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中国会对印度开战吗开战吗

还记得1962年的印度吗?专家:若与中国开战,日本可能比印度更惨_凤凰资讯
还记得1962年的印度吗?专家:若与中国开战,日本可能比印度更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还记得1962年的印度吗?专家:若与中国开战,日本可能比印度更惨
日本《东洋经济周刊》近日刊登日本大学危机管理系教授川中敬一的一篇文章,题为《在展示对决姿态前先看清中国的意图》,全文如下:
看到当前日本与中国的安全保障关系,让我联想起1962年10月起中国与印度持续大约一个月的大规模武装冲突。这场中印战争爆发前的状况与现在日中之间的状况非常相似。
▲资料图片: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期间,印度军队用毛驴运输弹药。
中印战争以印度惨败收场,并招致该国国际地位下滑。日本人习惯上以为“是中国出于领土野心,单方面向爱好和平的印度发动侵略”,但实际情况却远不是这样。首先动手的是印度。
中印间的领土和主权问题发端于20世纪初,当时印度还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却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主权问题是关于西藏的,领土纷争主要发生在东部和西部地区。1957年,中国在西部地区建设战略公路。而印度则越过东部地区两国达成默契的边境线,部署军力,率先开炮。
▲中印乃堆拉边贸通道上的中印两国边防士兵(今日印度新闻频道网站)
此外,自1959年达赖喇嘛流亡以来,印度一直庇护他。在中方看来,这从根本上威胁到了“恢复中华”这一近代中国革命命题。也就是说,印度在煽动“分裂中华”。印度的一系列行为,在中方看来,已经满足了动武的条件。
尼赫鲁政府还没有理解中方的意图,便开始动用武力,最终为自己轻率和鲁莽的军事政治判断付出了代价。
中国的领土主张
阻止中华民族的分裂,让外国重新认识到中国的价值观是始自清末改革运动的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性命题。领土持续被欧美列强和日本篡夺,成为大众革命的动力,与近代中国的领土观息息相关。
▲资料图片:辽宁舰舰艇编队在南海海域航行。
中国国民党继承了这一命题,同时,中国共产党同样也继承了这一命题。
共产党的建国理念可以归结为上面所说的“恢复中华”。中国的军力就是为了完成这一命题而存在的。因此,中国自1949年以来,大力发展以核能力为首的国防力量建设。同时,为了满足国防现代化所需要的资金,坚持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现在,维护经济发展也成为军队的使命。按照中国的思维,如果失去国家的生存和社会民族的安全,稳定的经济活动将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中国才优先国家防卫。
▲美日在日本海联合军演,图中从近至远依次为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日本“日向”号准航母和美国“里根”号航母。
中国军事战略的原则是“积极防御”,这点从未动摇过。因此,霸权主义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威胁。不过,中国对自己与美国在军力等国力上的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
为了实现国家的发展,中国自己并不希望与美国进行军事对决。而将确保在中国市场优势作为国策的美国也同样如此。两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在军事领域也试图构建密切合作关系的原因也在这里。
能等量理解中国的意图吗?
实际上,如果不观察和理解这一脉络和结构,就认不清中国军事活动的本质和方向。
▲停靠在越南金兰湾国际港口的“出云”号直升机航母(日本《朝日新闻》)
从这一结构来看待海洋问题,中方的目的是抑制美国在南海管制海上交通线的这种军事行动。在抑制的基础上,确保与美国谈判时的优势。另外,南海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即使为了防护海上交通线,也必须坚守“九段线”。
在东海和西北太平洋,中国军力希望突破该海域上的所谓第一岛链,向日本南部海域挺进,如果与美国爆发战争就可延迟美军部队的进攻。
中国计划在21世纪中叶左右,按照既定的兵力部署计划逐步实现上述战略。
▲资料图片:中国空军多型战机飞越宫古海峡练实战。
印度之所以在中印战争中败北,除了尼赫鲁的思想问题外,还因为他对本国军力和国家体制毫无根据的自负,以及对中方意志和军力不切实际的低估。正如很多人指出的,直接原因是政治领导层和高级军人的情报认识以及作战领导能力的拙劣。也就是说,当时的印度既没有与中国开战的心理准备,也没有实力和战前筹备,只是基于唯我独尊的幻想,而将自己引向了与中国的战争。知道这段历史,我认为可以给现在的日中关系提供很好的教训。
反过来说,考虑到最近的日中关系,两国之间的确存在过纷争。日本警惕中国和感到不快也是有充分理由的。因此,最近日本舆论理所当然地表现出“反华”“厌华”的倾向。
▲资料图片:日本举行自卫队年度阅兵式 。
战斗虽说是军事组织专管的活动,但战争却是全国家的行为。然而,日本既没有打仗的心理准备,也没有展望。自卫队只关心组织的自我膨胀和生存,出于该目的才将中国视为假想敌。这便是日本的实际状态。国民也好,经济界也好,都缺乏国家生存保障是生存前提,即国防当事人的意识。这也是一个实际状态。
处在这种社会状况下的日本,要想展示与有着坚定理念的中国的对决姿态,除了大幅自我变革外,还离不开等量理解对方的意图。否则,可能会出现比过去印度更加屈辱的结果。
过去的印度幻想着“美英苏以及国际联盟都站在自己一边”。但最终谁都没有伸手相助。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828070
播放数:435917
播放数:1408763
播放数:5808920中国真的会被印度击败吗?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特稿】
  著名华裔经济学家姚树洁撰文认为,就目前的情况看,印度想超越中国的难度还非常大。
  5月14日到16日印度总理莫迪高调访问中国,习近平偕彭丽媛亲往西安迎接。可以说,莫迪受到的礼仪,是习近平当国家元首以来最高规格的待遇。
  西安人用仿古的形式在西安街头欢迎印度总理,许多美女帅哥,身着唐朝服装夹道欢迎莫迪,把他整得像1400多年前唐增取经归来的场面。
  这一方面再度展现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文明古国的交往连绵千余年,另一方面,更是体现中印两国关系在21世纪的重要性。
  习近平4月20日至21日,才访问印度的“头号敌人”巴基斯坦,与巴国签署了360亿美元的投资合约。
  习近平把中巴关系定格为“全天候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中巴关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友好合作阶段。
  中国迫切希望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从新疆的客什直接通过铁路和管道直接联通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彻底解决中国从马六甲海峡进口石油的安全忧患问题。
  然而,从经济和世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中国不可能在与巴基斯坦建立密切关系的时候,去彻底地忽略印度的重要性。中印两国有边境问题的争端,在亚洲的区域政治方面,也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然而,中国和印度的双边关系,合作,就是共赢,对抗,就是两败俱伤。习近平清楚,莫迪更清楚。
  近年来,中国和印度,就是一对互相有吸引力,也有明显排斥力的“恋人”。为了吸引对方,他们都使尽浑身解数,各自与其他“异性”示好,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对方的嫉妒和神经紧张。
  在互相都嫉妒和神经紧张的时候,才知道彼此之间,原来还是很有互相吸引力的,有互相可爱的一面。
  习近平和莫迪,都是非常睿智的政治家。他们在面对互相“暧昧”的过程中,都各自展示了彼此之间的吸引力,而当他们一起聚会时,或者彼此访问对方的时候,都不惜客气的给对方做足了面子。
  那么,中印之间,习近平与莫迪之间,为什么都要像孔雀一样,展开美丽的羽毛,互相让对方嫉妒,又互相让对方客气和相爱呢?
  原来,印度和中国都已经进入世界10大经济体行列。中国2014年的GDP总量是10.3万亿美元,是美国的60%,日本的两倍,排行世界第二;印度的GDP已经超过2.2万亿美元,排列第九。另
  外,这两个国家都保持7%以上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其它8大经济体。
  也就是说,中国和印度,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内,在世界的10大经济体排行榜上,还将继续上升。中国一定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印度也将不断地超越许多其它主要国家。
  中印两国的人口总和为25.6亿人,接近世界总人口的36%,是欧洲、北美洲人口总和的三倍。不可否定,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重心,将不断地向这两个国家倾斜。
  如果说20世纪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欧、美、日的话,那么,再过20年,其最厉害的竞争对手一定是印度。
  与此同时,印度的迅速崛起,已经把中国的发展当成其最重要的坐标系。40年前,印度的人均GDP不比中国低,现在,印度的人均GDP只是中国的四分之一弱。
  所以,中国改革开放的神速发展,早在25年前就已经激发了印度崛起的意志,印度人认为,中国人能做到的,印度也能做到。
  相对于中国,印度还存在许多弱势。例如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文化教育和科技,农业,制造业,等方面,印度人还远不如中国。土地所有制,国家治理能力,老百姓的积累和勤劳程度,等等,印度也不是中国的对手。
  不过,最近有些学者认为,印度只需要一招,就可以击败中国。这一招,就是印度的人口年龄结构,将造就印度未来的巨大人口红利,就像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一样,靠的就是劳动力丰富,老年人口比例低,社会负担轻的优势。
  可是,经过40年的人口生育计划,中国的人口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0-14岁的人口比例只有16%,6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已经超过10.5%。
  印度人口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形,0-14岁人口比例为28%,65岁以上人口占比只有5.8%。
  也就是说,印度人口12亿人,比中国少1.6亿,可是,印度的劳动力人口很快就会超过中国。同时,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是中国的3倍,再过15年,相对于中国,印度将有明显的人口和劳动力优势。
  中国可能要面对严重的未富先老的现象,在人均GDP收入还没有到达1.5万美元之前,就失去了经济继续增长的强劲力量,因为每个劳动力所要抚养的人口,特别是年老体弱的人口数量急剧上升。
  2014年,印度GDP增长速度与中国持平,2015年极有可能超过中国。之后,如果印度由于人口优势而长期超过中国的人均GDP增长速度,那么,印度追赶中国是有可能的。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印度想超越中国的难度还非常大。
  首先,印度的GDP总量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就算印度的增长速度快于中国,也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达到中国今天的水平。
  其次,印度的存款率远没有中国高,加上人口增长速度比中国快,人均投资率将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无法超越中国。而人均投资少,是印度长期增长最大的阻力。
  第三,印度农业生产率远不如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二,粮食以外的农产品产量也远不如中国。印度农业的相对落后,是印度缺乏工业化所需要原始动力的致命因素。
  第四,印度的基本建设落后。高速铁路几乎为零,高速公路远比不过中国,航空、港口、桥梁、隧道的建设,也与中国不同日语。印度想在基础建设方面超越中国,不是数十年的时间,无法谈起。
  第五,印度的土地制度,国家集中力量搞建设的能力,远不入中国。例如,中国要建一条100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可能从规划到通车,只需要5年的时间,而印度却需要10年到15年的时间,而且,建设的成本也不是一个水平的。
  第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印度再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很小。莫迪说印度是世界跨国公司的后院办公室,但是,这样的业量,绝无可能支持一个世界重量级的经济体。
  因此,印度想超过中国,还必须在制造业方面下功夫,而由“中国制造”变成“印度制造”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中国已经启动了“中国制造2025”的计划。
  第七,既然人口结构问题是印度超越中国最大的优势,那么,我相信中国政府一定会很快清醒,对人口政策进行认真的重新审视,尽快全面实施“二胎”政策,甚至是“三胎”政策,使人口不至于在14.5亿的顶峰以后,迅速下滑。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政府把握好自己发展的优势,及时改变人口政策,避免人口迅速老化,印度应该在未来的30年,甚至50年之内,无法赶上中国。
  本文作者:姚树洁,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创建院长,经济学教授,著名华裔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UF047)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时长:08:30
时长:03:26
时长:05:24
时长:05:24
时长:01:34
时长:01:12
时长:01:53
时长:01:12
时长:01:24
时长:02:12
时长:03:11
时长:02:00
时长:04:11
时长:02:09
时长:01:11
时长:06:02
时长:00:46
时长:05:24
时长:01:12
时长:00: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与印度会不会开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