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已变成呆帐与失信人员贷款成功了有什么关系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12年第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是我国商业银行加强贷款管理,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制度之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实施以来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中国论文网 /3/view-3237841.htm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问题;应对措施  2004年,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实施该制度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以下同)不良贷款率从2004年的13.2%下降到2011年的1%左右,贷款质量有显著提高。但是在该制度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贷款五级分类定性标准多,没有明显的量化尺度,导致信贷人员难以准确把握其核心定义。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不像以前可以按照逾期天数来进行贷款的分类,而是需要信贷管理人员对贷款企业的各种财务信息、现金流量、信用支持和影响企业经营的各种非财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之后,确定贷款偿还的可能性,进而进行分类。但是,在贷款五级分类的标准中,定性的标准多,定量的标准少,每一种贷款的分类的特征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共同点是每一类标准均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只是程度大小不同。因而根据标准进行分类时,误差在所难免,一定程度上影响分类结果的准确性。许多商业银行从控制贷款风险的角度出发,根据本地区、本银行的情况从分类标准、分类方法、分类程序等方面对五级分类标准进行了细化。但是,不同的银行之间的分类标准差异很大,导致不同的银行对同一笔贷款的分类出现结果不同的情况。甚至在同一银行,不同的分类人员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同,对同一贷款项目分类判断也不一致,难以对贷款的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  (二)商业银行一些内部制度影响了贷款五级分类的准确性。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管理实行的是总分支行制,为了实现整体的经营目标,上一级组织会将每期的任务量化并层层分解分配到下一层组织。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率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如果不能将上级下达的不良贷款率指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将影响下级分行的业绩和工作人员的薪酬。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控制不良贷款率的压力很大,在此背景下,基层支行信贷人员对分类准确性和过程不能够认真对待,而关注的是贷款的分类结果,甚至有个别支行不惜掩盖贷款质量或者滞后反映不良贷款。鉴于此,许多银行收回了基层支行贷款分类的认定和调整权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分类结果的准确,较好地防范了操作风险。目前的情况是贷款五级分类的调整必须经过有权部门分级审批,对于一笔贷款的分类的认定和调整需层层上报,中间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不能及时地反映贷款质量。  (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五级分类管理工作的开展。贷款的五级分类方法需要信贷管理人员有丰富的信贷管理经验,扎实的财务会计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能力。而贷款分类工作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工作量较大。最近几年,随着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增加,信贷管理岗位人员流动性加大,而补充的大学应届毕业生,由于经验不足不能直接上岗进行分类工作。除此之外,部分银行在管理上仍然实行“一逾两呆”和“五级分类”的双轨制,不少老员工对五级分类工作重视不足,简单地用贷款逾期期限替代贷款风险分类,“逾期”贷款变成了“关注”。把“呆滞、呆账”贷款变成了“次级”、“可疑”或“损失”,如此分类上报,完成了任务就万事大吉,人为掩盖了贷款的真实风险状况,造成基层银信贷资产质量反映失真,也造成了呆帐准备金的提取与贷款的风险程度不匹配,积聚了信贷风险。  (四)信用制度和相关法制尚未健全,财务数据失真影响分类的准确性。我国虽然有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系统,但是对企业和个人的约束力还不够,信用制度建设任重道远。一些客户在还贷的问题上大多采取不配合的态度,不仅难以对众多客户进行详尽调查,连基本的信息掌握都很难做到全面准确,难免产生信息掌握的片面性。虽然在《会计法》和《刑法》中有关于“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的规定,但是内容较为模糊,对企业和个人向商业银行提供虚假财务报表没有明确的刑罚制裁规定。因此,在工作中,一些企业信用观念较差,提供的财务报表可信度低。纵然银行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但无论多么科学与完备的测算方法与手段,只要建立在虚假的,不真实的财务数据基础上,都不可能得出客观的分析结果。  二、解决贷款五级分类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工作,进一步细化贷款分类标准,争取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分析每一笔贷款,使五级分类工作能够扎实有效的开展。监管部门应完善的贷款分类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贷款细分标准和原则,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发出更为合理和更加具有适用性的贷款细分标准。有实力的银行可以再风险控制部分设立专门的团队,利用计算机模型研究、分析贷款的运行情况,为贷款的划分提供更加清晰的定量标准。同时,各级金融机构应加强贷款分类数据的管理、共享和应用,充分利用分类数据资源,调整商业银行计息方式,由于关注类以下的贷款多数是减值贷款,相应利息的核算应有别于正常贷款,从而真实反映银行成本和利润。  (二)完善商业银行与贷款管理相应的内部制度,营造重分类过程的环境,并加大检查处罚力度,保证制度贯彻落实。商业银行要完善诸如包括贷前检查、贷中审查、贷后调查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内部考核制度。各行要实行科学量化的考核制度,使银行客户经理在必要的压力下,能够有时间去全面收集和分析借款人的一切可以获得的信息,并将它完整地进行记载和充分地进行交流,根据借款人情况的变化实时地调整贷款形态,将分类结果的监测、调整与运用工作日常化。在此过程中,各行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引导客户经理重视贷款分类过程,不应过分强调对分类结果的考核。同时要加大检查处罚力度,全面实行分层检查制度,即由总行对分行、分行对支行,实行上级行对下级行审批权限内分类业务的检查,并做好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综合性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检查与奖惩相结合。
  (三)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创造良好的基础。完善招聘、培训等一系列的人员管理流程,调整优化信贷人员结构,建立一支工作责任心强、熟悉企业管理、业务素质高、具有一专多能的信贷管理队伍。在招聘环节,加强对贷款五级分类理论知识的考察。在培训环节,定时组织开展贷款风险分类理论与实务、信贷分析、会计原理、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学习与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促进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工作的有效运作。  (四)加强贷款五级分类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及时收集借款人的信息。包括借款人、担保人等主体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以及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等,逐步健全信贷档案以及企业、个人信息库。其次,要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分析整理研究。要对借款人提供的基本信息特别是财务报表进行严格审查,通过现场检查等多种方法确认可靠程度,对借款人未来偿还贷款的可能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判。再次,利用各种分析数据,实事求是对每一笔贷款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准确分类。最后,要加强五级分类管理有关系统软件的开发、升级。可以在信贷管理系统中增加“行业信息”和“五级分类”两个模块。“行业信息”模块主要收集与借款人行业相关的信息。可以由总行或者分行的贷款管理部门收集,及时共享给各级分行的客户经理。“五级分类”模块是具有贷款的自动分析的功能群。一方面,该模块可以利用已有的信息,自动分析与比较企业各项财务指标与信用偿付情况。另一方面,将结果进行纵向分析,比较该数据与企业历年财务数据和行业信息,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使部分定性指标转变为定量指标,便于进行贷款分类。  (五)建立健全“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我们需要健全相关的信用法制,使信用法制成为政,银、企多方共赢发展的根本保障建设好信用制度。建立合理适用、并一视同仁针对全体公民的失信奖惩机制,使失信者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还将受到严惩,从而从制度上保障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  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既是一种管理贷款的方法,也是一种贷款风险管理的科学化思维方式。我们在进行贷款管理时,要透过五级分类的理念,来指导和完善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工作,将贷款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石凤翔、王怀中等.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的几个难点[J].河北金融,2000,(4):50-51.  [2]焦艳玲、安云.加强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夯实贷款风险管理基础[J].吉林金融研究,2006(8):64-65.  [3] 朱宗宁. 贷款五级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西安金融,2006(1):59-6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中小企业贷款难在何处
中小企业贷款难在何处
编辑:义俏&
  以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富活力的部分,但很多地方的民间中小企业发展受阻,原因何在?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贷款困难。中小企业贷款难,这在全国各地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中小企业贷款究竟难在何处?
  挤出效应困扰中小企业
  自1998年中期至现在,中央政府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银行配套贷款,项目投资等形成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银行业竞相追逐下列5种形式的贷款业务:
  国债项目的配套贷款;政府牵头的重点项目贷款;各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国有垄断行业的贷款;上市公司及三资企业的贷款。
  上述贷款数额大、期限长,动辄几千万,上亿元,甚至数十亿元,国家支持,短期内没有风险可言。因此,银行业积极主动,千方百计追大成风,久而久之,金融贷款产生了对国有大型企业贷款和大项目贷款的依赖性,对中小企业贷款和小笔贷款失去了兴趣。国有商业银行认为,中小企业的几十万元贷款既有风险又无大利可图,而国有大型企业贷款表面上无风险又&一劳永逸&,因此,银行宁愿资金积压也不愿贷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这种喜大厌小的情形反过来养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放贷惰性,造成了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的挤出效应。
  银行呆账责任在谁
  近些年,国有商业银行的确存在呆账死账问题,但主要是过去计划经济的积累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形成的。造成呆账死账的企业1996年以前是&老三户&,1996年以后是&新三户&。
  所谓&老三户&,一是国有企业,二是城镇集体企业,三是乡镇企业。&老三户&留下的呆账死账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企业改制、转型造成的。这是过去的欠账,是历史的遗留,责任主要在计划经济体制。
  所谓&新三户&,一是指投机户,他们钻政策法规的漏洞,把项目编制得&天衣无缝&,其目的是骗取银行的贷款;二是指关系户,他们利用各种关系获得贷款,由于不会经营,致使血本无归;三是指国营退出的行业及国家明令关停的企业,如轻纺业及小煤矿等。&新三户&形成的呆账是建立市场体制过程中阶段性的特点。
  无论是&老三户&还是&新三户&的呆账,就企业规模而言,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就经济成分而言,&老三户&是国营、集体,占绝大多数,&新三户&经济成分复杂,各种经济成分都有。但造成银行呆账的原因不在于中小企业本身。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县乡,银行惜贷遏制了县乡经济的发展,人为地制造通货紧缩。
  贷款成本高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手续繁多,门槛高,工作量大,中介部门收费高,办理时间长(见附表),使企业失去了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银行权力集中容易导致&三增&
  中小企业申请贷款,县级支行没有审批权,要报市分行审批,且关卡多,手续繁,耗时长。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三增&:一是增加了融资时间,致使企业错失发展机遇;二是增加了投机行为,市分行并不了解县域经济的情况,多数情况下是看报表,这就给了某些投机分子可乘之机;三是增加了银行的官僚主义,审批头绪越多,越没有具体人员负责,惜贷和乱贷都容易出现。权力高度集中,下面经过若干层次的讨论、审批,名义上是集体负责,实际上是集体免责。
  为此,呼吁银行:正确认识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扶助支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连接着两头:一头连着国有大型企业,一头连着城乡经济。它既可以大量吸收消化国有大型企业的下游产品,又能接纳城镇失业人员,对于消化农村劳动力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据测算,每增加100万元的贷款,就可以增加20人的就业,可提高财政收入12万&15万元。例如笔者所在县近17亿元存差(见附表),如果用5亿元来支持中小企业,既可给1万人提供就业机会,6万人脱贫变富,扩大内需就不言而喻了,又可变县财政赤字为盈余。正确认识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支持中小企业贷款,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企业究竟守不守信,笔者调查了信用社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基层信贷人员,他们一致认为,凡是转制后的经营型企业(不包括投机型和关系型),不论小型国有、股份、民营,95%以上的企业都能遵守信誉,归还本息。
  有的人说,生产过剩,没有市场。请银行管理人员到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地看看,大多中小企业都忙着为生产出口产品或为出口产品配套。据笔者了解,这些中小企业要取得自己所需的贷款,一样有不同程度的困难。中西部的中小企业,也没有哪一家有大量的库存产品,大量的中小企业都盘算着入世以后的机会如何扩大。
  有的说内需不足。看看中西部地区,有多少城镇人员等待就业,有多少农村劳动力等待分流。农村的消费潜力究竟有多大,这些问题,只要深入基层去调查,就会明白。
  有的说放贷给中小企业成本过高。如果按基层信贷员一个人管50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500万元,中小企业现行贷款月息6.3&,一个信贷员在县、乡的工资及其费用最高5万元,你算一算,一个信贷员一年会创造多少利润!
  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栋梁,是地方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县域金融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银行资金才没有真正的风险,银行资金才能真正的安全。
  呼吁:
  目前这种惜贷状况如果再持续两年,国家20年来培养的民营中小企业将毁于一旦。为此,金融决策的负责人要以整个国家的利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全社会的繁荣为重,深入调查,制定出相应的银行、企业、国家、社会多赢的金融政策。
  惜贷种种
  案例一:利小不贷
  一个企业主因流动资金需要,据说个人贷款很快,他用除去手续费用后还有48万元权益的还本保险单同保险公司部门经理去一家商业银行支行申请贷款,该支行负责人及营业部业务员认为是零风险,很支持,告之可以贷40万元,承诺5天批下来。结果一个月也没有动静。贷款人几经周折才了解,全部手续还放在市行的信贷处。该市行回答很干脆:不贷。这种贷款原本一小时就可以办完的手续,每一个月的利差1000元以上,因利小而遭拒贷。
  案例二:审批权力上收,造成惜贷乱贷
  有一个企业在当地县域经济中属一个综合水平都很优秀的企业,在一个县支行的扶持下,逐步成长,从1995年至2001年起该企业办了110笔承兑汇票,总额6096万元,每笔贷款期限1-5个月;办了银行贷款139笔,总额为9717万元,每笔平均贷款期限6个月左右,每笔都按期归还,企业在银行的支持下得到发展,银行也从利息和派生存款中得到了效应。该企业有如下特点:
  1.该企业是纺织企业,每年淡储旺销,淡季资金需要大,旺季结束时归还贷款,以此循环,每年如此,从不失信,企业也逐年发展;
  2.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是西南六省市唯一的一家(注:过去有50多家国家集体企业都死掉了);
  3.该企业到淡季结束时,没有应收款,没有应付款,年年如此;
  4.该企业从1996年起被评为&AA&信用企业,1999年&2001年被评为&AAA&信用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纳税大户;
  5.2001年被评为市名牌商品、市著名商标、消费者满意商品;
  6.该企业于今年初通过该行全方位的评定,淡季储货时负债45%左右,旺季负债30%左右,而且资产优良。
  由于银行贷款审批权集中上收,这个企业今年淡储的时候贷款遭到拒绝,原因是在市分行审批时该企业的赞成票只有64%,没有达到其内部所规定的70%。
  全市40多个县,几十家支行,数以百亿的贷款,每周审批一次,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审批完毕呢?怎么会不造成惜贷或乱贷?有审批权力的人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了解每一家企业的真实情况。审批权力上收的结果是集体负责,集体免责。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中小企业贷款难在何处相关推荐  本人2008年毕业,在校期间申请了中国银行的国家助学贷款18000块。还了最开始第1期的利息后,由于疾病、失业、家庭变故等种种原因后面一直都没有还过钱。现在情况稍微好转起来,想还上这笔钱,于是去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打了个人信用报告,发现此笔贷款已经变成呆账。  想喷我没有信用、没有诚信等等的朋友请尽情的喷,我接受。同时也请银行贷款业务或相关人士帮忙解答一下我的问题,感激不尽:  1)此笔贷款已经变成呆账,是否还要还?如果不用还的话,不良记录会在什么时候清除,还是永不清除除非还掉此笔贷款?  2)要还的话,一次性还清包括本金、利息、罚息等大概要还多少钱?(已经4年半没有还过钱,逾期多少次我也不清楚了,当时合同约定是一个季度还一次)  3)从还清之日起,往后推5年不良记录才会清除,是这样的吗?  感激不尽,附上今天去中国人民银行打的个人信用报告!    
楼主发言:4次 发图:2张 | 更多
  望银行相关人士给予解答,感激不尽
  坐等银行贷款业务人士解答
  既然是贷款,肯定要还的,否则今后和你一样的贫困学生没得贷了,因为几笔贷款的利息收入根本覆盖不了一笔贷款的本金损失,没银行敢继续做下去。别看银行利润多,就助学贷款这项业务而言,单独核算是赔钱的,现在因为一是政策性业务,必须有银行来做(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二是规模小,即使赔也还赔得起,随着社会信用意识的提高,也是暂时的。  呆账,即便核销,也是账销案存,信贷档案一般都是永久保存(纸质的或电子的),账是抹不掉的,所以能还一定要还。既然是贷款,肯定要有利息,逾期也肯定要有罚息(要体现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单是对借款人“罚”,其实银行财务报表的账面也不好看!)。助学贷款逾期或呆账不是你一个人,绝大多数都不是想逃债,所以不要有心理负担,问清贷款银行本金余额、利息、罚息,制定个还款计划,最终连本带利还上就是了。  你说的第三条,是对的!从还清之日起,往后推5年不良记录才会清除!一般贷款是这样,助学贷款更应该是,信用要从小抓起!诚信和贫困无关!
  @jj_ty2012 3楼
20:18:10  既然是贷款,肯定要还的,否则今后和你一样的贫困学生没得贷了,因为几笔贷款的利息收入根本覆盖不了一笔贷款的本金损失,没银行敢继续做下去。别看银行利润多,就助学贷款这项业务而言,单独核算是赔钱的,现在因为一是政策性业务,必须有银行来做(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二是规模小,即使赔也还赔得起,随着社会信用意识的提高,也是暂时的。  呆账,即便核销,也是账销案存,信贷档案一般都是永久保存(纸质的或电子的......  -----------------------------  感谢你的答复!如果是呆账坏账,就算核销了,这个不良记录也会永远存在?也永远再贷不了款了?除非还清?快5年没还,逾期20次,一次性还清大概多少?看来只有主动联系中国银行了
  楼主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即使是呆账坏账,核销并不是将楼主的贷款核销,而是国家将银行的呆账坏账核销。如果贷款多拖几年不还都能核销的话那人人都不会还贷款了。而你的不良记录在没有还贷款之前始终存在。你去归还贷款以后,如果需要办理新的贷款,也不一定非要等到五年以后,只要还完贷款请银行给你开出证明,说明事情缘由说明贷款已经偿还就可以了。
  顶这句:诚信和贫困无关!
  我是2002年11月贷款的,2005年毕业的时候签订合同是2008年一次性还完,到2008年的时候没有钱还啊,就拖着没有还,2009年就成了坏账,呆账,2012年的因为经济状况好了,就到银行一次性还了,昨天日我查询信用记录显示,2009年底已经还请,没有违约记录,貌似组学贷款信用记录核销是从2009年算的,不是从还款的2012年算起。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农民信用的非正式约束分析_小宗师专辑:[摘要] 尤努斯的“乡村银行”和杜晓山的“小额贷款试点”都取得很大的成功,说明农民的信用并不低。制度设计合理时,信用度的高低在任何人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关键词] 非正式制度约束 小组联保贷款制度 信用200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及其创建的孟加拉国乡村银行。这个专门针对穷人贷款的银行在贷款的偿还率却高达99.02%。尤努斯博士因此总结说:穷人的信用度并不低。“中国小额信贷之父” 杜晓山13年的实践表明,只要有良好的管理,农户以信誉为担保的还贷率能够高于95%,穷人的信誉度绝不低于社会其他群体。一、对“小组联保贷款”制度的分析效仿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做法,在中国的“小额贷款试点”,杜晓山所实行的“小组联保贷款”制度是利用乡村熟人社会的一种制度设计,通过熟人社会的相互监督极大地消除风险。如果一个人拒绝还贷,他在这个熟人社会中的信用就会受损,很难在其中继续生活下去。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不管是尤努斯还是杜晓山都在贷款制度设计上考虑了非正式约束的因素。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们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是在一定的制度前提下进行的,要受到一系列规则的约束。制度约束又可以界定为正式制度约束和非正式约束。正式制度约束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而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逐步形成的,它主要是指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和内部实施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如果说正式制度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了外在的强制性约束,那么非正式约束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内在的自觉接收的软约束力。我们假定农民具有理性人的一般特征,具有威廉姆森所说的“机会主义倾向”,即为了自己利益而拖欠贷款的行为倾向。同时理性人在作选择时,总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如果违约成本低于收益时,理性人会选择违约。反之则反是。我们假定A、B 为小组中的成员代表,A、B的还款信用不外乎是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A 到规定日期按和约要求偿还本息。对于A而言,获得了双重收益,一方面通过贷款进行了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通过这部分资金度过了生活上面临的暂时困难;另一方面,A通过借贷活动增加了自己的信用度,得到了小组的认可,同时还会产生溢出效应:通过B的传播,会扩大A的人际交换范围,而关系资源在农村是十分珍贵的。简要的结论履行合约对A是有利的。第二种情况:A践踏了合约,拖欠贷款。对于A 来说,可谓用短期的一次性利益换来长期的损失。因为践踏合约者不仅要受到直接受害者贷款银行的惩罚,而且还要受到来自小组成员的谴责和惩罚。对于A来说,轻则将失去B的往来和帮助,重则失去小组成员以外的往来关系,同时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被当地人视为不讲信用的人,对于A来讲,很可能是成本大于收益 ,得不偿失的一件事情,A自然不会选择这样的行为。我们发现:在农村具有特殊主义的人际关系在重复博弈的环境下,存在着机会主义的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与共同惯例相一致的机制,这种机制虽然在正式制度之外,但它非常有效。杜晓山的“小组联保贷款”制度引入第三方的监督,大大的降低了农民的机会主义倾向,减少了还款不确定性。二、非正式制度约束对农民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被视为一种“没有法律的社会”。但这并不影响这个社会的秩序,费孝通认为这是一个依“礼”而治的社会,“礼”实质上就是伦理规范、行为准则等一系列非正式约束。费孝通在研究中国的农村社会时指出,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联系是长成的,是熟悉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狭小的人际关系圈子中,远近亲疏分明,最后形成以自己为中心依据由近及远外推的“差序格局”。由于农村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交易的范围狭小,交易双方比较熟悉,大量交易属于重复博弈,不是一锤子买卖。加之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主的社会强化了社区内共同的信仰、习惯等价值准则,形成了共同的“地方知识” 。于是,特殊的人际关系—有约束力的非正式约束就形成了。信用不是依靠文字契约建立和保证的,而是经过长期的重复博弈即文化遗产而产生的行为规范。对于农村这样的一个以人际交换为主的“熟人社会”,人情的信用等级要比签字画押更为牢固可靠,因为文字的合同是可以变动的,而人情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人们在心中。在农村,由于非正式关系较为紧密,人情味较浓,共同的惯例和传统在一个团体中的存在,使人们能够和谐有效的相互合作和制约。如果团体中的某个人破坏了这种惯例和传统,他要付出的成本是团体中其他成员的排斥和责备,甚至是被排出这个团体。因此,在农村人际关系等非正式约束可起到修正、补充和完善正式组织和制度的作用,它可以起到减轻机会主义负激励行为的效果。三、启示而今的金融机构呆帐、死帐越来越多,关键原因是跟债务人的失信成本过低有关系。提升失信成本,对失信行为给予足够的惩罚力度,建立规范的失信惩罚机制,能有效遏制失信行为的发生。银行也应设计一个类似“小组联保”的制度,或者称之“债务人联保”制度来防范风险,使其意识到不守信用是竭泽而渔、舍本逐末,实际上也是一种以毁坏信誉作抵押去追求短期利益的短视行为,当信誉的源头枯竭之时就是财富之鱼干渴而死之日。失信的人不仅会受到来自银行的惩罚,最重要的是在同阶层中信用下滑,惨淡经营,时刻面临淘汰。这样的失信代价是对债务人最大的惩罚。参考文献:[1]张锐尤努斯:穷人的银行家[J].MAKETS,2006.2[2] 刘兆发农村非正式结构的经济分析[D].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提醒您本文地址: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呆帐贷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