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教育平等观念念可以被理解为什么

您(@)目前可用积分:342670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原创]中国女权运动史
2831 次点击
22:17:02 发布在
对“阶级斗争高于一切”的矫枉过正造成了中国女权运动的全面右转,不了解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遗产,接触的多为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理论,中国很多女权主义者自动放弃了反抗新自由主义的武器,也没有反思资本主义压迫的自觉性。&& 20世纪的中国妇女,经历了不同历史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建构:从传统儒家伦理规训的家庭中的女性,到殖民现代性情欲化的女性,再到毛时代男女平等的国族框架中的妇女,改革开放后由女性知识精英所倡导的女性主体意识,进入1990年代后,迅速被市场经济和商业文化利用、收编和规训的欲望化女性主体。&&  家庭主妇、剩女、女工、农村留守妇女、白富美、女汉子、女权主义者、拉拉等等女性身份的命名展现的是一副众声喧哗的景象。仅仅采用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框架,或者坚持单一的马克思主义阶级视角,都无法理解当下中国错综复杂、多元并置的性别政治和文化。&&&&晚清:中国女权运动的肇始&&  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女权主义运动肇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金天翮等男性知识分子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妇女受教育权等等观念,但在他们的论述中,妇女解放运动隶属于启蒙运动与民族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仍以男性为中心,王琦称其为男性女权主义(male feminism),以区隔于1949年之后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女权主义(state feminism)。2013年出版的《中国女权主义的诞生》一书重新发掘了长久以来被历史所遗忘的晚清女权理论家何殷震,作为一个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她既强烈批判儒家意识形态所支撑的帝国父权制,也对当时男性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提出尖锐批评,指出女权主义斗争不是从属于民族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议程,刘禾、丽贝卡和高彦颐认为她提出的“男女有别”和“生计”是比性别-社会性别(sex-gender)和阶级(class)更全面和有效的女权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范畴。借由何殷震与梁启超、金天翮的对比,她们指出打破中西二元对立逻辑,破除与整体化的西方女权主义相对立的中国女权主义的预设和想象,重新思考中国女权主义的复杂谱系和历史脉络之必要。&&&&自晚清开始,以秋瑾为代表的一批女革命家兴办女学,参与革命,后来的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妇女都有参与其中,当时的妇女运动要求破除封建婚姻制度,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争取男女同等的参政权、财产继承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刑法权等,宋少鹏以权利的个人主义特征和权利与自由的关联,将争取权利的女权运动界定为自由主义女权运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里存在三类妇女运动:争取政治和法律平等权的女权运动、以慈善和社会服务为特色的基督教妇女运动、争取经济权益的劳动妇女运动,前两类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城市知识女性,第三类主要是城市女工,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女工运动和相关的公共话语论辩与宣传,使得劳动妇女运动的可见度日渐上升,逐渐与清末民初开创的知识妇女女权运动一同成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的两条主要线索。1927年前中共领导和支持的妇女运动与中共在1949年之后采用的“妇女解放运动”不同,前者既吸收了五四女权主义的思想,又以五四的“社会”和“社会主义”思想为依据,企图超越和克服自由主义女权运动只强调权利的局限,将妇女运动与社会整体改造性工程相结合(宋少鹏,2013)。1920年代的妇女解放思潮与五四启蒙运动主张的人权思想一致,但伴随反帝反殖民的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妇女解放思潮很快被民族主义思潮覆盖,关于人的解放的“女性”概念也逐渐替换为社会解放的“妇女”概念,作为解放对象的女性同男性站在一起反对封建社会制度,女性自身的议题不得不退居其次。&&&&毛泽东时代:男女平等的妇女解放运动&&  毛泽东时代的妇女解放运动,主张男女平等,女性享有和男性一样的政治社会权利,女权主义被认为是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而遭到批判和封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从五四时期滥觞,主要观点包括:妇女的受压迫根源是私有制,因而是阶级压迫的一部分,妇女参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是获得彻底解放的唯一正确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在社会主义中国,男女平等是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政府自上而下的妇女解放运动通过推动妇女成为社会人,享有和男性一样的政治社会法律权利,建构出男女平等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空间,以公共领域淡化甚至抹杀性别差异的无差别的平等来带动私人领域的性别秩序变革,从而消除两性的权力等级关系。新中国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婚姻自主等法律政策,缩小性别角色对女性的异化,女性这时候不是父亲、丈夫、儿子等男性角色的依附、从属和辅助角色,但却是一个集体――民族群体的化身。她在经济、政治、人格的自主和独立均以从属和臣服这一集体为前提,以获得集体许诺的独立平等,又以消失自我为代价――不仅是性别角色的差异,还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这个时期公共领域的男女平权,并没有在私人领域里展开,也就是说家庭关系中的父权制从未被撼动。&&&&改革开放:自由主义女权运动&&  后社会主义阶段的中国,女权运动与国家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78年开始,中国大陆开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被视作“市场女性主义”(market feminism)的代表学者李小江提出“有性的人”,以打破毛时代的去性别化的妇女研究。1980年代的翻译热潮,同样也带来了一批西欧女权主义著作的引进,如法国波伏娃的《第二性》、英国伊格尔顿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等等,和一批本土妇女研究和女性主义书籍的出版,如李小江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张京媛主编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荒林主编的《中国女性主义》等等。&&&&1995年在北京怀柔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是中国妇女运动发展的一次重要历史转向。这次会议直接带来了NGO在中国的合法化,诸如“性别平等”、“女性赋权”、“社会性别主流化”等等概念为中国女权主义者提供了新的话语资源,从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的“男女平等”拉开距离。一批来自美国女权主义理论著作借机翻译和出版,例如美国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代表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和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1990年代以来中国女权主义深受美国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理论的影响。中国大陆开始向以福特基金会为代表的国际基金会开放,推进与社会性别有关的各类发展项目,促成高校开设与社会性别相关的课程和研究项目,以及培养了一批社会性别研究者。在中国大陆逐渐形成了两个女权主义者群体:在高校和学术机构以研究为主的学院派和在妇女NGO组织以项目为主的行动派,两者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妇联官员以及高校与妇女/性别研究机构的学者很多人都参与了体制外的女权运动,而妇女NGO组织的背后也往往有着她们的支持。这些老一辈女权主义者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物质资源,为发起、组织和维持女权运动提供了必要条件。&&&&另外,妇联通过数十年政府主导的女权运动建立了遍布中国大陆农村和城市的基层组织和动员结构,其他政府分支机构从来没有获得过管理妇联的权力,妇联的运作相对独立,因而有学者认为,在1995年世妇会上,妇联定义自己为NGO不是无稽之谈,它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的非政府组织”。妇联所代表的国家女权主义被视作自上而下的妇女运动,通过动用政府权力将妇女议题纳入各级行政机构的议程之中,而1995年世妇会后成立的一批草根妇女机构被视作自下而上的独立于政府的行动方案。&&&&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妇女研究面对的批判对象是国家女权主义(state feminism)的主导地位,政府垄断了妇女运动的话语,而作为运动对象的妇女缺乏自身主体性。出于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反叛,以李小江为代表的一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通过对“铁姑娘”形象的解构和对女性性别认同的重新建构,“在理论上,把妇女的解放从阶级的解放中分离出来;在学科上,把女性研究从传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中分离出来;在战略上,把妇女运动从国家塑造和控制的模式中分离出来”。民间妇女组织的纷纷成立和妇女研究的学科化为中国女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自发性的政治参与方式和社会空间。&&&&当代女权运动:文化全球化&&  当代中国内地的女权主义思潮表现为一个西学东渐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这里“全球”的实际所指是北美和西欧,而199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女权主义思想资源的参考系主要是美国,这个阶段对西方女权主义的借鉴是在本土历史脉络和问题意识支配下的选择,“把纷繁复杂的(复数)的女权主义理论简约化为可操作性的性别理论”,将理论去脉络化和去历史化,遗留下了将理论绝对化、神圣化和普世化的历史问题,对国家女权主义的批判抽空了“男女平等”所浓缩的中国妇女运动实践/知识生产体系的政治能量,召唤出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只在既有制度框架下争取妇女的个人权益,对消费主义和市场机制本身缺乏警惕和反省,从而对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对妇女权利造成的伤害处于失语状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留守妇女、城市外来女工、国有企业下岗女工等女性群体成为改革浪潮中的弱势群体,而出于对毛时代国家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感,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抛弃了“阶级”分析范畴。社会性别理论成为当代中国内地女权主义主流话语,这确然在某种程度上吻合了中国当代城市知识女性的问题和困惑,但却忽略了广大城乡弱势妇女的权利,以及其生存状况与国家体制之间深刻的依存关系。帮助弱势妇女群体的项目采用的是“保护妇女权益”的名义,却没有能力去质问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化过程本身的结构性问题。有学者指出,“性别平等”不能涵盖女权运动的全部内容,“性别平等”只是女性作为性别主体意义上的解放,只强调性别平等,会遮蔽妇女作为阶级、族群、国家和其他社会范畴的成员所可能获得具有历史语境和现实维度的解放。&&&&展望21世纪:女权运动再出发&&  即使在西方社会语境中批判中产阶级女权主义,不是说中产阶级的就有问题,而是从知识生产的结构角度看,用中产阶级女权主义为所有女性代言才是有问题,批判真正的落脚点是知识生产和社会运动议程的政治经济学。因而我认为,对当代中国女权运动更准确的质疑应该是,是否存在以知识女性为主体的女权运动对女工、农村留守妇女等弱势女性群体的议题的忽略或遮蔽?除此之外,知识女性与女工、农村妇女之间有可能构筑姐妹情谊吗?&&&&对“阶级斗争高于一切”的矫枉过正造成了中国女权运动的全面右转,不了解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遗产,接触的多为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理论,中国很多女权主义者自动放弃了反抗新自由主义的武器,也没有反思资本主义压迫的自觉性。如今站在历史的当下,如何批判性地继承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遗产,又如何反思当下女权运动议程的失衡,并在政治行动上找到女权运动的多元主体――在当下城市女权运动中比较边缘的女工群体,以及在整个漫长20世纪女权运动中都没有自身主体位置的农村妇女群体?我想这些问题是值得今天的性别研究学者和女权运动人士深思的。只有重新发掘中国女权运动和女权思想的历史资源,将女性问题置于政治、经济、社会、地域等多重维度中予以分析,和劳工群体进行广泛的联接,中国的女权主义才不会只是城市中产的宠儿,而能够迎来更广泛、更有力的怀抱。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23:38 &&
想起了 叛逆&&丽华
本版块主题总数:3354524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6792 / 昨日发帖:25033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原创]中国女权运动史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西方女权主义平等观探析西方女权主义平等观探析[科学前沿]童 瑶  约3453字  【摘要】:平等思想最早发轫于古希腊时期,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西方的很多流派都对平等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女权主义以追求男...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西方女权主义平等观探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Media Criticism: Theory and Method:【课程笔记】第九讲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课程笔记】第九讲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记录整理/冯允鹏(复旦大学中文系)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本讲我们要介绍的内容是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关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我们在其他的一些讨论方面有非常多的一种讨论。 我们先来看两组案例。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女性主义它的表现形式,或者是反女性主义的表现形式,在网络上面都有表现。那么下面我们看到的这两组案例 其实是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一种矮化,然后我们试图从中看到的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和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的一种批评。首先我们来看这张照片,这是网络上面非常流行的一位人物的照片,网友们把他称之为芙蓉姐姐。芙蓉姐姐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其外貌特征并不是说非常优秀的那样一类型的女性,甚至她自己在跟当下的标准来看的话,她的身体甚至有一些超出了我们审美的一些标准,但是她竭力地展示出来了各种各样的造型,比如说她展示出来她妩媚的一种造型,或者是她表现出来一种女性的非常的具有特征的一些造型,借以她来展示她自己认为她是一种美的形象,甚至把自己定位为一种非常符合完美的女性形象。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在很多的网民的评价中,大家带有一种非常调侃的,或者是一种歧视的观点来看待芙蓉姐姐的这样一种行为。当然从她的深层次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她通过这种方式,这也是对自我形象的一种反讽式的炒作。 另外还有一个形象我们把她称之为凤姐,她完全是借助于网络这样一种形式,然后把自我形象进行矮化的一种反女性主义的特征。凤姐她根本就没有我们所看到的外在的一种形体美,也没有她所说的内在的一种广泛的阅读,或者是比较高的文化知识或者是教育水平。但是她有意识的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位具有完美的外形的特征。通过这样一种反讽的表达方式,其实目的也是为了达到自我实现,或者是自我炒作的这样一个目的。在这样一个自我炒作中,它包含着很明显的就是对女性形象的整体的歧视观,和对女性形象的一种自我矮化的形式,她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自我矮化,然后对自我的形象进行反讽式的一种表达,来达到自我炒作的一种目的。 从中,我们非常深刻的可以看出来的是,不管是芙蓉姐姐一种炒作,还是凤姐的一种炒作,它都是从女性的形象、形体这样一个角度,来入手对女性进行自我的一种评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她们对一种并不完美的形象的展示中,潜伏着一种对社会的完美的形象的诉求,也就是说她们明知道自己这样一个形象,并不能达到社会审美的一种要求。但其实他们正是利用了社会的这样一种心理,因为在社会大众的心理中,有一个非常完美的女性的形象在那里。所以说根据社会审美的一种标准来看,她们并不是一种完美的女性,但是正是因为如此的这样一个大的反差,才会引发了大家对这两位女性形象的一种嘲讽式的讨论。这就是我们女性主义批评要研究的一些基本的问题 具体而言,我们关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展开的。一、什么是女性主义二、女性主义理论构成三、媒介和女性主义研究 一、何谓女性主义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主义、女权运动,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别剥削和压迫,促进性阶级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除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女性主义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如女性、跨性别)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所谓的女性主义,是一种由社会运动发展出来的一种对于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定位的理论形式,也就是说女性主义它最初的产生和它最初的兴起,是和西方的所谓的女权主义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首先有了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想获取要获得和男性同样的一种社会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由此就产生了现实的女性主义运动。在这样一个运动基础之上,就逐步地形成了关于女性主义的理论。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讲,也就是说我们从总体上可以看出来,女性主义运动它在现实生活中,要求妇女、女性她具有和男性同样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同时在理论上和文化的层面上,要求了女性也要消除这样一种性别上的差异,以及由性别差异而带来的权力和利益的差异,这就是女性主义它所倡导的非常核心的这样一个问题。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女性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面对不平等的社会文化关系时,女性要追求男女平等,这是女性主义理论的非常核心的基础。 女性主义理论的先驱,法国思想家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堪为女性主义理论的经典。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性、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女性主义的“圣经”。该著作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 由此《第二性》它就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也就说我们要从事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或者是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必须要阅读的经典性的著作。 从总体上来看 《第二性》它是一部富含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揭开了女性主义运动的序幕。从理论上看,几乎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家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也就是在整个的一个社会关系的构成里面,女性她并没有像男性一样成为一个主导型的社会阶层,而是一个辅助性的和从属性的第二性征的特征。基于这样一个第二性的基本的界定,女性主义者展开了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的讨论。 女性主义理论提出的“第二性”的观点认为,现实社会中,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和持久。作为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出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便是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者她非常强调的一点,是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地位的一种不平等,也就是说这个第二性征,或者说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并不是说我们人类从诞生以来天然形成的,而是由人类本身在发展的过程中,自我的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既然这种社会关系它是自我建立起来的,由此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的去推论,这种社会关系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女性主义它所要做的一个社会的和现实的努力,就是要改变这样一种人为建构的社会关系,最终实现男女平等。 女性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或者是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的,是作为女性主义它的思想的一个非常核心方面。一方面它看到了女性主义的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它把这样一种社会的不平等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是人类自身文化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而是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虽然,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当中,男性也受压迫,但是他们是由于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的成员而受的压迫,而不是由于是男性而受压迫。女性则不痛,除了因为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等原因之外,还仅仅因为身为女性而受到压迫 二、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也就是说现有的这样一个社会结构形式,还带有非常明显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男尊女卑目前还是这个社会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形式。 但女性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它的前提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政治、权利关系与性意识之上。在这样的基础、认识上,女性主义它不仅仅在现实中进行一种女性解放运动的推动,同时他们还要在理论上提出来相应的理论,用以分析和解释现实中的各种各样有关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的原因。 女性主义政治行动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资薪平等、投票权、代表权、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议题。这样一种现实的推动,它的目的就是非常的明确,就是为了获取女性她得到应该保护的,和应该享有的一种权力和地位。所以说在现实的这样一个推动之上,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 歧视、刻板印象、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 所以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不同的议题。 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女性主义运动,在每一个文化背景之下或者是在每一个具体的社会特征、社会情景之下,它具有一些不同的重点,这就根据每个国家的不同的一些情况,使女性主义运动各有侧重,从现实的这个角度发展出来的女性主义理论,形成了这样主要的一些理论流派。 (1)自由女性主义自由女性主义在实践上是所有女性主义流派的起点。在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及改造的对象。其批判对象主要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不平等。也就是说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它主要是批判现实的这样一种法律,和现实的表现形式对女性主义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看出它的这种自由女性主义的批判的力度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它仅仅局限在具体的一种立法的形式上,或者是在现实的一种表现形式上,对女性的不平等的一种诉求,以获得相应的一种社会地位。因此从推动现实发展或者是推动社会改革的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来它的这种诉求,相对显得温和这样一个特征。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主要是受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观念的影响。它认为,社会剥夺了女性的平等权利这一点是不能容忍的。女性无论是作为一个群体还是一个个人,都应当享有与男性相等的权利。它主张将过去大多仅仅与男性连在一起的与个人自由和社会平等有关的价值扩大到女性中间。 首先,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早期的代表思想是提倡理性,向传统的权威提出质疑,这一理论依据人们具有同等的理性潜能这一假设,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在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中,平等主要被解释为机会均等。 其次,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十分看重公正和机会均等,认为女性的地位受到习俗法的局限,限制了女性对社会的参与。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个人和群体缺乏公平竞争机会与受教育的机会。解决途径是通过教育和经济制度的改善,争取到平等机会。 最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反对关于女性的传统哲学思想,即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理性上是低劣的。它认为,是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均等造成了两性之间在理性上的差异,在未来,虽然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会依然存在,但是性别心理的差异将会因男女之间教育机会的均等而消失。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反对强调性别的差异,而非常强调男女两性的相似性。 自由女性批评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批判过分崇尚男性的价值,重视心智胜于情感情感、身体(2)强调个人先于社会,忽略了个人生活于社会网络之中,即使在出生前认为能逃脱社会关系的左右(3)抽象的、形式的平等未顾及个人因种族、年龄、性别、阶级之异而产生不同的历史、社会关系以及不同的需求和能力。 对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的批评主要体现在:(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不承认非性别形式的其他种类的压迫,尤其不承认阶级压迫的所在。(2)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未能在工作和政治领域争得两性平等,甚至在法律方面的平等也没有完全争得(3)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两性平等要求忽略了性别社会角色的差异,忽略了两性的生理区别 (4)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人性观视个人基本上是理性的、独立的、竞争的和自治的存在,忽视了人类社会的抚育、合作和相互支持的性质 (2)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使用了“科学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凸显了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人性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特定历史情境、生产活动中形成,并且强调阶级社会对个人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结构的影响,这些观点都对女性主义者有重要启发。 也就是说在一个特定的阶级社会里面,它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统治阶级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相应的会对整个的社会的人,都会产生影响。 女性主义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思路,并对它做了女性主义改造。一个最主要的改造在于提出:男权制是先于资本主义就存在的,因此推翻资本主义只是结束男性对女性压迫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根本的问题还要从更深入的社会结构方面来进行提升,也就是说真正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之后,它才能够真正地建立起来一种男女平等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性别盲点和早期激进女性主义的阶级盲点,将马克思主义与激进女性主义结合起来。 它的两个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消除阶级压迫和激进女性主义的消灭性别压迫 除了关注阶级压迫和种族压迫外,还关注男权制,主张消灭私有制以改变种族、阶级和性别关系,关注家庭,改变性别的劳动分工,要求男性分担家务。 其在分析男权制时,刻意模仿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分析方法,只是以女性的生殖概念代替马克思主义分析中的生产概念;用性别阶级代替社会阶级;用对女性身体的所有权代替控制权;目标是消灭男性的阶级特权和性别特权。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相比,经济决定论的因素较少,虽然他不否认女性解放同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 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所坚持的阶级压迫是最基本的压迫形式不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男权的压迫同阶级压迫一样重要,二者都是最基本的压迫形式。 西方女性主义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看法是,它过于强调女性解决与无产阶级解放的一致性,忽略了女性的特殊要求和利益。 关于这一流派的一些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人性(2)阶级、阶级意识和假意识(由特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一种结构关系所形成的虚假意识形态)(3)人的异化 (4)劳动价值理论 (5)实践等概念和理论 (3)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以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为代表作。其在全面的探讨自古以来女人再男性掌控的世界沦为第二性的处境,挑战所有本质论的女性主义与反女性主义,提出的「女人不是生成,而是形成」。这本书主要论述的有三个方向:性别差异的起源、性别差异及不平等的内容及衍义与两性如何生活。(a)、存在与他者 萨特将黑格尔的存在的二种形式----观者与被观者的双重自我称之为「自体存在」(pour-soir)。自体存在意指人与其他万物皆具备物质存在性,就如人的身体或其他动、植、矿物,各有其客观,固定的物性,可经由视、听、嗅、触觉来感知。 波娃延伸了这个观念,而阐述男人视女人为他者,来巩固自己的存在。 (b)、存在先於本质 萨特的名言:「存在先於本质」,意指人类不具备永恒、客观、共同的人性。 波娃及沙特他们肯定每个人的未来是开放的、有无限可能的,个人的任何行动,所包含的是环境的力量与个人的主体性。 (c)、他者  
黑格尔认为心灵要视身体为他者,自我需要视他人为他者,以便定义自己为主体。萨特沿用、扩展了黑格尔的观点,认为意识还有第三种存在的形式——Mit-sein或称为Being-for-Others。这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意识,其作用是:本来一心一意「为自己」的自觉存在,很吊诡地,必须直接或间接地化别人为他者来确认自己的主体性。 (d)、第二性  
波娃在第二性的导论中,从存在主义的基本理念切入,开宗明义地点出:己/他之别是人类思想的一个基本类别,而从一开始,男人便为自己正名为「己」,女人则为「他」。 (e)、女人的命运  
要了解女人所受的压迫为何未如此独特,波伏娃首先探讨女性是如何成为第二性的。《第二性》一书中共分为二卷,卷一为《事实与迷思》,卷二为《女人今日的生活》。卷一的第一部份即为「命运」,分别重审心理、生理分析及历史唯物论者所提出的性别不平等的肇因。 (f)、神话   神话可以用来交代难以解释的现象,简化复杂的事理,或将不合理的现象合理化。波伏娃花了许多的心力来分析男人如何创造神话/意识型态来对女人耳提面命,使他们安於其位。就从各民族的创造神话来看,大多数都反映出共同的信念 :女人的他者角色是自然、永恒的,不像奴隶还有翻身的机会,可以反客为主;男人永远也不需要像奴隶主那样,感知他和奴隶的彼此瞪视,互为对方的他者;因为女人之为男人的他者,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 (g)、女人的经验  
在卷二《女人今日的生活》中,波娃企图从女人一生各阶段的实际经验,来呈现出他们是如何被塑造成为女人。 对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商榷  
对於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许多人有著批评。首先,有些批评者认为如:自觉存在、自体存在、超越等观念并非直接源於女人的生活经验,而是哲学家的抽象思考产物,因此第二性并不是大多数女性可以接近的。  
其次,批评者认为波娃所探讨的女性真实经验太以她自己----法国白人资产阶级为中心,并暗示这是举世皆然的女性经验。其三,波娃对女人的身体的态度倾向负面。最後,波娃太全面接受以男性为常模的价值观,她要女性接受男性的价值,却未相应要求男性接受女性的价值。
《第二性》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巨著,1949年在法国出版,全面探讨自古以来女人在男性掌控的世界中沦为他者,即“第二性”的处境,挑战所有本质论的女性主义与反女性主义,提出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呗造就的”观点,主张没有永恒固定的女性气质或女人的宿命。所以在这样一个认识之下,她认为在我们的社会里面,或者是在人的一种形成里面,本来就没有那样一种永恒固定的女性的气质,或者是女人的一种宿命。 尽管女人这样一个“与全体人类一样自由而独立的存在,却发现自己在这世界上为男人逼迫,不得不采取他者的身份”,但透过存在主义所强调的诚实面对自我与处境,勇敢地做出抉择,努力改变处境,女人仍然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也就是说女性,她可以完全通过自己的一种平等的社会地位,来形成和男性一样的,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所具有的地位和社会的形象。 存在女性主义的理论认为,我们必须要面对我们本来应该存在的一种形式,在这样一种形式之下,提出女性她同样可以恢复到她本来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种地位,即与男性同样地具有一种社会存在和社会的地位。由此,她能够进而全面参与塑造过去一直由男性所塑造的世界。 在波伏娃看来,女性之所以会成为目前的这样一个第二性的状况,原因并不是说由女性自己造成的,而主要是由于这个社会是由男性所统治的,由男权社会的这样一个特征来实现的。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她主要论述了三个方向 (1)性别差异的起源(生物学、社会学、历史演变)(2)性别差异及不平等的内容及意涵(3)两性应如何生活 (4)激进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主要的发源地在美国纽约与波士顿。它是从男性新左派的阵营里发展出来的。当时,一些投身民权运动的进步女性在运动中受到了次等待遇,他们被男同志视为低下者、服侍者、性对象,也争取不到发言权。因而在愤怒、幻灭之余弃绝“新左派”而独立出来。 她们使用了“激进”(radical)一词,主张妇女的受压迫是所有其他种族的、经济的、政治的等等压迫的枝桠。以“激进”一词,一方面系指较新左派更为根本的革命立场。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它和前期我们提到的自由派、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更广泛和深入的一个方面。 激进女性主义的重点在于主张女性所受得压迫式最古老、最深刻的剥削形式,而且是一切压迫的基础,并企图找出妇女摆脱压迫的途径。他们所谈论的议题多与女性有切身的关系,包括性别角色、爱情、婚姻、家庭、生育、母亲角色、色情、强暴,乃至女人的身体、心理等,处处都直接触及女人的身心问题。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激进女性主义它也有它自己非常明显的缺陷。激进女性主义由于形成过于急促、躁动,历史也短,所以缺乏明确且有系统的政治理论。由于太专注于女性身体本身,以致相当地忽略了有关的社会、历史、经济层面,这也是为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马克思女性主义者所诟病,并且日益失去了运动性,甚至陷入僵局。 三、媒介与女性主义早在1978年,美国传播学者塔奇曼主编的《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标志着女性主义媒介研究证实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兴起,经历了从妇女运动发展到女性主义理论、到女性主义通俗文化研究,再到大众媒介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过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许多新的思想和研究成果纷纷出现,使人感到妇女所面对的问题要远远复杂于女性主义理论所提出的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以及社会女性主义等取向,向多元化发展。 基于传播者-信息-受众的传播模式,我们同样从这一模式入手来探讨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基本问题。 首先是媒介机构与女性。很多调查表明,大部分媒体中的工作人员是男性,处于媒介机构中上管理层也是男性居多。在中国的广电行业以及通讯社中的男女比例大约为7:3,而传媒机构的管理层中女性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 即使今天越来越多女性走上了媒体工作岗位,但女性“要么是从事行政工作,要么是在那些被认为是她们所肩负家庭责任的延伸的领域内工作,如儿童、教育、消费、家庭节目”。 西方学者更是通过实证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媒介制作领域内的女性增多并不意味着女性权利增加或影响增大,相反,它意味着该领域内女性收入和地位的下降”。同样,男性对媒介工业的控制,必然导致大众文化中男性视点的流行。 这正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一位非常有影响的后现代思想家福柯的理论。他认为:“话语即是权力,权力通过话语而在文化机制中起作用”。在媒介营造这个巨大的“话语场”或话语生产平台中,媒介机构苏日安受到了其他诸如法律、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专业因素的种种制约,但作为信息发布的来源,它拥有空前的话语权。 媒介首先墨守成规地反映了一种客观现实,那就是,“的确有许多女性扮演母亲和家庭主妇的角色”在这样一种定位中,就直接影响到了文化的一种形成和文化的定位。所以有学者就指出来了,这种媒介它的内容在这样一种定位的影响之下,它就开始向社会延续,并且影响到了我们的一种社会文化,也就是说由于大众传播媒介本身。它所塑造出来的一种类型化了的性别角色,也就是这种性别角色回过头来,他很容易成为社会受众他所接受的一种社会形势。 社会受众他本身就具有这样一种内化的性别分类的期待,这种期待最终就影响到了受众的社会性别和社会行动。也就是说在长期的我们的男权社会中,已经就存在了对女性的一种第二性别特征的区分。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我们又强化了这样一种性别差异。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女性她在我们的媒介机构里面,或者是在我们的媒介的节目中,都被潜在地定位为一种女性她的所谓的母亲形象,或者是家庭主妇的形象。在这样一些形象定位之下,很自然地就影响到了社会对女性形象的一些认识, 媒介在反映这种生活写照之外,沿袭了一套对女性极其不公平的“刻板陈见”,我们惯常见到的:媒体塑造的女性特征,绝对地被归纳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靠的、感情型的、主管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在这样一个印象之下或者是在这样一种文化影响之下,无论是我们看到的各种类型的电视剧,或者是甚至是我们的相应的一些写实类的、纪实类的节目,又或者是我们看到的一些广告作品,它出现的女性的形象,基本上都是带有上述我们讲到的这样一些明显的特征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明确的被界定为她就是女性。 而在好莱坞电影的基本的结构模式中,男性特征则被塑造为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的、独立的、理智型的、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维的。 事实的情况是不是就像我们所看到的这样相同呢?其实这种有意识的塑造或者是刻板印象,正是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它所要批判的问题。也就是说这样一些刻板的塑造,正是我们要否定的和加以批判的。女性她可能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情感性的现象而出现的,她同样可能也会转化成一位是具有勇敢的、理性的。同样,她也可能会是一位擅长于抽象分析思维的。这样一种媒介的性别不平等的话语生产,我们就从媒介批评的角度来看,它就隐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对父权制的一种观念的传播。也就是说在一个很明显的性别差异的背景之下,我们很清晰地可以看到是这样一种观念中,它仍然隐含着一个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的观念,也就是说父权制这样一种长期以来社会形成的观念。在现代社会里面,特别是在我们的现代媒介传播中,它照样有它的一种表现形式。 父权制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社会关系,男人们在其中支配、剥削和压迫妇女们。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认为要力图扭转这一局面,一是女性应该获得更平等的机会进入由男性控制的领域并争取权力地位。也就是女性她应该获得更平等的机会进入到由男性所控制的领域,并且要争取到相应的权利和地位。二是媒介要描写更多非传统角色的女性和男性,和使用不具有性别歧视的语言。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消除这样一种刻板印象。 但是从事实情况、现实的一种发展来看的话,这样一种努力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和一定的难度的,特别是随着消费主义、消费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女性形象它更加的成为一种被消费的对象。 我们可以看出,在各种类型的消费品的广告中,几乎同时都出现了一种女性的形象伴随而出现。这样一种对女性地位和消费本身联系在一起的媒介形式,其实正是女性主义所要批判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因此,激进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应当建立自己的传播工具,并要求改变父权制度下男女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但是问题在于,在具体的一种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样一种理想、这样一种理论,是要竭力地要否定和批判的。但现实的情况是,在一些具体的媒介机构和媒介体制中,同样的女性也被充当了一些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对象。 有学者对电视机制分析中所揭示的:“电视已经被建构为经济及工业力量的重要环节,成为资本主义商业、盈利机构。女性观众只不过是电视利用娱乐贩售货物产生的消费者。”也就是说,女性根本没有在这样一个大众传播媒介中得到解放,反而变成了更深重的一种奴役的地位,也就是更加加重了她的被剥削和被压迫的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媒介它的很明显地具有一种它自身的负面的意义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电视的一种广泛的传播,女性可能看到了更多的一种购物,更多的是一种物质的消费。由此女性观众她往往就成为各种类型的购物频道的各种购物广告的主要的诉求对象。在这样一个界定之下,女性她依然是一种被剥削或者是被压迫的社会阶层。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种公共权力维护工具的大众传播,就要避免这样一个父权制意识的传播。作为媒介批评。我们要很明确、很清晰地提出来,媒介它在这样一个信息传播和社会形象的构造过程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价值的构造之中,我们首先就要消除这种男尊女卑和性别的一种差异。而要避免我们有意识地造成的这样一种话语的形态,就要立足于女性主义批判的一个立场,有意识地推动女性主义的媒介批评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看出,持有话语权的媒介生产者大多不可能脱离其生长的文化背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父权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植入了社会文化之中,人们的头脑里就被灌输了十几个世纪的关于男女之间的道德、伦理、宗教、审美、以及风俗习惯的观念。因而,即使是媒介机构中的少数女性媒介文本生产者,也落入了性别歧视的怪圈而不可自拔。虽然女性也进入到了媒介机构中,作为媒体生产者的应援,但是她们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深处于男权控制之内,习惯性地充当了男性视角的复制者,或者为了商业利益而有意地区迎合这些观念。 当然这个跟具体的一种现实的发展是有密切的一些关系,所以说我们作为一种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或者是媒介批评的根本问题就要探讨的是,面对现实中的这样一种状况,我们就要深入地分析这种性别意识形态它是如何产生的,在这样一个媒介生产机构,或者是在媒介的文本之中,它如何形成了这样一种女性和男性差异的一种性别偏见的意识形态,然后对这样一些文本进行个案式的一种解读,以此来揭示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它是怎么样产生,以及怎么样生产和在社会中传播。 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在媒介机构之外,在媒介的内容和作为受众的一个女性而言,同样地表现出了女性主义所批判的一些特征。女性主义学者对广告所呈现的性别不平等加以了无情的批判。 学者由一组对黄金时段的电视广告样品所做的内容分析数据来揭示广告是性别陈规的延续。通过统计广告中妇女角色的种类与出现方式、出现频率,发现女性普遍出现在服装、食品、家用电器等等之类的广告中,或者作为具有性诱惑力的形象被安置在广告中。而男性形象则多数与高科技产品的广告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在明显的在广告的分野中,人们习惯把女性定位为一个消费者、消费主义者,而男性他往往定位为一个创造者和定位为一个社会的生产者,这样一种很明显的定位的差异,很明晰的就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广告它明显的含有一种非常明确的性别不平等的观念。 另外还有人对各种具体的广告形式也做过分析。有研究者他曾经对五百多部,电视广告作品出现的成年人物的形象作了分析后发现,在各类不同的广告形式中的男女比例,它有这样不同的一些差异:516部电视广告作品中所出现的成年人物形象的分析发现,家庭这一类形象的男女比例分别是18.1%和40.5%,而职业的这一类形象的男女比例是61.3%和24.0%;穿着西服和职业装的男女比例分别是50.7%和14.1%,而穿着普通生活装的男女比例是37.1%和80.8%。 很显然在这样一个明显的广告形象制作的差异中,就包含有明确的一个男性主导,而女性作为一个附属的地位的这样一个特征,我们通过具体的广告之中就可以看出来。 其他如妇女杂志在运用符号学分析方法所进行的文本分析中,也可以上看出有明显的一种差异。麦克卢比对少女杂志《杰基》的代码解析堪称经典。她的研究认为,诸如浪漫代码、个人生活代码、时装和漂亮代码以及波普(Pop Art)音乐代码之类的代码,有助于确定一种以未来作为妻子和母亲角色为基础的少女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她在这样一些刊物中,往往把一些女性,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女性、一些少女界定为或者是描述为她具有浪漫的一种天性。她具有个性化的一个特征,同时是一种时装的消费者,是流行音乐的消费者,她应该具有一种漂亮的或者是完美的一种外形和身体。 这样一些定位,就使得社会受众或者是作为一个刊物的阅读者,很自然地对照这样一种刊物,从而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很显然我们说这样塑造出来的一种女性的形象,也是一种带有非常强的社会偏见的和一种片面的女性形象。由此她更深入地分析了在这样一些妇女杂志中,所隐含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差异。 相应地,如中国学者卜卫的研究表明,在这类杂志中女性美被传统地界定为男性眼光中的性感尤物,女性被切割成“零件”,活在男性文化所主宰的审美活动中;而作为审美的主体,男性对女性容貌、身材的期待,实际上形成了对女性的一种控制。也就是说很显然这一类型的女性杂志,它把女性形象塑造为一个完美的流线形的身体,具有温柔的一种性格特征,然后具有闲贤妻良母式的一种风范等等。这样一些塑造中,都包含着男性对女性的一种最基本的要求。这样一种要求其实还是男性对女性的一种规定,而并不是女性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的形象的定位。 以上这些一些媒介的文本、广告,以及媒介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女性主义的非常明显的不平等表现,是我们要批判的一种问题,即女性受众她如何受到媒介赋予她的一种影响。 各种时尚类的妇女杂志则宣扬提升女性成熟气质的时尚类杂志打造的是一个物质生活充裕、追求浪漫格调的繁华世界。其中所充斥着的关于各种名贵物品的信息,在温史普看来,导致了“妇女们不可避免地对通过消费来确定她们自身的女性气质”。这些无疑将女性与情感、消费以及被动性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与父权制中男性的理智、生产及主动性形成了鲜明的二元对立。正是在媒介的一种影响和塑造之中,男女不平等的一种观念依然表现地非常的强烈。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教授凡·祖伦在1994年出版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中探讨了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问题。《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一书所描绘的妇女受众的信息接收研究,兴起于特定的文化研究与女性主义研究的结合,也是女性主义关怀与媒介和流行文化相互关联的经典议题。 凡·祖伦在借鉴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基础上,回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对媒介信息接收的各类研究,肯定女性主义批评研究,重点关注社会和权力关系之中的日常生活情境与受众自身的文本解读的情感的结合,从而研究妇女受众从媒介产品中获得建构意义的权利,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众文化与消费者的传统关系。于是,妇女受众成了意义的生产者,而不是媒介文化传输的意义消费者。 正如凡·祖伦所言:“受众不再被视为由媒介定义或是召唤的被动臣服于别有用心的特定权利与意识形态的意图;相反,受众是主动的意义生产者,按照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来阐释、容纳媒介文本的意义。 总体来看,女性主义媒介批判具有以下特点1、坚持平等,反对对女性的压迫和轻视(1)平等自由,反对男权(2)自由主义,女性立场2、关注现存体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1)体制化的制造(2)符号:汽车、豪宅3、反对父权制度,揭示性别差异中的歧视(1)女性/男性的差异化(2)女人味的虚假性(3)自我的丧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