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卷发怎么打理自然又卷财政

大清国是如何做到财政收入连续六十年增长的奇迹的?
我的图书馆
大清国是如何做到财政收入连续六十年增长的奇迹的?
导读:大清国通过减免农业税维护农民阶层的稳定;加入“WTO’促进国内外贸易;号召企业家“为国交税”,否则就会“亡党亡国”;建设地方债务交易市场,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引进跨国公司和海龟,学习西方先进管理体制等,在维稳费用和军费开支高涨的同时,还能赔偿高额的战争赔款。它是如何做到的呢?大清国后来又是如何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迅速土崩瓦解的呢?请看新加坡经济博士为你分析。一、大清国创造财政收入连续增长六十年的经济奇迹归根结底有两点一是鸦片战争后大清国加入“WTO”。对于国际贸易的限制从数量上到地域上都被打破,清朝的关税(包含内陆关税)从以往的四百万两左右,迅速飙升。二是号召商旅“为国交税“。在太平天国爆发后,亡党亡国的危机来了!为了应付湘军淮军的巨额军费,清地方政府开征了一个叫厘金的新税种,即在比较重要的商路节点,对过往货物价值的一定比例征钱,类似以往的内陆常关税,但设置密度在长江流域非常高,由于清本身发达的对内贸易,这部分也征到了不少钱。这两种税收所占财政收入的总和,从清中期的微不足道,到了晚清的40%,基本上是晚清财政收入飙升的核心原因1、大清国建国之初也曾减免农民伯伯农业税清国的田赋收入从1842年的3000多万两白银到1894年的3200度万两白银,可以看出来提高不多,这很正常,作为一个“重农抑商”的农业国,康雍乾时期的“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改革又将田赋征收定额化,这就决定了清国从贫农身上剥削不到太多钱,即使甲午年后清国为了甲午和庚子赔款放弃永不加赋的政策,提高税率,在1911年的田赋也只达到4800多万两白银。2、“高速公路过路费’——厘金原来是大清国首创&鸦片之役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破产,清国内外战事频繁,军费支出年年攀高,清国一直处于破产的边缘。于是就出现了厘金,它是临时性一种商业税,自咸丰三年(1853)出现后很快通行全国,几乎达到“无处不卡,无货不税”的疯狂程度。其税率起初仅为1%,但到后期不断提高,许多地区在5—10%之间。别看税率那么高,以清国官吏的职业操守,上交清廷有多少我们就自己脑补吧。这一新的临时性的收入形式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从1885年的一千两百八十多两白银到1911年四千三百一十两白银,占到财政收入总额的近20%,成为清国除了关税之外的主要手段之一。不过厘金只对本国商人收取,不对外商收取,所以它增加了本国商人的成本,也有利于外国洋货的倾销,从而加强了洋货对土货的竞争能力,所以厘金直接受益者是清国政府,间接受益者是外国商人。(想想天朝物流成本比国外高几倍,爱国志士都跑到日本扫货了)3、大清国也曾发行过地方债厘金之外,甲午年后又新出现的另一项弥补赤字的收入是公债收入,甲午赔款本息额度高达4亿,为了筹集赔款,清国发行国内公债共三次:光绪二十年的“息借商款”、光绪二十四年的“昭信股票”及宣统三年的“爱国公债”,直隶、湖北、安徽、湖南等省也发行过地方内债。不过各种内债的发行均以失败而告终,因为清政府的借端苛派抑勒,致使民不堪负,效果自然极差。当时的户部都自认不讳:“所集之款,不过百分之一、二,而流弊有不可胜言者。”也就是说公债收入不高,大约几百万白银吧。4、把税收权交给洋人管理真的不好吗?引进国外先进管理体制最为重要的就是海关税,它是清国财政收入中最具活力的一项。鸦片之役后,清国的海关逐渐被洋人控制,清国的关税透明度与各国利益相关,其关税收入是各种条约执行协议借款的核算基础。有各种条约和列强这一保护伞,使得满清官员无法插手其中上下分肥。(跨国公司、海龟带来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本来清国关税其实并不多,主要有两项:船钞和货税,而货税的税率极低。但是,各地海关的官员们巧立名目私设的各种税费多得惊人。例如,黄埔口就向过往船舶货物私收进港费、离港费、停泊费、粮道捐、分头、火耗、验舱、贴写、领牌等近70项,所得统统被上下官吏私分。对于这些陋规银两的征收,洋商强烈不满,屡次要求清政府减免,但往往旧的规费被上级明令缴公,新的规费名目又现,至于其他私相授受的贿赂,更无法统计。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美等国出于保护本国商人的利益与清国签定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第十款:“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推行帮办税务,并严查漏税、判定口界、派人指泊船只及分设浮椿、号船、塔表、望楼等事。”从此开始由外国人代管海关行政。1863年(同治二年),赫德被清国总理衙门任命为海关总税务司,全权主持全国海关的管理。也就是说从1863年到1911年的48年间,英国人一直替清国打点海关的事务。赫德在担任海关总税务司后,就将英国海关的管理方式全面引入中国海关。在赫德的英式管理下,关税收入迅速提高。1861年,海关税收是490余万两,到了1871年,仅仅十年,就达到1100余万两,翻了一番。到1904年赫德离职时,已经达到两,翻了6倍多。1861年海关税收约占清政府总财政收入的9%,到了1864年这一比例增加到了12%,到1885年增加到了18.8%,而到了1887年,由于税厘并征的实行,海关税收占清政府财政的比重迅速提高到了24.35%。纵观清末,光绪20年(1894年)岁入高达8000万两白银,光绪30年(1904年)高达2亿两白银,而所谓康乾盛世最高也不过5000万两白银&二、慈禧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清朝末期,甲午海战之后,清朝又进入一轮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1901年,慈禧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开放,对内搞活。颁布新政之后,相当于承认戊戌变法的措施是正确的,直接带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这个周期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这是史学家基本的共识,也就是所谓的“繁荣十年”。在这个时期,清政府不仅会修楼堂馆所,还大肆扩充军备,扬我国威。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海战惨败后,首只近代海军舰队便不复存在,大清帝国似乎没有近代海军这个大军种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大清于战败后的次年,即1896年又开始了重建帝国海军之路。除此之外,大清还大肆编练陆军新军,新军的编练从1895年开始,到1904年,新军的规模就已经达到18万余人。由于是新军,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从国外采购的新式装备,支出浩大。对外战争中不断地战败,大量的白银外流,仅仅马关条约,赔偿金额就是2亿两白银,加上利息和其它支出,清朝需要赔偿三亿两以上。清朝此时是赤字财政,按史料记载:从康熙中叶开始,每年财政盈余约500万两,乾隆中期以后年均结余也在1000万两左右。鸦片战争之前的年度财政盈余也超过500万两,到鸦片战争后的1847年,财政结余约380万两。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国家财政结余约760万两。清朝财政赤字的真正起点是甲午战争之后,1896年赤字高达1292万银两,1899年为1300万两,1903年的赤字高达3000万两,此后的清朝廷债务缠身,一直到1911年灭亡之前仍然如此。清朝后期,财政是债务缠身,根本没钱。三、大清进行体制改革,给经济放水促增长清朝实行的是银本位,白银无法印刷,这是一定的,清朝这戏法是怎么变的?清朝后期的表面繁荣,就支撑在这个戏法之上!1、大清国印钞票虽然,白银无法印刷,但“钱”还是可以印出来的。前些年,安徽凤阳一位农民挖地基时,挖出约十来斤的铜圆,发行的时代是宣统三年,直径2.9厘米,厚0.11厘米,重量约9克,合古代约两文多、不到三文的重量。当清政府宣布铜元成为法定货币的时候,意味着很多“新钱”也就出来了,这种铜钱的机制钱大约从1901年前后开始大规模出现,也就意味着市场中,开始出现大量的新钱(相当于假白银),与白银共同流通。也就意味着从1900年之后的清朝繁荣,和印“钱”直接相关。可是,我们知道一件事,古代实行贵金属货币制度,铜矿需要开采和冶炼,铸钱是需要成本的,铜钱的面值也需要与白银的价值相对称。比如: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道光二十年前后的时候,一两白银可以换制钱一千五六百文,到咸丰时期,可以换到两千两三百文。但不管白银与铜钱的比例如何变,都有兑换关系,老老实实铸造铜钱,或许可以盈利,但不能实现厚利,还是解决不了清政府的财政问题。2、政府发觉“短斤缺两‘才能致富但清政府又进行了创造性动作,上述9克重的铜圆,实际价值为两文多,面值标注为十文,清政府就实现了7文多的利润,钱财滚滚而来,虽然大量的白银赔偿给外国人,用白银来衡量出现巨额的财政赤字,但自身并不缺钱,财源滚滚之下就可以支撑大规模军备等财政支出。虽然用白银表示的财政穷的叮当响,但实际不缺钱,这就是戏法。3、大清国搞“外汇管制“但这必须有一条支撑,那就是管制兑换,如果不管制,是完成不了这个戏法的。清政府所开具的各种票据,无论是以白银还是以铜元为单位都一样,不能实际兑换白银,这相当于“外汇”管制,如果不管制,就抓瞎。清政府从19世纪后期就规定,无论你是英镑、美元、荷兰盾什么的,进入大清的地盘都必须按规定的牌价兑换成大清银票铜钱,这样清政府就喘了一口气,所有等于白银的硬通货归我,用于对外支付,假钱?对不起,只能归你。仅有这一条还不够。任何时候都有出口生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不断印铜“钱”,出口成本不断上升,折合成白银的成本就很高,可是,出口商品的价格是按真实的白银标价的(金本位)。产品出不去了,最终清朝对外的偿付能力就会枯竭,加上清朝不断烂“印钱”,通胀不断发展,出口商的成本会不断上升,企业都死翘翘之后,就会出现大麻烦。清政府有办法,那就是“强制结汇”,可强制结汇还是不行,如果出口企业都死了,强制也没用,还得让出口企业有动力才行。此时,清政府的机制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英国非常“腐朽”,征税还需要老百姓同意,大清很“先进”,铜圆表示的“钱”随便印,也就是随便征税,只需约摸估计着不会逼人造反就行。有了这点优势,解决上述问题就是小菜一碟。反正“钱”都是印出来的,多印一点也没关系,直接用于鼓励出口。以茶叶为例:英国商人只肯出100英镑一箱,按当时的国际汇率折合800两白银,可是,清朝茶叶商人的成本就达到了1000两白银(这个成本自然是以清朝印的“钱”折算出来的),他得卖1100两才行。此时,清朝出马,100英镑归我,我给你相当于1100两白银的银票(就是铜票),生意就做成了,英国商人、出口商人、清朝政府皆大欢喜,只是市场中又多出300两白银的“假钱”。这个术语应该属于印钱(财政)补贴出口吧。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外债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军备支出,而且还可以展示国际形象,甚至可补贴亚非拉。可是,有一个不欢喜的,既然用印假钱解决问题,就带来通货膨胀,穷人过不下去,但是,这没所谓,有北洋新军的洋枪洋炮,这个问题看起来不是问题。四、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大清国,也遇到国际金融危机1910年,金融危机开始了,上海道台蔡乃煌等人紧急上奏朝廷救市。财政有的只是假钱(印出来的票据),没有真钱(白银),如果继续印假钱,这是不行的,因为股市的交割需要货真价实的白银。1、大清国通过发行股票圈钱此时,清朝抓瞎了,戏法变不下去了。清廷想了一个好办法:将民间筹资建设的铁路权收归国有,筹集的大量真金白银也就归了清朝,真钱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怎么收归国有呢?当然不是拿真钱出来收购,而是发行国家股票给那些投资修建铁路的人。这样,既掌握了铁路权,又一下就将那些投资修建铁路的巨额资金弄到手了,聪明吧?但投资人不傻,您拿纸换我的真金白银还不算,还将路权也拿走,和抢劫有什么不同?于是,湖南、广东、四川三省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其中,四川最为厉害。四川告急,清廷抽调湖北新军入川维稳,武汉空虚,武昌阴差阳错爆发起义,一个全球最有钱、军力空前强大的清政府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了。当然,最终的结果也很清楚,“假钱”催出来的繁荣灰飞烟灭,连印钱的“银行家”也不得不关门大吉。五、大清国的财政状况远比大英帝国要好& &&按照学术界的估算,由于赔款以及其他外债支付,清政府在1902年后每年要付约4700万银两,这相当于1903年政府财政收入的44.7%(那年的财政收入为10492万两)。但是,1903年的实际财政赤字约3000万两,占财政收入的28.6%。如果跟英国早期比,1697年英国政府一年的短期债务支付是它财政收入的3倍,1710年时是财政收入的近4倍,但那并没迫使英国灭亡,实际上英国从那以后反而日益强盛。依照詹姆斯.麦克唐纳德《一个自由的国家债台高筑:金融基层民主》一书中提供的资料,如果我们按1600年时能借到大量公债与没借公债的国家分成两组,那么你会发现,400年前国库里金银万贯的国家今天基本贫穷落后,而当年靠发国债发展的国家今天基本都经济发达。像那时的明朝国库藏银约1300万两,朝廷甚至储存了足够吃9年的谷粮!不久明朝被改朝换代。当时的印度国库则储藏了近6000万两金银,坐在那些金银上等着被殖民化。大清国通过“体制创新”不断加税,财政收入增长很多,但却从老百姓手上借不到钱;大英帝国财政收入很少,但藏富于民,老百姓愿意借钱给政府。这可能就解释了两者的未来。本文参考了知乎,腾讯和网络。
TA的最新馆藏[转]&金钱鳘又称黄唇鱼,目前已经接近濒危灭绝的状态。
赴日游客越来越多,国内游客成为黑心商家的肥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甲午海战之后,清朝又进入一轮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上一次是洋务运动时期)。特别是1901年,慈禧颁布新政之后,相当于变相承认了戊戌变法,直接带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这个周期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也就是所谓大清的“繁荣十年”。
  在这个时期,除了修园子,大清国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军备上最为典型。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海战惨败后,首只近代海军舰队便不复存在,大清帝国似乎没有近代海军这个大军种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大清于战败后的次年,即1896年又开始了重建帝国海军之路。1896年5月,总理衙门指定许景澄向德国订购的3艘穹甲巡洋舰中的最后一艘“海琛”号军舰北上驶抵大沽,另外两艘“海容”、“海筹”已分别先期驶抵大沽。
  1897年夏,在英国订购的“海天”、“海圻”号巡洋舰到达大沽,按期到达的还有德国实硕厂制造的“海龙”、“海青”、“海华”、“海犀”号鱼雷艇。5艘巡洋舰、4艘鱼雷艇,使海军的实力猛增。尤其“海天”、“海圻”属于二等巡洋舰,是大吨位军舰。
  除此之外,大清还大肆编练陆军新军,新军的编练从1895年开始,到1904年,新军的规模就已经达到18万余人,清政府深信,像太平天国这样的乱民,面对洋枪洋炮,也只能以卵击石,大清国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
  此时的大清,不仅经济腾飞,而且武备强大,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用“盛世”来形容似乎也并不为过。
  但由于扩充,武器装备又大部分采购自国外,支出浩大。
  对外战争中又不断战败赔款,白银大量外流,仅中日马关条约,赔偿金额就高达白银2亿两,加上利息和其它支出,朝廷共需赔偿三亿两以上!
  而此时的清朝早已是赤字财政,据史料记载:大清自康熙中叶开始,每年财政盈余约500万两,乾隆中期以后年均结余达到1000万两左右。鸦片战争之前的年度财政盈余也超过500万两,到鸦片战争后的1847年,财政结余仍有380万两。
  清朝财政赤字的真正起点是甲午战争之后,1896年赤字高达1292万两,1899年为1300万两,到了1903年赤字竟达3000万两之多,此后的清廷债务缠身,一直到1911年灭亡之前仍然如此,已经穷的揭不开锅。
  但,大清又确实很有“钱”,没有钱如何进行大规模军备?如何修园子?
  答案是――大变戏法,印钱!
  我们知道,清朝实行的是银本位,白银本身无法印刷,那么清朝这戏法是怎么变的?
  虽然,白银无法印刷,但“钱”还是可以印出来的。既然白银都流到境外,那自己就用铜来代替白银,“钱”不就来了?
  所以,当清政府宣布铜元成为法定货币之时,意味着很多“新钱”也就出来了,用以替代白银的铜钱机制钱大约从1901年前后开始大规模出现,也就意味着市场中,开始出现大量的新钱(相当于假白银),与白银共同流通。
  1900年之后的清朝繁荣,正是建立在这样的“新钱”之上!
  可是,我们知道铜矿也是需要开采和冶炼的,铸钱也是需要成本的,铜钱的面值也需要与白银的价值相对称。
  比如: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道光二十年前后,一两白银可以换制钱一千五六百文,到咸丰时期,可以换到两千两三百文。但不管白银与铜钱的比例如何变,都有兑换关系,老老实实铸造铜钱,或许可以盈利,但不能实现厚利,还是解决不了清政府的财政问题。
  但清政府又进行了创造性发明,9克重的铜圆,实际价值为两文多,面值标注却为十文,清政府转眼即实现了7文多的利润,钱财滚滚而来。虽然大量的白银赔偿给外国人,用白银来衡量出现巨额的财政赤字,但自身并不缺钱,财源滚滚之下就可以支撑大规模军备等财政支出。
  虽然用白银表示的财政穷的叮当响,但实际不缺钱,这就是大清戏法。
  但这必须有一条支撑,那就是管制兑换,如果不管制,是完成不了这个戏法的,总有“刁民”不肯用这样的铜币换自己的银子。于是,清政府规定各种票据,无论是以白银还是以铜元为单位都一样,不能实际兑换白银,这相当于“外汇”管制,如果不管制,就抓瞎。
  清政府从19世纪后期就规定,无论你是英镑、美元、荷兰盾什么的,进入大清的地盘都必须按规定的牌价兑换成大清银票铜钱,这样清政府就喘了一口气,所有等于白银的硬通货归我,用于对外支付,假钱?对不起,只能归你。
  仅有这一条还不够。任何时候都有出口生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不断印铜“钱”,出口成本不断上升,折合成白银的成本就很高,可是,出口商品的价格是按真实的白银标价的(金本位)。产品出不去了,赚不到外汇,最终清朝对外的偿付能力就会枯竭。
  此时,清政府的国家机器开始发挥巨大的威力,那就是增税!在这点上,英、美等国断断不如大清,征个税还需要老百姓同意,大清就要“先进”得多,直接代表人民同意增税,只需约摸估计着不会逼人造反就行。
  有了这个巨大“优势”做后盾,解决财政问题就是小菜一碟。反正“钱”都是印出来的,多印一点也没关系,直接用于鼓励出口。
  以茶叶为例:英国商人只肯出100英镑一箱,按当时的国际汇率折合800两白银,可是,清朝茶叶商人的成本就达到了1000两白银(这个成本自然是以清朝印的“钱”折算出来的),他得卖1100两才行。
  此时,清朝出马,100英镑归我,我给你相当于1100两白银的银票(就是铜票),生意就做成了,英国商人、出口商人、清朝政府皆大欢喜,只是市场中又多出300两白银的“假钱”。
  这个术语应该属于印钱(财政)补贴出口吧。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外债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军备支出,而且还可以展示国际形象,甚至还可补贴亚非拉。
  可是,还有一个不欢喜的,既然用印假钱来解决问题,就势必带来通货膨胀,穷人就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是,在清廷看来这也不是问题,有北洋新军的洋枪洋炮在手,谁敢不老实?
  经济蒸蒸日上,拥有用雄厚财力武装起来的、先进的陆军和海军,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大清在1911年垮台,甚至连外国人都吃惊,这天也变太快!
  1910年,在大清国上空酝酿许久的金融危机终于爆发,刚起步的清朝上海股市崩盘。上海道台蔡乃煌等人紧急上奏朝廷救市。但财政有的只是假钱(印出来的票据),没有真钱(白银),如果继续印假钱,这是不行的,因为股市(大的交割需要货真价实的白银。
  可清廷哪有白银?于是想出一条妙计:将民间筹资建设的铁路权收归国有,筹集的大量真金白银也就归了朝廷,真钱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怎么收归国有呢?当然不是拿真钱出来收购,而是发行国家股票给那些投资修建铁路的人。这样,既掌握了铁路权,又一下将那些投资修建铁路的巨额资金弄到了手,顺便摆平股市危机,一举多得,聪明吧?
  但投资人不傻,您拿纸换我的真金白银还不算,还将路权也拿走,和抢劫有什么不同?于是,湖南、广东、四川三省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其中,四川最为厉害。四川告急,清廷抽调湖北新军入川维稳,武汉空虚,武昌阴差阳错爆发起义,一个全球最有钱、军力空前强大的清政府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当然,最终的结果也很清楚,“假钱”催出来的繁荣灰飞烟灭,连印钱的“银行家”也不得不关门大吉。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海汇众筹是海汇投资旗下官网众筹平台,是依托海汇20余年投资...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清当皇帝怎么生太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