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年来一些传统文化的糟粕糟粕的复辟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与高昌礼老前辈商榷
来源:乌有之乡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与高昌礼老前辈商榷
  最近我有幸听了一次高昌礼老前辈有关 弘扬传统文化的报告,报告的主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老前辈是司法部原部长,也曾是第十四、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能亲耳聆听这样高级别的大人物作报告,不仅深感荣幸,而且异常激动。高老前辈已是八十岁高龄了,近年来,不断到全国各地作报告,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促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辞劳苦,精神令人感动;本次报告不间断地讲了两个多小时,仍无倦容,令人敬佩。
  通过这次报告,本人从高老前辈那儿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不少方面深受启发,但也留下了许多困惑,引起自己进行不断的思索。我大概就是高老前辈提到的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方面有些人就是转不过弯的人中的一个。我把自己目前的看法以及困惑提出来,通过商榷质疑的方式向高老前辈讨教,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并尽快转过弯来。
  在商榷的过程中,我会不合时宜地引用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以免绕太多的弯子,因为我与之商榷的对象是共产党员,我们应该有一个最起码的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是非标准。
  当前,在我国理论界就怎样认识、评价、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怎样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能不能使传统文化与我国现在的根本指导思想实施有效结合,怎样促使它的实现,存在不少的分歧。为了使我们的交流能顺利进行,有必要明确以下几个常用概念的含义。
  什么是文化?比较权威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指精神财富是我们常用的含义,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下,它又有不同的含义,例如,&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考古学应用这个概念时指的意思也与我们在谈论政治理论问题时的含义不同。
  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的什么呢?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指经过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干并涵括其他各种思想文化内容所构成的文化体系。
  孔孟之道指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理论体系。
  一、客观地认识评价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以正确的态度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任何民族都必然有自己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生存的一个重要的支撑。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志,承载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又是民族走向未来的基础,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重要力量源泉。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化蕴含了这个民族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经济状况、政治制度、阶级状况、生活习俗等社会各个领域的丰富内容,是民族发展长河中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国地域内各个民族共同劳动创造的结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广义上说自从祖国大地上一开始有劳动的动物------人的出现,文化就开始创造了。中国已有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又是文化不曾中断过的唯一的国家,这充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主流与社会的发展是基本一致的。它基本上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改造自己,有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不断自我扬弃的潜力,有广阔的容量和巨大的包容度。
  炎黄文化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黄帝被尊奉为&人文始祖&。以黄帝和炎帝为代表的两大部落融合发展,经夏、商、周及其后的发展,以中原的华夏族为主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氏族部落融合进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几千年来炎黄文化一直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感情纽带和精神力量。
  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开始阶级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和进步,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标志,作为社会运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也随之有了巨大的进步。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这时文化的组成也变得更加广泛、多样,文化层次也变得更多,所蕴含的内容也更加深刻。作为中华文化顶层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世界古代各国的情况一样,也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中国奴隶社会的文化到了西周时期,达到了成熟和全盛时期。周朝的礼仪和伦理道德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孔子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重要来源。
  东周奴隶社会开始走向没落,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转化。出生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其政治思想是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的,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敢于担当,于是儒家学说应运而生了。
  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开始步入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生存的社会基础已经崩溃,复辟的希望已经不可能实现。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思想家孟子诞生了,他的思想已与孔子有所不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由过去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批判转向劝告。但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先天性缺陷,孟子的主张虽然在理论上有很多进步的东西,但思想的主流仍不能适应当时社会要求变革的需要,自然就仍不能被当时的地主阶级所采纳。
  封建社会虽然代替了奴隶社会,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在与奴隶主阶级争夺统治权的时候,都是采用法家思想的,但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虽然实际上奉行的是法制,为什么自董仲舒以后,多是挂上儒家的招牌呢,很多人赞成这样的看法:第一,法家思想固然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公开宣称要用刑法来统治人民,容易引起反抗,秦之速亡就是一个教训。第二、当地主阶级向旧贵族争平等的时候,法家提出&法不阿贵&,这是符合他们的利益的;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他们本身已成为新贵族时,则儒家所讲究的社会等级学说反而适合他们的需要了。第三、法家哲学产生于地主阶级兴起的时候,代表着一个新的阶级的利益,不仅反对旧贵族,而且要求取而代之,因此具有历史进化的观念和&变&的世界观。但到地主阶级自己成为统治者时,就不再需要变了,而是要求封建政权永恒不变,这样儒家&古今一理&的形而上学就变得有用了。第四、在地主阶级自己反对旧贵族统治时,是否认有天命和&王权神授&的一套说法的,但当他们成为统治者后,就需要这套东西了。第五、法家初起时为着反对旧贵族,对儒家在氏族血缘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社会道德伦理学说是否定的,但由于中国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时,古代的血缘关系并未受到彻底破坏,而是转化为乡里中的封建关系。
  这一历史事实再次说明,思想的兴衰都是与时代的要求相联系的。
  以孔孟之道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承认、并且竭力要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而封建等级制度是不被新兴的资产阶级所接受的,更是无产阶级要坚决打倒的,封建等级制度与专制制度是孪生的,与现代民主是不相容的,更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所不能接受的。把孔孟之道冠以封建文化的名号,我认为是从孔孟之道在我国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产生的根源、目的以及处于这种思想体系顶层的本质属性确定的。
  孔孟之道作为一套政治理论体系在汉武帝之后被官方所接受并成为官方的主导思想,主要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是统治者阶级的思想。不要认为孔孟之道被冠上了封建文化就等于全盘否定了它,因为封建制度就奴隶制度而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当时封建社会正处于发展兴盛时期,当封建制度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对维护生产力的发展的正能量还没有释放完结的时候,当没有新的生产力出现,没有新的生产方式诞生的时候,维护封建制度的生存则是合乎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封建文化这时候所起的正面作用是应该肯定的;反之,当先进的生产力已经出现,新的社会制度正呼之欲出,新的、为未来先进的社会制度服务的新的思想开始兴起的时候,封建文化仍被用来顽固地维护旧制度,压制新思想的产生,那它就转化为反动的文化,成为被打倒的对象。在中国封建社会,当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必然会爆发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这种起义和战争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立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秩序是必不可少的,而农民的这种行为都是与孔孟之道的根本原则相违背的,是封建制度所坚决不允许的,必然会遭到地主阶级最严厉的镇压和孔孟之道的谴责。
  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最终命运要么被镇压,要么胜利成果被地主阶级新的派别所篡夺,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当地主阶级内部为了争夺利益而使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犯上作乱&的情况,&名正言顺&的皇帝被推翻,这种僭越行为按孔子所倡导的礼仪规范也是被视为大逆不道的;当社会需要变革的时候,其代表人物几乎都是反孔的,当他们取得了政权,统治开始稳定下来的时候,他们又变成了孔孟之道的极力倡导者和维护者,诸如,汉太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等等。
  当封建制度被新的政治制度所代替以后,旧的剥削阶级被打倒了,但旧时代的文化并不会随之马上消失,它会与新时代产生的新思想长期相互缠绕、消磨、斗争、扬弃、融合,最后形成以一个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人类文化的历史就是不断顺应时代要求,不断进行扬弃、创新的历史,文化历史的传承不容割断。
  凡是形成理念的东西都有相对的真理在里边,一个完整的、能在社会中长期起作用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不可能完全建立在荒谬的基础之上。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被打破了,但是里边许多优秀的文化元素将仍有生命力,并且被新的思想体系所吸收、改造、消化,成为新的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包括董仲舒之后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思想并对数千年整个社会造成极大影响的儒家学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整的思想体系,除包含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的烙印外,还具有很丰富的民族性和科学性的内容。儒家学说,特别是先秦的儒家思想为奠定中华民族的基本生活模式和伦理道德规范作出了最大的、任何学派都无法替代的贡献。新时代抛弃了传统文化中带有剥削阶级思想和落后的内容,但其中优秀的东西仍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着作用,仍被人们所乐意接受。对待儒家思想的这种态度,中国是这样,曾经受过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日本、朝鲜实际上也是这样的。
  文化体系是由又低到高不同层次组成的统一体,一种文化或一种思想体系的顶层内容往往体现着这种思想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决定着这种思想的性质;而底层的东西则往往包含更多的民族性和科学性。孔子创立自己的学说本就是为了&救国&,救濒临灭亡的奴隶制,他是一心想做大官的,想通过自己手里的权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可惜的是他的政治理论是不适应社会变革时代要求的,其政治主张得不到新兴地主阶级的采纳是必然的,中国以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孔子的思想从整体而言是保守的,无论他的出发点,还是客观实际都只能为统治者阶级服务,能成为统治者政权稳定后的主导思想。当然,这种统治与被统治,虽然是一对矛盾,并且经常处于斗争之中,但在特定历史范围内他们保持对立统一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是保持社会相对稳定、进步的条件。因此,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而言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他们也必须一定程度上考虑被统治者的利益。
  我拜读过中央党校任登第的大作《大家都学弟子规》,这本书里不少的观点与高老前辈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他在书里曾质问孔孟之道怎么会是封建文化呢?
  思想一旦形成并汇入社会,那它在相当程度上就不是个人的了,而是社会的了。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孔子学说早已不是他纯个人的了,我们所知道的孔子也很难再是历史上原原本本的孔子了,而是经过修饰打扮过的了,一般的人很难仅从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很少的记载了解到历史上全面、真实的孔子。我们有时批判的孔子正是&被社会化过&的孔子。
  根据现在权威的工具书的定义,孔孟之道也不是孔子的《论语》与孟子及弟子们所著的《孟子》的简单相加,它不仅仅包含他们两个人的思想,而且是以他们两个为代表的儒家的思想和理论体系,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另外一种说法,包括自汉朝汉武帝之后,也就是儒家学说成为官方学说之后,统治者以及统治者的御用文人们根据时代的要求、统治者的需要对孔孟著作的解释、发挥、改造出来的内容以及创造出来的新观点、新思想,当然,也应该包括董仲舒,还有那个几乎要与孔子齐名的朱熹(有人称为朱子)之流。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孔孟之道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实际上真正长期在我国起作用的不是旧儒学,而是新儒学。
  请问,在中国影响深远被官方认可的新儒学和宋代理学属于不属于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是不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具有不具有封建文化的性质?
  中国文化,主要指的是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它不只是儒家学说,而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包括释、道为重要内容,还涵盖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兵家、医家,等等;还包括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民间文化、还有被中国文化吸收消化过的外来文化,等等。中国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博大精深,根深叶茂,犹如一棵参天大树,不仅有强有力的干,又有十分茂盛的枝叶。因此,简单把中国文化看作是封建文化自然是不对的,是不会有多少人赞成的,把周文王时期的文化说成是封建文化很显然是荒谬的,但否定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文化占主导地位,这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历史事实,这种观点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持有的观点。孔孟之道正是在封建社会里占了主导地位的,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本质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
  任登第老前辈在书里还以呵斥的和无可争辩的正确性的语气质问道:难道封建社会里产生的就一定是封建文化吗?那么,马克思主义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一定是资本主义文化了吗?还气愤地说,这是什么逻辑!
  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我所看到的工具书以及教材把孔孟之道说成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并不仅仅是它产生于封建社会,而是根据它产生的根源、目的、发展完善的过程、产生的后果等等所下的结论。
  在封建社会里有为地主阶级服务的文化,这一文化占统治地位,又有反映农民阶级苦难生活、追求自由、反对封建礼教、封建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文化,诸如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农民的口头创作和一些进步的文人的创作等等。封建社会里不仅会产生为统治者服务的占主导地位的封建文化,也会产生反封建压迫的非主流文化。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资本主义文化,也会产生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会产生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文化,因为存在决定意识,这正是时代给予的土壤所致,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
  中央党校教授任登第认为&中国文化是最好的人学,超越时空,超阶级,超族群。&并认为全人类都应该学,怎么能说是封建文化呢?&这似乎和高老前辈的观点是很一致的,我想你们都不是共产党的普通党员,不会不知道这一观点是严重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的吧。
  中国文化不等于孔孟之道,中国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内容极其丰富,其自身内部本身就存在着矛盾,乃至斗争;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随着时代的不同变化、要求不断扬弃的过程;即便是中国文化就等于孔孟之道,就儒家学说中的基本概念的意义而言,不同的派别,不同时代的人常常有不同的理解;西方的价值观强调平等、自由,重视个人的权利,而儒家学说强调等级、守礼、服从,重视的是人对社会的义务,西方资产阶级把自己的价值观当作是普世价值观,而这一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与孔孟之道是存在很大抵触的,这一点,任教授也是承认的,那么这又怎能说明中国文化是最好的人学,超越时空,超阶级,超族群的普世价值观呢?每一种文化都有产生它不同历史的和现实的土壤,适应着不同人的需要,表现出了不同时代的人的认识水平,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的认识角度和认识倾向,又怎能说自己的文化就一定是最好的呢?把封建时期活生生的等级制度及其造成的严重恶果搬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现代西方世界,人家能接受吗?
  无论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应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也是相互学习的必然过程。中国文化中的不同派别和不同支流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关系。
  人有没有阶级性?(高老前辈是承认人是有阶级性的) 我们所说的&人学&指的是什么?是生物人学,还是社会人学?如果研究的是社会人学,难道这种&人学&能没有阶级性吗?
  诚然,儒家学说里有很多概念几千年来一直在使用着,好像有点普世,比如说忠、孝、节、义,等等,现在我们与封建社会的人理解的一样吗?在不同时代的不同阶层里,他们的理解相同吗?在各自的价值观里的地位会一样吗?
  所以,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超阶级、超族群、不受时间、历史、文化背景、地域限制的与生俱来的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西方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不是,孔孟之道不是,资产阶级文化不是,马克思主义也不是,封建文化更不是。
  孔子学说中最得人心的就是&孝道&,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最具有中国特色一个道德规范。我所听过的传统文化报告会常常是全部或大部分时间都是讲&孝&的,并且他们讲得很感人,师生、家长坐在一起,哭声一片。似乎孔子学说就是孝,批评孔子,就是没孝心,就是没良心。
  有人说没有孔子中国就没有了孝道,这说法是错误的,&孝&这个概念西周就有了,孔子的贡献是丰富了&孝&这个概念的含义,并将这个概念纳入&仁&这个哲学范畴内,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在,封建礼教作为一个整体被摧毁了,但是&孝&的概念仍然是我们现代家庭伦理中的基本内容,但是今天它的含义与封建时代讲的&孝&的含义相差没有一万也有八千里了。我们现在的家庭既有子对父的感恩和敬爱,又充满了民主、平等的理念,同时既有各自依法享有的权利,又有依法应尽的义务。难道这不正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吗?
  中国封建社会到底有没有封建文化?封建文化的本质内容是什么?又主要体现在哪个学派里?我想敢于正视历史,没有偏见的人大概都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封建文化并以这种文化占主导地位,能说得通吗?如果有封建文化,那么这一文化是不是中国文化呢?
  孔子十分重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通过&存名证实&,为实现所谓的&仁&服务;明确各自的名分,各尽各自的本分,而各自的本分是什么呢?这又为后来的统治者依据周礼中的等级观念对它进一步发挥留下了空间;孔子的这一思想后经汉朝人董仲舒的解释、发挥,概括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并认为这种主从关系、尊卑关系、等级关系是由有意志的&天&所安排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是与孔子的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虽然解释的方向与孔子相同,结论更适合当时统治者的口味,但它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似乎已经离孔子的原意相差很远了,再经后人的继续发挥竟然变成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一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真是落后之极,残酷透顶。这些思想连同其它一些观点构成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典型的特征,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恶劣、深刻、深远,在所剩不多的或多或少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的记忆里,恐怕这是给他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所谓的&儒家&学说了,而这样残酷的东西无论在外来的西方文化里,还是在我国其它学派里恐怕都是很难找到的。
  当然,有一些人会认为这些不是孔子的本来的意思,这些都是后人的解释。不错,我也有同样的看法。但谁又能真正说得清原汁原味的孔子思想呢。孔子如此丰富的基本思想,仅记录在15900字的小书里(于丹说有25000多字),又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里边不少是他学生的话,而且又是在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成书,成书的时间,按多数人的说法,是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事了,而这一百多年不是普通的一百多年,是社会处于大变革的一百多年,有什么确切的证据证明《论语》在成书的过程中没有渗透后来者依据时代的需要进行了加工或润色?汉代以后,孔孟之道经过封建统治者的修饰和发挥,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试想,如果孔孟之道没有经过历代像董仲舒这样的&大儒&的解释和发挥,没有按照法家的政治主张将孔孟之道与当时的社会及统治者的需要相联系,将其中许多抽象的原则具体化,变成在现实中可操作的东西并入刑,它是否能在汉以后我国两千年的思想发展史上一直占统治地位呢?没有这种统治地位,没有通过封建科举考试,着力从儒生里选拔官员的举措,孔孟之道的流传会这么顺畅,影响力会有这么盛大吗?
  实际上没有汉朝的董仲舒、魏晋之际的何宴、王弼及竹林七贤、唐朝的韩愈、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明中叶的王明阳等一批鸿儒及各种不同派别的儒家学说的交流碰撞,没有他们依据当时社会及统治者的需要对孔孟之道的发挥和再创造,现在的孔孟之道到底是什么境遇也真是难以想象的。
  特别是西汉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他们对孔子思想的解释和发挥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他们的解释和发挥对以后的科举考试是至关重要,是最有权威的。在科举考试中,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对于孔子的学说,考生是不敢随意解释和发挥的,一旦违背了权威,那是会葬送前程,或冠以大逆不道的。
  汉以后儒学家对孔子的许多解释或许真的是违背老人家的原意的,那么你解释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就一定是原创者的原意吗?有些争论本就毫无意义,比如,孔子讲&唯女人和小人难养也&,什么意思?我看了许多种解释,分歧很大,不敢确定孔子到底是什么意思。解释的人大多是现代的尊孔者并且是很聪明的、想为尊者&隐&的人,他们不愿意相信孔子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对于前人的学说,我们不仅要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要把他的个别言论放到社会的大背景里看,放到他的整个思想体系里看,结合他在现实社会中的政治活动来看,要看看他的话最后造成了什么结果。孔子是个大思想家,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如果他长期从事大权在握的政治家所做的工作,能不能保持它的思想与他的行为的一致性?仅作了80多天 的鲁国代理司寇,就诛杀了与自己思想对立的少正卯,为作为思想家孔子的人生留下了瑕疵,有人质疑他的思想与行为的矛盾,怀疑他人格的虚伪性,为了保持孔子思想的纯洁和孔子的神圣地位,儒学后裔拒绝承认这件事的真实性。南宋后,大力提倡要妇女缠脚,坑害了无数可怜的妇女,已被公认为是人类史上最悲惨的一页。虽然这不是孔子的过,但后来的统治者确实是从《论语》里寻到了理论根据。现在有些靠吃&研孔&这碗饭的人多在意在多义的古字眼里用劲,在如何断句才能为己所需上下功夫,刻意标新立异,不是真正地做学问,罔顾历史事实,有意思吗?
  任何政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要适应一定的时代要求,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古代几千年那么多的大学问家都没有从孔孟之道中读出我们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现在一个与他们相比还算是普普通通的人就能从中读出这样明显和伟大的意义来,我想不是读的人伟大,也不是孔子、孟子伟大,而是时代太伟大了!
  如何正确的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个大学问,要做好这个学问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个学问,做这个学问是为了谁,其次还要有正确的方法。研究民族传统文化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是让传统文化适应当代的需要,从而保持其生命力。要用分析、批判、继承、创新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不能照搬,不能试图把传统文化当作解决当前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不能带着实用主义的观点,而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不能把前人冒着生命的危险从神坛上拉下来的孔孟之道,重搬回到神坛上,开历史的倒车。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宣传的方式令人担忧。
  前年,有所初级中学开展了全员背弟子规的活动,进行很多古代礼仪的演练,并规定了奖惩办法。有几个学生中午结伙到僻静的地方做作业,没有背会,老师很气愤,罚他们站,学生拒绝,并辩解说学习任务太重,没时间,老师很气愤,说,视师如父,并背弟子规&号泣随,挞无怨&,&我还没&挞&你呢?站!&学生无言以对,只好站着。教师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明显是违背目前实施的教师职业道德的,而在封建社会莫说罚站,就是打板子也是家常便饭。现在如果我们的老师这样做,独生子女的家长答应吗?现在的法律精神和道德精神许可吗?
  两年前,一个村子选村长,有一个姓邵的人很能干,人品也好,家族在这个村子的势力却很小,有一个姓王的人,也有点本事,但人品却不咋的,但家族势力大,尽管如此,本族的人不少仍有意选姓邵的,姓邵的掏钱贿赂族长,召集家族成员到王家祠堂开会,搬出了儒家的&亲亲之爱&之类的,以族长的名义要求家族成员投王的票。这样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符合选举法的精神吗?
  这些言行都不是在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封建思想的余毒尚未肃清的表现。
  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个现在看来争论很大的问题上,毛泽东70多年前就有一段至理名言,不少人记忆犹新:&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三,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珍贵的遗产。&;如何承继这一珍贵的遗产,他说:&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并为我们制定了科学的方针&古为今用&。
  我认为毛泽东一生都不曾简单地否定过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早已为我们制定了如何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方针,这些方针经得起了历史的考验,在当今仍然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二、文化没有阶级性吗?
  高老前辈认为文化没有阶级性。他拿文字作例子,说文字是文化,是没有阶级性的,只是工具;刀可以杀人,它也是工具,无产阶级可以用,资产阶级也可以用,所以工具没有阶级性,人有阶级性。
  我怀疑高老前辈把文化与文字等类似的概念弄混了。文字、语言是文化,但文化不等于文字,文化包含的内涵和外延都远远大于文字,文字、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表达思想内容的形式。工具、形式没有阶级性,但表达的内容是有阶级性的,而如果没有了内容,形式就不存在了。例如,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无产阶级可以写小说,资产阶级也可以写,历史上进步的阶级可以写,保守的、落后的、反动的阶级也可以写,但小说的内容是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在阶级社会里人是有阶级性的,人的这一特性总是要通过行动和思想体现出来的,因此,在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过程中,总会或明或暗、或多或少、直接的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将在作品里注入自己的思想,打上阶级的烙印。其它文学体裁也是这样的。
  文化是一个内容复杂的统一体,不能简单的说文化是有阶级性的,也不能武断地断言文化没有阶级性,文化一般特指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有阶级性的,例如,高老前辈在报告中常提到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概念是被您基本上当作等同于孔孟之道来使用的,孔孟之道是有阶级性的。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也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不同阶级的产生、发展、衰亡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也必然是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自然也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文学的时代性与阶级性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联系的。
  思想体系是某一阶级或某一政党所持的一定观点、思想、概念、观念的体系。&没有中间的思想体系(因为人类未曾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一般说来,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能有没有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列宁文集》两卷集195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卷第210---211页)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发展着的现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就是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的基础。
  列宁曾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所创造出来的知识总汇发展的必然结果。&(《列宁文选》两卷集195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卷第803页)
  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精神文化是带有阶级性的,统治阶级的文化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在阶级社会里,文化是在阶级矛盾的基础上发展的,并且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不讲文化的阶级性就是文化的阶级性,因为历代统治阶级总是否定阶级的存在和阶级斗争,总是怕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有了阶级意识、阶级觉悟,团结起来,最大限度地释放阶级的力量。主张复辟资本主义的右派分子,极力掩盖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惯用的伎俩就是把文化的阶级性淹没在自创的各种具有欺骗性的明目上,试图把剥削阶级的文化打上超阶级的标签,于是,这文化那文化,乱七八糟,都冠以&文化&之名,诸如:妓女文化、赌文化,文化名堂满天飞,扰乱视听,用文化的个别内容、个别现象掩盖思想体系的本质特征。
  文化是由不同的层次组成的统一体,层次越高阶级性就表现的越明显。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文化吗?不仅是,而且在文化结构中处于高层次的地位,最能全面地体现文化的一般特性和本质特性,而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学说,一种思想体系,属于不属于文化的范畴,当然属于,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就在于它的阶级性和科学性,马克思公开宣称他的学说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反映了无产阶级的要求,而且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精神武器,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刀是一种物质武器,是杀人工具,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它就要杀无产阶级革命者,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是无产阶级要战胜敌人就必须打掉或毁坏敌人的武器,这就与阶级斗争联系在了一起。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形式上也是工具,但这种思想工具与实体工具是不同的,是有阶级性的。
  精神武器则往往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它的阶级性决定了这一武器只能供某个阶级使用,而不能为另一个阶级使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只能为无产阶级服务,不可能为它的敌人服务,如果硬说能的话,就是能为修正主义者服务,因为修正主义者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而实质上则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欺骗无产阶级,实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修正主义者只是用马克思主义形式包装着的资产阶级分子;另外,马克思主义还具有科学性,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揭示了如果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会有彻底摧毁资本主义制度的可能,开明的资产阶级分子会利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真理,调整政策,缓解矛盾,延缓资本主义的寿命,但从根本上讲他们是视马克思主义为敌人的。
  道德观也是处于政治思想体系的较高层面的,在阶级社会中必然也是有阶级性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孔子所倡导的&礼&则是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儒家宣传的理想的封建社会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要与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相符,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也就是有不同的道德要求标准。孔子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仁&,而&仁&则是与&礼&紧密相连的,是孔子实现所谓&仁政&的基础和根本途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倡导的礼是与奴隶社会成熟时期西周的礼仪制度基本相同的,而这个&礼&是与奴隶制度的等级制度相联系的,等级制度当时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到了封建社会开始走向稳定的东汉中期的汉武帝统治时,儒家学说开始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对儒家思想作新的解释、发挥、改造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就成为统治阶级迫切的任务。董仲舒在传播、解释、发挥、改造儒家学说方面是当时的权威,对后世影响也是巨大的。他说,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白虎通德论》里说,礼&序上下,正人道也&。礼就是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行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一条件的被视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各自有不同的礼,通过不同的礼,确定不同的人在家族中和社会中的不同身份和行为,使人各尽其本分。这种家族之礼的作用有两个,首先是通过稳定家族来稳定社会,二是推广开来,确定君臣之礼,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礼,并使这种礼有充足的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礼是统治者制订的,劳动人民自然是在社会的底层,劳动人民依礼尽其本分,就等于承认自己受压迫的地位是合&礼&合&理&的。统治者要求社会成员&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封建地主阶级处于社会的顶级,当他们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超过了他们的承受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革命,革命要打破旧的秩序,自然就是&非礼&的,就会遭受到压迫阶级的镇压,镇压也是合&礼&的。难道儒家的道德观念没有阶级性吗?
  恩格斯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古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道德具有阶级性,并不意味着在各阶级的道德中没有任何共同的东西。我们承认有共同的东西,又与西方试图强加给我们的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不是一回事。
  三、为高老前辈的&两刀论&再补&一刀&
  高老前辈认为孔孟之道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曾挨过&两刀&。第一刀发生在&五四&期间,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面对国家危亡的局面,为拯救中华民族,积极倡导科学与民主,提倡新文化,反对旧就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在深受帝、官、封压迫的中国,如果要想走向复兴就必须引进西方科学与民主的理念,创立新思想,构建新文化。&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试图要打倒的是孔孟之道丝毫不可撼动的&神圣&地位,试图扫除的是借孔孟之道之名将其糟粕与整个封建礼教紧密相联并对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急需创立和引进新思想起着严重阻碍作用的封建思想体系。科学与民主的思想与孔孟之道中最核心的内容是矛盾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反动的北洋政府利用孔孟之道长期在我国思想领域的&神圣&地位,以&光荣&的卫道士的身份自居,强化孔孟之道本身就存有的保守的一面,对科学、民主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思想的引进与传播进行百般阻挠,甚至是疯狂的绞杀。不把孔孟之道从阻碍社会进步的&圣坛&上拉下来,不剥夺它作为评判功过是非标准的权威地位,新的思想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中国就不会步入现代化,就不会有新的希望。
  &五四运动&期间,各种新思潮争相出现,既相互并存,又相互斗争,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巨大地影响了中国政治、文化、教育的发展,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但是在思想传播的过程中,也有不健康的因素出现,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的思想也曾一度甚嚣尘上。但从整体而言,&五四运动&对包括孔孟之道在内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并没有受到真正的冲击,或者说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即使一些激进分子冲击了它,它仍然没有被击垮,经受住了考验;经过思想斗争考验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新的思想体系相联系,以新的姿态出现,换发了新的青春。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看那时代的文艺作品、政论文章,就不难发现他们批判的多是冠以孔孟之道名义下的封建礼教,诸如,封建的等级观念,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祖宗之法不可违之类的;特别是一些进步的文艺家用新视觉、新思想、新思维、新手法对曾被定为人们基本道德规范的&三从四德&,尤其是所谓的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不人道的男尊女卑的风俗和道德统治下的广大妇女所受到的触目惊心的非人待遇进行了有力的控诉和无情鞭笞,受到了广大劳动妇女的热情拥护,大大加快了人类历史上受封建礼教压迫最重的中国妇女解放的进程。
  对于&五四运动&的历史功绩,高老前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没有五四运动,中国就没有今天。由此可见&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高老前辈的评价也是客观的,公正的,所投入的热情,也是难以复加的。
  既然&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那么它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打倒&孔家店&,如果不冒着精神的和肉体的双重风险,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个振聋发聩的口号,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又怎能植入中国,中国又怎能出现史无前例的思想大解放,又何来高老前辈所赞誉的&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呢?
  高老前辈以十分遗憾的口气指责了&五四运动&把&孔孟之道&定性为封建思想,难道孔孟之道不是中国封建社会道统的核心,难道孔孟之道思想体系中的许多内容不正是中国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核心或主要来源吗?如果孔孟之道是文化,没有阶级性,是人人可以用的工具,那么,革命的阶级为什么不象拿刀子一样拿来为自己服务,而要冒着极大的风险非要打倒它呢?这就与高老前辈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构成了悖论。&五四运动&提出的方向从整体而言符合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它的历史功绩已经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考验。为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功绩,孔孟之道挨了这一刀,值!
  &五四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口号的一个关键点就在这个&店&字上,我的理解是&孔家店&不单纯指的孔孟思想,而是作为构成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体系根基的孔孟之道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文化教育等构成的一整套阻碍社会进步的上层建筑,文化体系,之所以,这个店要以孔氏命名,正是要挑战孔孟之道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形成的&神圣&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对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实施断源截流,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时代的要求。
  高老前辈认为孔孟之道挨的第二刀就是毛泽东发动的批林批孔运动了。
  批林批孔被认为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罪恶&还是算在文化大革命的账上了。批孔子意在批林彪,批林彪又意在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林彪是尊孔的,毛泽东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基本面是保守的,他认为坚持继续革命思想上的阻力不少就来自于孔孟之道。在运动中重点批判的是孔孟的哲学思想和剥削阶级思想,诸如,批判&生而知之&以及&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唯心论,批判孔孟及封建统治者所谓的仁义道德的虚伪性,批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阶级思想,批判&克己复礼&的复古倒退思想,当然,也毫不例外地批判了&五四运动&时期批判过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等级、伦理观念,批判的内容是有针对性的,目的也是明确的,在当时也是有现实意义的。批判的过程中,当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武断行为和不科学的做法。但是,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好道德准则,即便是源于孔孟之道,或与其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也没有受到批判,诸如,孝敬老人、诚实守信、友爱善良、爱国主义等等,不同的是这些美好的传统道德准则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了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诠释或改造,赋予了符合社会主义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批孔孟之道当时虽没有人敢公开反对,但是后来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少知识分子的心里是有不同程度的抵触的,还有少数人是怀有刻骨仇恨的。孔孟之道继续受到触动,并遇到一定的阻力,说明它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也说明孔孟之道在不少人的心中是仍有&神圣&地位的,是仍把它当作评判人们社会活动及历史的是非标准的,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对于孔孟之道,无论是何种原因,无论历代统治阶级以及为其服务的知识阶层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的,也无论他们的继承和发展符合不符合创立者的原意,现存的一整套完备的、被冠以孔孟之道的思想体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封建剥削阶级服务的,时代发展到今天,它越发显示出了它已有的保守性和落后性,它包含的许多等级制度的观念与现代资本主义的观念是抵触的,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更是相抵触的,孔孟之道中的糟粕得到摈弃和批判是时代的要求。
  前两刀的第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并没有真正伤害到孔孟之道中优秀的部分,传统的美好道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仍被继承了下来,没有受到大的损害,与新时代相协调的美好道德得到弘扬,特别是在毛泽东时代表现的尤为突出,从高老前辈的报告中所举的产生于毛泽东时代的两弹一星精神和中国航天精神的例子,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前两刀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在被认为是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下所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主动行为。
  前两刀的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把孔孟之道从神坛上拉下来,使国民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解放。
  十九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现实危险。清朝是封建制度在中国进一步走向衰落的一个朝代,却又是统治者把孔子地位抬得最高的一个朝代,儒家思想落后的一面被发挥到了极致。被抬得至高至圣的儒家思想当时并救不了国,也兴不了国。康有为是清朝末年一位大儒,为救亡图存,他励志维新变法,而要变法,首先面对的就是来自于打着&孔圣人&旗号,以&恪守祖训,祖宗之法,莫敢言变&为信条的顽固派的强大阻力,还要批判只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技艺,而反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洋务派。面对强大的压力,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本书,虚构了一个主张&改制&的孔子,借孔子之神位,行改良之宏愿,虽思想进步,用心良苦,但作为学术著作则软肋凸显,遭到了顽固派强有力的攻击,他们理直气壮地批驳康的托古改制是&假素王之名号,行张角之密谋&,一语击的,&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改制之义&,使&五经去其四,而《论语》犹在疑信之间,学者几无可读之书。&康有为这种打着&儒旗&反&儒旗&,而实际上是&灭圣经&,&乱成宪&的革新之路,在不彻底地推翻封建制度的情况下,在不彻底地打破具有神圣地位的、用来维护反动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的情况下,是根本行不通的。于是才有了更进步的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才开始一步步地进入了现代化社会。
  我为高老前辈所说的孔孟之道挨过两刀要补的一刀,即第三刀,是挨了改革开放这一刀。
  改革开放以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仅淡化了对孔孟之道糟粕的批判,似乎是有意让人们忘却其糟粕的东西,而且开始否定历史上对孔孟之道的批判,特别是最近几年,有些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早已开始了为孔孟之道恢复名誉的工作,对许多孔孟之道中的糟粕,甚至是十分不好的东西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带有很大目的性、不顾历史事实的主观解释,以此为孔孟之道正名,孔孟再次成了&圣人&,并在中小学里大力提倡学圣贤、读经典活动,说什么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读经典不如背经典,晚背不如早背,背了最好默写,其声势之大大有北洋政府时期诵经复古之象,孔孟之道幸遇了百年来空前的盛世。过分的举动使聪明的商人们谋到了巨大的商机,却为学生加重了学习负担。
  然而,在这种盛世之下,在主流媒体大力提倡和引导之下,包括孔孟之道在内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并没有得到理想的弘扬,高老前辈在报告中流露出了深深的哀叹,他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一成绩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改革开放以来人的道德水准下降,社会风气恶化,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为什么会出现一方面有官方及很有学问的知识分子重树孔孟形象、再造孔孟神坛,另外,传统文化中美好的东西又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呢?把这种现象的出现责任推给近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是错误的,推给&史无前例&、&罪恶累累&的文革,我想无论有人多么善于巧辩也是难以让人心悦诚服的,因为&文革&时期并没有那么多的贪官、官民对立的恶性事件,没有为富不仁、非法强制拆迁,没有贩卖毒品、卖淫嫖娼,没有拐卖儿童,没有黑社会猖獗,整个社会基本上可以说民风朴实、互助友爱呀;正相反,现在的社会风气恶化,道德沦丧的看法,不是与满清末年、北洋政府、也不是与国民党执政时期相比形成的,而正是同整个毛泽东时代,同文革时期相比才形成的。到底是什么原因,时势也,气候也!现实是最好的老师,产生思想的最好、最需要的原料。
  改革开放本来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建设方面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的,但被一些解释为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就是鼓励个人发财致富,就是搞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原始资本积累时期认可的是所谓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是无情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是天道,一切为了利益,利益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只要结果,不讲手段,利益面前一切思想、一切手段都是合理的。什么美好思想、道德修养呀,只能是谋取利益的手段,不是做人的原则,否则就是傻瓜,就是&腐儒&。
  试想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之下,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人所共知的腐败、堕落、恶劣、凶残、令广大的弱势群体极其愤怒的社会现象怎会不出现,优秀的传统文化怎能得到弘扬?所以,我为高老前辈认为孔孟之道在历史上挨过&两刀&的说法,再补上这么一刀。尽管,这一刀不是后人故意刺向它的,甚至是在有意地保护着它,但却是它挨过的最致命的、最不该挨的、又是伤痛最难愈合的一刀。这一刀才是对包括孔孟之道在内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的伤害,令人担忧的是它是人们在丧失美好信仰之后,各自依据现实需要,从自己的贴身体会中悟出的错误的而又很实用的思想支配下,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其实,准确地说这三刀只是孔孟之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挨过的三大刀。孔孟之道在历史上曾受到过许多有志之士的批评,也不乏有不得不打着孔孟之道的名义,实际是在批孔孟之道的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与孔孟之道在过去几千年中,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扶持下所搭建的&神圣&地位有关吧。
  为什么孔孟之道所挨的这三大刀,都发生在现代,而不是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呢?这一点充分说明,孔孟之道最核心、最高层次、涉及国家统治层面的许多部分是与封建专制制度紧密相连的,是与那个时代相适应的。两千多年虽长,封建专制制度没变,近一百年虽短,却是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的一百年。
  四、 值得与高老前辈商榷的另外几个问题
  在听高老前辈的报告时还有几点在我脑子里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却又怀疑自己没把老人家的话听明白,稍感迷惑,借此机会一并提出来,通过商榷的方式进一步请教。
  第一,如何打造中国特色民营企业家的问题。高老前辈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没有给出详细的答案。我猜想您的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在讲到传统文化的时候,重点也是在谈论孔孟之道的,自然打造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家离不开儒家学说,离不开将儒家的道德理念渗透到企业家的思想建设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建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首先要打造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也就是多培养&儒商&。所谓的&儒商&在中国古代有,特别是在资本主义文化及近代大机器作业的经营模式开始传入到中国后的近代有,在国民党时期也有,这些企业家算不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家呢?我认为,算。但是,他们并没有能真正做到振兴中国经济,振兴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真正走向振兴之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再次出现民营企业,如何打造现代中国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而改革开放事业是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一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打造中国特色民营企业家,仅仅加入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那么这个中国特色完整吗?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吗?能与中央向世人承诺的总的大政方针相协调吗?它与过去的&中国特色&又有什么差别呢?
  高老前辈使用了&关键少数&这个概念概括了民营企业家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中应扮演的角色及关键作用,很值得玩味。这种说法不仅涉及到国家的具体政策和国家的政治走向问题,也涉及到了奠定中国执政党的理论根基的哲学问题。
  民营企业家,说穿了就是资本家,(时下还有许多类似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词,大家都心知肚明)单独看,它与建国前的资本家以及西方的资本家没有本质区别,如果要让现在所谓的&民营企业家&与中国过去的资本家区分开来不只是个传统文化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以及如何与社会主义理念相结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在中国生存的大的政治背景与经济背景是怎样的?与过去有何差别?如何依据社会主义法律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监督?民营企业家的最终方向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看出点现在的&民营企业家&与中外资本家的差别。我们现在需要的民营企业家不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更重要的是现代版的中国特色企业家。
  第二,对历史上批孔运动的评价问题。高老前辈认为中央采取的方法是&不否定的否定&,通过肯定孔孟之道的方式,就是对以前的否定。我想这种推测或许是有根据的,因为高老前辈处于高级别的位置,笔者处于低级别的位置,中央的许多信息不可能得到,精神也很难领悟到。我私下认为历史上的批孔运动已成历史,对于历史问题应依据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看它对历史的进程是不是起到了进步作用,有什么后人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不能简单地作肯定与否定的结论,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更不能采用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的观点,我现在需要什么,就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缺乏理论的顶层设计。
  例如,&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确实为现代进步思想的传入扫除了障碍,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没有&五四运动&就没有现代的中国,这是高老前辈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最高评价。为什么当时要提出&打倒孔家店&,为什么只有打倒了&孔家店&才能为彻底的反封建扫清道路,才能促进新文化的兴起?为什么&五四运动&中批判的观点大都是仍被现在多数人认为是的的确确的糟粕?这就很值得后人们好好地思考。
  基于高老前辈的推测,他认为现在不要害怕研究传统文化,要大胆地去钻研,搞出成绩来不仅不会出问题,而且会受到奖励,会受到重用。我听了好多场弘扬传统文化的报告,大都是退休的高官主讲的,大都传出了类似的信息,无疑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出于功利和投上所好来做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在封建社会,读书就是为了做官,难怪大凡有点天赋的知识分子把一生大部分时间,乃至终生时间都用在死读经书上了。
  实际上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对于孔孟之道的研究在中国学术界从来就没有禁止过,也没有停止过,既是文革时期也是这样的,不过研究的立场、目的、方法或许不同。
  至于搞出名堂会受到奖励和重用,这倒是让我想到我的一个学生曾问我:为什么孔孟之道一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主导地位,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去终生研究它?大概这里边就隐含着一些理由;他的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偌大一个泱泱大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没有取得与其体魄相称的成绩,而且与其它国家相比呈现退步趋势?最能引起中华民族自豪感的、被全界公认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四大发明&,为什么都出自于底层劳动人民或不是&正宗&的知识分子呢?
  第三, 日本的兴国兴业真的是靠一部《论语》和一把算盘吗?这种说法大概最权威的出处应该来自于《论语与算盘》一书,作者是日本商业之父涩泽荣一,他是商业智慧与处世哲学的集大成,此书流传百年,全球畅销千万册。高老前辈举这个例子来说明有些日本人很看重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企业家在兴业理念上会有启发,是令人信服的,真按字面理解则是令人质疑的,把这个例子拿到日本讲,大多数日本人也不会真认为有那么神的,特别是现在。宋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只是强调了读《论语》的重要性,据说也是为自己不爱读书辩解的。美国西点军校还有人说: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思想化呢;据说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院校还将毛泽东的著作引入了课堂,如果我就此说美国的军事现代化靠的是毛泽东思想,恐怕我首先将会遭受到中国最有知识的&精英&们的攻击了。
  第四,怎样理解思想能兴国呢?高老前辈说,思想能兴国,没听说制度能兴国的,制度不能兴国。高老前辈如果是为了强调先进思想的重要性是完全正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能兴国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应该强调先进的思想,适合时代潮流的思想。但是,兴国是个复杂工程,一个国家要真正实现自己的兴国战略仅靠思想是不行的,先进的思想是先行,是促使其它因素发生作用的基础。先进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先进的思想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实践,先进的思想不会凭空产生。把思想与制度对立起来是不是片面了?我们国家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梦的征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难道靠的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吗?在封建制度下的大清王朝不是一直秉持着&先进文化&孔孟之道,并且把它发挥到了极致了吗?为什么大清王朝不仅没有再兴起,而且最后走向了彻底灭亡了呢?我们常说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是什么?它不仅是一种思想体系,而且是一种社会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在先进思想指导下的革新运动,是一场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后来日本的崛起是离不开比封建社会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单纯的思想是不能救国的,况且思想是不是先进,是不是管用是需要社会实践来检验的。
  第五,高老前辈讲了一个企业家让自己的企业兴旺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有一个企业家的企业经营一直不好。他高薪聘请了一个会计,上班不到三个月就要坚决辞职。为什么呢?他反思自己,读《论语》,从中深受启发,于是就找员工谈话,最后终于知道了真相,原来他的父亲身患重病没人照看。他马上亲自乘火车到他家,问寒问暖,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临走时,掏出三千元,并说这钱不是从企业的账上出的,是自己的体己钱,这个员工感动地留下了眼泪,并答应马上回去上班。这个企业家从这悟出了一个道理,过去他把企业仅当作是自己的财产,职工自然不把他当作自己人;虽然从法律关系上讲企业是他的,工人是他掏钱雇的,自然应该给他干活,但人是有感情的,如果他也把企业当作是大家的,工人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工作。在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引领下,他的企业蒸蒸日上。
  这个企业家确实在践行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比起为富不仁的资本家来确实应该受到赞扬,面对当前劳资冲突比较严重的现实,这种经营理念应该提倡。但在实际生活中,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
  把企业当作是大家的,而实际上是大家的吗?法律确立的关系才是本质的关系,这对关系确定了这个企业家就是资本家,工人工作越是积极,他获得的利润就越高,这样简单的道理工人也是懂得的。这是不是说明要让工人真的把企业当作是自己的,就应该实行公有制,让工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的主人呢?这个例子是不是从一个方面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了呢?
  资本家学习孔子思想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不乏为提高自己修养的君子,但对相当多的人来说不还是为了挣钱吗?企业经营不善,他想起了儒家思想,认为人性化管理可以挽救企业,如果为了企业需要用严格的制度和用为富不仁的方法的时候,他会怎么办呢?人性的感化和严格的制度是不少企业家使用的两个手段,在现实中,资本家大多数是因人、因时、因地而用的,他们是不会偏废一个方面的,怎样使用好这两个武器是靠他们的智慧的,这和旧时统治者治理国家时采用的&名儒实法&、&表儒里法&的道理有什么差别呢?
  儒家学说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制定了许多做人的道德规范,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是把这些规范当作做人的准则,却是把他当作一种为人之&术&、谋事的手段、骗人的工具来看待,来使用的。一些&智慧文明&人把这两项玩得熟练程度几近登峰造极,密切配合得天衣无缝,让人很难分清他们的内心世界到底隐藏的是什么货色?不少实在人,愚人吃了亏,也犹如哑巴吃黄连。这些&智慧文明&人中不乏在各个领域中卓有成就的成功人士,特别是企业家和权贵人群中,这样的人最多,一定数量的人真可谓是继承了历史上这类人的衣钵,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一些人不好好宣传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积极意义,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伟大精神,以促进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是采用实用主义的观点,从眼前的功利出发,曲解传统文化,以迎合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严重的自私自利、疯狂的追逐名利、短视浮躁、无底线、无信仰的思想行为,大量有关《论语》中的制胜秘诀、儒术的妙用之类的书籍充斥图书市场,吸引人们的眼球,借此大发横财,误导和贻害民众。让这些堕落文人用这样的心态和方法宣传孔孟之道,不会对社会进步起到好的作用,只会引导更多的人从一种不健康的角度去体味它的欺骗性,进一步加深国民中业已大量存在着的利益第一、信仰骗人的状况。有人总结说:孔孟之道对老实人说是&教&,对狡猾之人来说是&术&。在轰轰烈烈的全民学传统文化的浪潮中,是不是应防此类现象的发生,以免影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声誉呢?
  五、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次报告的主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我从头到尾没有从高老前辈的报告头中听到一次社会主义这个词,没有听到怎样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联系在一起,更没有听到一次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我国发展历史上最新、最先进、最接近时代要求的价值观体系的高度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吸收了人类文明的精华,包括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创造的优秀的文化元素,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应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中国的文化历史是它肥沃的土壤,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则应是产生这一新成果的种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最鲜明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没有了社会主义就没有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处于思想体系的顶层,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当高老前辈在讲文化没有阶级性的时候,我老是直盯着大屏幕上的社会主义四个字,难道社会主义没有阶级性吗?
  有人或许会感到疑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的许多元素能从我国传统文化里找到源头,难道文化是有阶级性的吗?我们说一种理论有阶级性是从这一理论的完整体系的本质上讲的,有些词汇我国传统文化里可以有,资本主义价值观里也可以有,但是它们的含义不尽相同,贯穿它们的主线也不同。例如,什么是平等、公平、正义?孔孟之道里恐怕是很少讲平等的,讲的较多的则应是等级了,不同等级的人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基于此,公平正义与我们现在提出的概念会一样吗?我们讲的平等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平等和政治平等,经济不平等,真正的公平又怎能实现?同样的词汇、同样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含义是大不相同的。
  无论我们讲文化的阶级性也好,讲思想体系的阶级性也好,讲价值观的阶级性也好,都不排除文化、思想体系、价值观、道德体系还有其它特性,比如,当我们谈到精神文化有阶级性的时候,并不排除它们具有的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政治思想体系作为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阶级性是最鲜明的,但是思想只要成为系统的理念,就会含有相对的真理或科学的东西在里边,不同的理论之间都是可以相互借鉴的,里边包含的合理的先进的文化元素都是可以继承的。
  没有各种文化斗争、交汇、借鉴和传承,就没有文化的创新与进步。作为在封建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封建文化的思想体系,也不全是糟粕,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不仅影响统治者,也影响被统治者,为了使这个矛盾的统一体稳固下来,这种思想体系也必然会有劳动人民能够理解、接受或能够欺骗了他们的东西,即便是其统治地位被打倒了,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它里边也会有大量进步的、乃至优秀的文化元素,被全民族所能接受的成分。封建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封建文化又怎能全盘否定呢?资本主义文化就更不能全盘否定了,没有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哪会有无产阶级的觉悟,哪会有马克思主义呢?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或全盘西化的观点是行不通的,否认传统文化中有糟粕的观点也是不能让多数人接受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历史的长河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的得到考验、洗涤、扬弃,充实,坚强健康的文化基因与它雄厚的包容能量使它不断地显示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的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实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民族又有了新的文化需要,因此,中国文化又有了新的大发展的机遇。创立具有民族特色、符合时代需要的新文化是当前迫切的任务。
  新文化的原料的来源有三个,一是继承,我们说的继承不是原盘照搬,而是以分析、批判的态度继承,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不是泛泛的民族文化;二是移植,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移植到民族文化的土壤里,促使其在新的环境里生根、发芽、开花,与新环境相融合。三是创新,创新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也是最艰巨的任务。
  只有把中国文化发展到21世纪的新阶段,创立更多的文化共识点,树立起先进文化的崇高地位,凝聚更多民心,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同步发展,让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实践名副其实地结合起来,才能比较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社会问题。
  正确的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能正确地解释现实,科学地预测未来,能人们的指导社会实践,只有这样,理论才会有崇高的地位。说一套,做一套,社会就没了诚信,人民就会失去信仰,失去了信仰,做人就没了底线,就会没有道德。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新的价值观的崇高地位是重塑民族信仰的根基。
  那种照搬传统文化的作法是不合时宜的,试图通过传统文化来解决当今所有的社会道德问题是很难取得理想成效的。尽管历代王朝都信奉孔孟之道,甚至是旧的王朝越濒临灭亡,对孔孟之道就越推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为什么历史上主张复辟,开历史倒车的人,都尊孔呢?为什么适应时代要求,主张进步,支持、理解革命的人都不同程度的要批判孔孟之道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那些认为孔孟之道没有阶级性的人,认为中国文化没有阶级性,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没有糟粕的人更要深思这个问题。历史上有几个朝代曾经很昌盛过,这是民族的骄傲,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功不可没,但是,有些人不懂得他们的昌盛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许多历史的、现实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试想,把古代的礼仪道德、政治制度原盘不动地搬到21世纪,可能吗?能行的通吗?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必然要求有新的思想,新的制度出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现在没有封建社会的君主了,也没有封建社会的臣了,照搬孔孟之道就出问题了,因为三纲不全了,有人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君&,让我们把单位的一把手当作自己的&君&,照此下去,国家不是又要出现&皇帝&了吗?这就荒唐了,人民是不会接受的,既是比喻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把手和他们的下级的关系,不是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这对关系中的很多质的内容与封建社会是很不相同的,老百姓也不是一把手的&子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正好翻过来了,官员应该是人民的&仆人&。封建社会讲的&忠君爱国&实际是一回事,但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不存在&忠君&的问题,爱国的含义与封建社会也是大不相同的。
  由于时代的进步,人民的觉悟,再把孔孟之道原盘搬上神坛,以此重树民族信仰,注定是行不通的。
  因此,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很重要。一味地生搬硬套传统文化,盲目地回归传统文化,只能损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为民众制造更多的疑惑,进一步恶化民众业已存在的信仰危机,不利于建立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自信&。如果我们不能依据新时代的要求,创造自己独特的令人信服的思想体系和道德体系,全盘移植孔孟之道于当代,我们必然会跳进到历史的循环圈里。
  我提到了高老前辈的许多观点,不管我的理解是不是正确,多天来我不断地思考这些问题,在工作之余,重温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中国史实,结合现代文化及需要,又利用现代工具把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写出来,说明我听报告时是很认真的,比起在场的不少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我似乎更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表面上看是我们两人之间在对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行交流,实际上我们各自代表的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的两种不同观念,因此,我们各自的观点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高老师是长辈,我是晚辈,我们这样的交流是不是正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理念的较好结合呢?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k0856)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红星
联系值班编辑
值班电话:010-
联系办公室
电话:010-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星西路106号国风美唐综合楼3号楼1008室
&乌有之乡.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 /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文化的糟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