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和 中国创造

时下媒体都宣传“中国创造”。作为一个外贸人,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亲眼见到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我不是阴谋论拥护者,我所谈及的只是个人的忧虑,并不是唱衰我们的中国制造业,相反我爱我的祖国。先谈谈什么是中国制造,我所看到的中国制造是一个“价格低廉,质量一般”的代名词,说的好听点是性价比高,但性价比高并不代表质量好,这只是一个比例关系。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因为过去中国基础薄弱,东西的质量差是必然的,但是正是由于高性价比才赢得了世界的青睐。大家不要瞧不起我上面说的中国制造,没有这种“价格低廉,质量一般”的中国制造,就不会解决过去中国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就不会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中国就不会走向繁荣。虽然这个过程中牺牲了环境浪费资源,但是它符合中国国情。    和1997年比,如今的出口是越来越难做,利润越来越低,外部环境也比以前差了很多。时代变了,出口企业也发生微妙变化。以前,如果一个人不会英语也能做外贸(只要你会写USD符号,只要你会写阿拉伯数字),这是事实。现在这些人毫无以为要被时代抛弃,这已经不是草莽英雄的时代。现今,出口企业做的好的,不仅需要好的英语,还需要有核心竞争力,这就涉及到“中国创造”。    走中国创造之路,没有什么不好,相反在市场作用下,企业愿意自愿的走创造之路,这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但是事实上,让人忧心的是为什么中国创造没有在神州大地普遍开花?为什么中国制造还是不能像日本德国一样齐名?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办公室的碎纸机,技术很难吗?为什么还是德国的质量好?“中国创造”是需要资金的支持,是需要定下心来静心的搞研发,但是相反现在中国企业乐忠于搞“快速消费品”。这些产品投资周期短,投资少,回本快,技术门槛不高,简单说就是可以赚快钱。    如果加上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企业更不可能安心的去搞研发,相反越来越多的资金会进入楼市,股市,艺术品市场等容易产生泡沫的地方。因为这些资产泡沫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做踏踏实实企业的微薄利润。如此一来,如果指望“中国创造”?    也许有人不认可我的看法,也许你们看了电视新闻,会觉得“中国创造”没有我说的那么悲观。我想提醒,那只是媒体抓的典型,不能以一个企业代表一个产业,不能以一个产业代表全部中国制造。    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研发,而投入资金进入楼市股市也就算了,但是更让人心酸的是,在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中国制造在开倒车,很多企业开始偷工减料,产品质量只要不出大问题,能怎么省成本就怎么省成本,试问如此一来中国制造如何立足于世界?? 我说的不是吓唬人的话,大家可以回忆前段时间日本汽车在全世界遭遇召回事件就可以明白我上面说的是事实。日本企业也面临汇率升值,日本大企业为了生存也会偷工减料,降低对质量的要求,何况是中国的中小企业?难道中国的中小企业就不知道偷工减料了吗?    说道这,我顺便谈下个人对“中国出口回暖”的看法。  1、金融危机前,中国出口受很大打击。那时候又是取消出口退税,又是汇率升值。很多企业倒闭关门。这是低谷期。  2、金融危机来到后,国家恢复出口退税,汇率保持稳定,这给了出口企业一线生机。中国出口开始逐步转好。  3、人民币重新升值,这等于是抵消了出口退税的补贴,压缩了企业的生存空间。此外更可怕的是,中国企业还要面对原材料成本的上升,节能减排带来的生产效率下降和单位成本上升。那么在这段时间为什么中国出口额每月都增加?海关数据每月都看好?为什么呢?个人认为,第一、有些企业在偷工减料,以此抵消成本的上升;第二、成本上升导致产品离岸价上涨,即使出口商品数量下降,中国出口金额还是会增加。第三、在汇率升值预期下,各个企业拼着命出货,想在汇率上升前挽回损失,大家都挤在同一段时间出口, 必然会使这段时间的出口总额大为增加,第四、西方的圣诞节到了,这是“低廉快速消费品”的需求旺季,无形中也支持着中国的出口、第五,短期内还无法出现哪个国家可以迅速全面替代生产低廉产品的中国制造,因为产业布局需要一定时间,同时也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中国最相似的是印度,但是印度短期内还无法取代中国制造,因为印度基础设施建设很薄弱。  4、都说广交会是中国出口的“晴雨表”,但是我对这个“晴雨表”有不同的解读。  广交会是中国产品的“夜市”“地摊”,大家都知道广交会的厂家报价很低很烂,一些有品位的工厂都不愿意去广交会。广交会的国外客户很多事东南亚中东的客户,这些客户不讲质量,只要低价,他们到访中国的总人数能代表中国制造的前景吗? 真的可笑!打个比喻,每个城市都有夜市地摊,晚上最热闹,人山人海,人挤人。和商场相比,你能说地摊夜市老板赚的多吗?你能说每晚上收到的夜市的管理费就比商场收的管理费高吗?大家都应该明白我的这个比喻!    同样的道理,义乌国际商贸城景气指数 也是一个很可笑的参考数据。    此外我还要补充一点,专业的西方买家在过去十几年中,对中国供应商很了解了,有必要再飞到中国来吗?他们家门口就有专业的展会,中国优质供应商也都会去欧洲参展,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会突然大量来中国?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出口恶化,成本上升,客户急于来华寻找新的供应商,行业重新洗牌。所以,客商来华突然增加不一定是好事。    回归中国创造的话题,我只想说一句,资本是贪婪嗜血的,哪有暴利资本就流向哪里。如果中国出口环境恶化,资本流出实体经济和制造业,那么何谈“中国创造”?      再说一下题外话,温州人靠的是制造业发家的,现在他们再做什么?炒房,炒商铺,炒金银玉器,什么能炒就炒什么,现在温州有知名的制造业企业吗?给人的印象只是偷工减料,质量低下。这正是中国制造的悲哀。    最近看到一些人,拿中国和日本对比,认为日本能忍受大幅升值,为什么中国不能?真的很可笑,中国的国情和日本不一样,中国比日本更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日本能承受的,中国不一定能承受。日本的所谓失落的十年二十年,只是没有严重泡沫的十年二十年,不代表日本民众生活痛苦(事实正好相反)。中国的GDP现在是钢筋水泥拉动的,严重资产泡沫带来的高速GDP就一定是好事吗?    相关文章:  &&个人观点:中国经济的未来,希望不是第二个日本&&  /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502859.shtml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good comments
  补充一句,中国创造的概念其实只是国内媒体这一两年内重点提及的话题,电视上常找一些典型企业做榜样,但是我想说的是,“创造”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他能被你媒体抓为典型,实际上这正好说明这些企业早在媒体关注之前就着手“中国创造”了,这是自发的,是市场逼出来的。    但是如果“中国创造”带来的利润不能喂饱“资本”,那么大家都不愿意把资本投入实体经济,那么不要说中国创造,就连中国制造都岌岌可危。
  made in china
  真心希望中国经济能健康发展
  我也是个外贸人,很同意您的观点。
  出口产品生产要求低,入门容易就造成了低水平竞争,价格越便宜越好卖。中国创造,应该从国内市场上与国外厂商竞争开始,从日用品到IT领域到精密仪器开始全面竞争,每年毕业的数百万大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
      国内地下原材料加工厂太多,原材料做假,许多是废料回炉后重新转回市场的,成分组合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所以质量差,比如钢铁,因为杂质混合,做成螺杆,拧几下就断,车床上精加工时,会爆牙;杂质混合的金属件,电镀质量不可能稳定,没多久就锈迹返出;塑料等回炉产品更多, 各个注塑工厂都可以自己造假。。。。。    光是我这里遇到的就有说不尽的苦头,冲压模不到2万次就开裂,理论上却可以担保 100万次;每年300万的塑料衣架出口,换了5个工厂,个个做着就动歪脑筋,原材料里参假以此混好,最后我只好自己开设注塑厂,但原材料次品也会防不胜防。买不锈钢镜面板更是糟糕,厚度参差不齐,标准各异,几万张镜面板,70% 表面麻坑不堪入目,跟样品不符合造成退货,光是车间挑翻看质量,就动用大批劳动力,冲成的成品经电镀,质量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电镀厂也惊奇,理论上不应发生的废品接而连三。。。。害人真不浅!    一个造假太多的国家,说啥也没用。能混几天就几天了。Created in China, 听上去不错。    
  是该挤出泡沫的时候了,2年挤泡沫,2年回归实体,2年搞研发,10年内出中国创造
  fingers crossed, leave it to god!
  我个人认为,政府是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楼市早该下重手调控,却一直拖着不加息,不知什么用意!却让人民币升值。你人民币升值速度能有铁矿石涨价速度快吗?     当中国出口遭遇重创时候,政府肯定会出重拳重新扶持出口,问题是:毁掉一件东西成本很低,重塑它却要花费更多代价,这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希望政府能有系统的长期的政策对策,不要哪疼才去医哪。
  让老百姓跟着一起倒霉 什么玩意
  确实是啊 。。泡沫经济利益大 ,风险大。中国人就这样 ,有了钱就想挣大钱 但路不同了 。都想走捷径,从而 促使了泡沫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是很不利于中国总体经济的安全稳定增长的。。
  深有同感
  生产型企业面临材料成本人力成本提高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诸多压力,以后日子将会更难过啊
  很好,很强大
  直接输入图片链接即可插入图片,深有同感 限5个链接
  好像是
  楼主说的是蛮有道理。我们这边的服装加工企业哪个不是在偷工减料上动足脑筋!虽然有资本追逐利润的原因在内,但我觉得更是社会的诚信缺失、道德沦丧所导致
  我为只看楼主而顶贴
  非常棒的文章,收藏啦兄弟,希望以后能多多看到你的大作
  走中国创造之路,没有什么不好,相反在市场作用下,企业愿意自愿的走创造之路,这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很高兴看到还有如此清醒的国人,说的很好很入理啊
  百宝箱
  支持讨论~~~红脸推荐
  顶起-------------------    泡沫经济,恐怖  
  创造何其难.一人创造.百人仿造.低价竞争.无利再创.投机暴利.谁干实体.实体巨税.不堪入微.救命稻草.减薪逃税质量不保.安全昂贵.事故频繁.众人买单....;;
  不容易
  通过我所在的企业,我知道中国几乎没有创造,中国创造只不过是宣传口号而已!
  等待2012
  起步难。
  口号叫的比做的响!!!  
  相类似的帖子里lz的算中上的了。  但lz同样想当然的把外贸出口和中国经济划等号了,然后又把中国创造和外贸出口绑一起了,即使它们的内在联系看上去是那么的密不可分,lz的看法还是难免流之于行而下的诘难。底层的声音即使偶尔登堂入室,却永远成不了济世的良方。  题外话,中国创造,有点汉民族的狭隘主义了,就跟有些小学生似的,考不了第一就想自刎以谢天下,那别人怎么活?有点合作精神好不好,他造碎纸机,你也非得要造?你那也叫创造?
  搞不懂整个国家都为那些虚数据拼命…生活好过了吗比以前…我想是比以前更忧郁了!
  广告越来越多了,唉,看来生意真的不好做咯。。
  蛮有趣的话题,贴一篇刚写的读后感《中国品牌怎么办》,(因为是读后感,所以部分段落摘抄了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达国家眼中的中国品牌里面的资料,特此说明)回应一下同行的帖子    中国品牌在多个产品类别已经成功打入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但在真正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所面临的终极挑战,在于能否在全球富裕市场的消费者心目中成为品牌并得到认同。因为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在全球富裕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也是国内市场战略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走向发达国家市场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中国品牌负面报道接连不断。中国品牌该怎么办?    四个维度来看,一是这部分消费群体对于中国品牌的认知问题;二是对中国品牌的真实态度;三是从潜在需求到购买行为的转化;四是市场的营销门槛。结合这些维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认知问题: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三个市场,样本量1230人的统计显示,对于联想、海尔、青岛啤酒、TCL、红旗、匹克、李宁、中国移动、飞跃、格力这是个品牌,消费者认知度达到10%以上的只有三个品牌(联想、海尔、青岛啤酒)。说明在中国品牌现今最主要的问题不在于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接受与否,而是缺少基本的认知。联想的品牌认知度高,一方面离不开高额的广告预算,另外也来自于与IBM的业务整合,业务重组在于品牌传播方面的效果同样在TCL可见。而海尔和青岛啤酒靠奥运会这个公关事件的品牌推广做的也不错,但对于青岛啤酒,能否将品牌知名度化为销量,还是有待了解的。从个人感觉来看,在海外的市场上,除了中餐馆之外,基本上很少见到青岛啤酒,对于富裕市场的消费者,尤其是西人市场,为什么要消费青岛啤酒,似乎还缺少了一个理由。    态度问题:消费者接受态度高的产品主要类别是电脑相关用品、家电、个人电子产品、服饰和体育用品;接受程度中等的产品包括食品、汽车、奢侈品和个人护理品;接受程度较低的产品包括含酒精饮料(啤酒除外)、啤酒、化妆品、保险和金融类产品。接受程度相对较高的是英国,其次是澳大利亚,最后是美国。对于这两点,基本认同,因为区域上看,美国人最直接,英国人最含蓄,所以态度会有差异,但如果反映在实际购买上,应该会是差不多的水平。对于接受程度中等的食品、个人护理产品,从实际出发,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我想这里面可能会有很多消费者在市调的时候没有清楚地区分出中国餐饮和中国食品的区别,在开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我觉得西方人对中餐是有好奇心的,但对于很多饮食习惯比较难适应,比如对于动物内脏的态度、对于各种入餐的动物、腐败的味道等等,如果对于餐饮偶尔会觉得是文化差异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对于中国的食品品牌,他们的认同程度应该是和酒精类饮料差不多的,究其原因我觉得一个是中国食品在技术标准方面、添加剂使用理念、农残检测等与西方社会差异较大,所以经常出现一些无法让人信任的问题;另外一个原因是一些企业确实从负面上“代表”了中国食品品牌形象。    三是化需求为购买行为的能力。应该说在中国,很多本土品牌真的具备很强“忽悠”客户的能力,很多人进入终端之前压根就没想买任何产品,奈何经不住厂家的各种营销手段,往往做了很多冲动性购买并因此产生了很多第一次消费体验。然而,这个做法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往往屡屡受挫,文章作者的分析说一方面是因为成本或者模式的问题,很难在目标消费市场做人员促销;二是产品信息公布要相对充分,消费者有比较多的时间充分考虑,所以冲动性购买较少。我想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很多中国品牌连具备比较好的终端能力都不具备,在国内的一个大卖场里面,四五万个条码,每个月总会有几百个新条码进场,而在发达国家,进场的手续和数量都不太适合市场的新进入者。    四是两个门槛。一个是持续生存门槛(sustainable maket hurdle),指一个企业能够在市场占据4%以上的市场份额,才有可能站住脚,因为达到这个比例才能在生产、物流、营销各方面获益于规模经济;二是高利润门槛(high margin hurdle),说一个企业要占据10%以上的市场份额才能够获得高额利润。关于这点,觉得还应当补充一个品牌门槛,一个没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产品,是谈不上品牌的,比如很多在华人市场里面的品牌,虽然在唐人街是个出名的品牌,但实在无法对其它市场形成传播势能,只能说是一个中国本土销量的补充而已。    
  蛮有趣的话题,贴一篇刚写的读后感《中国品牌怎么办》,(因为是读后感,所以部分段落摘抄了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达国家眼中的中国品牌里面的资料,特此说明)回应一下同行的帖子    中国品牌在多个产品类别已经成功打入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但在真正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所面临的终极挑战,在于能否在全球富裕市场的消费者心目中成为品牌并得到认同。因为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在全球富裕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也是国内市场战略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走向发达国家市场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中国品牌负面报道接连不断。中国品牌该怎么办?    四个维度来看,一是这部分消费群体对于中国品牌的认知问题;二是对中国品牌的真实态度;三是从潜在需求到购买行为的转化;四是市场的营销门槛。结合这些维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认知问题: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三个市场,样本量1230人的统计显示,对于联想、海尔、青岛啤酒、TCL、红旗、匹克、李宁、中国移动、飞跃、格力这是个品牌,消费者认知度达到10%以上的只有三个品牌(联想、海尔、青岛啤酒)。说明在中国品牌现今最主要的问题不在于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接受与否,而是缺少基本的认知。联想的品牌认知度高,一方面离不开高额的广告预算,另外也来自于与IBM的业务整合,业务重组在于品牌传播方面的效果同样在TCL可见。而海尔和青岛啤酒靠奥运会这个公关事件的品牌推广做的也不错,但对于青岛啤酒,能否将品牌知名度化为销量,还是有待了解的。从个人感觉来看,在海外的市场上,除了中餐馆之外,基本上很少见到青岛啤酒,对于富裕市场的消费者,尤其是西人市场,为什么要消费青岛啤酒,似乎还缺少了一个理由。    态度问题:消费者接受态度高的产品主要类别是电脑相关用品、家电、个人电子产品、服饰和体育用品;接受程度中等的产品包括食品、汽车、奢侈品和个人护理品;接受程度较低的产品包括含酒精饮料(啤酒除外)、啤酒、化妆品、保险和金融类产品。接受程度相对较高的是英国,其次是澳大利亚,最后是美国。对于这两点,基本认同,因为区域上看,美国人最直接,英国人最含蓄,所以态度会有差异,但如果反映在实际购买上,应该会是差不多的水平。对于接受程度中等的食品、个人护理产品,从实际出发,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我想这里面可能会有很多消费者在市调的时候没有清楚地区分出中国餐饮和中国食品的区别,在开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我觉得西方人对中餐是有好奇心的,但对于很多饮食习惯比较难适应,比如对于动物内脏的态度、对于各种入餐的动物、腐败的味道等等,如果对于餐饮偶尔会觉得是文化差异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对于中国的食品品牌,他们的认同程度应该是和酒精类饮料差不多的,究其原因我觉得一个是中国食品在技术标准方面、添加剂使用理念、农残检测等与西方社会差异较大,所以经常出现一些无法让人信任的问题;另外一个原因是一些企业确实从负面上“代表”了中国食品品牌形象。    三是化需求为购买行为的能力。应该说在中国,很多本土品牌真的具备很强“忽悠”客户的能力,很多人进入终端之前压根就没想买任何产品,奈何经不住厂家的各种营销手段,往往做了很多冲动性购买并因此产生了很多第一次消费体验。然而,这个做法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往往屡屡受挫,文章作者的分析说一方面是因为成本或者模式的问题,很难在目标消费市场做人员促销;二是产品信息公布要相对充分,消费者有比较多的时间充分考虑,所以冲动性购买较少。我想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很多中国品牌连具备比较好的终端能力都不具备,在国内的一个大卖场里面,四五万个条码,每个月总会有几百个新条码进场,而在发达国家,进场的手续和数量都不太适合市场的新进入者。    四是两个门槛。一个是持续生存门槛(sustainable maket hurdle),指一个企业能够在市场占据4%以上的市场份额,才有可能站住脚,因为达到这个比例才能在生产、物流、营销各方面获益于规模经济;二是高利润门槛(high margin hurdle),说一个企业要占据10%以上的市场份额才能够获得高额利润。关于这点,觉得还应当补充一个品牌门槛,一个没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产品,是谈不上品牌的,比如很多在华人市场里面的品牌,虽然在唐人街是个出名的品牌,但实在无法对其它市场形成传播势能,只能说是一个中国本土销量的补充而已。  
  的确,现在的连知名的大型企业都在降成本,换材料,减壁厚…能省责省…
  通货膨胀.人工越来越贵.原料也越来越贵.做实业的肯定是越来越难啦..........
  MARK  大开眼界
  MARK  
  大家都是理性人。好多人的短期行为是有因的。如果说在一个黑社会里混,不知明天会否给人干了,你说谁会静下心来好好做。
  您好!我公司现有各种(税票)代开,有需请电陈
  受益匪浅,继续关注!
  诚信的问题是上层带头搞坏的。上行下效而已
  好帖 一定要顶。
  顶就一个字,但我想说两次。
  mark      
  看看没坏处
  中国制造的当务之急是要提高质量啊    
  我知道为什么房价降不下来了
搞实业几大风险:一是税费高;二是土地、店铺越来越贵;三是容易背上剥削员工的恶名;四是政府管理部门太多,管理环节复杂;五是法制环境太差,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导致大家都不想去创新。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吴晓波:中国制造如何向“中国智造“转变?
全球经济整体低迷,导致外部需求疲弱。人口红利迎来拐点,使得劳动力成本不断飙升。内忧外患之下,曾经支撑中国经济前三十年腾飞的传统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制造业是否就会从此一蹶不振?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腾讯新闻一起在特别策划《惊蛰论坛》的第二场上,北京大学国发院院长姚洋对话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针对经济下行期传统行业遭遇的困境与挣扎,以及“互联网+”浪潮下传统企业“二次创业”的艰难转型,展开了一场“烧脑”的圆桌沙龙。面对“互联网+”浪潮,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大力推进互联网化转型,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在“二次创业”的号角声中,无数的传统企业开始了再度创新的创业征程,但是精英化的组织模式在传统的市场上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却无法适应新兴的互联网市场。吴晓波说:“80、90年轻人,他们成为中国最大消费人群,财富掌握在60后、70后、50后的手上,除了谈恋爱能跨时代以外,很多产业本身很难跨时代,所以很多传统企业转型转不过去很正常。”但是,吴晓波也强调,“后发优势在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冲击这个层面上是体现得是最明显的。”互联网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无论是盈利的模式,还是销售的方式。可以说互联网正在重新定义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中国无疑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电子行业的创新,让日本对传统发达国家实现了超车,而这一次,随着信息化革命的到来,机遇的大门正朝着中国打开。当制造业遇到“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会有什么新机会与新挑战?中国制造如何向“中国智造“转变?中国制造如何“浴火重生”?-28日,吴晓波将携手两个故事的主人翁&#8212;&#8212;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必要商城”董事长毕胜,卫浴、电子、投资等多行业专家,以及智造大讲堂名师曾玉波共同探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创新与机会。2天课程,4大专场中国制造趋势探索专场:吴晓波解读“中国制造路在”中国制造模式创新专场:以三个实战案例剖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马桶盖现象学术研讨专场:国内三大卫浴当家人vs松下,关于“中国质造”高峰对话中国制造资本、营销、技术专场: “大象如何跳舞”,且看慕思、格力、IBM给转型支招课程定位国内首个以制造业转型升级为话题的实战型千人课程十大专家导师现身说法,亲授成功转型的方法与路径六大行业真实案例,激发企业家成功转型升级新思路。面向人群渴望抓住转型机遇,正确判断转型方向的企业主;寻思跨界、寻找同盟、寻求合作机会的投资人士有转型思维但缺乏经验,想要突破瓶颈的管理层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chloex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如何看待中国制造
羽汐颜6470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这是个非常好的提问,有利于我国的实体经济建设和发展.我就中国制造的发展背景、现状、发展说说我的观点.中国制造的发展背景,有利于发现我们的优势、机遇、缺陷,所以要说一说.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非常成熟,表现在过去我们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和文明的发展,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竞争与人力成本、社会福利等已经成为利润的主要障碍,使得普通的制造业产品,在没有技术门槛的时候,市场竞争力主要来自价格,这就导致普通产品,只好寻求更低廉的成本市场为其提供产品.另外象日本,他的制造业矛盾是,有订单、没有地方、没有工人,所以他也看中了中国,在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早期,许多磨具技术(制造业的基础)就是从他们引入的.所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背景的外部因素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在竞争的压力下,寻求低成本的生产市场.而内部因素是,我国刚刚改革开放,相比东亚国家我国人民勤劳、智慧 ,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与非洲、西亚、南美相比,我国工业基础、原材料、政治稳定性上有优势,所以整体世界制造基地,无疑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缺陷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基本上工业的基础和工业管理水平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和苏联模式的底子,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整体的市场秩序、管理水平都只有十几年的水平,底子非常薄,所以我们只有人力成本的优势,设备折旧的优势.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