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发射直播“天舟一号”成功发射 对中国来说有何重要意义

专家: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将于明年发射
资料图:中国天舟货运飞船连接天宫的未来结构图中新网保定11月14日电 (吕子豪 于俊亮)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在参加保定市第一中学举办的“院士专家大讲堂”时透露,“能够将5吨货物送到太空”的中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将于2017年发射。戚发轫说,现在所使用的飞船受运载能力限制,一次只能运送3名航天员和300公斤物品。宇航员要长期在空间站工作生活,就必须储备大量的食物、水、氧气和备份材料,要能够把几吨的货物送上去。戚发轫透露,目前,中国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已达到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将于明年(2017年)发射的中国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能够将5吨货物送到太空。按计划,中国2018年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到2020年,将建成由核心舱、实验舱、节点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组成的总重80吨的空间站。待到2024年,由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主导的国际空间站退役后,中国或将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据悉,“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中国正在研制的一款货运飞船,主要用于对中国未来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提供补给支持。戚发轫,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1968年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曾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九届、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zngu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天舟一号发射的意义
天舟一号发射的意义
来源:实时热点编辑:伟荣阅读:
  天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于4月20日19时41分成功发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天舟一号发射的意义吧!
  天舟一号将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1】
  天舟一号的发射取得圆满的成功,对于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而言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单从天舟一号本身而言,其研制和发射成功意味着中国航天研发能力的再一次提升。
  货运飞船是一种专门运送货物到达太空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其主要任务有:
  一、补给空间站的推进剂消耗,空气泄漏,运送空间站维修和更换设备,延长空间站的在轨飞行寿命;
  二、运送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用品,保障空间站航天员在轨中长期驻留和工作;
  三、运送空间科学实验设备和用品,支持和保障空间站具备开展较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的条件。
  目前国际上主要货运飞船的代表型号有俄罗斯进步号系列货运飞船、日本太空货运飞船、欧洲自动货运飞船以及美国太空探索公司的&龙&飞船。
  而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天舟一号是中国首艘货运飞船,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该飞船全长9米以上,最大直径3.35米,质量13吨、低地轨道上行运载能力约为6.5吨左右,高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研制的进步号M型(2.5吨)以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H-II运载飞船(6.0吨),低于欧洲空间局的自动运载飞船(7.6吨)。
  下行运载能力约为6.0吨左右。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载荷比(即运载货物的质量与货运飞船船体本身的质量之比)高达46%,高于日欧的货运飞船。
  因此无论是直径、质量还是运载能力,天舟一号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其次,天舟一号如果发射成功也预示着中国在发展载人空间站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
  历史上俄罗斯及美国都相继研制过自己的空间站,而目前唯一在轨运行的是多国联合研制的国际空间站。
  中国当时也希望能参与国际空间站的项目,但是由于美国等的阻挠未能实现,因此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空间站。
  2011年9月和日中国相继发射了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而且都与神舟飞船实现了成功对接。
  按照计划,中国将于2020年左右建成自己的空间站,其将成为中国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实验的重要基地,在轨运营10年以上。
  货运飞船的作用是向空间站定期补给食品,货物,燃料和仪器设备,因此货运飞船也就成为了空间站以及空间站内的航天员能否长期在太空正常工作的关键,如美国在航天飞机全部退役以后就长期雇佣俄罗斯的进步飞船和太空探索公司的&龙&飞船对国际空间站进行补给任务,为此开销不菲。
  按计划,此次天舟一号发射入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先后进行3次交会对接、3次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等多领域的实验项目。
  因此天舟一号一旦发射成功,则代表中国已经具备向空间一次性运输大量物资以及太空加油的能力,未来建立的空间不会面临&断炊&的困境,更不用担心会受制于人。
  因此,天舟一号将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2】
  4月20日19时41分,搭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596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天舟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组成的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首次飞行试验。
  飞船入轨后,将按预定程序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先后进行自动交会对接、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3次交会对接,3次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多项实(试)验。
  期间,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约2个月,天舟一号独立飞行约3个月。
  完成既定任务后,天舟一号将受控离轨,陨落至预定安全海域;天宫二号留轨继续开展拓展试验和应用。
  目前,天宫二号运行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设备工作正常,运行状态良好,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
  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与之前执行首飞任务的长征七号遥一运载火箭技术状态基本一致,为满足发射货运飞船要求,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与可靠性。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7次飞行。
相关范文推荐
只运货,不送人的太空快递员天舟一号成了目前最受关注的焦点人物,面对曲折的送货路线和复杂的使命任务,它丝毫不畏惧,因为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人员为它精心准备了三件秘密武器。 天舟一号的秘密武器【1】 第一件秘密
天舟一号与以往飞船的不同点【1】 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20日晚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 天舟一号成功发射有何意义,与以前飞行任务相比有哪些困难和挑战,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助理
4月20日晚19时41分,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顺利入轨。 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1】 4月20日19时41分,搭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596秒后,飞船与火箭
作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承担了为空间站运输货物和加油的重任,并负责将未来空间站里的废弃物带回大气层烧毁。 天舟一号任务亮点【1】 中国载人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货运飞船系统副
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20日19时51分许,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以下是天舟一号发射全过程视频,让我们一起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 天舟一号发射全过程视频【1】 本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2】 天舟一号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
本文精彩评论
最新范文推荐
精彩范文推荐中国又厉害了!刚刚,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成功!-中青在线
中国又厉害了!刚刚,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发布时间: 19:53 来源:中青在线   终于,外太空迎来了来自中国的货运飞船:天舟一号。
  伴随着一阵剧烈的轰鸣,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托举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直刺苍穹,飞向茫茫太空。
  这一天是4月20日,农历谷雨,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老话说这一天后,大地气温将迅速回升,农作物迎来生长旺季。
  南海之滨,古邑文昌,发射场内火箭飞向天际的冲力,也正加快中国航天迈向“空间站时代”的脚步。
  “各号注意,1小时准备!”18时41分许,文昌航天发射场上空,传来任务01指挥员王光义清脆沉着的口令。
  发射程序进入临射倒计时。
  这是一个熟悉的声音——去年6月2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这里成功首飞,点火发射口令就由王光义下达。
  如今,这个声音将创造新的历史——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实施,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收官之战,一旦实现太空货物补给和燃料补加,就意味着中国航天器将在太空上飞得更久。
  夜幕渐渐笼罩,灯火渐渐通明。
  30度、90度、180度……通天塔双臂在夜幕下缓缓张开,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组合体落落大方露出真容——
  修长的箭体上,“中国航天”四个蓝色大字格外醒目,火箭顶部,雾气蒸腾中的五星红旗依稀可见。
  15分钟、10分钟、5分钟……发射时间越来越近。
  72岁的龙楼镇居民薛贵绪站在自家3层小洋楼里,屏住呼吸盯着远方依稀可见的发射场。他望向老家星光村的方向说:“要知道,卫星发射场可是建在我家的老房子宅基地上的。”
  这种速度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远处发射场里的幢幢科研试验楼,仿佛像一夜间拔地而起。如今,天舟一号要从这里启航,踏上拥抱天宫二号的征程。
  “1分钟准备!”
  紧抱火箭的摆杆迅速摆开,发射塔架上与火箭相连的各系统设备瞬间脱落,发射进入读秒程序。发射场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5、4、3、2、1,点火!”
  19时41分,大地震动,烈焰飞腾,托举天舟一号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缓缓起飞,逐渐加速……
  发射场沸腾了!
  此时,火箭尾焰灼烧空气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现场不少人捂上了耳朵,但也掩饰不住兴奋,欢笑声、快门声、赞叹声此起彼伏。
  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演示动画
  “‘零窗口’发射!”有人脱口赞叹。数月来,发射场参试人员谈论最多的,就是“零窗口”。
  “零窗口”发射是指将火箭在一定长度的发射窗口时间内,在紧贴窗口上沿的最优时间发射。根据测算,今天,天舟一号的发射窗口只有1分钟!
  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抛整流罩……巨幅显示屏上,火箭飞行的实时仿真动画,准确地显示着火箭的飞行状态。
  “船箭分离!”,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天舟一号“天空加油”演示动画
  这一夜,航天人书写了新的里程碑。
  此刻,离开长征七号火箭的陪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正独自向太空进发。对她来说,她的“长征”才刚刚开启。
  揭秘天舟一号:何以成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
  随着4月20日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一声巨响,天舟一号,这个隐匿了6年的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作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货运飞船顾名思义要承担为空间站运输货物和“加油”的重担,并负责将未来空间站里的废弃物带回大气层烧毁。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一号总设计师白明生说,从2011年项目立项,到如今一飞冲天,过去整整6年时间,天舟一号 “隐姓埋名”苦练内功,经历了上千小时测试验证,以及上百次大型试验考核。小编采访有关专家,试着揭开天舟一号的神秘面纱。
  “快递小哥”:
  载货比优于国际现役货运飞船
  天舟一号“只运货、不送人”,因此被一些媒体形象地称为“快递小哥”。
  “快递小哥”身高10.6米,体宽3.35米,体量与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相当,但肚大能容,运送相当于自身重量的6顿多货物不在话下,上行载货比优于国际现役货运飞船,快递货物经济实惠。
  这也是我国建造货运飞船的目的所在。按照白明生的说法,未来,我们要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就需要输送航天员所需的生活工作物资,空间站运转所需的推进剂。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就是面向我国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物资运输补给任务的而全新研制的载人航天器。
  天舟一号是两舱结构,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白明生说,这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它货物装载以及提供能源、控制动力等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天舟一号之所以能运那么多的货物,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货架功不可没。这个货架的专业术语是“高效承载货架设计”。
  表面上看,这个货架和普通的书架类似,但根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的说法,其细节和构型都是经过多轮分析讨论的结果,货架采用一种基于蜂窝板、碳纤维立梁的梁板结构,还精心设计了一种大承载轻量化预埋结构,经过测试,三个这种结构就可以承载一台豪华轿车。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研究室主任黄震也提到,天舟一号要运送的物资中,不乏一些精密的仪器设备和宇航员用品,发射段受力又大,生怕磕碰,因此只用高强度的货架是行不通的。
  对于敏感的电子器件、机械硬件系统以及其它生活物资,科研人员通常采用“软包装”或类似方法来实现装载、运送。这种“软包装”与传统的硬连接不同,先将货物包裹在泡沫或气囊袋里,再一起固定在货架上,而非与运载工具的内部货架结构直接相连接。
  这并不容易,说白了,货包设计,过硬不行,容易对货架进行磕碰,过软也不行,不能有效保护货物。黄震说,由于“软包装”为装载对象提供了一个柔软的、分布式系统的支撑,可以为货物的上行运输提供了更好的适应性和合理的货包绑扎方式。
  太空加油:
  首次在轨实施飞行器间推进剂补加
  就像汽车需要加油,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也需要“加油”,这项任务就由“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来完成。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研究室主任黄震说,在天舟一号之前,掌握了在轨推进剂补加技术的国家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其中,实现在轨加注应用的只有俄罗斯。欧空局、加拿大、日本等也在此方面进行着积极的研究探索,国际上在该领域的比拼从未停歇。
  黄震说,在天舟一号飞行任务中,天舟一号将与目前正在轨飞行的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将实施我国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并计划开展多次推进剂补加试验,突破和掌握推进剂补加技术,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扫清在能源供给问题上最后的障碍。
  一个看似无关的对接机构,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实验室系统、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崇峰说,对接机构并不直接参与空间推进剂补加任务,但是它为补加任务提供了平台和初始条件。
  张崇峰说,在轨推进剂补加,主要通过安装在对接机构上的4路推进剂补加液路浮动断接器来实现。这就相当于“加油的管路”和“油枪”都安装在了对接机构产品上。
  按照他的说法,“油枪”能不能准确无误地插入加“油口”,那就得看对接的初始精度了。张崇峰说,天舟一号要顺利地把推进剂供给天宫二号,两个对接机构必须对接得严丝合缝——这对空间交会对接的精度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快速对接:
  首次开展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
  在天舟一号之前,我国掌握的交会对接技术需要耗时两天左右时间,天舟一号将开展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将交会对接的时间控制在6.5个小时。
  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天舟一号跨出了从“普通列车”迈向“高铁”的一大步,能做到更快、更舒适、更稳妥地运输货物。
  黄震告诉小编,快速交会对接的实现,有利于提高飞行器在轨飞行的可靠性,减少交会对接过程中包括轨道控制等在内的产生的资源消耗,同时,更大程度上地保障飞行器,主要是未来空间站的安全,方便空间站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6年前,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完成了我国航天器的首次太空交会对接;6年后,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要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交会对接,将再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张崇峰说,如果把神舟八号载人飞船对接机构称为第一代对接机构,那么,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对接机构可称为第二代产品,这是第二代产品的首飞。
  两代产品的背后,是航天器吨位的差异。
  神舟飞船和天宫飞行器都是8吨级的航天器,两者必须沿着质心轴线运动。捕获、校正后,两者要处于无偏心的位置,才能顺利实现交会对接。
  张崇峰说,8吨级航天器的交会对接,已经是高难度动作了,但与空间站建设中所要涉及的交会对接相比,仍然是“轻量级”的。这就要求对接机构不断升级。新的对接机构,必须保证未来空间站建造阶段8-180吨航天器实现各种方式的对接。
  更大型航天器的交会对接将会产生巨大的对接能量,对于对接机构的缓冲耗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张崇峰说,这也是空间站建设必须突破的一项技术。
  “牺牲”也不同:
  首次实施主动离轨受控陨落
  值得一提的是,天舟一号将在飞行任务结束后,经由地面飞控工作人员决策,将实施主动离轨,通过两次降轨控制,受控地坠落于南太平洋指定区域。
  这也是中国航天器的第一次——实施主动离轨受控陨落。
  形象点说,一般的航天器是“灯熄人亡”,在完成使命后,随着推进剂的消耗殆尽,也宣告着其寿命的尽头来了。
  天舟一号却是“主动牺牲”,带着可能还未殆尽的能量,主动选择离开轨道,准备“就义”。
  “牺牲”的地点也不同。一般的卫星是缓慢降轨,最终在大气层烧毁,有的不免就沦为了太空垃圾。
  天舟一号则可以落到南太平洋的指定区域,既避免离轨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也将为打造洁净、安全的太空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漫画解析“天舟一号”
  · 1 ·
  添粥一号?天舟一号!
  · 2 ·
  靠个大肚皮,打通中国空间站最后一公里
  · 3 ·
  我是太空快递员,我骄(读“嚼 ”)傲
  · 4 ·
  其实“太空加油”才是俺的最大使命?
  · 5 ·
  为啥是第一?就是说再见也不走寻常路
  发射一艘货运飞船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比于人们所熟悉的“神舟”载人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天舟”的到访某种程度上带着一些神秘色彩,它不载人,只运货,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在我国成功发射了11艘载人飞船,并将11名航天员安全送入太空之后,航天人才将这艘“运货”的飞船推上太空舞台。
  尽管亮相时间最晚,意义却不可小觑,天舟一号飞行任务被称作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一旦任务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就全面走完“第二步”,接下来就是第三步,即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这也是为何说天舟一号任务之后,我国将迈进“空间站时代”。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即将飞往太空,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空间科学和技术等试验验证。这些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对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又意味着什么呢?
  从外形上看,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并无太大区别,对门外汉来说,似乎都是两个舱体加两个“翅膀”——太阳能帆板。但细究起来,区别却不少,比如体格上,天舟一号就要“大”很多,这艘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负责抓总研制的货运飞船,是我国目前为止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航天器——如此才能运送更多的货物。
  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一号总设计师白明生看来,要搞清楚天舟一号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位置,还要从我国的载人空间站计划说起。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并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可以称作载人飞船阶段,主要任务是研制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到太空,开展空间应用实验并返回。在此期间,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完成首次载人飞行任务;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完成多人多天飞行试验任务。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第一步战略任务目标。
  接下来是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一阶段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成功对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进行了验证。现在,第二步还剩下最后一项任务,就是天舟一号的飞行任务。
  要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站,“人(航天员)”和“空间站”是两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空间站要运行,航天员要工作、生活,空间站运转所需的燃料即推进剂,以及人员相应的工作、生活物资必不可少,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运输工具,负责运输货物补给并为空间站“加油”——这个重要使命就由货运飞船担当。
  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到现在,已经有了人员往返天地的工具,即载人飞船;能够实现航天器间的交会对接;能够保证航天员在太空工作一段时间,即一个月左右;甚至可以完成人员出舱活动——所有这些都是第三步建设空间站的基础。
  第一步、第二步是准备,目前准备工作即将完成。一旦天舟一号完成任务,便意味着我国具备了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我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前提。
  首先是“补给物资”。根据白明生的介绍,目前的神舟飞船,一次除运送航天员外,还能携带300公斤物品。但未来航天员要在空间站长期工作生活,就必须储备大量的食物、水、氧气和备份材料——这就需要更大的货运飞船,一次性把几吨重的货物送上去——天舟一号一次能将不少于6吨的货物带上天。
  其次是“补加推进剂”。事实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最大的亮点,正是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后,完成太空在轨推进剂补给,即我们通俗称谓的“太空加油”,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验证,为我国后续大型空间站建设奠定基础。
  这是国际公认的载人航天技术难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一号副总设计师徐小平告诉记者,目前仅有俄罗斯和美国有过类似的工程应用,国际空间站的这部分功能主要由俄罗斯完成。
  徐小平说,“太空加油”和我们平时在陆地上加油并不一样,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之后,通过两个航天器之间产生的气体压力,把推进剂从天舟一号上源源不断输送到天宫二号上,虽然看起来和地面加油差不多,但要真正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
  一方面要保证两个飞行器能准确的对接,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密封的要求,不让推进剂泄漏。为此,科研人员研制出“可浮动”的浮动断接器,对接时允许一定的偏差,以保证更好的对接,之后再“锁死”进行“加油”。徐小平说,由于这些技术在地面没有办法模拟实现,所以必须要在太空环境中实际操作,才能够检验技术的可靠性,而这也赋予了天舟一号更艰巨的任务。
  此外,天舟一号将与天宫二号将进行的三次交会对接,也是为未来的空间站建设做准备——第一次交会对接后将测试货运飞船对组合体的控制能力,第二次交会对接是从不同接口方向进行对接。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研究室主任黄震介绍,未来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与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后由货运飞船提供主动力,其目的主要在于尽量减少空间站动力、能源等消耗,延长空间站寿命;核心舱前后方向与垂直下方分别设有对接口,未来去往空间站执行任务的载人飞船或货运飞船很可能从不同方向进行交会对接。
  因此,第一次、第二次交会对接检验的,都是未来空间站运营所必须的能力。
  更具看点的是,在最后一次交会对接中,天舟一号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在天舟一号之前,我国掌握的交会对接技术需要耗时两天左右时间,快速交会对接将时间控制在6个小时左右。
  掌握该项技术,有利于提高飞行器在轨飞行的可靠性,提高航天员舒适性,进一步减轻地面跟踪、测控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另外,对于未来空间站来说,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可以快速处理,提高了应急能力,为未来空间站提供了安全保障。
  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初期将建造三个舱段,包括核心舱、实验舱I、实验舱II,每个规模20多吨,基本构型为T字形,核心舱居中,实验舱分别连接两侧,预计2022年前后建成。
  如今,随着空间实验室任务接近尾声,我国未来空间站的实景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文字/邱晨辉 张文军 王玉磊 刘远航 蔡宁宁
  图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视频素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漫画/@地草莓 (个人公号:怪兽舰队)
  编辑/张力友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责任编辑:姜继葆】
你可能还喜欢看
你上传的一句话、一张图、一段视频,就是一粒星光……来,一起点亮新丝绸之路。
个人信息泄漏、电信网络诈骗……遇到这些网络安全问题,你该怎么应对?
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GDP增速创一年半来最高。来看看这些与你相关的事儿。
新闻排行榜中国又厉害了!刚刚,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成功!_中国青年报_传送门
中国又厉害了!刚刚,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成功!
中青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
导读终于,外太空迎来了来自中国的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伴随着一阵剧烈的轰鸣,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托举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直刺苍穹,飞向茫茫太空。这一天是4月20日,农历谷雨,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老话说这一天后,大地气温将迅速回升,农作物迎来生长旺季。南海之滨,古邑文昌,发射场内火箭飞向天际的冲力,也正加快中国航天迈向“空间站时代”的脚步。“各号注意,1小时准备!”18时41分许,文昌航天发射场上空,传来任务01指挥员王光义清脆沉着的口令。发射程序进入临射倒计时。这是一个熟悉的声音——去年6月2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这里成功首飞,点火发射口令就由王光义下达。如今,这个声音将创造新的历史——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实施,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收官之战,一旦实现太空货物补给和燃料补加,就意味着中国航天器将在太空上飞得更久。夜幕渐渐笼罩,灯火渐渐通明。30度、90度、180度……通天塔双臂在夜幕下缓缓张开,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组合体落落大方露出真容——修长的箭体上,“中国航天”四个蓝色大字格外醒目,火箭顶部,雾气蒸腾中的五星红旗依稀可见。15分钟、10分钟、5分钟……发射时间越来越近。72岁的龙楼镇居民薛贵绪站在自家3层小洋楼里,屏住呼吸盯着远方依稀可见的发射场。他望向老家星光村的方向说:“要知道,卫星发射场可是建在我家的老房子宅基地上的。”这种速度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远处发射场里的幢幢科研试验楼,仿佛像一夜间拔地而起。如今,天舟一号要从这里启航,踏上拥抱天宫二号的征程。“1分钟准备!”紧抱火箭的摆杆迅速摆开,发射塔架上与火箭相连的各系统设备瞬间脱落,发射进入读秒程序。发射场气氛骤然紧张起来。“5、4、3、2、1,点火!”19时41分,大地震动,烈焰飞腾,托举天舟一号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缓缓起飞,逐渐加速……发射场沸腾了!此时,火箭尾焰灼烧空气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现场不少人捂上了耳朵,但也掩饰不住兴奋,欢笑声、快门声、赞叹声此起彼伏。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演示动画“‘零窗口’发射!”有人脱口赞叹。数月来,发射场参试人员谈论最多的,就是“零窗口”。“零窗口”发射是指将火箭在一定长度的发射窗口时间内,在紧贴窗口上沿的最优时间发射。根据测算,今天,天舟一号的发射窗口只有1分钟!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抛整流罩……巨幅显示屏上,火箭飞行的实时仿真动画,准确地显示着火箭的飞行状态。“船箭分离!”,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天舟一号“天空加油”演示动画这一夜,航天人书写了新的里程碑。此刻,离开长征七号火箭的陪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正独自向太空进发。对她来说,她的“长征”才刚刚开启。↓ 点我,发射天舟一号,给天宫二号加油↓↑ 点我,发射天舟一号,给天宫二号加油 ↑揭秘天舟一号:何以成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随着4月20日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一声巨响,天舟一号,这个隐匿了6年的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作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货运飞船顾名思义要承担为空间站运输货物和“加油”的重担,并负责将未来空间站里的废弃物带回大气层烧毁。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一号总设计师白明生说,从2011年项目立项,到如今一飞冲天,过去整整6年时间,天舟一号 “隐姓埋名”苦练内功,经历了上千小时测试验证,以及上百次大型试验考核。小编采访有关专家,试着揭开天舟一号的神秘面纱。“快递小哥”:载货比优于国际现役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只运货、不送人”,因此被一些媒体形象地称为“快递小哥”。“快递小哥”身高10.6米,体宽3.35米,体量与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相当,但肚大能容,运送相当于自身重量的6顿多货物不在话下,上行载货比优于国际现役货运飞船,快递货物经济实惠。 这也是我国建造货运飞船的目的所在。按照白明生的说法,未来,我们要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就需要输送航天员所需的生活工作物资,空间站运转所需的推进剂。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就是面向我国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物资运输补给任务的而全新研制的载人航天器。天舟一号是两舱结构,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白明生说,这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它货物装载以及提供能源、控制动力等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天舟一号之所以能运那么多的货物,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货架功不可没。这个货架的专业术语是“高效承载货架设计”。表面上看,这个货架和普通的书架类似,但根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的说法,其细节和构型都是经过多轮分析讨论的结果,货架采用一种基于蜂窝板、碳纤维立梁的梁板结构,还精心设计了一种大承载轻量化预埋结构,经过测试,三个这种结构就可以承载一台豪华轿车。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研究室主任黄震也提到,天舟一号要运送的物资中,不乏一些精密的仪器设备和宇航员用品,发射段受力又大,生怕磕碰,因此只用高强度的货架是行不通的。对于敏感的电子器件、机械硬件系统以及其它生活物资,科研人员通常采用“软包装”或类似方法来实现装载、运送。这种“软包装”与传统的硬连接不同,先将货物包裹在泡沫或气囊袋里,再一起固定在货架上,而非与运载工具的内部货架结构直接相连接。 这并不容易,说白了,货包设计,过硬不行,容易对货架进行磕碰,过软也不行,不能有效保护货物。黄震说,由于“软包装”为装载对象提供了一个柔软的、分布式系统的支撑,可以为货物的上行运输提供了更好的适应性和合理的货包绑扎方式。太空加油:首次在轨实施飞行器间推进剂补加就像汽车需要加油,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也需要“加油”,这项任务就由“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来完成。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研究室主任黄震说,在天舟一号之前,掌握了在轨推进剂补加技术的国家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其中,实现在轨加注应用的只有俄罗斯。欧空局、加拿大、日本等也在此方面进行着积极的研究探索,国际上在该领域的比拼从未停歇。 黄震说,在天舟一号飞行任务中,天舟一号将与目前正在轨飞行的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将实施我国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并计划开展多次推进剂补加试验,突破和掌握推进剂补加技术,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扫清在能源供给问题上最后的障碍。一个看似无关的对接机构,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实验室系统、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崇峰说,对接机构并不直接参与空间推进剂补加任务,但是它为补加任务提供了平台和初始条件。 张崇峰说,在轨推进剂补加,主要通过安装在对接机构上的4路推进剂补加液路浮动断接器来实现。这就相当于“加油的管路”和“油枪”都安装在了对接机构产品上。按照他的说法,“油枪”能不能准确无误地插入加“油口”,那就得看对接的初始精度了。张崇峰说,天舟一号要顺利地把推进剂供给天宫二号,两个对接机构必须对接得严丝合缝——这对空间交会对接的精度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快速对接:首次开展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在天舟一号之前,我国掌握的交会对接技术需要耗时两天左右时间,天舟一号将开展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将交会对接的时间控制在6.5个小时。 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天舟一号跨出了从“普通列车”迈向“高铁”的一大步,能做到更快、更舒适、更稳妥地运输货物。黄震告诉小编,快速交会对接的实现,有利于提高飞行器在轨飞行的可靠性,减少交会对接过程中包括轨道控制等在内的产生的资源消耗,同时,更大程度上地保障飞行器,主要是未来空间站的安全,方便空间站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6年前,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完成了我国航天器的首次太空交会对接;6年后,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要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交会对接,将再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张崇峰说,如果把神舟八号载人飞船对接机构称为第一代对接机构,那么,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对接机构可称为第二代产品,这是第二代产品的首飞。 两代产品的背后,是航天器吨位的差异。 神舟飞船和天宫飞行器都是8吨级的航天器,两者必须沿着质心轴线运动。捕获、校正后,两者要处于无偏心的位置,才能顺利实现交会对接。 张崇峰说,8吨级航天器的交会对接,已经是高难度动作了,但与空间站建设中所要涉及的交会对接相比,仍然是“轻量级”的。这就要求对接机构不断升级。新的对接机构,必须保证未来空间站建造阶段8-180吨航天器实现各种方式的对接。 更大型航天器的交会对接将会产生巨大的对接能量,对于对接机构的缓冲耗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张崇峰说,这也是空间站建设必须突破的一项技术。“牺牲”也不同:首次实施主动离轨受控陨落值得一提的是,天舟一号将在飞行任务结束后,经由地面飞控工作人员决策,将实施主动离轨,通过两次降轨控制,受控地坠落于南太平洋指定区域。 这也是中国航天器的第一次——实施主动离轨受控陨落。 形象点说,一般的航天器是“灯熄人亡”,在完成使命后,随着推进剂的消耗殆尽,也宣告着其寿命的尽头来了。 天舟一号却是“主动牺牲”,带着可能还未殆尽的能量,主动选择离开轨道,准备“就义”。 “牺牲”的地点也不同。一般的卫星是缓慢降轨,最终在大气层烧毁,有的不免就沦为了太空垃圾。 天舟一号则可以落到南太平洋的指定区域,既避免离轨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也将为打造洁净、安全的太空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漫画解析“天舟一号”· 1 ·添粥一号?天舟一号!· 2 ·靠个大肚皮,打通中国空间站最后一公里· 3 ·我是太空快递员,我骄(读“嚼 ”)傲· 4 ·其实“太空加油”才是俺的最大使命?· 5 ·为啥是第一?就是说再见也不走寻常路发射一艘货运飞船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相比于人们所熟悉的“神舟”载人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天舟”的到访某种程度上带着一些神秘色彩,它不载人,只运货,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在我国成功发射了11艘载人飞船,并将11名航天员安全送入太空之后,航天人才将这艘“运货”的飞船推上太空舞台。尽管亮相时间最晚,意义却不可小觑,天舟一号飞行任务被称作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一旦任务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就全面走完“第二步”,接下来就是第三步,即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这也是为何说天舟一号任务之后,我国将迈进“空间站时代”。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即将飞往太空,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空间科学和技术等试验验证。这些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对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又意味着什么呢?从外形上看,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并无太大区别,对门外汉来说,似乎都是两个舱体加两个“翅膀”——太阳能帆板。但细究起来,区别却不少,比如体格上,天舟一号就要“大”很多,这艘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负责抓总研制的货运飞船,是我国目前为止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航天器——如此才能运送更多的货物。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一号总设计师白明生看来,要搞清楚天舟一号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位置,还要从我国的载人空间站计划说起。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并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可以称作载人飞船阶段,主要任务是研制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到太空,开展空间应用实验并返回。在此期间,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完成首次载人飞行任务;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完成多人多天飞行试验任务。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第一步战略任务目标。  接下来是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一阶段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成功对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进行了验证。现在,第二步还剩下最后一项任务,就是天舟一号的飞行任务。  要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站,“人(航天员)”和“空间站”是两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空间站要运行,航天员要工作、生活,空间站运转所需的燃料即推进剂,以及人员相应的工作、生活物资必不可少,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运输工具,负责运输货物补给并为空间站“加油”——这个重要使命就由货运飞船担当。  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到现在,已经有了人员往返天地的工具,即载人飞船;能够实现航天器间的交会对接;能够保证航天员在太空工作一段时间,即一个月左右;甚至可以完成人员出舱活动——所有这些都是第三步建设空间站的基础。第一步、第二步是准备,目前准备工作即将完成。一旦天舟一号完成任务,便意味着我国具备了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我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前提。  首先是“补给物资”。根据白明生的介绍,目前的神舟飞船,一次除运送航天员外,还能携带300公斤物品。但未来航天员要在空间站长期工作生活,就必须储备大量的食物、水、氧气和备份材料——这就需要更大的货运飞船,一次性把几吨重的货物送上去——天舟一号一次能将不少于6吨的货物带上天。  其次是“补加推进剂”。事实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最大的亮点,正是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后,完成太空在轨推进剂补给,即我们通俗称谓的“太空加油”,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验证,为我国后续大型空间站建设奠定基础。这是国际公认的载人航天技术难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一号副总设计师徐小平告诉记者,目前仅有俄罗斯和美国有过类似的工程应用,国际空间站的这部分功能主要由俄罗斯完成。  徐小平说,“太空加油”和我们平时在陆地上加油并不一样,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之后,通过两个航天器之间产生的气体压力,把推进剂从天舟一号上源源不断输送到天宫二号上,虽然看起来和地面加油差不多,但要真正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一方面要保证两个飞行器能准确的对接,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密封的要求,不让推进剂泄漏。为此,科研人员研制出“可浮动”的浮动断接器,对接时允许一定的偏差,以保证更好的对接,之后再“锁死”进行“加油”。徐小平说,由于这些技术在地面没有办法模拟实现,所以必须要在太空环境中实际操作,才能够检验技术的可靠性,而这也赋予了天舟一号更艰巨的任务。  此外,天舟一号将与天宫二号将进行的三次交会对接,也是为未来的空间站建设做准备——第一次交会对接后将测试货运飞船对组合体的控制能力,第二次交会对接是从不同接口方向进行对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研究室主任黄震介绍,未来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与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后由货运飞船提供主动力,其目的主要在于尽量减少空间站动力、能源等消耗,延长空间站寿命;核心舱前后方向与垂直下方分别设有对接口,未来去往空间站执行任务的载人飞船或货运飞船很可能从不同方向进行交会对接。因此,第一次、第二次交会对接检验的,都是未来空间站运营所必须的能力。 更具看点的是,在最后一次交会对接中,天舟一号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在天舟一号之前,我国掌握的交会对接技术需要耗时两天左右时间,快速交会对接将时间控制在6个小时左右。 掌握该项技术,有利于提高飞行器在轨飞行的可靠性,提高航天员舒适性,进一步减轻地面跟踪、测控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另外,对于未来空间站来说,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可以快速处理,提高了应急能力,为未来空间站提供了安全保障。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初期将建造三个舱段,包括核心舱、实验舱I、实验舱II,每个规模20多吨,基本构型为T字形,核心舱居中,实验舱分别连接两侧,预计2022年前后建成。如今,随着空间实验室任务接近尾声,我国未来空间站的实景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文字/邱晨辉 张文军 王玉磊
蔡宁宁图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视频素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漫画/@地草莓 (个人公号:怪兽舰队)编辑/张力友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转载须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使用权的作品,未经授权不得使用,违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请联系。转载作品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中国青年报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中国青年报 最新头条文章
中国青年报 热门头条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首艘货运飞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