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何为诸心皆是非心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讲上海真如寺妙灵法师主讲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讲上海真如寺妙灵法师主讲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20:17:3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8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讲上海真如寺妙灵法师主讲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
正文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爱情实在是个老话题,不停地被各种文学和艺术手段在各种时间、空间里咀嚼吞咽,可却又总是让人嚼不烂咽不下,甚至噎食以致噎死者越来越多,周而复始,不断轮回。前几日和一个离异的朋友谈及爱情与家庭时,朋友痛苦地举了一个例子:他的孩子非常听话,在他的悉心教育下愈发茁壮成长,但现任女友的个性刚强,毛病一堆,让他最无法忍受的就是对他的不信任,这个不信任倒还并非不相信他对爱情的忠诚,而是不信任他对家庭的看法和对幸福人生的把握,细节比如到底晚上12点了吃西瓜对身体好不好,女生上厕所时接电话是不是有点行为粗鄙等等,如此,两人矛盾冲突愈发增加,几近分道扬镳。
人都是有个性的,三字经开篇第一句就说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第一个“性”指的是我们的本性、天性,所有人一体不二的与生俱来,第二个性则是指秉性,属于自然属性,先天娘胎里带出来的,男人有男人整体共同的秉性,比如刚强;女人有女人整体共同的秉性,比如温柔;小孩有小孩整体共同的秉性,比如贪玩;老人有老人整体共同的秉性,比如迟缓;等等。最后的一个“习”则是习性、习气,你好喝酒、我好钓鱼,高矮胖瘦、酸甜苦辣、生旦净末......人人各异,千差万别!古今多少事,最终皆成满纸荒唐泪,就是因为各种习气的交织、冲突、作用!习气主要在后天养成。所以说教养——依教而养,才能培养出健康的习性,也成为人格。归根结底,要想幸福,教养着实很重要! 情感关系里我们的习性都好去“管人”,因为我们从出生就一直受到的是“被管制”的教养,所以自然就养成了“管人”的习惯,这在心理学里有很深的探讨;“管人”再加上亲密关系里最容易发生的“近之不恭”,失败的种子基本上就算种下了。
在两个人的情感关系中,当彼此的亲密程度都突破了对方身心的自我保护层,开始进入对方深度的生命世界时,问题就开始不断地发生。所谓的“相敬如宾”变成了一句空话,自我习气里的不良成分开始肆无忌惮的随意释放,各种不顺眼、不合心意、不信任、不尊重逐渐取代了“人生只如初见”时的千种万般好,那时的礼貌、尊重、体贴、关照又是何其的自然,好一个郎情妾意,两心相依!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可见那句话是对的“在路上的时间久了,往往就忘了目的地。”,两个人在一起,到底是为了增加烦恼还是为了幸福安乐?相信没有人会选择前者,那么请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了自己到底要去往何方?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原来终归是自我习气的养成系统出现了故障。金刚经中有云: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原来这一个个生起的烦恼心,是非心,贪爱心都是情绪,随着习气而幻生幻灭,如同一把把的钢刀,从自己的生命中剔除幸福,任由烦恼不断的放大滋生,如此我们就会越来越觉得生命是如此的不如意,进而惊慌失措、伤心愤怒,甚至恐惧到伤害自他的身心。
回到朋友的案例,孩子如果确实教育的好,必定源于做父亲的从没有忘记和放下过自己的目的地,那就是“父亲的责任”,因为他和孩子的关系不可改变,必须承当,而且是必须正向的承担。所以在这个清晰的目标下,他所能做的就是无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任何问题,他都必须首先学会接受和正视问题,进而协调情绪和找到方法,力所能及的顾及孩子的感受,正向的处理面对,以期获得孩子的成长和自己的情绪的双赢结果。在这个问题上他没有退路,所以必须成功。
那么女朋友的问题呢,如果我们先天就告诉了自己“我可以失败”或者“不行就分手换人”,有了这样的心理模式,那么必定很难成功。
真正的爱情是没有退路的,提前设定退路的爱情注定会是一个失败的模型。 如同战役,如果先天就设定了失败的逃亡路线,那么就很不容易获得成功。更如同轮回,转来转去还在这里,失败的心理模型只会导致更多的失败,所有的借口说辞也不过只是自欺欺人的掩饰,妄图在原地踏步的现实上涂抹一层沧桑看破的油彩,去遮掩因为岁月逝去而导致的日益明显的伤痕。
破釜沉舟的心态也不仅只在打拼江山上适用,经营爱情亦复如是。真正的爱情没有退路,如同亲情,如此,我们会发现,我们必须而且只能主动积极的面对问题,如果不能改变别人,那就先经营自己,然后我们会发现,原来做好了自己,自然就改变了别人。这就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个没有退路的爱情心态,源于我们对幸福的真正渴求,而没有退路的爱情心态,又可以让我们主动积极的面对自我的习气,让我们从各种已经养成的失败习气模型中获得必然突破,诚如佛家有云:心净国土净,是心做佛祖。人连佛都能成,怎么会让自己得不到爱情的幸福?
能不能获得幸福,从来都不是问题,如何获得幸福? 就从没有退路的一念心态做起!随喜赞叹教堂里的婚前誓言,那都是没有退路的心态表达,只有先树立了没有退路,一定要和这个人走出幸福的心态,并且不忘记,那么所有的问题解决方案就会自然并按部就班的发生,套用句老修辞:幸福和美好就在不远的地方等待。
分享给好友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第一步 打开微信底部扫一扫第二步 扫下面的文章二维码第三步 右上角点击转发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evant
<li class="w first">从历史的角度来看,2017年有可能会为一些重大变化的“起头”,但不要期待很快就会有结果。文 | 韩福东来源:<li class="w first">习声回响,原声放送!<li class="w first">雾霾严重时你所在的省市公交车免费吗?<li class="w first">人的正常寿命是多少岁?按照密宗讲,是120岁.近代的虚云长老活到了一百二十岁.上次我去漳州佛光寺,妙智老和尚成就肉身菩萨...<li class="w first">前天,有微友发微信向“律师来了”咨询:我今年27岁,是一个全职妈妈,家在杭州.老公比我大5岁,也是杭州人,但他被公司外派...<li class="w first">不要去骗一个对你好的人,因为他不是对人人都好;一辈子碰到一个这样的人不容易.错过一辆车,可以等,错过一个人,也许就是一...<li class="w first">迪士尼新作《奇幻森林》今天跟大家见面了评分相当不错!老规矩,探片小分队提前试深浅总体上,这部电影还是很值进影院观看的单...<li class="w first">一中国女士从英国回来探亲,顺便带着她的洋老公和洋婆婆到中国旅游.这位女士有两个孩子,一个5岁,一个3岁,都是由她自己当全...<li class="w first">昨天,杭州的陈大姐接到前几天请假的保姆张阿姨从老家建德打来的电话,说自己的儿媳妇生了个儿子. 陈大姐连忙道喜祝贺,可是电...<li class="w first">就是他!他在三鹿奶粉事件中被记过处分,罚酒三杯后不降反升,当上了国家食药监局副局长、药品安全总监.而三聚氰胺案爆料人蒋...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以佛心度人,
以善言度身,
以厚德度世。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推荐)现代汉语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blogAbstract:'\t(推荐)现代汉语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原创:大时代 &&13:10 &智慧慈航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现代汉语佛经组织重译    我听说是这样。某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共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这时世尊于日初时。穿衣拿钵进舍卫大城乞食。在该城中。依次乞后。回到原处。饭吃完。收衣钵。洗脚毕。铺座而坐。这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就从座起。偏露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而对佛说。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众菩萨。善付嘱众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何住如何降伏自心。佛说。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您所说。如来善护念众菩萨。善付嘱众菩萨。你认真听。我告诉你。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这样住这样降伏自',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3,
publishTime:3,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1,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以佛心度人,\r\n以善言度身,\r\n以厚德度世。',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值得终身背诵的儒释道名言150句,拔高人生境界!
我的图书馆
值得终身背诵的儒释道名言150句,拔高人生境界!
&儒释道名言150句,拔高人生境界!
儒家经典名言50句——入世境界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
大意: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大意: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大意: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大意: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大意: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用心认真地复习了吗?
1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大意: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大意: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大意: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大意: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大意: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大意: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大意: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且不感到耻辱。
20、三思而后行。——《论语》
大意: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大意: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大意: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大意: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大意: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大意: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大意: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大意: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2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大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会先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大意: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3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
大意: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大意: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大意: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33、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大意: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34、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大意: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大意: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3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
大意: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大意: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大意: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享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3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
大意: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大意: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大意: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4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
大意: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4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大意: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4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大意: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4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
大意: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低下的位置上不要忧虑。
4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大意:君子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
47、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左传》
大意:多行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招致灭亡。
48、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春秋·左传》
大意: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4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传》
大意: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5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左传》
大意: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佛家经典名言50句——出世境界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
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金刚经》
南怀瑾: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4、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6、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7、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8、无有定法,如来可说。——《金刚经》
南怀瑾: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9、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10、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南怀瑾: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11、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
12、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3、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
南怀瑾: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14、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金刚经》
南怀瑾: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15、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金刚经》
南怀瑾: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16、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金刚经》
南怀瑾:不要著相,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17、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
南怀瑾: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18、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金刚经》
南怀瑾: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19、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金刚经》
南怀瑾: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20、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21、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金刚经》
南怀瑾:什么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说有一个法就有了,观念说空就空了。
22、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
南怀瑾: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3、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要法无我……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4、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金刚经》
南怀瑾: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25、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南怀瑾: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26、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金刚经》
南怀瑾: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
27、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金刚经》
南怀瑾: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个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
28、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经》
南怀瑾: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29、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南怀瑾: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
30、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
南怀瑾: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需要佛来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
31、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32、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无生法忍: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33、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34、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金刚经》
南怀瑾: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35、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
南怀瑾: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没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如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3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南怀瑾: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3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解析:菩提比喻智慧,明镜比喻清净心。本来清净,又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8、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六祖坛经》
解析:佛家主张,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佛性本自具足。
39、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
解析:禅家的真谛便是——自性本清净,只待明心见性。
40、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
解析:其实说的是:不着相,不动心。
41、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坛经》
解析:不修证,非佛法。
42、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六祖坛经》
解析:迷悟、凡圣,只在一念之间。
43、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坛经》
解析:若见世间过,即说明自己动了心、着了相,也失了慈悲之心。
44、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坛经》
解析:无念是不住念,无相是不住相,无住是随它去。如此,道便通流。三者是一。
45、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六祖坛经》
解析:念念流动即是道,而不是一念不生。不拒迎,念即流动。
46、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六祖坛经》
解析:禅定正义。
47、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祖坛经》
解析:意在言外,得意忘言。
48、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南怀瑾: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
49、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南怀瑾: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0、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经》
南怀瑾:世间法不空,与般若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为宝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盘的颠倒梦想。
道家经典名言50句——超世境界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2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大意: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大意: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28、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大意: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大意: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31、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3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大意: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33、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3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5、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大意: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3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大意: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37、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大意: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38、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大意: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39、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大意: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4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大意: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41、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42、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4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大意: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终会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4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45、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大意: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4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大意: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47、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大意: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4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大意:如果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会缺失。
49、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大意: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看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50、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列御寇》
大意: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人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
【附】儒道释词汇100个& |& 洞见中国文化精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当为儒、道、释三家。
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释家治心;儒家入世,道家隐世,释家出世之评论,这大体上反映了儒、道、释三家的基本特质和彼此差异。儒、道、释三家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论语》“孝悌者也,其为人之本与”。
养气:《孟子》中说“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包括“明道”和“积义”两个方面,即提高对道的领悟,以及道德修养。
礼乐: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从而得以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慎独:“慎独”:是一种修身境界。“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中庸:儒家把“中庸”看成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之道亦被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做一个有用的人才,要在其位谋其职。
正名:孔子最早提出。“名”就是名分,即你的社会角色。实际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要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在家庭,在社会,在单位,在集体,你是干什么就干好什么。孔子讲的正名和周礼相关。后代也把儒学称为名教。
天命:在《论语》中,天命就是天对人事的主宰,但孔子所说的天不是人格化的天。天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孔子说,君子要畏天命。另一方面,孔子又主张积极主动,“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李泽厚说“尽人事而听天命”乃儒学义理。后来荀子说“制天命而用之”,和孔子主张相去颇远。
六经: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汉族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南宋形成十三部儒家经典并称的局面。
君子:“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泛指贵族男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论语》中讲到了许多君子的品格。
圣人:“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儒家认定的尧舜禹等圣人是受到诸子百家的公认。
性善:出自《孟子》。孟子认为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而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荀子主张性恶论,与孟子针锋相对。
民本: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道统:儒家传道的脉络上接尧、舜、汤、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到了孔子形成儒家学派,传至子思、孟子。独存心法不见心传。这符合韩愈之说,我们现在的儒家思想遗失了心传。
复性:唐代李翱提出,成为圣人的一套学说;性是上天赐给每个人的,普通人若能消除情欲的蒙蔽,使性恢复原来的光明,就能成为圣人。这就是复性。
理学: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天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融合释、道二教部分教义与传统儒学的新思想体系。理学兴起于北宋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南宋朱熹集其大成。
心学:儒学的一个学派。最早可推溯到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致良知: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体用: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体”就是根本的,第一性的;所谓“用”就是从生的,第二性的。这是“体”与“用”的最简单最主要的意义。
三不朽:我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命题。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忠恕之道: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诚;宽恕。中国儒家伦理范畴,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反求诸己:最初的意思是,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孟子·离娄章句上》: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后来王阳明将其一用到心学,反求诸己与致良知相类。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影响深远。这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和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一般认为,格物致知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才在为理性知识而愁。”
知行合一: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相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苟同。指在为人处世方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拒绝苟同,在相互争论辩解中达成共识。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也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
内圣外王:“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追求圣人境界;“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事功。“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虽首见于《庄子》,但却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就连现代儒家的主张仍然如此。从原始儒学到汉代的政治儒学,再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两千多年里,时代在变,儒学的诠释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内圣外王”的模式里运思。
孔门十哲: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修身、治家、治国、平定天下,彼此间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这其中修身又是最根本的,《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道家(含部分道教)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为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全书分81章,共5000字。《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南华经:本名《庄子》,战国早期庄子及其门徒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道:最早由《道德经》提出。在道家学说中,道是宇宙的本体,道产生了世界;道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在道家著作中,道和一是同义词。因为道是最原始的,产生世界的一。一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说道是唯一的本源;其次,一说明道是一个整体,道是原始的事物尚未分化的形态。
无:无也是道的一个方面。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从无(道)生出来的,道的一个属性就是无。无不是绝对的空虚,无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说在道的层面,万物都没有产生,没有分化,没有名字,无象无状。
玄:出自《道德经》。玄一般指道的某一方面的性质,也可以代指道。
《老子》第一章多次提到“玄”字,自王弼以下,诸家多作“幽暗”、“深远”、“无形”、“不测”解。
自然:道家所说中的自然,不是一个名词,不是指现在我们说的大自然。《道德经》上说“道法自然”,意思就是道的运动和变化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强调的是万物自己发展,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道虽然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但道不是强加于万物的。道化育万物是让万物自然而成。
无为:出自《道德经》。“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无为的观念对古人治国、养生等影响深远。
玄德:出自《道德经》。《道德经》第十章中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就是道的一种特质:生育万物而不占有他们,有了功劳不自恃,养育万物却不主宰他们的命运。刘备,字玄德,就出自此处。
为道日损:出自《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
逍遥:出自《庄子》。逍遥是绝对的自由;达到逍遥的途径是,坐忘、心斋。不仅要忘掉外界物质世界,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体、感官、排除形体、知识,使自己与道为一。
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庄子·人间世》有寓言说: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专横独断的卫国国君的方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斋”,并指出这不是祭祀之斋,而是精神上的斋戒。“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坐忘:出自《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意思是说,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郭象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即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
齐物:“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中说“举莛与楹,历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
无用之用:出自《庄子.人间世篇》。意思为没 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庄子认为,有用的东西往往因为其有用而被夭折或扭曲本性,无用的却能近其本性。
真人:指古代道家、道教把修真得道(成仙),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常用作称号,如关尹子、文子、列子、庄子在唐代皆封为真人。
玄学: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三玄:魏晋玄学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这是玄学的三部主要经典。其中《周易》被称为“三玄之冠”
内丹:亦称“还丹”、“金丹”、“内金丹”、“大丹”,为道教重要的炼养方术。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内丹炼养之道,渊源于先秦以来稷下黄老道家的精气、行气、守一等术,是此类方术在实践和宗教化过程中发展成熟的产物。
参同契:全称《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包含着系统的内外丹理论的养生著作,有明显的黄老道家特色。东汉魏伯阳著,后被道教吸收奉为养生经典。其学说以黄老汇融周易、丹火之功于一体,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阐述炼丹、内养之道,证明人与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法则。不仅继承了道家养生学的理论,亦是中国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的发轫之作,如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其原理即从此书而来。因其涉及诸多学科知识,艰深晦涩,素以“天书”著称。
炁(气):也叫先天一炁,或原始祖炁。道教里指生天生地生万物的原始之炁,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炁由道衍生而来。道教认为,人在出生时,炁就由天地之间降入人身;人若想求得长生,就必须修炼此炁,使其永保不失,返还虚无,使人身与道相合。“炼精化炁,炼炁化神 炼神返虚 炼虚合道。”
精炁神:道家将“精炁神”称为人身三宝。《玉皇心印妙经》云:“上药三品,神与炁精。”精炁神为人身修炼之三品上药,彼此互相依存,三宝若失其一,人即死亡。又有先天三宝与后天三宝之说,先天三宝即先天真一之精、先天真一之炁和先天真一之神,又称为元精、元炁和元神,后天三宝即呼吸气、思虑神和交感精。修炼所用,为先天三宝;常人所用,为后天三宝。后天三宝,乃由先天三宝变化而来,故此修炼之时,须将后天返为先天。后天三宝转化为先天三宝,则大丹可成,而生死可了。
抱朴子:《抱朴子》东晋葛洪所撰,分为内、外篇。今存“内篇”20篇, “外篇”50篇。抱朴源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抱朴子内外篇凡八卷,内篇论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纯为道家之言;外篇则论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词旨辨博,饶有名理,要皆以黄老为宗,世以为道书之一。
道藏:道教书籍的总称,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及六朝以来道教经典。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版本,原来收藏在北京的白云观,如今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体现,得道成仙是道士修行的目标和最后归宿。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而来的三清尊神。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创造了天廷及其皇帝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也创造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八仙等“散仙”。
三魂七魄:魂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教称人之魂魄由“三魂七魄”组成。三魂:一曰胎光,二曰爽灵,三曰幽精。七魄:第一魄名尸狗,第二魄名伏矢,第三魄名雀阴,第四魄名吞贼,第五魄名非毒,第六魄名除秽,第七魄名臭肺,见《云笈七签》卷五四。
三清: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三清是开天辟地、历劫度人、传道授法的大神。遍布中国各地的道教殿堂多称为“三清观”。
性命双修:性指人内在的道,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人外在的道,身体、生命、能量、命运、物质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心身全面修炼。黄老列庄、远游、参同契、悟真篇等书都有关于“性命双修”的论述。人的生命实际上是两个生命即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的双重融合,人们通常说要身心健康,亏其一即残缺不全。所以性命二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两大要素。
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义为上求菩提(佛果),下化有情(众生)。因为菩萨的觉行不圆满,所以还要上求佛果。
四大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
二执二空:我执(又名人我执),法执(又名法我执)。
二乘:声闻乘,缘觉乘。缘觉,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声闻,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
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名三宝。
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阿含经: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又称阿鋡、阿含暮、阿笈摩等,意思是“辗转传说之教法”“集结教说的经典”。意译为“法归”“无比法”“教”“传”等,指此类基本经典为佛陀教说之所持、所归、所聚。共有四种阿含经——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也有五阿含的说法。
业报:此为佛教之重要基本观念。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业报有善、不善、无记三种,善得爱报,不善得不爱报,无记则不报;此即佛教所主张之必然业报法则。于此法则中,业不但为受身因缘,万物亦从业因生。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心经》中说五蕴皆空。
五明五浊: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此经汉译本有三种:《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华严经》被称为佛经里的经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
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 cchedikā praj?ā pāramitā 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
唯识学:是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之一,是继大乘中观学之后印度佛学的主流与核心。从3到7世纪的500年中,唯识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优势,对其他各种思想与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识者心之别名。'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宣说“一切唯识所现”,所以又被称为唯识学派。
禅: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六根六尘: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中有胎、卵、湿、化的四类众生。佛教讲究轮回之说,认为人死后,会进入来生,即轮回。依平生所作善恶,会有六个可能的去处。这就是六道轮回。
十法界:佛陀,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十二因缘: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般若: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钵罗若”,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或“般若波罗蜜”。意译“妙智慧,微妙智慧”。般若这个智慧包含六种,就是所谓的六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第六种是观照般若。六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六波罗蜜:即六度的异名,菩萨欲成佛道应当修行的六种行持,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缘起性空: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
真空妙有:性宗谈空、相宗说有;空是真空,有是妙有;也可以说缘起(妙有)性空(毕竟真空),性空缘起。因为真空,才能缘起妙有。就是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非有,不碍真空。空有不二,即空即有,即有即空,有与空之间并没有绝对。
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译意是无量光、无量寿,故亦称无量寿佛。
涅槃:涅槃又译为般涅槃、波利昵缚男、泥洹、涅槃那,意译为圆寂、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
藏经:藏经就是佛教三藏典籍集成之总称,或称“大藏经”。
无为法有为法:无为法是圣智所证的真理,没有因缘的造作。即断了烦恼,证得清净自在的理法(又名无漏法)。有为法,是因缘造作的世间法,有烦恼,不能清净。
佛陀十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侯罗密行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
发菩提心:佛经上说过,发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广修无量善法。第二是悲心,广度无量众生。第三是直心,正念真如。华严经云:“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因心直则真,心真则志愿坚固,信仰便始终不转移,而能勇猛精进地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
中国佛教十宗:成实宗,俱舍宗,性宗,相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心皆为非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