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唱片北京唱片公司店具体在哪里啊?求解qaq

对话FAB传媒主管:唱片需要你_影音娱乐_新浪网
对话FAB传媒主管:唱片需要你
FAB西单旗舰店
  新浪娱乐讯 2003年12月,FAB音像店进驻北京王府井。今年6月,因与商场合约到期撤店。七年半,FAB王府井店已成为无数歌迷的圣地。这里提供几乎是内地最全的正版CD,王力宏蔡依林等天王天后的签售会都选在这里举办。在FAB西单店之前,只有西单音像大世界能与之媲美。谈起王府井店的关门,FAB精彩集团内容集成中心传媒主管王莉莉、肖伟感慨无限。
  新浪娱乐:FAB在北京/全国一共多少家唱片店?规模都是怎样的?
  王莉莉:FAB规模较大的店(MALL,规模一千平方米以上)目前在北京有三家,小店80余家,数字终端机一千余台。全国的MALL一共38家,连锁音像店807家。
  新浪娱乐:去年和今年上半年销量最好的CD是哪几张?
  王莉莉:去年销量靠前的是周笔畅《i鱼光镜》,罗志祥《罗生门》、LADY GAGA的两张唱片,今年的像张靓颖《改变》,梁静茹《情歌没有告诉你》,范玮琪和李宇春的新专辑销量都很不错。
  新浪娱乐:近几年的CD销量是呈一个什么发展趋势?
  王莉莉:这些年,每年都在下降,不管是什么销售渠道,大家都一样,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新浪娱乐:王府井门店关门是什么原因?
  王莉莉:合约期满。我们都对王府井店很有情结,想想那些千人见面会……
  新浪娱乐:FAB今后一两年的店面规划是什么?
  王莉莉:三年内将在100个城市铺设十万台5C数字终端机。将在北京建设两到三家精品音像店,专门销售高端发烧碟、音像珍藏品及蓝光产品。(5C数字终端机:以网络为内核的终端设备,可将最新的电影、音乐、游戏、电子书等下载到手机、U盘等等移动存储设备上,同时具有照片/优惠券打印、自助缴费、地图查询等功能)
  新浪娱乐:实体音像店怎样应对歌迷收听方式的转变?
  王莉莉:顺应时代的转变,科技发展是必然的,毕竟大家经历了LP--磁带--CD--互联网,录像带--VCD--DVD--蓝光碟的转变。这个趋势,我们已经在做了。我们已经开始购买内容来,在我们的官网提供付费下载等服务。
  新浪娱乐:作为实体音像店,你们怎么看待数字音乐、盗版?
  王莉莉:这些问题肯定会对我们这些传统的销售渠道,造成很大的冲击,但数字音乐已经成为了一个趋势,慢慢都会变成收费,和其他产品在互联网销售一样。盗版是很多年的问题,世界只有中国最突出,希望行业和消费者都自律吧。
  新浪娱乐:盗版MP3对CD的销售带来很大冲击,你们觉得在内地,对音乐真正的版权保护能否到来?要多久才能到来?
  王莉莉:首先这个行业要自律,然后真正的与国际接轨,建立完整的版权制度。对于消费者,应该直接从学校里就开始,建立学生的版权意识。
  新浪娱乐: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实体唱片店有没有可能消失?
  王莉莉:其实很多人都在担心,包括国外媒体也是一样,但唱片店不会消失,只是CD这种载体从普通的消耗品会慢慢变为收藏品,因为还是很多人需要的。歌手也还会花很多钱去做专辑,因为需要专辑成为他的一个名片。
  新浪娱乐:最后再对一直支持CD的歌迷说点什么吧
  王莉莉:请将购买唱片这种习惯坚持下去,想想我们曾经打开一张自己期盼已久的唱片包装时的那种激动。它需要你!
(责编: wwt)
& 播放大片:
电话:010-【图片】【娴情三十演唱会】转载 《实体唱片意义何在 ?音像巨头FAB关张【陈慧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42,728贴子:
【娴情三十演唱会】转载 《实体唱片意义何在 ?音像巨头FAB关张收藏
实体唱片意义何在 音像巨头FAB关张引发的思考腾讯娱乐专稿(文/房超然) 国内音像业曾经的领跑者“FAB精彩企业集团”不久前垮台,这家一代人心中的“传奇”音像店的关张可以说是既轰轰烈烈,又默默无闻。外界盛传的资本运作问题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当今音乐产业的变革才是“矛盾核心”。是谁压垮了“FAB”们?作为“中国第一家与外资合作的娱乐音像企业”、“中国最庞大的音像会员阵容”、“曾创造了多项行业之最”的FAB,曾经是国内流行音乐爱好者心中的一块“圣地”:数不清有多少周末,有多少歌手在这里举办过见面会、签售会;数不清有多少歌迷为了见到偶像,在这里拥挤、排队甚至哭泣。但就在这两年,FAB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低,在经过了漫长的杳无音讯后,最终在2015年初以一种狼狈的姿态给这段传奇画上了休止符。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1、消费方式的变革(免费方式诞生……)众所周知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便利,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消费习惯。以往要用金钱来换取的音乐似乎在一夜之间免费了,我们暂且不讨论这种变化对整个音乐产业的影响,仅对于实体唱片行业来说,就是灾难性的打击。全球实体唱片的销量都在大幅度降低:在西方国家,这些降低的份额很大一部分都转移到了数字(虚拟)唱片上。但在我国,却是另一番景象。2、 盗版(还是因为省钱)盗版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除去我们在街边看到的琳琅满目的“环保”纸质包装盗版唱片外,据天津资深娱乐记者、唱片收藏者翟翊介绍,目前国内大部分所谓正规的经销商,还在或多或少的经营着“正规生产厂家制作的盗版唱片”,这种唱片由正规(获得批准)工厂压制,外观与正版唱片无异,但里面的内容并没有得到唱片公司或音乐人的授权。另外一种盗版方式就是网络盗版,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大众观念没有被正确引导的今天,这种现象长久而“顺理成章”的存在着。3、大众观念(不想花钱)你们是否还记得那个满街电影院,满街音像店的年代?那个时候花钱看一场电影,花钱买一张唱片是理所应当的事。现在,满街的电影院回来了,但音像店却变得寥寥无几;我们能接受花钱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却再也无法接受花钱买唱片这件事。同样是艺术家呕心沥血完成的作品,却受到了安全不同的待遇,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了呢?买唱片干嘛?既然我们拥有了日益便利的网络,唱片行业也在向数字化转型,那么实体唱片究竟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首先,实体唱片本身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它不仅仅记录了声音,更是艺术家思想的一种重要体现。一张优秀的唱片,音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的封面、内页设计,排版甚至包装方式都是“艺术”的一部分。就像美食一样,除了味道,色相与气味也是很重要的评判标准。甚至有的时候,唱片内页的一句话也可能打动我们。而且实体唱片拥有MP3无法比拟的音质。关于二者在音频技术方面的数据差异我们不再赘述,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热爱收藏唱片的翟翊同时也是天津知名的电台DJ,每次在电台做节目,他都会坚持用自己的实体唱片放音乐。他说:“实体唱片的音质比曲库里的音频好太多,从收音机里能很明显的听出来。”除此之外,实体唱片承载了很多人的情怀。实体唱片(黑胶、卡带、CD)记录了一代人的成长,借助这些唱片我们能找回很多美好的回忆:是在什么时候买的这张唱片,这张唱片首发的时候我在做什么,曾经和谁分享了这张唱片……这些回忆是最宝贵的东西。传统唱片会消失吗?“实体唱片的失守只是现实中的,在很多人心中依然会坚守。”传统唱片肯定不会彻底消亡,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它会从一种音乐的载体变为一种情怀的载体。对此翟翊表示:“比如黑胶唱片这种媒介在90年代初就已经被淘汰了。但是最近黑胶唱片好像又成为了一种新时尚,很多唱片公司纷纷出版、再版黑胶唱片,所以我相信实体唱片在未来依然会有市场,只是从大众变为小众,从地上转为地下。因为这种情怀依然会保存,而且我坚信在未来依然有人会坚守。”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CD也会成为“复古”风潮的宠儿吧!笔者采访后发现,九成以上的业内人士都认为实体唱片被取代是必然趋势,音乐产业和其它类型产业一样都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媒介诞生并迅猛发展的今天,音乐产业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依附新媒介,而不是如何对抗。但想要吃好新媒介这块蛋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没有收益,任何产业都要完蛋。“想听音乐又不想花钱”和“想让鸡下蛋却不给鸡吃饭”是一个道理。为此我们首先要改变“不劳而获”的意识,不论是实体唱片还是数字唱片,一首好歌是无数人辛勤劳动的产物,我们理应为此付出金钱。同时,国家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加强监管。这样留给音乐人和唱片公司的只剩下“最后的考验”了。【转载】
电工证,登高证快取
主流应是在云端卖 ,而不是实体唱片。 香港版权法也比国际落后。
在独立音乐人泊御家中的“百宝箱”里,收藏着弃之不用的磁带、CD、Walkman CD机、MP3播放器,这些当年花费数千元买来的音像制品和设备,如今已然成为一堆电子垃圾。精挑细选的二百多张CD和经年久远的磁带尽管被泊御亲切唤作“宝贝儿”,却也难逃束之高阁的命运,泊御已记不起多久没“宠幸”它们了。现在,泊御听音乐几乎只用他的手机,把音乐直接缓存到手机的音乐app里,甚至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先下载到电脑再上传。相信几乎所有音乐听众都和泊御有着同样的设备变迁史,或者说,听音乐过程的简化。而在这种生活方式进步的背后,实体唱片却面临着销量持续下跌,甚至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窘境。本月初,有着“中国最具规模的娱乐文化连锁企业”、“中国最庞大的音像会员阵容”之称的音像产品连锁机构FAB坐上了仲裁机构的被告席,原因是拖欠员工工资超过三个月,其北京总部也已人去楼空。FAB的崩塌不过是实体音像店消亡的冰山一角,在这之前,有92年历史的全球连锁音像销售门店HMV在2013年宣告破产,与其齐名的Virgin早在2007年就关门大吉、Tower Records也陆续关闭其全球门店,实体音像店的消亡似乎是世界性趋势。CD音质好过mp3,黑胶更是音乐发烧友必备,可为何如今人们只图方便?实体唱片的辉煌是如何在十几年间轰然崩塌的?没有了唱片销量的保障,如今的乐坛该如何运转?这些问题隐隐存于乐迷心间,需要一个更通俗易懂的答案。本期《贵圈》采访了音乐发烧友、资深音乐人以及音乐产业经营者,带你解读这些年实体唱片过山车式的沉浮兴衰。【原文】消费者音乐体验改变 唱片店已无存在价值在正式回顾实体唱片的光辉历程之前,我们不妨想一个问题:自己现在都通过什么方式听歌?是在电脑前打开音乐网站、还是用手机里的音乐app、或者更讲究一点的,下载到电脑再上传到音乐设备?其实,解释实体唱片销售现如今没落的根本原因很简单:人们体验音乐的方式变了。曾经,去逛音像店就像逛时装店一样,是人们正常的消费项目,而在智能手机和音乐流媒体盛行的当下,去传统唱片店买CD,无论从时间还是金钱的角度都是一种性价比很低的行为。宁愿花大钱看演唱会 不愿花小钱买碟片“音像店能提供的唯一体验就是挑几张热门大碟放在那儿,你可以戴上店里的耳机试听几首——呆的时间长了,还有可能遭到店员和后面排队人的白眼。既然你在家里就可以舒舒服服从网站上、iTunes商店里听到你想听的所有歌,何必还要跑到外面去?”实体唱片店已经无法提供新的购买体验在泊御看来,想听音乐的人如今已经无需跑去实体店购买唱片,不仅因为时间、人力成本太高,更根本的原因是,网络能给到的购买体验,唱片店已经给不了了。“去服装店买衣服还好一点,你可以有一个试衣体验,试过才知道合适不合适;去宜家也一样,因为它能给你居家体验,满足你对家的幻想。但音乐的试听直接在网上就可以完成了,所以唱片想从网络回到实体店,我觉得很难。”有了网络提供的免费音乐,如今的听众已经很少再花钱去买音乐听了,即便一张CD的价格仅二、三十块。但奇怪的是,人们仍愿意花成百上千去看演唱会。在泊御看来,这正是“体验性”的神奇魅力:“毕竟现场演出能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官体验,还包含着粉丝经济等很多附加价值。”别再说CD音质好 普通听众就图方便曾经,泊御是CD的忠实簇拥者,自诩发烧友的他在mp3最初流行时曾一度十分抵触,尽管数字音乐在2002年前后已经开始逐渐在国内普及,但泊御首次接触mp3却是在2007年。“我之前一直崇尚CD的音质,认为mp3的效果太差。2007年我朋友买了一个iPod,我听了一下,觉得还不错,然后才转变了观念。当然,同时期国产mp3的效果还是差很多。”CD介于物理唱片与数字唱片之间,从本质上说,它将音乐转化为“0”和“1”的数字格式进行存储,已经是一种数字化的存储介质。较之黑胶、磁带,CD有着音质好、寿命长的优势,因而在80年代初推出后迅速成为实体唱片的主流。有损的数字音频压缩格式mp3在90年代被开发出来,它能够在尽可能保证音频质量的同时大大减小存储体积,因而更便于传播。许多CD粉在最初对mp3望而却步泊御笑称,正是因为“有损”二字,令许多CD粉在最初对mp3望而却步。那么,CD音质与mp3究竟有什么根本区别?泊御举了个例子,“比如去印刷大幅海报,对方通常都需要提供TF格式的图片文件,因为这类文件精度高,印刷效果好,但如果是大格式的JPG图片,也能达到接近的效果,差别肯定有,但似乎大家都能接受。”泊御称,其实mp3的音质已经能够令大部分人满意,又有着方便存储和传播的优点,在习惯了mp3带来的便捷之后,加之免费下载的巨大诱惑,数字音乐逐渐取代CD,改变了人们的收听习惯。唱片繁荣的那些年 专辑百万销量不是难题杨义依然记得国内唱片界那些年风光无限的盛景:录音专业的他在八十年代末从江苏来到广州,起初在唱片公司负责内容制作,之后开始打理歌手杨钰莹的演艺事务。当时,专辑几乎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业品,歌手拼命录,灌制线拼命灌录,只要上市就会销售一空。那时候,做唱片是个前景光明、令人羡慕的工作。
从“扒歌带”到港台歌星进入 国内音乐市场迎来春天在80年代初,国内原创流行音乐还不发达,不少唱片公司是从“扒歌带”起步的。“扒歌带”算是一种模仿和抄袭的雅称,即用临摹的方式将欧美或港台流行音乐的旋律、配器记录下来,再交由本土乐手和歌手演绎。1983年到1984年期间,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出版社和公司,但竞争并不算激烈,因为市场实在太大了。这些公司的主要的工作就是“扒歌带”,老一辈的通俗歌手如陈明、毛宁等,都唱过“扒歌带”的歌曲。据杨义回忆,当时一张口水歌的磁带也动辄卖到几十万张,甚至上百万张。“那时候是卖方市场,只要内容制作出来,是不愁销路的。”而且当年的唱片制作费用非常低廉,据杨义称,九十年代初,他着手制作的一张专辑仅需花费两万元,当时市场上的CD批发价是7、8块,一张唱片动辄二三十万的销量,算起来收入是非常可观的。杨义形容说,“当年做唱片发行的,就像是前两年做房地产的,我们亲眼见着一些人白手起家变成土豪。”张咪的《公关小姐》在当年销量很高杨义至今仍记得1991他参加广州新时代唱片公司年会时带来的震撼。那一年,新时代推出了张咪的专辑《公关小姐》,这张唱片当年销售量超过500万张,就在当年的年会上,新时代公司把刘德华请来唱堂会,杨义听说,新时代邀请刘德华大概花了30万,而当时内地人均工资不过两百块:“那是唱片最辉煌的年代。”唱片公司的明星制以及全国媒体娱乐版面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唱片销量。一时间,内地歌坛出现了毛宁、杨钰莹、黄格选、林依轮、陈明等一批有特点的歌手,大街小巷的音响里和电视节目里回响的都是他们的歌声。与此同时,环球、滚石、华纳等国际大牌唱片公司也相继进入内地,并带来了港台歌星在内地的一阵热潮:“四大天王”、周慧敏、叶倩文,再到后来的张惠妹、李玟、任贤齐,各种风格迥异的歌手成为那个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明星。而买磁带、CD似乎也成了歌迷听音乐、支持自己偶像的最直接、最必不可少的方式。唱片行业辉煌时期,专辑卖过百万张不是问题海外市场长期繁荣 五大唱片公司霸占全球市场就在国内唱片行业方兴未艾时,全球唱片市场早已是一片火爆。1979年,迈克尔·杰克逊的专辑《Off the Wall》在全球市场劲销2000万张,至今其个人唱片的全球销量已超过3亿张。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猫王个人也已售出了超过1.5亿张唱片。专辑销售的火爆离不开唱片公司这一推手:在上个世纪,全球近乎75%的唱片市场都在华纳、EMI、BMG、SONY、环球这五大唱片公司手中。这些唱片公司多有着百年老店的背景,如EMI的前身之一是Emile Berliner在1898年创立的HMV,即著名的小狗聆听留声机的商标,另一个是成立于1929年Columbla公司,两者合并成立了EMI。整个80年代,EMI的经营状况颇佳:The Beatles、David Bowie、Duran Duran、Queen、Pink Floyd等知名艺人为公司赚了大钱。杰克逊《Thriller》专辑销量无人打破华纳隶属于好莱坞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旗下拥有麦当娜、恩雅等众多流行巨星。环球是20世纪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U2、The Police、Boyz II Men、Spice Girls均是签约歌手,国内的张学友、谭咏麟、张国荣、郑中基、黄耀明等也曾经或依然在环球旗下。BMG在上世纪70年代相继兼并了RCA、MCA、Arista和Geffen之后,摇身成为世界五大唱片集团之一,六、七十年代签下了The Who、Elton John、Guns n' Roses、Nirvana等传奇摇滚歌手的乐队。SONY公司的前身CBS在60年代拥有大批新生代摇滚艺人,史上销量最高的迈克尔杰克逊专辑《Thriller》就由CBS发行,截止2009年,该专辑销量已经超过1.1亿张,被写入吉尼斯记录“全球最畅销专辑”。
实体销量连年下降 唱片真的“已死”了吗?“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中国唱片市场起步晚,赶上了唱片工业蓬勃发展的末代狂欢,也与世界唱片一起迎来了衰退。据相关统计,从90年代末以来,国内的唱片销量每年都以40%左右的份额下降。2004年,欧盟无条件通过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中的两大成员SONY和BMG的合并案。自此,原本的世界五大唱片公司变成了“四大”,而它们在唱片上的营收也已大不如前。唱片销量俯冲式下降 盗版一度是最大元凶2000年,羽泉的专辑《冷酷到底》卖出了145万张,而这几乎已经是中国流行音乐辉煌十年的句点了。曾在1999年至2005年间担任华纳唱片中国公司总裁的许晓峰刚好在唱片从辉煌到急剧下滑的节点接手华纳,据他回忆,当时作为新人的朴树在1999年1月发行的首张音乐专辑《我去两千年》获得了百万张的销量,而在这之后,唱片整体的销量遇冷。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提供的历年全球唱片实体销量数据显示,在进入2000年以后,全球实体唱片销量开始明显的持续下降。在2005年以后,下降幅度进一步增大,连续6年呈现负增长。简单来说,唱片卖不动了。从图表可以看出,近十年全球唱片销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早在数字音乐下载和流媒体发展壮大以前,很长一段时间绞杀着唱片销量的最大凶手是:盗版。经营一家音像店直至2007年的小郑告诉记者,从销售层面来说,唱片的黄金时代是磁带时期,而当CD开始取代磁带后,销量反而越来越差,音像店的生意变差大概从1999年便开始了,而影响CD销量的罪魁祸首便是盗版。泊御分析说,之所以磁带时期盗版不甚猖獗,是因为由于对灌制设备需求高,磁带的正版、盗版音质差别很大,但价格相差并不明显。然而由于CD为数字格式,在翻录上较为经济便捷,因此受到盗版商的青睐。当时,进口CD的价格在百元左右,国内正版CD的价格也在50-70元不等,而盗版CD仅售10元左右,甚至更便宜,并且音质与正版无异,因此颇受听众喜爱。此外,走私打孔碟也是发烧友的心头好,在CD最火爆的那些年,大街小巷几乎都有卖打口碟的,这对于正版CD的销量也是很大打击。唱片公司改变经营方向 歌手出专辑只是为了有作品唱片不卖了,受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唱片公司和发片歌手,在这种不景气的环境下,转换思路是必须要做的。离开华纳后,许晓峰成立了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不再做艺人及唱片工作,主要经营音乐节项目。谈到公司的未来,许晓峰希望能将音乐基地打造成为音乐的媒体平台、艺人的交易平台、众筹平台。对于音乐界的未来,许晓峰认为在版权,谁能把版权经营的好谁才能继续活下去。宋柯的太合麦田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唱片公司,其七成收入也已跟旗下所签艺人没有关系——其中20%是版权代理费,50%是数字音乐和移动音乐方面的收入,剩下30%是公司艺人带来的利润。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是艺人在电影、代言、广告等方面的收入,唱片销售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去年,太合麦田也做了一个决定:不再签歌手,不做唱片制作。从近几年唱片发行数量来看,出专辑再不是歌手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越来越多歌手,从做10首歌的完整专辑、到5首歌的迷你专辑、再到两三首歌的EP,后来甚至有的直接放弃实体形式的唱片。2011年9月,歌手王啸坤就这么做了,而且他颇具情怀的把这张专辑取名为《唱片》,专辑的全部内容都能在网上免费试听和下载。王啸坤说,在版权环境混乱的现在,自己的主要收入大部分来自于演出和商业活动。宋柯在之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出唱片已经越来越像唱片公司和歌手的一种宣传手段。“歌手在很多时候觉得专辑是一个名片,没专辑不行。音乐变成了艺人综合能力的一个展示,有了这个才能去商演、演出、个唱和代言,这已经是惯性思维。”即使像周杰伦这种天王级歌手,似乎也认清了现实。在去年末发行新专辑《哎呦,不错哦》之前,他任性地说:“我希望下个月所有歌迷朋友都可以听得到,听得到就好,不用去买,没关系,因为我不是靠这个挣钱。”
如今只有铁粉才花钱听歌 说“实体唱片灭亡”为时过早歌手都放弃靠卖唱片挣钱了,那听众还有人愿意花钱听音乐吗?根据IFPI的数据统计,在2008年,中国数字音乐的盗版率超过90%。当然,近几年在国内音乐行业越来越重视版权的情况下,相信这个数字已经有明显降低。但是,人们不花钱买碟,也不花钱买网络上的数字音乐这个现实似乎没有太大改变,因为自从网络下载成为流行开始,人们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从网上下载什么都应该是免费的。其实,虽然种种迹象表明,实体唱片好像随时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但事实上并没那么夸张。实体唱片在近20几年确实经历了滑铁卢般的挫败,但从音乐行业的整体盈利比例来看,实体唱片的市场份额仍占绝对优势。IFPI近两年的统计显示,2013年全球音乐产业51%的盈利来自CD销售,数字下载占39%;2014年,流媒体崛起,跟数字音乐下载争得你死我活,但CD销量仍占总盈利的一半。实体唱片销量骤减,但目前仍占音乐行业市场份额的一半所以说,在国内似乎只有音乐铁杆粉丝才会花钱买CD、买音乐网站会员的同时,在以美国、英国为主的海外音乐市场,买CD的还是大有人在。实体唱片从消费品变收藏品 黑胶唱片重新流行在听音乐越来越方便快捷的今天,对于仍然热衷购买CD的乐迷来说,其收藏意义早已远远超过了实用价值。音乐收藏者:唱片可以不拆封 但不能不买Metallica的第五章同名专辑如今,仍旧有买碟习惯的多是设备控和收藏控——电影录音师宋洋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在其家中存有七百余张CD碟片,偶尔去国外工作时,宋洋会在当地购买一些碟片用来收藏。宋洋说,喜欢碟片的人买起来还是很“凶”的,有时会去各国淘不同的版本。比如他最钟爱的Metallica第五张同名专辑,就是众所周知的“黑专辑”,宋洋就收藏了多个国家的版本。然而他也坦言,发烧友的购买力根本不足以改善唱片销量,甚至,这些精心挑选的专辑,自己都不怎么去听:“会经常拿出来听的也就二、三十张左右,大多数基本不会碰。”太合麦田的老总宋柯也保留着买碟的习惯。此前,他曾在去香港工作期间前往HMV唱片店买了3000多港元的唱片,他也坦承,买这些唱片就是为了收藏:“没准儿过上几年,我这些唱片都还没拆封呢。就是喜欢这些音乐,实体唱片往那儿一搁,比在电脑里听,心里感觉踏实点。”黑胶唱片异军突起 能否拯救唱片业?而提到“收藏”这件事,就不得不说一说黑胶唱片。今年初,美国老牌音乐杂志《Billboard》一则报道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美国黑胶唱片销量创新高,从2013年的610万张上升到2014年的920万张,而在英国涨幅更猛。黑胶唱片仿佛一年间起死回生,甚至有人认为,实体唱片的春天要来了。而事实上,黑胶唱片销量的回暖并不能代表整个实体唱片市场。根据英国音乐行业媒体Music Week的报道,2014年,英国的音乐综合营收数字为10.3亿英镑,较2013年的10.47亿下降了1.6%。其中实体专辑的市场份额从51.3%下降到48.8%,CD销量从2013年的6060万张下滑到2014年的5570万张,同比下滑7.9%。黑胶唱片是音乐发烧友的收藏必备一片颓势中,只有黑胶唱片的销量逆势上扬,共销出128.9万张,同比去年的78.1万张上升了65.1%。如此高的涨幅,其实与黑胶在收藏市场上的强劲势头有关。黑胶唱片资深收藏者杨洋告诉记者,从2007年开始,收藏市场上黑胶唱片的价格上涨了30%到40%。而根据数据显示,自从 Nielson Soundscan在1991年开始跟踪音乐销售数字以来,2014年是黑胶唱片销量连续第七年上升,这与黑胶价格上扬的时间起点正好是对应的。黑胶为何具有收藏价值?泊御认为,黑胶唱片是工业产品,属于物理发声体,是一种历史的声音,而CD属于数码产品,在音乐收藏市场上,数码产品向来是没有增值价值的。“以七八十年代的收音机为例,由于其中用了一些电子元件、二极管等,都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早几年买的电子琴或者合声器这种,因为都是数字板电路,过了几年都成了电子垃圾。因为CD是耗材,跟黑胶唱片是没有办法比的。”至于磁带,泊御认为它本来就是唱片市场的过渡产品,再加上寿命短,选歌需要倒来倒去十分不便,因此也不会成为收藏市场的主流。对于CD这种唱片载体和实体唱片的消逝,曾经的忠实追随者如何看待?包括宋柯在内从业人士大多态度坦然,泊御回答说:“我觉得CD只是一个载体,它随时消失都可以,其实无所谓,只要音乐还在就好。”总结陈词当年,宋柯一句“唱片已死”得罪了不少业内人士。其实许多人没有注意到他的后半句,“但音乐不死。”尽管市场上依然有CD的销售,且偶有数张会冲到不错的销量,但音乐界早已不在把唱片当作铁饭碗。版权、商业演出等附加在音乐本身的价值才是音乐界更加看重的。唱片衰落只是音乐载体的更迭,只要音乐会继续活下去,这就是黑胶、磁带、CD们最大的贡献。在数字音乐时代,音乐从制作到传播都会更加便利,因此音乐不仅会活下去,还会越活越好,相信作为前辈的黑胶、磁带、CD们,也会带着笑意接受、注视、见证这一切。 第167期
很久没去王府井有一次去发现FAB找不到了……
的确,当年磁带几乎包揽内地音乐市场的时候,正是音像店是最火的时候。盗版的音质跟正版根本没法比,那时候常常节衣缩食省钱下来,就是为了买正版磁带,最可惜的是磁带恰恰是最不好保存的,怕潮怕热,有时候不小心还会绞带。想起来都是青春的记忆啊!
支持正版,支持慧娴,。。。。。。
摆弄慧娴的旧时唱片,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满足和心酸。
亿光原装正品,三日内无理由退换货
sony,hi-res便宜的8元一首
昨天也碰巧看到这篇文章,写得很好。经历了磁带、CD、VCD、DVD的过程,买的最多的是磁带,但是在好几年前都全扔了,反而CD和VCD有几百张留下!现在买唱片都是在买过去的回忆。的确“唱片已死,但音乐不死!”
马克,有空看看!
CD碟片是一定会买的
网络视听下载毫无收藏价值!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华纳唱片公司招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