒的。  但根据现代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地球终归会毁灭,而且根据佛法说,我们生活的  大地(地球)总有一天会毁灭,既是世间有成、住、坏、空的四种变化。“成”  就是形成;“住”就是它停留、保持一个时期;“坏”就是慢慢毁坏;“空”就  是它会消失掉。世间的变化都有成、住、坏、空。世间的任何东西都有它形成的  时候,形成过后会保持一定的相貌,过了一个时期,它慢慢地坏掉,最后消失得  无影无踪,称为空。甚至于世间的物质,有生、住、异、灭的变化,“生”既是  它的形成;“住”既是保持它的相貌一个时期;“异”即是它一直在变化;“灭”  既是它消灭掉。比如说:你们现在看这块白布,工人在纺织时,称为“生”;它  保持相貌一个时期,称为“住”;但是它以后会慢慢变化,称为“异”;最后它  会变坏,完全不见掉,称为“灭”。世间的物质是如此无常变化,我们的身体和  生命都有生、老、病、死,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必我多加解说。我们的心念,  年年在生灭。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间(世界),世上的物质,我们的身体和生命,  以及心念,没有一物不是生灭变化的,故说无常。它们之所以无常,是因为属于  “行”,都是造作而成的。比如说这个世界,使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今生显现出  来,所以世界是众生的心所造的,大乘经典中说:“万法唯心造”既是此意。世  间一切的法是我们的心所造,所以称为造作。既然是心所造,那就是“行”,它  是生灭无常的。再说世间的种种物质、身体也是我们的心业所造成,所以一切都  是无常。  佛陀教导我们一切无常,并非教我们在这世间看所有的万物都无常,而是要  我们明了无常的道理。根据佛法说无常有两个道理:一者、三世迁流不住,既是  今世、过去世、未来世,一直在那边流转,没有停留,故无常。它是我们的业所  造成的;二者、是无常的真正道理,既是诸法因缘生灭,所以无常。既是世间所  有的一切事物,是它的结果,这个结果必然有它的前因,称为因。这个因与种种  外缘配合而形成果。比如说苹果,它是由苹果树、水分、阳光和泥土等外缘配合  而形成的。苹果是一个结果,并不是原因,从原因到结果必然有变化,如果没有  变化,因还是因,果肯定不能生,所以我们现前的一切都是果。果要有因形成,  因要形成果就要变化,因缘如此的连续,所以说无常。  佛陀经常在经中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既是说有因缘会合,果  报即生;因缘散坏,它就灭掉,所以说它无常。世间人都知道这个无常,但是还  有很多无常是我们不知不觉的,那既是我们的心念,它的每一念都是无常。打个  比喻:你们现在做在这里听我讲话,声音一念一念的过去,它也是无常的,这一  类的无常与前面所讲的无常就不一样。既是世界、物质和生命的无常和心念的无  常是不同的。故无常有二:一者、一期生灭无常;二者、刹那生灭无常。一期生  灭无常是:一个东西在一个时限内有生、住、异、灭,它是无常的,但是这一期  生灭中的“住”时期很长,我们愚痴,以为它没有变化,认为它是常的。比如杯  子,今天你用它来冲茶,明天也用它,结果就认为今天的杯子和明天的是一样的,  它那里是无常呢?实际上它有刹那生灭无常。如果你们问科学家杯子里有何物?  他们会说杯子里面有原子,原子里面又有很多电子,那些原子和电子一直不停的  在震动,不就是无常吗?但是凡夫不知道,之看到它的外表而已,就认为它是常  的。事实上,世间任何东西,小至原子、核子,没有一样永远保持着它的相貌,  它们都在无常变化。甚至你们用杯子来装热水或冷水,温度产生变化,它会膨胀  或收缩,它也在发生变化,因为我们看不到,就认为它没有变化,所以称为住。  一期生灭里的“住”使得我们产生误解,以为它是常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到一期  生灭中,还有刹那生灭,我们凡夫很难感觉到这个刹那生灭,因此我们会认为有  些东西是常的。有科学研究的人就会知道物质的刹那生灭。除此之外,我们的身  体和心念,它们都在刹那生灭。比如你认为今天的身体和明天的是一样的,而实  际上并非如此。今天你身体上的细胞跟你明天的已经是不同;今天你剃了胡子,  明天摸一摸下巴,它又长出来了,所以我们的身体上的一切都在无常变化。那我  们的心念呢?它也是无常变化。这个无常变化到底是否有永恒的个体存在呢?根  据佛法说是没有。既是说世上没有永恒的东西,我们众生愚痴执著,认为天、地  是永恒的,所以我们说天长地久。根据佛法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天地也会成、  住、坏、空,它最终会毁灭,所以也是无常。因为我们感受不到,所以就认为它  “常”。  根据佛法说,世间任何的东西有因必有果,所以因果的变化是无常的。以此  看来,我们不必再看成、住、坏、空,只要知道任何东西出现在这个世间,它的  因变成果就是无常,任何一样东西必然有它的前因,它就是无常,所以说诸行无  常。  二、诸法无我:  所谓“法”就是东西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个时候,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  称为法。“诸法无我”告诉我们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找不到一个“我”的存在,  所以佛说“无我”。“诸法无我”并不是说这个世间有一个“我”,然后佛要你  观想“无我”来破除之;而是说这个世间根本就是没有“我”,我们内心执著,  根深蒂固的觉得有一个是“我”,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我”是没有的。那到底是  否有?让我们来看什么叫做我?“我”就是主宰之意。比如说,我要把手举起,  我能够主宰将它举起来,这叫做主宰;我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它“常”、“一”,  既是它一直存在,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也就是明天的我,它没有改变,  叫做“常”;“一”既是这个我是单独一个,不可以有两个。世间人认为“我”  是唯一的,所以它称为“常”、“一”。我就是“主宰”、“常”和“一”,它  又不变的意思。一岁时的我是我,十岁的我还是我,甚至于老了还是那个我,所  以它不变,这就是世间人对我的解说。此意义的“我”是否存在?佛说没有。你  们相信吗?我们听闻佛法,经常说无我、无我,我们可以不必相信,最好去寻找,  看它是否是真的“无我”。如果你真的找不到,确定没有,那你就是有真正“无  我”的知见,并不是相信而已。  ㈠、身体是不是我?如果身体是我,那身体的哪一部分是我呢?你们找得到吗?  在手、在脚、还是在头?都不是。没手的人,讲有我;没脚的人,也说有我,所  以我到底在身体的哪一部分呢?你在身体里寻寻觅觅,觅觅寻寻,最终你会发现,  并且非常肯定“我”不再身体里。既然不在身体里,或许“我”在外面吧?那是  更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身体外面的东西你没办法主宰。比如这个杯子在你  身体外面、你做不了主,你不能要求它,所以并不是我。“我”不在外面,也不  在里面,难道它是在身体的中间?有吗?没有。我们在身体里面、外面,甚至于  中间,都找不到,所以“我”并不是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并不是我。  ㈡、心是不是我?有人认为,既然这个身体不是我,那么这个能想,能知的心就  是“我”吧!你们是否曾经这样想过?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心修行,这个身体是  假的,所以心假借身体来修行,这个心是真的,它才是“我”。这是否正确呢?  让我们来看:心念可分为前念、后念和现前的念。前念的心已经灭了;比如说,  刚才你们的心听我所讲的法,刚才的心已经灭掉了,所以“我”并非前念。上面  讲的“我”是不变的,既然它会灭,那肯定前念不是我;后念的心还没生起,既  然还没生起,那肯定它不能主宰现在的念,所以我们的前念和后念都不是我。那  么应该是现在的念吧?  佛陀经常形容我们现在的心如瀑布,如流水,它一直念念不停留。我们的心  如流水,它既生既灭,不能自主。打个比喻来说:当眼睛看到红色的东西时,心  就想起红色;如果看到蓝色的东西,它就想起蓝色,由不得你!因为你心里所想  的东西时受到外境所影响,你被烦恼拖着,做不了主。比如人家骂你,你闹起烦  恼就回骂人,你丝毫做不了主。我们现在的心一刹那、一刹那第生灭,你做不了  主。既然你做不了主,你就不是主宰,所以“我”并不是现在的心。  ㈢、身、心之外有个“我”吗?身体和心念都不是“我”,那么到底谁才是“我  ”?我们在身体(物质活动)和心(精神活动)中找不到“我”,或许有些人就  以为在身、心之外有一个“我”。这样我是否有?它是谁呢?如果真的有这样的  “我”,它不是精神、非物质、不是身体,那它是否有烦恼呢?我可以很肯定的  告诉你,如果有如此这样的“我”,那它一定没有烦恼。我们有种种的烦恼就是  因为有身、心在活动,所以知道这个“我”有很多烦恼,但是那个非心、非物、  非身的“我”,它是不可能有烦恼的。如果有一个没有烦恼的我在身、心以外,  那你就已经解脱了。但是你现在还没有解脱,所以你不要妄想在身、心和物质以  外,有另外一个“我”,它在控制着我们的身、心。如果有的话,它也不是你。  在佛法中有两种人执著有“我”:一者、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  二者、执著五蕴的身心就是“我”。刚才讲过这两种都不是“我”,既身心不是  “我”;身心以外非身、非心的“我”也没有,所以“我”不存在。从以上的推  理来看,没有一个超然物外的“我”,也没有在身内、身外的“我”。  佛陀说众生的身心是众多因缘聚合的结果,既是我们过去有种种的业因缘,  它们凑合形成我们现在的身心,所以它是一个聚合,以佛法来说,既是五蕴:色、  受、想、行、识。色既是身体;受、想、行、识既是心。五蕴就是身和心,佛陀  说它是种种因缘和合的结果,当中并没有一个实体叫做“我”,但是我们却把此  身心称为“我”。这并不是说有一个“我”在身心里面,也不是说这个身心有一  个“我”,是我们把它叫做“我”,那既是“假名我”。我们众生给每样东西名  称后,就认为它是实在的。但佛陀说不是,是假的,是一个名称而已,“假名我”  亦复如是,在这名称里面,并没有一个实体存在。但是我们凡夫将这假名我执著  以为真,称为“我执”。我们现在应该明白,所谓“我”原来是一种执著。“执  著”之意是什么呢?我打个比喻:有人抽烟,慢慢的就染上烟瘾,对香烟执著了;  如果我们一直教导一个人“我”“我”……;这个身体是我,这个心是我,那它  就执著了,认为这个“我”是实有,它就执著这个“我”,称为“我执”。由于  这个“我执”,我们就生起种种的烦恼。“我”原来是这样来的,所以佛陀告诉  我们“诸法无我”。佛陀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但是可以将五蕴称为  “假名我”。佛陀也用这个“我”,甚至于佛经的第一句话说“如是我闻”,但  是我们要清楚的确认它只是名称,没有一个实体,所以称之为“假名我”。  为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诸法无我”,我们就得认识什么是“自性”。世间任  何的东西,经常保持一定的相貌,让我们知道它的存在,称为“法”。凡是我们  所看、所听或接触到的东西,既是“法”;我们要认识这些“法”,就得给它一  个名称,过后,我们执著这些“法”,认为它是真的,实有的。比如雨水:天上  乌云密布,下起雨来,你就认为这个世间有雨水。这雨水当中是否有一个实体存  在?没有。“雨水”也只不过是水罢了。它是地上的水份被阳光照射,就变成水  蒸气;水蒸气升天称为云;云在空中飘来飘去,遇到冷空气就凝结成水滴,水滴  越集越多,越来越重,就从天上落下来,形成了雨水。因为这样的作用,让你感  受到“雨水”的存在。所以你给它名称。在这名称底下,你就以为有“雨水”滴  下来。在这世间是否真的有一个东西称为雨水呢?完全没有。那些水滴掉落到地  上,就变成河水、溪水,最后变成你喝的水。我们执著世间的一切“法”有完整  的自体,它保持着一个形状,你就认为它是真实的存在着,我执亦复如是。  “我执”有两种:一者、人我执;二者、法我执。“人我执”既是执著世间  有一个众生为我,事实上五蕴身心以外并没有东西,但我们认为有一个人--我;  也既是执著身、心以外,不是身,不是心的我,称为“人我执”;此外,我们对  “法”也有执著,认为它有自性,比如说,我们执著天地之间有太阳、天空和地  面,这就是所谓的“法执”。而我们执著五蕴的身心(法)是实有法,故称之为  “法我执”;“我执”造成我们认为世间有我,故我不可得,本来没有。我打个  比喻:请问你家里的猪叫做什么名字?假设你家根本没有养猪,那肯定它没有名  字,是吗?所以你的心里根本没有这个我,但是你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我”,在  这个世间根本没有这回事;我们的身心世界中根本没有我,佛陀也告诉我们“无  我”,这是真实的道理。你们如果不信,尽管可以从身体、心念、身体心念以外  去寻找,看它是否存在?结果你们是找不到的。找不到而你还认为有,那时我们  的愚痴、执著,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诸法无我”,此是三法印中的第二个法印。  “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中的“行”和“法”之间的差别是:“诸行”  是指造作的法;“诸法”是包括有造作和没有造作的法。在此世间,法可分为“  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种。有为法是我们迷惑造作,它生灭无常,所以说有为  造作的诸行无常。有为法无常,无为法(涅盘)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在这涅盘  的法中,并没有我。诸法无我中的“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诸行无常只包括  有为法。因为涅盘是没有造作--无为法,它也是无我。诸法无常是不对的,诸  行无常才对,因为有些是无常的,有些法(涅盘)不是常,也不是无常的,所以  诸行无常不包括涅盘,如果说涅盘是无常,那就错了。所以我们不能说诸法无常,  我们必须说诸行无常。但是我们可以说诸法无我,既是肯定在一切有为法或无为  法中都没有我。但是不说诸行无我,诸行肯定无我,诸法也是无我。所以说诸法  无我便包括了诸行无我,但是诸行无常,诸法未必无常。  天地解兮六合开。  星辰陨兮日月颓。  我腾而上将何怀。  该贴无奖惩  叫一声,娘子~  huayishang  修为渡劫期  威望+10  魅力119  金币59  经验  文章2059  爱人:单身贵族  注册04-05-0814:44  登录08-03-2906:03  会龄1448天  考勤失踪27天  我的宝宝:小小  我的地盘  发表1:38:39第2楼  三、涅盘寂静:  涅盘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翻译成为中文称为圆寂。“圆”既  是圆满;“寂”既是寂静。我们通常会看到文上写某某出家人圆寂了,此意既  是表示某某出家人涅盘了,这是错误的,是一般人误用的,是一般人误用了这个  词语。“圆寂”的意义是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无为的境界,既是不生不灭。  “灭生死”是众生不用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了生脱死了,称为灭生死;“灭  烦恼”是凡夫有种种烦恼,如果觉悟,把全部的烦恼都放下,既称为灭烦恼,涅  盘又称为解脱,就是解脱生死与烦恼。那么“解脱”是怎么一回事那?打一个比  喻:你们被关在监牢里面,今天被释放,重见天日,得到自由,得到解脱,解脱  有自由的意义。解脱是针对生死与烦恼来讲,佛陀说我们众生被烦恼所束缚,所  以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得到自由。烦恼是我们心中的监牢,把我们的心层层的  捆绑住,给予我们种种痛苦。解脱烦恼,并没得到一物,反而是把心中的贪嗔痴  及见解所执著的渣滓皆丢光。如果追求解脱者想“得到”解脱,那就是错了,因  为解脱是“什么都得不到”,心中无所得才叫做解脱,只要你得到一物,就没办  法解脱,因为解脱只是把一切的烦恼放下罢了。证悟涅盘者真正见到不生不灭的  诸法真相(涅盘)。我们凡夫在这世间所见到、所知道的一切都在无常的生灭(  诸行无常),对不生不灭的诸法真相不知不觉;修行者解脱生死证悟涅盘时,他  见到万法原来是不生不灭的,此是诸法的真相。佛经中常说:“证悟涅盘的圣者  看到一切都是不生不灭。”  涅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经常会误解涅盘是一种境界,很多人以为我现  在在生死烦恼的此岸,某某人证悟涅盘就是进入涅盘的境界,事实上涅盘并不是  进入一种境界。为什么这么将呢?我们来看因果,有因必有果,如果那个因是无  常的,期所形成的果必然也是无常。如果涅盘是一种境界,能进入那种境界,必  然能够出,有进、有出,就是有生灭,那么它必然是无常的。所以涅盘并不是一  种境界可进、可出;涅盘也不是可以得到一物,更没有证悟到涅盘的人,《金刚  经》上说了:“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其义是:实际上并没有众生进入涅盘,没有证悟涅盘的人。因为诸法的真相是不  生不灭,里面找不到一个“我”。诸法无我,又是不生不灭,所以没有人进入涅  盘。觉悟者证悟涅盘时,并不是感受到“我”证悟到涅盘,因为当有“我”的概  念生起时,它就生起凡夫见了,所以涅盘者很肯定,也不觉得有“我”证悟涅盘。  在这世间里,凡夫一直执著又“我”,认为“我”这个众生坐在大悲殿里听法,  当你证悟涅盘,就很清楚的知道没有我坐在大悲殿里。者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实  际上就是如此。因为刚才我们是用一念一念生灭的心,正忙着在身体内、心念中、  身体外、不是身体不是心以外寻找“我”。这样,我们的心就一念一念的在生灭,  这些生灭的心都找不到我。那么,当修行者证悟诸法不生不灭时,它知道这个生  灭的心都是不生不灭时,那个我去了那里呢?根本没这回事,好像刚才我问那位  居士,他真的见到它家里的猪没有猪,也不叫做什么名字;同样的,真正见到涅  盘者,他就知道根本没有“我”这回事,也没有想起有没有我进入涅盘,所以证  悟涅盘是没有人证悟涅盘。经中说没有中生灭度,既是说没有众生进入涅盘。觉  悟就是无人,也无我在轮回。觉悟者真正觉悟到没有人,也没有我,所以没有证  悟涅盘者。这样的觉悟者,他内心归于平静无生、清凉自在、无为、离一切妄想。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离一切“妄想”。“妄想”就是众生种种的心念,根据佛  法说我们众生从出世到现在都在妄想中,这些妄想告诉我们世间种种的事情。比  如刚才所讲的“雨水”,你认为天上有雨水落下,这就是妄想,实际上只不过是  某种因缘形成“水”从天上掉下来,并没有雨水,雨水只不过是一个名称罢了;  进一步说“水”也是一个名称。我们在名称里面生起种种妄想,所以当一个人没  有种种妄想之后,就不会认为有雨水掉下来,那时候他内心归于平静,称为寂静,  所以涅盘是离一切妄想。一切妄想都包括在语言当中,凡夫执著语言,依据种种  名称,分别种种事物,是我们坠入种种语言、事物当中。因为涅盘是离开妄想,  不在语言范围里面,所以涅盘不可以用语言来阐释。《法华经》上说:“诸法寂  灭相,不可义言宣。”既是此意。  虽然没有证悟涅盘的人,但是凡夫的我们还是要依赖语言来了解它,结果佛  陀慈悲,巧妙的运用语言来告诉我们,有所谓证悟涅盘的圣者,他们是:  佛陀--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得觉者。  菩萨--证悟到无生法忍、无住涅盘的圣者。  辟支佛--证悟涅盘的圣者。  佛陀运用语言宣说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圣者,但是学佛者千万不要执著有阿  罗汉进入涅盘,因为阿罗汉没有说他进入涅盘,而是凡夫认为有“人”进入涅盘。  我在举一个例子:天上的雨水滴下来,刚好滴在一朵花上,这跟你用浇花器浇花  是一样的,而你却认为是“雨水”滴在花上;进入涅盘只不过是诸法的因缘已经  散离了,他进入涅盘,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进入涅盘;既是说一个人的生死因  缘已经没有了,我们说他进入涅盘,但是并没有“人”进入涅盘。  我们学佛者,或时在座各位总会有一些疑问,那就是诸佛、菩萨、阿罗汉死  后何去何从?佛陀去了哪里?现在在何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没来救度我们?佛  陀说这些疑问是迷者的无明妄想,对事物如实知见的证悟者来说,在他们的智慧  中并没有此烦恼。凡夫有无明妄想,认为有“我”,有“我”就有“他”,那他  是谁?他就是佛陀,所以我们要找佛陀去了哪里?如果没有“我”,没有“他”,  有谁去了哪里?所以我们不可以说证悟涅盘的佛、菩萨,他们现在在哪里?根本  没有这回事。打一个比喻:比如我把一朵花放在眼镜上,叫做“眼镜花”。因为  我们凡夫把在湖里的水叫做“湖水”;在海里的水叫做“海水”;在河里的水叫  做“河水”,所以这朵花在我的眼镜上,我把他叫做“眼镜花”。我把花从眼镜  上拿下,你就认为“眼镜花”不见了。但是当我们认真、理智的想一想,并没有  这回事,只不过我们凡夫执著名称里面有一实体,就有东西来,就有东西去,眼  镜花亦复如是。如果你认为有眼镜花,那就是执著眼镜花这个名称,而生起妄想。  因为这些妄想,所以我们就生起佛陀入涅盘后去了哪里的疑问,证悟涅盘者离一  切妄想,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我们凡夫没有办法知道涅盘的境界,唯有智者内证,不可以凡夫的戏论来了  解。佛陀把凡夫的妄想称为戏论,我们不可以此来分别、了解涅盘,以及证悟涅  盘者何去何从。生死来去是众生无明的妄想,这是我们凡夫迷惑之所见,把一切  看成是实在。比如刚才我讲的眼镜花就是这样产生的。因为我们执著种种妄想而  迷惑,见到有生、有死、有众生、有我,认为实在有而生起执著,就看到生、灭。  实际上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所以涅盘并不是生、灭幻相以外,还有个不生不灭  的境界。既是说:我们往往误会在生、灭中没有涅盘,而在生、灭以外可以得到  涅盘,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妄想执著有生、灭,而看到生、灭之相,实际上在  生灭当中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三法印的第三个法印是涅盘寂静,它是指万法  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但是凡夫不知不觉,大慈大悲的佛陀却为愚昧、执著的我们  开示诠释。  四、总结:  佛法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如果有人演说佛法,其佛法中包含这三个真理,  那么,这些佛法就是属于出世间法,称为究竟、了义法。既是说他所演说的佛法  已经彻底地讲到究竟处了;如果不符合这三法印,那么,这些佛法只是属于世间  法的范围而已。如果彻底、清楚地阐释佛法的话,那必定具足这三法印。比如有  人说一切都无常,那是讲错了,因为诸行无常不是一切无常。如果一切都无常,  那岂不是佛无常,涅盘也无常吗?所以我们用此三法印来分辨佛法是否究竟,是  否了义。  有些佛法并不包含三法印,比如:佛陀告诉我们在生死轮回中,如要离苦,  就要行善,行善能使修行者升天,这只是佛法中的善法,属于世间法,它并不在  三法印的范围。这些佛法不究竟,它只能使我们升天,不能朝向解脱,所以三法  印是用来印证佛法是否究竟不究竟的。  学会这三法印,以后有人问你佛教讲演些什么道理?你就可以很肯定的告诉  他,究竟佛法都离不开这三法印,它是宇宙的真理,我们凡夫对它不知不觉,伟  大的佛陀就为我们阐释。三法印并非属于佛陀、佛教、或是任何宗教,但是发现  此真理的人是释迦牟尼佛,从佛陀的口中讲演出来,所以称它为佛法。佛法亦是  一个名称,就如“眼镜花”一样,我们不要被这个名称所束缚,不论何人讲出的  道理符合真理,它就是真理,不一定由佛说,真理任何人都可以演说,所以我们  听闻佛法时,要依法不依人。既使是杀人魔说三法印,只要说对;不是因为他是  杀人魔,就认为他演说的三法印是错的。因为真理就是真理,绝不因为是谁讲演  就是对或错,所以我们要确认、辨别佛法真理的中心--三法印。  四圣谛  〖四圣谛的意义〗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  “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  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  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  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个“道”是种种的修  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能圆满的阐述。在佛陀未出  世之前没有四圣谛,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  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  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盘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  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既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  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  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四圣谛的次序〗  ㈠、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  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㈡、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  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㈢、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  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  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盘。  ㈣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  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  就可解脱生死。  〖一、苦圣谛〗  苦既是逼恼的意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悔什么叫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