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68岁女30年工岭今年应涨多少工资呢?

2016年退休工资还涨吗 2016年职工养老金涨吗?2016年工资调整方案_今日头条
当前位置: >
> 今年职工工资调整:企退人员养老金11连涨
今年职工工资调整:企退人员养老金11连涨
09:12:36 来源:经典网()
摘要:2016年退休养老金调整2015年工资调整方案2016年退休工资还涨吗2014年职工月平均工资退休职工养老金调整养老金并轨工资涨多少军队职工工资调整标准2016年职工养老金涨吗2016年警察涨警衔工资
2016年退休工资还涨吗 2016年职工养老金涨吗?2016年工资调整方案
人社部发言人李忠介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近4000万在职人员,调整基本工资标准要将部分规范津贴补贴纳入基本工资,在基本工资标准提高的同时,规范津贴补贴要按相同的额度相应减少,这部分收入并没有增加。其次,调整基本工资标准,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步进行,增加的基本工资大部分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个人缴费的改革成本。
考虑这些因素,实际增资幅度并不大。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月人均实际增资300元左右。
企退人员:养老金十一连涨
从日起,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再提高10%。这是我国连续第十一年上调企退人员退休金。人社部发言人李忠介绍,全国近8000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全部发放到位,调整后的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2200多元,月人均增加约210元。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向运华表示,近十一年来,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以每年10%的增幅上调,明显大于CPI涨幅,养老金绝对水平在提高。而CPI是综合物价指数,其中的家用电器等价格下降较快,但食物等退休人员的生活必需品涨幅较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养老金上涨的福祉。
第一页:第二页:第五页:第六页: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大家喜欢看您现在的位置:
2015年退休职工涨工资最新消息:退休年龄和退休工资的最新规定
  2015年退休职工涨工资最新消息:退休年龄和退休工资的最新规定
  近日,2015有关退休年龄和退休工资的最新规定发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政策新内容。
  退休年龄的延长,以此提高养老金给付门槛的确是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而出现的必然趋势。网络传:中央关于退休年龄延5用10已敲定,备受关注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步伐渐行渐明朗,关于2015新的退休年龄和退休工资规定详情如下:
  首先,从2015年开始,1965年出生的女性职工和居民应当推迟1年领取养老金,1966年出生的推迟2年,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女性65岁领取养老金。
  其次,从2020年开始,1960年出生的男性职工和居民推迟6个月领取养老金,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男性职工和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
  退休工资新规定
  基本工资工人按照工人资格定:
  随国民经济增长:10年工龄2000元,15年工龄2300元,20年工龄2500元,25年工龄2800元,30年工龄3000元,40年工龄3500。
  工龄工资(含工龄):
  随着工龄增长,每年30元。工龄工资的实行这不仅是对老工人的照顾问题,更重要的是鼓励终身从是工人,有利于工人队伍的建设和工人队伍的稳定。
  工作工资:
  所得补贴按照实际按劳取酬原则;主要是鼓励工人多干活,特别是年轻工人精力充沛,他们多劳动多生产,并得到应有的报酬,不仅是心理的安慰,也是对他们的鼓励。
  绩效工资:
  月份及年奖金(取代职称工资)。这部分奖金,只能占工资的10%左右。大家推荐竞比实绩,每年年奖金,不终身制。每个工人积极努力年年有希望。主要是激励工作出成效,优质优得,不仅要激励多工作,更要激励劳动人民。
  特优津贴:
  若全体工人公认的特别优秀工人,无名额限制,县市以上部门高标准考核认定,象领国务院津贴领县/市政府津贴,不终身制。主要是对那些在劳动工作在有特殊研究成果,并得到很好的推广,可根据影响范围的大小确定等级,或者说是以国家及,省级,地市、县确定不同的标准,使那些有才华的工人得到应有的报酬,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工人的退休金:
  按照工龄,每工作一年100元。依此类推工龄10年的退休金是1000元。参加工作20年的退休金是2000元,参加工作30年的退休金是3000元,工龄40年的退休金是4000元。不分高级工,中级工,还是普通工人。退休金一律平等。公务员也要不分职位高低一律平等。和工人的退休金一样。三年以内执行完成。
  养老保险:
  一般来说要交满15年,到退休的时候才能终生享受养老金,所以想拿养老金的人请务必在自己退休前15年就开始交。如果到退休年龄交养老保险不满15年,那等到你退休的时候国家会把你的个人帐户上存8%的养老金全部退给你。那单位给你交的21%到哪里去了?国家把单位为你交的21%的钱全部划到国家的养老统筹基金里了。
  收入证明收入证明范本
  退休新政策的下发,作为公民的我们自然只能接受,我们更应该的是去学会理解,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
  2015年新退休年龄规定已出 比9级地震都震撼
  网络传:中央关于退休年龄延5用10已敲定,备受关注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步伐渐行渐明朗,详情如下:
  从2015年开始,1965年出生的女性职工和居民应当推迟1年领取养老金,1966年出生的推迟2年,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女性65岁领取养老金。
  从2020年开始,1960年出生的男性职工和居民推迟6个月领取养老金,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男性职工和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
  快来对照一下你哪一年退休啊?
  新的退休规定
  1.基本工资工人按照工人资格定:
  10年工龄2000元,15年工龄2300元,20年工龄2500元,25年工龄2800元,30年工龄3000元,40年工龄3500。(随国民经济增长)
  2.工龄工资(含工龄):
  每年30元,随着工龄增长。工龄工资的实行这不仅是对老工人的照顾问题,更重要的是鼓励终身从是工人,有利于工人队伍的建设和工人队伍的稳定。
  3.工作工资:
  补贴按照实际按劳取酬原则;主要是鼓励工人多干活,特别是年轻工人精力充沛,他们多劳动多生产,并得到应有的报酬,不仅是心理的安慰,也是对他们的鼓励。
  4、绩效工资:
  月份和年奖金(取代职称工资)。这部分奖金,只能占工资的10%左右。大家推荐竞比实绩,每年年奖金,不终身制。每个工人积极努力年年有希望。主要是激励工作出成效,优质优得,不仅要激励多工作,更要激励劳动人民。
  5、特优津贴:
  全体工人公认的特别优秀工人,无名额限制,县市以上部门高标准考核认定,象领国务院津贴领县/市政府津贴,不终身制。主要是对那些在劳动工作在有特殊研究成果,并得到很好的推广,可根据影响范围的大小确定等级,或者说是以国家及,省级,地市、县确定不同的标准,使那些有才华的工人得到应有的报酬,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6、工人的退休金:
  按工龄,每工作一年100元。依此类推工龄10年的退休金是1000元。参加工作20年的退休金是2000元,参加工作30年的退休金是3000元,工龄40年的退休金是4000元。不分高级工,中级工,还是普通工人。退休金一律平等。公务员也要不分职位高低一律平等。和工人的退休金一样。三年以内执行完成。
  7、养老保险:
  一般要交满15年,到退休的时候才能终生享受养老金,所以想拿养老金的人请务必在自己退休前15年就开始交。如果到退休年龄交养老保险不满15年,那等到你退休的时候国家会把你的个人帐户上存8%的养老金全部退给你。那单位给你交的21%到哪里去了?国家把单位为你交的21%的钱全部划到国家的养老统筹基金里了。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southmoney
南方财富网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8小时排行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使用您的微博帐号登录,即刻尊享微博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QQ帐号登录,即刻尊享QQ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人人帐号登录,即刻尊享人人用户专属服务。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正在加载...
请选择打赏金额: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收藏成功,可进入
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爸爸去哪儿2游戏 立即参与
30秒后自动关闭
68岁女与51岁男 不伦恋引发的凶杀案">68岁女与51岁男 不伦恋引发的凶杀案
播放量数据:快去看看谁在和你一起看视频吧~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牟定县农业信息网
牟定县农业局
&|&&|&&|&&|&&|&&|&&|&&|&&|&&|&&|&&|&&|&&|&&|&&|&&|&&|&&|&&|&&|&&|&&|&&|&&|&&|&&|&&|&
(07-14)&&(02-24)&&(02-24)&&(02-24)&&(02-24)&&
您现在的位置:&&&&
页面功能 【字体&&&小】&&【】&&【关闭】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报道 6个村庄的60年
【发稿时间: 9:12:04】
【作 者:】
【主 题 词:】
【责任编辑:王存刘】
【稿件来源:三农在线--农民日报】
【审核发布:王存刘】
 && 再过十多天,就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作为共和国最基本的单元,中国60多万个行政村,在这大时代的脉动中展现了蓬勃的生机。  小小的村庄,见证了共和国的茁壮成长,也折射了6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轨迹。为了展示6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报在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中选出了6个村庄,派出记者进行深入采访。这些村庄,有的是几十年的老典型,有的是一个时期的明星,也有的是新时代的佼佼者,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探索者。他们有着不同的名字,但与国同兴是他们共同的特征。今天,我们怀着对共和国的深深祝福,对中国农民的真挚感情,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报道―――《6个村庄的60年》。《西沟村:太行深处的一个传奇村庄》是其中的第一篇。  随后陆续报道的村庄是: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四川省广汉市江南村、吉林省四平市红嘴村、河北省蠡县辛兴村、山东省淄博市傅山村。
在巍巍太行的南部腹地,有一个普通而传奇的山村,她就是西沟村。  西沟村域只有635户,2138口人,组织设置却为党总支。  说它普通是因为它是一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村子,从经济发展状况看它至今也并不显眼;而它的传奇在于它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引领了中国农村的变革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共和国地图上唯一被标出村名的行政村―――据称也是我国历来全国地图上标出的第一个村庄,村里曾经同时有李顺达、申纪兰两位代表参加了第一至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申纪兰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参加了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唯一代表……  西沟和李顺达
  西沟隶属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乡。平顺雄踞太行之巅,西沟大山养育出的英雄的太行儿女,在“解放”这一伟大的历史时段,凝聚和升华了伟大的太行精神,西沟是绽放在太行山的“解放”之花。  抵达长治市后,记者听说有一条主要街道与西沟最早的“掌门人”李顺达有很大关系,就专门去参观了这条街―――英雄路。这是长治市的繁华街道之一,在街道的两端分别有一处肯德基店。但街上匆匆行走的人们已经很少有人了解这里发生过的影响深远的一些事情了。  据记载,日,中共长治市委员会和长治市人民政府就正式成立了。当年12月2日至21日,太行区第二届群英会在长治隆重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全区39个县、3个市的代表共427人。西沟村的李顺达在会上当选为“合作劳动一等英雄”。李顺达等英雄当年戴着大红花,就是沿着这条路在群众的欢呼声中登上大会主席台的。为了纪念这次盛会,会后将长治市最繁华的街道命名为“英雄街”,同时命名的还有“英雄广场”、“英雄台”。  西沟山连山沟套沟,1930年之前还无人定居。自1930年起陆续有穷困人家到那里垦荒坡地谋生,其中就有从河南林县逃荒而来的李顺达一家。  当时的李顺达只有15岁,全家租种5亩瘠薄山地,劳动一年除交租外,所剩无几,仍难糊口。有一年打下的粮食全部交了租,还欠下3石粮食债,只能吃糠菜度日。无奈,家里将四女送给了别人。李顺达的父亲在晋城打工,一天劳动十几个小时,还要遭毒打,最后因讨要工资死于非命。全家人的生活重担落在了母亲郭玉芝身上。  1938年,共产党来到平顺领导农民建立抗日根据地。李顺达这年7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西沟村支部书记和武委会主任。李顺达积极响应根据地政府的号召,提出了“山区要想富,发展农林牧”的主张。由于他积极组织群众和民兵生产度荒、支前参战,连年被评为劳动模范、民兵战斗英雄。  邓小平同志1943年7月在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上发表的《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给出了西沟村和李顺达脱颖而出的历史背景:抗战初期,我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自给自足、自力更生”的经济建设方向,六年来我们就在这个方向下进行我们的建设的工作。经过了无数曲折,遇到过不少的困难,到现在,我们才摸索出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使我们不仅保障了抗战的需要,保护了人民的利益,打击了敌人的掠夺计划,而且为反攻和战后建设做了不少的准备。  1943年2月,为了克服日军“扫荡”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李顺达积极响应边区政府“组织起来”的号召,在他所在的老西沟村带头组织起太行山第一个互助组。  组织起互助组后,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有些组员家里揭不开锅。李顺达首先拿出自己家里仅有的一点存粮接济困难户,自家人天天吃糠。他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组员,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开展生产自救,省吃俭用,积极交军粮,支援前线。1944年,李顺达作为互助组带头人,被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共产党领导农民搞土改后,李顺达的母亲郭玉芝不仅十分支持李顺达开展革命工作,还积极带领妇女同封建势力作斗争,194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群众推选为村妇救会主任,当选为平顺县头等劳动英雄。1946年,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解放区广泛兴起,郭玉芝率先自买木料,制作纺花车、织布机,又组织西沟妇女,成立了妇女纺织组,她倾心传授纺织技术,培养了11名纺织能手。在百日纺织运动中,被评为全县劳动模范和纺织英雄。在她和李顺达的带动下,李家次子富达、四子存达相继参加子弟兵(后来次子在战斗中牺牲),三子贵达也参加了抗日救国工作,3个女儿和3个儿媳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优秀妇女干部和生产积极分子。据了解,李顺达的母亲郭玉芝也是申纪兰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会工作的最直接引路人。“我在西沟工作,是李顺达的娘亲自找我说的。”申纪兰这样回忆说,时间大约是在1949年春节前后。  经过艰苦的努力,西沟人贫困的生活变得殷实起来。据《上党经济史》记载,到1948年底,李顺达全家10口人,已拥有房12间,窑3孔,山林27亩,耕地37亩,年收粮80石,还养了5头大牲口,34只羊。  这一年,李顺达家盖了新门楼,上面镶嵌了时任平顺县长任映仑赠送的4个字“劳动起家”。平顺县人民政府赠送的“劳动英雄”牌匾悬挂在了门楣上,新中国成立后这块牌匾被运往北京,一直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  这一年,李顺达互助组被中共太行区委和太行行署表彰为“翻身农民的道路”。  毛主席亲自写按语推介西沟
1951年9月毛泽东主席接见李顺达
  解放初,已经探索组织起来带动农村发展的西沟村,顺应了新生的共和国发展的方向,很快成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锋村庄。  由于是早已全国闻名的老劳模,李顺达有机会在建国后两年时间里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三次接见。  1949年11月,他应邀到天津参加城乡物资交流会,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  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又一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平顺县志》中记载,李顺达被选进了主席团,和毛主席坐在一起,毛主席说:“中国的山地很多,南方有大别山,山西有太行山、吕梁山,就是到了社会主义也不能不要山区。你们住在山区要好好建设山区,绿化山区,将来把山区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你们这些人要起带头、骨干、桥梁作用。”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你们这些人千万不敢落后。”会议上,李顺达获得了由毛主席亲自题写的“生产战线的模范”奖状。  1951年9月他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农民代表第三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平顺县志》中记载,参加国庆宴会时,毛主席又鼓励他更好地建设山区。会议结束后,毛泽东特邀各界代表吃饭。和毛泽东同桌吃饭的有工人、军烈属、知识分子以及资方代表各1人,农民代表即是李顺达。宴会上,毛泽东问:“你叫李顺达?”李顺达回答:“我叫李顺达。”毛泽东说:“你住在太行山上,那个地方石厚土薄,你做出了贡献,我敬你一杯。”李顺达激动地说:“主席,我可担当不起,要不是您老人家领导得好,我们什么也干不成。”从此,他更加坚定了在山区艰苦创业的信念。当第三次受到毛泽东接见返回家乡时,在长治市的英雄路,他又一次受到群众的夹道欢迎。  日,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他组织26户农民,在西沟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定名为“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大伙选他当社长,推举申纪兰为副社长,并民主制定了初级社的章程。  这个初级社在当地并不是最早的。1951年4月,晋东南地区试办了全国最早的10个合作社;与西沟相邻的平顺县川底村试办了平顺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而当李顺达互助组提出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要求时,中共长治地委考虑到西沟知名度高,影响大,认为还是慎重些好,没有批准他们试办。“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是李顺达一生的信条。他没有因为中共长治地委未批准试办初级社而灰心,而是积极创造了办社条件。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成立后,许多工作很快走在了前面。  1952年3月,李顺达和与西沟临近的川底村的郭玉恩分别获得农业部颁发的“爱国丰产金星奖”(全国仅有4人获此荣誉,此后西沟的合作社更名为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4月,李顺达随同200多人的中国农民参观团到苏联参观学习。在苏联的4个月中,他随团访问了苏联的5个加盟共和国的9个集体农庄以及许多工厂、学校、拖拉机站、电站。在农场里他见到了上百种农用机械、农场里的业余剧团、图书馆、电影院、俱乐部、托儿所、医疗室、学校,看到农户家中都有了电灯、自来水、收音机、钢丝床,甚至手风琴、钢琴。特别是处在山地的集体农庄,李顺达了解到他们用林牧副业的收入换回粮食,生活就像平川一样好,很受启发。  他很有兴趣地听了苏联山地生产的报告,参观了山区发展展览。在西伯利亚,他学到了植树造林、绿化山区的方法和经验;在格鲁吉亚,农林牧副多种经营相结合,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苏联农民的生活,使他明白了西沟发展的方向。  10月7日,李顺达回到西沟,西沟人敲锣打鼓到1.5公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全村人活跃起来,大家围着李顺达问长问短。李顺达召开全体社员大会,拿着从苏联带回来的画报,让大家看一望无际的大森林,看山沟里的大型木材厂,看一排排整齐的平房,山顶上飞驰的汽车以及高大的奶牛和雪白的羊群。他又介绍了格鲁吉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情况。他告诉大家,西伯利亚和格鲁吉亚的今天就是西沟的明天。当讲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时,他结合自己的感受,形象地说出后来被广为引用的描述:社会主义就是“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走路不小心,苹果碰住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当年秋后,西沟人就开始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沟滩治理的持久战。  1955年,毛泽东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收录了《勤俭办社,建设山区》这篇介绍西沟村的文章,并加了按语:  这里说的是李顺达领导的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这个合作社办了三年,变成了一个包括二百八十三户的大社。这个社所在的地方是那样一个太行山上的穷地方,由于大家的努力,三年工夫,已经开始改变了面貌。劳动力的利用率,比抗日以前的个体劳动时期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一十点六,比建社以前的互助组时期也提高了百分之七十四。合作社的公共积累已经由第一年的一百二十元,增加到了一万一千多元。一九五五年,社员每人平均收入粮食八百八十四斤,比抗日以前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七,比建社以前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点一。这个社已经做了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三年的结果,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五年计划的百分之一百零点六。这个合作社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能够大量增产,为什么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不能够更加大量地增产呢?  毛泽东的推介使李顺达和西沟的干部群众受到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引领潮流的西沟
&&& 1958年12月,申纪兰(后排)等7名妇女代表在中南海西花厅与周总理合影
李顺达陪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西沟推广优选法
  在西沟展览馆的展览介绍中,李顺达和申纪兰被称为“西沟双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西沟双杰”之外,走在时代前沿的西沟还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干部,如张俊虎、李雪桃、胡买松、张高明、秦周则、张章存、周群考、张明朝、侯爱静、张双虎等。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走到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而是为西沟发展作出了默默的奉献。以李顺达和申纪兰二人为代表的西沟共产党人带领西沟人在相当长的时期引领了时代发展特别是农村发展的潮流。  1951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发起爱国增产竞赛的倡议》,全国各地有1938个互助组和1681名劳模应战,推动了全国农业生产发展。  1951年6月,为了支援抗美援朝,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农民发出捐献“爱国丰产号”和“新中国农民号”飞机的建议书,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李顺达互助组共捐旧币51.2万元,李顺达个人捐款15万元。“新中国农民号”飞机的照片至今还在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着。  1954年9月,李顺达、申纪兰和邻村的郭玉恩作为平顺县的农民代表,从当地出发,辗转7天,专程到北京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日,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举行的第四届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和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苏联和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团提出了组织国际友谊竞赛的建议。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积极响应,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荣获列宁勋章的斯大林集体农庄展开了友谊竞赛。  文革风潮中的西沟  在大寨村作为一颗新星腾空跃起之前,西沟一直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典范。但早在1963年西沟就开始了学大寨,比1964年4月毛泽东号召“农业学大寨”还早一年。据《平顺县志》记载,1963年初,李顺达带领平顺县的郭玉恩、申纪兰、武侯梨等劳动模范到大寨参观学习。日,陈永贵到西沟、川底、羊井底参观,在西沟他对李顺达说:“咱们都在太行山上,你在太行山的中间,我在太行山的尾巴上,大寨所取得的成绩是学西沟所取得的,你是我的老师。”李顺达谦逊地说:“我这个老师落后了,得好好向你这个学生学习啊,欢迎你多到西沟指教。”在全国西沟是第一个学大寨村,李顺达是全国第一个学大寨的劳动模范。此后,李顺达、申纪兰曾七次率领西沟和平顺县的干部群众赴大寨参观学习,并在西沟推行了大寨的自报公议生产劳动分值记分法,在生产中效法大寨人的作法,实行“三深”耕作方法。在西沟东西两侧的半山腰修筑了转山水渠,开始了人造小平原工程,片面追求粮食高产,扩种玉米、高粱等高产作物,减少谷子、豆类、小麦等低产作物的种植。  即使在“农业学大寨”期间,全国各地到西沟参观学习的人仍然越来越多,1969年,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筹建西沟接待站,同时,建立中共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西沟接待站支部委员会。支部书记由接待站站长担任,兼任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或常委。支部隶属于中共晋东南地区委员会领导。直到1979年9月,随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西沟接待站的撤销,中共西沟接待站支部撤销。  随着“文化大革命”和学大寨运动的升级,学大寨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政治大革命”。  1968年1月,派性斗争急剧升级、恶化,山西全境掀起大规模的武斗。晋东南地区“红”、“联”两派掀起的武斗更加激烈。受派性的牵连,李顺达被“红字号”绑架拘禁并拷打。此举激起西沟全体群众的极大愤慨,群众纷纷自发地组织起来,随平顺县民兵到长治营救李顺达。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年近花甲的老人,也有中青年、妇女。此事被传为“西沟民兵进城武斗事件”。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开展的揭批清运动中,李顺达被诬为山西反大寨的代表人物、“四人帮”在山西的代理人,身心受到沉重打击。  西沟村党总支、革委会在发动群众促生产的同时,在为李顺达澄清是非、平反正名方面作了不懈的斗争。在晋东南地区组织的批判李顺达“罪行”大会上,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张俊虎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了“批判发言”。会后他又书写了澄清事实真相的材料,并连夜奔赴北京,反映群众呼声,向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李顺达报告,力劝李顺达向中央反映情况。新华社《内参》刊登了西沟村12名老党员以《这样对待李顺达,俺们想不通》为题的文章,实事求是地介绍和评价了李顺达的历史功绩,反映了他们在打倒李顺达问题上的困惑和疑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顺达的“问题”终于水落石出,正义得到申张。李顺达的威信更高了,西沟人更加钦佩他,说他不仅是劳动上的模范,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坚持原则、铁骨铮铮的好党员。1978年,他担任了山西省农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79年,任山西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4月,当选为山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日,68岁的李顺达因心脏病逝世。  虽然一度蒙受了冤屈,但历史给他荡涤了尘埃,赢得了“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的光辉典范”、“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一直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的盛誉。  “西沟女杰”申纪兰
申纪兰在西沟村街心公园前留影
  今年9月10日公布的近亿人评选出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中,“西沟女杰”申纪兰赫然在列。她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呢?  1952年,申纪兰带领西沟的姐妹们冲破“好女走到院,好男走到县”的陋习,在下地劳动中,争得同工同酬的权利,是现代中国农村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这成为中国妇女解放的一块里程碑。  这一年,在李顺达到前苏联参观学习期间,申纪兰在村上走家串户动员妇女下田劳动,发展合作生产。她费尽口舌,好不容易动员妇女们参加集体劳动了,但按照社里的规定,下田一天男人记10分工,妇女只记5分工,而且还要记在男当家的名下。妇女们觉得不公平,有的上了几天工就不参加集体劳动了。  针对这种情况,申纪兰先是带领妇女和男劳力开展劳动竞赛,结果表明相差无几,甚至有的农活妇女比男人还干得好,干得快。于是她就向社里提出“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的要求。社里和村党支部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认为这个要求合理,就制定了男女同工同酬的记工分办法。  她1946年嫁到西沟村的第6天就下地劳动,就成为当地流传一时的新闻。但提出男女同工同酬,可就不止是西沟村里的事了,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一位敏感的报社记者以《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为题报道了她们的事迹:  锄了3天麦,妇女们每天所得的工票还是“老五分”。大家都不愿上地了,说还不如在家里做鞋底。纪兰向社里提出这个意见,男社员都不同意加分,说:“刚领导你们学技术,就来要工票,我们劳动了几十年,也不过十分呀!”纪兰十分为难,又去找党支部。宋金山说:“党是重视这个问题的。你们要再做出成绩来,社员们这种思想就能扭转。”纪兰又去动员妇女。结果有几个妇女仍然上了地。  在耙地的时候,女社员张雪花和男社员马玉兴在一起。张雪花牵牲口,马玉兴站耙。照规定牵牲口的算4分工,站耙的算10分工。耙了一前晌,雪花很不服气,她说:“我为啥不能站耙?”马玉兴说:“不怕把你摔下来?”“雪花要求试试看。两人换了以后,雪花站得满好,整耙了一后晌。到晚上发工票时,雪花说:“我这工票怎样发?”男社员们说:“就这样糊糊涂涂两人一样发了吧。”纪兰很快把这第一次胜利告诉大家,大部分妇女又都上地了。第二天,社里把耙地的事都交给妇女干,留下男人去修整土地、改良土壤。妇女们赶着6、7头牲口,一天就耙完了70亩。  春播快开始了,需要把成堆的粪往整块地上匀。男人担粪匀粪,妇女用锨往粪篓里装粪。一个妇女供应两个男人。照规定妇女装一天粪7分工,男人挑、匀一天10分工。干了一天,妇女们都想挑粪匀粪。男人说匀粪要有技术。妇女们提议男女分开来比一比。社里答应了,给同样多的男人和女人分了同样多的地。男女同时在一个山梁上匀粪。纪兰让雪花先给妇女们匀了个样子,大家才动手匀。男人休息了,妇女不休息。结果不到晌午,妇女的粪都匀完了,有的男人还没匀完。这一来,连最反对同工同酬的男社员张女孩也说:“应该提高妇女的底分了。”  报道见报后,申纪兰名扬全国。1953年8月,申纪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个山区的劳动妇女,以她的劳动和创举塑造了一个新中国妇女的新形象,历史把她推上了一个新高度,也把西沟的政治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  申纪兰的人生从此增添了许多传奇:先后13次见到毛主席,赴苏联见过斯大林;她作为新中国妇女代表,到丹麦参加了世界妇女大会;受到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接见;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采访过她;苏联青年英雄卓娅的母亲给她写过热情洋溢的信,称赞她是与卓娅一样的女英雄。  1958年,申纪兰赴京参加了全国群英大会。  1971年,她担任了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晋东南地区妇联委员;1973年,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第三届省委委员。申纪兰职务高了,地位变了,权力大了,但她劳动人民的本色没有变,始终没有忘记劳动生产,从春种到秋收,她照样忙在地里。在省妇联工作时,她早上早早起来打扫公共卫生、打开水、抹桌子。同志们劝她别干这些杂活脏活,她却说:“我的身份是个农民,是个普通劳动者,现在当了领导就更应该好好地为大家服务。”  1979年12月,国务院再次授予申纪兰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2年,她当选为第四届山西省委候补委员和省人大常委会委员;1983年,她担任了长治市人大副主任。日,中共长治市委召开大会,授予申纪兰“太行英雄”称号,并号召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申纪兰学习。1993年6月,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发出号召,要求全省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向申纪兰学习。申纪兰曾连续当选为第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会委员。  申纪兰曾做过的最大的“官”,是当山西省妇联主任,而且当了10年,但她当“官”和别人当的不一样。1973年,组织上任命申纪兰为省妇联主任。申纪兰说她是在为难中上任的。她怕自己文化不行,没有机关经验,干不好给党抹黑,可组织的决定又不能不服从。省妇联主任论级别是正厅级,当然该享受正厅级待遇。当省领导提出给她转户口、定级别时,申纪兰谢绝了。她说:“我的户口在西沟,我的级别是农民。”于是她和省委做了四项约定: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坐专车。她向山西省委提出,妇联的日常工作由一位副主任主持,自己还是要回西沟劳动。她说:“我向周总理保证过,要把西沟的荒山都绿化了。离开西沟,我还怎么绿化荒山?”“我说甚也不能离了土,我是那长在地里的庄稼,离了土,就活不成了。”  申纪兰几年前从当年学大寨时大队统一修建的三间旧平房中搬出,住到了根据统一规划建设的二层楼房住宅,实现了李顺达提出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面积230平米。记者到申纪兰家中做客,只见客厅周边墙上挂着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房主的合影。在堂桌上,摆放着1958年12月申纪兰赴京参加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期间,与其他6位女社长一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做客中南海西花厅时与周总理的合影。这几面不同寻常的墙壁,记录了历史的沧桑,折射出了中国农村改天换地的时代轨迹。  由于长年不放弃田间劳动,已80岁高龄的申纪兰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作为来自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来找她反映情况的还是很多。无论是什么情况,申纪兰总是认真地看、仔细地听。觉着有道理,她总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把群众的反映传递给有关部门和领导。“我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每天,我还是会扛着锄头下地看看,去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和村子里的姐妹们聊聊家常……”  艰苦创业的西沟精神永不过时  “山连山,沟套沟,山是石头山,沟是乱石沟”“汽车开在二楼上,花椒栽在石板上,房子盖在崖边上,电视有音没图像”曾是平顺穷和难的真实写照。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平顺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相当大的制约,至今平顺仍然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沟作为典型的平顺山区村庄,发展状况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西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为当地的新农村典型和全国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改革开放后,西沟党总支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改革政策,消除了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很快在西沟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申纪兰去南方乡镇企业考察后,在西沟喊出了“无工不富”的口号。从此,西沟这个因为纯农业而闻名全国的村庄,开始了工业化转型。1985年,西沟村根据中共中央1984年1号文件精神和中共平顺县委的安排,带头健全了村级合作经济组织,重新成立了“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1987年,又把农业合作社完善为“西沟金星经济合作社”,申纪兰担任社长。随着经济合作社的不断完善,申纪兰起早贪黑,四处奔波,筹集资金,聘请人才,引进技术,购置设备,不足半年时间,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装机1800KVA,年产1200多吨的村办铁合金厂。之后,她带领西沟村的干部社员,陆续办起磁钢厂、饮料厂、坩埚厂等10多个企业。  记者参观了以申纪兰名字命名的饮料厂―――厦普赛尔纪兰饮料有限公司。这是带动西沟和周边农村农副产品加工的一家龙头企业。山西厦普赛尔纪兰饮料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山西安泰纪兰饮料有限公司,1995年动工兴建,1997年建成投产。它是申纪兰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创办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1998年10月在省市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原公司通过改制组建“山西厦普赛尔纪兰饮料有限公司”。现公司总资产达到640万元,固定资产410万元,从业人员58名,主要生产“厦普赛尔”牌和“纪兰”牌核桃露、果汁、纯净水等系列产品,年产12000吨。1999年公司生产的核桃露被市政府命名为长治市“特色产品”,2000年12月被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2001年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山西省名牌产品”和“最受欢迎产品”奖。同时也被省乡镇企业管理局命名为“科技型先进企业”,被省科技局命名为“民营科技先进企业”。  现在,西沟的山野菜、大红袍花椒、旱地瓜果、核桃露饮料等,源源不断地运出山外。申纪兰说,“只要是规规矩矩经营,老老实实纳税,只要对群众的增产增收有利,我的名字、西沟的名字可以随便用。”对于自己的行为,申纪兰有一个朴素的解释:“党员干部的本色是啥?是劳动,是奉献,是服务。”  近年来,西沟村兴建的饮料公司、石料厂、金星焦化以及山西纪兰商务公司等现代企业,使西沟村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的产业新格局,为平顺及西沟安排了近500名劳动力。2008年,西沟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亿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0元,据称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平顺县里西沟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村。  西沟村党总支书记张高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沟的发展根本上还是要靠教育。西沟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先后建成了西沟幼儿园、西沟希望小学,维修了南赛小学教学楼,教学条件全面改善,现有20多名教师,200多名学生,西沟小学毕业生的合格率、升学率、优秀率均位居全县前列。今年西沟的孩子有不少考上了大学,最好的考取了西南大学,前两年还有考上清华大学的。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西沟顺应形势,加强农技培训和科普推广,成立了西沟金星农民大学,建起了农民文化大院,并先后派出160余人外出学习果树管理、企业营销、计算机知识及有关技术等,同时与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聘请有关专家、教授到该村传授科学知识,使西沟村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教兴村网络。  改革开放中的西沟,更加凸显了“红色教育基地”的功能。西沟被长治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2004年被山西省委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胡锦涛同志视察西沟村后曾写下赞语,西沟是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西沟是新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塑有李顺达铜像的山坡上,建起西沟展览馆之后,大型汉白玉雕塑九龙壁,以及富有民族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意义的大型浮雕壁画相继完成,并不断赋予西沟精神新的内涵,使这种精神真正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西沟展览馆始建于1968年,1971年开馆,2005年扩建布展,现展览馆总面积近1200平方米。1995年3月,西沟展览馆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市委命名为长治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基地。建馆以来,西沟展览馆每年接待参观者10万余人次。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市主要领导先后到西沟展览馆参观。2001年,西沟展览馆又被长治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基地。近年来,前来参观走访的社会各界人士达4300余批20余万人次。其中,省、市、县10多万名党员干部来这里进行廉政宣誓、参观学习、义务劳动,劳模之乡的劳模精神在不断地发扬光大。  日,为了表达西沟人民及全国人民对李顺达的怀念与敬仰之情,在西沟村的大山丛林中,为这位“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典范”建起了纪念亭,树起了纪念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题写了“劳动模范李顺达纪念亭”亭名,薄一波题写了“劳动模范李顺达纪念碑”碑名。  60年来,老劳模李顺达、申纪兰“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西沟精神依然在西沟传承不衰。近年来,前来西沟参观受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达到5730多批149100余人次,西沟展览馆已成为山西省最具影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基地。人们来到西沟,除了能看到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植被和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之外,更主要的便是感受西沟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纪兰已经不是农村的农民了,至少是有了不是农民的机会,而且这个机会不是稍纵即逝,而是长达10年。她坚持不转户口,是要把根留在农村、留在西沟。从另一个角度看,她是为了不脱离农村,不脱离劳动,为了保持劳模的本色,承担自己的责任,在作出一个常人难以承受的牺牲。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西沟村党总支确立了“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建设新西沟,再铸新辉煌”的发展思路,提出了西沟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以党带村、依法治村、科教兴村、环境美村、信息灵村、旅游名村、农业稳村、林果富村、商贸活村、企业强村)和“六大目标”(建成全国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西省红色旅游基地、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治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基地和平顺县经济强村),带领全体干部群众努力奋斗。在中宣部公布的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中,平顺县西沟展览馆被列为全国87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红色西沟的绿色梦想
  西沟村沟壑纵横、山梁交错,地质条件恶劣,但西沟人民在李顺达、申纪兰和历届西沟党总支的带领下靠着能栽活一棵就不愁活一坡的信念,终于使这里变得满目苍绿,使西沟森林覆盖率达到65.5%,绿化率达到90%。  今年8月末,参加全国造林绿化山西现场会的代表们来到西沟村参观,他们对山区人民改造自然的精神发出由衷的赞叹:在这么困难的地质条件下,这样的绿化效果在全国真是个奇迹!  西沟人年年造林锲而不舍,同时突出特色造林,他们让松柏长在山头,杨树长在沟壑,果树长在沟洼,生态、经济、景观、社会效益相得益彰。  8月底的西沟,站在竖立着村史碑,满是山桃树的山坡上,西沟村副村长张章存指着四周密密的林子对记者说,这些年西沟的林地生态越来越完善,不仅有野兔、獾子,还不断有野山羊等野生动物出没了。  走进西沟村委的办公室,只看四面墙上陈列着省级卫生村、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一”劳动模范集体、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不同时期的各类奖旗牌匾。但无论多少荣誉,西沟人觉得最踏实和最在意的还是几十年坚持不断造林护林,并因此获得的荣誉。  西沟村党总支书记张高明在回答记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西沟抓了哪几件大事时,首先提到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万余亩阳坡地栽种生态林。张高明说,对于生态先天条件欠佳的西沟村,多种树不仅环保,还能给乡亲们带来林副业的收入,“相当于一座绿色银行”。如今,每名西沟村民平均拥有20多亩绿树。  在西沟村委办公室,现在仍然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的申纪兰向记者概述60年来西沟的变化时说,主要有3变:山变了,由石头山和荒山变成了绿化山、果树山,满山“绿色银行”;沟变了,七条沟变成了良田,还建了不少企业;路变了,羊肠小道变成了村村通水泥路。  早在1948年,李顺达带领互助组员在山上种山桃、山杏、核桃,在山沟里栽杨柳树。一年时间,互助组共为集体发展经济林110多亩,为以后西沟林业大发展开创了道路。以后,李顺达又带领西沟人首先在树木比较容易成活的万余亩阴坡地植了树。  西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几十年来始终向穷山瘠土宣战,向荒山秃岭进军,植树造林,筑坝造地,营造出一座座“绿色银行”。目前,西沟村造林绿化总面积达到了25000亩,建起了高标准绿化带工程,新建了沙地栈休闲公园、古罗街心公园、西沟森林公园。在这里,除了能看到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植被和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之外,更可以感受西沟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他们正在用这种精神建设着一个红瓦白墙、绿地青草、整洁有序、干净漂亮的新西沟。  在西沟展览馆的陈列中,一张上世纪70年代初俯拍西沟面貌的大幅照片十分引人注目。据介绍,这是1972年广交会即将举行前,周恩来总理派摄影人员乘专机前来西沟拍摄的,命名为《今日西沟》,在这次广交会上隆重展出,成为展现新中国农业成就和农村面貌变化的重要内容。  站在这幅照片前,记者感受当年西沟蓬勃发展的生机超越时空延续到现在:西沟当年引世人瞩目的改造荒山秃岭成为有生机的自然环境的努力,在今天依然得到了发扬光大,为西沟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交集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以李顺达和申纪兰为代表的西沟精神,是人在改造自然中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是在组织起来发展过程中(男女平等)和谐发展的精神,是绽放在太行山的一朵鲜艳的“解放”之花,其对全国各地和各方面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更远远超过了密布西沟300多个山头的“绿色银行”的意义。  (本文采写过程得到长治市新闻中心、平顺县新闻中心、西沟展览馆和西沟村“两委”的大力协助,作者特向以上单位和相关人员深致谢忱!)
1955年西沟生产合作社高级社成立大会
1951年12月西沟初级社成立时的情形
1952年申纪兰(右一)在参加
蒋巷村:昔日“鬼唱歌”今朝“新天堂”&
  穷不生根子富不天生
日温家宝总理视察蒋巷村(蒋巷村史展览馆提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被司马迁写入《史记》里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豪言壮语,一直为后世农民引以为豪。时间行进到上世纪60年代,以穷而闻名的蒋巷村则发出改变农民命运的呐喊:“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并以“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豪言壮举,实现了拯救自己、改变命运的目的。  带着解读蒋巷的渴望,记者倘佯在或柏油或花砖铺就的整洁街道上,186栋红瓦顶的二层别墅楼和138套蓝色大屋顶三星宾馆水准的老年公寓,拥有5名医务人员的卫生站、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小学、村史展览馆、图书馆、农民剧场、生态园、农民乐园、常盛工业园……一一掩映在葱茏滴翠中。馆多、园多、基地多的蒋巷,更有环绕全村近80亩水面“舒卷开合任天真”的荷花,正以其“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气势,尽情吐放着那沁人心脾的清香。  好一处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公墓像陵园、村前宅后像果园、全村像个天然大公园的“世外桃源”!  眼前如诗如画的美景,令记者不由自问:“这里还是农村吗?连穷根的须子也找不见呀!”  在随后的5天采访中,看村史展览馆里那些今昔照片和数字变化对比,听常德盛书记和20多位村民们饱含真情的回忆介绍,才让我确信:这里就是一个由曾经极度贫穷走向今日富裕的共和国新农村巨变的缩影。  为了在记忆中尽可能准确还原那段历史,记者几欲试图从地方志里寻找。然而,或许因其太穷太小,正史鲜有记载。就是现在能够看到的简单数字统计,也是起始于改革开放的1978年。不过,记者还是从下面三个方面获得了足可填补正史  空白的佐证:其一,就是那首广为流传的民谣:“蒋巷泽坞锅底塘,十年九旱一涝荒,泥垛墙、茅草房,树皮菜根拌青糠。”这首民谣生动真实记录了地处常熟、昆山、太仓三县交界处的蒋巷村是何等之穷!因地势低洼,连自行车都骑不进的蒋巷,解放后党和政府给予了很大关怀,但还是因这里的“穷土恶水一条虫”,土质差、地势低、血吸虫泛滥成疫,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是“一斤黄金一斤谷,一天一顿糠菜粥;脸黄肚大皮包骨,三更半夜有人哭”。  其二,记者从村委会副主任张卫清提供的一份资料中,惊喜发现了曾在20世纪60年代两度担任过常熟县委书记的府培生,专门就深入蒋巷村后写的一份调研报告,那饱含情感的详实记述读之催人泪下。其中这样写道:“记得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我独自一人从任阳(现已并入支塘镇)出发,向蒋巷村走去,六里路程走了一个半小时,几乎没有路,弯弯的泥泞小道,每走一步,鞋子都有被泥巴粘去的可能。常德盛见了我,很激动:‘书记,你是怎么来的呀?’惊讶不已。  呈现在我眼前的蒋巷村,土地高低不平,泥塘密布,河道纵横,荒草丛生,村民住着茅草棚,老百姓面黄肌瘦,不少人患上了血吸虫病,男子汉也腆着个大肚子。常德盛也不例外地染上了这种疾病。看到眼前的景象,我心酸了,这不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万木萧疏鬼唱歌’的地方吗?这张残破的图画是中国贫困农村的缩影,使我震惊不已。蒋巷村是‘一声鸡鸣三县闻’的三县毗邻地区,因为穷,几乎成了被遗忘的一角。但这里有着近千名的农民,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要求我们在基层工作的同志,要切实关心农民的生产、生活。面对活生生的现实,我非常内疚,忐忑不安,感到一个县委书记肩上的责任。在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还有这样的贫困村!”  而当大队党支部书记常德盛朴实地向他表示:“请县委放心,蒋巷虽穷,我们会努力的。人家能削平虎头山,我们也能改造低洼地,改变面貌”!县委书记既感动更看到了希望。  这份当年老县委书记的调研报告,情真意切,显示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与农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亲情;也把曾是江南绝无仅有的贫困村活灵活现地记录下来。  其三,便是从那个年代亲历走过来的村民们对记者的讲述:面积3平方公里的蒋巷村,由蒋巷片、徐巷片、黄米泾片和章浜片4个自然村组成,700多口人籍贯竟有5省26县、姓氏多达35个;1700多亩地因地势太低洼,“小雨白茫茫,大雨水汪汪”;不是水灾就是虫灾,全村90%的人患有血吸虫病,男女老少面黄肌瘦,手脚无力,只要肚子里积水太多、经两次“放水”后肯定会死;九年三熟,正常年景水稻亩产也不过百十斤,水涝又不能种小麦,经常苦累一年,没什么收成……82岁的冯雪林和69岁的沈老汉这样回忆。  时至今日,凡是从那个贫困灾害年代走过来的蒋巷村民们,都发自内心深深感谢毛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庆幸身边有一位一心带领大家治水改土、脱贫致富,将肆虐的“瘟神”驱走的好带头人―――常德盛书记。  那么,众口皆碑的常书记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个头不高,嗓门高,脚蹬一双布鞋疾走如飞,说话办事雷厉风行、果断利索。这位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与奖金、不住最好房子、不要专车的书记说:“我今年66岁了,父辈从苏北东台逃荒落户这里,自己生在牛棚里,住茅草房30年。自1966年当村干部至今43年了,我坚信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蒋巷今天翻天覆地变化,证实了这一点。在党的领导下,只要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有勇气,苦干加巧干,就一定能够改变命运。”  这真应了古语“忧危启圣智,厄穷见人杰”的名谚。  治水改土 农业起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察看蒋巷水稻
  蒋巷人根治贫穷的第一步,是从治水改土开始的。记者前边之所以列举蒋巷历史之穷,系为帮助人们理解蒋巷人治穷之难。  为什么治水改土持续43年不间断?  从初见成效到明显见效再到大见成效,是什么力量和理念在引领、支撑800农民温饱后仍不放弃对土地的治理?  当家人常德盛的讲述,让我们不再迷惘。“改变蒋巷人世代贫穷就要先找到贫穷的根源,这根源就是那1700亩土地全都被水泡着,刨掉穷根的关键在兴修水利、抬高土地。这是蒋巷的出路所在,也是我们治穷的突破口。”  常德盛讲的突破口,是他上任后召集村干部共同讨论后的共识。  1968年,迫切摆脱贫困的蒋巷村民开始了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大规模轰轰烈烈的治水改土大战,而当时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外部环境也从客观上鼓舞了蒋巷人。对此,常德盛毫无顾忌地言明,大寨精神没有错,今天仍需发扬,蒋巷是实事求是学,创造性地学,不是追形式。  内因与外因的巧合加正确融合,偏于江南一隅的蒋巷村,700多贫困农民在当家人常德盛身先士卒的带领下,演绎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治水改土四大战役。即从1968年开始的以平坟墩、倒杂树、挖深沟为主的第一战役;从1975年开始的以平整土地、填河填浜为主的第二战役;从1985年开始的以筑路建渠、建设规格田为主的第三战役;自1992年至今的以路、渠、田、林标准化建设为主的第四战役。  上世纪60年代,平坟墩就意味挖祖坟,这在思想文化相对保守的农村,可谓大逆不道。然而,坟墩不平,何谈改土?为此,常德盛曾被一位误解的老阿婆推掉冰冷的河中。常德盛苦口婆心地解释:“如果仍然是这处一块坟地,那边一个泥塘,怎么能够把田地平整好呢?再说,各家的坟墩被搬掉后,我们把他们集中起来建公墓,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这样,不是更好吗?”100多个散坐田中的坟墩,终于在村民的理解支持下顺利搬走了。  当年那位老阿婆,如今就安息在蒋巷村花园式的公墓里。  平坟倒树为整地,挖沟排水才能让更多的地露出来,为此,他们摸索出“三沟”配套做法,降低地下水位。即在每块田里开深沟,再让小沟通中沟、中沟通深沟、深沟通河道。两年后,“小雨水汪汪,大雨白茫茫”的蒋巷,终于成为历史。治水改土的首战回报,是让村民们首次尝到了填饱肚子是个啥滋味。  如果把第一战役视同清除障碍的开路先锋突击战,那么,继而持续10年的第二战役则是全村参战的基础攻坚战。平整土地、填河填浜、开挖新河、修建住房,并第一次将全村发展的总体规划搬上了日程。  根据水利专家规划,挖新河填旧河、削高垫低。村民们跟着常德盛出早工、摸夜工、一工当两工,连大年初一也不停歇,肩挑手推的愣是搬动了50万土方,原来300多个大大小小的塘浜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比原来抬高1米的1700亩田成格、地成方的高标准平整土地。  为彻底改变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村民们以最原始的工具、最虔诚的心愿,竭尽所能的奉献着,有的人累病了,有的人累驼了背,但没有一个累垮的。当看到梦寐以求的一马平川成为现实,他们憨厚地笑了!  这次倾全村之力的10年攻坚战成果,为蒋巷村后来兴办工业、旅游,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的第三战役如同阵地战,从第四战役开始转入了常规战。据初步统计,至今历时43年的这四大战役,累计搬动土方60万立方米、建筑水泥主干道近30公里、明暗水渠2万米、植树近4万株,还有筑坝、建桥,总计投入劳力6万多工,投入资金上千万元。  治水改土让蒋巷农业彻底翻了身,也为科学种田提供了可能。如今人们熟悉的“免耕法”,其发明地就是蒋巷村;改南方双季稻为单季稻,也是蒋巷村。  改双季稻为单季稻,更是顶着“种革命稻”的高压试验成功获得认可的。  1975年,蒋巷水稻单季亩产超千斤,1979年水稻、三麦亩产超吨粮,蒋巷从吃返销粮一跃成为苏州地区3000多个行政村中的售粮状元,人均达1.3吨,常德盛也荣获江苏省劳模。一时间,各地前来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最多的一天排成长队环绕全村一周,用于招待的茶水连烧了18锅还是接济不上。免耕法、单季稻,迅速在全省和沪、浙等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水稻专家陈永康现场看后激动地抓住常德盛的手说:“你们的水稻比我的试验田产量还高。”  2008年,“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来到蒋巷的稻田,一路上他看到别村水稻倒伏严重,唯有蒋巷的稻田郁郁葱葱挺拔站立,他高兴地对常德盛说:“种出这个水平是你老常,品种培养是常熟农科所。”  蒋巷治水改土中十分注重使用有机肥滋养地力,这是记者采访期间发现的一大公开秘密。每天村里都出动机动车去附近养牛场拉牛粪肥田,常书记抓起一把土给记者边看边说:“蒋巷的海绵田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年复一年堆起来的,好多地方现在不愿使农家肥,嫌费事,我们一直把它当做宝,本村产的不够用,每年要化10多万钞票外购这些肥。”  在千亩保护田,记者看到一块巨幅显眼的金属宣传牌,“水利开道,低圩改造;复垦复耕,土地扩增;绿化林网,生态平衡;农机操作,效率倍增;规模经营,两田分离;农林渔兴,造福后人。”这块以“蒋巷人的话”为题的宣传牌,是蒋巷1986年竖起的,原为木制,几经粉刷后,更为现在尺寸规格与前不变的金属牌继续站在田里,向人们讲述这块土地诞生的艰难与承载的使命;诠释着蒋巷人为何43年投入不止!  2004年温家宝总理来蒋巷时看望过的种田大户丁小二,在其承包的70亩稻田里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一个生产队100多亩地,要30多个劳动力起早摸黑干。现在,从种到收全部机械化,村里农机服务队只收点油钱。‘农业的根本出路在机械化,科学能解放生产力’,这两句话让我很信服。我现在的亩产比温总理来那年又提高了一二百斤,今年水稻亩产1200斤没问题,我们这些大户常在一起琢磨,怎样把地种得更好。现在国家对‘三农’这么重视,不收税还有补贴,村里另外也有补贴,常书记总说,‘任何时候都不能让你们种地的吃亏’。去年,我两口子种地净收入五六万块,比在工厂上班不少。我种了几十年地了,现在最开心!”  据粗算,1993年至今,已58岁的种粮大户丁小二至少种出粮食180万斤。  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数十名官员来蒋巷考察农业,看后惊讶地竖起大拇指连连发出“OK”的赞叹!  转变观念 工业发家
蒋巷工业园
  蒋巷农业靠治水改土拔掉了穷根,米袋子装满了,但另一只钱袋子仍然瘪瘪的,单一种粮并没让村民真正富起来。而此时周边村庄,早已加入到发展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了。  发觉自己又落后了的蒋巷,能否赶上,能否再度演绎后来居上的辉煌?  面临又一次严峻考验的蒋巷,村民们期待着带领他们能够把地换新颜的常书记作出抉择……  “蒋巷人吃饱肚子后,真正富起来要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把蒋巷从‘以粮为纲,全面砍光’的单一农业怪圈中解放出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指导下,我们蒋巷重新排阵布局,提出‘三个有利’的发展新思路,即只要对集体有利、农民有利、国家有利的事,都可以放手去干。长期套在我们农村基层领路人头上的紧箍咒,被彻底拿掉了。”  常书记的这番话,道出了当时中国农村实情。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1983年,蒋巷的工业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起步了。靠农业起家的蒋巷,乍碰工业,还真如“老虎吞天,无从下嘴”。常德盛曾说过,搞工业,他是被逼上梁山。先是搞塑料配件厂,因产品不对路和污染,很快关闭。后又因轻信上海一位“能人”而上当受骗,导致200万元巨额债务缠身,15家法院追来与法人代表常德盛打官司……全村人心惶惶。效益不好,已经到企业的人不愿意再上班;怕扣粮款,种地农民不愿意卖粮。难道几十年拼命苦干换来的集体积累,就这样丢了吗?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部。压力最大的常德盛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说:“我只要有口气,就一定要翻过来”。在随后召开的村民大会上,他以党支部的决心换回了村民们的信心,提出一要种好田,二要总结教训办好企业。并郑重承诺:要在今后不太长的时间内把学校建得像花园、工厂像公园、家前宅后像果园、公墓像陵园、全村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大乐园。  救活企业,工业发家,再次成为蒋巷人的共识。  失败后的反思,往往是胜利的开端。经受两次挫折后,“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蒋巷,在谨慎中更注重捕捉有价值的市场信息。一次,村泡沫厂王阿明、平文彬从上海带回一个令常德盛兴奋的信息―――泡沫可延伸生产彩钢复合板,这是一种替代墙体的新型轻质建材,建造方便,外观漂亮,造价低廉。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常德盛亲自带人调研论证后,又四处筹措建厂资金。1992年春,正值邓小平南巡之际,首座投资600余万元、拥有两条先进生产流水线的4000平方米厂房,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呼唤声中诞生了。  跑市场、招人才、引技术,“常盛”牌彩钢轻型建材很快成了受用户青睐的名牌产品,风靡业内,连年荣获上海市金属结构建设工程“金刚奖”。北京奥运场馆、上海世博会、京沪高速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都选用了“常盛”产品,还远销日本等国外市场。蒋巷不许糊弄消费者的规矩,企业以产品做出了回答。  兼任常盛集团董事长的常书记不无自豪写下:“秦砖汉瓦,找到替代;轻质建材,前途无限”来作为鼓舞企业发展的标识口号。从1992年到2004年,蒋巷的发展以连年40%的速度递增,主要源于工业发展的贡献。1978年人均收入只有206元,1992年达到1755元,2004年达到13300元,今年目标2万元。农民的钱袋子终于与米袋子一样,通过发展工业鼓了起来,其中逾80%的钞票来自工业收入。去年工农业总产值11.36亿元,农业仅占0.05%;利税7616万元,以工补农投入880万元,最高的2006年投入达1564万元,工业的强大为脆弱的农业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投入保障。  如今,经重新调整规划的全村1000亩无公害优质粮食生产保护基地,由种到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16个种粮大户精心管理。  被江南农民看作“致富第一要事”的住房,60年中蒋巷农民经历了三次大拆大建,从拆草房建砖房,到拆砖房建楼房,每一次,都是农民们手里有了钞票后对美好生活的渴求。2000年,靠工业发家的蒋巷再出惊人之举,把所有楼房拆掉,集中规划两片建造186栋规格统一的二层别墅楼,按户口每户一套,成本30万元,每户只拿12.8万元(拆旧楼时补偿2万元左右,实际只拿10万元多一点),就拥有了一套建筑面积220平方米的私人别墅。考虑到大多数老年人喜欢安静的生活环境,又集中建造了138套大屋顶、宽走廊、带绿地、屋内设施够三星宾馆水准的老年公寓,凡是男够58岁、女55岁退休年龄以上老年人,只要提出申请,就可免费入住。对那些愿意与儿女住在一起的,则每年奖励2000元。  已做了40多年村主管会计的张明华就蒋巷村民享受医保情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常熟市农民年医疗参保费统一为300元,其中规定由市镇两级财政负担210元,村级负担10元,农民个人负担80元。但在蒋巷,个人负担的80元也由村里承担了,等于农民自己没出钱。产生的医疗费用,除按规定比率报销外,村里另有补贴,轮到个人实际负担不足20%。  此外,退休村民每人每月享受300―600元不等的养老金,免费入户的秸秆气等等福利。尤其自去年开始的年底每人3000元的分红,都是靠发展起来的工业提供的。  在常盛工业园新区集团总部大楼,记者见到了集团安全部部长也是村委会委员的郑雪明,他带领记者来到下属四大公司之一的常盛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但见高大的现代化厂房内,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着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按图纸秩序井然地忙碌着。  据郑雪明介绍,他是最早追随老书记办工业的10几个人之一,从当初产值只有10几万,干到现在的10多个亿,老书记就像开足马力的火车头带着大家伙儿。5年半前,在他大公无私(不占企业1分股份)的领导下,企业顺利完成了改制,干部职工积极性进一步释放,企业发展活力更强了。除最初建起的母厂仍留在原地发展外,另外三大公司和集团总部都迁到了这块从邻村购置的600亩新园区内,企业发展空间有了保障。  记者从常书记那里得知,农业实现机械化、规模经营后,除个别外出经商做老板的外,全村近500名劳力中80%以上的劳力进企业上班,本村没有去外地打工的,真正做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倒是外地有近2000人来蒋巷企业工作。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也遭遇困难,但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企业没有裁减员工,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今年,四大公司按改制后的规定向村里上交600万元的任务没大问题。  从当年全国优秀乡镇企业集团,到今天的苏州市百强民营企业,这里既有孵化四大公司的德盛工业园,也有供个体私营老板创业的民营工业园。  工业,真的让蒋巷发了家!  科学发展 旅游旺家
蒋巷民俗馆
城里人看蒋巷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从实践中走过来的蒋巷人理解最透、体会最深。当农民的米袋子、钱袋子都双双鼓起来后,面临着还要不要发展,继续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尤其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普遍。蒋巷以一贯务实、科学的精神态度,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旺家的科学发展新思路,这也是继农业起家、工业发家之后蒋巷发展模式的第三步战略。这一思路的提出和发展成果,再一次显示了中国农民在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指引下,笃信“发展是硬道理”的可贵探索精神和聪明才智。  农、工、旅三业协调发展,蒋巷人因之离土不离乡,人人有工作,旅游的兴起招来每年10多万客人光临。  今天,谁见谁羡慕的蒋巷,这里没有令人躁动的喧嚣,没有刺鼻呛肺的汽车尾气,更没有宠物与人争路抢绿地……2008年,蒋巷被国家环境保护部评为“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此前,还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  蒋巷之美,寻其根源,得益于脱贫后,农民在向富裕挺进时,没有把牺牲环境作为换取财富的筹码,而是坚定地高擎起科学发展大旗。  至1992年,他们先后果断拆除了有污染的化工厂、红火了七八年的三座土砖窑、两个5吨燃煤锅炉,在那个求富心切的年代,即使日进斗金,也毫不犹豫地拆掉。这看似简单的“三拆”,包含了800名农民的眼光、勇气、胸怀和智慧。“把环境污染破坏了,再出钞票,也不能说经济发展了!”常书记掷地有声地说。  置身水清树绿花满村的蒋巷,我们不由担心:那些山已是剃光的头,河像泥石流,树都剩下了根的地方……子孙们的出路?  蒋巷,绝不允许人为导演生态灾难!  人旺则财旺,旧时商贾们的这一经验之谈,仍被时下的商家们广为推崇,并千方百计营造人气,可往往还是跳不出难以维系长久的怪圈。身处人满为患城市里的精明商人尚且苦无良策,农村要汇聚人气,可能吗?  众所周知的现实是:不少农村青壮男女,大多离村进城务工,本村人都聚不住,外边人还能来?  去有理由,来亦有因。蒋巷村发展旅游,就是吸引外边人来的“因”!  李君,村党委委员、蒋巷常盛旅游发展公司常务副总经理,10年前常熟理工学院毕业的他,作为全市首批30位被招聘的大学生村官之一来到蒋巷。当时组织部门告诉他下去的时间为一年半,可他下来一看,实在有太多太多值得学值得去做的事,蒋巷,吸引他一干10年不走。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率表露,体现人生价值需要舞台,蒋巷村为他这名大学生村官提供了舞台,尤其是常书记的信任、村民们的支持,放手让他参与了自二期100栋村民别墅楼以来的大规模建设。从规划、出图、实施,跟随老书记学到了在其他地方无法学到的知识与本领。蒋巷宾馆(江苏省首家农村三星级宾馆)、占地650亩的蒋巷生态园……一个个提供旅游支撑保障的亮点与资源,围绕科学发展、旅游旺家的战略适时呈现。2005年,蒋巷常盛旅游发展公司应运而生,年轻有为的小李被委以重任。  据小李介绍,蒋巷旅游突出四大特色:一是新农村建设游,去年接待10多万来客中,有七八万是农村基层干部和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他们通过当地党校、农干校组织来这里参观培训,去年曾有55个民族的村官代表考察团来蒋巷做客,像浦东干部学院等全国有关部门和学校设在蒋巷的教育实践基地已有30个。  二和三分别是生态田园游与农家生活乐趣游,这两项受到距此70公里的上海和周边苏州、常熟等城市居民的喜爱,周末节假日来这里享受田园农家生活,园中采摘、湖边垂钓,离开时满载而归。  四是未成年社会实践游,村里专门在生态园里辟有包括科学实验楼在内的场地设施,供假期学生使用。目前,投资5000万元的融上课、吃住一体的“江苏省苏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常熟)教育基地”正在紧张施工中,年底竣工。  记者得知,这种基地,江苏省在每个地级市都要建一个,苏州地区的就设在蒋巷。去年,蒋巷旅游毛收入800多万元。  记者曾两次随常书记徒步去转村东边那座占地650亩的蒋巷生态园,执勤辅警告诉记者,老书记每天上下午都要到生态园和村里转两个圈。  实地查看心中有数,这是常书记几十年的工作作风。村民们说,村里哪块地该施肥该浇水,甚至哪一处的卫生不合格,谁也别想瞒过他。他每天在村里转的路走下来不下10公里,早年就被乡亲们亲切的称为“赤脚书记”。  园内300亩水面河湖相连,野鸭戏水、鱼儿跳跃,钓鱼台、观景阁,桥亭雕塑、花木葳蕤,一派江南园林景色。在由声、光、电控制的江南民俗展览馆里,3000余件老物件讲述着近百年的民俗变迁;根雕馆、科普馆、葡萄采摘园、微型动物园、蔬菜园、养殖园……林林总总,目不暇接。站在七孔桥上,“赤脚书记”指着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民俗馆说:“你看到的这些,3年前可还是荒乱得不成个样子哩。”  这是一座一步一景的园中园,完全出自当地农民之手的精雕细琢杰作。在蒋巷旅游业中,生态园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让游客流连忘返,兴奋不已。有游客说,花30块钱看到这么精致的生态园,还有这么漂亮的江南新农村,值!  8月24日上午,记者正好赶上由13人组成的阿根廷阿森松农场主考察团一行来蒋巷参观,参观后与常德盛座谈时,老常请客人给蒋巷打个分,也好改进。领队佩德罗?马蒂尼征求团员看法后说,虽然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但大家认为可以打10级也就是最高级。你们把土地利用到了极限,绿化非常棒,每一处都做得很精细,确实了不起。  从外国“农民”的赞誉中,记者看到了代表中国农村绿色文明的蒋巷村,正在紧跟上世界绿色文明的前进步伐,以自己的成功实践,推动中国更多农村由环保蒙昧状态、萌芽状态走向觉醒状态,由政府引导、政策驱动走向自觉行动。那时,蒋巷的贡献,亦将随着越来越多村官们的觉醒迅速放大。  在蒋巷的5天采访,记者见到每天都有南来北往的客人光临蒋巷,四川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副主任带领着40人来了,湖南、贵州的村官们来了……旅游公司楼下那6辆(每辆载14人)电瓶车,总是交替不停地在导游小姐讲解中穿梭往来。勤劳朴实的村民们,也因见多识广而变得更加开放、大度、热情、文明。嫁到邻村又回旅游公司上班的邵玲告诉记者,现在中西部来蒋巷参观的村官越来越多,因蒋巷也属沙家浜大旅游范围内,所以,到沙家浜旅游的客人也都想来蒋巷看看。  记者了解到,蒋巷正在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中国农业公园”,并已通过了专家现场评估考察。蒋巷早已步入人类呼唤的“低碳经济”。  旅游,让蒋巷人气越来越旺;旅游,促蒋巷生态向美中之美升级;旅游,使蒋巷农民素质提升;旅游,拉动蒋巷经济迸发活力!  四个文明 五项标准
蒋巷科普馆
走出会场的农民 本报记者 王景山/摄
  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构成了蒋巷发展模式。  那么,如何保障由农、工、旅这三个产业组成的产业链协调、安全、高效运转呢?蒋巷在实践探索中提出精神、物质、政治、生态四个文明一起抓,并以绿色、优美、整洁、和谐、幸福蒋巷的五项标准来检验。  据常书记阐释,蒋巷在中央提出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基础上,结合蒋巷实际,觉得还应该增加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  何谓政治文明?即涉及农民利益的事,一定要讲民主,不能干部说了算,要听取尊重大多数人意见,顺应民意,不搞武断。但是,在发展的思路上,又不能太民主,那样,会丧失发展良机。多年来,蒋巷村关乎农民利益的大事,都是要经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除每年召开两次全体村民大会外,还以发信形式每年向各家各户书面征求意见两次,此外遇事随时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这样,群众怎样想,两委班子又是怎样干,言路畅通,下情上达。  记者初到蒋巷那天,曾表露希望采访期间能旁听一次村里组织的任何形式会议,以增加感受。常书记当即拍板叫好,允诺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让我见到蒋巷800名父老乡亲,也叫我领略一次他们的政治文明。  8月28日下午1∶30分,村民大会准时在蒋巷农民剧场召开。记者1∶08分赶到时,空调、音响、灯光、舞台等设施齐备的农民剧场内,呈坡状能容纳1000人的座位已基本被男女老少(正值暑假)坐满。负责现场拍照的老唐秘书告诉我,不到1点,老百姓就到的差不多了。  记者问坐在前排的第三小组组长(全村分12个村民小组)王正楼,是什么方式叫大家这么快来开会?他说就是靠早晚时间通知本组成员的,大伙儿平时就很关心集体,每次开会都不落下。  农民积极性之高、纪律性之强、责任感之重,着实叫记者惊叹!会场高悬的红色横幅上写着“蒋巷村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报告会”。会议由村党委陈副书记主持,村委会主任、妇联主任先后发言后,常书记做总结讲话,他从国家的强大讲到本村巨变,号召村民继续紧跟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艰苦奋斗、科学发展创新路,建设和谐幸福新蒋巷。他向村民通报了“两委会”近期工作思路和重点,讲明重新修订《蒋巷村文明村民公约》迫在眉睫的道理。台上讲的投入,台下听得认真,有年轻人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  这次两个半小时的大会因正值新中国60年大庆,会后每人从各自小组长那里领到60元。对此,常书记解释,现在市场经济,大多数村民都在工作岗位上,叫大家来开会,势必影响收入。开会是关系大家利益和全村发展的工作,既然是工作,而且是重要工作,发给适当报酬理所应当。  据了解,此前村民大会曾发过每人100元,这种做法,蒋巷已经好几年了。集体经济有能力,村民更关心集体,良性循环。  家家读书,全民学习,是蒋巷政治文明的又一体现。村里每年发给每户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为每户免费订阅5份报纸1份杂志,家里男女老少把读书看报的心得体会和对村里发展的建议以及要反映的问题,写在上面。村里一年集中收集两次村民读书笔记并评优发奖,书记常德盛不管多忙多累,也要逐户阅读。这种做法,既有力促进了农村向学习型社会转变,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也为干群沟通开启了一条民主新渠道。去年,蒋巷专门设计制作了印有“蒋巷村纪念改革开放30年”字样的笔记本,让村民们记下自己家30年的变化。  这种被常书记称为“思想是灵魂,学习是根本”的做法,蒋巷已坚持了10年。2005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蒋巷“全国文明村”称号。  孙中山和毛泽东生前都曾指出过:“中国最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问题”,对此,蒋巷农民在认可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同时,发觉当前最严重的还有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所以,今年暑假期间,村党委把全村113名在校大、中、小学生悉数请到村两委会办公楼大会议室,以迎接新中国60华诞、看家乡变化、过一个愉快有意义的暑假为主题,组织这些孩子们看录像、跟随导游集体参观村容村貌和村史展览馆,然后每人写出一篇心得。开学就该上大三的蔡潞同学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次暑假是他高中以来最为难忘有意义的一次。虽然他自初中就随爷爷奶奶、父母住进了别墅,让至今的大学同学都羡慕,是这次活动,才真正让他深思今天幸福生活是老一辈艰苦奋斗干出来的,自己要发奋读书学本领,知恩图报。记者在村党委办公室里,见到了一摞一摞记满心得体会的村民读书笔记,和那些孩子们感情真挚文采飞扬的文字。  记者不禁由此想起,日,蒋巷全体村民通过互联网向全国农民发出:“倡设农民节,争做新农民”的倡议,蒋巷的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确实有深厚基础。  在蒋巷,上至党委书记、村主任,下至村民小组长,全是公开选举产生,从来没有出现拉选票和贿选的丑闻。蒋巷的政治文明,铲除了丑闻滋生的土壤;换届选举在蒋巷,成了严肃中的快乐。做了43年当家人的常书记早已明确表示,一不搞终身制,二不搞世袭制,三不搞家族制,他计划干到45年时正式交班。他说,现在干的一切,都是在打基础。他今年提出“发展、稳定、管理、治理”的八字方针,就是集中精力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在任内把一切的烦事、难事解决掉,交给下任一个生机活力无限的蒋巷。  如果说政治文明是精神文明在蒋巷的升华,那么,生态文明更似物质文明在蒋巷的指标。  蒋巷自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三拆”开始,将生态文明升格到“四个文明”的高度一起抓。如今的蒋巷,没有一个污染的企业,有的是日处理污水300吨的生活污水处理站,满足全村生活用气(管道输送)的第二代秸秆气站,专供养殖场热能的沼气站,2005年省环保厅设立的蒋巷空气监测站,家家楼顶装有太阳能四季洗上热水澡。此外,对全村500亩水面每两年彻底清淤一次,淤泥运到农田肥地,水好鱼欢;其中80亩种植荷花,释放清新空气;更有由“60、70(指年龄)”组成的46人常年绿化保洁队,种出绿色扫出洁净。一次常书记问记者:“你进过我们村街上的公共卫生间吗?”记者赞叹:“早看过了,一点儿不逊于星级宾馆。”  蒋巷栽种花木品种多的让人叫不出名字,村民出门即花园,工作环境如同进公园。常德盛曾深情地对记者说:“并不是有钞票就能把农村建设好的,还要有好的思路。思路不对,钞票产出越多,给后代留下的遗患可能越深。我们之所以提出生态文明,它是能否通过我们提出的另外五项标准检验的关键。”  常书记说的“五项标准”,也是蒋巷未来的发展奋斗目标,即绿色蒋巷,优美蒋巷,整洁蒋巷,和谐蒋巷,幸福蒋巷。目前,蒋巷正用这五项标准来推动全村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推动党委与农民这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  强村富民 共同富裕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蒋巷住宅
蒋巷新村村民别墅
  “郁郁葱葱的农田林带,碧水环绕的村民别墅,我们蒋巷村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生活在天堂里……”  这是记者从186本村民读书学习笔记中看到蒋卫民家所写的一段。  认准村强则民富这个理,坚持共同富裕的蒋巷,60年来,从最初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又从“农业学大寨”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近年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从无到有的工业,也经历了从零散作坊式,到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再到改制后的股份制与私营共发展……  每一次政策出台,对村民们来说既是一场革命,更是一次考验。庆幸的是,从“农业学大寨”时就跻身先进的蒋巷(各种荣誉100多项),在党支部书记、全国劳模常德盛(各种荣誉200多项)的带领下,始终红旗高扬。为什么同是当年的典型,一路走过来后,好多早已风光不再?个中经验教训实在值得人们认真总结出个子丑寅卯来,让9亿农民明白。  蒋巷对上级任何一项针对三农的政策,从不盲目执行,而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看其是否有利强村富民、共同富裕,待认真吃透后,结合本村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难怪2004年温家宝总理来蒋巷村视察时,表扬常德盛:“你是最能理解中央精神。”此后,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国务院前总理李鹏、国家前副主席曾庆红等,相继来蒋巷视察,均给与高度肯定和赞扬。  蒋巷人认为,在对待农业问题上,农民是最有话语权的,这话语权不是哪一级官员的恩赐,而是脚下厚实的土地所给。离开了土地的呼声,离开了农民的呼声,任何一种其他的声音都有可能是不科学的瞎指挥。  同样是学大寨,蒋巷用自己的头脑去学,靠集体的力量把一个“万木萧疏鬼唱歌”的水害、虫灾之地,改造成如今全部机械化耕种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前,蒋巷村的集体积累主要靠农业提供。改革开放后,尤其自1992年起,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成为蒋巷集体经济壮大的主要支撑。除反哺农业外,修路造房等大规模的建设,等于在地面上新建了一个理想中的蒋巷人间乐园,累计投入达1.5亿元。还有每年包括医疗、养老、小学免费读书、秸秆气入户等在内的多项丰厚福利,都是由集体经济来保障。管理着千头猪场、养鱼、养鸭、养鸽以及豆制品的村农副种养服务中心经理蒋伯根和生态园蔬菜种植组组长邹卫珍,都是已过退休年龄仍乐意出来干活的奉献者,他(她)们说,现在虽然不种粮了,却能吃到村里以每斤6毛钱的价格供给每人每年350斤的优质大米,土地使用费照给,养老金、年终分红加出来干活的工资,蒋巷老年人没得担忧。  常德盛曾多次表露,他当村官43年,共同富裕是他考虑最多的,也是感觉最重的担子。理论好讲,实际操作却很难。老百姓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疾苦和要求,当村官的要为他们负责。集体经济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提法和不同的发展思路、方式,新时期集体经济如何发展?这是当前村官有待探索破解的又一新问题。  几十年来,蒋巷在铺设强村富民,共同富裕的大道上,不断探索破解难题。农田向能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工厂向园区集中的“农民三个集中”,等于将农村里的各种资源进行一次科学再分配,也是一次利益的合理调整,与今天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三个集中”为家家有房住,人人有活干,提供了实现的平台。从全民挤在地里刨食,到大多数人解放出来投入新的工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公(集体)则公、宜私(私人)则私、宜重(重活)则重、宜轻(轻活)则轻。在蒋巷,只要你想出来工作,就有适合你的岗位迎接。  蒋巷村发展规划不断调整完善,每一次变动,都是为了村更强、民更富,尤其是共富。在蒋巷没有“一富低全村”的暴发户,更不允许有贫困户。常德盛说:“最低也是安居乐业,即使有矛盾,也不会激化。”他还说:“强村,我来考虑。富民,全村人考虑。解决劳力出路,让人人有活干,这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当然,共同富裕不是一样富,这是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原则所决定,所以,农民依赖思想不对,基层干部撒手不管也不行。毛主席讲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说领导就是服务,解决村民的难事正是我们党委和村委会的责任,农民依靠党组织通过个人的勤劳去致富,幸福是劳动创造出来的。”  从不虚唱高调的蒋巷,以自己卓有成效的探索,千方百计巩固提高社会主义优越性,千方百计调动每个村民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蒋巷,老百姓可以随时进办公室找书记聊家常谈问题;书记则常年在村里一遍一遍察看这片熟悉的热土。今年村集体收入要实现1000万元、年底每股人均分红4000元(去年3000元)、明年5000元、后年6000元的“一四五六工程”;标准不低(水、电、气、宽带上网、数字电视、户有车库)、价格不高的别墅,每家一栋;男58岁、女55岁以上老人提出申请就可免费住星级公寓,个人只负担水电费……这些靠60年艰苦奋斗、靠改革开放结出的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果实,让村民们实实在在地尝到了。通过村民释放出的两个积极性,人均收入在去年19300元基础上,今年要实现2万元。  68岁的姜海清在老年公寓对记者说:“现在我们这个幸福在外面村是没有的,生活如同天堂啦!”  蒋巷,在强村富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结语:温家宝总理曾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诗句,来表达对“三农”的关切之情。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就新农村建设现状在全国范围内对2749个村庄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集体经济告急、近1/3已资不抵债,还有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土地权益亟需保障、社会保障等问题,尤其农村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程度。而蒋巷,以自己大胆实践,将上述“三农”突出难题一一成功破解。  一个曾经只有大片洼地饱受水害虫灾之患的极度贫穷村,一个既不靠近国道、要道和城郊的偏僻村,一个上天不曾恩赐任何可供旅游资源开发的村……  800名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花岭工业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