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政审表所在单位吧到底是什么所在

当前位置:&&
二战德国潜艇战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尽管早在日德国就对宣战,希特勒和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得尔于次日就决定派遣潜艇前往美国沿海攻击运输船。但邓尼兹考虑到11月和12月德军潜艇遭到了一定损失,还有四五十艘潜艇被派至地中海,而当时能投入实战的潜艇数量仅有91艘,在兵力部署上颇有些捉襟见肘,要求给予一个月的展开时间。邓尼兹竭尽全力组织力量,12月16日5艘排水量1100吨的潜艇离开基地,前往美国。
此次远征美国的破交作战代号为&击鼓&,也被称为&连敲带打&作战。&&当时德军能投入实战的91艘潜艇中,在地中海有23艘,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有6艘,挪威外海有4艘,其余潜艇不是在船坞维修,就是在返回基地的途中,这5艘潜艇已经是德军潜艇部队所能派往美国的最大数量了!
1月12日,这5艘潜艇到达美国东部海域,立即展开破交作战。
二战德国潜艇破交战,德国潜艇最终被英美反潜力量击败。这个原因非常多,有人说美利坚的产能够大,德国人击沉商船的速度,赶不上美国人生产的速度,所以德国潜艇并没法封锁英国人的海上补给。也有说是后来英美反潜力量大大增加的结果,还有说是英国人破译密码的结果。如果从封锁英国海上补给,再加上轰炸消耗英国人的工业产能,最后实现登陆英伦三岛角度来讲,德国的失败,在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已有人评论 相关内容阅读
有什么感想,您也来说说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有什么感想,您也来说说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体内核爆 到底是什么?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体内核爆 到底是什么?
拇指医生提醒您:该问题下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看新闻见到 体内核爆 到底是什么
体内核爆意思是人体受到幅射感染。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二战秘史——闪击闪击&2&“镰割”计划的出笼与“施佩伯爵号”的命运
&&&&&&&&&&
二、 “镰割”计划的出笼与“施佩伯爵号”的命运
&施里芬计划   1913年1月4日,柏林市中心的一所豪华住宅内,一位脸色苍白,身形消瘦的老者躺在床上有气无力的喃喃着,长期病痛的折磨使他瘦弱的身体更显单薄。
  突然,老者的身体仿佛震动了一下,塌陷的眼眶里闪现出一丝光芒,他耷着脑袋使尽最后的力气对身边的人说道:“必有一战时,切莫削弱我的右翼。”
  这位弥漫之际的老者正是“施里芬计划”的创造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
  我并不知道施里芬伯爵临死之际,他的继任者,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在场与否。抱歉,我查遍书籍也没有找到相关记载。  如若在场,这可谓一个绝妙的讽刺。我在这里只想评价一点就是——小毛奇明显没有理解到“施里芬计划”的精髓所在,而且这个计划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兰西之战有着深远的影响,故详细阐述一番。  施里芬计划的形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德国是两线作战(西线对法作战,东线对俄作战),其匮乏的资源也不能够支持其长期的战争。所以,必须速战速决。  如何打败法国,是德国参谋部天天都要讨论的事情,这些老学究们,从德国在1871年建国伊始,就坐在办公室里,不干别的,就一门心思的琢磨这个问题。  而且,这问题一琢磨,就琢磨了接近半个世纪之久。当然了,大家可别误会,他们可不是想象中的政府某些机构的大老爷那样,是闲着没事做,找个崇高的理由,蹲办公室里看报纸。  这些德国陆军统帅部的军官们,是确确实实在为了这个问题而绞尽脑汁。因为,德国建国时,痛殴过法国一次,迫使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给德国。  这次失败让法国人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战胜德国的。于是,拼命搞好英国和俄国的关系,在外交上,孤立德国。  同时,德国的崛起让英、俄两国也感受到了威胁,他们也乐呵呵的同法国结成了死党。  这时,任职德国陆军统帅部总参谋长的施里芬伯爵,在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战略构想。  即:以德国总动员速度和铁路网的发达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强大的兵力击败法国,在东边只留仅仅9个师的兵力监视俄国。因为,俄国的铁路网极其落后,而且国土辽阔,集结部队需要至少一个月之久,而德国只需要24小时。所以,对法作战也必须需要在一个月内结束。  法国战败后,德国就能腾出手来专心对付俄国,俄国那些缺少训练、装备落后的军队就根本不是精锐的德国军队的对手了。施里芬伯爵预计,只要他的计划成功,战争能在三个月内结束。  施里芬计划以79个最精锐的师为右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境内,后面再跟上强大的预备队;同时,由8个师组成较小的左翼,这些部队将固守法德边界。所以,取胜的关键就在于那强大的79个师能否以最快的时间顺利的横扫法国沿海地区,直插进法国腹地。  因为,法国集结兵力速度虽然比俄国快,但是依旧需一周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德国是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  所以,“施里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优势兵力,打败敌人。
施里芬计划中,德军的战略是沿着法国海岸线一路扫荡突入巴黎城侧后再进行总攻。这个右勾拳的进攻路线,才是该计划的核心所在  从1891年—1906年,施里芬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倾注了无数心血经过多次的演习、沙盘演练与讨论,并对该计划进行了4次大修改和无数次的小修改。  在1905年12月,施里芬完成了最后一次修改,并于1906年1月1日退役之际,亲手交给了继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利芬计划”终于成形。  但天意弄人,在施里芬去世后仅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此时,小毛奇已修改了施里芬计划,因为他担心左翼8个师的力量过于薄弱,不能抵挡法军。又害怕东线的防守兵力太单薄,抵挡不了俄军,反正他什么都怕,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因此,他通过削弱右翼兵力而增强左翼,把施里芬伯爵原计划的主攻力量的79个师,削弱到了53个师。这个修改可以说是致命的,施里芬临终前的担心终于成为事实。  小毛奇志大才疏的修改,使得德军的攻势在离巴黎仅15英里的地方,丧失了进攻力,德国士兵虽然已经达到了马恩河北岸,但全部都疲倦不堪。士兵们全部都累趴在地,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很快,法军预备队发动了一次强有力的逆袭,就把这些丧失战斗力的德国士兵击退了。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就是马恩河战役。此时战局已经完全脱离施利芬计划,但是小毛奇不做任何部署上的改变就下令进攻,结果德军惨败。至此,施里芬伯爵瞬间秒杀法国的战略计划全面失败。最后,德国人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持久战!  如若小毛奇遵照施里芬伯爵的临终遗言,不削弱右翼主攻兵力,那些已经到达马恩河北岸的部队,完全可以被充足的预备队替换下去休息,就算法军预备队发动反击,所面对的也不过是德军生力军。  所以我说,小毛奇根本没有理解到“施里芬计划”的精髓所在,难道他不知道右翼已经被削弱到经不起任何意外了吗?一向谨慎的法国人,怎么可能在巴黎城陷入危难的时候,反倒去进攻德国下腹部的鲁尔工业区呢?  以上就是“施里芬计划”,以及其蹩脚的实施者小毛奇。虽然这话题扯的很远,但很有必要。  我们再跳回1939年,希特勒战胜波兰不久,波兰战役的胜利,以及此时苏联的态度,使德国免除了后顾之忧,希特勒兴奋的为他的将领们打气道:“德国终于有一次,不必要两线作战的机会了”。  志满意得的希特勒,立即指示陆军统帅部尽快制定一个征服法国的军事备忘录。  很快,报告就打上来了。依旧是以“施里芬计划”,为蓝本。  该计划由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他那忠心耿耿的参谋长哈尔德上将制定的。同时,该计划也是陆军统帅部有史以来最最蹩脚的计划,拿到该计划的希特勒差点没晕过去。
陆军总部的计划
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神作让元首先生如此伤心呢?现在,我们权且把它识之为山寨版的“施里芬计划”。  该行动计划在法国北部地区,也就是德军的右翼集结强大的兵力组成的B集团军群,从正面击破在比利时境内所要遭遇到的英法盟军。然后,用较弱的A集团军群予以掩护其南面的侧面,以保障B集团军群的进攻不至于受到敌军的阻扰。①
  该计划的作战目标是尽可能击毁法军最大单位,占领比利时的海岸线,以求将来对英、法两国的海战和空战建立新的港口与机场。  很眼熟吧,他确确实实是“施里芬计划”的翻版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该计划。首先,它与施里芬计划一样,都是依靠强有力的右翼兵团绕过马奇诺防线,突入荷兰、比利时直抵海岸。然后,一路扫荡,经过比利时平原侵入法国境内。  但是该计划有一点不同于施里芬计划,大大的不同。那就是,施里芬计划是德军主力在通过比利时平原后要直插入法国腹地,然后以巴黎为轴心,象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围绕巴黎外围的法国各集团军进行外围旋转运动,最后旋转到法国各集团军的背后,从背后进攻,并一举拿下巴黎。更直观的说就是——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是一战定胜负:打下巴黎城;或者,全线崩盘。  所以,为什么在“施里芬计划”失败后小毛奇灰心的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
  但是这个山寨版“施里芬计划”太老土了,这种老调重弹,盟军早就有了准备。事实上在德军陷入波兰苦战的时候,法国最高统帅部已经做出了一份军事备忘录,并对以下三点达成了共识:  1.德军不可能正面强攻坚固的法德边境上的马奇诺防线。  2.阿登山地森林是兵家一向认为限制大兵团运动的地区,尤其对于装甲部队。  3.德军的进攻方案不可能超出施里芬计划的范围,很可能还是沿着上次大战的老路把进攻重点放在右翼。
  所以法国陆军把最精锐的部队摆在法国北部海岸,做出一副愿者上钩的架势,等着德军的大驾光临。
① 山寨版的“施里芬计划”。该计划最大的问题在于:就算德国的进攻取得成功,也不能消灭法国的抵抗力量,也就是说仅能获得战术上的成功,这对资源贫乏的德国是相当不利的。  此时我们应该清晰的看出,德军的优势是在于运用机械化部队的理念比同盟国更高明,我并不认为军队数量几乎相等的双方在质量上有什么差别。  退一万步讲,就算德国士兵突然雄起,或者小宇宙爆发,正面强攻击溃了盟军的防御,而到达的战略目的仅仅是占领一块土地,夺得几个港口,这样的胜利对整个战略是于事无补的。德国军方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避免持久战。  而且,这个计划和长久以来陆军统帅部所奉行的战略思想是相违背的。即:一役定胜负。  这样,该计划不仅丧失了行动的突然性,而且会和在法国北部地域的盟军精锐部队硬碰硬,甚至可能出现一战的模式,双方上百万军队陷入阵地战。  这恰恰是资源薄弱的德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当然,也是同盟国最愿意看到的结果。拖啊,拖啊,德国经济一旦崩溃,不用军事上的胜利,纳粹政府自然会垮台。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战时资源储备并不多,公海已经被英国皇家海军所封锁,也就是说,德国的海外资源线路已经被切断了。为了避免损失,在战争爆发前,希特勒就下令:以各种理由欺瞒英国情报部门,并把大量商船开往全世界各地的中立国家港口进行停泊。  因为根据国际法,英国人是无权去中立国家缴获这些德国船只的。 &
最开始,德国人或许还存着侥幸心理,想偷偷的把装有物质的船只开回本土,他们心想:“老子就一艘船,大西洋这么大,看你们怎么抓”。  但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战争开始不久,英国皇家海军就加强了封锁,每天在大西洋的从北极圈——南大西洋,有起码上百艘的英国军舰和潜艇在宽广的大洋上巡弋,以抓捕这些“德国偷渡客”  英国人如此痛下血本的围捕是相当成功的。  战争开始的头两个星期中,英国就截获了这样的德国商船达到15万吨之多,这样的无风险买卖,比德国潜艇所击沉的英国商船,还要多出6.7万吨。  最后,那些郁闷的德国船长,为了不被英国人所俘获,往往选择把船只自行凿沉。  铁一般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了:大西洋只是英国人的后花园池塘,想在纵横大洋有五百年历史的英国皇家海军面前耍花样,德国人无疑是太嫩了点儿。  就这样,希特勒的小小伎俩失败了,海外资源线路彻底断绝。这时德国所依靠的,只有苏联这个不靠谱的盟友的支持。煤矿、木材、粮食、石油都得从苏联进口。当然,这些原料的价格也是高昂的。希特勒曾下令,“向俄国送交战争物资应当先于德国武装部队。”德国甚至一度把尚未竣工的重巡洋舰——卢佐夫号也贴进去给莫斯科方面抵付一部分现款。  “聪明”的海军元帅雷德尔甚至提议,把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俾斯麦号的图纸高价卖给苏联。前提是,只要苏联人愿意付出高昂的价格,这有何不可呢?
  这就是德国悲惨的现状,所以希特勒希望西线的战争越早爆发越对德国有利。但是这个山寨版的“施里芬计划”计划只能使德国陷入长期的战争状态之中。  正在希特勒头痛之际。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了不同的声音。  此人正是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两年后,他将会在东线战场大放异彩,但是现在,他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参谋长。  1939年10月初,陆军统帅部的计划经过希特勒的稍加修改,定名为“黄色计划”,并很快下达到各指挥部。但是,拿到该计划没两天,曼施坦因就提出了不同的声音。  曼施坦因后来回忆说:“对于这次作战命令中所决定的计划,其最初的反应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照我看来,陆军总部的战略意图,就其本质而言,就完全是模仿1914年的著名施里芬计划。我至少感觉到这是一种耻辱,我们这一代的人居然不能做出一件较好的计划来,而还要去照抄老文章,尽管这是出自像施里芬那样名家的手笔。何况这个计划我们过去早已试用过一次,而且敌人对于它的再用,也已经有了充分的警戒。”  以上是为曼施坦因原话,但此公人缘极其不好,连和他最亲近的手下都承认,曼施坦因太憨直,不会取悦上级,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元帅,参谋总长哈尔德上将都非常不喜欢他。  1939年10月下旬,曼施坦因的新计划终于完成。老曼很自信,立刻递交给勃劳希契元帅亲视。  结果,计划被驳回;再递呈,再驳回;再再递呈,再再驳回。往返6次,曼施坦因一无所获。  并且,曼施坦因想通过陆军统帅部转递希特勒亲视的文件,也被扣押下来。终其原因仅仅是因为哈尔德上将讨厌曼施坦因吗?
  不,绝对不会这么简单。因为此时的陆军统帅部根本就没有与西方国家大战的勇气,他们建议希特勒和西方国家达成谅解,进行和平谈判。
  陆军统帅部的高官们甚至已经做出了除掉希特勒的计划,并誓言与纳粹党势不两立,某些密谋者已经开始在中立国家同西方各国进行秘密接触。  英国人显然对这一提议很感兴趣,甚至做出保证,只要希特勒死亡,西方国家愿意与“新”德国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在这些密谋者把一切都规划的井井有条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无法解决。即:谁亲自动手去除掉希特勒呢?  大家都怀着期待的目光看着哈尔德上将,因为他是倒希派的头目嘛。可是这个哈尔德是一老滑头,一点敢做敢当的觉悟都没有,他觉得这事太担风险,就跑去找勃劳希契元帅。
(对勃劳希契元帅一直忠心耿耿的哈尔德上将。有趣的是我发现,出现过此公的照片里从来没见他笑过,一脸的忧国忧民,特别是希特勒在场的时候,就像看见仇人一样,拉起老脸,表情相当严肃。)  勃劳希契更是没有这种勇气,虽然近来大部分的史学家以此为由,来证明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缺少果敢和决心。  但我认为,他们并不是害怕希特勒,而是倒希派不得不承认一个既定事实:除了希特勒,没有人能驾驭德国,假如希特勒被杀死,德国将会陷入混乱。  陆军统帅部虽拥有军权在手,但西方国家或者苏俄乘着德国内乱,来个浑水摸鱼,这种责任谁也担当不起。既然没人愿意承担风险,于是这个推翻希特勒政权的秘密计划就这样虎头蛇尾的不了了之。  勃劳希契只得转变策略,他先接受了希特勒的决定,然后再从长计议,慢慢说服希特勒接受他的看法。为争取时间,勃劳希契采取了拖延的办法,他以在波兰的德军主力需要时间调防和补充为由,屡次推迟了进攻发起的时间。进入冬季后,他又以天气不佳为由,要求将进攻推迟到1940年春天。  关于这样的推迟在整个1939年秋季,就有15次之多。在1939年11月5日与希特勒的一次会谈中,勃劳希契再次以军队准备不足为借口要求推迟进攻时,遭到了希特勒的严厉斥责。  勃劳希契当时愚蠢的提出:“在波兰的军队缺乏进攻精神,甚至有些部队存在“兵变”以及前线的无组织无纪律现象。”甚至还拿1939年陆军的情况与1918年第二帝国崩溃前夕的陆军状况作比较。  希特勒—开始还默默听着,最后突然触电般的从椅上蹦起来,勃然大怒,大声叫嚷“陆军总司令竟如此给陆军抹黑,简直不可思议”。  勃劳希契继而坚持自己的观点,希特勒反唇相讥道:“谁发动兵变,是哪一只部队无组织无纪律,报上番号来”。勃劳希契无言以对。  这次会谈据说很恐怖,希特勒甚至要求其他人员都出去,他单独与那位可怜的,还有心脏陆军总司令关上门,在屋里单练。争吵到何种程度无人知晓,但据哈尔德事后回忆:第二天勃劳希契仍然不能连贯的说出话来。  勃劳希契元帅副官的说法更是诡异:他说:一天晚上执勤的时候,听到勃劳希契在房间里说话,他以为元帅醒了,在叫他,就推门走进屋里,却发现元帅仍然熟睡,但是口中念念有词,仔细一听,原来他正在梦中和希特勒吵架呢!  说到底,其实从一开始发布糟糕的作战计划,到“曼施坦因计划”受到阻扰,都是因为陆军统帅部根本不愿意同西方国家打战,勃劳希契想用一蹩脚的进攻计划表明,陆军统帅部似乎已用尽了全部的智商捣鼓出来,如若要打,只有这昏招,来逼迫希特勒就范。以期盼希特勒能回心转意,同意和谈。  但是,希特勒已决意和西方开战,昏招都拿出使,让勃劳希契大感意外,于是就拖。所以这个时候,曼施坦因不合时宜的跑出来,拿个新进攻计划给希特勒看,不是存心坏勃劳希契元帅的好计么。  当然,曼施坦因是不了解内情的,所以非常的大惑不解,他通过不同渠道,不断向希特勒递呈,最后勃劳希契元帅被彻底搞烦了,于是心生一计:他下令把曼施坦因提升为38军军长。(一个步兵军)  这样的提升其实是明升暗降,曼施坦因之前担任A集团军群参谋长,虽然无直接指挥部队的权力,可是拥有合法的发言权和制定计划的权力。勃劳希契元帅彻底受不了他的执着,一脚把他踢出了参谋部,来了个眼不见为净。
  但是,弄巧成拙,希特勒突然表示:出于对陆军的尊重,要亲自召见新成立的5个军的军长,曼施坦因也是其中之一。&&&
1940年2月17日,柏林总理府,希特勒赐宴招待了5位新任军长。  召见前,曼施坦因就请求宴席完毕后向希特勒当面陈述他的作战计划,并通过希特勒的侍卫长——希孟德将军转达。  在赐宴的时候,照例也都是希特勒一个人滔滔不绝的发表他的长篇大论。他声称:“德国科学家将要发明一种新式武器名字叫——直升机,还有一种远程炮弹,能够从柏林发射一直可以打到英伦三岛。”  听众们都听的津津有味,曼施坦因却对这些全然提不起兴趣,他非常焦虑,他生怕希孟德将军没有转达他的请求,希特勒也没做出任何暗示,却大谈技术发明。而且,这种正式的宴会上再提出来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当宴会结束时,其他四位军长都起身告退,曼施坦因却原座不动。  不过多久希孟德将军走过来低语说:“元首要单独召见你”。  随后在希特勒的书房里,曼施坦因详细的说出了他的作战计划。(该计划就是与“施里芬计划”齐名的“曼施坦因计划”
这是李德·哈特编撰德国战史时添上的名字,当时并不这么叫它)  上文提到,陆军统帅部决定模仿“施里芬计划”把主力放在右翼的B集团军群,并用较弱的A集团军群掩护其侧翼。而曼施坦因的计划却是B集团军群担任佯攻,把主攻之点移到A集团军群方面,通过阿登山区并越过马斯河,直趋索姆河下游,以切断在比利时北部境内敌军的退路。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计划。首先,B集团军群故意心兴师动众地在右翼佯攻,使得敌人无疑会把这一行动看成是主攻,并且会迅速调兵支援,以掩护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附近的比军防线。他们越是往这一地区调动兵力,就越会加剧他们覆灭的命运。因为A集团军群才是正真的主攻,它通过阿登山区直插入这些聚集在比利时平原的法军侧后。  肯定有人要问了A、 B 集团军群都进攻了,侧翼完全暴露怎么办。   对了,曼施坦因计划绝就绝在这里。A集团军群的侧翼不但完全不管,还要由其隶属第12集团军通过攻击方式来化解。虽然只有一个集团军,防守整个侧翼肯定吃力。但是,赌的就是法军统帅部优柔寡断。说直白点就是,既然一个集团军防守太吃力,那么干脆进攻,让法国人琢磨不透,而且过于谨慎乃法国人的通病。(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这个作战计划大大的狡猾,而且也具有相当的冒险精神。赢,则全歼比利时境内法军。败,则深入法国腹地的A集团军群全军覆灭。  依旧是德国陆军传统:“一役定胜负”。曼施坦因的意思是:既然要赌就要赌最大的。  曼施坦因一直说,希特勒不停提问。  对于该计划的战略思想希特勒非常满意,唯一的问题是:阿登山区的崎岖山路到底能适合坦克作战吗?  假如A集团军群气势汹汹,牛逼哄哄的冲向阿登,结果到了一看,哇靠,全是山,根本没办法过,那就彻底抓瞎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希特勒不住的反复提问。曼施坦因胸有成竹,并指出:关于阿登山区的地形,他已经详细询问过古德里安将军的意见,古德里安这样的坦克专家,既然已经做出保证,这样的困难想必是能克服的。希特勒这才放心,不再提问。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件突然事故的发生,也非常有利于曼施坦因计划的实施,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1940年1月10日,一架德国空军飞机因迷航飞入比利时领空,这时,飞机油料已经用完,飞行员只得迫降在一片比较平坦的树林里。
  重要的是,机上的一名德国军官携带着一份“黄色计划”的全部细节方案。开始他们还以为飞机成功迫降在了德国境内,殊不知比利时防空部队早已监视到了这架飞机,并派出搜捕队,对飞机迫降区域进行了拉网式的搜索。狂啸的警犬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德国军官和飞行员也不着急,他们兴高采烈的以为是德国警方前来营救呢!  很快,比利时军队接近了飞机迫降地。那名糊涂的军官这时才发现情况不对——前来的人员并不是德国人,于是他当机立断,并立即用随身打火机点燃文件。  走在最前面的比利时军官知道,德国人肯定在焚烧某样重要的东西,他眼疾手快,冲上去,制服了这名德国军官。  所幸的是,由于文件过厚,这位倒霉的德国军官又是从纸张边缘点的火,所以“黄色计划”大部分内容被抢救了下来。  这次事件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这版本讲的是:当时这名德国军官所携带的“黄色计划”并未被比利时军方所发现,这位倒霉的德国军官是在待审室里,突然将文件塞到炉子里,可是一个比利时警察刷地一下把手伸进去抢出冒烟的碎片。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无论哪一个是真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同盟国已经得到了这份“黄色计划”  这次事件随即被比利时各大报刊公布。事故的细节,德国方面倒是无从知晓的。  所以,当曼施坦因计划出现在希特勒眼前的时候,希特勒就下定决心要启用这个新计划了。而这次事故正好给他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由,他坚持认为飞机上的文件肯定已经落入了盟军手中。  但是,陆军统帅部却说:“既然飞机不是坠毁,机上人员又相安无事,那么文件肯定是早被烧掉了,在这段时间里烧10份的时间都有了,不必紧张”。  
在希特勒的直接干预之下,1940年3月中旬,曼施坦因计划被确定了下来。当然,这个计划确定的过程肯定没有我写的这样简单。  如果可以的话,我宁肯把陆军统帅部和希特勒的关系比喻为夫妻俩,经常吵架,却发现彼此互相都离不开谁,但是最终赢的总是希特勒。  希特勒精明的利用飞机迫降事故大做文章,勃劳希契元帅虽然十二分的不愿意,但也清楚的感觉到,仅凭借自己的力量已无法制止战争的全面爆发。所以他表示:将积极配合新计划的实施。
  曼施坦因知道自己的方案已获得通过,非常的高兴,他认为凭借自己的资历怎么也得指挥一个装甲军吧。  于是他递交一个申请,勃劳希契元帅此时杀他的心都有了,还当装甲军军长,做梦吧你。于是,曼施坦因只能郁郁寡欢的在他精心策划的战役中充当一名配角——一个二流步兵军的军长(一个预备军)。  德国统帅部内部纠纷可以告一段落了,我们再来看看战争的形势。  西方,宽广的战线平静依旧。在莱茵河两岸,只有高音喇叭徒劳的互相喊叫,每一方都在企图让另一方明白,他们的行动是怎样的徒劳无益,他们的政府是怎样的蠢不可及。  有些地方,军队在河里洗澡。在法国和德国的边境线上,秘密地进行食品和饮料交换。法国逃兵泄露,他们的前线哨兵不许在枪里装实弹。德国指挥官接到相当严格的指示,不许向法国领土开火。此外,希特勒还故意避免激怒英国的公众舆论:当戈林请求允许轰炸安静地停泊在斯卡帕弗洛的英国舰队时,希特勒认为为时过早,拒绝了这位空军司令的请求。
  由于这种奇怪的战争模式,德国人民只有再也喝不上法国香槟的时候才感觉到了战争的存在。  走私的商人却因此大发横财,不过多久,又能喝上法国香槟的德国人大喜过望,虽然价格比战前要昂贵许多。  对于这样的秘密活动,双方政府睁眼闭眼。在酒馆里打赌战争几月份结束,成了男人们最好的娱乐方式。  乐观的人们不知道的是,希特勒已经在为他的进攻做最后的准备工作了。  按照希特勒的命令,从1940年3月开始,德国侦察机就开始对阿登山区做出全方位的侦查。用希特勒的话说:要探清楚这里的每一块石头。后勤部得令,要准备比平时多出一倍的绳索、铁链以及备用履带、轮胎。工兵团则被调去山区练习炸山修路,装甲部队也加强了山区作战训练。德国人已经在这场无可避免的战争中做好了准备。法国呢?  
焦点转向挪威
1940年3月,德国空军的高强度侦查使得阿登地区驻防的法军大感奇怪。  但是,没有人相信德国人会选择从这里进攻,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假如德军从这里进攻,等他爬出山区,也只剩下半条命了,拿着扳手的工人就能把他们全部俘虏。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盟军最高统帅甘末林将军还是命令加强该地区的防御。  但是问题是:法国为什么不选择进攻呢?为什么没有一点儿拼搏精神?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出台了不止10个防御计划,却没有一个是去考虑如何去进攻的。
  是啊,无论后世如何辩解,也不足以掩盖以下事实:法国统帅部高层已无人敢去承担进攻所带来的巨大的伤亡和责任,以及,战胜敌人的决心。“让德国人血流成河吧,我们只想守住它。”  我们应该的看到,贯穿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指挥部所制定的任何进攻计划无一例外都是以失败告终,1917年春季攻势的失败甚至引起了法国士兵的内部骚动,要不是英国士兵接管了战线,法国可能已经在那个时候就崩溃掉了。  我们应该看到,德国士兵无论是在单兵作战素质,指挥艺术都要比法国士兵更加优秀。这一事实法国人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内心已产生了自卑情绪。(进攻)成了法国军方鲁莽的代名词。  但是,在防御战中,法国士兵往往却有着超人的表现,从马恩河到凡尔登,普通的法国士兵在保卫国土的防御战中的表现,都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他们咬紧牙关顽强作战,被毒气熏瞎,就帮着传递弹药,腿被打断,那就趴在战壕里向射击敌人。  这些战役无一例外,都是以德国的辉煌胜利作为开始。但是,他们突破法军一道防御,那么等着他的是第二道、第三道,强大的突击力就这样被耗尽。然后法军再用准备已久的预备队发动反击。如此反复,战场变成了地狱,据点变成了绞肉机,阵地战使得双方在伤亡百万的情况之下,也无法前进哪怕一英里。  惨痛的教训使法国军方陷入一种极端的情绪中,那就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敌人的再次侵略。在这种背景下,一条长约700公里,耗资近50亿法郎的军事防线——马奇诺防线修建完成。  是呀,法国人不愿意再流更多的血了,他们的血早就流尽了。和日耳曼尼亚这个新兴的民族对抗接近一个世纪以来,法国人已经疲倦不堪。如果愿意加上日期的话,法国人的灵魂早就随着那位伟大的科西嘉人的逝去而烟消云散。 &
就在希特勒和他那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曼斯坦因将军为入侵法兰西紧锣密鼓做最后准备的时候。一个突然传来的情报,撼动了希特勒那绷紧的神经,该情报指出:英国人正计划入侵挪威。  而且这个情报的准确来源还证实,该计划的制定者是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
丘吉尔与希特勒  作为希特勒最痛恨的对手,丘吉尔是在1939年9月5日,在英国首相张伯伦邀请之下,第二次出任海军大臣一职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丘吉尔也担当过这个职务。但是当时,由于入侵土耳其计划的失败,丘吉尔被迫辞职。
  按理说,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就应该隐居不出,或者低调的等待着下一次的复出。可是,这位顽固的前海军大臣,做出了一个让所有排挤他的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抗起步枪,亲赴法国西线当一名普通的士兵。  从一个海军总司令到普通士兵,这事如若发生在别人身上,无疑是一件非常丢脸且有失荣誉的事情。  但是,异于常人的丘吉尔,毫不忌讳,他倒宁愿呆在前线,与普通士兵钻战壕,吃着发霉的饼干,一同并肩作战。  值得一提的是,在丘吉尔战线的对面,也有一位卑微的普通士兵,正在经历着同样残酷的战斗,此人正是——阿道夫·希特勒。  就这样,这两位足以在二十年后撼动世界的人物,在这场不太引人注意的惨烈阵地战中,互相敌对,甚至可能在同一场战役中互相射击。  毋庸置疑的,与丘吉尔一样,此时的希特勒是一个满怀激情的青年。作为一个普通的通信兵,希特勒是与众不同的:他责任感太重,一种肩负着使命感的勇敢。  在这点上,他是疯狂的,如果有人开玩笑说战争永远也不会打赢时,他便变得十分的愤怒。那些德国士兵总是抱怨政府的腐败:“我们在前线殊死作战的时候,那些官僚却漠不关心,那些投机倒把,利益熏心的商人,为了赚钱,甚至把过期劣质的食物发放给前线作战的士兵,他们再不愿意为这样的国家卖命了。”
  此番言论,总会让神经质的希特勒大为火光,他时常暴怒的呵斥这些士兵,并滔滔不绝的发表他的长篇大论。他时常激励他的同伙:“拿出坚韧不拔意志的力量!”  他的坏脾气总是惹人厌烦,这些头脑简单,没读过书的士兵,对希特勒那不合时宜的长篇大论的反应是:脱下靴子,使劲的朝他脑门砸去。也只有这样,希特勒才会终止他那喋喋不休的演说,虽然口中依旧会念念有词。  尽管如此,“希特勒下士”,依旧博得众人的喜欢。原因是,每逢危险时他很可靠。若遇到有人受伤,他从不将伤兵丢下不管;遇有危险的任务,他也从不装病。  在残酷的战中,士兵们总是学会了一两样保命技能的,最有效的无疑就是装病。特别是通信兵,危险最大,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各营各连指挥所相通的电话线,常被敌人炮火所打断,通讯只好靠通讯员联系。  所以,那些机警的士兵,总能在最为危险的时刻,找到各种理由不去送信,借口当然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  对此,军事法庭是要经过详细调查,分辨真伪,装病的士兵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士兵很快就找到了应对的法门,譬如自残、自伤的什么稀奇古怪的办法都使上了。诸如此类的装病,就成了前线士兵心照不宣的秘密。  但是,希特勒从不装病,他非但不装,还急于上前线,他甚至常常不请自来,替其他通讯员送信。而且,据当时希特勒上级回忆:“我从未发现他在撒谎或言过其实,他能像他童年时书上读到的印第安人一样爬往前线。”为此,希特勒也获得了应有的奖励: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  而他将来的对手——温斯顿·丘吉尔也是一个干劲十足,精力充沛的人。虽然此时他已经年过四十,但是所做的一切,丝毫不比那些二十岁的年轻小伙子差。  一个卑微的下士通信兵,一个失意的政治家,当他们在一战的泥潭里苦苦挣扎的时候,他们并未料到,二十年后,他们将要主宰这个世界的命运。
时过境迁,当年的狂热小下士已经成了德意志的元首。而那位年过六旬,身材肥胖的丘吉尔,仍旧原地踏步,获得了他25年前的地位——海军大臣。  多年以后,温斯顿·丘吉尔在他回忆录中,记载了这伤感的一段,那是在他第二次入职海军大臣不久,依照传统对海军进行了一次巡查,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他再一次登上了在25年前曾经检阅过的军舰。月朗星稀,苏格兰壮丽的紫色山峰在四周耸立着,大英帝国的巨型战舰排成长列,安静停泊在港口内等待着他的检阅。  当他看到在很久以前,一些年轻的海军上尉或者甚至准尉,现在已经成为舰长,向他敬礼,而当年的舰长,大部分都已逝世,或久已退休。  他所看到的一切,依旧是皇家舰队那完善的纪律,惯常的海军传统——一切都没有改变,包括那熟悉的海军军装。但是:“已是完全不同的一代人了,海洋还是海洋,军舰还是军舰,却不见了人”。苏格兰那悠扬的海风使他激动万分:“这真是一个离奇的经历,好像突然回到了前世一般。在我多少年前所保持的地位中,现在似乎只有我一个人仍幸存至今。”丘吉尔回忆录里的记载是如此的伤感,并久久地沉默。  “我觉得自己   像是一个孤独失群的人,   在空寂的宴会厅里徘徊,   灯火已经熄灭,   花环已经凋谢,   人们已经散去,只他一人还在”!  就这样,满腹感慨的丘吉尔,在1939年9月,他再一次的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一上台,丘吉尔就要求:下属官员须严格服从自己的权威,并将不屈从自己的官员革职。  一切都是他25年前的老套路,这种铁腕做法,在海军内部甚至舆论界引起了剧烈的反对。  对于这样的反对,他一向都是不屑一顾的。因为在英国这样的民主国家中,报刊、舆论界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他们为了攀登发行量,惟恐天下不乱,那些政治家们为了赢得舆论,结果往往是百口难辨。  而丘吉尔的哲学是:装作没看见,那些舆论只是吹毛求疵,无事找事,跑去和他们理论,那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情,不用去理他们,那些舆论界反倒成了自讨没趣,不用多久,自会消停。但是战胜这些舆论的前提是:脸皮要够厚。  所幸的是,丘吉尔正是这种人物,用中国人的话说:“做大事者,要不拘小节。”那种前怕狼后怕虎的人,是什么事也干不成的。(希特勒这次终于找到了对手,碰上个脸皮厚的丘吉尔,继而又遇上了心黑的斯大林,厚黑教主齐聚一堂,其乐融融。)  由于英国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大部分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所以海洋就构成了他们的生命线。在海运问题上,为了应付德国潜艇的威胁,并保证生命线的畅通无阻,丘吉尔下令组织庞大的护航舰队,并召集船主,就有关如何的防御德国潜艇的事项进行磋商。此外,对各船长发出训令,指导他们如何应付在战时必然要遇到的许多不熟悉的事情,同时,向他们提供了特殊的信号和其他设备,使他们能够参加护航队。  他还规定:每一艘商船上的水手,必须要经过必要的军事训练,对于那种不服从管制的人员要予以最重的惩戒,以便杀一儆百。他还要求:在每一艘商船上也要安装大炮,因为德国海军潜艇为了对付那些毫无武装的商船,往往为了节省宝贵的鱼雷,他们时常会大摇大摆的浮出水面,用舰炮进行轰击,如果商船安装上了反潜艇炮,就算给德国人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浮出水面了。  姜还是老的辣,丘吉尔强权的铁腕政策,使得英国的航运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德国潜艇的猎食机会越来越小,这也引发了以后德国潜艇部队战略的改革。当然,这事后话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德国海面舰艇的战斗,以及上文提到的,双方就争夺挪威问题的重要性。  
德国海军的行动  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海军元帅——雷德尔,无疑是德国高层中最愤怒的人了。  因为,据希特勒事先承诺,战争要在1944年才会爆发。到那时,德国海军将拥有:8艘大型战列舰、8艘袖珍战列舰、5艘重巡洋舰、44艘轻型巡洋舰、2艘航空母舰和249艘潜艇。雷德尔元帅自信,凭借这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再加上日本和意大利海军的配合,打垮英国海军没有问题。  可是,雷德尔元帅怎么也没有想到,战争会在1939年以这样的形势开场。当他回首望去,港口内只有那几艘稀稀疏疏的舰艇,真是欲哭无泪。  德国海军太弱了。如果算上此刻仍然大摇大摆,骑在墙头,两边观望的意大利,轴心国与同盟国力量的对比是1:9。  而且,最让雷德尔元帅感到尴尬的是,德国海军战列舰的数量,居然还达不到英国海军航母的数量(德国战列舰5艘,英国皇家海军此刻却拥有8艘航空母舰)  但是,战争已经爆发,有些事情,还是要去勇敢面对的。德国海军再弱,此时也别无选择,雷德尔元帅只能硬着头皮,陪英国人玩下去。  对于德国海军最终的结局,雷德尔元帅是很清醒的。在战争初期的一次海军会议上,他无不悲凉的对邓尼茨将军说道:“德国舰队除了战斗,并光荣地沉没之外,不可能有别的作为。”  是的,在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面前,德国海军显得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无力。面对如此强敌,德国海军全军覆灭,乃是它最终的归宿。  既然结局无法改变,但是这个过程,是可以改变的。  德国海军此时的处境,像极了战争影片中,那些弹尽粮绝的勇士,在临死之际,他们怀抱着最后一枚手榴弹高呼:“就是死,也要拉两个垫背”!  就这样,背水一战的雷德尔元帅决定,德国海军出海迎战。但是,不和英国海军拼命。现在,我们来换种玩法。  其实,雷德尔元帅的游戏规则很简单。那就是,利用宽广无垠的大西洋,与英国海军玩游击。  一向信奉“水面舰艇决胜论”的雷德尔元帅,为这个游击战术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巡洋战”。  从此,他就把潜艇部队一股脑的托付给了邓尼茨将军,自己就一心一意的扑在他那心爱的“巡洋战”上面了。  最初,参加“巡洋战”的舰艇有两艘。(德国海军现在能拿出手的,也只有这两艘了)它们别是:“施佩伯爵号”,与他的姐妹舰“德意志号”。在战争爆发的前一个星期,这两艘袖珍战列舰就从德国的威廉港起航,秘密地驶入大西洋。从此,这两艘孤独的袖珍战列舰,仅在补给舰的支援下,在今后的岁月里,开始了他们的亡命之旅。  所幸的是,由于此时战争尚未爆发,英国并未对德国海岸进行有效的封锁,当战争在9月1日爆发的时候,这两艘战列舰已经穿过最危险的,也是英国船只最密集的北海,神不知鬼不觉的驶入了大西洋。  达到大西洋后,这两艘战列舰就按照预先计划,分头行动。“德意志号”在通过丹麦海峡后,转身向北,隐藏在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附近,而施佩伯爵号则掉头往南,朝南极方向行驶。  那些斗志昂扬的德国水兵未曾预料,他们将踏上的是一条不归之路。 
大西洋幽灵  众所周知,像南极这样鸟不生蛋的地方,船只也是最稀少的。  “施佩伯爵号”从出海的那一刻开始,就进行了极其细致的伪装,它悬挂英国国旗,并用帆布罩上炮管。就算偶尔碰上过路船只,远远望去,也会被误认为英国商船,而不被人们所注意。  最初,“施佩伯爵号”的舰长——汉斯·兰斯多夫上校并不急于取得战果。他先把军舰隐藏在靠近南极圈附近的海面,等待时机。  他知道,在这片船只最稀少的海域,只要不进行袭击,是不会遇到任何危险的。直到9月下旬,兰斯多夫上校才决定,把军舰驶向巴西附近海域,进行猎捕活动。并在9月30日这天,该舰取得了它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战果:一艘5000吨的英国商船“克莱门特号”。  机敏的兰斯多夫上校在取得战果后,迅速撤离战场。他知道,从他取得战果的那一刻开始,也是暴露“施佩伯爵号”所在位置的开始。他的信条是:保命第一,战绩第二。就算撤离途中遇上再多的英国船只,他也不会采取攻击。他明白,一但发动攻击,英国军舰就会探测出他的航行路线,并加以追踪。  他所采取的战术是:迅速驶入英国商船最密集的航道,在取得战果后,又立刻撤出,从一个战场,转移到另一个战场。广袤的海洋提供了它良好的隐蔽空间。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佩施伯爵号”存在一天,那么,它对英国的航运始终是个威胁。在此后的一个半月时间里,“佩施伯爵号”频频得手,它先后摧毁了4艘英国商船,随即又迅速撤离,消失的无影无踪。  由于“施佩伯爵号”这种声东击西,灵活机动的战术,英国海军根本无法探测出“施佩伯爵号”的航向,英国海军舰队为了保护航运。也只能被动的在宽广的大西洋海域,疲于奔命。  但是,这种无目的搜索,简直就跟大海捞针一般徒劳。  就在英国海军舰队在南大西洋苦苦搜索的时候。幽灵般的“佩施伯爵号”于11月15日,突然出现在了印度洋,并在马达加斯加附近海域,击沉了一艘英国小油轮。  在这里,兰斯多夫上校耍了一个花招。其实,他在印度洋上的现身,是想把英国皇家海军引到这个方向来,然后,迅速折回,并且取道好望角最南边的航线,再次杀回大西洋。  但是,兰斯多夫上校在随后的行动中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他驶向南大西洋的途中,他居然在特里斯坦群岛附近袭击了一艘英国货轮。  这样,他不但暴露了自己的行踪,还使得那些原本打算驶入印度洋的英国舰队,迅速折回,继续搜索大西洋海域。  而且,特里斯坦群岛毗邻南极,要想重回大西洋,“佩施伯爵号”只能往北面,或者西面行驶,才能进入大西洋航道。  更致命的是,早在10月5日,丘吉尔就已经抽掉了包括3艘航空母舰为骨干,28艘大型军舰组成的9个搜索群,在大西洋海域进行了拉网式的搜索。如此庞大的舰队,目标只有一个——摧毁“佩施伯爵号”。  为了铲除这个大西洋的幽灵,就算是高射炮打蚊子,丘吉尔也在所不惜。
  何去何从  当“多里克明星号”出现在兰斯多夫上校视线内的时候,毫无疑问,他心动了,他没有料到,一艘万吨级的巨轮,会在这么偏远的航道出现。
  看着士兵们那期待的眼神,他毫不犹豫就下达了进攻的命令。施佩伯爵号”那高达26节的航速,不到一刻钟,就堵住,并击沉了“多里克明星”。  就在官兵们庆祝袭击得手,举杯欢庆的时候,兰斯多夫上校立刻又后悔了。他发现,“施佩伯爵号”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多么的不利,像他这样的“海上游击队”,选择一条好的逃跑路线,要比取得战果更为重要。  &一直以来,兰斯多夫上校也正是这样做的,这样的小心翼翼,才使得“施佩伯爵号”在历经三个月的战斗中毫发无损。可是,这一次,由于一时的头脑发热,居然犯下了如此低级的错误。  现在“施佩伯爵号”正是处于这样尴尬的位置:往南边,是南极洲腹地,在这样的季节里,就是破冰船也不敢贸然进入;掉头重回印度洋,也不行,那些从印度、香港起航的英国舰队,按时间推算,此刻应该已经绕过好望角,朝他背后杀来。  那么,“施佩伯爵号”只剩下两条路可以选择了:沿着非洲西海岸往北面行驶;或者往西,进入南美洲航道。
  就在兰斯多夫上校为这个难题彻夜难寐,苦思对策之际,突然又传来了一个更为严峻的消息:据截获英国海军部的电报证实,“施佩伯爵号”确实已遭暴露,该电报详细描述了“多里克明星号”的遇袭时间,以及具体沉没地点,并要求:南大西洋各舰队“紧密配合”,一定要把“施佩伯爵号”揪出来。  12月3日,活动空间越发狭小的兰斯多夫上校决定:战舰取西南航向,驶向南美洲的拉普特河口。那里贸易兴隆,商船云集,是块大大的肥肉。更为重要的是,假如情况进一步恶化,大不了,穿过麦哲伦海峡,跑太平洋去避避风头。届时,就是神仙也抓不住他了。  兰斯多夫上校认为,既然南大西洋舰队正在全力在对“施佩伯爵号”进行细密的拉网式搜捕,那么,只要逃出这个包围网,就可以高枕无忧。  说实话,兰斯多夫上校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行动确实高明,但是,他太低估英国海军的实力了。  事实上,在普拉特河口外,3艘英国巡洋舰,正静静等待着“施佩伯爵号”的到来,它们已经等了三个月了。
决战普拉特河口
战争开始后不久,英国海军准将亨利·哈伍德,接到命令:保护普拉特河口,以及里约热内卢海面的英国航运。  就在大西洋舰队在广袤的大洋上疲于奔命的时候,哈伍德准将并未参与围捕,他只是命令舰队静靠在拉普特河口外,守株待兔,静候“施佩伯爵号”的到来。他深信“施佩号”迟早要向普拉特河驶来,因为在这一带,它可以掠取极其丰富的捕获品。  早在10月份上旬,哈伍德准将就已经周密地制定了发生遭遇战时将要采取的战术。现在,他所指挥的舰队包括2艘8寸口径大炮巡洋舰“坎伯兰号”及“埃克塞特号”,2艘6寸口径大炮巡洋舰“埃阿斯号”及“阿溪里号”。  但是,由于燃料和修整方面的需要,这4艘军舰似不大可能在“预期的那一天”同时应战。假如情况果然如此,那就很难有把握了。  所幸的是,“多里斯明星号”在12月2日被击沉的消息,使得他有充足的时间去调整部署。  虽然“施佩伯爵号”此刻还在三千里外,但他断定,它将要向普拉特河驶来,按照“施佩伯爵号”的航速计算,它的到达时间应该为12月13日。他命令:所有可以作战的战舰,须得在12月12日以前,在普拉特河口集中。  到了13日凌晨,他麾下的“埃克塞特号”、“埃阿斯号”及“阿溪里号”,已集合在普拉特河口外。  很可惜,另外一艘8寸口径大炮巡洋舰“坎伯兰号”在途中遭到风暴的袭击,使得该舰严重受损,此刻正郁闷的在港口内接受维修。(八卦一句:什么风暴这么厉害,能击伤一艘重型巡洋舰。海啸?)
  哈伍德准将此刻能使用的军舰只剩下3艘了,不过,对付“伯爵号”这样的袖珍战列舰,是足够的。
12月13日上午6点14分,天蒙蒙亮,一名瞭望员发现距离10海里的天水线上升起了缕缕青烟,随即,海平线上出现了一艘舰船的模糊轮廓。  哈伍德准将得报,即令“埃克塞特号”前去查看,通过高效望远镜的仔细观察,发现这艘来路不明的船只,悬挂法国三色旗,正往拉普特河口急驶而来。  “施佩伯爵号”意图悬挂法国旗帜鱼目混珠,骗骗普通商船倒是挺有效,碰上那些每日对附近海域船只进行坐标定位的英国海军来说,可不是那么好忽悠的。附近海域哪来什么法国船只?毫无疑问了,此船正是他们久侯多时的“施佩伯爵号”。  此时,在“施佩伯爵号”战列舰上,德战舰即将驶入拉普特河口,所以,早餐比以往都更提前。突然,话筒内传来了惊呼声,望哨报告:发现一艘英国战舰。  兰斯多夫上校将早餐一扔,跑步奔向舰桥,他举起望远镜,顺着望哨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浓浓黑烟之间,一艘英国巡洋舰正向他急驶而来,这时,话筒传又传来更为急迫的声音:“船左舷,发现两艘英国战舰。”  三艘敌舰,如果兰斯多夫上校此刻愿意逃跑,还是跑得掉的。他知道“施佩伯爵号”由于工业上的优势,此艇虽为袖珍舰,但火力强大,速度也比它的敌人更快,掉头跑路,没人追的上。  但是,在三艘敌舰的围攻之下,他依旧下达了进攻命令,他下令:“施佩伯爵号”每小时五十里的速度迅速接近英舰“埃克塞特号。”
  最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兰斯多夫上校会如此玩命。但当我看到接下来的一个动作,我想我明白了,他下令:扯掉法国三色旗,升起德国战旗。这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最著名海战:“日德兰”海战的名将,愤怒了。也许,在海上三个月以来东躲西藏的战斗使他厌倦,择日不如撞日,就是战死沙场,也要牺牲在自己的国旗之下。他要向全世界证明,德意志帝国海军并不是只会打游击的。
从战斗爆发的那一刻开始,“施佩伯爵号”就以每小时五十里的速度,冲向右舷落单的英舰“埃克塞特号”。  与此同时,驻在“埃阿斯号”旗舰,从事调度的哈伍德准将则指挥麾下的“阿溪里号”,以最高的速度,紧压着伯爵号的左舷,朝它的侧翼杀来。  兰斯多夫上校最初瞥见小舰队时,根据桅杆与舰艇吃水深度误判,以为只需要对付一艘轻巡洋舰、两艘驱逐舰。但是,片刻以后,他认出了他的敌手的实际情况,就知道一场生死决斗已经降临了。
  为了更方便指挥作战,这位年过半百,但身手依旧矫捷的舰长,亲自爬上主桅塔顶指挥作战。并传令:以高爆弹射击,以期得到最大面积的杀伤效果。  视线优良的兰斯多夫上校,两眼紧盯着同样高速行驶而来的重型巡洋舰——“埃克塞特号”,当敌舰刚进入射击距离,他便朝枪炮指挥官下达了进攻令。  “施佩伯爵号”舰桥上,官兵纷纷用棉球堵塞耳朵,以避免舰炮的巨大的轰鸣声震坏耳膜。少顷,传话筒传来了枪炮指挥官的喊声:“锁定目标,重巡洋舰,距离20000m,开火!”  顿时,炮声轰隆,如鸣惊雷,“施佩伯爵号”被巨炮发射产生的硝烟所弥盖。  兰斯多夫目不转睛地盯着“埃克塞特号”,观察着弹点,只见英舰前方水柱升腾,两次齐射炮弹都未击中。  “埃克塞特号”由于主炮的射程太近,此刻只有挨打的命。为了能让船尾炮塔也能加入作战,在“伯爵号”不断接近的情况下,贝尔舰长下令“埃克塞特号”稍转航向,以横向姿态与敌舰对峙。转舵完毕后,伯爵号已驶近至17000m左右,业已进入英舰有效射程,贝尔舰长为期达到最大效果,下令“埃克塞特号”各轻重武器齐射。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第一次齐射的炮弹便击中伯爵号首楼。“埃克塞特号”那8寸口径炮所产生的巨大的爆破力,差点把兰斯多夫上校从主桅塔顶震下来。  几乎在德舰中弹同时,德舰主炮的第三次齐射也击中了英舰,高爆弹那巨大的杀伤效果,在“埃克塞特号”四周凌空爆炸,爆炸所产生的弹片更是横扫“埃克塞特号”右舷,击毙了右舷鱼雷管的所有操作人员,损坏了2架水上侦察机,并损毁了舰上的通话线路。另一颗炮弹更是横扫舰桥,并炸飞了副炮塔,使得舰桥人员死伤惨重,除了舰长贝尔以及两名普通水兵,其余舰桥人员,全体阵亡。  幸运的是,贝尔舰长由于站在人群中间,爆炸所产生的弹片都被身边的人所格挡,虽然脸部挂彩,但伤势不大,仍能指挥战斗。随即,他要求幸存的两位幸运儿,迅速撤离舰桥,自己则前往舰后的第二指挥台继续指挥作战。  由于传话筒被毁,他命令下属利用人员接力传话的方式,指挥舰艇航向,并继续以舰艇后部的炮塔,还击德舰。  此刻,“施佩伯爵号”舰上,为了避免被后方越来越逼近的两艘英舰所追上,并决心在敌舰到达以前击沉或者重创"埃克塞特号",使其丧失战斗力。兰斯多夫要求战舰须得开足马力,不间断的围绕着同样高速驶来的“埃克塞特号”做轴心旋转。但是,由于“施佩伯爵号”因三个月以来长时间使用,效率降低,并且因长时间于海上巡航,致使船底以及螺旋桨附着海中生物,使其最大时速只能达到24节,无法继续攀升航速。  但是,在兰斯多夫上校的不断催促之下,驾驶人员全速开足马力。在马达的轰鸣声中,由于烟囱过窄,柴油主机所排出的阵阵浓烟几乎都找不到出路了,船体像要爆炸一般,如此玩命的攀升航速,使得“施佩伯爵号”的船桅都在连根震动!  兰斯多夫上校不为所动,依旧催促加大马力。他知道,停下来就是死亡,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在其余两艘敌舰到达前,击沉英舰“埃克塞特号”。  在伯爵号11寸口径炮的不间断轰击下,“埃克塞特号”此时已是千疮百孔,船首更是被打成了刷子,整体的船身因受进水影响,向右斜10度,船首下倾3尺,并直接导致主炮失去平衡而无法继续射击。  为了避免造成火灾,那些勇敢的英国水兵甚至跑到裸露的甲板上,使用五花八门的物件把受损的侦察机推进大海。  贝尔舰长知道,假如“埃克塞特号”此刻转向退出战斗。两艘6寸口径,装甲薄弱的友舰将暴露在“施佩伯爵号”11寸口径炮的威胁之下,其结果是不敢想象的。他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吸引德舰火力,不使其转移进攻目标。  贝尔舰长下定决心:哪怕全体阵亡,也绝不退出战斗! &
随着时间的推移,伯爵号此时能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小,但是“埃克塞特号”并未丧失战斗力,更未丧失斗志,反而越挫越勇。  此刻,哈伍德准将率领的两艘轻型巡洋舰也转向左舷,不断的拉近距离,它们通过无线电取得联络,并开始实施同时集中火力射击。  在三艘巡洋舰的围攻之下,伯爵号优势尽失,并开始被每隔15—20秒1波的16枚6寸炮弹所轰击,英舰虽然口径不大,但射速急快,打红眼的“埃克塞特号”也用尾炮进行不间断的射击。  在如此密集的齐射之下,德舰不断中弹。首先,右舷的防空炮以及船上的淡水制造机被击毁,一枚英国穿甲弹更是贯穿指挥塔下方的主装甲带,再贯穿船身内部的弹片防护隔离壁才爆炸,只差3尺就会贯入轮机舱!而后,船身又被高爆炮弹所击中,并燃起小火,但随即被德国水兵扑灭。  战斗进行到55分钟时,大胆的“阿溪里号”已接近伯爵号10000m的距离,进入鱼雷射程,它先后向德舰发射了4枚鱼雷,作为礼尚往来,德舰也回敬了4枚鱼雷,可惜都未命中。而后,“阿溪里号”立即拉开距离,继续以远距离火炮,吊射德舰。  面对如此强大的左翼火力威胁(特别是害怕敌舰近身鱼雷战,被这家伙打中非沉即废),兰斯多夫上校无奈之下,只能掉转炮口,转移主炮射击“阿溪里号”以及“埃阿斯号”。估计是打顺了手,或者小宇宙爆发。此刻,伯爵号的炮手们的准确率突然暴涨,频频击中这两艘轻型巡洋舰。“埃阿斯号”舰长被流弹击中,大腿受伤,
主炮塔也被弹片射穿多处,并造成人员伤亡。“阿溪里号”也被射中三次,副炮台被震飞两个。  由于伯爵号11寸口径炮威胁太大,两舰不得不拉开一段距离,以保持平行航路并横向行驶。
  压力稍稍减轻的兰斯多夫上校认为,既然无法迅速解决英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他命令:掉转炮口轰击“埃克塞特号”;他又下令:主炮轰击“埃克塞特号”,其余轻型武器,包括防空炮、尾炮,则继续射击并拦截已受轻伤,却意图再次逼近的两艘轻型巡洋舰。  兰斯多夫上校打算做最后一搏,把奄奄一息的“埃克塞特号”重型巡洋舰打入海底。以期盼扭转整个战局!  此时“埃克塞特号”是悲惨的,由于德舰使用的高爆炸弹,产生的弹片袭击效果,造成了61人死亡、23人重伤,那些被流弹击伤,仍然坚持作战的官兵更是不计其数。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船身不断进水,倾斜的越来厉害了。  舰长贝尔更是疯狂,他全然不顾战舰即将沉没的危险反而不断向伯爵号紧逼,他和两三名军官集合在船尾的操纵台,把炮手赶去抢救伤员自己亲手操作一座硕果仅存的炮塔,不断向伯爵号予以还击。  经验丰富的兰斯多夫上校经过仔细的观察发现,“埃克塞特号”此时的主桅已经摇摇欲坠,只要命中数炮,就能把这艘重型巡洋舰给报销掉。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由于“施佩伯爵号”过度频繁的转换射击目标,以及炮台受损,造成了射控解算的混乱,也就是说,伯爵号无法准确估算出敌舰的距离了。几乎于此同时,那艘疯狂的“埃克塞特号”也因船体进水导致的电源短路,使得贝尔舰长亲自操作的最后一座炮塔也失去了战斗力。这时,他已无能为力了。到了7点40分,“埃克塞特”号就转身驶去修理,至此脱离了战斗。  就在两艘射不出炮弹的战舰大眼瞪小眼的同时,哈伍德准将为了援救“埃克塞特号”再次下令两艘轻巡洋舰以全速接近德舰。兰斯多夫上校见事不妙,急忙下令施放烟幕弹,转舵逃跑,企图拉开射击距离,并以肉眼估算敌舰距离,用主炮射击撤退。最后,居然用一枚主炮射出的未爆炮弹,撞坏了“阿溪里号”的主桅尖端(谁说德国工业精细了,这不,连出洋相。)  哈伍德准将并不知道德舰射控失灵,他的勇往直前,仅仅是为了援助“埃克塞特号”。眼见“埃克塞特号”顺利撤出战斗,便放下心来,不再追击。因为之前的不间断高速炮击,致使弹药情况吃紧,只剩20%的弹药。
  他打算晚上再去寻找机会,因为到了晚上,他将有较好的机会来有效地使用轻便武器,或许可以使用鱼雷。因此,他也施放烟幕弹,转舵逃跑。由于拥有水上侦察机的缘故,他也不怕“施佩伯爵号”能跑到哪去。
普拉特河口海战,打了整整82分钟(6时18分,“施佩伯爵号”首炮开局——7时40分,“埃克塞特号”退出战斗)。从战术上说, 双方基本打成平手,英舰1艘重伤,2艘轻伤,并由于弹药吃紧,哈伍德准将被迫退出战斗。德舰“施佩伯爵号”射控失灵,并且燃油不多,兰斯多夫上校也指挥该舰脱离战斗。  望着英舰越来越小的身影,兰斯多夫上校急忙走下舰桥,查看军舰的伤势。  “施佩伯爵号”共被英舰击中20次:3枚8寸炮弹、17枚6寸炮弹,受伤严重。其面包房,饮水器以及燃油过滤装置都遭到损坏,首楼更是被一枚8寸口径炮弹撕开一个大洞,主通道被炸的七零八落。全舰共有1名军官、36名士兵阵亡,57名受伤。死者被抬到甲板上,他们的尸体盖着帆布,血水四处横流。  面对如此惨相,兰斯多夫上校神情黯然,不忍心再看下去,他转过身来,询问枪炮指挥官,打听关于武器方面的损坏情况。  得到的回答是不容乐观的:此时,他的战舰在弹药方面还算充足。但是,左右舷防空炮被炸毁;左舷的5.9寸副炮的供弹系统也遭到损坏;而最糟的是,位于主塔桅顶的主炮射控测距因被弹片击中而失效。这6门威力巨大的11寸口径炮是“施佩伯爵号”的骄傲,没有这些巨炮,伯爵号是无法与哪怕一艘轻型巡洋舰相抗衡的。
  兰斯多夫上校知道,敌人的援军随时都有可能到达。现在,返回德国的唯一希望就是:在敌舰的援兵到来以前,迅速修理好战舰(特别是主炮),并摆脱敌人的追踪。只要“施佩伯爵号”能再次隐藏行踪,这个躲猫猫的游戏,是可以继续玩下去的。  兰斯多夫上校踌躇再三,最终决定先驶往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修理这艘几乎已经丧失战斗力的船舰。就在德舰转舵西行,即将进入蒙得维的亚水道的时候,观察哨报告:两艘逃逸的英国轻型巡洋舰此刻又跟踪上来。  哈伍德准将还是不放心,他怕侦察机跟丢了目标,但又慑于11寸口径炮的巨大威力。所以,仅是远远的跟着,并不靠近。在这天剩下的时间内“施佩伯爵号”一直以22节的速度,小心翼翼的向西航行,英国巡洋舰紧随其后。午夜过后不久,"施佩"号进入蒙得维的亚港,“埃阿斯号”和“阿溪里号”则停泊在港外,密切地监视德舰的一举一动。
  大家也许还记得,那艘在风暴中受损的“坎伯兰号”巡洋舰吧。这艘拥有8门8寸口径的重型巡洋舰,此刻也顾不得修理了,拖着还未完全修复的桅杆,冒着浓烟,“突突突”的从福克兰群岛以最高的速度驶来,并接替了严重损坏的“埃克塞特号”。至此,三艘英国巡洋舰把蒙得维的亚港围得个严严实实。  “施佩伯爵号”驶入中立港口城市的消息,更是让丘吉尔兴奋不已。他首先给哈伍德发了个电报,升了他的职,封了个荣誉骑士称号;要求他把“施佩伯爵号”堵在港口内等待支援。接着,他下令召集一切附近海域可以作战的战舰,务必以最快速度,赶到蒙得维的亚港,予以增援。  毁灭“施佩伯爵号”的机会来了!
外交较量  值得一提的是,当“施佩伯爵号”于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停泊后,兰斯多夫上校便释放了舰上的英国船员,这些俘虏都是在历次袭击中抓获的。战斗爆发时,这些吓得瑟瑟发抖的船员就被关在船舱内,并都奇迹般的毫发未伤。(他们的内心是期盼英舰取胜呢?还是祈求德舰取胜?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后者。)  军事上打完了,现在又轮到政治上的较量了。  从“施佩伯爵号”抛锚的那一刻开始,德国、英国代表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外交大战。他们在谈判桌上展开激战,代表们舌枪唇剑,互不相让。  德国驻乌拉圭大使指出,战舰必须在港口修理好,才能恢复航海性能,因此要费一段时日。英国代表争锋相对,提出抗议,他们提醒乌拉圭政府,按照国际法的规定,交战国的战舰只在中立国港口停留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德方代表又认为根据伦敦宣言第14条,军舰受损和坏天气两种情况下,可以不应战。英、法代表则坚持说“施佩伯爵号”只是受了点小伤,完全可以出海。  夹在中间的是乌拉圭政府。从利益上说:乌拉圭政府和英国有十分密切的经贸关系,大量的英国商人也在乌拉圭做生意,并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可乌拉圭政府毕竟是中立国,不愿意与德国公开闹翻,为此,他建议成立一个小组来调查德舰的伤势。  与此同时,兰斯多夫上校也加紧了战舰的修复工作。他出高价邀请当地最大的船舶修理厂为“施佩伯爵号”进行修理,却遭到了该厂经理的直率拒绝。原因很简单:他父亲是法国人!某位亲戚也曾死于德军之手。
认栽吧,德国佬,即使跑到大洋彼岸也能碰上仇家。  这时,乌拉圭政府调查小组的结果出来了,调查小组的意见是:“施佩伯爵号”确实不能马上出海,兰斯多夫可以在港内修理3天,如若再赖着不走,就要扣押该舰至战争结束再予以归还了。  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尴尬,兰斯多夫上校陷入了进退两难的位置。一方面他希望尽快出港,再这样拖延下去,蒙得维的亚港外不知道又要集结多少英国的军舰了(此刻,4艘巡洋舰、1艘航空母舰正从世界各地赶来);另一方面,他的战舰因无法得到有效的修理,行驶出去也是死路一条。  于是,他发了一封详细的电报给德国海军总部质询意见。
其实,这是一封几近绝望的求助信。  这封电报在海军总部引起了轩然大波,海军元帅雷德尔更是气愤不已。他曾经三令五申,不到万不得已,不得与英国海军硬拼。现在倒好,“施佩伯爵号”自己找上门去,和英国干了一架,被打的鼻青脸肿不说,还被封锁在中立国家的港口内。  出海前,雷德尔元帅就已经给兰斯多夫上校交代了“巡洋战”的首要任务是破坏英国航运,而不是与英国海军决战。这位老军官当场就流露出不满的情绪,他认为:作为一舰之长,看见敌舰就夺路而逃,太丢脸了。他并非不知道假如无法在战斗中战胜英舰,又无法摆脱英方跟踪,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自始至终,他都是为荣誉而战。  但是,这也要了他的性命。
“施佩伯爵号”最终的结局  1939年12月16号早晨,也就是“施佩伯爵号”限时出港的前一天。在那位脸有愠色的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的主持下,德国海军部的首脑们聚集在一起,就“施佩伯爵号”事件商量对策。现在,留给兰斯多夫上校的,似乎就三条路可以选择了。  1.接受乌拉圭当局的拘留。  2.“施佩伯爵号”做战斗突围,航驶到邻近国——阿根廷。据说,阿根廷是亲德的。在那里,可以得到更好的待遇。  3.自沉战舰,并破坏舰上一切设施。  这些海军部的老先生,都是不愿承担责任的老滑头。因为,就现在的处境看,以上的3个选择,对“施佩伯爵号”都是相当并不利的。  经过一整上午“热烈”讨论,海军参谋部最终的决定是:授予兰斯多夫上校全权处理权。理由是:兰斯多夫乃现场指挥官,他要比任何人都要了解情况。  下午1时,雷德尔乘车赶往总理府,并把海军部的最终裁决计划告知希特勒。恰巧,希特勒从他那敞大的书房钻出来。几月以来,他都沉醉于那个伟大的,征服法兰西的计划当中,雷德尔已是很久没见到他了。  在这里,雷德尔元帅说出了他的真实想法。他认为:军舰被乌拉圭政府扣留是绝不可行的,这个“中立”政府是没有一点含金量的,他们肯定会把伯爵号上的秘密武器转交给英国政府,英国人也是千方百计想要得到的技术,特别是“施佩伯爵号”的战斗桅楼。突围如若无望,那么自沉战舰,破坏舰艇上一切设备,是最好的选择。  希特勒表示同意雷德尔的看法,但他更希望“施佩伯爵号”做战斗突围。在他那充满想象力的脑袋里,他盼望着那些英勇的水兵奋力一搏,尝试突围,如有必要,于强敌奋战并光荣沉没。这是何等伟大……  随即,他把一支手放在这位海军元帅的肩头,满腹哀愁的说道:“海军元帅先生,我完全理解你的感情。相信我,对这只舰和士兵的命运,我和你一样感到痛心。可是这是战争,如果需要,一个人必须学会残酷。”  大洋彼岸,兰斯多夫上校此刻倒显得异常冷静。  首先,舰上的水兵们凑了一笔钱,在蒙得维的亚市中心区最豪华的公墓,为“施佩伯爵号”的死难官兵举行了一个庄严肃穆的下葬仪式,曾经被俘虏的英国商船船员也参加了葬礼,并献上花圈致意。  而后,这位神情凝重的海军上校,独自登上了他那心爱的战舰,对那些还在为“施佩伯爵号”做无偿修理的德国侨民表达了感谢。他表示:由于外交努力的失败,乌拉圭政府已经下达了最后通牒,17日下午6时,“施佩伯爵号”就必须起航,不能再呆在港内,修理工作,没必要再进行下去了。  17日下午3时,残破不堪的“施佩伯爵号”上,兰斯多夫上校向那些齐聚在指挥舱的军官们,下达了他一生中最艰难,也是最痛心的决定——自行凿沉“施佩伯爵号”。他不愿意让1000多名士兵,为这个毫无希望的突围,白白牺牲掉性命。  “施佩伯爵号”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  17日下午5时20分,“施佩伯爵号”将舰上海员的行李和供应品转移到港内的德国商船上。6时整,兰斯多夫上校率领40多名船员驾驶“施佩伯爵号”拔锚起航,缓缓向港外移动,舰上2面大幅德国军旗迎风飘扬。  蒙得维的亚港口积满人潮,目送这艘残舰拔锚起航,很多人认为可以看到一场精彩的大战了!摄影机、望远镜,一应俱全。一家美国广播电台,不远万里,专程赶来做现场报道。标题是很招人可爱的:“施佩伯爵号”覆灭记!而那些住在乌拉圭的德国侨民,则神色凄凉,有的,甚至忍耐不住而哭出声来;站在港口另一边的是英国侨民,他们个个神采奕奕,幸灾乐祸的注视着这一切的发生,如若有记者采访,他们就会神气十足的声称:要让全世界看看,强大的英国海军,是如何痛扁德国佬的!  在英、德两国,焦急的人们则拨准了广播收音机的频道,静候无线电报告的消息。希特勒也急切的坐在收音机旁等待着“施佩伯爵号”最后一战的消息。可是,得到的消息是让他昏厥的。  7时50分,当暮色掩盖普拉特河口时,“施佩伯爵号”内部预设的炸药陆续被引爆,战舰连续爆发出可怖的爆炸声,它那38毫米厚的钢板被炸裂的粉碎,近20米高的熊熊烈焰飞舞在半空中。同时,舰上的舱底活门也已经全部打开,以加速下沉,剧烈爆炸所产生的轰鸣声,就连3海里以外的港口都听得见。而兰斯多夫上校等一行人,则登上救生艇,在火光映照之下,他泪流满面,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爱的战舰沉入大海。  此时,哈伍德准将仍旧精神高度紧张的等待着“施佩伯爵号”的突围。8时54分,一架英国水上侦察机证实:敌舰已经自毁,战斗警戒,随之解除。
在“施佩伯爵号”自沉后,生还官兵被乌拉圭政府转送至阿根廷,而阿根廷当局并未如德国所期待的“比乌拉圭友善”坚持拘留了这些官兵。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阿根廷政府还是客客气气的接待了这些德国人,他们分散住进当地德国侨民的家里,甚至还可以从阿根廷政府那里领取生活补贴。  兰斯多夫上校在妥善处理完这些事宜,并确定其所属官兵能受妥善对待后,他知道,他的使命完成了。  19日夜,兰斯多夫于他的下榻旅馆房间中,给德国驻阿根廷大使写了一封信,他写道:  从我炸毁“施佩伯爵号”那时候起,我就决心随我的战列舰的命运而殉职了,我指挥下的年轻的水手们都很安全….  我现在只能以自己的生命来证明第三帝国的战斗人员是准备为国旗的荣誉而牺牲的。凿沉袖珍战列舰“海军上将施佩伯爵号”的行动,应该由我一个人负责。我非常愉快地献出我的生命来洗刷任何可能玷污我们国旗的荣誉的耻辱。我对我的国家与元首的事业和未来,抱着坚定的信念,我将以这样的心情,面对我的命运。  最后,他摊开一幅德国海军军旗,并用一只左轮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  随着“施佩伯爵号”的沉没,以及舰长的自杀身亡,在海洋上最初对英国贸易航运进行的海面袭击便告结束,“施佩伯爵号”的最终结局是对德国海军“巡洋战”战略打击。但是,另一艘正在汉堡造船厂修建的超级战列舰将在两年后扬帆起航,对英国海上霸权发起新一轮的挑战。  
关于拉普特海战的一点事后花絮  ·兰斯多夫上校的遗体最终被运回柏林,成千上万的柏林市民参加了他的葬礼。同时,他高尚的骑士风度也受到了敌人的尊重。
·哈伍德准将因此战功,以后官运亨通,官至地中海舰队司令,最终因健康欠佳,于1945年11月退役。 
·普拉特海战中,英国官兵受各式奖章者达数十人之多,而三艘巡洋舰之舰长中,除了最拼命的“埃克塞特号”舰长贝尔官运较差外,其余2人终至将军之位。 
·有些“施佩伯爵号”的官兵成功逃出阿根廷,并最终回到德国。这些经验丰富的官兵,大部分被分配至新战列舰——“俾斯麦号”任职,并最终随该舰的沉没而葬身大海。  ·1000多名“施佩伯爵号”官兵,住进当地德国侨民家中,并形成了小规模的德国人聚居区,有的至今尚存。 
·战争结束后,阿根廷政府与红十字会共同组织了遣返,但仍有350人决定留下。而且,他们时常举行老兵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老兵也大多离逝。  ·“埃克塞特号”由于受创太重,曾有人建议将其就地拆除,但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坚持他的“英雄舰”必须安全回国修理后继续服役。在极其严密的护航之下,该舰得以顺利返国,并受到了英国居民的热烈欢迎,丘吉尔本人也亲临现场,站在那支离破碎的甲板上,向它的勇敢的官兵致敬。  ·“埃克塞特号”经过接近1年的修复,最终被派遣至英国远东舰队,于1942年3月1日的瓜哇岛海战中,被日军重巡洋舰及驱逐舰击沉。二战结束后,为纪念该英雄舰,一艘导弹驱逐舰被命名为“埃克塞特号”,该舰曾于2004年6月,访问过中国香港,以及内地的青岛。
·拉普特海战中的轻型巡洋舰“阿溪里号”,日后转战地中海战区,并战功卓绝,还曾参加了诺曼底战役。  ·哈伍德准将的旗舰“埃阿斯号”则转战太平洋战区,并于战后转移至印度海军,直至1978年才停役拆解。值得一提的是,“埃阿斯号”曾于1950年参演了美国电影“普拉特河口之役”的拍摄工作,并于片中扮演自己,而里面的“坏人”角色则由美国的一艘重巡洋舰扮演;那艘倒霉的,在风暴中受损的“坎伯兰号”则继续尴尬下去,它也在片中扮演自己(凑个热闹),但没有炮塔(已成训练舰的缘故)。  最后是“施佩伯爵号”  ·该舰引爆自沉后,燃烧了4天4夜之久,但大部分舰身仍浮在水面,后来英国情报单位利用各种渠道,参与了“施佩伯爵号”抢救工作,并把有用的设备运回英国。  ·近年,有人尝试打捞“施佩伯爵号”,并打算在蒙得维的亚将其改造为博物馆。他们已在最近一次打捞行动中捞出了一具300公斤重的青铜雄鹰——那是“施佩伯爵号”的舰首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冲基金到底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