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出现"脱媒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金融改革也在逐步推进,使得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高,监管的放宽给予了市场更多的自主权,出现了资金由间接融资市场逐渐向直接市场转移的趋势。这种市场转变的趋势被称之为“金融脱媒”,即资金的需求方提出申请,拥有资金的投资者直接对其进行投资,这种金融市场的发展绕过商业银行直接运行的方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Hester对当时金融脱媒现象的内涵、原因等进行研究分析。此后,金融脱媒在其他国家也逐渐显现,这与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金融监管的放松有关。这引起各国研究者的注意,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很多学者也都结合本国的国情对金融脱媒现象进行了梳理与探索。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解释现象本身和定性分析,基本都是从金融脱媒的概念,成因及效应三个方面入手。除了对直接融资领域有少部分实证研究外,极少的研究通过实证方法量化分析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这与金融脱媒日益发展的现实不符&
(本文共52页)
权威出处:
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之后,金融脱媒已对西方各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造成了极大冲击。商业银行为有效实施金融反脱媒,积极创新产品,拓展业务领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得到了充分发展,成功地应对了金融脱媒的挑战。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处在一个迅猛变革的时代,金融脱媒以全新的表现形式袭来,互联网金融强势崛起,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风险压力急剧释放,重重挑战考验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银行业转型已迫在眉睫。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时代的降临,彻底颠覆了银行传统的营销模式,数据将成为银行业最具价值的资产,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将会发生根本变革。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选择一条适合银行功能创新、产品创新和渠道创新的发展之路,已是当务之急。正是基于商业银行“脱媒”的时代背景,本论文通过梳理国内外金融脱媒相关文献,结合当前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近30年来我国金融脱...&
(本文共87页)
权威出处:
金融脱媒是指货币资金绕过银行这一传统金融中介,直接在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之间进行周转的现象。美国在1966年首次出现金融脱媒的现象,我国大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金融脱媒的趋势。目前,我国的金融改革继续推进,证券市场的建立完善、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不断弱化着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作用。微观主体的投资政策和融资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民不再将全部的闲置资金存在银行,开始把资金投向高收益的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企业逐渐将目光投向直接融资工具。这就导致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萎缩严重,对银行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在简要总结金融脱媒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国情,用四组具体的数据度量了金融脱媒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金融脱媒在我国产生的具体原因。然后从传统业务、盈利能力、经营风险、经营模式等角度具体分析了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策略,以期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经受住...&
(本文共57页)
权威出处:
金融脱媒现象最初出现在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直接原因是美国的Q条例对银行利率的管制。这种现象致使资金绕过商业银行这一传统的媒介而在银行体系外循环,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利润,对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虽然中国金融脱媒现象比美国出现的晚,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市场也不断的深化和成熟,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开始迅猛发展,金融脱媒现象愈发的凸显。而中国商业银行从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依靠传统存贷款利息差来获取利润,经营方式比较简单固定,缺乏灵活性。如果商业银行不改变经营方式,转变经营理念,在金融脱媒程度逐渐加深的环境下,会降低他们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减少市场的占有额,直接导致银行自身利润受损。通过观察发达国家金融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有效对策,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中间业务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处于起步阶段。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必然会下滑,中间业务是各个商业银行提升...&
(本文共61页)
权威出处:
金融脱媒是指由于金融管制的存在,资金供给直接到达需求方和融资者,而没有经过商业银行这个中介体系。美国最早出现金融脱媒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出现这一现象大概是在十几年前。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在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已经进展过半,资本市场也在进一步成熟,这三大背景因素在不断削弱着商业银行作为间接融资中介的作用。资金的需求者们越来越更多的通过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资金。另外,居民也开始把钱更多的投资于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单一的把剩余的资金存进银行。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存贷款业务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本文以金融中介理论为理论研究基础,首先立足我国国情重新对金融脱媒进行了界定,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金融脱媒的表现及影响。然后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从金融脱媒的现状、趋势和产生原因、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我国的金融脱媒现象。最后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
(本文共67页)
权威出处:
金融脱媒现象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显现在金融市场的运作过程中。2006年以后,我国居民存款增长率和绝对额都在下降,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飞速发展,2013年后利率市场化政策在迅速推进。因此未来的十到二十年,金融脱媒将是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所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金融脱媒所带来的影响与变化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究与探讨。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于金融脱媒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研究金融脱媒的意义和背景,并指出了文章的创新点和难点。第二章介绍了金融脱媒的相关概念以及美国、日本、印度金融脱媒的发展背景和发展历史。首先本章选取了中外金融脱媒的代表理念,对金融脱媒意义范畴进行了阐释。其次,本章选取了美国及日本两国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金融脱媒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选取了印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金融脱媒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最后总结了金融脱媒对银行业的影响,为第三章分析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埋下伏笔。第三章首先介绍...&
(本文共43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脱媒_现状、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pdf7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图分类号: 密级:公 开
学科分类号: 论文编号 :JR座机电话号码04018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脱媒: 现状、成因、 影响及对策研究 作者姓名:姜白白 学科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冯曰欣(教授) 培养院系:金融学院 二○一四年五月十日 Chinacommercialbanks’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Status,Causes,Effectsand Countermeasures ADissertationSubmittedfortheDegreeofMaster Candidate:Jiang Baibai Supervisor:Prof.Feng Yuexin SchoolofFinance Shando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
中图分类号: 密级:公 开
学科分类号: 论文编号 : JR座机电话号码04018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脱媒: 现状、成因、 影响及对策研究
作 者 姓 名: 姜白白 申请学位级别:经济学硕士
指导教师姓名: 冯曰欣 职 称:教 授
学 科 专 业: 金融学 研 究 方 向:商业银行经营
学 习 时 间: 自2011年9 月 1 日起至 2014 年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授予日期: 2014年 月 山东财经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山东财经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山东财经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同意山东财经大学有权使用本学位论文(包括但不限于其印刷版和电子
版),使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保留学位论文,按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新常态下我国金融脱媒现象探析
(①湖北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2 ②济南大学数学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随着我国金融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脱媒现象日趋普遍,加深对金融脱媒现象的了解对于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本文明确了现阶段金融脱媒的概念,深入分析了我国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客观的指出现阶段我国在金融脱媒趋势下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我国金融脱媒问题的对策,以便使金融脱媒在我国可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 金融脱媒
金融中介机构
互联网金融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的新常态也对我国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金融业的高速增长态势难以为继,金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产生重大影响等等。
①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规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图1所示:虽然人
民币贷款规模和社会融资规模都呈上升趋势,但是人民币贷款规模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除2008年和2014年受政策影响有所增加以外,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2013年创历史新低,占比0.51,这表明社会间接融资的渠道获得的资金的比重在不断的下降。与此同时,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社会融资规模之和在社会总融资规模中占比却逐年上升,如图2所示;特别是2015年以来,沪深股市出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牛市,上证指数已经从年初的3200点涨到了5166点,总市值达到了39.1万亿,深证成指也从年初的11000点涨到了18098点,总市值达也到了25.9万亿,两市市值屡创新高,这说明社会通过直接融资的渠道获得资金的比重在不断加大。另外,201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实行了两次降准三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下调为
2.25%,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调整为1.5倍。如此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具有逐利性的资金就会脱离受严格管制的金融机构流向收益更高的证券资产从而产生银行资金外流现象。
社会间接融资比例不断下降,直接融资比例不断上升,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传统存贷款业务规模在逐渐减少,也就是说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在不断弱化,在不断的被金融市场所吸收。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不断弱化的这一过程,即金融机构去中介化的过程,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金融脱媒。
图1 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百分比统计
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① 社会融资规模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中获得的资金总额,人民币贷款规模在社会融资规模所占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我国的间接融资占比情况,如果这一比值不断下降说明金融脱媒趋势越来越明显。
图2 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社会融资规模百分比统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二、金融脱媒的定义及文献综述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资本市场利率的上升,已经远远超过了《Q条令》规定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2.5%,资金的趋利性使更多的资金流出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流向收益率较高的证券市场,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短缺。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不同的定义,Hester(1969)最早提出金融脱媒的概念,他认为金融脱媒就是资金绕过银行而直接通过其他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的现象,是最终的储蓄者和投资者直接交易体制的根本性转变。Hamilton(1986)则将金融脱媒定义为资金的需求方绕开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直接在市场上筹资的行为,通过这一行为实现自助式借款。Harmes(2001)则将金融脱媒定义为金融产品购买者与售卖者绕过金融中介直接进行相关产品的交易的活动。
相比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外,我国的金融脱媒现象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并且其发展较为缓慢,学者对其研究相对较少较晚。作为国内金融脱媒研究先驱的辛琪先生(1990)认为金融脱媒是指在在资金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中间直接进行的筹融资活动,这种活动巧妙的绕过了金融中介的参与。唐旭(2006)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对金融脱媒进行了定义:狭义的金融脱媒指由于定期存款利率的管制,存款随着资本市场利率水平逐步超过银行存款利率而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向以证券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广义的金融脱媒不仅指存款机构的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工具的现象,还指筹资者不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行为。李扬(2007)则将金融脱媒直接定义为资金盈缺双方绕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直接开展的融资行为,他认为金融脱媒脱得是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金融脱媒的定义在不断的更新,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回到我国的金融领域现状,虽然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传统的存贷业务受到金融脱媒的巨大挑战,但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并没有因此减少,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反而顺着金融脱媒的趋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开来。这表明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并非金融脱媒中的媒,而是媒的替代者。正如M.Nissen(2000)所言金融脱媒并没有使得媒介作用消失,反而促进了金融媒介自身功能的发挥,形成“脱媒校正”(re-interma-diation)效应,这里的媒介作用是指非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中介作用。因此本文的金融脱媒定义为商业银行等具有传统存贷款业务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去中介化,是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求方绕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直接在金融市场上筹融资的行为。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融脱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脱媒的定义、金融脱媒的原因、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所带来的影响及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影响、金融脱媒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等方面,对于金融脱媒的实证检验和度量研究较少。本文站在众多巨人的肩膀上对处于新常态下的我国金融脱媒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为后来者提供更多的更系统的研究资料。
三、 我国金融脱媒现象的原因分析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与研究,本部分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政府导向、信息与交易成本导向、金融创新导向和金融监管导向导致我国金融脱媒现象出现的四个原因,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风险偏好转化导向也是我国金融脱媒问题的一个原因。
(一)政府导向
国内外学者在肯定金融市场发展、技术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等因素对金融脱媒的影响外,大多数都认为政府的政策导向是金融脱媒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美国因为政策管制而出现金融脱媒现象以后,众多国家主动出台新的政策使自己的金融市场来适应全球的金融脱媒趋势。如20世纪70年代末加拿大对银行法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从而加快了本国金融业金融脱媒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马来西亚政府制定金融政策逐步向市场主导转变,从而深化了国内金融业金融脱媒的发展。李扬(2007)曾经说过,金融脱媒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机遇,是我国政府开展直接融资战略的载体,是我国获得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收益的同时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事实。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申请加入WTO,内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多次降准降息(如今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降为2.25%,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调整为1.5倍),企业上市由审核制变为注册制等等。这些政策的实行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证券市场发展迅速,金融脱媒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脱媒现象是政府导向型的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 信息与交易成本导向
在弱势有效市场的现实背景下,金融市场交易双方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更是不对称的。为了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从而降低交易风险是理性人必须选择的。而获得有效信息的过程就是信息搜寻成本、交易后监督成本产生的过程。为了降低这些交易成本,传统的金融中介机构利用规模经济节约成本的原理以自己的专业优势代替个人的盲目信息搜索参与市场交易和进行投融资,如此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中介作用就迅速的发展起来,从而降低了金融参与者的信息成本。故金融中介的优势在于具有信息上的比较优势和比较低廉的信息成本。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互联网的普及,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信息获取与监督成本不断减少,那么金融中介在降低特定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也随之减弱,因此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等传统业务的取代与日俱增,金融脱媒的出现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三)金融创新导向
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如吴清(2003)、付淦(2006)等人,提出金融机构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了金融脱媒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金融衍生产品(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其中包括各种银行理财产品、债券等,这些金融产品使资金供给者减小了对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依赖,自主选择性不断加强;同时金融机构的技术创新使得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的主动性增强,造成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传统业务受到冲击,从而促进了金融脱媒的的发展。正如付淦(2006)所言我国金融脱媒的驱动力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金融创新,债券市场所代表的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企业资金融通的重要场所。因此金融创新的确是衍生出了金融脱媒,是金融脱媒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谈到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是必不可少的话题。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是金融创新的结果,当然它更加快了金融创新的速度。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是现代金融发展的必然,是金融脱媒的产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发展对商业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脱媒现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