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念佛,会不会有佛菩萨投胎迷了怎么办来投胎,就如武则天母亲信佛,武则天是不是佛菩萨投胎迷了怎么办来还要出家成为尼姑

10-1610-1610-1610-1610-1610-1610-1610-1610-1610-16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历史上武则天信佛的真实原因: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历史上武则天信佛的真实原因: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网络IP大剧《择天记》开播,其中男主陈长生的一个身份是“国教学院的院长”中的“国教”这两个字,让小编不由想起唐朝一开始的国教就是道教呀,让小编明白了后来武则天为什么就开始信佛了。大家应该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其实这部剧真正的剧本来源是陈玄奘的《西域游记》也是这时候起,那个在梁武帝后开始衰落的佛门,开始重现生机,可以这么说陈玄奘就是佛门的“中兴之主”,在唐朝那个全都是“神仙”的地方,终于开始有“菩萨”和“佛佗”了。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媚娘对陈玄奘的支持,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李治对陈玄奘的支持是很有分量的,要知道李家王朝可是以道教之祖老子为自己祖宗的,在唐高祖和唐太宗时期这个道教一直就是唐朝的国教,唐朝那个著名的道士“袁天罡”大家应该都知道,一本《推背图》预测未来,感觉很神奇的。可是大家发现没有到了武则天当女皇的时候,道教开始走向了没落,佛门开始走向了兴盛当然对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这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无疑是改朝换代了,其实在武则天当皇后的前期,道教一直都是反对武则天的,大家还记得唐太宗时期“袁天罡”的徒弟“李淳风”的预言“武周代唐”,虽然不知道真假,但绝不会“空穴来风”,后来有各种传言说唐太宗李世民要杀尽宫中武姓女子,更离谱的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反正在当时李淳风在道教的身份地位就相当于“教宗”,很明显这是得罪武则天了。既然道教已经得罪了武则天,到后来武则天得了势当上了皇后,当然要向佛门靠拢,最主要的是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要知道那时候唐高宗李治对于西域是有军事行动的,而西域的行军路线,就落在陈玄奘手中,于是武则天开始信佛了,当上女皇后更是大力支持佛教以对抗支持李唐王朝的道教。但要小编说武则天真信佛,根本就不可能,皇帝这个职业只能是除了“昊天”就自己最大。敬苍天,不敬鬼神仙佛。皇权和宗教的关系:在中国只能是皇权最大,要不然就是灾难,比如梁武帝被活活饿死。为了平衡,武则天也没灭了道教,最后还把江山还给了李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畅读历史古今未来,品读先贤的智慧
作者最新文章武则天与佛因缘&武则天真信佛吗
【转】武则天是个淫秽不堪的女人还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武则天与佛的因缘,武则天真信佛吗?(关于武则天与的文章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foetufo/pic/item/382baeb10a55b1191cdc.jpg"
ALT="武则天与佛因缘&武则天真信佛吗"
TITLE="武则天与佛因缘&武则天真信佛吗" />
武则天(图片来源:资料图)
提起武则天的大名,不论信不信佛教的人士,都知道这一位大名鼎鼎的女皇帝。武则天是尼姑还俗做皇帝的人,也成就了武则天和佛教的因缘。
因为历史记载和小说的描绘武则天是个淫秽不堪的女人,难免遭到口诛笔伐的围攻。难道她是一无可取?一点好的地方没有吗?也未见得,那未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对付她呢?大约有两点:
第一、因为她是女人,在重男轻女的旧社会里,女人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下,而武则天既是女人而又有才能,最不能原谅的,她以女人之身竟做皇帝来了。她做了皇帝以后,也想享受一下男人做皇帝的享受,这还了得,女人怎么可以和男人相提并论呢?
第二、她以女人为王,而又信仰了佛教,梁武帝,唐太宗,这样明主贤君,就是因为信仰了佛教,尚且遭到欧阳修批评为中才庸主,何况武则天本身私德,不守妇道,更是宋儒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了。我们贵国历代相承,是以儒家学说为正统的,在门户深严的腐儒门看起来,佛教是外来的宗教,佛教徒在他们笔下,很少有好的评语,这就是他们偏见排外的一贯作风和看法,偏偏武则天就犯了这两条大忌,既以女人称帝又信佛教,他们怎能不骂呢?
童女捧沙献佛
相传佛陀在世时,有一天托钵行化,在路上遇见一位太妹型的女孩子,与一班小孩子在路中堆沙嬉戏,她远远看见释迦佛率领弟子们鱼贯而来,她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用双手从地上捧了一棒土沙,走到佛陀面前,往世尊钵内一放,世尊居然接受她的沙土供养,大弟子舍利弗实在看不下去,心想这女孩岂有此理,怎么可以用沙土向世尊开玩笑。在路上实在忍不住,就问世尊道:“世尊,刚才那个女孩子,把沙土放进你钵内,你为什么让她胡闹?”世尊微笑的说:“你们不知道,此女千百年后,因缘成熟,要在东震旦国为王,这时如不受她沙土供养,她将会破坏佛教的,这样让她种此善根因缘,她将来做皇帝时,会保护佛教弘扬佛法的。”有此因缘,所以在武则天王朝,对佛教尽力推动与弘扬。
女主武王 代有天下
武则天是荆州都督武士彟的女儿,太宗召入后宫为才人,那时只有十四岁,当时想不到将来的女主就是她。太宗驾崩后,因为她是姓武的女人,所以就把她送到感业寺落发为尼,则天落发披剃后,还规规矩矩过了四五年的青磬红鱼的生活,高宗登位后,有一次到感业寺行香,一见钟情,就于永徽五年诏入后宫,封为昭仪,第二年又册为皇后。
则天造字,作开经偈
武则天也是天纵之才,她也没有好好读过什么书,她不但能问政治国,而且自己造了十八个字,武曌的曌字,就是她所造的十八字之一,她不但虔信佛教,而且精通佛理,她作了一首赞叹大乘法宝的四句偈,千百年后的今天,成为佛教徙诵经的“开经偈”,我们每天在未诵经文以前,要先念四句“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就是武则天所作的“开经偈”,其它如翻译经论,度僧弘法都是尽力协助,武则天掌政时,对佛教的弘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武则天真信佛吗?
真信、还是假信,很难判断,就像现如今拜佛的人也颇多,众人算真信还是假信呢?信徒对于宗教的信仰本就说不清楚,若说纯粹只为信教而信教的恐怕寥寥无几,武则天当然也不例外,她对佛教的感情应该是比较复杂的,既有信仰的成分,当然更多的还有利用的成分。
武则天与佛教
唐代诸帝对于佛教的态度,出于真正信仰者较少,普遍地是从政治上考虑,并且集中表现在对于儒道释三教关系的安排上。
高宗自显庆(656—661)以后,苦于风疾,百官表奏,皆由则天详决,实质上掌握了唐朝政权。垂拱四年(680),武承嗣伪造瑞石,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于洛水。则天名此石为“宝图”,后改为“天授圣图。”同年,又有人伪造瑞石于汜水,文有“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还唱武媚娘”,“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等,进一步暗示武则天当作天子是佛的意志。载初元年(689),沙门表上《大云经》,并造《经疏》,谓经中所说“即以女身当王国土”者,即应在当今的武则天。据此,武则天“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区,藏《大云经》,并于当年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长寿二年(693),菩提流志等又译《宝雨经》,上武则天。该经是梁曼陀罗仙所译《宝雨经》的重译,但新添了佛授记“日月光天子”于“摩诃支那国”,“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的内容,译者也因此受到武则天的赏赐。
然而,作为宗教思想体系,武则天着重扶植的乃是华严宗。华严宗之能够成为历史上一大宗派,直接受益于她的支持。此宗所奉的根本经典《华严经》,把世界形容得无穷无尽,恢宏廓大,但以“法界”为总相,统摄万有,万有又各自独存,“圆融自在”,颇能表现盛唐期国家博大雄浑和含容万象的气势。692年,武则天派军收复西域四镇,此后发使于阗,求访80卷本《华严经》梵本和译者实叉难陀回京,695年,于洛阳译出,武氏亲受笔削,并制序文,谓斯经“添性海之波澜,廓法界之疆域”。如果联系她在龟兹、疏勒等地建立以汉僧为主体的大云寺,将于阗的实叉难陀请到京师担任译场主译,给以高于其他外来僧侣的特殊优礼,而法藏也以“康藏国师”为号等,可以说武则天之于华严宗的关系,已经超出个人利害的范围,有更重大的政治背景。
当然,武则天直接面对的政敌是唐李家族。为了夺取和巩固自己的皇权,她需要制造舆论,其中举佛抑道,以贬黜李氏的宗系,是主要的措施。因此,她一即位便宣布“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武则天统治期间,佛教倍受崇奉,使唐代佛教达于极盛。她打破唐太宗由玄奘一统译场的局面,接待各方译僧,除实叉难陀外,还有于阗提云般若,中印地婆诃罗、汉僧义净等,而最著名的是南印菩提流志。她鉴于禅僧在群众中日益上升的影响,令神秀禅师入京行道,亲加礼拜;又征慧安禅师入禁中问道,待以师礼,确定支持东山法门的方针,助长了禅宗在全国的大发展。
武则天长期坚持信佛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又名媚娘(公元624-705年),享年81岁。她一生总揽朝政达50年之久,其中穿戴皇帝衣冠,端坐金銮宝殿,指挥满朝文武长达21年。在她执政期间,上承"",下启"开元盛世",内政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国力强盛,是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在她晚年81岁,暮暮垂老,又肯接受宰相张柬之意见,鞠躬下台,让位与中宗,把政权奉还与唐室。她不以天下为私,就足以表现其无心篡唐。和平渡过政权更迭阶段,传天下延续到以后290年。既不用武力夺取别人天下,也不因缘时篡取唐朝江山。一个掌权者,要主持朝纲,治理国家,处理军政大事,独揽神州大权,没有聪明、智慧、气魄、胆略和强健的身体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对于一个,就更为困难。这些与武则天长期坚持信佛有很大的关系。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寻,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人。由于参加唐朝建国有功,封为太原郡公、应国公、工部尚书,赐田300顷,黄金500斤。母亲杨氏,出身于士族高门,颇有文化,家庭环境使她从小就习文练武。14岁就被唐太宗召入宫中当"才人"至27岁,担任内侍工作,负责更衣和照顾皇帝起居。太宗九子李治,小她5岁,常在宫中出入,青梅竹马,日久生爱,李治即位立高宗。为了给太宗追福,高宗将太宗的妃嫔加以剃度,让她们从佛念经。就这样武则天随众妃到感业寺当比丘尼。2年后他奉高宗之诏,第二次入宫,被封为"昭仪",正三品,是妃嫔中较高的一等。33岁时她被高宗立为皇后,因高宗多病,武则天成了执政皇后。高宗死后太子中宗继位,她成了皇太后。后因中宗昏庸无能,不久她废了中宗,自己当上了女皇。
  武则天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徒,在家庭中,她从小受母亲信仰的影响,自己也信奉佛教。唐代当时佛教在社会上已有着广泛的影响,僧尼对唐初执行崇道抑佛的政策也有所不满,这正是武则天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垂拱四年(688)四月,武则天暗示武承嗣等人伪造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所谓瑞石,诡称获于洛水,武则天把这块瑞石称为"天授圣图",封洛水神为"显圣侯",武则天也自封为"圣母神皇"。同年六月,又于汜水得所谓刻有《广武铭》的瑞石,铭文暗示武则天是"化佛空中来",当取代李唐为女主。其《广武铭》载:
  发我铭者小人,读我铭者圣君......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还唱武媚娘。......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光宅四天下,八表一时至。民庶尽安乐,方知文武炽。千秋不移宗,十八成君子。歌曰:非旧非新,交七为身,傍山之下,到出圣人。
  这里已不是什么暗示,而是十分露骨地向人们昭示,武媚娘当为天子,这是佛祖之意。
  在《大云经》颁布天下的第二年(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由于佛教为武则天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她一反李唐皇帝"道在佛先"的排列,明确规定先佛后道。据《唐大诏令集》卷三载,天授二年(691),武则天下制:释教"开革命之阶......自今以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僧人)处黄冠(道士)之前。"长寿二年(693),武则天推翻自己从前的建议,命举子等罢习《道德经》。以后又取消"玄元皇帝"的封号,复称"老君"。武则天执行了先佛后道的政策。武则天称帝后,进一步利用佛教为巩固和维护她的统治,不断制造新的舆论。长寿二年(693),有僧人菩提流支译出《宝雨经》10卷,经中讲到,有东方日月光天子,乘五色云来到佛所在的地方,佛为他授记,讲他日后当在摩诃支那国,现女身为王,以佛法教化众生,建立寺塔,供养沙门。据查,《宝雨经》到唐代共出现三译,唐以前梁、陈时所译的都没有这段文字,因此很明显这是唐译本伪造,是专门为武则天登基制造舆论根据的。就在此经译出这一年,武则天加尊号为"金轮神圣皇帝"。由此可见,武则天支持佛教发展,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目的的。武则天与佛教的关系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得知:
  (1)交结僧人,厚礼相待
  跪拜神秀。神秀,俗称李,汴州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后受具足戒。50岁时,前往黄梅双峰山东山寺拜谒禅宗五世祖弘忍,求教佛法真谛,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6年,深为弘忍所器重,被称为"神秀上座"。弘忍死后,神秀在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大开禅法,四海僧俗闻风而至,声誉甚高。武则天久闻神秀盛名,于久视元年(700)派遣使者迎至洛阳。武则天用肩舆把神秀迎入太殿,"亲加跪礼",见面后首先问道:"所说之法,谁家宗旨?"神秀回答说:"蕲州东山(即双峰山东山寺)法门。"此后神秀往来于长安、洛阳两京,受到朝野信徒的崇奉。当时神秀已90多岁,武则天对他十分敬重,神秀所在道场的一切需用,均由朝廷供给,十分丰厚。武则天除常召神秀,"时时问道"外,还敕命于神秀主法的当阳山设度门寺,在汴州神秀的老家置报恩寺,以旌其德。神龙二年,神秀死于洛阳天宫寺,朝廷赐谥"大通禅师"。
  大约在弘忍去世之后两年(676),惠能到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据《坛经》讲:"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幡动,一僧云风动。惠能云:‘非幡动风动,人心自动'",印宗感到惠能"定非常人",于是反执弟之礼,向惠能请求佛法真谛。惠能名声远播,武则天"敕书劝谕,征赴京城",可是惠能"竟不奉诏",谢绝了武则天的召请。武则天虽然没有能请动高僧惠能,但仍以礼相待,赏赐甚丰,"送百衲袈裟及钱帛等供养。"
  聆听法藏讲经。法藏是华严宗的创立者,祖籍为康居国。祖父时始侨居长安,以康为姓。法藏17岁时,入太白山求法。后到云华寺听智俨宣讲《华严经》,成为深深领会妙旨的门徒。智俨圆寂时,把法藏付托于弟子道成、薄尘,说他将会绍隆遗法。法藏28岁时,荣国夫人(杨氏)死,武则天为树福田、剃度僧人,把自家的旧宅施舍作为太原寺。于是,道成、薄尘等高僧连状荐举,度法藏为僧,住持太原寺,得到武则天的许可。法藏这时还只是受了沙弥戒,武则天敕命他在太原寺讲《华严经》,不久诏令京城十大德为法藏授具足戒,并把《华严经》中贤首菩萨的名字赐给他作称号,人们由此常称法藏为贤首国师。
  法藏所弘扬的华严宗,依靠武则天的支持,很快成为一个很有影响的宗派。相传,有一次,武则天请法藏到东都洛阳,为她讲解《华严经》。当法藏讲到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等佛教术语时,武则天听后,茫然不解。法藏于是指着宫殿一角的金狮子作譬喻,讲到一一毛头各有金狮子,一一毛头狮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狮子,重重无尽。武则天听到这里,豁然领解。法藏把他与武则天的问答对讲集录成文,文题就叫《金狮子章》。
  出宫迎义净。义净俗姓张,齐州(今山东历城)人,14岁受沙弥戒。他于高宗咸亨二年(671),从长安出发,远赴印度,历时25年,游经30余国。证圣元年(695),义净返回洛阳,带回梵本经、律、论近400部。武则天听说继玄奘之后又一位西行取经的高僧满载而归,亲自来到洛阳城东门外迎接,垂问赏赐,礼遇甚厚。在武则天安排下,义净一度参加大遍空寺"华严经译场",先后翻译佛教经、律、论61部、239卷。
  武则天时,还曾召见过东渡传法高僧鉴真的师傅弘景律,请他入宫,作授戒师,于唐宫弘扬佛法。
  (2)建寺造像,广积"功德"
  建寺造像的沉浮起落,与帝王个人的好恶、政治风云的变幻是密切相关的。佛像雕塑,在武则天时期达到了高潮,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当时造像精品的代表之作。对武则天主持雕凿的龙门奉先寺,古人曾称:"正教东流七百余载,佛龛功德唯此为最。"郭沫若也赞誉说:"一寺灵光号奉先。"奉先寺大像即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群中规模最大的造像。奉先寺大像的开凿同武则天有着密切的关系。武则天曾为大像的开凿"助脂粉钱二万贯",并主持工程落成的"开光"仪式。
  有趣的是,那座卢舍那佛像很有些像武则天本人。本来,卢舍那佛是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意思是光明普照,而且是华严宗的教主。值得注意的是,这座佛像的头部圆满而秀丽,既有男性的庄严,又略带女性的慈和。这已不像普渡众生的佛教偶像,而是大唐帝王的化身。据考证,武则天"方额广颐",卢舍那大佛的头部形状和女性气质,显然有她的影子。武则天为了替自己歌功颂德,试图以佛像来美化自己,进而把自己比作佛。武则天是因为《大云经》把她说成是弥勒佛化身,格外欣赏,令全国各州和两都都要建置大云寺。武则天的这条谕令得到全面执行,据考古资料可知,远在帕米尔的碎叶镇和海南岛,当时也都设置了大云寺。
  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在武则天时成为她御用佛寺。白马寺在唐朝东都洛阳市郊。武则天派令她最宠信的僧人薛怀义住持该寺,薛怀义同时兼任新平道行军总管。武则天常居东都,不时来到白马寺拜佛,这里几乎成为武则天专用的宫廷寺院。
  唐高宗时,为保存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曾在长安慈恩寺建起5层高的大雁塔。武则天称帝后,她本人带头,朝中王公响应,施舍大量钱财,将大雁塔重加营建,增至10层。后经兵火,仅剩下7层。大雁塔至今仍是西安的一大景观。
  武则天也曾有恩香积寺。香积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位于长安南郊神禾原,高宗时建造。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著名的诗篇《过香积寺》中描绘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幕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高宗和武则天曾分别向香积寺赏赐舍利和国宝。武则天晚年突出地表现在佛教上。据《通鉴》卷207载,她建筑兴泰宫等寺宇,"功费甚广,百姓苦之。"
  (3)组织译经,亲为作序
  武则天支持佛教,还表现在他亲自参与组织了《华严经》的翻译。《华严经》在东晋时曾有佛陀跋陀罗的60卷译本,但这一本子并不完整。于是,武则天派人去于阗求取梵文的全本,组织力量进行翻译,诏令著名译经僧实叉难陀主持译事,从695年开始,至699年完成,在武则天的一手经办下,完成了《华严经》80卷译本。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的华严宗,就是依据此经,在武则天时创立的。当《华严经》译成后,武则天又兴致勃勃地亲自作序。
  武则天在序文中,对薛怀义等僧人伪撰的《大云经》和菩提流支等翻译的《宝雨经》大为赞赏,对《华严经》这类"贝叶灵文"倍加称颂。这里顺便交代一下,南印度沙门菩提流支于长寿二年(693)来到长安,在佛授记寺译出《宝雨经》,其中有"菩萨杀害父母"等语,这无疑是在为武则天杀戮唐宗室作掩饰,因此博得了武则天的欣赏。
  此外,武则天还撰有《大唐新译圣教序》、《大周圣教序》,均是为佛经译文写的序。武则天为弘扬佛法,不辞劳苦,也实在是雅兴不小。
  武则天时,随着佛教的繁荣,僧官制度进一步得到健全。唐初沿袭隋制,天下僧尼隶属鸿胪寺。武则天延载元年(694),今天下僧尼转隶礼部祠部,祠部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令史、书令史多人。寺有定数,每寺立有三纲,即上座、寺主、维那各一人,以德行知识高者充任。凡考试佛经剃度僧尼,由祠部发给牒文。僧人设有专门薄籍,三年一造。这些措施,无疑有利于僧尼队伍的管理和稳定。
  总起来看,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早年走出唐宫步入寺宇,做了尼姑,紧接着又从佛门返回宫门,在夺位称帝和强化统治过程中,更巧妙地利用了佛教说法。在她君临天下后,则通过皇权大大地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使佛教在宫廷大为走红。在武则天一统天下的日子里,佛门与宫门是相通的。
  我国历史上,以及民间中,出于武则天的特立独行,和她的谋夺帝位成功,在大男人沙文主义下,不断的被批判和丑化,不免扭曲了一般人心目中对武则天的形象。然而到了她的墓陵(乾陵),欣赏过她遗留下来的这一杰作之后,就会感觉到她是一位有抱负,有魄力,有雄图壮志的了不起人物,不愧为中华民族最昌盛时代的一国之王;也不愧为可以在世界女权史上名垂千古的巾帼英雄。至于其微行细节,都是宫帏的常事,不必深究的。郭沫若对武则天,似乎特具兴趣:除了把乾陵的环境整理,把埋于尘土中的石雕挖出复原,并由政府于1961年公布乾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也曾计划将藏有稀世文物珍品,包括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在内的武则天墓予以开掘,公诸于世。但终因工程技术上有困难而未果。
武则天与玄奘法师刘志清(471900,河南省偃师市政协)
  武则天是一位崇信佛教的皇帝,一生中与玄奘法师关系密切,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武则天与唐玄奘的因缘
  在武则天的青少年时代,影响她至为重大的人物首先是和她相依为命的母亲杨氏。杨氏笃信佛教,武则天也信佛,她自己就说"幼崇释教、夙慕皈依","爰自幼龄,归心彼岸"。这一时期的信佛,和她自幼丧父有关,母女相信佛法救世,在苦海中祈求天国赐福。对她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二个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14岁时,被这位40岁的君王纳为才人。由于天象和迷信的原因,太宗先是宠幸有加,后又戒心无名,不让其奉侍枕席,却爱其聪明留在身边。武则天侍奉太宗12载,耳闻目睹领会到唐太宗的统治思想及佛教作用。她虽未给太宗生育子女,却接受了这位杰出帝王的熏陶。这期间,她有幸见识了伟大的佛学家玄奘,了解了佛学的奥秘,从而使佛教成为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玄奘俗姓陈,名祎,原籍河南陈留,生于洛州缑氏县东南的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陈村。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玄奘10岁,父陈慧去世,仲兄长捷携往东都洛阳净土寺。公元612年,隋炀帝大业八年,玄奘13岁,隋炀帝敕在东都度僧,使臣大理寺卿郑善果不次录取,始得出家于净土寺,法名玄奘。公元618年,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玄奘19岁时,因瓦岗农民起义军攻陷洛阳东的兴洛仓(河南巩县),与隋军展开了争夺洛阳的大战,玄奘向仲兄长捷建议,先投奔长安,继而又投奔成都空慧寺。武德三年,21岁的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后研读经论数年。公元623年,唐高祖武德六年,玄奘24岁,为遍读天下经书私与商人结侣,泛舟三峡,沿江而下,至荆州天皇寺。第二年,公元624年,25岁的玄奘自荆州沿江东下,经历扬州,后又北上至相州。后来前往印度取回真经,成为一代佛学大师。玄奘不是最早的僧人,也不是第一个译经和出国取经的人。他之所以名扬海内外,是因为他对佛教发展功绩最大。
  武则天第一次见到唐玄奘是什么心情?文献材料没有记载,但她受到巨大震动和无以复加的敬佩是可以想见的。史书上叙述玄奘与李世民会晤是"从卯到酉,不觉时延,迄于闭鼓"。长达十几个小时的接见,武则天都在现场。唐太宗结束对玄奘的会晤之后对侍臣说:"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这恐怕正是武则天早已深深刻印在心的突出感受。唐玄奘个人在宗教界的地位,武则天也是在聆听太宗的评价之后才加深理解的。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驾幸玉华宫,召见唐玄奘,再次动员玄奘还俗做官。玄奘"掬诚坚辞"。太宗看玄奘弘扬佛法志不可夺,允予支持。七月十三日,恩赐玄奘衲袈裟一领,价值百金。八月,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成,凡781字,御笔自写,敕贯众经之首。史载:"帝居庆福殿,百官侍卫,命法师坐,使弘文馆学士上官仪,以所制序对群僚宣读。"序文中有一段话:"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唐太宗面对百官,以九五之尊,肯定了唐玄奘佛教领袖的地位。武则天自幼信佛,听到太宗这篇"序",不仅是巨大的鼓舞,对深入研究佛教,也增进了巨大的精神活力。
  二、唐玄奘对武则天的影响
  武则天对佛教理论认识的深化,在于她的不幸遭遇,也在于玄奘法师的影响。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去世,26岁的武则天,正值青春活力最旺盛的时候,却按唐宫惯例,和后宫其他无子女的嫔妃一起被送入感业寺,剃度落发,当了尼姑。这样的寺庵,实际上是一所囚禁先帝嫔妃、以防内宫秘密外泄的文明监狱。虽然寺规是森严的,但武则天绝不甘心把青春埋葬在青灯黄卷之中。她方面被法服,学三阶,吃长斋,持戒,念佛,坐禅,修行,"穷贝叶之遗文,集蜂台之秘录",一方面情系皇室,思盼高宗李治早日驾临寺院。这位武才人受尽冷落后终至时来运转,再度进宫,以至攀上皇后宝座。当年只是以才人身份目睹唐玄奘,如今则以女性国主的身份动辄召见,主动利用佛教领袖为自己服务。唐玄奘取经回国频繁同政界接触,也深悟"弘扬佛法"必须"依赖国主",故而对武则天也就尽力接近,深知只要博得武则天高兴,自己的什么要求都会变成高宗李治的意向。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例,看出他们之间相互利用的微妙。
  一是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第二年唐高宗就改元为显庆元年。武则天的长子李弘4岁时,初封代王,此时又更上层楼,把原太子忠降为梁王,李弘被立为皇太子。正月,唐高宗命唐玄奘在慈恩寺为皇太子设5000僧斋,朝臣都来行香。唐玄奘竭尽全力,主持这一巩固武则天母子地位的法事仪式。其后高宗李治亲自撰写大慈恩寺碑文,文中对玄奘褒奖再三。说他"若清风之肃长松,如绮霞之辉迥汉。"玄奘立即又上表"恐非天翰无以悬日月之文,"请求高宗亲笔书写,高宗也就答应,其碑作行书,又用飞白势作"显庆元年"4字,并穷神妙。碑刻好后,玄奘亲自迎立,为佛门赢得一大光彩。
  二是显庆元年(656年)武则天当皇后之后怀上第三个儿子。这年的十一月,儿子将要降生,武则天害怕难产,召见了玄奘,请求佛祖保佑。玄奘立即诵经、祈祷,然后对武则天说:"圣体必安和无苦,然所怀者是男,平安之后愿听出家。"武则天很高兴,赏赐他衲袈裟一领,并它物等数十件。十一月五日,玄奘在皇宫内看到一只赤雀飞进显庆殿的庭帷御帐,立即上表庆贺,说:"伏惟皇帝、皇后德通神明,恩加兆庶,礼和乐洽,仁深义远,故使羽族呈祥,神禽效质,显子孙之盛,彰八百之隆。"事有凑巧,玄奘的贺表刚进,就有高宗遣使臣报喜:"皇后分娩已讫,果生男,端正奇特,神光满院,自庭烛天。朕欢喜无己,内外舞跃,必不违所许。愿法师护念,号为佛光王。"佛光王生满3日,玄奘又上表祝贺:"岂直喜圣后之平安,实亦欣如来之有嗣。伏望不违前敕,即听出家。移人主之胤,为法王之子,披著法服,制立法名,授以三皈,列于僧数。"十二月五日,满月,高宗批准为佛光王剃度7人,并请玄奘为佛光王剃发。随后,玄奘大庆佛光王满月,进呈法服。这个佛光王就是武则天的三子李显,即后来的唐中宗。唐中宗掌权后也感激他师父的恩情,神龙元年(705年),命令在西安、洛阳各建一佛光寺,追谥玄奘为大遍觉法师。"其东都佛光寺,即法师故宅也。"当然就是指偃师缑山脚下玄奘家乡的寺院。
  其三是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十三日,唐高宗和武则天幸东都洛阳,要玄奘陪同。二月,车驾至洛阳宫。玄奘乘回洛阳之便,就近回乡与嫁给张门的姐姐相见。问访亲故,沧丧殆尽,问姊父母坟垅所在,躬自扫谒。因岁久荒颓,要求高宗帮助改葬父母。高宗允其所请,批示有关部门对玄奘改葬父母的一切费用,统由公家付给,其营送威仪,声势浩大,洛阳僧俗前往悼祭者一万余人。此事看似私情往来,实为佛门张目。朝廷垂青玄奘,佛教徒也因之扬眉吐气,名分大振。
  从以上三方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玄奘不仅是大旅行家、大翻译家、佛学理论家,还是精明的佛事活动家。他深知"不依国主,法事难行",先是紧紧依靠唐太宗李世民,后是紧密靠拢高宗和武则天,不失时机地晓之以佛理,动之以亲情,宗教与皇权,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玄奘圆寂后,"帝闻之哀恸伤感,为之罢朝"。数曰:"朕失国宝矣!"时文武百僚莫不悲哽流涕,帝言已呜咽悲不能胜。翌日,又谓群臣曰:"惜哉!朕国内失玄奘法师一人,可谓释众梁摧矣,四生无导矣。"
  三、武则天的崇佛措施
  初唐时太宗、高宗父子对佛教的真诚信奉,是有条件的恩宠。贞观二十三年夏四月,太宗李世民在翠微宫,太子李治、法师玄奘陪从。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以及西域先圣遗芳故迹,皆引经酬对。帝深信纳,数攘袂叹曰:"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五月间太宗去世,深以供佛不力为憾。玄奘鞠躬尽瘁,虽赢得"法门领袖"殊荣,但大唐二帝都不改变唐高祖李渊"道先儒次而后释"的宗教国策,佛教的位置仍排在末尾,玄奘带着深深的遗憾升入天国,唯一可以安慰他的,是为雄心勃勃的武则天崇佛抑道创造了条件。后果不出大师所料,最终还是由这位圣神女皇把佛教推到了三教的前列。
  武则天对佛教的崇奉态度有3个阶段。自少女到当才人,是启蒙阶段,相信佛教救世;从感业寺到当皇后,是求佛祖慈航巧渡,稳坐妆台,恰逢高宗李治晚年不能视朝,武则天祈盼象龙门卢舍那大佛独居佛坛那样,准备有朝一日唯我独尊,君临天下。高宗驾崩,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进而称帝,但这是封建礼法所不容,李唐宗室以死相拼的事。武则天一方面动用军事力量加以镇压,一方面用佛教维护她的统治思想。佛教的经典中有女身可以称王的记载,《大云经》中有"即以女身,当王国土"的话,她就让亲信制造她是弥勒佛下世的神话,为她代唐称帝大造舆论。武则天称帝的尊号是"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这些尊号都来自佛经。儒家讲"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道教的《道德经》讲男尊女卑,武则天当然不感兴趣,唯佛教可以维护她的皇权,有利于治理国家。于是,天授二年女皇下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将佛教提高到国教地位。唐玄奘毕生奋斗没有实现的事,这时虽然实现,但女皇的帝位坐稳之后,又促使佛教和道教合作为她服务。圣历年间下令修《三教珠英》,全方位地致力于佛、道、儒三教融合,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为有唐一代的新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唯一女皇帝治世手段之高明,由此也可窥见一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女儿是菩萨投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