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苏军和德军要用德军的面部模型

二战中当德军闯入苏军野战医院 场面残酷
&gt花絮片段
电视不播的
真相在这找马鼎盛:二战时德军战斗力比苏军强很多
日 10:33来源:凤凰网读书
作者:马鼎盛
'正在加载中...'
阅读提示:我们在回顾二次大战当中的时候,当然德国是战败的一方,而且纳粹德军是邪恶的一方,希特勒是一个杀人狂魔。但是在这个历史的背景之下,并不妨碍德军打过很多胜仗,甚至在打败的时候,也是它的伤亡比苏军要低得多。
(资料图)
凤凰卫视7月8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马鼎盛:各位好,欢迎收看《开卷八分钟》,我是马鼎盛。今天介绍一很奇怪的书,这本书名都奇怪,叫《被遗忘的士兵》,怎么被遗忘的士兵呢?据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看到的苏德战场上边的回忆录,那是汗牛充栋,太多了,绝对看不过来。但是我在书店为什么挑这本书呢?就因为它很有特色,特色就是党卫军一个军人写的。有的以色列的一些人士,就千方百计去找这些负有血债的党卫军。唉,这哥们不怕,反而要写,以他一个很全新的一个角度去写这么一本书,我觉得值得一看,而且这是中国内地出版社出的,它有一个很过瘾的一个评述,这个评述让我们非看不可。他说普通士兵的视野将提供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觉,来解读这场人类战争上空前的屠杀,让读者对于战争、人性和人类历史都有一个更加深刻和客观的领悟。那么看来这个新华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可是比较权威的出版社,看来内地对出版物的开放力度还是大了很多,肯允许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战争。联想起最近胡锦涛主席和梅德韦杰夫总统他们有一个共识,就是说要把二次大战的真实情况还原,真实情况我想就是多角度了,立体地去看二次大战,就不单是从胜利者的角度去看。
有一句名言,就说&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刘少奇也有一句名言就是&历史是人民写的&。这历史有时候怎么会让一个纳粹德军写呢?这很奇怪,但是没关系,我们看一看,多角度去理解一下历史。其实这个德军也是说来话长,他本身虽然是1942年17岁小伙子,嘴上没毛,就报名参加德军了,但其实他的父亲是个法国人,他母亲是个德国人,所以他兜兜转,到1945年被盟军俘虏了以后,人家马上问他说你到底是哪人?是德国人还是法国人?他说我也不知道,他说你不知道,好,那就算你是法国人,欢迎你参加法军。唉,这纳粹德军一下就变成法军了,好,那不管他比较奇异的身世,我们就看他这个战斗历程。虽然他是一个大头兵,靠两条腿走遍了俄罗斯大地的大头兵。但是他毕竟是亲身经历了哈尔科夫战役,经历了著名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还经历了库尔斯克大会战,这可了不得,经历这么多会战不简单,更不简单是没死,而且没怎么受伤,活着挺好,回来了。能在战场上活过来的老兵就是有资格去讲战争的,他讲出了一个大家都不太愿意去看的事实,是什么呢?
他认为&&不知道真的假的&&他认为,说德军的战斗力比苏军强很多,他虽然是一个小兵,他的视野不过是方圆数十里,他所接触的只是一个连,充其量是一个营这样的战斗,但是他有发言权,他说他那两个连,就几百人就能击溃几倍于他的苏军,我们看不到他有什么强大的火力支援。当时在1943年、1944年,特别是1945年,制空权已经是苏军的了,那么制空权没有了,你的炮如何呢?炮也是两倍、三倍、四倍是苏军的占优势,它的步兵连,步兵营充其量只有迫击炮,顶多有机枪,然后就是手里的冲锋枪和步枪了,就靠着这点火力,手榴弹,居然能够击溃数倍的苏军,那么在他的角度。在这个库尔斯克会战的时候,它是八百人打败两千人。
所以他就根据德国的战报说,在整个库尔斯克战役当中,有一个方面是8万德军击溃了40万苏军,这个是有历史记载的,靠什么?我想就是靠纪律,德军的纪律是相当不错的,他写了一个亲身的体会,是什么呢?是被俘了以后,整个德军被俘了以后,他们的纪律还是非常之肃静,肃静到什么地步呢?肃静到还是把一些罕有的帐篷和热的食物先让给伤员。肃静到、严肃到一个军官在受到盟军指挥,说你们这帮俘虏给我集合起来,他一声口令,马上大家就非常整齐地,虽然是衣衫褴褛,虽然是血迹斑斑,缺胳膊断腿,还是能够很快地排成行列。这个纪律性是德军一个传统,就几百年来,普鲁士军团传到国防军这一个传统。虽然他是十七岁当兵,经过很短的训练就上战场,但是做出整个德军的战斗力,还是比较高的,要不然的话,也不可能小小的一个德国几千万人,居然能够在一年多长的时间里边,把这个一亿多,接近两亿的苏联人打败,一直打到莫斯科,一直打到斯大林格勒,这是事实。
我们在回顾二次大战当中的时候,当然德国是战败的一方,而且纳粹德军是邪恶的一方,希特勒是一个杀人狂魔。但是在这个历史的背景之下,并不妨碍德军打过很多胜仗,甚至在打败的时候,也是它的伤亡比苏军要低得多。我们看到统计就知道,八百万德军的伤亡,换来了两千多万苏军的伤亡,这是一个铁的事实。所以我们不怕看敌人,德军是我们的敌人,当时中国是盟军,是反日、反德、反法西斯的,但是敌军内部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这一个德国士兵,他并没有很强烈一个政治的概念,他只是叙述历史,我想新华出版社出这本书也有这个含义,就对未来的战争我们要知己知彼,了解敌人。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哲]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性福潜规则:少妇的招数
读书名博: |
&&&&&&&&&& |
一周图书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为啥德军哪怕最普通的士兵都可以配备制式的高筒马靴?无论一战还是二战,当然苏军也是这样,但英军、美军都不会这样穿,貌似只有到了军官级别才有高筒皮靴穿,甚至二战当中英军像日军一样都用绑腿,这是什么原因呢?希望从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多方面解答~~
苏德都是比较寒冷的地区,东欧的道路交通远不如西欧发达,俄罗斯的泥浆地只能穿长筒靴才能保证脚部干燥(这对防止冻伤非常重要),系鞋带的短靴货绑腿在这些地方根本寸步难行。
可能题主印象中苏军是这样的长筒靴德军是这样的长筒靴实际上苏军也会这样(应该是1942,42年冬季)冬季的长靴这样皮鞋+绑腿德军也有这样皮鞋+绑腿也有这样伞兵矮腰靴以及非洲军团的高筒帆布靴也就是说,根据需求的不同,在能承受范围内,苏德两军并不仅仅配发长筒皮靴。但是相比英美,苏德更偏爱长筒靴是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头发现 曾锴 网友的答案已经很详细了,我就再作一点补充。二战之前,各国军队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训服和常服是同一套,这使得既要有作战服装的功能还要有常服的美观,本身俄国德国就有大陆军的传统,因此皮靴作为传统之一被广为继承。在实用性上,德军的作战服+皮靴是能相当好。战争中后期美军率先区分了作训服和常服,常服着皮鞋,而作训服重视功能性,适应性良好的矮腰皮靴被大量装备,并随着战后美国军援普及至今。苏联/俄国对皮靴的偏好也有特殊原因。相比来说,俄式皮靴比较轻便,便于步行。也能适应俄罗斯的自然环境。俄军还有一个极富特色的装备——裹脚布。俄防长宣布军队年底停用裹脚布 已使用3百年在苏联红军和当今的俄联邦军队,新兵入伍后的第一课便是要学会穿高筒靴、缠裹脚布。俄军裹脚布一般分三种:夏季穿的薄棉布制的、冬季穿的绒布制的,以及在北部寒冷地区使用的毛料制的。其形状为长方形,长约90厘米,宽35厘米。缠裹脚布可是有大学问,应从脚尖部位开始缠,然后层层绕紧,这样在行军时既不会松动,也不会磨脚。乌克兰一家媒体曾列举裹脚布的三大优点:一是干得快、且制作简单(可以利用手边的布料改制,比做袜子简单得多),二是比袜子耐穿;三是可使宽大的鞋子合脚。 裹脚布+皮靴,可以适应俄罗斯冬季的气候(厚裹脚布+靴筒里塞稻草)。因此,至今俄罗斯军队仍然广泛配发高通皮靴作为作战靴。
这个跟军队现代化程度、战场环境、战争指导思想有很大关系。首先要解释一下,德军并不完全是配发高帮皮筒靴,是根据军种,机械化程度,战场环境而定的。解释用图均出自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版权所有。左:少将,第17步兵师,阿拉斯,1917年4月中:中士,第22重炮团,康布雷,1917年11月右:一等兵,第10巴伐利亚预备团,恩河前线,1917年4月按照上图划分,是军官和士官使用高帮皮筒靴,普通士兵使用绑腿。两位军官的皮靴还有一些区别,将领的要保养得好一些,士官的要粗糙一些。实际上,使用高帮还是短帮并不完全是由军衔决定的。看下图:一战东线德军E1:二级准尉,第66宪兵分队,基辅,1918年6月E2:轻步兵,第153自行车连,乌克兰,1918年6月E3:二级准尉,第27轻步兵营,坦佩雷,1918年4月步兵准尉(军官)还是绑腿,宪兵准尉是皮靴(军官),自行车兵(士兵)却是皮靴。可以总结为,对于德军来说,凡是有代步工具如马匹、车辆、自行车的,都穿高帮皮军筒靴,凡是需要步行行军的,都穿一般靴子加绑腿。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当时世界上的军事实力划分,首先是日不落的英国,然后是欧洲大陆的法国、波兰、奥匈、德意志、沙俄等。而大洋彼岸的美国主要效仿英国。英国有广泛的海外殖民地,其中主要是在亚洲印度、东南亚和非洲中部、南部。在亚洲和非洲作战的军队,首先考虑的是军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颜色上大多数采用沙漠黄、咔叽黄(符合沙漠环境的保护色)。其次是考虑到在潮湿,高热环境里行军作战时对士兵的脚的保护,英军均采用短帮军靴搭配绑腿或者棉袜子的组合,非高帮的军靴可以使足部运动更加灵活自如,在长途行军过程中可以很好的防止血液聚集在大腿导致的疼痛,此外透气轻便,便于拆卸和清洗,在被打湿以后便于晾晒。由于英军在一战以前的派遣军队主战场不在寒冷湿润的欧洲大陆,而是在非洲,印度这样的国家,所以根本没有考虑过笨重,且专用于对付沼泽、灌木、冰雪环境的马靴。来看一些图片——A:正规军,1914年A1:二等兵,第19步枪旅皇家威尔士步枪第2营A2:二等兵,第5骑兵旅第2(皇家苏格兰灰马)骑兵团A3:炮手,皇家野战炮兵无论有没有代步工具,步兵都用绑腿。F1:C·E·佩雷拉少将,第2正规师司令官F2:刘易斯机枪枪手,本土军第50(诺森伯兰)师达拉谟轻步兵团(奥克兰主教步枪团)第1/6营F3:“投弹手”,第51(高地)师苏格兰高地警卫团第1/6营,地方部队由上图又可以看出,在英军中,有代步工具,不需要长途步行跋涉的高级军官,使用高帮军靴。但是佩雷拉少将的军靴后面有马刺,所以是专门骑马才用的马靴。英国海外殖民地、英联邦国家的情况:非洲巴勒斯坦一战末期到二战初期的美军军服基本上都沿袭了英军军服的特点——炒菜锅钢盔,绑腿,高立领。只不过美军没有使用沙漠黄军服色,因为美军在美西战争一直到一战之间关心的焦点并不是非洲,而是太平洋诸岛、菲律宾、古巴等,所以他们广泛偏向采用咔叽绿,咔叽黄和橄榄绿。所以,可以总结,在一战中,能够有代步工具,不需要长途行军的一些军官使用高帮皮质军靴,骑马的用马靴,需要步行的步兵一般使用短帮军靴,搭配以绑腿和棉袜。这时候采用高帮还是低邦主要是取决于战场环境和军队机械化程度。再来说二战。二战德军是最早提倡摩托化、机械化的军队。大力推动军队从骡马化向摩托化过渡,一些部队甚至达到机械化。摩托化是指行军靠车辆,作战靠徒步,机械化是指没事就坐装甲车、坦克。一战后到二战中,德国境内修建了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德军的摩托化步兵装备了从自信车、摩托、三轮摩托、双座轿车、四座轿车、大众82搜索车、欧宝勤务车、奔驰军官车、斯太尔指挥车、奔驰、欧宝中卡、大卡、到各吨位级半履带运兵车3.5吨/8吨、骡子运输车一类的运载工具;其坦克部队和突击炮部队,还可以捎带搭载步兵机动,而250,251装甲车专门用于搭载步兵,又生产了射击、防空、喷火、渡桥、反坦克等多种型号,几乎已经实现机械化。半履带式装甲车搭载突击炮兵。关于二战德军行军的影像记录里,军队快速机动的时候,很少有看着士兵排成队跟着车辆跑的,要么是骑摩托,要么就是坐卡车,装甲车,要么就是在坦克上。更不会出现英军那种一边吹口哨,奏风笛,一边踩着节拍大踏步的行军。(见《远方的桥》)。德军自行车连德军摩托化步兵英军历来认为士气和勇气很重要,所以发给军队的步枪是单发的,要求神枪手一枪放倒一个敌人。行军是缓慢的,最好中途还可以坐下来喝喝茶。过去就是用这种方式唱着歌在滑铁卢打败了拿破仑,所以直到二战他们都不是很看得起德军高速闪击东跑西跑的贼一样的指导思想。而德军主要作战思想是闪击,闪击战要求步兵快速机动,出奇制胜,要快速机动必须依靠交通工具,而不是甩火腿。自从有了代步工具以后,就要考虑不是对腿部的血液循环的解放,而是对腿部的保护了。此外,苏德军队主要是立足于欧洲战场作战,要面对的环境有灌木荆棘、泥潭和沼泽、冰雪、碎石块、铁丝网。这些都非常容易对小腿造成伤害,因此高帮皮筒靴可以很好的起到御寒、隔水、防护的作用。但是考虑到其笨重的性质,高级军官一般使用特殊材质,如小牛皮订做的更轻更薄的皮靴,只是为了用于搭配马裤,而除了机械化步兵以外的坦克兵、突击炮兵、伞兵都不使用高帮皮筒靴。德军统帅堂装甲掷弹团:军官使用筒靴,士兵没有使用。因为装甲掷弹兵主要是跟随在突击炮后行动的。其次,军官穿的标准制服是马裤,所以配马靴,士兵穿的是筒裤,所以配一般皮靴。大德意志师左边为步兵,使用高邦皮军筒靴。中间为宪兵,同上。右边卫高射炮兵,使用一般皮靴。1、2两位步兵都没有穿马裤,还是穿了马靴。波兰战役:机械化步兵快速机动,闪击需要,皮靴——荷兰、比利时:高纬度、低地国家,御寒防水需要——法国:坦克兵是短帮靴子,步兵(中)是高帮马靴配马裤。二战德军山地部队:由于登山需要,无论军官还是士兵,均不使用高邦皮军筒靴,而适用加厚底板的登山靴。二战德军伞兵部队由于跳伞的需要,作战服均不使用马靴,而使用伞兵靴。二战德国非洲军:由于防沙和透气的需要,采用高筒系带靴,比皮靴略微轻便。再来看二战英军:英国本土:欧洲大陆:诺曼底:印度及缅甸:综上,英军是一辈子都不打算骑马的。我们有航母,战列舰,兰开斯特,甚至有这个——所以,要马和马靴作甚?二战苏军:苏军中,高筒皮靴的使用率比德军高很多,无论军官还是士兵,无论摩托化、机械化还是非摩托化、机械化,在苏军中是皮靴搭配绑腿,皮靴占多数,绑腿占少数。首先,这个很符合老毛子粗线条的性格,其次其丰富的资源可以供得上这样高成本的装备生产,最重要的是,苏联地理环境寒冷,多泥潭,沼泽,雪地,对保护士兵的腿不被冻伤,划伤,筒靴是非常必要的。军礼服:骑兵,近卫步兵:远东地区苏军:美军在二战前沿袭了英军的传统,在二战中后期,派往欧洲战场的士兵使用了绑腿带,相当于介于高筒皮靴和绑腿之间的一种折中发明。而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海军陆战队)全部用短帮军靴。奥马哈:突尼斯:西西里:太平洋战场:菲律宾:看看菲律宾美军,除了绑腿带和汤姆森冲锋枪,其他的一切都是英军的翻版。这就是二战开战前美军的样子。最后,可以做一个总结——英军到二战中叶的时候军事思想都还没有进化到步兵完全摩托化,机械化并主要针对欧洲大陆战场这一步,也不怎么需要闪击作战快速机动,主要还仰赖海空军,主要关心非洲,印度,东南亚的利益。因此英军不太需要高帮军筒靴,几乎没装备。并且英国倚重海军,海军都是穿皮靴筒裤,所以很少接触大陆上平原作战用的骑士马裤,不穿马裤自然就配不上筒靴。欧洲大陆适合平原作战,在二战以前骑兵运用广泛,骑兵一般都要穿马裤,马裤必须搭配筒靴加马刺(即马靴),即使不配筒靴也一定要束腿。因为骑马的时候不能穿短帮靴,小腿肚反复和马肚子摩擦,如果不束紧裤腿,时间长了裤腿就会像一张砂纸一般对人和马相关部位都造成磨损,并且由于马蹬、马刺的存在,裤腿一定要束紧,否则遇到大的动作或者上下马容易挂伤。二战时,德军非常仰赖机械化步兵,并且主要在欧洲大陆比较寒冷的地带作战,除了非洲军以外,高帮军靴主要用于机械化步兵和骑兵部队,但是空军、海军、炮兵、坦克兵、突击炮兵、装甲兵、潜水艇兵、伞兵、山地部队为行动便利,未全部采用高邦皮军靴。苏军基本上全部采用高邦皮制或者人造皮革的筒靴,少量士兵使用绑腿。主要原因是军队长期在高纬度地带寒冷环境里作战,御寒需要。同理,德军东线部队机械化步兵,也采用高邦皮制或者人造皮革的筒靴。美军沿袭英军的传统,整个二战中,主要在太平洋战场作战,除了在阿登地区之外,其它都是在欧洲不寒冷的地带作战,用不上高筒皮靴。美军发明的绑腿带非常高能,是介于英军不穿皮靴(伤脚,不御寒),苏军全是皮靴(笨重,昂贵)之间的一个灵活设计,并且非常便于装备和使用,成本低廉。马靴是欧洲平原作战的骑士时代留下的一种产物,除了好看、精神之外,其劣势是笨重,伤脚,造价高昂,英国的船长和美国的牛仔都不怎么买马靴的账,中国和日本也是。用马靴的大多数是一些有骑士传统的国家。所以马靴并不是先进、发达的象征。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鞋子的功能更加完善,分类更加细化,服装和其它辅助工具亦能很好的起到对小腿、踝关节、足部的保护作用,所以,马靴必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只留在仪仗队中作为一种纪念。美第三步兵师美海豹突击队“我们有悍马,却就是不穿马靴!”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外面的世界 - 互联网专栏苏德开战后苏联人曾拿牛奶面包夹道欢迎德军
德军坦克开进苏联
  本文摘自《闪击英雄》,[德]海因茨&古德里安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希特勒的军事会议,是在罗弗伊鲍里索夫(Novy Borissov),中央集团军总司令部里面举行的。出席的人有希特勒和他的副官长希孟德、博克元帅、霍斯和我,还有OKH的代表陆总作战处长豪辛格上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单独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且谁也不知道旁人说些什么。不过,博克元帅、霍斯和我三个人,都是一致主张应立即向莫斯科进攻的。霍斯说他的兵团要到8月20日才能够继续前进;我对于我的兵团所定的日期是8月15日。大家都说完了以后,希特勒才召集全体会议,开始发表他一个人的高论。他认为列宁格勒附近的工业区是他的最主要目标。至于莫斯科与二者之间,孰先孰后,他却还没有决定,有好几个原因使他倾向于后者:第一、因为南方集团军似乎已经在该地区建立了一个胜利的基础;第二、他相信乌克兰的原料和农产品,对于尔后的作战有很大的重要性;第三、他认为克里米亚(Crimea)是苏联用来轰炸油田的空军基地,所以必须予以铲除。他希望能在冬季刚刚开始的时候,再来占领莫斯科和哈尔科夫(Kharkov)。而对于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战略问题,在那一天的会议中并没有得出一个具体的决定。
  接着会议转而讨论一些更琐碎的小问题。与我这个兵团最有关系的决定,就是不撤出艾尔雅突出地带,因为是否需要它作为攻击莫斯科的跳板,现在还不能确定。我特别提出由于尘土过多的原因,我们的战车引擎都已经磨坏了,所以要想再做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那么必须赶紧予以更换。在几经讨价还价之后,希特勒答应拨300具新战车引擎补充整个东线。这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至于说到新的战车,我们一辆也看不见,希特勒完全把它们控制了起来,以建立新军。在辩论中,我说为了克制苏军在战车方面的数量优势,我们的战车损失必须迅速地加以补充。于是希特勒说:&假使我早知道你那本书里面所列举的苏联战车数字是真的,那么也许我就不会发动这个战争了。&他所指的就是我那本在1937年新出版的《注意!装甲车!》,在那本书里我估计苏军在当时的战车实力是1万辆。当时的陆军参谋长贝克将军和书籍审查当局都不同意我这个数字。我花了不少的工夫,才勉强地把它印了出来,实际上当时情报机构方面的估计认为苏联已经有了17000辆战车,所以我的数字实在是很谨慎的。在政治方面,学鸵鸟缩头的办法,根本不能够避免危险;可是希特勒和他的重要高级顾问们,却都喜欢采取这个办法。他们对于显而易见的危险,都有意装瞎子,而倒霉的却是我们在前线作战的部队。
  当我飞回自己的司令部的时候,我还是决心做攻击莫斯科的准备。
  回到司令部之后,我才知道第九步兵军因为看到苏军在包围圈东南角上的叶尔莫利诺(Yermolino)地区实行突破,就不免慌张,于是撤离了莫斯科公路,结果遂使8月3日已经被围困住了的苏军,现在都有脱逃的可能。8月5日一早我就赶到第七步兵军方面,并且沿着莫斯科公路视察,希望把我们包围圈南面的所有漏洞都塞好。在途中我经过第十五步兵师的部队,找到了他们的师长,把当前的情况与他讨论了一番。于是再到第一九七步兵师的师部,该师师长麦尔拉丙根将军(睷abingen)向我报告说,包围圈已经不完整,至少苏军可以用火力来控制莫斯科公路。到了第四装甲师,知道了第三十五战车团的战车已经换了班。我立即用无线电通知第二十四装甲军的军部,命令他们负责保障莫斯科公路的安全,于是就再转回第七军的军部。该军已经命令第二十三步兵师的搜索营去防止苏军突围。很明显的这个措施还不够,于是我就同该军的参谋长,克利布斯上校()一同到罗斯拉夫尔去。(克利布斯也是我的一位老朋友,后来在1945年春天,他接替我做了陆军参谋总长。)在那里,我碰到了克劳瑟中尉所率领的第三十五战车团的第二连。他们刚刚退下来休息,连长却还在前线上与敌人周旋。一直到那天上午为止,这个连已经击退了敌人好几次突围企图,并且击毁了敌人的一些炮位,俘虏了好几百个敌兵,现在才奉命撤回休息。我马上就命令这支可靠的部队立即再上前线,占领他们原有的阵地。接着我又命令第三三二步兵团的第二营去防守阿斯提克的桥梁。最后也把留在罗斯拉夫尔的一些高射炮兵单位集合起来,在我个人率领之下开往前线去。当我到达阿斯提克的时候,正看见几百名苏军由北面向它移动,他们立刻被驱散。在过去两天内,这座桥梁已经修复了,我们的战车立即驶过桥去,把敌军的突破企图完全打消。在战车部队与第一三七步兵师取得了联络之后,我又回到第七军的军部。在那里我命令该军的军炮兵指挥官马提内克将军()&&他是一位诚实可靠的,负责监视沿着莫斯科公路一线的各个危险地点。然后我就飞回我的兵团司令部,用命令通知第九步兵军与马提内克战斗团取得联络。
  我告诉我的幕僚准备一个向莫斯科进攻的计划,大致如下:装甲军放在右翼,沿着莫斯科公路前进;而步兵军则担任中央和左翼攻势。我表示攻击的重点应放在右翼方面:在莫斯科公路的两侧,攻击苏军比较脆弱的防线,然后再由斯帕斯&地曼斯克至怀斯马(Viasma)之线,席卷苏军的防线。我希望能与霍斯兵团互相呼应,一直在开阔地带进展到莫斯科。由于这个观念,所以我拒绝了陆军总部在8月6日要调回我的一部分装甲师的要求,OKH想将他们用于去协助远在后方的攻击。
  到了8月8日,罗斯拉夫尔的战役多少可以说是已经结束了。我们一共俘获了38000人、200辆战车和200门火炮。这要算是一场相当令人满意的大胜利。
  不过在向莫斯科发动总攻,或是其他重要的作战之前,还有一个先决的条件必须达到:我们在克里切夫地区的深入的右翼,必须要有安全的保障。同样的,在第二军团向罗加乔夫发动攻势以前,这也是一些必要的措施。集团军总司令博克元帅也和我的意见相同,反对把我的装甲部队抽调一部分去支援第二军团,因为中间的距离实在是太远(罗斯拉夫尔到罗加乔夫距离为125英里,来回就是250英里),装甲车辆的损毁实在是得不偿失。我们都认为向莫斯科挺进是目前当务之急。虽然如此,但是在OKH的严令之下,集团军总司令部还是一再命令我抽调少数战车开到普罗普斯克去。最后第二十四装甲军军长盖尔将军想到了一个应付的办法,为了一劳永逸地解除右翼的威胁,他主张攻击在克里切夫以南米罗斯拉维特齐地区的敌军,这样也同时可以策应第二军团。我批准了这个计划,并且设法说服集团军总部也表示同意,这样就应付过去了。
  8月8日,我去视察罗斯拉夫尔内外和它南面地区的各军师部。9日,第二十四装甲军发动攻击,我同第四装甲师一同前进。第三十五战车团和第十二步兵团配合得非常好,和演习差不多,而施耐德上校()的炮兵也出了不少的力量。
  当地老百姓对于我们似乎非常欢迎,乡村里的妇女用木盘子装着牛奶、面包和鸡蛋,送给我们吃。并且拦着我的车子,一定要吃完了才准我们走。可是不幸得很,这种可爱的景象却不能够维持得太长久,当我们部队把军事管理的权限交出了以后,所谓&帝国委员&(Reich Commissars)们就开始对苏联人民作威作福。于是一切同情德国人的思想都给他们赶跑了,苏联人民开始组织游击战,弄得四处都不安静。
  第二装甲师本是陆军总部所控制的总预备队,现在因为我们所不知道的理由,已经在8月10日开始调往。
  第二军团在戈梅利地区的前进,在过去几天之内并不顺利,因为道路都没有路基,所以更可以证明我们的看法是对的,幸亏没有把装甲师调到那个地区去。
  到了8月10日,我所属各部到了下列的位置:
  第七步兵师在恰托维特齐(Chotovitchi)的南面地区;第三、第四两个装甲师正在攻击米罗斯拉维特齐的西南面;第十摩托化步兵师在米罗斯拉维特齐;第七十八步兵师在斯洛博达,其前卫到达了布强(Buchan);第一九七步兵师在阿斯托费亚(Ostrovaia),其前卫在阿廖什尼亚(Aleshnia)。
  第二十九摩托化步兵师在罗斯拉夫尔;第二十三步兵师在罗斯拉夫尔以北休息;第一三七和第二六三两个步兵师沿着杰斯纳河布防。
  第十装甲师在艾尔雅以西;第十七装甲师在艾尔雅的西北;第十八装甲师在普鲁德基以东;党卫军帝国师和大德意志步兵团在艾尔雅的西北方休息。
  一直到这个阶段为止,我这个兵团所采取的一切步骤,都是以下列的信念为基础:认为集团军总司令部和陆军总司令部都会一致主张向莫斯科进攻,并以此为最后的决战。虽然8月4日的会议没有能够得着结论,但是我还是没有放弃希望,相信希特勒一定会同意我们这个观点,至少就我个人的看法,这似乎是一条惟一合乎现实的路线。8月11日,我的幻想破灭了。我的攻击计划是把主力经由罗斯拉夫尔以达怀斯马,但是OKH却以&不合适&为理由加以批驳,可是OKH自己也并没有能够拟出一个更好的计划。在以后几天里,它专门发出一些矛盾的命令,更使下级无所适从。集团军总司令部在8月4已明确地批准了我这个计划,现在却也附和陆军总部,不敢反对。所不幸的是我在当时并不知道,在几天之后希特勒又改变了他的心思,同意我的向莫斯科攻击的主张&&不过他却坚持在尚未发动攻势之前,应先达到某些预备条件。无论如何,陆军总部对于希特勒所已批准的几点,都没有好好利用。再过几天之后,一切的情形又完全改变了。
  8月13日我去视察杰斯纳河的前线,位置是在罗斯拉夫尔的东面、莫斯科公路的两侧。当我看到我的士兵们,都自信他们不久就要攻入苏联的首都,并且做了许多&向莫斯科!&的指路牌的时候,我内心里感到十分难受。我又在前线和第一三七步兵师的士兵们谈话,他们也都众口一声地希望赶紧继续向东前进。
  8月14日,第二十四装甲军在克里切夫地区的战斗已经顺利结束。一共击毁了三个师的苏军,俘获了13000人和很多的火炮。科斯秋科维奇(Kostiukovitchi)也已被占领。
  当我的攻击计划被批驳之后,我就建议撤出艾尔雅突出地带,因为现在继续据守该地已无意义,只是徒增死伤而已。可是集团军总司令部和陆军总部都不肯接受我这个建议。他们说对于我们固然无益,但对于敌人却更有害,至于我的建议的重点是为减少人员耗损,他们却似乎漠不关心。
  8月15日,我忙于说服我的上级,不要因为第二十四装甲军已经获得的战绩而满足,应更进一步要他们再向戈梅利推进。照我的看法,这种向西南方的发展实际上无异于倒退。于是集团军总司令部就想从我的所部中,抽出一个装甲师去担负这个作战任务,但是他们却不明了一个装甲师事实上却没有力量突破敌人的防线。惟一的办法还是使用第二十四装甲军全军,而改用其他的新加入的兵力来掩护它的左翼。可是自从6月22日开战以来,第二十四装甲军可以说是没有停过一天,所以为了整补它的战车,实在需要休息一下。最后我算是把集团军总司令部说服了,可是半个钟头之后,OKH的命令又来了,还是命令我抽出一个装甲师派往戈梅利去。所以我现在只好再命令第二十四装甲军全军前进,第三、第四两个装甲师在前面领头,第十摩托化步兵师跟在后面,向南对新济布科夫(Novosybkov)和斯塔罗杜布(Starodub)进攻,在右翼方面突破之后,再转向戈梅利进发。
责编:王敏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军为什么杀苏军政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