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哪里有出家的地方可以选择什么地方

女性出家修行要比在家修行容易成就吗?-出家修行问答
首页 - 学佛答问 - 出家修行问答 - 正文    │
  女性出家修行要比在家修行容易成就吗?
  问:他说我母亲已经出家,并受具足戒,但出家前只是办了一个假离婚证,并为父亲找了老伴举行婚礼,至今有名无实的婚姻仍旧存在。请问这样有什么罪过?如何补救?
  答:学佛不一定要出家。黄念祖老居士曾经跟我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在古时候出家修行,确实出家比在家方便,因为真正可以把世俗放下、摆脱,深山寺院里修行。那时候社会上常讲“无事不登三宝殿”,寺庙里面很少有人到那边去,一个月当中能够有十几个客人就很多了。很少人会跑到山上去,交通不方便,都要走路。寺庙往往距离城市有几十里地,从山下爬到山上,有的时候山高要走二、三天,走上去。所以,谁有这种闲暇去干这种事情?所以寺庙很清净,住在那个地方真的是一尘不染,成就当然很殊胜。所以出家开悟的、得禅定的、念佛往生的是多。有些居士家里面比较富裕一点,没有家庭经济的累赘,他把家安好了,他每年也会到山上去住几个月、住个半年,他在那边修行,这个有。
  所以修行成就确实是出家男众最多,第二个是出家女众,第三种是在家男众,在家女众成就的很少,这是从前的社会。现在整个社会倒转过来,这个要知道。现在社会佛门成就的情形,在家女众修行成就最多,你看往生瑞相的,在家多,第二是在家男众,第三是出家女众,最糟糕的是出家男众。现在整个颠倒了,这是事实。黄老居士讲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是我们要知道。在这个社会环境之下,你要想真正修行成就,你出家就坏了,出家,他妈妈是女众,本来是第一,现在颠倒,排到第三去了,这错了。
  你说受戒,说老实话,现在受戒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话最早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蕅益大师说的,蕅益大师的著作很多,很丰富。有一本《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弘一大师着的《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弘一大师是近代人,他里面就引用蕅益大师的话,蕅益大师也是研究戒律很有成就的人,他是我们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他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真正的比丘。出家戒至少要五个比丘传,你才能得戒,南宋之后中国就没有比丘了,宋、元、明、清,至少有八百年。我们今天受戒、传戒是一种仪式,你得不到,那要得到还得了!这个要知道。
  所以现在受戒是有名无实,我们自己受了戒,千万不要说我是比丘,那是有过失的,你真正得比丘戒你才是比丘。所以蕅益大师给我们做第一个示范,他受了戒之后,在佛菩萨面前退戒,因为他清楚,退戒。他一生执持沙弥戒,所以我们看到他一些著作上“菩萨戒沙弥”,他不敢称比丘。因为菩萨戒、沙弥戒,就是没有人传,没有法师传,自己在佛菩萨面前可以发誓受戒,你的真诚心可以得戒,不必要比丘传。用什么方法来求戒?《大藏经》里头有一部经,叫《占察善恶业报经》,你学这个法门,你在佛菩萨面前求戒。然后占卜,它有一套占卜的方法,佛菩萨答应你就会给你很好的瑞相,这要很诚心才能够求感应。这就是在末法时期,只有这一种方法可以得戒。
  凡是真诚心达到这种层次的话,你要是念佛就上上品往生,比得戒的果报还要殊胜。你得一个菩萨比丘戒不见得能超越六道,但是那样的一种虔诚恭敬忏悔去念佛的话是决定往生。往生就作佛,这个帐要算得清楚,要会算,所以你何必搞这些?《占察经》里面占卜的方法,囧錀相,我们过去都曾经做过,给有意修学的同学送给他结缘。我现在自己还保留着有两套,在澳洲。我们也没有用过这些东西,有人喜欢学,我们可以教他有这么一种方法。
  所以说戒律里面的结罪,道理跟世间法律差不多,首先要问你的动机。你为什么做这个假结婚?你的动机何在?目的何在?你做了之后你有什么影响?在佛门里面最怕是带给佛教不好的影响,这不好的影响就是破坏佛教的形象,破坏佛门的规矩,这个事情就麻烦了。这个罪跟破和合僧的罪是一样,在阿鼻地狱。这都是什么?对佛教是一无所知,不是有意犯的,是错误,是误蹈法网。由此可知,出家不是个容易事情。
  现在出家很容易,在从前出家可没那么简单。我们出家的制度最早是被顺治皇帝破坏,你看《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对这桩事情批评就很多,佛门搞成这个样子,顺治皇帝要负责任。因为在之前,出家,不管是男众、女众出家要考试,考试最后那一关是皇帝考试,就等于说面试,因为度牒(度牒就是国家准许你出家的证书,那个证书叫度牒)是皇帝发的。皇帝发这个度牒给你,他就肯定你的德行、你的学问可以做我的老师,所以出家是天人师。那个度牒拿的真有价值,皇帝希望你出家之后,代表他教化全国老百姓,皇帝对你尊敬。你居住在寺院,地方这些官员、这些士农工商,对出家人没有不恭敬的。你有任何困难找到他,他都会帮助你解决,他有智慧、他有道德、他有能力。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出家,没有这个道理。
  这个方法在中国差不多也流行了一千年,顺治皇帝他做皇帝,他能做得了主,他说出家是个好事情,何必这么严格的限制?所以他就把这个制度废除。到以后我们想想,他可能是为他自己,因为他出家了,他如果要不废除,他恐怕考不上,他也会不及格,顺治出家了,康熙皇帝的父亲。但是在当时是有好处,为什么?很多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未必能考上,愿意出家的,真的是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种利益可以说绵延到乾隆,应该讲差不多是一百年的样子,就是得利益一百年。可是一百年之后道风慢慢就衰退了,犯罪的、走投无路的都出家了。出家可以随便出家,不认识字的也都出家了,在从前是决定不许可的。所以这是很不如法的一桩事情。
  弥补这桩事情,我在讲经的时候也讲过很多次,以前我在台湾向台湾中国佛教会也提过,但是没有人去做。这个事情还是要国家来做,因为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把护法的责任是交给国王大臣,不是交给一般人,一般人没有这种权威来执行,所以交给国王大臣。我们希望国家能办一所佛教大学,以后要出家,一定要佛教大学毕业,你拿到这个毕业证书就等于度牒一样。你可以出家,你也可以不出家,你也可以讲经弘法,用出家身分、在家身分都可以,你一定要有这个毕业证书,这是个好办法。不用这个办法,你要想把佛门出家人的素质向上提升,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现在好像内地中国政府有意思要办一个佛教大学,这是好事情。
  所以我们明白这些道理,出家之后学东西非常困难,很不容易。我学佛是在家,我对于佛法有相当程度的认知,上台讲经,老师给我印证,所以我是学会讲经之后再出家。出家之后再学讲经很困难,非常不容易,因为常住有许多事情要你做。许多人都没有这样的待遇,你一个人有特殊待遇,别人不服,这就造成修学上的障碍。恐怕出家人找不到一个像我这样的好运,找不到。我出家没有做过经忏佛事,没有做过法会,一直就是在佛学院教学,在各个地方讲经,没有做过其他事情,这是我出家的时候提出的条件。因为我出家跟别人不一样,我是出家师父来找我;他来找我,我就可以谈条件,我去找他,就没有法子谈条件。而且他找我,我跟同学报告过,好像是一个半月的样子,找了我九次,他很诚恳,我才跟他谈条件。像这种机遇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所以这个情形我都明白、都了解,不是感情冲动出家的。是觉得这是一门大学问,我在台湾一个人,没有家累,我可以来做这个工作。
  你问补救的方法,补救的方法最好是还俗。还俗之后好好的忏悔,念佛求生净土,这还是有指望的,知道错了,再回头。或者自己能有个清净的环境,不受干扰,出家身分也行,好好的听经、念佛,求生净土,这样就好。(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三十六 )
  其他相关文章
地藏孝亲网谁能告诉我女性出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又有哪些地方可以让女性出家?
全部答案(共9个回答)
一心礼佛,其余看你佛缘。阿弥陀佛!
不需要什么条件,找个尼姑庵,跟主持说说就行
入佛门是有要求的,很详细,你在网上可以查的到,在很多地方,国家对正规的僧人是有月供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出家的,出家后也不好还俗,也可以在家出家,就是人们常说的居...
湖北的武当山可以收女道姑!
必须要带齐自己的身份证明,最主要的是自己的身份证件!
但是,还要有一定的手续需要办理:
(1)先到你的户口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开出...
我想归依佛门,怎样才能进入佛门呢?
—— 信。步入道之第一部,故菩萨五十二阶位中即以十信位为首,五根或五力中亦分别以信根、信力为最初。六十华严经卷六贤首...
真高兴看到这么多人觉悟,这么多人想修行度众生,众生有福啊!
出家的学历,实在讲,在古代是非常高的,要经过国家的严格考试,合格后才能发放“度牒”,相当于今天的学...
尼日利亚的宗教信仰是什么呢?
答: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认识和社会根源,反映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局限性和精神世界的依赖性产生了这种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
答: “释然”的答复?
期待中..............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一个女人的出家之路 到底有多心酸?_网易旅游
一个女人的出家之路 到底有多心酸?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末尾越野车里坐着一位年轻觉母,她看起来不太舒服,紧闭着双目,默默念经。
(原标题:请接受我的供养吧!︱藏地朝圣读解)
矮拉山垭口,海拔4245米,大雾弥漫,风冷呼啸,看不到绿色植物,视野不足20米。由于天气转暖,久冻的路面开始变得松软,被沉重的大卡车压过以后,路面形成了一道道深刻的泥渠。这里是317国道川藏交界之处,此时山顶出现了严重交通堵塞,一辆进川拉着矿石的加长卡车在距离垭口200米的拐弯处爆胎了。在它后面已经排了50多辆车,末尾越野车里坐着一位年轻觉母,她看起来不太舒服,紧闭着双目,默默念经。朝拜觉姆一个星期前才结束了在噶陀寺长达半年的闭关修行,从今天起她要连续做三天车,赶回到山南地区寺院。早上出发的时候,她担心晕车,没有吃东西,这一路上总是在努力让自己睡着。现在车被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险要山崖之上,只能靠祈祷的力量化解了。罗布林卡黄昏,下起了小雪,越野车脱困后在雪集拉山下一个小村庄口停下。有两位妇女和一位康巴汉子在寒风中矗立,已等候多时了,他们是觉姆的母亲和兄嫂。和久别的亲人见面并没热烈拥抱和激动的亲吻脸颊动作,母亲只是把一小卷没有100元面值的人民币塞到觉姆手心里,哥哥一声不吭,将半袋子青稞粉和嫂嫂手上端着的一大塑料瓶牛奶放到车后背仓。这个迎接送别过程没有超过十分钟,木讷的母亲甚至没有对女儿挥手说保重,越野车就呼啸向西而去了,亲人在风雪中萧瑟的身影越来越模糊了,此别,不知又是几个秋?邦达山在藏地,女人的生活更艰苦。活佛、仁波切一般都是男性,为了顾及名声,不愿授受女性弟子。女性要是选择出家,家里人也大都不会给予供养。她们靠庙里的救济,一个月花销经常不到200元。觉姆:我们家姊妹多,12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从此很难吃饱饭。为此我开始祈祷,一个人边走边拜来到了德格,一家寺院收留了我,于是我走上了修行之路……格鲁派昌都是第二大城市,中印战争总指挥部曾经设在这里,由于地势较低,空气湿润,也是藏区蔬菜基地。从317国道进藏的车辆都在昌都市拐进了214国道,之后在邦达插进318国道。317国道在318国道建成以后,因不再具备战略地位优势,再也没有修缮过,遇到雨雪天,经常断行。过了昌都,进入了卫藏地区,这一地区的藏族人语言已经和康藏人不同了,他们之间交流使用了普通话。江达藏区按方言习俗划分可以分成卫藏、康巴、安多三块。以为中心向西辐射的高原大部叫做“卫藏”。这一地区是藏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以北的藏北、、甘南、川西北大草原叫做“安多”。安多一带是万里无垠的广阔草原,所以安多藏区以出良马、崇尚马而闻名;矮拉山“康巴”藏区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具体说来,也就是川西的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地区和的迪庆地区。康巴最有名的是康巴人:康定的汉子丹巴的女子,恩怨分明,彪悍神勇,崇尚横刀立马,康巴们,却是难以言状的妩媚。路书藏区有典: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很好记的。卫藏又分三块:拉萨、山南地区称为“前藏”,日喀则地区则称为“后藏”,整个藏北高原称为“阿里”。前藏和后藏之间的孔道,就是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尼木峡谷。整个后藏地区地形复杂,由北至南可分为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雅鲁藏布江河谷、拉轨冈日山脉、朋曲流域、喜玛拉雅山脉五部分。青稞从邦达镇开始连续下坡,到了怒江峡谷地带,这是有名的塌方路段,每年路面总是会被山上的落石和暴涨江水破坏几次。这里森林之海的景观很吸引人,最近还在下雪,密林深处依然生机勃勃。公路雪面上有一道道被人体压过的印迹,在不远处出现了磕长头行者们的队伍。这条路自古以来是通往拉萨的主线——茶马古道,从、云南出发去西藏的朝拜者都会走这条路。他们口中一边祈祷,一边用身体丈量往拉萨大昭寺的每一寸土地。偶尔有路过车辆,会摇下车窗,送给他们几瓶水或者几块钱,这些供养是他们到达拉萨的有力保障。此地距离拉萨还有800多公里,至少需要走3个月时间,这种修行之苦在他们看来远远不及在六道里受的轮回之苦。送别朝拜的行者们从自己的村子出发前必须准备多副护手木板和厚牛皮围裙,还要准备一张架子车来装帐篷、衣服、燃料、锅灶和食物。一切妥当之后必须去见当地活佛,他会嘱咐在修行中必须遵守的戒律。比如:不杀生、不说谎、远离欲望等。行者在活佛面前必须发这样的誓言,才可以开始这种五体投地式的巡拜。参拜团里通常一个只人负责拉架子车,专门为大家做饭、烧水、搭帐篷。巡拜过程必须一丝不苟,当遇到过河或翻越崖壁不得不步行渡过时,要根据步行长度事先把那一段要磕的“头”磕完。当遇到大山,众人合力将车推到山顶,然后再下山,回到推车起点,继续礼拜。朝圣对于西藏人来说,以这种方式巡拜圣地拉萨是一生必须至少做一次的修行。每次屈身往下拜的时候,分别在头部、口部、胸部合掌,这代表身、语、意,伏在地面上的意思是把身体、心灵、以及语言都供奉给了佛祖,行者们相信,佛祖一定会接受这种切切实实的供养。行者益西:手和额头已经磨出茧了,膝盖上的水泡已经结痂几次又破裂,每天早起来膝关节肿得很厉害。围裙每隔100公里都要磨坏一张,把废旧轮胎和和围裙缝在一块儿,尽管非常耐磨,但也很重。每走300米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基本每餐都在吃糌粑。供养
我一直在祈祷从过去乱七八糟的生活状态中走出来,通过礼拜清除身上的罪业。从中我领悟到了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时也觉得自己的心胸逐渐变得更加宽广。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名常奉善行的僧人,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减少痛苦……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尼玛次仁
本文来源:乐途旅游网
责任编辑:高寒_NQ2523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查看: 11060|回复: 19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359 小时威望1297 点注册时间积分1946帖子精华0日志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245 小时威望4890 点注册时间积分11136帖子精华0日志
高级会员, 积分 111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8864 积分
& & 一般来说,女人情欲重,贪爱重,我慢重,喜欢盘是非。。。修行起来障碍多。如法修行的人少了,佛法灭的也就更快了吧。。。
不过也正因为有这样多的烦恼习气,发心学佛,认真修行的女子更让人钦佩。
&她们修行起来障碍多,也增加了男修的障碍啊。汉传地区一直是封建社会模式,女人对男修作为障碍比藏传大的多。再有女人主动出家(信仰)的有几个?大体都是生活所迫的,求庇护的。&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549 小时威望3897 点注册时间积分4678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4678, 距离下一级还需 5322 积分
因为救人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396 小时威望1163 点注册时间积分1678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167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322 积分
這是後來的人自己又添加的,這個問題可以看看印順法師的考察,很棒!
四、阿難過在何處
  阿難稱「多聞第一」,為佛的侍者,達二十五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裏,敬事如來,教誨四眾,始終是不厭不倦。明敏慈和,應對如法,在佛的大弟子中,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聖者!
  以律典為主的傳記,大同小異的說到:阿難侍從如來,到拘尸那,佛入涅槃。那時,長老大迦葉率領五百位大比丘,遠遠的趕來參預荼毘大典。大迦葉當時發起選定五百位大比丘,在王舍城結集法藏。在發起結集時,阿難幾乎為大迦葉所擯棄。在結集過程中,大迦葉所領導的僧伽,對阿難舉發一連串的過失。阿難不承認自己有罪,但為了尊敬僧伽,顧全團體,願意向大眾懺悔。如來在世時, [P88] 阿難是樣樣如法的(僅因優陀夷而為佛呵責過一次);如來涅槃沒有幾天,就被舉發一連串的過失,這是不尋常的,有問題的!民國三十年,我在「!2扆!2菨文集序」,就指出大迦葉與阿難間,有著不調和。我還以為兩人的個性不同,但現在看來,這裏面問題很多呢!阿難受到責備,到底是些什麼過失?研究這一連串的過失,就充分明白這是什麼一回事,發見了僧團的真正問題。這是佛教史的重要關節,讓我不厭煩的敘述出來。
  阿難受責,載於有關結集的傳記;各派所傳,大同小異。一、南傳『銅鍱律小品』之十二『五百犍度』,有五突吉羅(或譯惡作)。二、化地部『五分律』第五分之九『五百集法』(三0),有六突吉羅。三、摩偷羅有部舊傳『十誦律』『五百比丘結集三藏法品』(六0),有六突吉羅。四、大乘中觀宗『大智度論』(二),有六突吉羅。論文僅出五罪;與『十誦律』相同,只是次第先後而已。五、大眾部『摩訶僧祇律』『雜跋渠』(三二),有七越毘尼罪(即突吉羅罪)。六、法藏部『四分律』第四分『五百集法毘尼』(五四),有七突吉羅。七、『毘尼 [P89] 母經』(四),有七過,但僅出不問微細戒,及度女人出家二事。八、白法祖譯『佛般泥洹經』(下),有七過,但只說到不請佛住世。七、八兩部經律,大抵與五、六相近。九、迦溼彌羅有部新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三九),有八惡作罪。十、『迦葉結經』有九過失,與『雜事』同。此外,『撰集三藏及雜藏傳』(安世高譯),只說了重要的四事。在這些或多或少的過失中,可歸納為三類:一、有關戒律問題;二、有關女眾問題;三、有關侍佛不周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不問微細戒,及請度女眾,所以『毘尼母經』,只提到這兩點。而『銅鍱律』,『五分律』,『十誦律』,都以不問微細戒為第一過;而『四分律』等,都以請度女人為第一。大抵當時阿難傳佛遺命──「小小戒可捨」,這一來,引起了大迦葉學團的舊痕新傷;這才一連串的舉發,連二十年前的老問題,也重新翻出來。
  這些或多或少的過失,總列如下。但眾傳一致的,僅一、二、五、六──四事。 [P90]
& & 一、不問佛小小戒
& & 二、請佛度女人出家
& & 三、聽女人先禮致汙舍利(佛身)──『四分律』與『僧祇律』作不遮女
人禮佛致汙佛足;『雜事』及『迦葉結經』作以佛金身示女人致為涕
& & 四、以佛陰藏相示女人
& & 五、不請佛久住世間
& & 六、佛索水而不與──『雜事』作以濁水供佛
& & 七、為佛縫衣而以足躡──『雜事』作浣衣;『十誦律』作擘衣
& & 八、佛為說喻而對佛別說──『迦葉結經』作他犯他坐
& & 九、命為侍者而初不願
  阿難被責的真實起因,是阿難在結集大會中,向大眾傳達了釋尊的遺命:「小小戒可捨」。據傳說:什麼是小小戒,由於阿難沒有問佛,所以法會大眾,異說紛紜。結果,大迦葉出來中止討論,決定為:「若佛所不制,不應妄制;若已制者,不得有違。如佛所教,應謹學之」(『五分律』三0)。什麼是小小戒,既然大家莫衷一是,那不如奉行如來的一切律制。已制的不得捨除,沒有制的不得再制,那是怎樣的忠於佛制!然而,「小小戒可捨」,到底是釋尊最後的遺命。所以大迦葉的硬性決定,不免違反佛陀的本意。為了這,大迦葉指責阿難,為什麼沒有詳細問佛,犯突吉羅罪。這一問題,導火線一樣,大迦葉接著提出一連串的指責。所以阿難的被責,決不只是為了沒有問明白,而更有內在的問題。
  什麼是小小戒?小小戒,或譯微細戒;雜碎戒;小隨小戒;隨順雜碎戒禁。在結集法會上,雖並沒有定論,但在各家律典中,都曾給予明白的解說。
& & 一、一切戒法(『十誦律』一0;『鼻奈耶』七;『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六)
& & 二、除四事(『根有律』二七;『薩婆多部律攝論』九;『二十二明了論』)
& & 三、除四事十三事(『僧祇律』一四;『四分律』一八)
& & 四、除四事十三事二不定法(『五分律』六)
  如照第一類(『十誦律』等)解說,那佛說「小小戒可捨」,不等於全部取消了律制嗎?這是決無可能的。那怎麼會作這樣的解說?這無非強化反對「小小戒可捨」的理由。照這類律師的看法,小小戒可捨,那就等於取消了一切律制!所以凡主張小小戒(雜碎戒)可捨的,就是不重律,不持戒的比丘。這一推論,是有充分根據的。比較有關五百結集的各家廣律,阿難的傳達佛說,有二類不相同的句法。一、如『僧祇律』的「我當為諸比丘捨微細戒」;『四分律』的「自今已去,為諸比丘捨雜碎戒」;『有部雜事』的「所有小隨小戒,我於此中欲有放捨,令苾芻僧伽得安樂住」。看起來,這是為了「苾芻僧伽得安樂住」,而作無條件的放捨。其實是襯托出捨小小戒的過失,而刻劃出那些主張捨小小戒的醜惡。原來,小小戒可捨,在現存的律典中是被看作非法的。如大迦葉在來拘尸那途中聽到跋難陀說:「彼長老(指佛)常言,應行是,不應行是(即律制)。我等於 [P93] 今始脫此苦,任意所為,無復拘礙」(『五分律』三0)。這裏的不再持律,無復拘礙,不就是捨小小戒,得安樂住嗎?但這是大迦葉所反對,為此而發起結集的。又如波逸提中的輕呵毘尼戒(學處)也是說:「用是雜碎戒為?半月說戒時,令諸比丘疑悔熱惱,憂愁不樂」(『十誦律』一0)。這是說,這些雜碎戒,使人憂愁苦惱,所以不必要它。這豈非與捨小小戒,令僧安樂一致!大迦葉為此而決定了發起結集毘尼,而阿難竟公然傳達如來的遺命「小小戒可捨」,這簡直與大迦葉為難。明瞭大迦葉與律師們的見地,根本不同意小小戒可捨,那對一連串的責難阿難,也就不覺得可怪了!
  二、另有一類不同的句法,如『十誦律』說:「我般涅槃後,若僧一心共和合籌量,放捨微細戒」;南傳『銅鍱律』及『長部』(十六)『大般涅槃經』說:「我滅後僧伽若欲捨小小戒者,可捨」;『毘尼母經』說:「吾滅度後,應集眾僧捨微細戒」。這不是說隨便放棄,也不是說捨就捨,而整篇的捨去眾學法,波逸提等。這是要「僧伽一心和合籌量」的共同議決,對於某些戒,在適應時地情 [P94] 況下而集議放捨。這裏,請略說釋尊制戒的情形。釋尊因犯制戒,是發生了問題,才集合大眾而制為學處(戒)。其中重要的,如不淨行,大妄語等,一經發現,立刻集眾制定,不得再犯。有些當時只呵責幾句,以後又有類似的情形發生,覺得有禁止必要,於是集眾制定。要知道,「毘尼中結戒法,是世界中實」(『智度論』一);是因時、因地、因人而制的,多數有關於衣食行住醫藥等問題;是為了僧伽清淨和樂,社會尊敬信仰而制立的。所以如時代不同,環境不同,人不同,有些戒法,就必需有所改變。就是釋尊在世,對於親自制定的學處(戒),或是一制,再制;或是一開,再開;或是制了又開,開了又制。因為不這樣,戒法就不免窒礙難行。所以如戒法(學處)固定化,勢必不能適應而失去戒法的意義。釋尊是一切智者,深深理會到這些情形,所以將「小小戒可捨」的重任,交給僧伽,以便在時地機宜的必要下,僧伽可集議處理小小戒;這才能適應實際,不致窒礙難通。但苦行與重戒者,以為捨小小戒,就是破壞戒法,不要一切戒法,只是為了便於個人的任意為非。這與釋尊「小小戒可捨」的見地,距離實在太遠,也難怪他們堅決反對了!據『五分律』 [P95] (四)等說:僧伽也可以立制──波逸提等。但頭陀苦行的優婆斯那,不肯尊敬僧伽的制立,而只承認佛制。大概頭陀行者,重律制者,確信律制愈嚴密,愈精苦愈好,這才能因戒法的軌範而清淨修行。所以佛所制的,或佛所容許的(頭陀行),也就是他們自己所行,也許自覺得行而有效的,不免做了過高的評價;認為這樣最好,學佛就非這樣不可。這才會作出這樣的結論:「若佛所不制,不應妄制;若已制,不得有違」。從此,戒律被看為惟佛所制,僧伽毫無通變餘地。在律師們看來,戒律是放之四海而皆準,推之百世而可行的。從此不曾聽說僧伽對戒可以放捨,可以制立(如有制立,也只可稱為清規等,而一直受到律師們的厭惡)。二千多年來的佛教界,只容許以述為作,私為改寫(否則各家律典,從何而來差別),不能集思廣益,而成為僧伽的公議。時過境遷,明知眾多學處的無法實行,而只有形式上去接受(受而不持是犯,所以陷於犯戒的苦境而無可奈何)。有些索性把他看成具文,一切不在乎。總之,釋尊所制的戒律,本是適應通變而活潑潑的;等到成為固定了的,僵化了的教條,就影響到佛法的正常開展。 [P96] 追究起來,不能不說是由於拒絕「小小戒可捨」的如來遺命所引起的。
  阿難傳佛遺命,不但沒有為大眾所接受,反而受到一連串的責難。這是既成事實,也不必多說了。惟各家律典,同有輕呵毘尼(學處)戒,再為一說。由於闡陀或六群比丘,宣稱「用是雜碎戒為」,而經如來制立學處,結為波逸提罪。佛世早已制立學處,判為非法,那釋尊又怎麼遺命──小小戒可捨?不准比丘們說小小戒可捨,而又遺囑說小小戒可捨,這似乎矛盾得有點難以相信。這總不會是:重法的阿難學系,傳佛小小戒可捨的遺命,被大迦葉所領導,優波離等重律學系所拒絕。為了不使重法學系的重提遺命,而特地制立這一學處吧!論理是不會這樣的,但矛盾的事實,值得律師們多多思考!
  與女眾有關的過失,最重要的是阿難懇求佛度女眾出家。此事見於各家廣律的「比丘尼犍度」;還有南傳『增一部』(八‧五一)的『瞿曇彌經』與漢譯『中含 [P97] 』(二八‧一一六)『瞿曇彌經』。大迦葉指責阿難求度女眾出家,犯突吉羅,見於有關五百結集的律與論。
  求度女眾出家的當時情況是: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與眾多的釋種女,到處追隨如來,求佛出家。但再三請求,得不到釋尊的允許。他們是夠虔誠的,由於不得出家,而苦切得不得了。
  阿難見到他們那種流離苦切的情況,不覺起了同情心,於是進見釋尊,代為請求。據比丘尼犍度,及阿難自己分辯的理由是:一、摩訶波闍波提,乳養撫育釋尊,恩深如生母一樣。為了報恩,請准其出家(這理由,只適用於瞿曇彌一人)。二、阿難問佛:女人如出家修道,是否能證初果到四果──阿羅漢,佛說是可以的。阿難就請佛准女眾出家,因為不出家,是不能得究竟解脫(四果)的。這兩項理由,是『銅鍱律』、『五分律』、『四分律』、『僧祇律』,『阿含經』所一致記載的,可斷為當時代請的理由。此外傳說有:一、諸佛都有四眾弟子,所以今佛應准女眾出家。這是一切有部的傳說,如『十誦律』(『智度論』),『 [P98] 根有律』,『迦葉結經』。但在『五分律』,恰好相反,佛以「往古諸佛皆不聽女人出家」而拒卻。『十誦律』等有了四眾出家說,就沒有能得四果說。以四眾代四果,可見為傳說中的變化。過去佛有否四眾,不僅傳說相矛盾;憑阿難的立場,也不可能以此為理由。二、摩訶波闍波提等,都是釋種,阿難憐念親族,所以代為請求。這只是迦溼彌羅有部──『根有律雜事』,『迦葉結經』的一派傳說,想當然而已。
  為了報答佛母深恩,女眾能究竟解脫生死,阿難一再請求如來,准許女眾出家,這到底有什麼過失呢?阿難不認自己為有罪,但大迦葉領導的法會大眾,顯然別有理由。『銅鍱律』等,只責怪阿難的苦請如來,而沒有別說什麼,但在『毘尼母經』(三),『大智度論』(二),『撰集三藏傳』,卻說出了「坐汝佛法減於千年」的理由。意思是,如來本不願女眾出家,為了阿難苦求,才允許了,這才造成佛法早衰的惡果。『毘尼母經』說了十大理由,大意為女眾出家,信眾減少尊敬供養了,比丘缺少威德了,正法也不久住了。從經律看來,釋尊晚年的僧 [P99] 伽,沒有早年那樣的清淨,大有制戒越多,比丘們的道念修持越低落的現象。為了這一情形,大迦葉就曾問過釋尊(『S』一六‧一三;『雜含』三二‧九0五)。這應該是由於佛法發展了,名聞利養易得,因而一些動機不純的,多來佛教內出家,造成了僧多品雜的現象。同時,由於女眾出家,僧團內增加不少問題,也引起不少不良影響。頭陀與持律的長老們,將這一切歸咎於女眾出家;推究責任而責備阿難。如大迦葉就曾不止一次的說到:「我不怪汝等(尼眾),我怪阿難」(『十誦律』四0等)。意思說:如阿難不請求,女人不出家,那不是這些問題都沒有了嗎?不是梵行清淨,正法久住了嗎?佛法的品雜不淨,引起社會的不良印象,大迦葉領導的僧伽,是歸罪於尼眾的;這才是指責阿難的理由。
  說到女眾出家,會使佛法早衰,是各家廣律的一致傳說,而且是作為釋尊預記而表白出來。例如『四分律』(四八)說:「譬如阿難!有長者家女多男少,則知其家衰微。……如好稻田而被霜雹,即時破壞。如是阿難!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即令正法不久」。第一比喻,如中國所說的陰盛陽衰。女人出家多於男 [P100] 眾,也許不是好事,但這不能成為女眾不應出家的理由。因為請求出家,並不就是多於男眾。以第二比喻來說,以男眾喻稻麥,以女眾喻霜雹(『銅鍱律』作病菌);但男眾真的是健全的禾苗,女眾就是霜雹、病菌嗎?為比丘而制的重罪 ──四事十三事,都與出家的女眾無關,但一樣的犯了。所以上述二喻,只是古代社會,重男輕女,以女子為小人、禍水的想法。釋尊起初不允許女眾出家,如認為佛早就把女眾看成病菌,那是不合理的。佛會明知是病菌,而仍舊移植病菌於禾田嗎?當然,女眾出家,問題多多,釋尊是不能不加以鄭重考慮的。在重男輕女的當時社會,女眾受到歧視。據律典說,女眾從乞求而來的經濟生活,比比丘眾艱苦得多。往來,住宿,教化,由於免受強暴等理由,問題也比男眾多。尤其是女眾的愛念(母愛等)重,感情勝於理智,心胸狹隘,體力弱,這些積習所成的一般情形,無可避免的會增加僧伽的困難。但是,釋尊終於答應了女眾出家。因為有問題,應該解決問題,而不是咒詛問題。在慈悲普濟的佛陀精神中,女眾終於出家,得到了修道解脫的平等機會。 [P101]
  「女眾出家,正法減少五百年」,如看作頭陀行者大迦葉,重律行者優波離等,見到僧伽的流品漸雜,而歸咎於女眾出家,作出正法不久住的預想,是近情的。律師們卻傳說為釋尊的預記,因而陷於傳說的極端混亂。根據經律,現有三項不同的敘述:一、阿難一再請求,佛允許了!阿難轉告瞿曇彌,女眾出家已成定局。那時,佛才預記女眾出家,正法減損五百年。阿難聽了,沒有任何反應。這是南傳的『銅鍱律』,與『中部』的『瞿曇彌經』所說。二、所說與上面一樣,但末後阿難聽了:「悲恨流淚,白佛言:世尊!我先不聞不知此法,求聽女人出家受具足戒,若我先知,豈當三請」?這是『五分律』說的。阿難聽了而沒有反應,是不近情的。如照『五分律』所說,那在結集法會上,早就該痛哭認罪了,為什麼不見罪呢?三、阿難請佛,佛就告訴他,女人出家,正法不久,並為說二喻。但阿難不管這些,繼續請求,佛才准許了。這是『四分律』,『中阿含瞿曇彌經』說的。以常情論,如明知這樣,還是非請求不可,這還像敬佛敬法,多聞敏悟的阿難嗎?老實說,在請度女人時,如釋尊早就預記,無論說在什麼時候 [P102] ,都與情理不合。也就由於這樣,律師們將預記放在那一階段都不合,然而非放進去不可。於是或前或後,自相矛盾!
  阿難求度女眾出家,受到大迦葉的責難,原因是不單純的,這裏再說一項,那就是與大迦葉自己有關。大迦葉出身於豪富的名族,生性為一女性的厭惡者。雖曾經勉強結婚,而過著有名無實的夫婦關係,後來就出家了。這是南傳『小部』『長老偈』,北傳有部『苾芻尼毘奈耶』等所一致傳說的。也許是他的個性如此,所以在佛教中,與尼眾的關係,十分不良好。他被尼眾們說是「外道」(『S』一六‧一三;『雜含』三二‧九0六;『十誦律』四0);說是「小小比丘」(不是大龍象)(『十誦律』一二);說他的說法,「如販針兒於針師前賣」(這等於說:聖人門前賣字)(『S』一六‧一0;『雜含』四一‧一一四三);尼眾故意為難,使他受到說不盡的困擾(『十誦律』,『根有律』等)。大迦葉無可奈何,只能說:「我不責汝等,我責阿難」。大迦葉與尼眾的關係,一向不良好,在這結集法會中,因阿難傳述小小戒可捨,而不免將多年來的不平,一齊向阿難責怪一番。 [P103]
  阿難不認有罪,好在他為了僧伽的和合,不願引起紛擾,而向大眾懺悔。如換了別人,作出反擊:女眾出家,是我阿難所請求的,也是釋尊所允可的。這是二十年前(?)事了!如以為我阿難有罪,為什麼釋尊在世,不向僧伽舉發?現在如來入滅,還不到幾個月,就清算陳年老帳!如真的這樣反問,也許金色頭陀不能不作會心的微笑了!
  有關女眾的其他兩項過失,也是有關侍奉不周的問題。一、據『銅鍱律』說:佛涅槃後,阿難讓女人先禮世尊舍利(遺體);女人涕淚哭泣,以致汙染了佛足。法顯譯的『大般涅槃經』(下),也這樣說。這一過失,包含兩項事實;其他的部分經律,有的只各說一端。如『五分律』,但說「聽女人先禮」;『四分律』與『長含遊行經』,『般泥洹經』(下),只說「不遮女人令汙佛足」。拘尸那末羅族人,男男女女,都來向佛致最後的敬禮。阿難要男人退後,讓女人先禮。 [P104] 據阿難自己辯解說:「恐其日暮不得入城」(『五分律』);「女人羸弱,必不得前」(『大般涅槃經』下)。所以招呼大眾,讓女人先禮。如在現代,男人見女人讓坐。如有危險,先撤退婦孺。那末阿難的想法,也就合乎情理了!人那麼多,女人怎麼擠得上去?為了禮佛致敬,如天晚不得回城,家裏兒啼女哭,怎麼辦?如深夜在途中發生什麼意外,又怎麼好?讓男人等一下,以當時的情形來說,阿難的措施,應該是非常明智的。但大迦葉代表了傳統的男性中心,就覺得極不合適,所以提出來責難一番。說到女人禮佛時(一向有禮足的儀式),啼啼哭哭,以致汙染佛足。據『長含遊行經』等說,大迦葉來禮佛足時,見到了足有汙色,就心裏不高興。這雖然由於「女人心軟」,「淚墮其上」,到底可說阿難身為侍者,照顧不周。如來的涅槃大典,一切由阿難來張羅,一時照顧不周,可能是有的。這是不圓滿的,但應該是可以原諒的。
  二、阿難在佛涅槃以後,以佛的陰藏相給女人看,如『十誦律』(『大智度論』所據),『僧祇律』,『根有律雜事』,『迦葉結經』所說。這與上一則,實在 [P105] 是同一事實的兩項傳說。以律典來說,恆河上流,摩偷羅中心的一切有系,以『十誦律』為本。說阿難以陰藏相示女人,就沒有說女人淚汙佛足。恆河下流,華氏城中心的上座系,以『銅鍱律』及『五分律』為本。說到女人先禮,致汙佛足,就沒有說以陰藏相示女人。這可見本為部派不同的不同傳說,並非二事。但晚期經律,互相取捨,有部新律(迦濕彌羅的)的『雜事』,雙取兩說,這才成為二過。依情理說,女人先禮,淚汙佛足,是極可能的。而陰藏相示女人,就有點不成話。雜事把這兩項,說作:阿難以佛的金色相示女人(不是沒有遮止女人),以陰藏相示女人。看作阿難自己要這樣做,就有點難信。這種各派不一致的傳說,應加抉擇!經律的傳說不一致,但裏面應有一項事實,這應該是女人先禮佛而汙佛足吧!女人先禮,在大迦葉領導的學眾來說,是大為不滿的。
  還有三項過失,是責怪阿難的「侍奉無狀」。三月前,佛從毘舍離動身,到 [P106] 拘尸那入滅,一直由阿難侍從。佛在拘尸那涅槃了!怎麼會涅槃呢?雖說終歸要涅槃的,但面臨如來涅槃,聖者們不免惆悵,多少會嫌怪阿難的侍奉不周。所以下面三項過失,阿難是否有過,雖是另一問題;而大迦葉提出來說說,也還是人情之常。
  第一、沒有請佛住世。經律一致傳說:佛在毘舍離時,與阿難到附近的遮波羅支提(取弓制底)靜坐。佛告阿難說:這世間,毘舍離一帶地方太安樂了!不論什麼人,如善巧修習四神足成就,要住壽一劫或過一劫,都是可能的,如來也是善修四神足成就。這幾句話,暗示了世間並非厭離者所想像的一刻都住不下去,如來是可以久住世間的。如那時阿難請佛住世,佛會答應阿難而久住的。但佛這樣的說了三次,阿難毫無反應,一聲也不響。不久,惡魔來了。惡魔曾不止一次的請入涅槃,佛以要等四眾弟子修證成就,佛法廣大發揚為理由而拒絕他。現在惡魔舊話重提,釋尊就答應他。於是「捨壽行」,定三月後涅槃。阿難知道了急著請佛住世,但是遲了。如來說一句算一句,答應了是不能改變的;方才為什 [P107] 麼不請佛住世呢?佛說:那是「惡魔蔽心」,使阿難不能領悟佛說的意思,所以不知請佛住世──傳說的經過是這樣。
  這一傳說所含蓄的,啟示的意義,非常深遠。一、聖者們(一般人更不必說)的理智與情感,是多少矛盾的。從現象來說,誰也知道諸行無常,有生必滅,但面對如來入涅槃,也不免有情感上的懊悵,總覺得不會就這樣涅槃了的。從實際來說,入涅槃是超越生滅而安住於寂滅,根本用不著悲哀,但面對現實,還是一樣的感傷。這在大乘『大涅槃經』,表現得最明白。純陀明知如來是金剛身,常住不變,又一而再,再而三的哀求如來不入涅槃。所以佛入涅槃,佛弟子心中所引起的,情感與理智交織成的,應該是:「佛就這樣涅槃了嗎?佛不應該這樣就涅槃了的」。佛的涅槃,深深的存於弟子們的心中。二、四神足是能發神通的定。修四神足而可以長壽,應該是佛教界的共信。所以有「阿羅漢入邊際定延壽」,「入滅盡定能久住世間」的教說;而定力深徹的,確也有延長壽命的事實。那末,釋尊四神足善修,定力極深,怎麼不住世而就涅槃了呢?三、傳說中的「 [P108] 捨壽行」,表示了佛壽本來長久,是可以住世而不那麼早入涅槃的。這是佛弟子心中,存有佛壽久遠的信念。四、惡魔一直是障礙佛的修行,障礙佛的成道,障礙佛的說法──不願世間有佛有法的惡者。佛有久遠的壽命,深湛的定力,是可以久住,應該久住世間,而竟然不久住了,這可說滿足了惡魔的夙願。佛怎麼會滿足惡魔的希願呢?阿難日夕侍佛,在做什麼呢?阿難不請佛住世,如來早入涅槃──這一佛弟子間共同的心聲,因佛涅槃而立刻傳揚開來,成為事實。正如耶穌一死,門徒們心中立刻現起復活的願望,就成為事實一樣。
  本來,這只表示佛弟子心中,「佛不應該這樣就涅槃了的」的心聲;但一經公認,阿難的問題可大了!不請佛住世,要負起如來早滅,佛不久住的責任!阿難當時以惡魔蔽心為理由,不認自己有過失。這等於說,當時只是沒有領會到這話的意義,有什麼過失呢!『般泥洹經』(下)說得好:「阿難下(座)言,佛說彌勒當下作佛,始入法者,應從彼成。設自留者,如彌勒何」?這是該經獨有的反駁,肯定了釋迦佛入涅槃的合理性。也許在傳說中,有的覺得大迦葉的指責, [P109] 太過分了吧!
  第二、如來索水而不與:『五分律』(除『雜事』)等一致說:大迦葉責備阿難,為什麼如來三次索水而不奉水?在連串的責難中,這是最近情的。據南傳『長部大般涅槃經』,漢譯『長含遊行經』說:釋尊受純陀供養以後(約為涅槃前一日),在向拘尸那的途中,病腹下血。天又熱,口又渴,在近腳俱多河附近,身體疲極而小臥休息,釋尊囑阿難取一點水來喝喝,也好洗洗身(沖涼是最好的清涼劑)。阿難因為上流有五百車渡河,水流異常混濁,所以要釋尊等一下,走向前面才有清水可喝。病渴求水而不可得,這對病人來說,是太不體貼了!當然可以看作侍者不敬佛,不盡責的。但阿難以為水太濁,怎麼好喝呢!佛不久就涅槃了,所以在一般人來說,不管水清水濁,要水而不奉水,阿難總是不對的。據律典所說,阿難沒有奉水,連濁水也不取一點來,是錯誤的!因為沒有清水,取點濁水來也是好的,如說:「若佛威神,或復諸天,能令水清」(『四分律』五四;『智論』二意同)。不奉水一事,在傳說中變化了!『根有律雜事』及『佛般泥洹經 [P110] 』、『般泥洹經』,就說阿難當時奉上濁水,釋尊只洗洗身而已。可是奉上濁水,當然還是錯誤的,大迦葉責備說:「何不仰缽向虛空,諸天自注八功德水,置汝缽中」(『雜事』三九)。這一事實,應該是不奉水,或者取點濁水洗洗而已。但另一想法,佛的威力,天神的護持,那有要清水而不可得的道理?所以『長部』的『大涅槃經』,說佛三索以後,阿難不得已去取水,見到河水非常澄清,於是讚歎世尊的威力!『長含遊行經』說:阿難不奉水,雪山的鬼神,就以缽奉上清水。這樣,阿難雖一再不奉水,而釋尊是喝到清水了!這應該更能滿足信仰者的心願!
  第三、足踏佛衣:這是各家一致的傳說,但問題單純,只是責阿難不夠恭敬而已。阿難對佛的僧伽梨(或說雨浴衣),在摺疊的時候(或說縫衣時,洗濯時),用腳踏在衣上。這未免不恭敬。阿難說:當時沒有人相助,恰逢風吹衣起,所以踏在腳上。這一事實,在經律中,還沒有找到出處。不過這些小事,可能是佛入涅槃前不久的事。以疊衣來說,阿難每天都在為佛服務呢! [P111]
  在傳記中,還有幾項過失,但只是一家的傳說,是不足採信的。一、佛要阿難任侍者,阿難起初不答應,『四分律』(五四)說:「世尊三反請汝作供養人而言不作,得突吉羅罪」。此事見於『中阿含、侍者經』,『根有律、破僧事』等。侍者是不容易的任務,阿難當然要鄭重考慮。末了,阿難以三項條件而答允了,受到釋尊的讚歎(考慮得周到),這怎能說是犯呢?二、『根有律雜事』(三九)說:「世尊在日,為說譬喻,汝對佛前別說其事,此是第三過」。這到底指什麼事,還不明了。與『雜事』相符的『迦葉結經』說:「世尊訶汝,而汝恨言他犯他坐,是為三過」,該就是這件事了。鄔陀夷與舍利弗共諍滅受想定,而阿難受到僅此一次的訶責。當時阿難對白淨說:「是他所作而我得責」(『中含』五‧二二)。南傳『增一部』(五‧一六六),有此受責一事,而沒有心懷嫌恨的話。依漢譯『中含』,也只是自己為他受過,不好意思問佛而已。三、『迦葉結經』又說: [P112] 「是眾會中無淫怒癡,而汝獨有三垢之瑕……是為九過」。『迦葉結經』所依據的『雜事』,在說了阿難八過失以後,接著說阿難煩惱沒有盡,不能參與結集法會,要阿難離去。『迦葉結經』的編者,顯然的出於誤解,也就算為一過。其實,如沒有斷盡煩惱,也犯突吉羅罪,那未證羅漢的弟子,都犯了!從傳記來看,北方的律師,對阿難來說,已不免盡量搜集資料,而有羅織的嫌疑了!這是與當時情形不合的。
  大迦葉領導僧伽,對阿難舉發一連串的過失;當時的真實意義,經上面逐項論究,已充分明了。不外乎戒律問題,女眾問題,侍奉不周問題。關於戒律,阿難傳達釋尊的遺命,「小小戒可捨」,代表了律重根本的立場。於小隨小戒,認為應該通變適應;如僧伽和合一心,可以籌量放捨。而大迦葉代表了「輕重等持」的立場,對小小戒可捨,看作破壞戒法,深惡痛絕。所以結論為:佛制的不得 [P113] 捨,未制的不得制,而成為律惟佛制,永恆不變。這是重法學系,重律學系的對立。重法學系是義解的法師,實踐的禪師(「阿難弟子多行禪」)。重律學系是重制度的律師,謹嚴些的是頭陀行者。這兩大思想的激盪,在五百結集,七百結集中,都充分表達出來。
  關於女眾,阿難請度女眾出家,釋尊准女眾出家,代表了修道解脫的男女平等觀。大迦葉所代表的,是傳統的男性中心,以女眾為小人,為禍害的立場。這所以漠視問題全部,而將正法不久住的責任,片面的歸咎於女眾。阿難讓女眾先禮舍利,也被認為有汙如來遺體,應該責難了。──上來兩項問題,阿難始終站在釋尊的立場。
  關於侍奉不周,主要是釋尊入涅槃,激發了佛弟子的思慕懊悵,而不免歸咎於侍者。父母不管多老了,如一旦去世,孝順兒孫,總會覺得心有未安的。為了父母去世,弟兄姊妹們,每每對於延醫、侍病,引起不愉快。所以釋尊入滅,想到阿難不奉水,一定是沒有盡責,釋尊才不久住世。這一類問題,確乎是人情之 [P114] 常。可是在那時,加重了對阿難的指責。從前請度女眾出家,所以「正法不久住」。現在不請佛住世,所以「如來不久住」。如來的早滅,正法的早衰,都被看作阿難的過失。問題本來平常,但一經理論化,問題就極端嚴重了!好在阿難有侍佛二十五年,從無過失的光榮歷史;而結集法藏,事實上又非阿難不可。這才浮雲終於不能遮掩日月,而阿難還是永久的偉大,無限的光輝!
&非常感谢,便宜了我这懒人,哈哈.........&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020 小时威望2240 点注册时间积分7171帖子精华0日志
混吃等死混完脱手
中级会员, 积分 717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29 积分
本帖最后由 真心漂流 于
21:05 编辑
阿难侍者,与佛因缘甚深,尤如半子,足以让佛应他之所请...再者,以佛之能力,难道观不到阿难与女众之因缘,佛应所请也是为了阿难以后修行方便故..........眷属眷属,因缘亲近故,佛无私心,但也不会违缘因缘,所以与佛因缘亲近者当先得渡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并不是空穴来风,皆因因缘亲近故,所以跟随在成就者身边熏习修行者,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778 小时威望1633 点注册时间积分2706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27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7294 积分
佛经语深,深不可测啊!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99 小时威望4245 点注册时间积分4710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47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290 积分
灭的早,复兴也早,没啥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99 小时威望4245 点注册时间积分4710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47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290 积分
500年,不是很长啊
而且,不是就这样的么?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711 小时威望19925 点注册时间积分35206帖子精华0日志
缘生缘灭,缘善缘恶;有因有果,无始无终。
这是“阿难”尊者倡导的。“阿难”尊者的思想后来被演化为“大乘”。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847 小时威望1766 点注册时间积分1869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18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31 积分
看看现在印度妇女的地位就知道了。男人独自在外修法,不论外道内道,都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人们把你当神一样供着。女人是依附于男人的,男人死了要陪葬,出嫁前父母做主。让女人独自在山林间修行是不可思议的事。佛虽然讲众生平等,但佛法的传播要受世间法的约束,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500年在佛法上是很大一个时间,总共到现在是2500多年。大家知道佛法在印度是何时灭的吗?如果佛出生在现在的美国,我想佛不会这样说,因为美国讲男妇平等。印度现在还有很多外道独自在山林间修行,你想象一下,这些人要是罗汉刻多好啊。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6 小时威望399 点注册时间积分575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5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25 积分
女性出家,主要会造成一些传法的困难,对僧众断绝情欲是有妨碍的。五百年只是一个虚数。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 小时威望27 点注册时间积分40帖子精华0日志
新手上路, 积分 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0 积分
我也不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反正都可以修!
南无阿弥陀佛!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77 小时威望650 点注册时间积分2728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27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7272 积分
你想灭还是想不灭?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869 小时威望2402 点注册时间积分8715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87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85 积分
南无阿弥陀佛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245 小时威望4890 点注册时间积分11136帖子精华0日志
高级会员, 积分 111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8864 积分
本帖最后由 二师兄 于
12:10 编辑
& &&&应该还有一层意思,世尊和阿难尊者都是有大智慧的,做这样的示现,无非是希望女众弟子珍惜出家修行的机会,调伏烦恼,用心修行。
& &如果女众出家造成佛法早灭这500年,而这500年间的众生应该有一个数量,那么这些众生就必然是依靠出家女众来得度,或者说以女性出家这样的方式才能得度。毕竟世尊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与慈悲,平等说法,应机施教,末学猜测还有这个原因在吧。反过来说,佛门广大普渡有缘,如果与世尊有缘的众生都已经闻佛法种善根,那么世尊教法传世的时间是不是也正因为如此才缩短呢?
佛智难思议,末学浅薄,还请善知识指正。阿弥陀佛。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86 小时威望591 点注册时间积分2596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25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7404 积分
烦恼未除,又多一桩。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9 小时威望121 点注册时间积分222帖子精华0日志
注册会员, 积分 2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8 积分
你是相信这个提问再问原因,或是不知道问题本身的真假而问?
后者的话,想说的是众生平等,众生同体,在法界中,根本无男女之分。
前者就不说了,你先回答下什么是佛法。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7 小时威望76 点注册时间积分136帖子精华0日志
注册会员, 积分 1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64 积分
历代也出现了不少的比丘尼堪称女中表率。给大家据一些女宗的例子吧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689 小时威望2118 点注册时间积分2653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26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347 积分
生灭乃是自然规律,佛经也逃不了这一规律。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426 小时威望3745 点注册时间积分6291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29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09 积分
不要讨论女众出家学佛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敏感,佛都不说,我们不可以随便乱猜测。我们的猜测,没有依据,就成个人邪见。个人邪见有碍正法,并会引发其他问题。总之,讨论敏感问题,是弊多利少。这个不是我们应该知道的问题。佛都不说,可见……
阿弥陀佛!
原创大师勋章
Medal No.4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出家人最多的地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