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原意 符合民族语言视野的特征不符合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 【范文十篇】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
范文一:摘 要:在英语的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很多原则,在翻译目的论中对于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发挥是非常重视的,通过不同的翻译目的以及要求规则的情况之下,我们必须根据翻译目的论的相关理论,来完成相关的翻译过程,译者要能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有的放矢,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分析翻译目的三原则在文学作品上的应用表达。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文学翻译;运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6)-24--01   一. 翻译目的论的有关内涵   翻译目的论主要是在翻译的理论中,将Skopos的概念加以运用,主要的核心内涵是:在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主要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目标”、“目的”、“意图”和“功能”等词。目的论中的主要理论是这样说明的:对于译者完成整个翻译过程中参照系不应该属于“对等”理论,必须注重原文与其功能,应该是译文在译语语言和文化环境中需要达到的预期功能。为了表达清楚文章的主要目的,译者需要掌握翻译的主要目的,从而对于内容与要求必须加以重视。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文字中间的相互转换,而且也是不同国家文化的探讨与理解。目的论的出现解决了翻译论述与翻译实践脱节的困境,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文体的翻译之中,而翻译目的论对于相对来说较难的文学翻译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帮助。   二.翻译原则   (一)目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目的决定手段,译文是否忠于原文,要依据当时具体情景,译入语文化,以及译文的交际目的而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要适当的,有选择性的删减,添加补充和保留源语言的文本信息。翻译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每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达方式,为发现隐藏其中的美好,在翻译中要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即目的法则决定文学翻译策略。《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现实小说家奥斯丁的杰出作品。在文章中,例 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该句中 a single man…… Fortune直译为“拥有巨大财产的单身汉”,但是在本文中这段口语的对话被译成“有钱的单身汉”,这样的翻译更与我们日常的口语表达相一致。在这段文字中对于班纳特太太的描述是她没有接受过太多的教育、见识短浅的家庭主妇,所以显然翻译使用一些文绉绉的话,不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生活经历,相反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形式更能形象生动的表达说话者庸俗的心理,译文的目的是向读者传达出这一世俗观点,通过文字来表现人物特征,展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使读者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连贯原则主要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内部之间的连贯性必须符合连贯原则,即译文必须具备可读性以及让读者容易接受,译文还需要让读者便于理解,并在目的语的文化领域中产生一定的意义,译文组要与读者的语言文字,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更一致,从而使读者能与之产生共鸣,考虑到文学的从属性,所以我们在英语翻译的时候最好把握住一个度,翻译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读者对不同文化所能接受和理解的能力。这一过程中就要遵循连贯原则,从而将有效的信息进行传递。例 2:Nor was Mrs. Hurst,who had married a man of more fashion than fortune。这一句中 fashion 与 fortune 在修辞上属于押头韵,在形式与含义之间形成了对比。在汉语的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表达形式,这样在翻译的时候做到形离神似即可。孙致礼将之译为“家财不足”“派头有余”,“家财”与“派头”相对应,“不足”与“有余”相对应,译文既表达出语言目的又与汉语的语言特点一直,符合翻译的连贯原则这一要求。   (三)忠实原则在翻译的时候原文与译文之间要做到忠实于原文,需要保持一致的连贯语际。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尽可能地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忠实性是文学翻译最基础的特点,翻译目的论下忠实原则与传统意义上的对等原则是不相同的,对等原则主要提倡的是翻译效果必须比原文要好,译者能够按照原文进行创造或模仿,从而使原文形式和功能符合目的语的相关文化要求。通过翻译的目的灵活的忠实于原文。 例 3:She was busily searching through the neighborhood for a proper situation for her daughter, and without knowing or considering what their income might be.根据文章的主要背景我们能够知道班纳特太太刚刚大病初愈,如果我们直译为“到处奔波”这样与实际不符。孙致礼将其翻译为“在家里胡思乱想”。这样更加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更与人物的性格相符,方便读者理解文章,同时也符合忠实原则。   结语:   翻译目的论三法则对于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实际操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不同,不具有目的性,但众所周知,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对于作品的再创造,而创造就一定是带有目的性的。译者所要做的就是将自身的感受,理解融入到作品中,选择一种能够在译入语文化背景下通过译入语向读者再现创作意图的最佳翻译方法,从而使广大读者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风俗的文学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也便是文学翻译的宗旨所在。   参考文献:   [1]张爱平,浅谈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范文二:1.1 严复的“信、达、雅”
关于 “信”,严复认为:译文应该抓住全文要旨,对于词句可以有所颠倒增删,只要不失原意,不必斤斤计较词句的对应和顺序。
关于“达 ”,严复认为:达非常重要。只信而不达,译了等于没译;只有做到达,才能做到信。要做到达,译者必须首先认真通读全文,做到融会贯通,然后进行翻译。为了表达原意,可以在词句方面作必要的调整改动。
关于“雅” ,严复认为:译文要雅,否则没有人看。“雅” 是指“古 雅” ,要采用汉代以前使用的古文。
对于严复的信达雅,不少人对于“雅” 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不能脱离原文,片面求雅;如果原文不雅,译文怎么能雅?况且,严复主张的是古雅,即用古文进行翻译,这是不可取的。至于“信”
和“达” ,多年来用作评价翻译的尺度,在我国翻译界一直是没有异议的。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首次提出了“信、达、雅” 的翻译标准。“信 ” 指的是“忠实” ,“达 ” 指的是“流畅” ,“雅 ” 指的是“尔雅”。 所谓 “尔雅 ”, 用严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
一百年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在中国翻译界起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信” 和 “达” 没有什么争论, 唯有“雅”字例外。再“用 汉以前字法、句法” 进行翻译是不行了。因此人们对“雅 ” 字作过各种解释,发过各种议论。纵观各家之言,我认为周照良教授的解释是比较可取的。
周照良教授在 “翻译三论” 一文中说:“我认为应当作为,,得体'来理解。得体不仅仅指文笔,而是指文笔基本上必须根据内容来定;文笔必须具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风格。”他还说:“信、达、雅”三者哪一个最重要?我以为要看内容而定。如果译的是《读者文摘》或旅游见闻,那就要着重达,便是漏译一两句也无关宏旨。如果译的是哲学、社会科学 , 特别是经典著作 , 信就应当放在首位。 ...
至于文学翻译 , 那当然要讲究文笔。
如果一篇译文在内容上是忠实的,在语言上是通顺的,在风格上是得体的,那的确就是一篇很好的译文了。
1.2 “忠实”和“通顺”的标准
“忠实” 主要是指内容。翻译是在理解了别人用某种语言表达的意思之后,把同样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也就是说,译者的任务是表达别人的意思,而不是自己进行创作。因此,就要力求准确地表达原作者的意思。“通顺”指的是语言。如果原文是通顺易懂的,那么译文也要尽量做到通顺、易懂。
Tytler"s Three Principles
If it were possible accurately to define, or, perhaps more properly, to describe what is meant by a good Translation, it is evident that a considerable progress would be made towards establishing the Rules of the A for these Rules would flow naturally from that definition or description. But there is no subject of criticism where there has been much difference of opinion ...I would therefore describe a good translation to be, That,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
Now, supposing this description to be a just one, which I think it is, let us examine what are the laws of translation which may be deduced from it.
It will follow,
I.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II.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III.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from
A. F. Tytler: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the popular language of the people can be used to translate any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world. But Yan Fu oppos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vernacular in translation,
that is why many people criticized his “elegance.” Of course Yan Fu's explan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criteria is limited by the age he lived in. Therefore we must look at his criteria with a critical eye.
Furthermore, Yan Fu's “elegance” can only be regarded as one style. Its opposite is the style of “boldness and unconstraintedness.” “Elegance” and “boldness” constitute two different styles. Of course there are many other styles in translation. So “elegance” as an overall translation principle may give rise to diverse interpretations.
Mr. Lu Xun, the greatest modern Chinese writer proposed “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 as translation standards and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riginal flavor. But he once said, “Rather be faithful (in thought) than smooth (in language).” This was only put forward in opposition to Zhao Jingshen's saying: “It's better to have a smooth version than a faithful one.” And this is, of course, understandable.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constitute the yardstick for measuring a piece of translated work. The common criteria applied in translation can be summarized in the following two words: 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
1)“Faithfulness” first refers to the content of the original work. The translator must bring out the original meaning both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without any distortion or casual addition or deletion of the original thought.
Faithfulness also includes the keeping of the original style, as Mr.Lu Xun put it, “keep the full flavor of the original work.” Sometimes, even the original emotions or feelings such as anger or distress, satire or irony, joy or happiness should not pass unnoticed.
2) “Smoothness” requires that version must be clear and distinct, flowing and easy to read without signs of the mechanical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of obscure and crabbed language, of grammatical mistakes, confused structure and turbid logic. By smoothness we mean that we should make the language forceful, clear and idiomatic.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on. The translator must try to follow the custom and good usage of the languages used and not stick to the mode of expression of the original.
Sometimes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 but the translator must try his best to arrive at the unity of the contradic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he must first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s, ideas and feelings expressed in the original and put them into a different language idiomatically according to some of the fundamental rules and methods of translation. Only thus can he be said to be responsible both to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s.
In the last decade of the 18th century, Alexander Fraser Tytler,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Edinburgh University, laid down three fundamentals by which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made or judged. They were
(1)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and (3)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In his book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Tytler illustrated those fundamentals with a wealth of examples which put his book in a class by itself... In his book Les belles infideles, Georges Mounin says that the translation is a pane of glass through which we look at the work of art. He is thinking of Gogol's definition of the perfect translator as one who becomes a pane of glass which is so transparent that the reader does not notice that there is any glass. Obviously, it is too difficult to reach such an ideal: even the clearest glass has an index of refraction. A “clear glass” translation, however, can always be effected as it has been done though centuries. And the indispensable requisite is that the version must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work and smooth in the target language.
… then it is clear that we shall come to a satisfactory conclusion: unity of contradictions, i.e., a translated work both faithful and smooth.
Before 1949 we got from the west almost nothing about the theories on translation except the principles of A F.Tytler, which were, however, of little help to us. Recently we have learned much from A .B. Feedorov, whos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have, indeed, supplied us a sound system of theory on translation. Adequate translation, as suggested by the Soviet scholar, is, in fact, a translation both faithful and smooth.
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解的需要,一是表达的需要。拿我们的汉语水平说,如果汉语水平差, 在汉译外时根本看不懂原文,就谈不上翻译的问题;外译汉时,尽管外语好正确理解了原文,可由于汉语没学好而表达不好,同样翻译不好。例如:
1. 你要有所弋获① ,则必须在学习中不断深入。
2. 陈先生乃中国学界泰斗② ,他的那本书似为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嚆矢③ 。 3. 当今澳洲文坛执牛耳④者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相当费解。 4. 在旧中国,小人当道,瓦釜雷鸣⑤的情形屡见不鲜。
5. 婚姻不自由是当时勃豁⑥时起的原因之一。
6. 那研究生英年好学,矻矻⑦三载 , 终使其论文得以付梓⑧。
7. 那位学贯中西的我国学者和英文大师,年轻时赴美负笈⑨哈佛一年,即得硕士。
8. 不少人认为“信达雅” 是严复的戛戛独造⑩ ,并奉之为译事圭臬⑾。
以上八例多见诸报端和近几年发表的文章,尤其是学术论文。其中黑体部的词多源自古籍,但仍被当代人使用。遇到这些词汇,没相当汉语水平是很难弄懂的。其实,如果懂得它们,把它们译成英文, 就显得容易多了。因为译出来的英文并不难,多为常用词汇。试对照如下译文:
you want to gain ①
anything, you must constantly deepen your studies.
2. Mr. Cheen, our respected teacher, is a renowned master②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China. That book written by him seems to be the earliest one③in the Chinese rhetoric studies.
3. The writings by Patrick White, the acknowledged leader④ in the contemporary Australian literary world, are very hard to understand.
4. In Old China, it was a general case that mean persons were in power and the
第 - 21 - 页 共 24 页
unworthy people were influential and in high places ⑤.
5. No freedom of marriage is one of the causes of frequent family quarrels⑥.
6. That graduate student at his life's full flowering was eager to learn, worked diligently and untiringly ⑦ for 3 years, and finally he had his thesis published ⑧ .
7. That Chinese scholar who knows China and the West quite well and a master of English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when he was young, and studied ⑨ there at Haward University
for only one year before he got his Master's degree.
8. Many people hold tha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s Yan Fu"s own great original creation ⑩ and regard it as the standard ⑾ of translation. 9. 那地方是块肥肉, 谁都想吃。
That place is an attractive piece of meat coveted by all. (不能译为: That place is a fat piece of meat which every one wants to eat.)
10. Henry Kissinger had slept there before, in July and again in October.
这之前,亨利·基辛格在7月和10月两度在这里下榻。 ( 不译为 : 睡觉 ) 3) 知识面广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发表的《翻译工作和“杂 学”》一文中关于译家应是“杂家” 一说,确实是有道理的。不少谈翻译的人关于这一点举过大量的例子。下面引用几条供参考:
a. 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
约翰为人可靠,他既诚实又正直。 (需要英国历史典故方面的知识。)
b. The Security Council has been seizd of the question since then.
安理会自那时以来就一直受理这个问题。 ( 需要国际法方面的知识。 )
c. Nyaungu was actually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Japanese divisions.
第 - 22 - 页 共 24 页
良宇实际上是日军两个师的结合部。 ( 需要地理、军事等方面的知识。) 《王若飞在狱中》这一书名被译成 Iron Bars But Not a Cage, 根据的是英 国 17 世纪诗人 Richard Lovelace 的一首诗。这需要英国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 4)政治觉悟高
这一点 , 在翻译中也很重要,决定用词褒贬时更是如此。如: a. the peasant uprising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不能根据英国的丛ALD及其香港出的汉译翻成咱国历史上的农民叛乱(或叛变), 而应译为“农民起义”。
b. The enemy killed one of our comrades and we killed an enemy agent.
敌人杀害了我们一位同志, 我们宰了一个敌特。
c. The peasants and workers were hand in glove with one another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landlords and capitalists who worked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
在反对狼狈为奸的地主和资本家的斗争中, 工人和农民团结一致 ( 或亲如手足 ).
5)熟悉基本翻译技巧
上述四个条件,特别是中文水平高、外文水平高和知识面广, 是所有条件中最重要的。但是,这几个条件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达到的。不能指望仅仅听几次讲座, 读几篇文章或看几本书就可马上奏效,需要的是长时间的刻苦努力。相比 之下,第五个条件,即熟悉基本的翻译技巧,在较短的时间内是比较容易取得一定效果的。
范文三:“目的论”三原则与 “信达雅”翻译原则之比较
作者:赵晓芳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4年第02期
【摘要】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刮起了讨论翻译标准之风,莫言获奖,翻译功不可没,莫言作品的翻译似乎更能迎合目标读者的需要。目的论三原则似乎越来越能够满足指导人们翻译实践活动的需要,然而,在中国的翻译理论发展史上,人们提到最多的应该就是严复的
【关键词】目的论信达雅相同点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9-02
目的论三原则指的是目的原则( skopos rule)、连贯原则( 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 fidelity principle)。弗米尔于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一文中,率先提出了种社会文化和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论,标志着目的论的出现。弗米尔认为:翻译并不是一个转码过程,而是人类中具体形式的行动。凡行动皆有目的,因此翻译亦由目的支配。在任何一项翻译行动开始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楚它的目的是什么,否则无法进行翻译。即翻译的目的原则。除了目的原则之外,目的论还有两个重要的法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连贯法则是指必须符合语内连惯的标准。忠实法则指译文与源文间应存在语际连贯。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有名的
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这是忠诚原则的一方面。该原则的另一方面则是要求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译者应尊重原作者,协调译文目的语与作者意图。而严复提出的
四、目的论三原则与
1. 强调的重点不同。目的论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而
2.历史作用不同。翻译目的论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使翻译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了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为西方翻译理论向纵深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翻译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目的论三原则和信达雅翻译标准各有所长,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两个翻译标准的分析,对此翻译理论有更深的了解,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富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 商务印书馆,2004
[3]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 译林出版社,2002
[4] 周锰珍 .《
范文四:【摘要】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刮起了讨论翻译标准之风,莫言获奖,翻译功不可没,莫言作品的翻译似乎更能迎合目标读者的需要。目的论三原则似乎越来越能够满足指导人们翻译实践活动的需要,然而,在中国的翻译理论发展史上,人们提到最多的应该就是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了。在本文中笔者拟对此两个翻译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目的论信达雅相同点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9-02   一、"目的论"三原则   目的论三原则指的是目的原则( skopos rule)、连贯原则( 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 fidelity principle)。弗米尔于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一文中,率先提出了种社会文化和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论,标志着目的论的出现。弗米尔认为:翻译并不是一个转码过程,而是人类中具体形式的行动。凡行动皆有目的,因此翻译亦由目的支配。在任何一项翻译行动开始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楚它的目的是什么,否则无法进行翻译。即翻译的目的原则。除了目的原则之外,目的论还有两个重要的法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连贯法则是指必须符合语内连惯的标准。忠实法则指译文与源文间应存在语际连贯。   二、"信达雅"翻译标准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他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所谓"信达雅",用浅显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做到:忠于原文(信),准确表达原文的宗旨,即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意思表达准确流畅(达),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关于信达雅三者的主次先后关系,严复也有较清楚的论断,他认为翻译应该求其信,但如不达,就等于没译,所以在信之外还得求其达。"信达而外,求其而雅",即指翻译应该有文采,以达到广为流传的目的。   三、"目的论"三原则与"信达雅"的相同点   1."目的论"中的忠实法则与"信达雅"中的"信"都提出了要忠实于原文的观点。目的论中的忠实法则是由诺德提出的。诺德认为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这是忠诚原则的一方面。该原则的另一方面则是要求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译者应尊重原作者,协调译文目的语与作者意图。而严复提出的"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是忠实于原文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而译者正是沟通原作与译作之间的桥梁。   2."目的论"的连贯法则与"信达雅"中的"达"都强调了译文应顺达连贯。"目的论"的连贯法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人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同样,严复"信达雅"中的"达"指采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语言结构形式来传达原文的意义。严复的"达"强调译文不拘泥于原文字句的排列次序,而着重在揭示原文的理论精髓,把原文的意义要旨传达出来,让读者看懂。他认为:"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有二三字,多有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比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3."目的论"的目的原则与"信达雅"中的"雅"有一定的相似性。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者必须根据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承担的功能来决定在翻译中应当采用何种方法和策略。严复先生当时所说的"雅"主要指的是翻译时要用古雅的文体, 对"雅"的提出我们深入其本质会发现这其实是严复先生迎合当时特定的读者对象,为了向当时国内的士大夫阶层介绍西方学说的一种手段,如不考虑译文读者的感受,就没有办法达到期以行远的目的,这与目的论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目的论三原则与"信达雅"的差异   1. 强调的重点不同。目的论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而"信达雅"翻译标准侧重于"信"。目的论把立足点放在目标读者和翻译任务委托者的身上,特别是放在目标文本在他们所属文化中的功能身上,译者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而"信达雅"中,严复把"信"放在首位,强点翻译首先应该忠实于原文,在此之外再求达和雅,把立足点放在了源语文本身上,目标文本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不赞成译者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2.历史作用不同。翻译目的论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使翻译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了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为西方翻译理论向纵深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翻译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信达雅"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国内翻译标准之一。但"信达雅"视角较为单一,仅从文学美学的角度出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性较弱。理论研究远不如西方那么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对世界翻译理论发展的影响较小。   结语   目的论三原则和信达雅翻译标准各有所长,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两个翻译标准的分析,对此翻译理论有更深的了解,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富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 商务印书馆,2004   [3]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 译林出版社,2002   [4] 周锰珍 .《"目的论"与"信达雅"--中西方两种译论的比较》学术论坛
范文五:2003年11月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0卷第6期
          
Nov.2003Journalof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Vol.10No.6
目的性原则与广告翻译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200083)
摘 要: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Skopostheory)认为,翻译的实质是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也即翻译的目的性原则。广告翻译也应遵循这一原则,从译文语体、读者反应、译语文化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可行的翻译策略,如删译、改译等。
关键词:目的性原则;删译;改译
Abstract:Skopostheoryholdsthattranslation,essentiallyanintentional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shouldtakethefunctionsthetargettextistoachieveinthetargetcultureastheprimary,whichiscalledSkoposrulebyVermeer.Accordingtothistheory,ofthein2tendedfunctionsofthetargettextshouldbetheguidingBasedonananalysisofthestylisticfeatures,,theauthorfurtherdiscussessomecommontranslationKeywords:orforming
中图分类号:A  文章编号:03)06-0010-04
一、关于目的性原则(Skoposrule)
传统的翻译理论向来推崇等值论,即译文和原文的语义对等,但由德国的莱斯(K.Reiss)、费米尔(H.J.
Vermeer)、诺德(ChristianeNord)等学者提出的译文功能
peoplewhowanttouseitandpreciselyinthewaytheywantit(
Vermeer,1989a:20,mytranslation)tofunction.”
目的性原则要求翻译的过程应以译文在译语文化中达到它的预期功能为标准,关于这一点,Vermeer在
(Gener2他和莱斯(K.Reiss)合著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alFoundationsofTranslationTheory)中也有表述:Theover2
理论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他们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intentional)交际活动,翻译的目的大致可分为三种: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如传递信息)以及某种翻译方法或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如直译以显示源语的语言结构特点)。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因此,指导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应是译文的目的性原则(Skoposrule)。
关于译文的目的性原则,Vermeer是这样解释的:“Eachtextisproducedforagivenpurposeandshouldserve
thispurpose.TheSkoposrulethusreadsfollows:translate/interpret/speak/writeinawaythatenablesyourtext/transla2tiontofunctioninthesituationinwhichitisusedandwith收稿日期:
allframeofreferenceforthetranslatorshouldnotbetheorigi2nalanditsfunction,asequivalence-basedtranslationtheorywouldhaveit,butthefunctionorsetoffunctionsthetargettextistoachieveinthetargetculture①.
也就是说,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功能翻译理论的这一目的性原则对广告翻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二、广告翻译
要谈广告翻译,首先要了解广告文体的目的和主
作者简介:郑秋芳(197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目的性原则与广告翻译
要功能。根据美国广告主协会的定义,广告,是付费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传递情报,改变人们对于广告商品的态度,并发起行动而使广告主得到利益。据此分析,广告应主要具备以下功能:信息功能(infor2
mativefunction)、祈使功能(vocativefunction)、美感功能(aestheticfunction)和表情功能(expressivefunction)。广
上三个方面的影响决定了广告翻译可以采取一些不同常规的译法,如删译、改译等。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逐一探讨。
三、目的性原则对广告翻译的几点启示
1.目的性原则决定了广告翻译要符合译语广告文
体的语言风格,即简约洗练、有吸引力,尽量做到语出不凡。要做到这一点,通常可以借助以下两种翻译手段:
告的这些语体功能决定了广告语言的特殊风格,如简约性、亲切性、可感性等。
广告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实用性应用文体,它有众多种类,这里简单列举两种与本文有关的类别。按照不同的语体,广告可分为口语广告和书面广告(本文只限于讨论书面广告);按照主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性广告和情调广告(rationalandemo2
tional),前者主要用于介绍产品信息,如产品构成、使用
由于源语文本的对象是源语文化受众,而译语文本是译语文化受众,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两个文本的受众在文化环境、生存物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对源语信息进行筛选和重组,特别是某些在译语文化中已失去效用的信息应删除不译。这种情况常见于叙事性广告中,这类广告以介绍产品信息为主,因此经常显得略为枯燥,商家为了渲染气氛,常使用套语来夸大其辞。如中文广告中,常见到这样的话:××产品由××专家(教授)根据××原理发明创造。译者在翻译这类广告时,,哪些是非实质性信息,,使译、,例如:
,以调节,改变脂肪代谢能力为目的,精心配制的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的全天然全营养食品,充分调动体内多种酶的活性,迅速分解体内多余脂肪,③。
分析原文,我们发现这则广告主要涵盖了以下信息:(1)调节新陈代谢;(2)调动体内多种酶的活性;(3)分解多余脂肪;(4)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的全天然食品。其余划线的部分都属于非实质性的套语,可以删除不译。因此,打破原文结构,我们可以将原文译成:
Guo’sAll-nutrientSlimmingExtracteffectivelyregu2latesfattymetabolicsystem,promotespolyenzymeactivelyanddecomposessurplusfat.Guo’s,a100percentnaturalex2tract,providesyouwithwell-balancedproteins,vitamins,aminoacidsandtraceelements.2)改译
方法等,比较理性化;后者注重与读者进行情感交流,较为生活化,情感化。
正是广告这些独特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广告翻译的特殊性。作为一种半文学文体(sub-literarygenre)
(Leech《广告英语》)②,广告翻译既不同于普通的文学
翻译,追求最自然、最贴近的对等物(mostnaturalclosest
equivalence),也不同于一般的科技文体翻译,上的对等(semanticequivalence),因此,。
翻译的过程应以译文在译语文化中实现其预期功能为标准。广告翻译要实现的预期功能正是在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再现原文在源语文化中所具备的各种广告功能,如宣传产品,说服顾客,鼓励消费等(如有别的目的,则应另当别论)。因此,成功地移植原文的各种功能,使译语文化中的受众能受到译文的感召和吸引,并最终采取消费行动,达到商家的促销目的是广告翻译的首要原则。
这一原则决定了译者在广告翻译中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译文语体、读者反应和译语文化。首先,广告翻译要遵循译入语的广告语体风格。广告译文是商家和潜在消费者(读者)之间进行交流的惟一手段,译文的语言是否符合译入语的广告语体规范直接影响到它能否为读者理解和接受,进而产生应有的广告功能(下文有详细分析)。其次,广告翻译应该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反应。一则广告译文的成功与否往往可以直接通过读者的认可度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消费行为的广泛度来衡量。最后,广告翻译还应尊重译语文化,确保预期功能的实现。
很难想像一则严重触犯译语文化禁忌的广告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正如Vermeer所说:“the
endjustifiesthemeans”,广告翻译的目的性原则对于以
简洁是广告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而一则成功的广告不仅要借助简单易懂的语言,还要借助各种出其不意的表达方式来增强其吸引力(attentionvalue)。这就要求译者要大胆摆脱原文的约束,进行改译。
陈小尉先生就有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在翻译一则女性用品“洁尔阴”的产品广告时,译者发现原广告是一则典型的介绍产品性质功能的叙事性广告,直译成英语必将承袭原文冗长累赘的风格,因此,译者摆脱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6
了原文的束缚,大胆借用另一则成功广告(Arthritis
Pains?AllyouneedisBayerAspirin.)的形式,将其改译为
当使用第一、二人称来增强广告的亲切感。请看下例:
微波炉烧饭快吗?那还用说!⑥
Ismicrowaveovencookingfast?Youbet!
一则情感性广告:Womendiseases?Allyouneedis“En2
well”JieErYin…④。译文删除了原文的种种信息介绍,
转移了广告的主题,用一种女性化的语言打动读者,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使译文不仅简洁,而且大大增强了其可感性,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改译范例。
改译的另一种主要方式体现在修辞手段的补偿上。为了增强广告的魅力,做到语出不凡,引人注目,许多商家绞尽脑汁,巧妙地借用各种修辞手段,如双关、比喻、名言、格句的套用等,增加广告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以期打动读者。译者在翻译这类广告时,如能保持原文的修辞特色,达到同等效果当属最佳,倘若由于语言或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流失了原文的精华之处、神来之笔,则应考虑借助译语的某种修辞手段进行补偿,从而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例如:
长城电扇,电扇长城⑤
原文兼具双关和回文两种修辞格,意指长城牌电扇犹如长城一样强大、坚固、势不可挡。由于文化的差异,英语读者不一定能了解长城的象征意义,因此,直译成英语势必造成读者不知所云,不能很好地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此,译者应考虑意译,辞手段进行补偿,:
AfanisnototheGreatWallFanwillshowitisascool.
译文巧妙地使用第二人称you,将原文的口语风格准确地传达了出来,营造了一种亲切、自然的气氛,仿佛是商家在以充满自信的口吻来回答顾客的提问,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广告的宣传功能。又如:
中华啤酒,确实不错!⑦
ZhonghuaBeer,…I’mreallyimpressed!
译文中商家以第一人称的身份介绍产品,仿佛是一名顾客在向其他顾客畅谈自己的感受,第一人称的使用大大增加了原文的感染力和可信度。试比较
ZhonghuaBeerisindeedwonderful!虽然也能达意,但仅
限于陈述了一个客观事实,不如上述译文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深刻。
可见,广告翻译中,、二人称,以一,和读者进行情感,),套用家喻户晓的名句
除了借助适当的人称之外,使用地道的语言,特别是套用译语文化中家喻户晓的名言、名句也是对译文读者进行情感传递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帮助广告译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现其预期功能。例如,某国产香烟进入英国市场时,推出了这样的广告语:to
smokeornottosmoke,thisisaquestion.这则广告戏谑地
,以cool一词的双层
(凉的”)寓指长城电扇不仅为您带来凉含义“和“棒的”
爽世界,而且其质量也像长城一样众口皆碑。双关手段的补偿使译文尽管流失了回文的修辞特色,但也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语言特色,很好地实现了译文的功能。考虑到广告语言的简洁性和口语化,倘能将译文改成:AfanisnocomparisontotheGreatWall,butthe
GreatWallFanisjustascool.似乎更佳。
2.目的性原则决定了广告翻译应注重译文读者的
套用了莎翁名言tobeornottobe,thisisaquestion,不仅大大增加了广告的新奇性,还通过这种原汁原味的语言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使读者看过之后,不禁会心一笑,产生了消费欲望。
3.目的性原则还决定了广告翻译应尊重译语文
化,特别要注意尽量避免触犯译语文化的禁忌,确保译文的预期功能在译语文化中顺利再现。
文化是决定读者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读者对译文如何理解,产生怎样的反应,往往深受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包括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在一种文化中深受人们喜爱的习俗到了另一种文化中有可能会被视为陋习。同样,源语文化中一个赏心悦目的商标词到了译语文化中往往有可能会带有不好的联想意义。广告翻译中,为了确保译文的功能在新的文化环境中顺利实现,译者应尽量小心避开译语文化的禁忌。下面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法国,每逢一年一度的乡村杀猪活动来临时,许
感受,融洽商家与潜在消费者(读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要以读者为中心,进行情感传递。这一点通常可以借助以下两种翻译手段:
1)面向读者,恰当使用人称
普通读者对于广告都存有一种陌生、抵触和不信任的情绪。为了消除这种情绪,商家在广告创作的时候,常以读者亲密朋友的身份,以轻松、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和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缩短广告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广告的亲和力,达到说服读者进行消费的功能。这一点在广告翻译中具有指导意义。由于语言文化环境的转换,读者对原广告信息的陌生感会更增进一层。因此,译者就更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如恰
目的性原则与广告翻译
多食品店就会张贴这样一则广告:CetteSemaineontuer
lecochon!⑧若按字面意义译成英语为:Thisweekwearegoingtokillthepig.而这两个文本在各自的语言文化中
国内某企业向俄罗斯出口价值几十万元的食品时,沿用了国内效果很好的商标KAKA,结果该食品在俄罗斯不但无人问津,还被登上报纸遭到责问。原来KAKA一词在俄语中是“大便”之义,由此销路可想而知⑨。可见,文化因素在广告翻译中忽视不得。四、结语
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应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即遵循译文的目的性原则。广告是一种功能性很强的实用文体,广告翻译也应遵循译文的目的性原则,使广告功能在译语文化中顺利再现。为此,广告翻译应从译文语体、读者反应以及译语文化三个方面着手,采取各种灵活的译法,或删译,或改译,最终确保译文功能的顺利实现。
所起的功能完全不同,在法语文化中,人们看到这则广告会联想起节日的喜庆气氛,大量的新鲜猪肉,亲朋好友的聚会以及各色美味佳肴;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因为没有类似的习俗,轻则会被广告内容弄得一头雾水,重则会对它产生厌恶情绪。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小心避开这一文化禁忌,将原广告中的主要信息———大量的新鲜猪肉供应,机不可失传达给译文读者,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原广告可译为Specialoffer———Fresh
&Abundant。
这种情况还常出现在商标的翻译当中。据报道,
①ChristianeNord语.转引自陈小尉.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4).②转引自苏淑惠.广告英语的文体功能与翻译标准[J].外国语,1996,(2).③例子和翻译引自陆全.谈广告汉英翻译的变通[J].山东外语教学,2000,(1).
④例子和翻译引自陈小尉.试论译文功能理论在应用文翻译中的指导作用[J].上海科技翻译,1996,).⑤同上。
⑥例子和翻译引自陈军,周庆荣.谈广告翻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4).⑦同上。
⑧例子和翻译引自陈小尉.,2000,4⑨见李贵山.].,(.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2]谢文怡,刘云腾.广告英语[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4]崔刚.广告英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5]陈小尉.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4).
[6]陈小尉.试论译文功能理论在应用文翻译中的指导作用[J].上海科技翻译,1996,(3).
欢迎赐稿  欢迎订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是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学术性刊物,是中国常用外国语类核心期刊、中国人
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以及从事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的人员。
本刊刊登英语、日语、俄语及非通用语种的语言、文学、文化和相应的中外对比研究的学术论文。主要栏目有:语言与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研究、翻译研究、中外文学文化及比较研究、国别学研究及国际关系研究。每年分4期刊载《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该索引为国内独有,研究必备。
本刊为双月刊,邮发代号36—212,每期定价6.00元,全年定价36.00元。热诚欢迎赐稿、订阅!如果漏订,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购买,但请另加邮资1.5元/本。
联系地址:河南省洛阳市《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邮编:471003   电话:(电子信箱:jfjw@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7月 Vol.30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广告翻译中的目的原则
(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要:以广告翻译为文本,旨在对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探索,最终发现目的论对广告翻译有良好的指导意义,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其广阔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广告;翻译;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8)04-0019-02
Skopos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s
TANG Shu-min
(Hebei Vocational College for Correctional Police, Hebei Shijiazhuang 050081, China)
Abstract: In translating the advertisements, the aim is to seek the application of Skopos theory in translation and to find out the directive function of Skopos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s. In the translation we can test and verify the wide application range of Skopos theory.
Key words: Skopos theory
一、翻译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其理论包括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为翻译过程中的第一法则。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翻译的目的规则(Skopos rule)。目的规则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Skopos)。连贯规则指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达到语际连贯,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境连贯一致,让译语接受者理解;忠实规则指译文和原文的连贯性,实现语际间连贯,相当于其它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不过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这三条规则的关系是:忠实规则服从于连贯规则,而这二者服从于目的规则,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改变原文功能,译文的标准就不再是与原文文本的语际间的连贯而是合适或符合翻译目的,如果翻译目的要求语际不连贯,则语际连贯规则不再有效。目的论将翻译定义为一种有
目的的行为,而评价一个译文是否成功,则看它是否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广告的目的是促销各种产品,而中文广告英译是否成功则看它是否起到了促销产品的作用。因此,目的论对广告翻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关于广告翻译
1.广告翻译的中西文化问题
中西方道德价值观不同。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博爱、仁义一直是社会推崇的价值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天依然是人们遵循的道德规范。国内很多食品广告强调“老少皆宜”,目的是突出广告受众的广泛性。而它的译文“the old and young”但忽视了“老”在西方语言文化中的忌讳性,在西方国家,老年人不希望听到“old”一词,故用“the aged people,the senior citizen”等委婉词语。
又如,在不同国度人们对事物的联想意义也有差异,如:“白象牌”电池,译为“White Elephant”结果在美国市场上很少有人问津。原来,A White Elephant 是“无用而累赘的东西”。中国人把海燕看作值得学习的榜样,故有“像海燕一样搏击风浪”之说,出口产品也常用Petrel(海燕)作商标。但西方人对petrel(海燕)没有好感。《朗曼现代英语词典》中海燕有“预示灾难、纠纷、暴力行为即将出现的人
──────────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唐淑敏(1967-),河北承德人,满族,在职博士生,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或幸灾乐祸的人”之意。各禁忌无奇不有,它在民俗学中是一种专门的学问。
2.广告翻译的特点
(1)简洁。广告语应新颖独特,富有吸引力,广告的目的是要吸引公众,在有限的版面,有限的空间和创造无限的感官效果,所以标新立异的措辞,简洁的文字能取得不同凡响的广告作用。
(2)朗朗上口。朗朗上口的语言不仅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而且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之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而机器购买的欲望。
(3)鼓动性强(motivating),利于刺激消费。广告是向公众,向社会介绍商品,使消费者对某中商品发生兴趣,从而促使某购买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就是一种“推销”,这决定了广告的鼓动性特征,以实现其“推销作用”。
三、解决广告翻译中的问题
文化障碍为广告翻译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也给译者增添了难度。广告翻译能否达到预期的功能(即促销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被读者完全理解、认可、接受。根据威密尔的观点,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译者要冲破死抠原文的传统译法,在不悖原意的情况下按照英文广告的行文方式进行变译。
在目的论指导下,广告的翻译应尊重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习惯,达到吸引译语顾客的功能,进而使他们付诸行动,购买商品。这也是广告的最终目的。在进行广告翻译时,译者应遵循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按照英语习惯来表达原文信息,不仅保证译文语言表面上的流利程度,而且保证译文具有与原文在深层意义上的契合对应,还要保证译文具有与原文同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甚至优于原文。
好的译文对销售起着积极推动作用,根据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译者应注重译文功能,在进行广告翻译时要“入乡随俗”,做些“文化处理”。前面所提到的食品广告强调“老少皆宜”,我们可以学习英文广告争取委婉的行文。如Leephick花旗参茶“efficacious for grownups and children”;多美滋(Dumex)奶粉“convenient for ensuring healthy nourishment for growing children and the whole family。再如,为使译文在译语语言文化环境中达到预期的功能,译文应为读者理解并接受。另外,由于中西方人民对一些事物的联想意义不同,在目的原则指导下,译者就应该以译入语的文化传统作为出发点,从而避免误解。如前面所提到的“白象牌”电池,若改译为“Pet Elephant”,可让人联想到可爱的小宠物而产生的购物欲。还有“金鸡牌”闹钟本来在国外有一定
的声誉,但它的英译商标Golden Cock使国外一些消费者望而却步。原因是cock一词除“雄鸡”意思外,在英美等国还有其他暗喻,若将“Cock”换为“Rooster”一词就可避免不愉快的联想。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为此目的,译文必须首先符合译语语言自身的粘合标准(intratextual coherence),必须在译语语境中“具有意义”。其次,译文还必须照顾与原语间的关联(intertextual coherence),对原文保持某种“忠实”的关系。在连贯原则的指导下,译文应具有与广告原文同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的译文才算成功的译文,例如:喝一杯即饮柠檬令你怡神醒脑!
原译文:A Glass of Instant Lemon Tea Makes You Refreshing. 原文是一个感叹句,译文成为一个陈述句,逊色不少。而且,译文还有语言错误:make you refreshing(使你令人怡神),意思正好相反了。如果用略式疑问句和略式感叹句,译文会添彩不少:
For Refreshment?
A Glass of Instant Lemon Tea!
另外,按照连贯原则,一些商品的商标英译取得了成功。如:美加净(Maxam)洗涤剂,雅戈尔(younger)衬衣,奥妙(OMO)洗衣粉,金利来(Goldlion)领带等。这些译名都简洁、易懂,便于记忆,给西方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理所当然,商品在国外有市场。我们说广告译文在保持自然流畅、连贯的同时,也应做到准确。若广告原文的信息在译文中变了样,会误导消费者。在目的论的忠实原则指导下,译文应与原文保持某种关联,译文应当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广告信息,毕竟“译文准确”是广告翻译的生命。
综上所述,广告文本作为一种以促销为目的的特殊语篇,在语言表达,结构和文化环境方面都是异于一般的文学文本。因此,译者必须根据译文预期要达到的目的和功能,在了解目的环境文化的前提下,灵活采用各种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London: Printer, 1990.
[2] 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ress Ltd., 1982.
[4] 唐淑敏.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翻译李清照的英译[J].希望月
报,2007,(8).
(责任编辑、校对:琚行松)
范文七:《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得兼:同时获得。 (2)苟得:苟且取得。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7)勿丧:不丢掉。 (8)蹴:用脚踢。 (9)何加:有什么益处。 (10)奉:侍奉。 (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 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 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
用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而有人却不用,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去做。是因为,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这种本性,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丢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走在路上的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走投无路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二)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1)淫:使,,,,扰乱。 (2)得:实现。 (3)之:代志向。
(4)由:实行。 (5)道:原则,行为准则。 (6)移:使,,,,改变。 (7)威武:威胁暴力。 (8)屈:使,,,,屈服。
导读: 孟子在本文中驳斥了纵横家眼中的“大丈夫”,提出了自己立身处世所持的“大丈夫”精神,体现了儒家历来刚正不阿,特立特行的品格。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数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性情改变,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三)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1)畎亩:田间,田地。 (2)举:被推荐。 (3)傅说: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 (4)曾:同 “增” 。 (5)衡:同“横”,指横塞。 (6)征:表征,表现。 (7)法家拂士: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
导读: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刑徒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会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范文八:[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
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
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范文九:《诗经·卫风o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予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娴静姑娘好漂亮, 约我等在城角旁。 望穿秋水不见你, 搔首徘徊我心慌。 娴静姑娘真娇艳, 送我精美好彤管。 彤管熠熠生光彩, 姑娘生就好容颜。 郊野采集赠柔荑, 确实美
好又新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 美人相赠最珍奇。
1.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一说刺卫宣公纳媳。
2.静:娴雅安详。
3.姝:美好。
4.城隅:城角隐蔽处。
5.爱:隐藏。
6.踟躇:徘徊不定。
7.娈:(luán)年轻美丽。
8.彤管: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
9.说怿:喜悦。
10.牧:野外。
11.荑: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12.询:实在,诚然。
《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来写的以外,以男性口吻来写的诗也很能体现女性在恋爱中开爱的情趣。如《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
[作品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 经》。现存的《诗 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范文十:东西方翻译“三原则”评述
姓名:马丽峰 摘要:翻译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化交流活动。翻译原则不是永恒的,来自于翻译实践,来自于当时当地的翻译实践。翻译原则作为检验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从有翻译以来,就众说纷纭。一些优秀的翻译实践者逐渐形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其中“三原则”一直为后人奉为经典之说。本文通过对东西方翻译“三原则”的分析,说明翻译标准不是永恒的,而是在争论中发展的。
关键词:翻译实践;翻译原则;东西方翻译“三原则”
一、西方翻译“三原则”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和《新约》。《圣经》翻译在西方翻译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古罗马后期,文学创作活动逐渐衰退。统治阶层为了挽救濒于崩溃的帝国,收拢民心,加紧对基督教的利用。这样宗教翻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宗教翻译形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二大高潮。哲罗姆作为早期西方基督教会四大权威神学家之一,对希腊宗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最著名的是他主译的拉丁文《圣经》,即《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是第一部“标准”的《圣经》译本,成为罗马天主教所承认的惟一文本。哲罗姆既是既是出色的翻译家,又是卓越的翻译理论家。他陈述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可归纳为:(1)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哲罗姆认为,各种语言在各方面都互有区别,不能采用逐词翻译的方法,在可以加以“适当更改”的作品中,译者可以掺入自己的性格色调。(2)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与“宗教翻译”。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意思。但《圣经》翻译中,主要应以直译为主,不能一概采用意译。(3)正确的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 中古时期,蛮族国家逐个建立,民族地域逐渐划定,民族语言相继形成。意大利民族语翻译的规模不大,但其影响并不亚于其他国家。其中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家是利奥纳多·布鲁尼。他的见解主要有以下三点:(1)译者务必使自己深入作品,忠实于原作风格,用译语进行创作。(2)任何语言都可以用来进行有效翻译,优秀的译者必须精通原语和译语。(3)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把原文正确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中世纪末期的德国推崇的是逐词对译,大量直译拉丁古典文学作品,其中最突出的译者和评论家是尼古拉斯·封·维尔。维尔利用名家言论印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维尔的翻译观点如下:(1)准确翻译拉丁语能
得出最优美的德语风格。采用逐词对译,模仿拉丁风格,译作就必然会含有拉丁原文的全部优点。(2)单懂德语是不够的,逐词对译能推广拉丁语。(3)为了忠实于原文,宁愿牺牲译文的易懂性。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西方翻译在17至19世纪继续向前发展。这一时期的翻译虽不如文艺复兴时期大,但所译题材范围很广。翻译理论的研究在这一个时期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构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的又一重要发展时期。最早提倡准确翻译的理论家是17世纪中期法国的巴歇·德·梅齐利亚。他于1635年提出译者必须遵循三项原则:(1)不得给原著塞进私货;(2)不得对原著进行删减;(3)不得做有损原意的改动。在17至19世纪期间,英国翻译蓬勃发展,特别是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成果是空前的。约翰·德纳姆是17世纪著名翻译家之一,也是一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的译诗理论对17世纪诗的翻译发生了一定的影响。按照德纳姆的观点,译诗必须(1)保留“火焰”,即原诗的活的灵魂,而不保留“灰烬”,即原诗的死的形式;(2)忠于原作的意思,但更忠于原作的声誉;(3)加进新的力量,弥补冂于时代、语言、地点的变异而引起的走失。温特华斯·狄龙(通称罗斯康芒)也是一位诗人、翻译家,提出了译诗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1)译诗不仅必须自己是诗人,而且还必须具备所译诗人那种特殊的天赋。(2)译才与原作者之间必须建立起一各“友谊”,在思想、言语、风格和灵魂上与作者保持一致。(3)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以透彻理解原意、忠实原作实质为总则。一不改,二不增,三不减,增减相比,宁减勿增。乔治·坎贝尔是18世纪英国翻译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位代表人物,他带来了理论发展的突破。他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1)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意思;
(2)在符合译作语言特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移植原作者的精神与风格;(3)使译作像原作那样自然、流畅。这三大原则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时隔一年后,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也提出了三项原则。但泰特勒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坎贝尔。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泰特勒给“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他提出翻译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即:(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是整个西方翻译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19世纪俄国翻译首先应当提到的是亚历山大·普希金。普希金在俄国翻译史上的贡献如同整个俄国文学史与俄国标准语言史上的
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翻译方法和翻译见解主要有:(1)译者在选择原文材料上必须有自己的主张,不能受别人思想的支配。(2)译者在处理原著的过程中,应当享有充分的自由。(3)原著独具的特色,译者必须尽量保留。即使对原作进行某种改变,也要抓住原作独有的特点。俄国大批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对翻译问题的探讨大大丰富了翻译理论的内容。其中维萨利昂·别林斯基对翻译理论的见解大致如下:(1)无论原作或译作都必须内容充实。(2)忠于原文精神,而不是原文字面。(3)翻译艺术作品,译者本身必须是艺术家。
进入20世纪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发生兴趣。英国最卓越的汉学家阿瑟·韦利既是翻译家,又是作家、诗人。他所遵循的翻译原则有三:(1)译文必须立足于忠实原作,准确地再现原作风格;(2)译文必须通顺流畅,特别是译诗,必须给人以自然而优美的感受;(3)不同的内容必须采用不同的译法。在意大利,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对翻译问题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他的观点是:(1)翻译不可能完美地再现原作面貌。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言语不可重复的矛盾,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地步。(2)翻译必须进行再创造。译者应当让原作和自己的思想性格融为一体,然后创造出新的表达形式。(3)文学翻译不可过分自由,专业性翻译不可过分拘谨。译作应与原作有几分相似,但译作本身也可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德国20世纪上半叶在翻译理论研究上最著名的是活尔特·本雅明。他的观点新颖,主要为如下三点:(1)原文的可译与不可译,取决于原文本身有无翻译的价值。(2)翻译不是译意思,而是译形式。(3)最理想的翻译法,是逐行对照式翻译即逐词对译。要再现原作形式,就只有死抠原作字眼。按照30年代、40年代苏联翻译理论家伊凡·卡什金的观点,现实主义翻译要:(1)忠于原作;(2)忠于读者;(3)忠于现实。译者根据原文进行再创作,应当再现原作反映的客观现实,既充分表现出原作的典型特点,又保持译者自己的面目。尤金·奈达是迄今为止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对于翻译,他提倡一种“三性原则”,即可懂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并重的原则。奈达是语言学派的代表之一,作为与之相对峙的文艺学派代表之一,苏联翻译理论家基维·加切奇拉泽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苏联文艺学派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个学派的艺术见解,在苏联翻译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主要观点如下:(1)文艺翻译必须坚持创造性原则,译文在字面上可以脱离原文。(2)文艺翻译必须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忠实地传达原作的风格。(3)文艺翻译不能纳入语言
学研究范围。只研究艺术形象的语言特点,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的艺术品,会导致不忠实的译文。
西方的翻译发展史,自古至今已经历时两千多年。翻译作为一项极其古老的运动,实践和理论研究源远流长,硕果累累。
二、中国翻译“三原则”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几乎与西方翻译史同龄,内容丰富。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各翻译理论家都先后对翻译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中国最早的翻译活动可追溯到周代,其中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始于东汉的佛经翻译。释道安在翻译佛经时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中的“三不易”原则:一、圣人是以当时的习俗来说话的,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应今时,很不容易。
二、把古圣先贤的微言大义传达给后世的浅识者,很不容易。三、释迦牟尼死后其弟子阿难造经时尚且小心翼翼,现却由平凡的人来传译也不容易。清朝末期,严复在《天演论》首卷《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标准。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已。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严复主张的“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求“达”是为了取“信”。“信,达,雅”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标准成为了中国翻译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阶级的一些文人曾用自己的主张比附严复的信达雅,最显著的像林语堂提出的忠实、通顺、美,认为忠实非字字对译的意思,须求传神;通顺是译文须以句为本位,译者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美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内容并重。陈西滢主张放弃信达雅,提倡形似、意似、神似的说法,形似即是直译;意似则是原作者怎么说的译文就怎么来;神似是能抓住原文的神韵。
关于翻译标准,鲁迅主张直译,他提出的原则如下:(1)保持原作丰姿;(2)宁信而不顺;(3)译文要有异国情调。鲁迅基本上从事文学翻译,他的文学翻译主张有如下三点:(1)主张直译,并主张容忍多少的不顺;(2)主张要有重译,要有复译;(3)主张文学翻译批评应实事求是。1921年,郑振铎在《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一文中论及译文学说的方法时指出翻译有三个不可逾越的法则:(1)译文必须能完全传达出原作的意思;(2)译作的风格与态度必须与原作的性质是一样;(3)译文必须有原文中所有的流利。钱钟书关于翻译的点评述说 ,很值得精研。他的翻译理论有三个主要内容 :一是“诱” ,指翻译所能起到的作用 ;
二是“讹” ,误读误译 ,叛离原文 ,或是创造性误读 ,却有独特价值 ;三是“化” ,忠于原作又不泥于原文 ,达到“化境”。傅雷在谈到翻译与知识、翻译与文化、翻译与个人经验的关系时提出:(1)译者要具备常识与百科知识,要有足够的文学修养;(2)中西差异实则为文化差异,译者要琢磨文字;(3)译者要有丰富的个人经验。吴稚晖曾提出关于翻译的注释观,即存原文、直译当注、译释当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刘重德将“信达雅”中的“雅”理解为风格,认为译文必须切合原文的风格,提出应该将“信达雅”改为“信达切”。随着翻译研究的途径越来越多,现代翻译理论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翻译理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而且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观点、新方法。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研究理论。有的从语用学角度,有的从文化交流角度,有的从美学角度来研究翻译问题。严复与林语堂可看作是我国翻译美学的发端。严复的信达雅中的雅是我国现当代翻译美学的源头,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是在批评信达雅的基础上提出的,美是雅的继续与发展。1998年,许渊冲教授在《美化之艺术》一文里,提出了译诗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三似新论(形似、意似、神似)、三势论(原语译语的优势、均势、劣势)、三化论(“浅化”扭转劣势,“等化”争取均势,“深化”发挥优势)、三之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三似是三美的基础。
翻译原则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原则则是从中产生的。翻译原则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在中西翻译蓬勃发展了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没有放弃的是对翻译原则的探讨。各自的翻译理论家都先后对翻译的原则进行过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历代翻译家一直所要追求的是唯一的、万能的,可以判断一切译作价值并指导翻译实践的终级性实用原则,但是历经两千多年始终没有结果。在翻译上,绝对原则是永远达不到的,翻译的绝对原则其实就是原作本身。无论是“忠实”、“等值”,所追求的都是与原作的近似,无论内容、形式,还是风格。
对比中西方翻译原则,确实存在较大差异,但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中西翻译原则正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准确把握好翻译,译者要熟知翻译的基本理论及技巧,真正理解文章并通晓两种语言,在翻译实践中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及思想、文化等信息的传递。
随着中西经济文化和交流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语言与文化的不断交流,知识与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翻译领域的发展将会不断扩大,中西方译界对翻译标准的修订将不断完善,取长补短,翻译理论和原则朝着互相交流影响、互相融合借鉴、共同发展的方向迈进,使翻译的原则不断完善,指导翻译实践更顺利地完成。
[1]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增订版)[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 马祖毅等.中国翻译通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3] 谭载喜.西方翻译史简史(增订版)[M].商务印书馆,2004.
[4] 陈丹琰.对翻译标准多元性的理论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5] 蒋童.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史分期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
[6] 刘峥.对翻译标准构建的思考[D].中南大学, 2008.
[7] 邓雪玲.泰特勒和严复翻译三原则之比较[J].安康学院学报, 2008(06) .
[8] 冯国华,吴群.论翻译的原则[J].中国翻译, 2001(06).
[9] 吕俊.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标准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03).
[10] 谭载喜.中西译论的相似性[J].中国翻译,1999(06).
[11] 吴义诚.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03).
[12] 张俊杰.中西翻译标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视野的特征不符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