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好的国家怎么就是谁把中国变成了地狱狱

中国经济变得越来越像美国——似乎并不好
原标题:中国经济变得越来越像美国——似乎并不好
根据法国经济学家Thomas Piketty的一项新研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突出表现为两位数的增长率,伴随而来的是收入差距的大幅增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Piketty与另外两位作者在新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中
根据法国经济学家Thomas Piketty的一项新研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突出表现为两位数的增长率,伴随而来的是收入差距的大幅增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Piketty与另外两位作者在新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的不平等程度与北欧国家接近,现在正在接近美国的水平。”
作者编制了“国民账户、调查、财富和财政数据(包括最近公布的高收入纳税人税收数据)”,为年期间中国收入和财富的积累与分配提供了一致的数据。对一个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甚至不信任国内生产总值等较为显著的经济指标的国家,这是不小的成就。不平等相关的数据一般来说更难获取,Piketty强调他的努力只是一个开端。
不过,调查结果令人吃惊:
Piketty说:“我们对官方的不平等估计值进行了大幅上调。1978年至2015年,收入前10%的人所赚份额,占国民收入的27%上升到41%,而收入最后50%的人,所赚份额占国民收入比例,从27%下降到15%。关于财富不平等,与我们在收入不平等上得到结果基本相同:中国的财富不平等曾经比其他国家都低,但现在处于欧洲和美国之间。”
因为国家继续高度干预经济,不平等的加剧尤为突出。
中国在年期间向私营企业迈出了许多步伐,但是,“该国的财产制度仍然与世界其他地区有很大的不同,”Piketty说。他认为富裕国家的非生产性财富积累非常重要,应该以更高的税率征税。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公共财产在国家财富中所占的比例,都在15-25%左右,现在接近0%,Piketty说。最近,美国、英国、日本和意大利的这一数字变为负值(意思是公共债务超过公共资产),德国和法国则极少出现正值。这意味着西方本质上已经脱离了经济公有制的模式,进入了一个更完全私有化的市场模式。
但在中国,公共财产的份额在30%左右。
“换句话说,中国不再是共产主义,但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而应该被视为具有强大公有制组成部分的‘混合经济’,”Piketty总结道,“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混合经济中的公有份额似乎有所加强,而这一比例在富裕国家却又下降了。”抛开经济模式不谈,这个研究关注了一个非常引人担忧的问题——贫富差距拉大。专注第三方理财宜盛宝分析师认为全球化让中国加深了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使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导致了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加大的负面现象。如果不能有效缩减这一差距,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增长。
本文由专注第三方理财宜盛宝翻译整理,仅供交流之用,原文来自Business Insider。
责任编辑:
[][][][][][][][][][][][][][][][][][][][]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站部分作品内容源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版权所有 & 2011 - 2017 商务服务/删稿QQ:938 - 111 - 39 编辑邮箱:一个好好的国家,怎么就变成了地狱
我的图书馆
一个好好的国家,怎么就变成了地狱
这部电影Sir纠结了很久,要不要推荐给你们。它是一段看似与我们无关的历史,它让人看完生理不适、心理致郁,Sir也一度被震慑到想不出说什么。但每当Sir想跳过它的时候,就会有另一个声音出现——“还是说说吧。”《沃伦》Hatred不兜圈子,这是首部讲述“沃伦大屠杀”的电影。沃伦,现在位于乌克兰西北部,之前它在波兰的统治之下。从1939年到1945年间,这个地区的控制权频繁易主。其间,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发动种族清洗,屠杀了8万-9万波兰人。对,“又”是一部大屠杀电影。在尚不遥远的20世纪,种族灭绝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也见过了不少被搬上银幕的惨剧——《钢琴家》的犹太人大屠杀(年,600万人),《卢旺达饭店》的卢旺达大屠杀(1994年,80-100万人),《地下》的波黑塞族大屠杀(1995年,8000人),还有我们不会忘记的南京大屠杀。我们的经历中都不缺少这样的时刻:在纪念日高呼“勿忘历史”,为死难者点上一根蜡烛,然后,悄悄背过身去……不必否认,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没有人会自觉地去寻找黑暗,寻找痛苦。那么,为什么还要看《沃伦》呢?Sir纠结的原因就在于此——它不是一部适合推荐的电影,就像你不太会把烈士纪念碑当做推荐给朋友的旅游景点。其实,《沃伦》根本不需要揽客。它仅仅是竖立在那里,为了逝者,也为了想要抵抗遗忘的人。先从它的另一个片名讲起——“仇恨”(Hatred)。故事始于一场婚礼。当地的风俗你一定很“熟悉”。婚礼前,要突破重重难关把新娘子接走;女儿要哭嫁,表示难忘父母的恩情;接完婚,单身的女孩抢新娘的凳子,抢到就能快快出嫁。说白了,和我们今天的婚礼没什么两样。双方亲友欢聚一堂,大家一起宴会、喝酒、跳舞、祝福……这个婚礼,象征着沃伦不复存在的过去——那里曾经是一片多民族融合的乐土,住着波兰人、乌克兰人和犹太人。这么纯朴善良的人,难道也会突然翻脸,变成魔鬼?是。不然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地狱。裂痕早已潜伏在平静之下。当时的波兰,制定了对乌克兰族裔不平等的政策:强迫他们说波兰语;拆毁东正教堂,改为天主教堂;他们得不到好的就业机会……乌克兰人成为一战后,东欧地区唯一没有独立建国的民族。因而,长期寄人篱下的他们,积攒了强烈的独立决心和……仇恨。电影的这一幕非常耐人寻味——因为新娘是波兰人,新郎是乌克兰人,两个民族原本如同一家人在拍着合照。下一个镜头,在相机中,世界颠倒了。Sir必须要事先提醒——以。下。图。片。可。能。引。起。不。适。婚礼过后,电影几乎演变为一部丧尸片。而更恐怖的是,这些事情都真实地发生过。被二马分尸。被活剥、活剖。被集体射杀,然后填坑。这无疑是一部尺度爆表的电影。但Sir认为,质疑《沃伦》是否拍得太残酷了,并不合适。因为与真实相比,电影永远不可能“太”。也有许多看过的人表示,《沃伦》的故事讲得像流水账。导演在掌控节奏方面力不从心,很多情节支离破碎。@独爱人山人海Sir也发现了,导演沃吉西奇·斯玛佐斯基对于讲述这一大屠杀事件,有点无能为力。他无力编织一个精巧的故事,串起过于荒谬的历史。只能安排女主角,也就是开头婚礼中新娘的妹妹索菲亚,用自己的身体一次次地承受伤害,直至透支。索菲亚和初恋情人佩德罗导演也无力升华故事,告诉我们某种教训,揭露人性的某个侧面。所以观众看完了骇人的画面,却还是一头雾水:事情为什么会变这样?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是亲历过大屠杀,谁又能理解在那个天地无伦的时刻,上帝究竟去了哪?电影中有几处结构工整的对比,与其说导演是在阐释历史,不如说是在袒露自己的困惑——这真的是同一群人吗?不久前,他们婚礼上,抛掷着火的稻草堆来玩耍。到了大屠杀时,乌克兰人玩起了同一个游戏,只不过草堆里裹着波兰小男孩。不久前,新娘按照波兰的习俗将头枕在门廊上,被砍掉辫子,暗示着她从少女变为少妇。同样是在门槛上,她被人砍死。她没想到,挥刀的是前来复仇的波兰人。因为她嫁了乌克兰人,所以该死。混战中的沃伦,其实只是战争里某个荒唐的角落。通常前一场杀戮流的血还没干,另一方人马又接踵赶来。1939年,苏联红军来了;1941年,德国纳粹来了;在德国的扶持下,乌克兰起义军(UPA)势力壮大,开始清洗波兰人……《沃伦》的历史,离我们很遥远吗?好像也不是。近期播出的《白鹿原》也是一场庄稼地上的流水席,上家吃完下家吃。用剧中的话说,就是相互之间夺权、“翻鏊子”。皇上都下台了那改朝换代了那新国号是啥大明之后是大清大清又出来个袁大头以后是什么咱也弄不清楚了在一次论坛上,金庸对陈忠实说:您的胆子很大,为地主阶级翻案。陈忠实回答道:查先生,您看懂了。统治势力像走马灯一样轮换,走不掉的是困在土地上的人。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交皇粮”还是“交公粮”,白嘉轩的土地都在一轮一轮地被压榨。下家永远不会考虑,上家刚刚拿走多少,你家里还有多少余粮。《沃伦》也一样。而且,这些人中,没有一个自认为有罪,他们都是“正义”的。第一波来的苏联红军,他们认为革命理想就是正义。他们声称要推翻压迫阶级,于是流放了富农和地主,然后,占有了土地。第二波来的德国纳粹,他们认为优越的种族就是正义。屠杀犹太人,是为了让世界更“纯洁”。而在沃伦大屠杀中,最疯狂的乌克兰起义军,理由听起来也很正当——当家做主。你会发现,这些双手沾满鲜血的人,都有着崇高的目标,并且真诚地为之奋斗。不可思议吗?荷尔德林的诗句,再一次被验证——“将人间变成地狱的原因,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沃伦这个小地方,只是不巧成为了一个“天堂施工现场”。在经历了地狱的景象以后,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开场欢乐的婚礼。是什么,让邻居、朋友和兄弟,转眼就举刀相向?《沃伦》提醒我们,是人为创造的仇恨。它通过政治宣传,播撒在每个人的心里。我不和你玩了,你是波兰人从这个角度说,《沃伦》绝不是过去时,而是正在进行时。因为那种一个当权者上台就自吹自捧、篡改历史的游戏,并没有结束。本片片头,有两句话,不能忽略:东部的波兰人被屠杀了两次第一次死于斧头,第二次死于沉默第二次死亡比第一次死亡更糟糕什么意思?沃伦大屠杀的死难者,长期被扼杀在沉默中。因为过去乌克兰还在苏联里,和波兰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不能为了历史问题伤害“兄弟感情”。乌克兰独立后,当年参与大屠杀的乌克兰起义军,又被封为追求独立的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怎么可能犯错?依然有民众游行时高举起义军军旗,不顾他们当年和纳粹就是一丘之貉。《沃伦》的上映,还遭到乌克兰外交部的封锁。发现了没有,不管是以前的“亲俄”,还是现在的“反俄”,沃伦大屠杀都难以说出自己的真相。因为各种各样的政治需要,历史这个小姑娘被轮流地打扮。屠夫可以说成开国元勋,骗子可以说成伟大的思想家,盲从的民族狂热分子可以说成爱国者。在一次次的篡改中,《沃伦》的遇难者,已经不止死了两次。这部电影太沉重,又好像和我们无关,但Sir还是忍不住和你分享。因为,它不仅告诉我们,曾经发生了什么。更是一个警钟——当我们现在说着“铭记历史”的时候,其实已经忘记了另一些。因为它们从未被说出口。
馆藏&12929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坚持原创,只说真话——信毒Sir,有好戏一个好好的国家,怎么就变成了地狱
这部电影Sir纠结了很久,要不要推荐给你们。
它是一段看似与我们无关的历史,它让人看完生理不适、心理致郁,Sir也一度被震慑到想不出说什么。
但每当Sir想跳过它的时候,就会有另一个声音出现——
“还是说说吧。”
不兜圈子,这是首部讲述“沃伦大屠杀”的电影。
沃伦,现在位于乌克兰西北部,之前它在波兰的统治之下。从1939年到1945年间,这个地区的控制权频繁易主。
其间,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发动种族清洗,屠杀了8万-9万波兰人。
对,“又”是一部大屠杀电影。
在尚不遥远的20世纪,种族灭绝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也见过了不少被搬上银幕的惨剧——
《钢琴家》的犹太人大屠杀(年,600万人),《卢旺达饭店》的卢旺达大屠杀(1994年,80-100万人),《地下》的波黑塞族大屠杀(1995年,8000人),还有我们不会忘记的南京大屠杀。
我们的经历中都不缺少这样的时刻:在纪念日高呼“勿忘历史”,为死难者点上一根蜡烛,然后,悄悄背过身去……
不必否认,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没有人会自觉地去寻找黑暗,寻找痛苦。
那么,为什么还要看《沃伦》呢?
Sir纠结的原因就在于此——
它不是一部适合推荐的电影,就像你不太会把烈士纪念碑当做推荐给朋友的旅游景点。
其实,《沃伦》根本不需要揽客。它仅仅是竖立在那里,为了逝者,也为了想要抵抗遗忘的人。
先从它的另一个片名讲起——“仇恨”(Hatred)。
故事始于一场婚礼。
当地的风俗你一定很“熟悉”。
婚礼前,要突破重重难关把新娘子接走;女儿要哭嫁,表示难忘父母的恩情;接完婚,单身的女孩抢新娘的凳子,抢到就能快快出嫁。
说白了,和我们今天的婚礼没什么两样。双方亲友欢聚一堂,大家一起宴会、喝酒、跳舞、祝福……
这个婚礼,象征着沃伦不复存在的过去——
那里曾经是一片多民族融合的乐土,住着波兰人、乌克兰人和犹太人。
这么纯朴善良的人,难道也会突然翻脸,变成魔鬼?
是。不然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地狱。
裂痕早已潜伏在平静之下。
当时的波兰,制定了对乌克兰族裔不平等的政策:
强迫他们说波兰语;拆毁东正教堂,改为天主教堂;他们得不到好的就业机会……
乌克兰人成为一战后,东欧地区唯一没有独立建国的民族。
因而,长期寄人篱下的他们,积攒了强烈的独立决心和……仇恨。
电影的这一幕非常耐人寻味——
因为新娘是波兰人,新郎是乌克兰人,两个民族原本如同一家人在拍着合照。
下一个镜头,在相机中,世界颠倒了。
Sir必须要事先提醒——
以。下。图。片。可。能。引。起。不。适。
婚礼过后,电影几乎演变为一部丧尸片。
而更恐怖的是,这些事情都真实地发生过。
被二马分尸。
被活剥、活剖。
被集体射杀,然后填坑。
这无疑是一部尺度爆表的电影。
但Sir认为,质疑《沃伦》是否拍得太残酷了,并不合适。
因为与真实相比,电影永远不可能“太”。
也有许多看过的人表示,《沃伦》的故事讲得像流水账。
导演在掌控节奏方面力不从心,很多情节支离破碎。@独爱人山人海
Sir也发现了,导演沃吉西奇&斯玛佐斯基对于讲述这一大屠杀事件,有点无能为力。
他无力编织一个精巧的故事,串起过于荒谬的历史。
只能安排女主角,也就是开头婚礼中新娘的妹妹索菲亚,用自己的身体一次次地承受伤害,直至透支。
索菲亚和初恋情人佩德罗
导演也无力升华故事,告诉我们某种教训,揭露人性的某个侧面。
所以观众看完了骇人的画面,却还是一头雾水:事情为什么会变这样?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是亲历过大屠杀,谁又能理解在那个天地无伦的时刻,上帝究竟去了哪?
电影中有几处结构工整的对比,与其说导演是在阐释历史,不如说是在袒露自己的困惑——
这真的是同一群人吗?
不久前,他们婚礼上,抛掷着火的稻草堆来玩耍。
到了大屠杀时,乌克兰人玩起了同一个游戏,只不过草堆里裹着波兰小男孩。
不久前,新娘按照波兰的习俗将头枕在门廊上,被砍掉辫子,暗示着她从少女变为少妇。
同样是在门槛上,她被人砍死。
她没想到,挥刀的是前来复仇的波兰人。因为她嫁了乌克兰人,所以该死。
混战中的沃伦,其实只是战争里某个荒唐的角落。
通常前一场杀戮流的血还没干,另一方人马又接踵赶来。
1939年,苏联红军来了;1941年,德国纳粹来了;在德国的扶持下,乌克兰起义军(UPA)势力壮大,开始清洗波兰人……
《沃伦》的历史,离我们很遥远吗?
好像也不是。
近期播出的《白鹿原》也是一场庄稼地上的流水席,上家吃完下家吃。
用剧中的话说,就是相互之间夺权、“翻鏊子”。
皇上都下台了
那改朝换代了
那新国号是啥
大明之后是大清
大清又出来个袁大头
以后是什么
咱也弄不清楚了
在一次论坛上,金庸对陈忠实说:您的胆子很大,为地主阶级翻案。陈忠实回答道:查先生,您看懂了。
统治势力像走马灯一样轮换,走不掉的是困在土地上的人。
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交皇粮”还是“交公粮”,白嘉轩的土地都在一轮一轮地被压榨。
下家永远不会考虑,上家刚刚拿走多少,你家里还有多少余粮。
《沃伦》也一样。
而且,这些人中,没有一个自认为有罪,他们都是“正义”的。
第一波来的苏联红军,他们认为革命理想就是正义。
他们声称要推翻压迫阶级,于是流放了富农和地主,然后,占有了土地。
第二波来的德国纳粹,他们认为优越的种族就是正义。
屠杀犹太人,是为了让世界更“纯洁”。
而在沃伦大屠杀中,最疯狂的乌克兰起义军,理由听起来也很正当——当家做主。
你会发现,这些双手沾满鲜血的人,都有着崇高的目标,并且真诚地为之奋斗。
不可思议吗?
荷尔德林的诗句,再一次被验证——
“将人间变成地狱的原因,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沃伦这个小地方,只是不巧成为了一个“天堂施工现场”。
在经历了地狱的景象以后,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开场欢乐的婚礼。
是什么,让邻居、朋友和兄弟,转眼就举刀相向?
《沃伦》提醒我们,是人为创造的仇恨。
它通过政治宣传,播撒在每个人的心里。
我不和你玩了,你是波兰人
从这个角度说,《沃伦》绝不是过去时,而是正在进行时。
因为那种一个当权者上台就自吹自捧、篡改历史的游戏,并没有结束。
本片片头,有两句话,不能忽略:
东部的波兰人被屠杀了两次
第一次死于斧头,第二次死于沉默
第二次死亡比第一次死亡更糟糕
什么意思?
沃伦大屠杀的死难者,长期被扼杀在沉默中。
因为过去乌克兰还在苏联里,和波兰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不能为了历史问题伤害“兄弟感情”。
乌克兰独立后,当年参与大屠杀的乌克兰起义军,又被封为追求独立的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怎么可能犯错?
依然有民众游行时高举起义军军旗,不顾他们当年和纳粹就是一丘之貉。
《沃伦》的上映,还遭到乌克兰外交部的封锁。
发现了没有,不管是以前的“亲俄”,还是现在的“反俄”,沃伦大屠杀都难以说出自己的真相。
因为各种各样的政治需要,历史这个小姑娘被轮流地打扮。
屠夫可以说成开国元勋,骗子可以说成伟大的思想家,盲从的民族狂热分子可以说成爱国者。
在一次次的篡改中,《沃伦》的遇难者,已经不止死了两次。
这部电影太沉重,又好像和我们无关,但Sir还是忍不住和你分享。
因为,它不仅告诉我们,曾经发生了什么。
更是一个警钟——
当我们现在说着“铭记历史”的时候,其实已经忘记了另一些。
因为它们从未被说出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来毒舌电影APP,点击右上角“搜索”,输入“沃伦”。(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APP)
编辑助理:娜塔莉波特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狱少女好看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