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四大经济湾区一流湾区经济,其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设备监理员,注册安全工程师、特种设备检验员、无损检测人员
 下载此文档
深圳发展湾区经济的几点思考
下载积分:350
内容提示:深圳发展湾区经济的几点思考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1|
上传日期: 20:24:4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5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深圳发展湾区经济的几点思考
官方公共微信[] 06版:求索·理论周刊
温州发展湾区经济的路径思考
郭建东 湾区经济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的突出亮点,是滨海城市的重要经济形态,也是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瓯江口及洞头列岛区域是浙江省六大重点湾区之一,加强该区域统筹发展,加快形成产业发达、环境优美、开放包容、区域协同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深入实施我省海洋经济国家战略,有利于推进温州从“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越,有利于我市推进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我市全面构筑海洋生态文明。 一、湾区经济的内涵和关键要素 在国际上,湾区一般是指由一个或者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组成的区域。在区域规划中,湾区则多指围绕同一海域连绵分布,由众多海港和城镇组成的具有较强功能协作关系的城市化区域。湾区经济是指在湾区地理特征和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以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为重要特征的,具有强劲持续的经济发展、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和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的区域发展高级形态。 湾区经济是国际滨海城市跨越发展的共同经验。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湾区快速崛起,各种要素资源加快向湾区集聚,世界上的沿海港湾地区进入湾区经济发展新时代。目前,世界顶级城市群大多分布在湾区,全球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和人口主要集中在湾区,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北美的旧金山湾区和亚洲的东京湾区。这些湾区对区域转型升级、高端要素配置、持续创新发展等产生了强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纵观国际湾区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发展阶段。其成功要素和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港口枢纽和制造腹地相结合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前提;要素汇聚、创新引领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统筹、协同发展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开放包容的文化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 二、瓯江口及洞头列岛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 统筹瓯江口及洞头列岛区域发展,是温州加速城市东拓的战略平台、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载体、实施创新驱动的战略阵地、扩大开放合作的战略支撑,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经过多年发展,瓯江口及洞头列岛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已成为我市综合实力较强、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区域。 1、自然资源丰裕。该区域海岸线长398公里,约占全市海岸线的32%;拥有海域滩涂资源29.54万亩,约占全市滩涂资源30.4%,其中瓯飞围垦工程是全国单体最大的围垦工程,一期围垦面积达到13.3万亩;拥有海岛302个,约占全市海岛42%;渔业资源丰富,洞头渔场为浙江第二大渔场;海洋旅游特色突出,洞头区是全国唯一以全境命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区域内拥有丰富的风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资源。 2、交通条件优越。该区域处于温州大陆海岸线和瓯江水道“T”型交汇处,拥有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区域内状元岙港区、大小门岛港区是温州港的核心港区,紧邻国际航运战略通道;温州龙湾国际机场辐射温州、台州、丽水和福建宁德,是大陆离台湾空中航距最近的机场;甬台温高速贯穿全境,新建和续建甬台温高速复线、金丽温高速东延伸线、G330国道、G228国道、S218省道等一批重要交通道路;开工建设的温州市域铁路S1、S2线,是未来区域内主要城市通勤交通线路。 3、经济基础扎实。区域内拥有温州经开区、温州高新区两大国家级平台和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两大省级产业平台,是全市主要生产力集聚地。区域内汽车制造、电工电气、激光与光电等为主导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成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逐步壮大,现代物流、滨海旅游、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5年区域实现工业总产值1166.8亿元,现代湾区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4、创新能力突出。区域内的温州高新区是浙南闽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已引入中科院温州生材所、北航温州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集聚了激光与光电孵化器、温州海洋科技创业园等各类各级创业创新平台,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15年实现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7.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37.5%。创新主体加快集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2家,市级及以上企业研发中心66家。 5、对外开放多元。区域内的状元岙港区已升级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已开通至中国台湾基隆、日本那霸、俄罗斯的直达集装箱航线。温州龙湾国际机场是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国内二类民用机场,累计通航城市99个,其中国际(地区)城市19个,旅客吞吐量在省内民用机场居第2位。同时,温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填补浙南地区海关特殊监管场所空白。浙江洞头海岛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加快推进,对台合作开放成效逐步显现,一批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建设,全方位多领域开放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三、瓯江口及洞头列岛区域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努力建设创新能力卓越、产业层次高端、交通网络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美丽湾区,打造成为东南沿海高水平发展的增长极。 1、突出联动“三大交通”,打造湾区开放合作新门户。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突破口,以“交通圈”带动区域“经济圈”发展,打造促进区域开放发展新门户。一是巩固提升国家重要枢纽港地位。深化状元岙港区对外开放,加快大小门岛口岸开放,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港口服务集聚区建设,推动现代航运服务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二是打造现代化国际航空港。实施温州龙湾国际机场扩能提升,引进、设立基地航空公司,积极培育通用航空市场,完善国际(地区)航线网络,争取国际航权开放,争取港澳“自由行”获批和境外旅客入境签注政策支持。三是建设内畅外联区域交通网。按照“外快内畅、互联互通”的要求,构筑以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市域轨道S2线、G228国道(龙湾段)、G330国道(龙湾段)、S215省道(龙湾段)为纵向,以市域轨道S1线(龙湾、洞头段)、G330国道(洞头段)、S215省道(洞头段)为横向的“T”字型综合交通架构。四是打造东部综合交通枢纽。深入谋划将杭温高铁、温福高铁等引入城区的大枢纽建设,建设以龙湾国际机场为核心的城市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实现高铁、高速公路、机场、城轨的互通互联,推进空港、海港、陆港的“三港”联动。五是合作建立“无水港”。积极参与闽浙赣皖经济协作,实施一批高速公路西进、铁路西进、水路西进的交通重点工程,搭建陆海空多式联运网络。 2、突出发展“三大产业”,打造湾区高端产业新形态。以“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指引,立足区域产业基础,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三大主导产业,强化湾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湾区产业竞争优势。一是打造全国先进装备制造重要基地。突出装备制造业主导地位,以绿色化、智能化、超常化、融合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加快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激光与光电产业等装备制造业发展,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装备制造产业链。二是打造辐射浙南闽北科技服务基地。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加快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的发展。三是打造全省重要现代物流基地。以连接长三角与海西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科学开发海陆空交通资源,合理规划物流设施建设,重点发展港航物流业、航空物流业、保税物流业,打造全省重要现代物流基地。四是推进三次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推进“互联网+”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全面融合发展。 3、突出建设“三大平台”,打造湾区产城融合新样板。集中全市优势资源,倾力打造高新区(温州浙南科技城)、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三大龙头平台,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湾区大平台。一是高新区(温州浙南科技城),按照“一心一轴、两核七片”布局,重点发展激光与光电、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科创产业。二是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按照“北生产、中生态、南生活”布局原则,统筹协调东侧瓯江口新区二期西区、西侧灵昆岛两大协调区块发展,辐射和带动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整体开发。三是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以环金海湖城市核心区建设为重点,全力构筑“一核引领、三区并进、四带联动”的空间格局,着力打造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四是提升湾区生活居住品质,加强空间开发管制,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扎实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 4、突出推进“三海联动”,打造湾区生态文明新示范。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推进海港、海湾、海岛“三海”联动,加强区域内滩涂、岸线、海岛、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打造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实现人海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确保湾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一是优化利用岸线资源,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节约高效、合理利用,加强岸线开发引导,实现滨水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错位布局港口资源,秉承后方陆域优化开发原则,推进状元岙港区、大小门岛港区、瓯江港区差异化路径发展。三是合理开发海岛资源,坚持海岛分类开发与分级保护,突出海岛主体功能培育,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大化。四是科学推进海涂围垦,组织开展区域近岸海域和重要海岛水动力环境动态数模试验,合理划定近岸和海岛滩涂可围区、限围区和禁围区,真正为用而围、围而能用。 作者单位: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
已有 条评论
还可输入字
|&&&&|&&版权声明&&|&&
地址:温州公园路日报大厦1204室 电话:0
Copyright & 2009 - .cn. All Rights Reserved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香港经济稳健发展
日 09:26 | 作者:杨秋荣 | 来源: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开始从概念转向规划,从构想转向实践,也意味着港澳珠三角区域合作进入深化、拓展、提升发展新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香港经济就开始了进入珠三角、进而融入珠三角的进程。如今,香港经济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化与湾区其他城市协作协同、交织交融,共荣共享,有利于香港经济更加稳健发展。一、&粤港澳大湾区作有望成为全球体量最大的湾区与三大世界一流湾区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已经颇具实力。从现状看,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GDP虽暂列第三,但增长潜力最大。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存在发展梯度差异,反而容易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至于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吐量,则双双名列前茅且领先优势较大,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在向创新经济和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港口经济和工业经济也将继续存在,从而形成独具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的多阶段、综合型的湾区经济的特征。种种迹象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全球空间和经济体量最大的湾区。假以时日,随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的提升,开放型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高效型资源配置体系的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强大的要素资源集聚能力、强劲的对外开放的功能和全覆盖、发达的国际网络,在全球经济和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将明显提升。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多领域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实力将不逊于世界顶级湾区,成为引领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与创新的重要增长极。二、&香港经济迎来稳健发展新机遇纵观全球发展格局,城市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城市群发展不仅是单一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国家竞争力、全球及区域影响力提升及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和手段。纽约、东京、伦敦,都不是作为单一城市而存在,这些城市之所以具有全球地位和影响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以其为核心的城市群的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粤港澳大湾区走向世界顶级湾区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有效化解香港内部和外部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在香港内部,经济结构失衡与创新动力不足是最为关键的问题。长期以来,香港制造业缺失,服务业比重高企,经济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严重,且由于各种因素错综交织而难以突破。此外,香港社会创新动力不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极低,本地市场和产业难以对创新研发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创新体系有待健全,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也需要大力提升。在香港外部,作为开放经济体,全球经济不稳定直接影响香港经济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全面深化,香港作为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功能趋于弱化,不再是内地经济发展“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单一渠道。一定意义上,香港面临功能重组乃至重建的问题,亦即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自身功能定位,以立于不败之地。显而易见,对城市经济体和单独经济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难得的历史性新机遇,为香港化解内部问题、再造功能定位提供了新契机。香港如能有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进而融入国家经济,必将继续收割国家和区域发展红利,实现稳健发展。三、&融入大湾区,以独特优势推进香港经济稳健发展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主导策略是“国家所需,香港所能”的有机衔接,以及在能需衔接中实现自身发展,“以有为博有位”。 “一国两制”则是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有利于香港经济稳健发展。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发挥香港国际要素资源网络优势,推动粤港澳实现更为便利的要素流动、更为开放的经济模式、更为合理的产业分工,强化香港的国际贸易功能,促进高端航运服务、商贸服务和金融服务等业态的集聚,辐射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协同发展,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国际运营中心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圈建设。协同湾区各城市,打造金融新高地,探索粤港澳金融创新,形成粤港澳金融创新发展优势,推进跨境金融创新,扩大珠三角与港澳金融市场要素双向开放与联通,推动香港成为湾区企业在境外最重要的上市融资中心、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及中国最重要的资产管理中心,培育金融合作新平台,促进粤港澳金融竞合有序、协同发展。加快科技转型,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创新竞争力。利用要素自由流动、国际商业网络发达、国际化程度高等优势,强化香港在科技物流、技术、资金等方面“超级联系人”作用,开展国际创新科技合作。发挥香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原始研究能力强的优势,力求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与湾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对接。借助香港开放便利的网络信息资源,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设立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承接和孵化科技项目,完善湾区创新科技体系。探索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在湾区发展的创新机制,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推动香港经济产业形态深度调整。提升香港专业服务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发挥香港专业服务业优势,深入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着力发展会展、旅游、法律、会计、仲裁、建筑设计等专业服务,进一步降低香港专业服务业的准入门槛,放宽对香港专业服务人才资质和从业限制。支持香港律师事务所在湾区设立合伙型联营律师事务所,推动香港会计师与湾区会计行业机构紧密合作。加快工程咨询、工程设计、测量、测绘和建设等领域对香港的扩大开放。促进香港高端专业服务机构高效聚集,为湾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杨秋荣,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湾区 香港 粤港澳 大湾 经济发展湾区经济 服务国家战略---深圳特区报
第D04版:海天地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要闻
第A02 : 广告
第A03 : 评论
第A04 : 专题
第A05 : 要闻
第A06 : 要闻
第A07 : 要闻
第A08 : 要闻
第A09 : 中国新闻
第A10 : 中国新闻
第A11 : 国际新闻
第A12 : 国际新闻
第A13 : 大都会新闻/综合
第A14 : 大都会新闻/深圳·法治
第A15 : 大都会新闻/深圳·民生
第A16 : 专题
第A17 : 大都会新闻/深圳·区街
第A18 : 大都会新闻/深圳·社会
第A19 : 体育新闻
第A20 : 体育新闻
第A21 : 今日财经/视点
第A22 : 今日财经/商界
第A23 : 今日财经/股市
第A24 : 金融生活
第B01 : 人文天地
第B02 : 人文天地/前海
第B03 : 人文天地/连载
第B04 : 人文天地/综艺场
第C01 : 学海无涯
第C02 : 学海无涯
第C03 : 留学移民
第C04 : 金融生活
第D01 : 前视野
第D02 : 金产业
第D03 : 最创新
第D04 : 海天地
发展湾区经济 服务国家战略
提要 发展湾区经济,是深圳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主动落实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大举措。准确把握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和湾区经济的本质特征、发展路径,对于我们在新起点上抢抓新机遇、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吴思康 A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 国家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 去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东盟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内容就是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它蕴含三个战略基点: 基点一:抓住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契机,促进亚洲繁荣。在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新兴市场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以经济合作为主轴抢占区域发展主导权,打造利益共同体,以繁荣的亚洲代替纷争的亚洲。2008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3.6%上升到2013年的50%,FDI(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由2007年32%上升到2012年的58%。新兴市场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全球经济重心加速东移。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凝聚亚洲国家共识,密切经贸往来,扩大共同利益,巩固和发展亚洲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实现亚洲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基点二:以合作共赢来应对威胁挑战,维护亚洲和平。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既是经济战略,更是国家和地区安全战略,以经济影响力增强政治、外交和安全影响力,以和平战略应对围堵挑战、化解军事挑衅、确保地区安全,以世界性大国地位在区域发展和稳定中发挥主导作用。随着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在经济上推出TPP和TTIP,并加强在亚太的直接军事存在,以“小多边机制”强化东亚、东南亚同盟体系,企图拼凑“亚洲版北约”,有的国家幻想用围堵遏制中国现代化进程,制造热点,挑起事端,我国周边安全面临极大威胁和挑战。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要深化与东南亚交流合作,以合作代替对抗,实现互利共赢,构建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基点三:以“一带一路”为战略支点,构建“三大主轴”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发达国家开放合作、金砖国家开放合作、周边国家开放合作为主轴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上世纪80年代,主要强调对发达国家开放,以承接产业转移、引进管理和技术为主要特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崛起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资源保障和市场开拓的任务凸显,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去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凸显对周边国家开放,就是发挥我们与周边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加强开放合作,在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中共创“钻石十年”。 B 深圳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抉择 发展湾区经济,既是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作用,积极落实中央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也是深圳抢抓机遇,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1、发展湾区经济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撑。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是按照比较成本理论,通过货物和服务贸易,降低区域内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深圳拥有大量高科技产品、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和最大流量的陆路口岸,是中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这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聚焦湾区经济,就是要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以更大体量经济规模纳入世界经济版图,为海上丝绸之路打造辐射带动能力更加强大的战略支点。 2、发展湾区经济是新时期继续发挥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深圳视察时,要求我们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做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经济特区成立伊始就承担着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使命,聚焦湾区经济,就是在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先行的优势,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探索改革开放的新路径、新模式,担负起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历史使命。 3、发展湾区经济是深化粤港澳区域合作新的强大动力。粤港澳合作不仅促进了港澳繁荣稳定,也推动了珠三角地区蓬勃发展,粤港澳已经成为世界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但粤港澳合作主体毕竟制度不同、体制机制不同,也存在内部协调不力,部分领域合作进程缓慢等现象。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亟需新的思路深化区域合作。发展湾区经济就是突出开放创新、协调互动和互利共赢,这为粤港澳合作提供了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4、发展湾区经济是抢抓机遇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经济总量名列世界城市前30位,但也面临资源有限、空间不足等突出问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深圳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东南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潜力,我国连续4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2013年双边贸易额约4400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10000亿美元。发展湾区经济就是要抢抓这一历史机遇,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谋划未来发展,用新的理念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能级发展,推动深圳早日迈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 C 湾区经济的内涵和五个关键要素 湾区经济现象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人们关注,但缺乏统一定义和经济学原理分析。我们追求的湾区经济是指依托世界级港口(群),发挥地理和生态环境优势,背靠湾区广阔腹地,开放创新、集聚发展、产业发达、功能强大、区域协同,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经济。世界上以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景秀丽而著称的湾区有旧金山湾、悉尼双水湾等八大湾区。但对世界经济版图具有重大影响的湾区经济主要是东京、纽约、旧金山等。分析比较这些著名湾区的经济发展,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和关键要素。 1、高度开放。湾区经济因港而生、依湾而兴,具有天然的开放属性,开放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优势。国际大港是大陆最先与世界相连的地方,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运成为对外交流中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承担了超过2/3的国际贸易运量。港口作为连接内陆和国际市场的重要节点,只有开放才能货畅其流。湾区经济兴盛得益于率先接轨世界经济,港口城市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最先吸纳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同时,吸纳大量外来人口,成为世界不同民族文化荟萃的窗口,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纽约外籍居民来自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总人口的40%,形成了世界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的集合体。 2、创新引领。创新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湾区城市在对外开放中,汇集最新的信息和人才资源,激发了创新活力,催生了创新机构,涌现出大批创新成果,成为全球创新引领的先锋城市。农业文明时代,港口发展初期,为满足货物运输的需要,产生了专业的装卸、运输、补给、维修等服务业。工业文明时代,形成了依赖于大规模港口运输的临港工业,大规模制造成为港口城市新的生产形态,贸易、金融等新兴业态率先形成发展,逐渐成为湾区城市的主导产业。后工业化时代,旧金山的硅谷率先发展了信息技术,并推动了信息服务业、新兴商业模式等发展,继续依靠创新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方向。 3、宜居宜业。湾区经济崛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优势。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湾区的天赋优势,气候条件优越,温度湿度适宜,物产丰富,植被茂盛,甚至对污染的自然净化能力也强于内陆地区。世界八大湾区皆以自然风景优美、人居环境优良著称。港口城市作为新兴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具有后发优势,注重吸收各地之长,突出以人为本,依山临海的城市规划创造了更加优美怡人的环境。湾区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开放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投资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丰富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年轻移民,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集聚发展。集聚是湾区城市发展的关键。随着港口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湾区城市率先建立起现代化的交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产生了更加强劲的集聚能力,促进了港口城市产业发展和经济繁荣;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港口城市作为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交汇,吸引世界范围的资源加速向湾区集聚,成为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核心节点。 5、区域协同。协同发展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港口城市发展壮大后对周边区域产生外溢效应,周边区域为谋求自身发展,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世界级港口需要有广阔腹地的运输需求支撑,否则很难持久兴盛,如曾跻身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的台湾高雄港,虽然具备强大的转运能力,但没有腹地货运量支撑,逐渐被新的港口替代。同时,湾区中心城市的金融、贸易、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腹地的支撑。为适应协同发展的需要,湾区内政府主动制定政策法规,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日本政府颁布《首都圈整备法》等多部法律,以立法的方式推动东京都市圈规划发展。 D 湾区经济发展阶段和形态演变 湾区经济伴随港口城市的功能提升,不断转型升级,大致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发展阶段。 1、 港口经济发展阶段:以装卸运输为主导,经济活动范围局限于港区内部。20世纪50年代以前,港口的功能主要是连接各种运输方式,进行货物中转运输。经济活动主要是直接服务于港口的装卸、仓储、运输和修理等,范围也局限于码头及近岸水陆域内。初期的港口经济相对单一,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荷兰鹿特丹港建于公元1600年左右,最早只是渔业码头,后来商业逐渐发展,但也仅是鱼市、货物装卸、旅客接送等简单经济活动。 2、工业经济发展阶段:以临港工业为主导,经济活动范围向港区外拓展,湾区城市发展成为制造中心。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对外贸易扩大和港口功能提升,推动了港口城市的兴盛。工业文明和海洋运输的叠加优势,推动了临港工业集聚发展,以汉堡、东京为代表的港口工业城市迅速崛起,经济活动扩展到周边区域。日本在东京湾沿岸布局建立了炼油、石化、钢铁、造船等临海型工业带,这些区域贡献了近60%的日本工业产值,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中心。临港工业对日本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美国6%,但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凭借发达的工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重化工产品生产和出口国,继而跃升为当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3、服务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经济活动范围拓展到周边区域,湾区核心城市成为区域或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节点。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依托临港工业和对外贸易,催生了一批新兴业态,临港工业由于污染等原因,开始出现大规模产业转移,工业在湾区城市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金融、保险、会计、设计、广告、法律等服务业在城市集聚发展,推动湾区城市由制造业中心向生产服务中心如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管理中心等转变。以东京、纽约为代表的湾区城市掌握了金融业等高端资源,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核心节点。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更加明显,东京湾形成了以东京为核心,辐射带动千叶、川崎、横滨等城市协同发展的格局。 4、创新经济发展阶段: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经济活动范围拓展到更广区域,形成区域多个中心共同发展格局。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网络服务、创新金融、供应链管理等创新经济快速发展,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企业迅速崛起。湾区城市抢占了产业发展制高点,湾区经济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湾区内部多个城市联动发展,湾区经济超越了中心城市的概念,网络化、多极化、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 E 发展湾区经济需要把握的三个关系 湾区经济作为新的重大战略,服务国家开放新格局,适应深圳发展新要求,与我市以往发展目标、发展路径既一脉相承,又根据形势需要进行了深化拓展。 1、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宏观规划和政策引导,也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配合实施和政策落地。发展湾区经济是市委市政府主动服务和落实国家战略的决策部署,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撑,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深圳借力、借势发展湾区经济的重大契机。 2、湾区经济与中心城市的关系。中心城市突出单个城市引领、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体现的是单核性、唯一性。湾区经济突出区域内若干中心城市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实力,体现的是多极性、包容性。中心城市是发展湾区经济的核心基础,湾区经济为中心城市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广阔空间。粤港澳大湾区既包括港深穗三个特大中心城市,也包括澳门、珠海、东莞等大型中心城市,它们发挥各自优势,携手推动区域经济实力提升。 3、湾区经济与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关系。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是深圳的长远发展目标。湾区经济是在国际坐标体系下,用新的理念谋划、重塑城市发展路径,彰显滨海城市特色,整合更大范围区域资源,助力深圳发展。湾区经济是发展战略、路径和手段,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是奋斗目标。 F 发展湾区经济的六大策略建议 根据湾区经济的本质特征,按照“三化一平台”的要求,建议抓住六大战略支点,发展世界一流湾区经济。 1、抢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机遇,以湾区经济构建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深圳与东盟产业互补性强、经贸往来密切,东盟是深圳第四大出口市场。抓住机遇,努力将深圳打造成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一是积极争取将粤港澳湾区建设纳入国家总体规划,推动粤港澳湾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撑,发挥国家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共同推动丝绸之路战略实施。二是加强与东盟国家地方政府和民间多领域交流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航班航线方面合作,推动成立各种合作平台,输出更多产品、资本、技术、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增强枢纽城市功能。三是争取在若干领域打造辐射东南亚的中心,发挥深圳金融、产业、技术等方面优势,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资源,努力把深圳打造成辐射东南亚的创造中心、投资中心、医疗中心、科技教育中心、文化体育交流中心和交通枢纽。 2、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推动湾区经济引领式发展。创新引领是湾区经济的本质特征,要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城市主导战略。一是继续瞄准未来产业集聚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超常规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载体,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和顶级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建设一批引领性研发机构。二是着力打造全球创投之都,创投资金在推动创新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建议调整产业扶持资金使用方式,大幅增加创投引导资金规模,借力创投机构评审机制,采用对合资格创投机构跟投,成功退出后给予奖励的政策,力争通过10年时间,集聚1.5~2万亿创投资金,成为全球最大的创投中心。三是缔造全球创新创业人才“梦工厂”。引进海外人才,不能局限于留学生或海外华人。通过创新政策、创新文化、创新环境的优化,加大对外籍科学家引进力度,使深圳成为全球创新人才实施创新计划的首选地、实现创新理想的“梦工厂”。 3、重塑城市产业和空间布局,提升湾区经济核心区功能。提高湾区经济水平,首先要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一是以湾区经济理念重新修订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在国际坐标系中,按照湾区经济和湾区城市的发展规律,以超前战略眼光和全球化视野,重新审视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二是打造“三湾一带”经济走廊,重构产业空间结构。涵盖大空港的前海湾重点发展创新金融、航空、物流等,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蛇口到福田甚至罗湖的深圳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经济、金融业等,打造超级商务区;东部沿海的大鹏湾大亚湾,重点发展高端物流、精品旅游、海洋经济、生命科学等,打造绿色低碳经济区。光明、龙华、龙岗、坪山等纵贯东西的经济走廊,重点发展高端创造、高端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湾区经济的核心腹地。三是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态空间。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拓展滨海空间资源,突出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进一步塑造“城海一体、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独具魅力的湾区都市景观。 4、着力提升区域合作质量,推动粤港澳湾区协同发展。湾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协同发展,要强化湾区经济区域合作机制,扩大合作范围和领域,提升合作质量和水平,形成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加强深港合作,提升湾区经济层级,以前海为突破口全面深化产业、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合作,探索合作新途径,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使深港成为粤港澳湾区的核心极。二是探索具有约束力的深莞惠发展协调机制,建立新型区域治理架构,提高合作效率,强化腹地支撑。三是推动泛珠三角更加紧密合作,拓展粤港澳湾区纵深,提升湾区整体实力,加强宏观层面的交通规划协调,打通战略通道,以政府推动、经贸为主等方式不断深化区域合作。 5、提升湾区国际化水平,推动建立开放发展新格局。要充分发挥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安全中的作用。一是丰富国际友城建设内涵,继续瞄准国际名城拓展友城网络,加大友城交往的深度,加强政策协调、充实经贸内容、丰富文化交流,还要适应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瞄准东盟国家开展友城建设,友城要真正成为城市交流的平台、集聚国际要素资源的高地。二是强化与世界著名湾区城市合作,广泛开展各层级互访、经贸往来、民间交流。三是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平台,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平台的活动,鼓励举办具有全球和区域影响力的会议、论坛、展览,鼓励发起成立区域性经济文化合作与促进机构,积极开展国际智库间的合作交流,积极搭建重大赛事、高水平文化活动等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6、突出质量引领,高起点高标准打造湾区经济。要坚持质量引领不动摇,通过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深圳信誉打响深圳品牌,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经济。一是在更大范围打响“深圳质量”品牌,把质量理念作为湾区经济的根本价值取向,贯穿于湾区经济发展全过程,向质量要竞争力、影响力。在社会治理、产品生产、服务提供等方面全面推行质量管理,让高质量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基因。二是在更大范围打响“深圳标准”品牌,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或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鼓励企业在一些新兴领域率先制定和实施国际领先的标准,通过标准提升产业和城市竞争力。三是在更大范围打响“深圳信誉”品牌,要用法治思维、行政措施、技术手段、舆论监督全面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管理。让信用成为深圳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护身符,让信用成为深圳城市的品牌。 (作者单位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四大经济湾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