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比较什么

比较中苏改革:中国成功了,苏联失败了吗?
比较中国和苏联的改革是很难免的,比较中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也是很自然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以经济领域的改革为主,政治改革为辅,政治改革服从经济改革,为经济改革服务,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放缓政治改革的步伐,使得经济出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增长,经济-社会有了较快的发展;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热衷于西方式政治民主化改革,导致了经济持续衰退,政治改革也人仰马翻,最终落得个国家解体,制度崩溃、执政党下台并解散的下场。所以,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而苏联的改革则遭到了惨败。
&&& 这样的比较值得商榷。
&&& 首先是因为观察期过短,仅仅用一个国家的短期经济现象去推估其长期趋势,缺乏可靠的依据。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很快,但问题也越来越多。&中国的GDP每年以百分之九的水平高速增长,但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说,全国省级统计数据约有四成水分,县级高达八成,如果再扣除环境污染的成分,按照中科院的计算,大幅缩水的GDP还要再缩减七成八,而且还以每年两千亿美元的利润形式流向海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这种资源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所造成的能源浪费是先进国家日本的九倍,欧洲的五倍和美国的二点五倍。其他问题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落、四分之一城镇有着严重的政绩工程等更是不胜枚举。&(郎咸平:《人吃人的中国亟待和谐化》)并且由于是按GDP计算,收入中差不多有一半被外国人拿走了,所以,中国这样的增长于国于民到底是好事还是不幸,还需要讨论,今后趋势如何,尚难判断。而苏联以后的俄国的经济情况却开始好转,并且近年来增长势头惊人。所以,如果要比较,结果尚难预料。并且,如果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延续如今的势头,出现了长期较好的发展,那么,苏共的下台,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以及苏联的解体就是历史的进步,对原苏联范围内各国人民来说,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就不仅没有失败,而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目前的情况看,这样的认定已经很难被推翻。
&&& 其次,这种比较忽略了中俄两国经济增长背景的不可比性。中国与苏联社会在改革前有诸多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各自改革的路径选择。很多做法并不是人的主观因素可以决定的。
&&& 比如,改革前的苏联是个一元社会:城乡居民都已成为&单位&社会的一员,既受到总体性社会对个人自由的种种约束,又享有&单位人&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待遇。而中国则至今仍是一个二元社会:小的一元是吃皇粮、享受财政补贴的&单位&社会;大的一元是由农业户口和一部份非农业户口构成的非&单位&社会。在中国,小的&单位&社会是主流社会,而大的非&单位&社会则是非主流社会。党政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职工及其家属(简称&单位人&)是中国特色的中产阶层,也是政权的社会基础,他们为了自身利益,会拼死命地捍卫现有的政治-经济格局。至九十年代中期为止,中国的经济改革可以说是一种外围体制改革,或者干脆说是(&单位&社会)体制外改革。此类改革之所以容易施行,因为它是一种&自费改革&。例如,农村改革只须撤销一些禁令,给予农民一些选择的自由,并不需要国家财政拿出钱来;原来的&单位人&如果想到市场经济中闯荡,首先要辞去公职,其风险与代价只能由自己承担。但当经济改革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核心&&&单位&社会,要取消&单位人&与非&单位&人的区别时,&自费改革&就行不通了。在中国,我们看到,当改革滞留于非&单位&社会即非主流社会中时,&改革&可以大行其道,而改革一旦进入&单位&社会即主流社会中,就徘徊不前,甚至遭到万人唾骂,成了万恶之源。在这里,改革有一招,等着对付它的至少有十招,改革成了缩头乌龟。今天的中国,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美好的一天,开始了
小仙女小仙女哇哇哇
Loveisover……
播一小会,在家里呢
进来有惊喜么么哒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与苏联改革对比分析综述.pptx 2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50 &&
中国与苏联改革对比分析综述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改革开放与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农业)1.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2.改变计划体制,放宽对农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3.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大规模开垦荒地。改革开放(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具体形式:(1)包干到户。承包户向国家交纳农业税等费用,其余产品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2)包产到户。实行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经验一:要有创新的科学理论,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路线,追求事实求是的精神,切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国情出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赫鲁晓夫改革(工业)1.部分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地方管理,扩大地方的管理权限。2.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3.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来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改革开放(城市)1.政企分开,简政放权。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验二:改革要彻底,要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2改革开放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中国的改革开放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到1984年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反映了全党思想认识上的深化。 1、计划体制的改革从过去偏重于经济的增长,改变为把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计划,是经济的发展同人民生活的改善密切结合,并真正转移到依靠可以进步的轨道上来。2、固定资产投资体制的改革 开始实行招标投标制、不同制度的引进了竞争机制。  投资体制改革,调动了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拓宽了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3改革开放与戈尔巴乔夫改革16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1)指导思想推行多元化(2)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3)经济上推行私有化(4)军队建设上推行非党化、非政治化17改革开放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18中苏改革对比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还积极妥善地解决了各种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实现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苏联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加重了经济困难,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19启示(1)建设社会主义要依据本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切忌教条主义。(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加速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3)社会主义建设是螺旋式上升和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但是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总结中国改革之所以不断发展能够不断取得成功的七个主要原因第一点,我们能够对历史惨痛教训深刻洞悉和吸取,能够真正把历史教训变成财富。可以说痛定思痛,排除各式各样的干扰,坚定不移改革开放,从而不断取得成就。第二点,我们中国真正认识到科技革命作用,我们回顾一下,社会主义命运跟科技革命的关系非常清晰。鸦片战争开始时,中国之所以落后,之所以挨打,是因为错过工业革命的机遇。尽管清朝GDP是世界最多的,占世界1/3。但是英国人用几千只洋枪,可以一路打到北京,几千人可以把中国人收拾了,我们GDP是无用的、无效的GDP。为什么呢?我们没有工业革命,苏联之所以解体,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第二次科技革命没有把握。目前来看第三次科技革命,我们中国基本上赶上了,没有落伍。这一点是我们中国改革可以取得成就的第二个原因。第三点,中国之所以改革取得成就,就在于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为什么这样讲。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来讲,苏联东欧最后失败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它没有确立好这些关系。对于中国,我们有这么三个好的方法一、能够处理好枪杆子、笔杆子、秤杆子和腰杆子的关系。我们经常讲我们维护一个国家政权需要枪杆子和笔杆子,这个不需要解释了。秤杆子是发展经济,搞贸易,搞市场,以及人心的问题。腰杆子是我们发展起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我也来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改革展望以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了...
作者:迟福林&主编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2月
主办单位: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