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工作安排系统重点对吗

发改委: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提出3大重点工作|区域经济|发改委|重点工作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发改委: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提出3大重点工作
  证券时报网()08月04日讯
  发改委网站消息,发改委今日发布上半年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情况:今年以来,地区经济增长格局呈现出“东部缓中趋稳,中部稳中有进,西部稳中有忧,东北降幅较大”的总体特征。
  对于下半年区域经济重点工作安排。发改委提出三大重点任务:一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二是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三是加强区域规划和政策的贯彻实施力度。
  全文如下:
  一、上半年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呈现出两个积极变化:一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速降幅逐渐收窄,呈现逐步趋稳的良好态势。二是中部地区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固定资产投资等增速居各地区之首。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各个地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东北地区深层次问题凸显,西部地区总体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地区经济增长格局呈现出“东部缓中趋稳,中部稳中有进,西部稳中有忧,东北降幅较大”的总体特征。
  从经济增速看,初步预计,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继续快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仍低于东部地区。从工业增速看,中部地区保持较高增速,上半年,中部地区除山西以外,其余5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在11%以上;东部地区的天津、江苏、福建、海南等省份增速较快;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增速较快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降势明显。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均有所回落,中西部地区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对外贸易看,西部地区趋于好转,东、中部和东北地区下滑明显。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看,东部地区增速最快,东北地区增速最低,中西部地区降幅较大。
  二、今年以来开展的重点工作
  (一)继续编制实施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一是组织编制若干重要区域规划,支持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主要包括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等,并报经国务院批复实施;会同有关部门联合批复云南桥头堡滇中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抓紧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积极做好环渤海地区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二是大力推动已出台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切实加大实施力度,对近几年出台的若干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开展第三方评估;积极发挥部际联席会议、省际会商制度等协调机制作用,推动解决规划实施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落实中央关于实行精准扶贫,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战略要求,继续加大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力度,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55亿元,比上年增加20亿元,计划搬迁安置农村贫困人口91.69万人。继续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与扶贫攻坚,加快落实片区规划明确的重大项目和政策。二是全力做好涉藏涉疆和对口支援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疆西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等省藏区工作力度,着手开展“十三五”对口支援规划前期研究,全面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对口协作、对口援黔等工作。三是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组织编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三)统筹推进国土开发整治。一是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二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组织开展试点工作跟踪评估与监督检查,强化围填海计划管理,国务院批准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三是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继续做好太湖、渤海、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工作。
  (四)不断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一是加强对国内合作的统筹指导。指导重点示范区产业转移承接工作,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加强跟踪评估,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二是推动完善国际区域合作机制。继续强化中欧区域政策对话合作机制,推进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工作。继续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进一步深化中亚区域经济合作。
  三、下半年区域经济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东部地区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稳定发挥东部地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特殊“稳定器”作用。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努力扭转东北地区经济下滑趋势。落实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内陆和沿边开放,保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不断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扎扎实实打好扶贫攻坚战,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全面贯彻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重点落实有关政策。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三是加强区域规划和政策的贯彻实施力度。高度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抓紧推进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等重点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强化已出台规划政策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与监督检查,狠抓政策落实和规划实施工作。研究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丰富发展更加灵活有效的区域政策手段,逐步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数码娱乐DVD导刊双语学习报
当前位置:
开拓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聚焦2015年经济工作着力点
&来源:&&作者:
吴量亮 郑莉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以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新体制,着力突破难点问题,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城镇功能,推动各区域板块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提升标杆,彰显特色、竞相发展。如何加深认识,把握重点,又好又快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
  瞄准长江经济带,打造重要战略支点,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长江经济带战略,明确将安徽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我省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经济社会发展迎来新一轮重大历史性机遇。
  &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给我省带来巨大的政策叠加效应,特别是强化了东向联系,打通了西向、南向通道,将推动安徽发展迈向更高境界。 &省政府参事、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程必定表示,长江经济带建设不仅是沿江地区的发展机遇,也是全省各地的共同机遇。
  会议明确,密切跟进、认真落实国家部署,重点在综合立体交通大通道、产业和城镇布局、高水平开放平台、绿色生态廊道等方面,加强系统研究谋划,做好规划、政策和项目储备。
  &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新背景下,各区域对自身发展要有更加全面和更高层次的认识。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认为,皖江、皖北、皖南和大别山地区,关键是要围绕国家战略的宏观意图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融入到国家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也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部署。 &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表示,随着国家战略规划全面覆盖我省各大区域,全省区域发展正在构筑崭新的发展格局,目标是把安徽打造成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
  彰显特色发挥优势,实现各区域竞相发展,强化全省经济多极支撑
  皖江示范区力争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和绿色发展进入新阶段,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积极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我省各板块彰显特色、竞相发展,多极支撑的区域增长格局正加速形成。
  &沿江各地应把握政策机遇,将黄金水道先天优势化为竞争实力,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城镇功能,把皖江开发开放提升到更高水平。 &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赵金宝建议,应进一步提高合肥在省内的经济首位度,提升省会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推动我省在更大范围内整合配置要素资源,促进安徽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合肥市正瞄准国家提出的建设内陆经济开放高地、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推动改革发展,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努力建成与南京、杭州相媲美的国际都市区。
  会议提出,皖北地区要以实施商合杭高铁、引江济淮等重大工程为契机,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南北合作共建水平,不断开拓发展的新路径和新空间。 &如果说中西部地区是全国经济的&最大回旋余地&,那么皖北地区就是安徽经济的重要&回旋余地&。 &阮华彪认为,皖北地区要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的有利机遇,加快发展步伐。
  &在新常态下,皖北地区不能以老眼光去拼资源、拼人力。 &赵金宝表示,在落实、用足用活已有政策的基础上,有关各方应把注意力和着力点放在提高皖北劳动者素质上来,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人才优势,夯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搞活县域经济,拉长发展短板,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县域经济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各地县域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为全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前三年,县域GDP年均增长12.6%,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去年前三季度,我省县域生产总值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把搞活县域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有裨益。 &赵金宝表示,2013年全省62个县(市)户籍人口占全省71.7%,但GDP仅占48.4%,县域经济仍是我省经济的短板。
  会议提出,在新常态下,与城市经济相比,县域经济由于产业层次不高、抗风险能力弱,经济下行压力更大,转型任务更重。各地及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并主动适应新常态,拿出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谋划推进县城建设、园区发展、招商引资、特色产业培育、民营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在转方式调结构上迈出更大步伐。
  &做大做强县城,提升县城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对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省发改委地区经济处处长李向阳介绍,作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省,我省正着力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担机制、产城融合发展机制、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记者 吴量亮、郑莉)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①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中安在线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须注明来源,如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②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
24小时新闻排行
安徽国内国际部门责任清单
当前位置:
&>&&>&&>&&>&
主要职责具体工作事项负责全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等重要经济总量的平衡和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提出国民经济发展和优化重大经济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政策;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组织研究提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组织编制国土整治、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参与重点工程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年度计划的相关管理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与管理;牵头负责央企对接工作;组织实施对口支援工作;承担“长三角”地区、海西区合作工作,对接海洋经济工作。&牵头完成年度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下一年度计划安排情况报告,提交市人代会审议协调和平衡各项专项计划每季定期检查年度计划目标执行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开展统筹城乡发展中有关体制机制及政策问题的研究组织开展强镇扩权改革指导全市中心镇体制改革和政策实施,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牵头开展中心镇培育发展体制机制及政策问题研究参与制定乡镇集体资产管理的有关政策参与研究制定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社区股份制政策牵头小城市培育和中心镇发展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小城市培育和中心镇发展会同市财政局、市统筹办对中心镇培育专项资金分配进行监管参与重点工程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年度计划的相关管理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与管理负责央企对接工作承担全市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帮扶西藏那曲地区、青海海西州的日常工作牵头编制对口支援总体规划及指导对口支援专项规划的编制综合协调市级各部门和各县(市、区)对口支援(帮扶)工作检查对口支援计划实施进度与工作情况,统计、报送相关信息协调联系前方指挥部,做好后方保障服务工作承担市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协调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海西区合作工作中衢州市的有关工作研究提出全市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组织“山海协作”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人民日报:坚持协调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二
&&&&来源:&&&&
  当今中国,处理复杂经济社会关系如同弹钢琴,统筹兼顾各方面发展如同指挥乐队,只有协调,才能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响曲、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曲。“五大发展理念”把协调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努力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历史必将证明,把握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到协调发展,我国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协调与失衡相对立。历史上,失衡的发展、失衡的体制使一些国家落入“陷阱”、陷入灾难。协调发展理念,是认识把握协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是总结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提出来的,是正视我国发展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提出来的,目的在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协调发展吸取世界发展经验教训,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之举。发展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需要各方面、各环节、各因素协调联动。需求无限性与供给有限性的矛盾、此消彼长或此强彼弱的矛盾、发展慢与发展快的矛盾长期存在。消弭这些矛盾,既要推进发展,又要搞好协调,实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这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求发展、谋发展,但发展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发展进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总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陷阱,最棘手的是“中等收入陷阱”。二战结束不久,许多国家和地区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协调好的国家和地区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协调不好的国家则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拉美一些国家已在“中等收入陷阱”里受困挣扎长达数十年。它们除了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还饱受就业困难、贫富分化、社会动荡、腐败多发、贫民窟乱象、公共服务短缺等的困扰。因此,发展均衡与否、协调与否,成为衡量世界各国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把尺子、一道杠杠。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法宝。有了它,就能补短板、强整体、破制约,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协同配合、均衡一体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铺路架桥。
  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举。办成一件事,需要协调;推进一项事业,需要协调;成就一番伟业,更需要协调。协调是成事成功的一大规律、一把“金钥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一大核心理念。当前和今后五年,我们的中心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难在“全面”。这个“全面”,既要城市繁荣,也不让农村凋敝;既要东部率先,也要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丰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现在,一些地方存在的只要城市这一头而丢了农村那一头、只有经济增长而无生态改善、只鼓了钱袋子而空了脑瓜子等现象,都不符合全面小康要求,也不是人们理想的幸福生活图景。要“全面”,就得协调。“全面”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协调出来的。协调就得统筹兼顾、注重平衡、保持均势,把分散的部分系统化,把发散的局部功能整体化,把薄弱区域、薄弱领域、薄弱环节补起来,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只有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才能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协调问题,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效能,进而全面建成让人民满意的小康社会。
  协调发展彰显发展规律性,是提高把握发展规律能力的科学之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因素和领域构成的“有机体”,“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有机整体论、交互作用论、合力论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必须“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强调要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和具体化,是促进当代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创新理论,是当代中国切实管用的协调发展观。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向中央基准看齐”,提高认识发展规律和协调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按协调发展规律办事、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水平。
  促进区域、领域、两个文明平衡发展
  协调与整体关系密切。协调的范围是整体,协调的方式是发挥整体效能,协调的目的是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作为发展理念,协调有其明确内涵和要求,主要是着力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
  协调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这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做好经济社会工作的重要原则。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协调要求区域平衡,实现区域整体平衡发展。我国国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自然条件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历史基础有别,因而长期存在较大发展差距。这就需要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加快构建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受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由于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城乡差距较大,有的地方“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有的地方市民满意、农民失意。这就需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了,我国发展就有了崭新的空间布局、合理的利益格局,就会获得广阔发展空间和充足发展后劲。
  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协调要求各领域整体平衡,着力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领域的整体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相形之下,社会建设比较滞后,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是必要的,但在经济总量做大以后则要注意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平衡,否则就会出现“中等收入陷阱”“阿喀琉斯之踵”等病灶,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这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做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和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工作,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同时必须看到,维护发展成果需要强大的国防能力、稳定的发展环境。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唇齿相依的两个方面。现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延缓和抑制国防建设。特别是当今世界还很不安宁,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不可能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维护人民利益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把国防建设深深根植于国家经济社会母体,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既使国防建设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使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从国防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协调要求“身”“心”系统平衡,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平衡发展,坚持两个文明并重。对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实际上物质文明这一手抓得比较硬、精神文明这一手抓得比较软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地方把GDP增长作为硬指标,把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作为软约束,在发展中只注重提升经济实力,忽视思想文化建设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这就需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轮驱动、双翼共振,促进“硬实力”和“软实力”一起增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历史一再证明,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当前,必须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更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将协调发展贯穿于发展各方面全过程
  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协同意识、补短意识,把协调发展贯穿于发展各方面、全过程,让协调出动力、出生产力、出合力。
  增强大局意识,提高发展系统性。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多,各领域各层次之间关联互动越来越紧密。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中行动,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用系统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推动工作、处理关系。这就需要我们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识大体、谋大事、顾大局,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勇于动自己的“奶酪”,摆脱局部利益、部门利益和地区利益的束缚与羁绊,真正从国家整体利益、人民长远利益出发开展工作、推动发展,提高发展的系统性。
  增强协同意识,提高发展耦合性。协调发展内在地要求协同发展,凝聚发展合力。习近平同志强调,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对涉及面广泛的改革,要同时推进配套改革,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各项改革发展举措的关联性、耦合性,树立“双赢”“多赢”“全局赢是最大的赢”“整体赢是最好的赢”的观念,摒弃“零和”思维,走出“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误区,克服“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甚至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陋习,多些“雪中送炭”、多些和衷共济,使各项改革发展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
  增强补短意识,提高发展均衡性。“补厥挂漏,俾臻完善”。补短板对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木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要增强补短意识,认识到补短板也是谋发展促发展,也是调整比例、优化结构,增强后发优势、培植发展后劲。补齐短板意味着协调成功、整体增效。下决心优先解决涉及发展全局的那些“心头之患”,补齐补牢可能导致改革发展功亏一篑的那些短板;把补短板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加强研判,防止出现新的短板,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牢固树立协调理念,坚持协调发展,与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一起,必将引领我们向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稳步前进。
  《 人民日报 》( 日 07 版)
(责编:王政淇、文松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观点集粹|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安排系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