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一个商业银行报表分析的资本充足率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分析
我的图书馆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分析
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的资本净额与其加权折算后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用以表明银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它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考核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的重要监测指标,由于我国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因此资本充足率可以说是抵御银行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但我国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上相对于巴塞尔协议放宽了标准,不利于反映银行的真实风险状况。即使如此,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目前还是偏低,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年末,中国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7.35%,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6.13%。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本监管框架,缩小我国资本监管制度与国际标准的差距,逐步实现我国银行监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已于今年3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由于《办法》参照了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和即将公布的新资本协议,修改了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对国内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一、《办法》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方法上的特点  1、改变附属资本的计算范围在2002年人民银行制定实施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中将贷款损失准备分为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三种,其中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专项准备是指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特种准备指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  由于专项准备是针对贷款损失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应该视为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一部分,因此在《办法》中专项准备不再计入附属资本,但同时将可转债和长期次级债务纳入附属资本,其中长期次级债务是经银监会认可,商业银行发行的普通的、无担保的、不以银行资产为抵押或质押的,纳入附属资本的金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  2、调整风险资产的权重  《办法》对于风险资产的评估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标准,调整了风险资产的权重。主要表现在《办法》借鉴新资本协议标准法,使用外部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确定商业银行境外债权的风险权重;取消了对国家特大型企业。国家大型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优惠风险权重;严格按照1 988年资本协议认可实物抵押品,取消了土地房屋产权、居住楼字、动产物业抵押贷款的优惠风险权重;表外业务风险资产的计算,采用1 988年资本协议两次转换的方法,商业银行应将表外项目的名义本金额乘以信用转换系数,获得等同于表内项目的风险资产,然后根据交易对象的属性确定风险权重。  3、计提市场风险资本  交易资产达到一定规模或比例的商业银行必须单独计提市场风险资本,新《办法》规定交易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人民币的商业银行必须计提市场风险资本,并规定了包括利率风险、股票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以及期权风险在内的市场风险的计算标准法。《办法》中所称的市场风险包括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  二、《办法》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的影响  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来看,资本充足率=(资本一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由于《办法》一方面调高了商业银行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取消了对部分机构和资产的优惠风险权重,并在计算信用风险资本要求时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标准,使风险加权资产增加,部分银行还要对市场风险计提资本,加大了分母;另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建立在贷款损失准备足额提取的基础之上,贷款专项准备金不能计入附属资本,若不考虑通过发行可转债、长期次级债等再融资方案,分子将减小,因此《办法》实施后,在短期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由于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普遍偏低,实施新《办法》后,即使是资本充足相对较高的上市银行都很有可能面临资本充足率达不到8%的合格线的尴尬局面。在上市银行公布的2003年年报中,除了2003年上市的华夏银行资本充足率最高为10.64%,招商银行为9.49%,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刚刚超过8%,分别为8,64%和8.62%,而深发展仅为6.96%。  根据《办法》对资本净额的计算方法可以来估算一下各家银行2003年的资本净额,以及这种调整对资本净额的影响程度,如表1所示。  从估算结果可以看到,除了民生银行于2003年2月发行了40亿的可转债,至年末已有面值20.29亿的可转债转成股票,余下19.71亿按《办法》可计入附属资本,增加了资本净额,其资本净额有所提高,其余几家银行的资本净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深发展所受的影响最大,下降31.87%。  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分析  《办法》之所以对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进行调整,主要是为了更真实的核算银行资本,衡量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由于《办法》规定日是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后达标期限,这为商业银行及时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和化解风险留出了一定的时间余地,目前最重要的是商业银行要在这种新形势下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 1、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强化风险管理,增强自我积累能力  《办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应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各项损失准备的基础之上。由于人民银行在制定《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时,允许国内银行无法一次提足贷款损失准备的,在2006年以前可以采取分年平均或逐年递增(递减)的方式,分年逐步提足各类准备,因此大部分银行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时所采用的计提范围和计提方式都不甚规范。本期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贷款损失准备提取较多,意味着银行的利润的减少,进而会影响到核心资本的积累,银行就可能通过会计手段来调节利润和资本充足率水平。因此只有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基础上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才是真实可信的,在各行之间才具有可比性。同时我们注意到在5家上市银行2003年的年报中,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没有划分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其余银行基本将期末贷款余额的1%作为一般准备,余下的部分作为专项准备。由于《办法》中规定只有一般准备可以计入附属资本,因此合理区分和计提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以符合它们的特性,并及时进行信息披露是很有必要的。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就是为了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国内衡量银行业的风险资产状况最常用的指标就是不良贷款比例,近年来很多银行通过扩大分母,即大幅提升贷款余额来稀释不良贷款比例,因此不良贷款比例的降低并一定不意味着银行抗风险能力的加强,而要反映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的压力还应该综合考虑贷款从表2中的数据可见,2003年除工商银行外,所有银行的贷款损失比例都比上年有所下降。因此虽然不良贷款的比例降幅很大,但银行所面临的化解不良贷款的压力还是增大了。其中工商银行2003年的贷款损失增幅较大,但是相对于7206.60亿的不良贷款来说,其覆盖率只有2.9%,是相当低的。事实上,在贷款增长的同时,贷款损失风险也在增加,尤其是盲目的阶段性扩张贷款,很有可能在随后的阶段中因不良贷款的比例上升而严重影响银行的经营业绩,因此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方法并不是提高资本充足率、促进银行稳健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此可见,国内银行业应对贷款损失作合理、充分的估计,尤其是在贷款规模快速增长的时期,更有必要实施审慎的会计核算,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其中的一般准备也是附属资本的主要来源之一,利用专项准备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理力度。同时强化内部约束和风险管理,控制不良贷款规模,提高资产质量,不仅可以加强自我积累能力,增加盈利,还可以减少专项准备,间接增加资本净额,提高资本充足率。  2、发行可转债和长期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  在《办法》颁布之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是附属资本的主要来源,附属资本的比例比较低,如工商银行的附属资本只占核心资本的24.4%,而按《办法》规定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因此附属资本有一定的增长空间。符合要求的可转债和长期次级债可以计入附属资本,这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扩充资本金的新途径。如民生银行通过发行可转债,其转股的部分可以计入核心资本,未转股的部分可以计入附属资本,对资本充足率直接起到了拉动作用。  而对于长期次级债,在欧美日等国家其发行非常普遍,银行无论其资产规模大小,均持有相当比例的次级债务。据统计,平均每家银行持有的次级债务占其风险资产的 3.6%,在全球次级债务发行量最大的50家银行,该债务占风险资产的平均比重达到5,3%,在德国、西班牙银行平均每年发行次级债的频率超过2次。在期限安排上,次级债务多以5-11年为主。次级债务在大多数国家已经成为银行附属资本的重要来源,对银行提高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市场的约束力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次级债只是在一定期限内具有资本的属性,并非银行的自有资本,最终仍需要偿还。次级债券在某种意义上具有资本的属性,但是它却不具备核心资本的抗风险能力。按照次级债券的定义,除非银行破产或清算,次级债务不能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的经营损失,即在正常的情况下,次级债务不能用于;中销银行的坏帐。附属资本随着到期日的临近,可计入附属资本的数量将进行折扣,在距到期日前最后五年,每年累计折扣20%,如一笔十年期的次级债券,第六年计入附属资本的数量为100%,第七年为80%,第八年为60%,第九年为 40%,第十年为20%。因此在次级债券即将到期需要偿付的时候,银行的资本会急剧下降。  从现实情况来看,银行通过增资扩股、利润分配等方式来补充资本金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所受的制约因素较少,具有操作方便、快捷的特点。尤其是在银行因快速扩张而暂时出现资本充足率下降无法达到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发行次级债券是一种快速、高效、便捷的资本扩充方式,但主要还是补充资本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3.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风险加权资产  要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减小分母,即减少风险加权资产,也有两种途径:一是减少商业银行资产的总规模;二是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选择风险权数小的资产来达到相对缩小分母的目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相对于西方商业银行而言本来就表现出业务范围单一、资产规模较小、竞争力低下的特点,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势必要拓宽业务,加大规模,那么资产总量也势必增加。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现实的选择就是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权数。  无论是巴塞尔协议还是《办法》,对资产的风险权重是按资产的性质确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资产业务的风险状况。所以,调整资产结构要首先增加低风险权重业务的占比,如表内业务中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仅为50%,可以大力发展低风险权重业务。《办法》规定要对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计提资本,计算表外项目相应的风险加权资产通过表外项目的信用转换系数和交易对手的风险权重确定风险加权资产,一些信用转换系数较低的业务如投标保函、履约保函等,这些业务往往也是能为银行带来较好收益的优良业务,利润能转增资本金,可以从分子和分母两个方面同时提高資本充足率。  实施资产证券化或资产出售则是把风险权重较高的贷款和其他资产转化为现金,降低资产方的风险水平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从而降低对资本的要求,相应提高资本充足率。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银行资本充足率
银行资本充足率
如果您对搜索结果不满意,可以在百度中搜索“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京ICP证090565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上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
上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巴塞尔协议III》的签订,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也于日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影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资本充足率及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入手,依据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采用面板数据多元回归的方法对影响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使用2015年的数据,选取净利润作为盈利能力的指标,更具说服力。本文通过实证得到以下结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盈利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本充足率 盈利能力 EViews回归分析   一、引言   银行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用于测定银行资本充足性,是商业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贷风险和监管方面,对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集中在股权和利率方面,而研究二者关系的文章较少。且2013年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尤其是对上市银行。因此,为了深入研究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本文选取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分析上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并向银行经营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为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第四部分为模型设计;第五部分为实证结果与分析;最后是结论与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资本充足率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张建华(2003)研究资本充足率与扣除不良贷款后效率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资本实力越雄厚, 银行经营越稳健, 效率值越高。黄金秋、屈新、 张桥云(2006)将资本充足率以银行权益资本占总资产之比来衡量,将各银行数据融合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随着资本充足率提高,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加强,资产收益率及盈利能力也相应提高。蒋健、赵洋(2012)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对其提升盈利能力起到了正的显著作用。   三、研究假设   若银行具有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表明该银行安全性高,同时客户愿意接受较低的存款利息,银行存次利息支出减少。当大环境改变比如爆发经济危机时,所有银行的破产概率都会升高,但具有较高核心资本充已率的银行资本收益率下降速度缓慢,得到更长的缓冲时间和更多的恢复机会。因此,提高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是有益的。基于以上理论,本文提出如下一对假说:   :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资本充足率越高,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   :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资本充足率越低,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弱。   四、模型设计   (一)样本选择   选取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各银行财务数据来源于2015年银行年报,得到下表数据:   (二)模型设计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此选用多元回归模型较为合适。设定模型为:   其中,表示第i家银行的净利润,、、、分别表示资本充足率、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其他营业收入等解释变量,、、、、为待估参数,为随机误差项。   模型选取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三个主要来源为解释变量,能较好的涵盖盈利能力的各个方面,提高模型的准确性。   (三)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求出、、、、的估计量。结果如下:   五、实证检验及分析   (一)经济意义检验   上式表示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度每增长1个百分比,商业银行净利润就增长12.1104百万元;利息净收入每增加1百万元,商业银行净利润就增长0.3117百万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每增加1百万元,商业银行净利润就增长0.4624百万元;   其他营业收入每增加1百万元,商业银行净利润就增长0.5396百万元。   (二)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利用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法,通过Eviews构建简单相关系数矩阵,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9,说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自相关检验   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查DW表,当n=16 ,k=4时,得下限值,上限值,因为,所以判断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由偏相关系数检验可知,模型不存在高阶自相关。   3、异方差检验   由white检验知,在下,求得,其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接受原假设,认为回归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六、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原因在于提高资本充足率有三方面意义。首先,有利于减小银行的经营风险,降低银行被挤兑的风险;其次,在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以满足国际资本监管协会对资本监管要求的同时,有利于促使银行完善银行内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银行经营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第三,资本充足率的提高,能够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未来预期收益,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减少银行应对风险的人力、物力支出,增加银行净利润,提高银行盈利能力。   与2014年相比,四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并且少数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也略为下降。说明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会限制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下的盈利能力。   (二)建议   一是商业银行应保持稳健的资本充足率,尤其是核心一级资本。核心资本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股和利润留存,这两种方式分别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和内部集资的两种手段,内部融资不仅有利于促进银行发展自身中间业务,使其业务结构更加完善,而且还有利于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使商业银行资产更有保障,从而降低银行的经验风险。   二是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其他业务收入。商业银行除了通过贷款利息获得收入外,还应积极发展其他业务收入,一方面增加其他业务收入能更大比例增加银行净利润,根据实证分析,其他营业收入每增加一百万元,商业银行净利润将增长539600元人民币。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利息收入对净利润的影响将减弱,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创新性的表外业务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加其他业务收入,提高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曼舒,张斌.商业银行资本对其盈利性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3(4)   [2]何问陶,邓可斌.中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信号效应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04(6):36-40
欢迎转载:
推荐:    (心里有数)
(心境阳光咨询)
(心境阳光咨询)
第三方登录: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分析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