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要素供给原则使用电子银行时设置密码的原则为什么

财智生活 一键通达
中国银行业协会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关于使用电子银行等业务的安全提示》
中国消费者协会
&&& 2010年春节长假来临之际,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于近日发布了《关于使用电子银行等业务的安全提示》,旨在普及电子银行等业务安全使用常识,增强公众安全意识,使公众在享受电子银行带来的便捷服务的同时,更加安全地使用电子银行。
  《关于使用电子银行等业务的安全提示》针对网上银行、自助设备、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信用卡等业务,围绕密码保护、网址登录、计算机安全、防止诈骗、银行安全工具的使用以及其他保护措施详细列示了各项业务办理中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
  国内电子银行业务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商业银行在不断提高电子银行服务能力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客户账户信息及资金安全,不断推出新的安全措施,增强安全防护手段的开发和应用,优化操作流程,致力于构建安全、友好、普惠型的电子银行。
  此次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向公众发布《关于使用电子银行等业务的安全提示》,希望通过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消费者参与的共同努力,携手打造一个安全良好的电子银行使用环境。
责编:肖成迪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视频排行榜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5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网络竞赛题库之二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2015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网络竞赛题库之二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28|
上传日期: 10:17:4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5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网络竞赛题库之二
官方公共微信中国银监会消保专栏-使用电子银行渠道
  电子是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等电子渠道和终端设备向消费者提供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方式。
  随着不断创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已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业务等多种服务方式。由于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往往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电子银行已经成为目前较为常见的金融服务之一。
  部分银行允许消费者通过网络、手机等渠道自助开通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等业务的服务,可以使用部分低风险的业务功能。为了安全起见,消费者申请开办全功能电子银行业务,特别是涉及金额较大的资金划转业务权限,应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或存折,亲自到银行营业网点办理。
  1.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是通过互联网和电脑供消费者操作使用的银行业务。网上银行操作通常为消费者提供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和在线支付等多种金融服务。
  网上银行相比传统柜面操作,相对便捷且节约成本,比如,网上银行可以即时登录,即时使用。此外,可避免到银行营业网点消耗不必要的交通和排队等候时间,与网点柜台相比,网上银行部分业务手续费有一定程度折扣和优惠(如转账汇款、申购基金等)。
  商业银行采取多种方式保证网上银行的使用安全。首先,银行运用数据加密措施,采用网络防火墙、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等,构建牢固的安全防护体系,保护消费者数据安全。此外,银行为消费者提供包括数字安全证书、动态口令牌、手机短信密码、余额变动提醒、预留验证信息、防钓鱼安全控件等服务或工具,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网上银行交易的安全性。
  与此同时,消费者自身的风险防范也至关重要:
  牢记银行门户网站的网址,选择安全登录方式
  登录网上银行时,建议采取直接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银行官方网址登录或通过银行数字安全证书提供的网址登录,防范不法分子伪造银行网站骗取消费者的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
  确保登录网上银行的电脑安全可靠
  建议消费者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及时下载补丁程序;不打开来历不明的程序、链接、邮件;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使用网上银行。
  安全设置密码
  网银数字安全证书保护密码、网银登录密码等重要信息应避免使用生日、电话号码等与个人信息相关联、容易被猜中的数字。要注意为电子银行设置区别于其他用途的专门密码,避免因其他密码失窃而造成上述密码泄露,特别是不要与电子邮箱、QQ等网上聊天工具、网上论坛等注册会员等使用相同密码。同时,建议定期更换数字安全证书保护密码和网银登录密码。
  核对验证短信内容
  有些银行在网上银行交易确认前,会以短信方式发送验证码至消费者绑定手机,以保证资金安全;消费者应仔细核对短信内容,若未进行网上银行操作却收到类似验证短信或短信提示信息与当前交易不符,应及时停止操作并与银行客服中心联系确认,避免上当受骗。
  妥善保管数字证书等安全工具
  妥善保管和正确使用银行提供的数字安全证书(USBKey)、动态口令卡、动态口令牌等安全工具,切勿交给他人保管。各家银行赋予数字安全证书(USBKey)的名称可能不同,如U盾、K宝、网银盾、E盾等,但技术原理和功能基本是相同的。
  2.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
  电话银行业务是利用电话等声讯设备和电信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电话银行通过自助语音和人工座席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账户查询、转账汇款、投资理财以及业务咨询、投诉建议等金融服务。
  手机银行业务是电子银行的新兴渠道,是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手机银行的功能包括基础功能和拓展功能。大部分银行提供的手机银行都具备查询、转账、汇款、缴费、临时挂失等基础功能。在基础功能上,部分银行又发展出基金、理财、外汇、移动支付等拓展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音频分析等技术的发展,相应的网络环境和安全管理手段尚处于建设和完善中,消费者在享受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便利性的同时,也需要具备安全意识,应牢记以下安全事项:
  牢记银行客服电话号码,手机银行官方网址,通过银行官方网站或官方认可的渠道下载、安装手机银行客户端。
  不使用公用电话、他人电话、他人手机操作,并在使用电话银行、手机银行时留意周围情况。
  根据实际需要对交易限额进行设置。消费者可通过营业网点为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转账交易设置单笔交易限额和每日累计限额,确保账户支付在一定额度之内。
  消费者在手机银行绑定的手机或相关安全认证工具丢失后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绑定的手机丢失,要尽快通过银行营业网点或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渠道办理暂停或注销手机银行服务(不同银行提供的暂停或注销手机银行业务的渠道可能有所不同)。消费者要妥善保管好动态口令卡或动态口令牌,防止他人偷窥、复印或拍照,如遗失要及时到银行营业网点补办新的动态口令卡或动态口令牌。
(责任编辑:HN025)
03/17 16:1603/18 10:4403/18 10:4203/18 10:2803/18 10:2303/18 10:2303/18 09:4503/18 09:20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消保网络竞赛模拟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消保网络竞赛模拟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5种陷阱可致电子银行信息外泄 需手动输入银行网址 - 新闻频道 -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5种陷阱可致电子银行信息外泄 需手动输入银行网址
时间: 09:10:00
移动用户发送SX到,订阅陕西手机报。早报+晚报,每月3元钱。
  记者从3日从哈尔滨市消协获悉,近期有部分消费者反映自己的个人资料及资金被盗取。
  对此,哈尔滨市消协发布可致电子银行信息外泄的5种行为,提醒消费者注意。
  哈尔滨市消协提醒,消费者使用电子银行应该注意登录正确的银行网站。假冒网站的网址与正确的网址往往只有极细微差异,需特别警惕。消费者在登录网页时,要核对网址,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网址,确保进入正确网站。
  此外,还要注意申请开通网上银行时绑定网银安全产品等事项。
  5种电子银行陷阱
  1.通过假冒网上银行建立假网站,消费者上当后输入了个人资料,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2.通过木马病毒窃取消费者信息,从而盗取客户资金;3.要求消费者提供银行卡账号、身份证号、电话等个人基本资料(因为许多人将生日、电话号码作为银行卡的密码),从而骗取消费者银行卡卡号、密码进而窃取消费者资金。4.以做生意验资为名,骗取消费者的身份证号码、卡号和密码,从而窃取存款。5.冒充银行人员套取消费者银行账户信息。(新晚报)
【】【】【】
来源:&&编辑:
&|&&|&&|&&|&&|&&|&&|&&|&
Copyright&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9-257538 商务:029—
本网站法律顾问: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