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22年以来广州中国对外贸易特点的特点和原因

【图文】1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6.2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您的位置:&&&&
千年广州(年)
  1689年:东印度公司直航广州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第一次派商船直接到达广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口岸通商后,英国东印度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对粤贸易。
  1699年:东印度公司设商馆
  16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十三行设立了商馆,派出“大班”(即公司的特派委员会主任)管理商务,英国对华贸易才迅速发展起来。从18世纪初期起,与英国的贸易就占中国对外贸易的首位。
  清初:黄埔村港口兴起
  清朝康熙年间,位于琶洲黄埔村的酱园码头取代原来位于下游南海神庙的码头,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主力港口。
  1720年:十三行成立同业公会
  1720年,十三行洋行组织了一种同业公会式的团体,称作“公行”。乾隆十年,又在行商中推行保商制度。清政府通过“公行”贯彻政府外贸政令并管理外商,以官制商、以商制夷,官府不直接与外国人打交道。
  1757年:十三行垄断全国外贸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撤漳州、宁波和云台三口岸及海关,仅保留广州口岸一关,并特许广州十三行行商统一经营全国对外贸易,在西关的珠江河北岸设立夷馆,规定为外商办理商务及居留之地。十三行行商从此一手包办并垄断中国的对外贸易业务。广州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一个商业特区,特殊地位持续至1842年,促进了广州的繁荣。
  1759年:限定外商居留期
  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一、外商只能在每年5至10月在广州居留贸易,期满必须随船回国,或去澳门;二、外商到华只准住在行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三、华商不得向外商告贷,外商启用华人只限通事和买办;四、外商不得雇人传递信件到内地;五、加强河防,监视外船行动。1809年和1831年,又先后颁布《民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严格管制广州外商的活动。
  1762年:特许洋行出口丝绸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特许十三行贸易的外国商船各夹带2000斤丝织品出口,洋行货栈的外商不禁“欢呼感戴”。
  1773年:英国向广州倾销鸦片
  乾隆三十七年(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鸦片专卖权,从而向广东大量倾销鸦片。此后,从年,共输入鸦片4000多箱,至鸦片战争前夕达4万余箱。广州成了鸦片走私贸易的中心,广州的外国洋行更成为鸦片贩子的活动据点,鸦片烟馆到处可见。
(晓健/编制)
声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否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民营经济报 ”。
相关新闻:
广东金羊网络传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粤ICP证020010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广东金羊网络传讯有限公司& 2001
GuangDong JinYang Network & Information Co.Ltd. All Rights清代前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年)
  清代前期如此发达的广州对外贸易,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1.英、美等西方国家成为主要的贸易对象。据本人接触到的资料,似乎在17世纪前,英、美还很少与广州发生贸易关系。但自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萄葡牙人进入澳门,开辟了澳门―果亚―里斯本航线之后,英国、法国和美国则分别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和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先后来到澳门、广州贸易了。并且随着英、美在国际贸易中霸权地位的确立,而成为清前期广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国家。例如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英国输入广州的商品货值为4383663银两,占输入广州总值5069653银两的86%,从广州输往英国的商品货值为5534931银两,占广州输出总值 7490524银两的75%;美国输入广州商品货值为109816银两,占输入广州总值的2%,从广州输往美国的商品货值为317270银两,占广州输出总值的4.2%;法国输入广州商品货值为49120银两,占输入广州总值的1%,从广州输往法国的商品货值为361925银两,占广州输出总值的5%50。说明在18世纪,英国对广州贸易处于独占鳖头的地位,到了19世纪也基本如此,但有些商品(如土布),则是美国超过了英国,下列嘉庆五年至十三年(公元1800―1833年)广州三项主要出口商品年平均货值表,可见一斑。
  1800―1833年广州三项主要出口商品英美所占年平均数
  资料来源: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16页。
总浏览量: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中国史学界关于“闭关政策”的讨论早在1954年就开始了。当年,王仁忱首先提出“闭关政策”,他说:“乾隆时因怕广州关税减少,并鉴于在广州虎门、黄埔等处满清设有官兵,对于英国侵略者给以控制较为便利。遂决定加重浙江海关的税率,旋于乾隆二十二年就决定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1958年,戴逸先生指出,“到1757年,乾隆帝索性将通商地限定在广州一地,而且外国商人在华的贸易和其他食物都要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来进行。”&就上述论著来看,关于“闭关政策”的讨论,前提条件都是乾隆二十二年清帝宣布关闭江海关、浙海关和闽海关,此后只留下广东一个口岸对外贸易。从1979年开始,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政治形势,史学界对于“闭关政策”再次展开研究和讨论。这场讨论对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毫无疑问起了重要促进作用。但是就学术研究来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失误。例如,清史研究者几乎一致认定,江、浙、闽三个海关于乾隆二十二年被关闭,只留下广州作为惟一的对外贸易口岸。戴逸先生说:“清初,中外贸易并没有限制在一地,外国商人可以到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的口岸贸易。一七五七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以‘民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将通商口岸限制在广州一地。”最近,戴先生仍持是说。胡思庸先生随后也发表文章,认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后,封闭了其他三个口岸,仅留广州一口。”谢俊美教授也说:“在乾隆二十二年,清帝下令封闭江、浙、闽三海关,仅留广州一口与外贸易。”张光灿认为闭关政策的开始应追溯于康熙五十六年的禁海令,而闭关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限制和管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在这一点上,则是愈来愈严,最后限制在广州一口进行贸易。”陈东林、李丹慧两人认为,“乾隆二十二年限令广州一口通商,是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清代闭关政策的制度化。”黄磊认为闭关政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而关闭其他沿海口岸。”以上这些文章,史论结合,颇有新意。从1990年以来,关于清代的“闭关政策”,史学界又陆续发表40余篇文章,大多是对于先前观点的肯定和修补而已。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史学界50年来对于清代前期“闭关政策”的讨论,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其一,多数学者认为,清代的“闭关政策”始于乾隆二十二年,这一年清廷下令关闭了江、浙、闽三个海关,只留下一个粤海关负责管理外国的一切贸易(又称单口贸易)。第二种意见认为,“闭关政策”始于康熙五十六年的禁海令,最终形成于乾隆二十二年的一口通商令。这两种意见实际上都是以乾隆二十二年的上谕为标志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大家一致认为清朝前期实行了“闭关政策”,而后从不同角度对于“闭关政策”的起因、内容、性质和作用分别进行了分析。上述观点甚为流行,不仅为许多论著所采用,也被编入教科书。例如:获得第三届国家教委优秀教学一等奖的高等学校教材这样说:“清政府把对海外的贸易严格限制在广州一口,规定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土货,都必须通过少数特许的‘行商’之手,进行严格控制。”再如,徐中约编《中国近代史》,也说:“中国在1842年对西方开放之前的八十五年中,广州是惟一的对外贸易开放口岸,这段时间中国的对外关系基本上与广州贸易有关。”于此可见,“乾隆二十二年,清帝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广州是惟一通商口岸”的说法,已被史学界广泛接受和肯定。而在笔者看来,这两个判断都是错误的。&乾隆皇帝从未下令关闭江、浙、闽三个海关关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下令关闭江、浙、闽三个海关的说法,我最初也是信以为真的。但是,经过仔细查阅上谕档和《清高宗实录》,均没有找到与上述说法完全一致的上谕。我想大家所说的下令关闭江、浙、闽三个海关,只留下粤海关负责对外贸易,似乎是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日)的一则上谕。为了准确理解其涵义,现将其全文摘录如下:谕军机大臣等:杨应琚所奏勘定浙海关征收洋船货物酌补赣船关税及梁头等款,并请用内府司员督理关税一摺,已批该部议奏。及观另摺所奏,所见甚是,前摺竟不必交议。从前令浙省加定税则,原非为增添税额起见,不过以洋船意在图利,使其无利可图,则自归粤省收泊,乃不禁之禁耳。今浙省出洋之货,价值既贱于广东,而广东收口之路,稽查又加严密,即使补征关税、梁头。而官办只能得其大概,商人计析分毫,但予以可乘,终不能强其舍浙而就广也。粤省地窄人稠,沿海居民大半藉洋船谋生,不独洋行之二十六家而已。且虎门、黄埔在在设有官兵,较之宁波之可以扬帆直至者形势亦异,自以仍令赴粤贸易为正。本年来船虽已照上年则例办理,而明岁赴浙之船,必当严行禁绝。但此等贸易细故,无烦重以纶音。可传谕杨应琚,令以己意晓谕番商。以该督前任广东总督时,兼管关务,深悉尔等情形。凡番船至广,即严饬行户善为料理,并无与尔等不便之处,此该商等所素知,今经调任闽浙,在粤在浙,均所管辖,原无分彼此。但此地向非洋船聚集之所,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豫令粤关,传谕该商等知悉。若可如此办理,该督即以此意为咨文,并将此旨加封寄示李侍尧。令行文该国番商,遍谕番商。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此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看来番船连年至浙,不但番商洪任等利于避重就轻。而宁波地方必有奸牙串诱,并当留心查察。如市侩设有洋行,及图谋设立天主堂等,皆当严行禁逐,则番商无所依托,为可断其来路耳。如或有难行之处,该督亦即据实具奏。再将前摺随奏交部议覆,可一并传谕知之。寻,覆奏:臣已遵旨晓谕番商洪任等回帆。并咨移李侍尧及札行宁波定海各官一体遵照。现在尚无设立洋行及天主堂等情弊。从上面这则上谕,可以得到四层意思:第一,对于洪任等“番商”,清朝君臣最初准备采取提高关税的经济措施,试图让其自动返回传统贸易地,从而达到“不禁之禁”的目的。后来,他们又认为浙江沿海接近茶丝产地,价格便宜,担心“番商”避重就轻,难于达到其目的,只好采取行政手段。第二,乾隆皇帝令新任闽浙总督杨应琚,“以己意晓谕番商”。勒令洪任等“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虽然这是皇帝的旨意,却不是用谕旨的方式颁布的。因为,“此等贸易细故,无烦重以纶音。”第三,杨应琚按照皇帝旨意办理,已晓谕“番商”洪任等回帆,“并咨移李侍尧(新任两广总督)及札行宁波定海各官,一体遵照。”第四,令李侍尧行文该国番商,遍谕番商,“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通过对这一谕旨的认真解读,我们不仅没有得到“乾隆皇帝下令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的旨意,而且也没有得到“广州作为惟一通商口岸”的信息。正确的理解只能是,勒令洪任等“番商”从今以后只能在广东通商,不得再赴浙江等沿海地区进行贸易。问题是这里的“番商”,究竟是指所有外国人,还是仅指以英国、葡萄牙、荷兰、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商人?我们需要从洪任辉事件说起。谕旨中的“洪任”,即洪任辉。他精通中文,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翻译。乾隆初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贸易份额越来越大,公司的负责人对广州的行商制度和海关陋规十分不满,他们于1755年(乾隆二十年)派遣洪任辉率领船队到达宁波定海港,采购茶丝等中国产品,并出售欧洲的商品,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因此,在1756年和1757年分别减少了在广州的商船数量。这自然影响了粤海关的关税收入。两广总督杨应琚在各方要求下,奏请皇帝,希望提高浙海关的关税,以便迫使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重新回到广州,这是一个“不禁之禁”的方案。乾隆皇帝收到杨应琚的这一奏折,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立即谕令闽浙总督喀尔吉善与浙江海关更定税则。“但使浙省税额重于广东,令畨商无利可图,自必仍归广东贸易。此不禁自除之道。”&
本文选自史学月刊
995529人看过
381443人看过高中历史 |
【题文】(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
 试题类型:
 试题难度:
 试题内容:
【题文】(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这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摘编自《广州十三行》材料二  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总计(包)
从广州出口
从上海出口
数量(包)
百分比(%)
数量(包)
百分比(%)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材料三  1950年至1988年广州对外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和占全国外贸年均比重统计表
年均增长率
占全国外贸年均额比重
――摘编自洪淮胜《解放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1)据材料一,简析18世纪后期广州十三行贸易繁盛的原因。(4分)(2)据材料二,指出年问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3)据材料三,概括上世纪50至80年代广州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率的变化趋势。(2分)(4)概述材料所述三个历史时期广州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6分)
试题答案:
【答案】(1)政府只许广州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垄断外贸;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4分。每点2分。若答“政府推行闭关政策”给1分。若答“拥有环球贸易航线,与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给2分)(2)情况:生丝出口量逐年增长;生丝由广州出口转向上海出口。(4分)原因:五口通商(上海开埠);上海具有区位优势。(2分。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每点1分。)(3)年均增长率虽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2分。若只分段表述,未答出总体趋势的给1分)(4)从18世纪后期到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全国唯一的外贸中心(居外贸垄断地位);鸦片战争后,广州丧失了中国外贸垄断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外贸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中国外贸中占有重要地位。(6分。每一时段2分。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试题解析 :
【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清政府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即可归纳出政府只许广州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垄断外贸;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从表中总计一栏可以看出生丝出口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后两栏可以看出从广州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上海逐年上升,可以得出生丝由广州出口转向上海出口,结合所学即可以得出五口通商(上海开埠);上海具有区位优势(3)需要注意的是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出口总量还是在不断的增加。由此得出年均增长率虽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4)依据前三问和所学知识即可得出从18世纪后期到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全国唯一的外贸中心(居外贸垄断地位);鸦片战争后,广州丧失了中国外贸垄断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外贸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中国外贸中占有重要地位。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海禁;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南京条约》?五口通商。
【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清政府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即可归纳出政府只许广州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垄断外贸;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从表中总计一栏可以看出生丝出口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后两栏可以看出从广州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上海逐年上升,可以得出生丝由广州出口转向上海出口,结合所学即可以得出五口通商(上海开埠);上海具有区位优势(3)需要注意的是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出口总量还是在不断的增加。由此得出年均增长率虽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4)依据前三问和所学知识即可得出从18世纪后期到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全国唯一的外贸中心(居外贸垄断地位);鸦片战争后,广州丧失了中国外贸垄断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外贸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中国外贸中占有重要地位。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海禁;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南京条约》?五口通商。
更多与文本相关内容,请查看 【
】 栏目    
------分隔线----------------------------
------分隔线----------------------------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