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是汉民族历史保护区风貌特色色搭配恰当吗

汉服设计在电影中的视觉文化 周亦珩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邮编210000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人们意识的增强和商业运作的参与,汉服作为一项文化和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影像或图象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人们越来越倚重于通过影像或图象来理解和解释世界,视觉对于人们变得如此重要,我们已经步入视觉文化的时代,电影作为视觉媒体的一个重要媒介,在近年的古装电影中,制作人都将汉服作为有力的视觉元素来增加经济效益。本文将对电影汉服设计的现状进行研究,对汉服的独特美感以及所表达的文化思想进行分析,对汉服设计的审美期待与创新设计进行思考改进,从而陈述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汉服;服装设计;视觉文化;电影;创新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于物质形态的最好的表现形式。对于一个拥有厚重文化与历史的民族来说,其服饰文化的累积与传承,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是我们汉民族历经几千年所累积的一个整体的服饰概念,它不仅仅具有功能特质,更多的是来自文化上的。 因此,作为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汉服无疑也承担着向世人展现汉民族文化积淀的责任。汉服在学术界基本上是这样定义的:汉族传统民族服装,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历经汉、唐、宋、明3000年,经过历史延续而呈现的具有汉族服饰特点的为汉民族所使用的服饰。从我国的历史来看,汉文化是我国文化的主流,汉族服饰也是如此,它深刻影响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服饰,沈从文先生曾经说过,胡服也是从汉服借鉴过去的。汉服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将其视为静止的、孤立的、单一的某一民族的服饰并不恰当。对汉服的概念认定.笔者认为应当以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视角加以界定,即汉服是历史上以汉民族为主的华夏服饰的一种总称。它主要是指从夏商周到明朝近4000年间。以华夏民族文化为基础自然演变形成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具有浓郁华夏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意识的增强和商业运作的参与,汉服作为一项文化和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年的古装影片中演员的服装设计别出心裁、美仑美奂,近年的古装电影中,制作人都将汉服作为有力的视觉元素来增加经济效益,历史上的汉服成为电影服装设计的基本元素,它表达出我国汉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还有社会状态和文化思想。以视觉文化为背景,汉服设计成为古装商业影片的有力视觉元素,成为影片中的亮点。
一、现象:电影中汉服的运用 古装商业影片,成为近年中国电影主体市场的亮点,从《十面埋伏》、《英雄》、《无极》,到备受关注与争议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都赢得不菲的国内票房。这些国产商业影片有一个基本共性,即基本的故事构成要件贫弱,反之,服装与美术设计等作为视听综合艺术的形式要素,表现得别出心裁、美仑美奂。大有喧宾夺主之势,成为电影受众议论的焦点与影片的亮点。就《满城尽带黄金甲》而言,那数量千万的金色与银色的铠甲。那充满杀机并不乏唯美色彩的菊花围巾。还有宫女嫔妃穿的低领V字开口艳装,着实让人吃惊不小,这部影片为之获得美国电影业服装设计工会奖中历史类最佳电影服装设计奖。《英雄》的服装设计也较有成就。章子怡一袭红妆,领口与衣带缀绣花纹,李连杰则黑冠带、黑发额、黑盔袍、黑剑盾。张曼玉与梁朝伟都着翠绿纱衫。红色、黑色、绿色被分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电影演员的服装是由美工组的服装师设计出来的,电影服装设计是电影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古装商业影片而言,服装设计注意的要点很多,不仅拘牵于剧本、剧情,而且还有导演业已成熟的艺术风格,另外还需有利于演员在典型环境中的形象塑造。所有这些都建立在一个既定的前提之下,即电影服装设计要基本符合人物形象所处历史阶段的服饰风俗或传统。 “上衣下裳,束发右衽”表现出来的汉服基本特点,以及它在不同时代的流行款式。已经成为古装商业影片中电影服装设计的重要参照。具体表现为反映不同时代的影片要求相应的汉服特点,在大致遵循汉服形制的前提下,演员着装的具体款式与颜色搭配根据影片类型、演员风格与角色性格决定取舍,甚至加进某些现代设计元素。电影服装设计最终做到的,是能够将服装设计化入人物形象塑造,使之成为剧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传递出与影片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
二、符号:汉服文化的形象识别 在电影中,汉服作为华夏文化的符号承担着形象识别的功能,甚至对汉服有一定了解的人在电影中第一眼就能从服装看出电影所表现的时代风貌、人物性格、剧情基调等因素。这是与汉服的审美特征密切相关的。 汉服所具备的独特的审美特征,与华夏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尚书?武成传疏》曰:“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华夏”成为我国的代称,暗含着服饰之美是我国的伟大象征。从屈原对“冠切云之崔嵬”那奇伟之服的歌咏到毛泽东“寂寞嫦娥舒广袖”的词句,历代文人墨客对衣冠之美的吟咏不乏佳作,画家们更是把衣冠之美发挥到象征神仙般的极致。 汉服之美是汉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的体现,是汉文化审美心理结构于并升华于服饰这一实用物的结晶。汉服的基本特征数千年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反应了汉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衣冠成为华夏社会特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统。汉服之美主要集中体现在于其形态、色彩纹饰和时代特征。 1.形态美 汉服传达给人们最直观的视觉效果是形态美,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峨冠博带等特有的外在表象,取法先民“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一设计观念将服饰视为大自然的产物。《周易?系辞》曰“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乾坤”,《考工记》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礼记?深衣》曰“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夫己外饰,盖自然”,在古人看来,人是形和神的统一,肉体与精神的统一,而服装形态正体现了人和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审美情感意识倾向外露于服装也是合乎“自然”之道的。
汉服的形态美还体现在人体与服饰间的比例关系。《礼记?深衣》又曰“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衣冠的宽大肥美,使汉服有种飘逸的美感。汉服大礼服如玄端等,更是将衣冠的形态美更好的表现出来,实用功能和审美意念和谐统一的服制,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高层次的需求。 2.色彩纹饰美 色彩纹饰美是汉服之美的另一特征。服饰体现的内在本质通过外在表象发生作用,色彩纹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民族内在性格、精神在外在造型方面的反映。自从周朝形成了服制后,服饰色彩有了严格界限,也有着不同的含义。以玄端为例,士玄端玄衣c裳,玄色黑中透红,c色黄中并赤,有种深沉严肃的美。再如朱子深衣,白衣皂缘,纯正质朴,表达了儒者的精神。华夏民族原创花纹如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等,多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主观色彩并不浓,往往是某种自然物的抽象表现。举以冕服为例,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十二章纹,虽各有寓意,然均取自天地宇宙间,仰视俯察天地间万物之象择而用之于服饰正是汉服纹饰的源泉。
3.时代特征 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审美风尚,汉服也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由衣冠便可知一代之风尚,时势之潮流,文明之变迁。魏晋士人喜谈玄论道,追求自然,那个时代的服饰也不拘礼法,率性而为,尽管在后人看来不免颓唐,性情与自然的交融所体现出的率真,仍被誉为魏晋风流。其他如汉之大气古朴,唐之富丽堂皇,宋之淳朴淡雅,明之繁缛雕饰,不一而足,然均一脉相承,演化有序。就汉服的审美意象而言,它必然会传达出一种精神内涵,换言之,汉服能反映和表达出中国当时的社会状态和文化思想。 文化研究专家霍夫斯塔德(Hofstede)把文化分层解析,将一个民族的文化比喻成一个洋葱,由表及里分别为象征物、英雄人物性格、礼仪、价值观。在他的这个理论里,汉服与语言、建筑物等一样,人们能够看得见,并很容易分辨出来,它们共同隶属于最外层的象征物。但是,也应当看到,在象征物意义上的汉服出于礼仪的需要。常常关系到个体在社会交往与生活中的行为方式甚至方法,因此。汉服又隶属于礼仪层。事实上,无论是作为象征物或是礼仪,汉服毋庸置疑地都能够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按照巴尔特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理论,电影服装设计成为使用影像加工与创造银幕世界的一种“代码”,它也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结构系统。既可以为视觉形象地感知,又可以不断生成意义和认同。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电影视觉符号的汉服具有生产功能,它生产出一定的意义,即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不仅如此,作为电影视觉符号的汉服,也会生产出相应的社会解读和文化认同,由此生发出个体的身份认同和相同的意识形态。 因此,在电影中的汉服设计应当首先以汉服的三个方面的美为最高参照,否则就容易造成文化误读的现象,不但不能传达出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汉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与理想追求也有可能被曲解。换言之,汉服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在电影中承担着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要让每一位华夏子孙从中寻找到某种精神皈依,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也要让所有看到的人感悟华夏文化底蕴之美。 三、视觉:电影中汉服设计的审美创新思考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影像或图象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人们越来越倚重于通过影像或图象来理解和解释世界,视觉对于人们变得如此重要,我们已经步入视觉文化的时代,如周宪所指出的,“我们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觉文化时代。它给我们带来许多值得深省的文化问题。”以影像为重要媒介的电影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事象,我们都感受到其作为视觉媒体的强大影响力。一般来说,电影服装设计是电影生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根据剧本和导演影片的风格以及演员、化装、布景美术设计共同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它主要是为剧中人物服务,渲染电影的视觉效果从而达到经济利益。 在电影中如何将汉服的视觉效果来增加经济效益成为思考的重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汉服创新设计的探讨: 服装穿着舒适是第一位的要求,在汉服创新设计中一定不能忽略。在个性着装的舒适性方面应该加以研究。针对演员的身材和角色的定位订制出更适合电影需要的汉服,让汉服设计成为影片的点睛之笔。在设计中讲究舒适,舒适中体现品味。精致的设计、量体裁衣、讲究精良的制作工艺会充分体现出所设计服装的个性美、艺术美和时尚美。 同时,新材料对汉服创新设计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材料档次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服装本身档次。同样款式服装的穿着场合、用途、实用性等会由于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而,在汉服创新设计中对于新材料的要求将不容忽视。例如大胆改革印染材料,如在麻布、丝绒、皮革上进行大胆尝试,既与现代染料、材料相结合,又不丢失传统的技艺与自然的感觉。 另外,运用多种元素结合是极其必要的手段。在这个设计多元化、人性化的时代,大众更加关注自我意识的体现及个性的张扬,服装的个性化、艺术化和时尚化将成为设计的准则。一方面要善于运用中国传统服装构成元素。例如中国传统的蜡染图案结合当代的审美观念可设计成新的蜡染图案,从而改变传统的蜡染图案的感觉,形成另一种脱胎于传统而又更加新颖的、或更具个性,或更容易为国际接受的风格图案。另一方面,进行设计时除运用传统服装构成元素外,还可以加入一些国际元素、时尚元素、个性元素,如表现电影主题的元素,使汉服设计融入多种元素,使汉服创新设计不断提升,尤其是理念不断提升,以保证汉服鲜明的活力、独特的魅力及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达到审美期待价值。
结语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服装设计、服装管理、服装制作的电影服装工作越来越被重视。感性的、直观的、唯美的影像既是现代商业电影重要的视觉元素,也成为可供受众消费的文化商品,电影服装设计已经成为吸引大众“注意力”的有效手段。换言之,电影服装设计成为了消费者“注意力”的基本手段。因此,电影服装设计成为电影最普遍的视觉元素之一,乃是由于它已经转化成为一个有视觉吸引力的商品,直接涉及影片放映之后的经济利润。汉服设计作为古装商业影片的有力视觉元素,要让大众欣赏电影感受中国汉民族文化宏大的同时,还能品味汉服创新设计所带来的新鲜感、视觉感。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 [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新1版 [2]张常耕.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M]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陈望衡.中国美学史. [M] .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沈从文.中国服饰史. [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6]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 [M] . 滕守尧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7]尹志红.浅谈我国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J].2007年版第3期 [8]李毅.文化经济的汉服演绎.[J].2007年第50期 [9]刘世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当代设计.[J].2005年第4期 [10]礼记?深衣 [11]周易?系辞 [12]考工记 [13]尚书?武成传疏汉服应该是汉族人的民族服装,但是你究竟对它了解多少?
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家,有着深厚的相关信息底蕴,主体民族汉族更是创造了无数灿烂文明。衣冠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集中体现了汉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汉服的概念
汉服或汉族服饰即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 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因为其历......
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家,有着深厚的相关信息底蕴,主体民族汉族更是创造了无数灿烂文明。衣冠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集中体现了汉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汉服的概念
汉服或汉族服饰即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 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汉(先秦时期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於以下三点性质的考虑: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但也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除清装外)”。
满清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装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
汉服的来源
由于我们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民族,所以尽管商周确实存在过较为接近对襟的式样,但整体上我们一直保留了祖先最初的选择……这是交领右衽的由来。至于长袖和宽袖,可能是在财富积累后上层产生的习俗,但由于当年孔子重视大袖(缝掖之衣)所以成为了士人装饰的必备元素和突出特征(当然,也反应了我们的生活观念)。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原始社会的解体,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质的变化,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从此,衣冠服饰便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黄帝时代冕冠的出现标志着等级的差别.开始有了区别贵贱的黼黻,尊卑贵贱,各有分别,服饰制度逐渐形成。
汉服的基本特点
男装的式样: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便是如此。
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 延续了唐、五代、宋、 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女装式样相对稍多些,但基本式样大体也只有两种
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同样以秦汉服饰为代表)。
隋唐兴起的大襟低胸这种,同秦汉深衣不同的是服饰分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样衣裳连在一起。这两种女服式样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朝鲜的民族服饰(女服)影响非常大。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为流行服饰来穿的(或者说是出于猎奇心理),并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宋明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一些别的式样,但影响并不广。
大家看到了秦汉唐宋明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其实象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汉服在唐朝时期汉人依然在穿,不过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地区则两者兼顾,宋明类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飞鸟奈良时期(中国唐朝时期)引进汉人服饰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和服。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汉服的流变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男服):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女服则曲裾袍服。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代服饰: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女服则曲裾深衣,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西汉服饰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在资料中有很多反映。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北朝服饰: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朝服饰:汉族男服的另一个式样-----圆领窄(宽)袖袍衫。头上的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唐朝汉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饰,上襦下裙。对后世女服影响很大。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沿袭了唐朝服饰。从《韩熙载夜宴图》图中可以看出一些大致情况。男子除韩熙载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幞头着襕袍,襕袍的颜色,一律用绿色,似与当时的制度有关。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故有一些弹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韩熙载本人,则头戴纱帽,身穿宽衫,脚着练鞋,完全是一种家常便服。图中妇女服饰,也符合当时的实情,以短襦及长裙为主,也有圆领袍衫。腰间一般都用绦带系束,余下部分下垂,形似两条飘带。披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
宋朝服饰: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圆领式样,相比唐朝宋朝男服袖口变的宽大。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
明朝服饰:男子服式依然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汉服的周边传播
日本和服: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中国对日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进入最重大的时期,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小袖由内衣变为外装,和服的袖筒变短变长,腰带变窄变宽,花纹图案不断翻新,染织工艺日益精制豪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日本人仍将和服又称为吴服,在许多教授和服饰学校里,都要讲述和服来源于中国隋唐文化的历史知识。
日本和服是从中国引进的,和汉服重要的不同在于:男装基本相同,只是袖口稍短稍窄些,下摆紧凑些。自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男子穿和服的越来越少。今天日本穿和服的更主要是女性。女装不同点在于和服后面有背包,袖口同样稍短稍窄些,下摆紧凑些,腰带宽些,还有服饰上的花纹有日本本民族的特色。日本妇女头型和所穿的木屐和棉袜也是唐朝时期汉族妇女的传统,今天在中国已难寻踪迹,但在日本却生根发芽。
高丽服饰:南朝鲜宫廷中女生的服式,有许多华丽的装饰。与汉族服饰相似,但是裙子比较宽松、而且蓬蓬的。
汉服的劫难
满清入关之后,正式颁布剃发令的时间为顺治二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换算为公历则为公历1**5年7月8日,也就是1**5年的7月8日,满清撕下了不强迫剃发的假面具,彻底强硬的执行起剃发令来,至此展开了江阴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发的斗争,至惨至烈,难以笔尽。死亡人数无法统计。
满清使汉族人的服装面貌产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将延续了三千年的汉民族冠冕衣裳送进了坟墓。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发,改梳发辫,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
汉族对清政府的命令极力抵制,反抗活动此起彼伏。长期的抵制斗争使清政府也考虑做些让步,以稳定局势。于是提出所谓“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这点有限的让步,终于保留了一些汉族衣装中的特点。
满清建立后为什么要强迫汉人剃发垂辫易服?按常理,穿什么服饰,留什么发型和统治并无多大关系,但满洲人入关并建立清后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汉人不能接受异族统治主要不是因江山社稷落入异族之手,而是因汉人从骨子里看不起周边蛮夷民族,认为他们野蛮愚昧没文化,接受他们的统治对汉人来讲是种侮辱。汉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灿烂的文化,相比异族,汉人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相比之下,满洲人文化实在肤浅,实在自愧不如。这种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满洲贵族拼命学习汉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满洲贵族深恐汉人看不起他们,因此要想统治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汉人习异族风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汉族精神萎缩,使汉人丧失自尊、自信,打掉汉人骨子里的民族优越感。
清建立后全国因服饰,发式而被杀的汉人不下几百万,当时在中国的一位西方传教士看到这些情景写到:“全世界像汉族这样因服饰,发式而遭屠杀的民族绝无仅有。”
摘录于汉网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汉民族服饰传统延续了超过3700年的时间。其间汉服随时代变迁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样式,但其最主要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
作为华夏民族的“皮肤”,汉服深刻地烙印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代表了这个古国民族华丽,优雅,博大的气质。和古中国一样,汉服的基本形制为东方世界提供了标准,今天中国及东亚很多民族的民族服装,如...
汉服即是指汉族传统民族相关信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汉民族服饰传统延续了超过3700年的时间。其间汉服随时代变迁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样式,但其最主要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
作为华夏民族的“皮肤”,汉服深刻地烙印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代表了这个古国民族华丽,优雅,博大的气质。和古中国一样,汉服的基本形制为东方世界提供了标准,今天中国及东亚很多民族的民族服装,如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都受到了汉服的影响;而韩国韩服和日本和服更是直接由汉服发展而来。汉服不仅是汉族的,中国的汉服,更是亚洲的,世界的汉服。
汉服款式大分类可分为礼服和常服. 楼主可能要研究的是常服吧.
改良款少主要是因为现在很多人纠结在究竟是改良还是还原这个问题上. 所谓改良, 可能会简化汉服繁复的...
你好,我还是看了,我就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节日或者比较重要的日子都会穿自己的民族服装。可是我从来没有看到汉人穿,本以为汉人本来就没有自己的服...
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此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
《断头刀下的文明》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先节录如下: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初一日,摄政王多尔滚率领清军...
答: 听说第二次抛妇产要比第一次疼好多,真的吗?
答: “有知识 没文化”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受过各类高等教育,却不懂如何待人接物,没有教养。
这里的知识侧重指人们的专业技能,是人们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手段。主要是指具...
答: 西方的艺术可以说是由希腊人带来与开拓的,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艺术的表现上也是各具特色。从绘画为例,东方是泼墨写意,强调的是一种意境,而西方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
答: 西方的艺术可以说是由希腊人带来与开拓的,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艺术的表现上也是各具特色。从绘画为例,东方是泼墨写意,强调的是一种意境,而西方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色风貌研究思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