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 在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机制机制创新,防范金融风险有哪些新举措吗

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金融研究》2015年02期
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摘要】:2014年,中国金融在有效支持了经济金融运行"稳中求进"的过程中,存在着债务率进一步提高、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不降反升、金融为自己服务的比重继续上升、金融运行险象环生和不规范的金融运作乱象丛生等问题。2015年,中国金融的应对之策包括:以公司债券回归直接金融为抓手,推进金融体系改革;顺应国际收支平衡的趋势,调整央行资产结构,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机制转变;以功能监管为取向,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机制的转型;以金融产品创新为基础,推进金融的专业化发展;把握资金的流向、流量和流速,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832【正文快照】:
辞去2014年,中国经济迈人了2015年的新征程。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更加复杂多变的条件下,中国经济在各大经济体中一花独秀,获得了7.4%左右的增长,货币金融支持了这一年的经济稳中求进和结构调整、质量提升。但同时也应看到,货币金融运行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它们不仅严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雪梅;[J];山西统计;2001年08期
蒋伟民;[J];西安金融;2001年05期
邓瑛;[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李剑锋;[J];中国林业企业;2001年03期
江其务;[J];信息系统工程;2001年09期
,周闯;[J];金融信息参考;2001年10期
谢蕴庄;;[J];云南金融;2001年11期
赵虎;;[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7期
刘文林;[J];中国金融;2002年01期
王金洲;[J];当代经济;200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池江;;[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李公羽;;[A];海南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集[C];2006年
赵静;;[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秦月星;;[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李家祥;伍超明;;[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周肇光;;[A];上海市经济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王洪泉;;[A];2005年山东省金融学会重点研究课题成果[C];2005年
王文娟;刘艳明;;[A];“区域经济整合:模式、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曹龙骐;张艳;;[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王有贵;袁强;;[A];Data Analysis,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谷亚光;[N];中国改革报;2005年
程晖;[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何德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贾南;[N];国际金融报;2004年
何德旭;[N];光明日报;2004年
吕鸿;[N];经济参考报;2001年
黎和贵;[N];金融时报;2003年
苑德军 博士;[N];金融时报;2004年
郑州商品交易所 左宏亮;[N];期货日报;2003年
李翠峰;[N];山西科技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成向阳;[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郭金龙;[D];辽宁大学;2006年
罗骏;[D];四川大学;2006年
王国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栾光旭;[D];复旦大学;2004年
姜新;[D];吉林大学;2005年
房震;[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史跃峰;[D];天津大学;2012年
张洁;[D];吉林大学;2013年
刘星;[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金融创新风险及其防范_6C社区
金融创新风险及其防范
金融创新风险及其防范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推动,而金融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从传统的分业经营到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的混业经营。从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到新兴的客户管理,从面对面的柜台服务到电子化远程服务,从单一的存贷款产品到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金融创新活动一刻未曾停止。针对金融创新产品推出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组合化、交叉化、复杂化发展、电子化程度高的特点和趋势,及时引导金融业加强风险管理,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金融创新,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十分重要。本文从金融创新风险的内涵人手,在分析金融创新的正负效应的基础上。探讨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相应对策措施。一、金融创新的文献综述及其风险内涵(一)金融创新文献综述鉴于金融创新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论界对金融创新风险及防范也开展了积极的讨论。于江(2002)认为,金融创新具有转移和分散风险的功能,但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风险,并从确立金融机构的企业地位、培育竞争性市场、加强金融监管等方面,提出促进金融创新、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丁述军(2002)从剖析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以及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金融创新活动对金融业自身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产生深刻影响,我国的金融创新也正在走向深入发展阶段。杨充霖、张存刚(2003)认为,金融工具创新带来的风险防范功能有可能取代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功能,成为将来风险防范的主要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创新,它通过保险和证券机构分散了由银行单独承担的金融风险;二是工具创新,它使得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和排除风险成为现实。张晓琴、冯莉(2005)从金融创新本身出发,分析了其发生、发展以及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认为金融创新在给金融业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并提出金融创新已成为今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张宏伟(2006)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有效方式,但在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应从金融创新方向、机制、路径等着手防范金融风险。刘志海、王睿(2006)从金融创新的动因和风险形成机理的分析入手,认为金融创新是将金融领域内部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的变革所创造和引进的新事物,主要是指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机构的创造和推广。刘曙光、张慧(2007)认为,金融创新为微观金融主体提供规避风险和获利手段,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推进经济金融发展,同时也给金融系统带来新的风险。(二)金融创新风险的内涵金融创新风险是指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创新供给主体的创新措施不能顺利实施,或者是创新收益遭到损失的可能性。它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即由于设计过程中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而使金融创新措施未能如期出台;另一部分是金融创新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即由于实施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使实施受到阻碍或实施效果严重偏离预期的可能性。这两种风险之和,即为金融创新总风险(苑德军,2002)。其表现为:一是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一方面,金融创新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而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例如,商业银行的新型负债账户、可转让存单、证券化贷款等金融创新创造了新的货币供给,现代金融业电子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货币流通速度,也相应增加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控信贷规模的难度。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其表现在: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新型的金融和准金融机构的不断涌现,导致金融监管的领域扩大,对象增多,难度加大;由于表外业务规模的扩大,对于其监管难度也在增加。此外,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创新使得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金融市场、资本流动的国际化,使局部的金融风险能够迅速转化为全局的金融风险;同时,大量的金融创新工具为投机活动提供了诸多“冲击市场”的手段,都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稳定性。二是金融创新风险的构成。金融创新风险可以分为:设计风险,即由于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使金融创新措施未能如期出台;市场风险,指市场价格变动而导致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变动而产生的风险,这里的市场价格主要是指基础资产的价格;信用风险,指衍生交易的一方不按合同条款履约而导致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指金融衍生工具的持有者在市场上找不到适当的对手,只能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衍生工具出售所造成的风险;操作风险,指由于内部控制系统或清算系统失灵而导致的风险;法律风险,指由于交易合约内容不合法律规范,交易合约不具备法律效力或其他方面的法律原因,而给交易主体带来的风险;声誉风险,指由于操作失误,不按时履约,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其他原因,而给组织创新工具交易的机构或交易中的一方的声誉带来的不良影响,声誉风险这种无形损失,经过一段时间后一定会转化为有形损失。三是金融创新风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各类金融创新风险中,市场风险又占据主体地位,它与其他风险紧密联系。比如,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上,某种衍生产品的价格波动越大,交易主体无法履约的可能性就越高,因而信用风险也就越大,市场风险越大,交易主体将衍生产品合约在理想的价位上脱手的可能性就越小,流动性风险也就越大。同样,其他风险也会对市场风险产生影响。因此,金融创新的风险体系是一个由多种风险交织在一起彼此制约的复杂链条。二、金融创新的正负效应分析(一)金融创新的正面效应分析金融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显著提高了金融业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效益,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推动了金融业向纵深改革。如网络银行的兴起就是信息技术使用后在金融业的具体表现。从微观层次上讲,金融创新可以使金融业有效地转移各种风险,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许多新的业务领域和盈利渠道;从中观层次上讲,金融创新有助于缓解金融业资产负债不对称的风险;从宏观层次上讲,金融创新可以通过增加金融产品并提高服务质量,显著增强金融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提升金融业的运行效率,同时还可以增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二)金融创新的负面效应分析金融创新打破了金融业原有的平衡,在减少风险的同时创造出新的风险。金融创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金融创新使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作为经济结构变化、资产价格和利率、汇率及金融市场反复易变性的产物,金融创新反过来促进了金融业经营效率的提高,而资本流动性的增强,对利率、汇率的变化越来越敏感,引起资产价格的易变性加剧。其次,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加,金融业进一步同质化,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获得利润,金融机构不得不更多地从事高风险的业务,从而使金融机构信用等级下降。同时,当代金融创新一方面直接加大了金融机构之间、金融市场之间、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间接推动了以金融业务国际化、金融市场国际化、资本流动国际化为主要表现的金融国际化趋势,致使局部的金融风险突破了地域限制,转化为全局性的金融风险,从而削弱了金融体系抵御局部风险的能力,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随之降低。再次,金融创新使金融业趋于非中介化。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创新工具的增多,商业银行作为传统贷款中介人的地位大为削弱,许多信誉较高的大公司转向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商业银行只能将贷款投向信誉较低、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从而使信贷资产质量进一步下降。因此,在设计、开发金融创新产品或引进、吸纳国外的金融创新成果时,必须对能有效提高金融业的运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大胆开发和引进、运用。最后,金融创新削弱了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大量新工具的产生,导致各种金融工具的区分越来越难,传统的货币测量和监督采用的货币层次渐趋失效,货币总量与信贷总量的监控难度加大;同时,金融创新模糊了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使金融监控越来越复杂。因此,在两者的博弈过程中,监管方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导致监管弱化。三、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措施(一)推进金融创新,分散金融市场风险,加快房地产金融发展通过分散金融市场风险,曾是美国化解储贷危机的有力工具。上世纪70年代,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处在初期阶段,市场上金融产品比较单一,对银行间接融资渠道的依存度非常高,大量房地产贷款由银行系统持有(其中约三分之二由储贷机构持有),累积了很大风险。至1980年代,美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大量房贷违约引发了储贷机构的倒闭风潮。据统计,截至1980年储贷危机爆发时,美国银行系统共持有近70%的房地产按揭贷款。这次储贷危机甚至威胁到美国整个银行系统,迫使美国政府、美联储动用大量资金清理储贷市场。随后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法规,放松管制,促进金融市场创新,将原来高度集中在银行系统的房地产按揭贷款资产,通过金融市场分散给不同的投资者主体。到1993年,银行系统持有的按揭贷款比例已降低到30%左右,并长期保持在该水平。通过现代金融产品的创新,美国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由金融市场上不同投资者群体分担,减小了房地产发展周期对金融体系和整个国民经济可能带来的系统性冲击。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系统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隐患。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影响我国银行系统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潜在风险点。因此,应大力推进房地产金融领域的创新,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以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二)加大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力度当前,激烈的竞争迫使金融机构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流动性过剩又迫使其迅速提供更新、更直接的能让消费者受惠的金融服务。但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深化和金融业务的细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日趋严重,金融衍生产品的链条越拉越长,潜在的风险越来越难以察觉。这种情况下,若监管不到位,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极易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因此,监管部门应要求市场参与者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并解释衍生产品收益和风险形成的机理,同时也要设计出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事前约束信贷市场中金融创新所可能伴随的道德风险。(三)稳步有序推进金融开放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风险对境内资本市场的冲击。近年来,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的带动下,流动性的境外输入成为境内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次级债危机迅速波及全球资本市场再次表明,在全球资本流动日益频繁且市场预期趋同化的背景下,一个开放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很难独善其身。对目前我国还处于建设初期的金融市场来说,市场规模、金融产品以及抗风险能力尚待完善,稳步有序推进金融开放至关重要。事实证明,相当数量的境外资金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境内,加剧了境内的流动性过剩。鉴于此,金融监管层当前尤其应加大协调和配合力度,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防止其对境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四)切实防止资产价格过快攀升与资产泡沫堆积资产价格虽然是一种虚拟经济元素,但却往往隐藏着巨大的破坏力,其过快攀升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巨大伤害。无论是美国次贷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上世纪日本的经济萧条,资产价格的过快攀升都是一个直接诱因。对此,我国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引以为戒。
联系QQ: 邮箱:
本文地址: /article-.shtml 欢迎转载推动金融创新防范金融风险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推动金融创新防范金融风险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日09:05&&&&&&&&
柳立&&&&&&&&来源:金融时报
  王元龙 经济学博士,贵州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曾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海外机构董事,国际金融论坛(IFF)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为经济金融战略、经济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与投资、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等。专著《中国金融安全论》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获第十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必然伴随着金融发展的新常态。防范和管控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将成为新常态下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日前,贵州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元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要特别关注产能过剩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三大金融风险。要防范推进金融改革中的风险和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加快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遵循防范风险的操作性原则,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新常态与金融风险源
  记者: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金融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必然伴随着金融发展的新常态。您认为金融发展新常态是什么状态?
  王元龙: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
  首先,金融发展速度新常态。与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相适应,金融也将由高速增长逐渐回归适度增长,无论是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规模,还是商业银行的利润增幅,都将回归到适度的增长水平。
  其次,金融结构新常态。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例如,融资方式结构性失衡,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发展不协调所形成的失衡,导致了经济增长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加剧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扭曲和系统性风险的积累。与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相适应,金融结构失衡的状况将会改观。
  再次,金融创新的新常态。与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相适应,金融业要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
  第四,金融风险管控的新常态。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经济风险积累和控制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尽管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与之相适应,金融风险管控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控制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记者: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源会有哪些变化?
  王元龙:在新常态下,原有的金融风险将继续存在,与此同时,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首先,从国际环境来看。整个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2015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如何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如何防范各类输入型金融风险对中国的影响值得研究。
  其次,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金融风险特别是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有所显现。防范和管控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将成为新常态下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当前,中国区域性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产能过剩风险、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房地产金融风险等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风险源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地方政府性债务、房地产等领域形成的银行信用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而从中长期来看,金融风险源则要高度关注企业债务率过高、流动性结构失衡等问题。
  防范重点领域三大金融风险
  记者: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金融活动自始至终与风险相伴,防范风险是金融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您认为当前应当重点防范的金融风险有哪些?
  王元龙:能否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是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标志,更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金融发展的大逻辑。当前,中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稳中有险、稳中有忧,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要特别关注重点领域的三大金融风险。
  第一是产能过剩风险。近年来,中国部分行业供过于求矛盾凸显,据统计,在39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特别是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的产能过剩更加严重。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也成为金融风险的重要策源地。
  产能过剩对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体系运行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一是社会投资效率因此而降低,影响经济活力。产能过剩占用大量新增资金,抬高资金边际利率,提高融资成本,造成资金错配。二是银行业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已经成为不良贷款的“重灾区”。受信贷政策调整影响和防范风险的考虑,近年来银行业加大了从产能过剩行业退出的力度。在此情况下,一些向银行融资困难的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开始转向从影子银行体系获取资金,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系统面临的潜在风险。三是产能过剩加大了企业风险,导致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盈利能力下降、负债水平高企,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可能发生的资金链断裂和债务违约给金融系统带来巨大的风险。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化解产能过剩、企业并购重组、甚至部分企业破产不可避免,由此,金融不良资产将可能显著增加。为化解产能过剩风险,国家采取了疏堵结合的综合治理举措,一方面淘汰过剩产能,一方面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结构优化,但产能过剩风险警报的彻底解除还为时尚早。
  第二是地方债务风险。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急剧膨胀。据财政部测算,从2009年到2010年,省市县三级政府性债务从不到3万亿元增加到10.7万亿元,2013年6月又增加到18万亿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分依赖“财根”即融资平台。二是过分依赖“地根”即所谓“土地财政”。三是过分依赖“银根”即金融机构贷款。地方政府性债务使“三根”紧密相连,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互为因果、相互交织,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发生问题,则各种风险交叉感染,极易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规模巨大的债务不仅使地方政府陷入财政困局和债务风险之中,还不可避免地转化为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当前,中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短期内爆发全面债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小,但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存在明显产能过剩、融资能力较弱致使其偿债压力较大,存在着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为此,国务院要求严格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加强总量风险控制,优化贷款结构,逐步化解存量风险。显然,这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房地产市场风险。尽管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低迷还不至于导致经济崩盘,但主要房地产指标全线下滑,持续处于负增长区间,国内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普遍处于价滞量缩,这种状况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必须高度关注,房地产下行已成为中国经济金融的一大风险点。
  据统计,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和其他以房地产为抵押的贷款总额占各项贷款总额的37.2%,银行抵押品中80%为房产,信托、保险、证券、基金行业大量资金也卷入房地产业。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将使银行业接近四成的资产承受风险。如果房地产出现问题,金融风险加速传导,将可能对整个中国经济、金融业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除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负面影响,对国民经济、对社会大众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显然,房地产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暴露也与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紧密关联。如果市场下行趋势明显,将使房地产行业资金链断裂风险、房地产信托违约风险、地方政府性债务违约风险增加,并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始于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地产泡沫破灭和金融市场泡沫破灭紧密关联。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面临下行风险,需要未雨绸缪,高度关注防范房地产泡沫破裂对经济引发的灾难性破坏。
  防范控制金融风险的关键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设计了金融监管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框架,为防范控制金融风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为有效防控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常态下,我们应该如何继续贯彻和执行这些原则和措施?
  王元龙:一要加快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屏障,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三项要求,即“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
  在新常态下,为“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型已成为当务之急,即金融监管模式将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随着金融各业综合化经营的迅速发展,金融机构业务交叉日益频繁,原有的机构监管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机构监管难以理清法律关系和风险承担责任;而实行功能监管,可应对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新形势,也有利于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金融监管的挑战。因此,实现功能监管将成为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步骤。目前,尽管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框架已建立、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已明确,但要使监管协调机制有效运转,要使监管与风险处置尽职尽责还需进一步努力。
  二要防范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做好防范控制金融风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风险隐患进行动态排查,把握趋势,前瞻性掌握金融风险的“导火索”和“引爆点”,做到心中有数;妥善应对和控制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针对房地产市场风险,调整房贷政策,支持居民家庭合理住房贷款需求尤其是自住需求;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加强总量风险控制,优化贷款结构,逐步化解存量风险;处置信托、理财等金融产品可能引发的兑付风险,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应对退保风险;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等。显而易见,剑指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目的在于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妥善应对和控制重点领域金融风险依然是未来一段时期金融风险防控的重点。
  三要注意防范风险的操作性原则。一是标本兼治、对症下药的原则;二是严控增量的原则;三是区别对待、分类施策的原则;四是逐步化解、有序化解的原则;五是趋利避害、顺势而为的原则;六是坚持底线思维、做好风险评估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新常态下有效防范与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武器。
  四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防范控制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构建完善高效的金融体系,推动金融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金融运行基础,有效发挥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且也为新常态下防范控制金融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在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通过体制和制度的变革,强化中国金融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图片 一文)
相关附件: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推进机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