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纳米材料的特征二可以看出二战后世界新格局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本专题主要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
所属科目:历史&&&&文件类型:ppt类别:课件
上传日期:
相关资源: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教学资源均是完全免费提供!内容简介下方即有下载连接!
下载步骤:直接点击即可下载
注意:1.源文件中的公式,图片,在下边的内容预览中被忽略!(文档内容预览在最下方)
2.下载链接在下方,无需注册直接可下载!
文档内容预览:&& &本专题主要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国际舞台风云变幻。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各种力量、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世界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世界分成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
&从总的情况来看,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以及最终瓦解的过程。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后初期美苏争锋导致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第二阶段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挑战;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格局处在一个动荡、分化、改组和多极化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由剧变到缓慢发展的态势,出现了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为标志的两极格局的结束,“一超多强”的形成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的曲折发展趋势锐不可挡,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主题。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全面认识两极格局&1.形成条件&(1)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格局被冲垮,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决条件。&(2)美苏形成了实力的均势,分别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3)美苏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导致两极格局最终形成。&2.形成过程&(1)二战后,世界大国以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所确定的原则,建立起雅尔塔体制,这是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2)二战后,美苏“冷战”局面出现,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 演变&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对峙局面,它形成于二战结束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告结束。&4.特点&(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虽然每一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两极格局是二战后特有的历史现象,对战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5.影响&一方面,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相互影响,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第三世界崛起。&
&二、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1.美欧关系演变&(1)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借以扶植和控制西欧各国。&(2)随着“冷战”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的政策。&(3)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军事、政治控制,并最终导致了欧洲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19世纪60-70年代随着欧共体成立,西欧实力增强。在经济上,西欧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西欧也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它的对欧政策。&2.美日关系变化&(1)背景: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改造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对日占领状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从50年代起,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进入80年代后,日美经济竞争继续扩大。
&(2)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特点:①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②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内地形势的变化,美国改变对日政策,开始扶植日本。③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在经济和外交上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1.基本概念&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及国际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政治形势最根本的特征,是把握国际风云变幻的基本脉络及认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总体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主要依据。
&2.影响因素&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3.二战后至今,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到多极化的演变,具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从战后雅尔塔体制确立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转向“冷战”。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20世纪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制和两极格局终结。&(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加强。
1. 苏联是如何解体的?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什么?2.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有何特点?3. 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哪些?&1.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原因是什么?2. 日本为什么能够迅速崛起?3. 不结盟运动是怎样兴起的?4. 中国崛起对世界多极化的影响是什么?5.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怎样出现的?&1. 二战后的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2. 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有何表现?3. “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有哪些?&考纲解读&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考纲展示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形成条件&(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西欧各国普遍衰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冲垮,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决条件。
&(2)美国由于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苏联军事实力增强,政治地位提高,成为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苏实力均衡,分别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3)二战后,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特别是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导致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过程&(1)奠定基础: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雅尔塔体系。&(2)最终确立:美苏“冷战”加速了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1949年、1955年先后建立了北约、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3.美苏“冷战”&(1)“冷战”的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2)表现&①美国的“冷战”政策&a.舆论上: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冷战”的序幕。&b.政治上:1947年美国抛出“杜鲁门主义”,这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c.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即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其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d.军事上: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加剧了“冷战”的程度。&②苏联的对策&a.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b.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4.影响&(1)消极影响:①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②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③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引起了德国和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2)积极影响:①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③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掀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形成。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1)背景&①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②战后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加强,开始了一体化进程。&(2)进程&①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经济领域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②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③ 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签署了《罗马条约》。1958年,两个共同体正式成立。&④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⑤欧共体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和渔业政策;建立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进一步加快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共同的对外政策。&⑥欧共体的扩大:从1973年至1986年历经三次扩大,成员达到12国。
&(3)影响&①促进了欧共体国家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②西欧国家在经济上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③欧共体的扩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力量,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促进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2. 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1)原因&①民主化改革: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②美国的扶持: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扶持日本发展经济。&③有利的国际环境:朝鲜战争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④高度重视科技与教育,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⑤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⑥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引进大量先进技术。&⑦提出“贸易立国”和“出口第一”的口号。&(2)结果&1955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战前水平,战后的经济恢复大体完成。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①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与美国既有联合又有摩擦。&②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①二战后许多国家获得民族独立,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政治基础。&②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③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相互团结支持,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3)特点&①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②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其行动纲领。&③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是其重要任务。
&(4)作用&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②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③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1)过程&①年,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 年,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成绩很大。&③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经济发展迅速。&(2)影响: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东欧剧变&(1)概况: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激烈动荡,东欧各国政权纷纷易手。&(2)实质:各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政局动荡,导致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2)过程&①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②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发表,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完全解体。&(3)影响: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一超多强”,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2)表现&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并极力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②欧盟的建立、扩大和发展。1999年欧元启动,标志着欧盟内部合作进一步加强。欧盟还决定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增强欧盟的军事实力,提高欧盟的国际地位。&③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足以同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实力。随着国内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改善。&⑤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国际地位日益提高。&(3)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美国发动“冷战”的目的在于,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遏制共产主义蔓延,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并控制第三世界国家。由此可见,“冷战”的实质就是美国称霸全球。&2.不结盟运动、欧共体、日本的崛起、中国的腾飞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社会的大事,尽管在性质、目的和过程等方面存在质的区别,但几股势力都严重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使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平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但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国际力量的对比平衡,恐怖主义活动频繁,美国妄图建立单极世界,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冷战”政策&含义:是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原因:战后,当美国的实力和扩张野心急剧膨胀的同时,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也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美国认为,这是其称霸全球计划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要压制下去。但是,由于苏联是当时欧洲最强大,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强国,美国并不敢贸然越过战时双方划定的势力范围界限;
&同时,大战刚刚结束,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新的全球战争。正是基于这种原因,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内容:“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笼。马歇尔计划不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实际上是以“复兴欧洲”为名,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因此,实质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另外,为达到“冷战”目的,美国积极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它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组织建立。而“柏林危机”是战后美苏之间出现的第一次“冷战”高潮;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
&&1. 雅尔塔体系&(1)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2)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3)形成条件:①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德国沦为战败国;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消耗极大。②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③苏联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④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4)体系所含的主要内容:①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②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③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所占领地区的疆界;④建立联合国等等。
&(5)演变&①合作&A.反法西斯战争中,苏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成功的合作,分别作出了自己的贡献;&B. 1945年10月美苏等50个国家共建联合国,维护了战后世界的和平;&C.战后对德国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的审判,也是美苏合作的重要体现。
&②美苏“冷战”的兴起和两大阵营的对抗&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是指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它们之间的对峙和斗争,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贯穿于整个50年代。&③美苏争霸&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态势,随着美苏双方实力对比的变化而变化。
&④解体&A.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战后初期受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等国在经济领域的很多方面已赶上和超过美国,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希望与美国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地位而努力,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动摇。&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随着国际形势变化,1989年以来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990年两个德国实现统一,1991年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旧的世界格局崩溃了,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6)特点: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发展的产物;倡导和平、民主与进步;具有大国强权的色彩;实质是美苏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标志着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世界主要力量处于“冷战”状态。
&(7)评价:①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并集中体现了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方面的重大变化,实际上是建立在美苏两国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这个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和维持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主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②雅尔塔体系的积极作用在于:它倡导和平、民主,使世界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③雅尔塔体系的消极作用: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迁移,形成和保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有利于美苏称霸和争霸,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的根源。
&2. 两极格局&初步形成和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的变化,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同盟国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它的核心是美苏关系,它的确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初步形成。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随着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美国推行霸权政策,遏制社会主义,扶植资本主义国家,形成资本主义阵营,特别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演化及其特点&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对峙局面。它形成于“二战”结束后。因为是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而建立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故又称雅尔塔体系。它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60年代之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告结束。
&其主要特点是&①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以“冷战”为主要斗争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②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两极格局是“二战”后特有的历史现象,它对战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冷战”对人类来说是一场灾难,它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两次世界大战。
&3.世界多极化趋势&原因&(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2)具体原因: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② 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③苏联与中国、东欧诸国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空前激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从中分化出独立的国际力量。④为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大批发展中国家组成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表现&国际关系中的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表现为:&(1)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改变了少数大国控制联合国的状况。&(2)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形成美国、日本和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标志两极格局结束。此外,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发生新的分化和组合,其中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中心力量,对各个地区、国际组织和国际政治有重大影响力,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说明多极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与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的形成相比,当今世界格局变动的特点&(1)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2)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3)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避免。
&当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出现的原因&两极格局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还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美国的经济实力处于变化之中;德国、日本两国的外交战略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变化。上述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力量,自身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一时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局面,由此决定了新世界格局的形成必然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
&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1)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即世界是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它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了世界和平。&(2)它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缓和。
&(3)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4)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1.(2010·广东卷,22)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 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 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 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解析: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态度。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在1973年,B项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 C项也排除。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2.(2010·福建卷,23)《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解析: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D,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巨变前。&答案:C
&3.(2010·福建卷,22)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解析:此题考查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影响,相对比较容易选出B。&答案:B
&4.(2010·全国卷Ⅱ)下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
&A. 美苏两国力量平衡&B. 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 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D. 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和漫画分析可知,表面上古巴导弹危机优势在美方,故“美苏两国力量平衡”不符合史实,排除A;这一阶段美苏均拥有核武器,同时通过漫画中的画面,赫鲁晓夫额头大颗大颗的汗滴滚淌下来,在掰手腕中优势在肯尼迪,也可以排除C项;
&但从美苏争霸的史实来看,美苏没有一方在任何时候有绝对实力压倒另一方,双方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故排除D项,正确答案为B。&答案:B
&5.(2009·辽宁宁夏文综,3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解析:A项表述与题干无关,可以排除,B项是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与题干不符,“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是朝鲜战争以后的事情,由此排除D项。&答案:C
&6.(2009·山东文综,16)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B. 不结盟运动&C. 世界贸易组织& &D. 欧洲联盟
&解析:万隆会议作为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会议,会议上达成的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这一精神与成立于冷战时期、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的不结盟运动精神是一致的。&答案:B
&7.(2009·安徽文综,20)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  )&A.互相妥协& &B.互相竞争&C.互相合作& &D.互相对峙
&解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背景,是在美苏对峙的背景下产生的 ,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得出它们应该是指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 ,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错误。&答案:D
&8.(2009·海南历史,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解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答案:B
&9.(2009·海南历史,21)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针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  )&A.矿业资源互补& &B.人力资源共享&C.科学技术交流& &D.消除贸易壁垒&解析:注意题干中的“1950年”“即将……”等信息,当时法、德等六国达成协议,即将成立欧洲煤钢联营(又称“欧洲煤钢共同体”),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
&10.(2009·广东文科基础,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斯大林模式)故选C。&答案:C
&&【主题】 二战后初期美国的外交政策&材料一 1947年杜鲁门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中指出:“今天希腊的生存,受到数以千计共产党党徒领导的武装人员的恐怖活动威胁。他们在很多地点,特别是沿着希腊国境,反抗政府的命令……希腊如果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民主国家,必须要有支援,而美国必须给予这种支援。……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扰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 马歇尔(时任美国国务卿)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强调:“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力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材料三 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是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研读】 三则材料反映了“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后与美国相关的国际政治形势,材料一注意从二战后初期美国的实力,分析1947年美国的政策。材料二表明“马歇尔计划”实际上是以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以“复兴欧洲”之名来控制西欧,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材料三意味着美国以世界霸主自居,要干涉世界各国内政,充当世界警察。
&【应用】 (2010·河南商丘)依据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片反映的会议各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2)一战后与二战后的欧洲局势相比,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导致这一区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四巨头与三巨头对两个局势分别起了什么影响?这种影响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 第(1)问首先要从图片中确定是哪次会议,然后根据会议来分析其召开的时代背景,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考查比较分析能力,在分析此问时应注意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世界格局的变化;&第(3)问的四巨头和三巨头主要是指两次会议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国家;他们对会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说明了大国强权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答案] (1)巴黎和会的背景:一战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召开;雅尔塔会议的背景:二战结束前为了彻底击败法西斯集团,重新划分战后政治地图而召开。&(2)最重要的区别:第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转变为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第二是一战后未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两极(或北约和华约军事政治集团或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主要原因:二战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欧洲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苏联成为唯一可与之抗衡的国家。
&(3)四巨头中的英法美主宰了巴黎和会,特别是英、法对《凡尔赛条约》的签订起了重要作用。三巨头中的美、苏两国主宰了雅尔塔会议,直接导致战后两极格局的出现,这种影响说明了大国强权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试题历史毕业类试题
关于资源的下载性声明:千教网本身不提供任何资源的下载服务,也不会保存任何数据在服务器上。所有资源的下载,均源于互联网抓取。当该资源的原始地址失效时,您可能无法获取该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纳米材料的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