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 身心灵-六维空间
当前位置:&&&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录入:网友
点击:4910 来源:网络
?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不要用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更不要用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
?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能引发你走上成长、走向成功的机会。而积极投入行动的同时,抱持一种游戏心,不必将某一预定的结果看得太重。
?变化多专的人生当中,评估自己该为什么事负责,是个永远存在的难题。
?把每次逆境和挫折都当作提升自己的机遇。
?爱是一种自由的抉择。相爱的人不是一定要生活在一起,他们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推荐关注:
微信>发现>扫一扫>关注。
修行路上,谋生也谋爱。
一道希望之门!
一条洞见之路!
带您回归心灵觉醒之家!
深深感恩,让我们彼此连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菩提心&菩提&菩提树?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菩提心是指人类的深层潜意识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谛的愿望,在三层人格分类法中,显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菩提心属于第三层的集体潜意识。对比佛学的唯识分类法,集体潜意识是指第七识,末那识。佛学中末那识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创造产生的。阿赖耶识中有相分,理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菩提心的缘起是其中的证自证分在第七识中的体现。 菩提树,相传佛陀就是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因此菩提树就有代表开悟、大智慧的意思。
菩提,「觉道」的意思,觉是觉悟,道是佛道,就是觉悟佛道的正智。
?高灵&指导灵&守护神?高灵,新时代运动常提到的,指的是一些高智能的存在体(Entity),他们或许曾经在地球转世当过人,或许没有,但是已经都不具形体、没有肉身,只是以纯能量的型态存在,但对人类存有莫大的慈悲,随时想要帮助频道已打开的人们进化、再进化;人们可以用「灵通」(Chanelling)的方式与高灵沟通,并学习他的经验、智慧。指导灵。它是比人类高等的生命体,中国古代又称之为守护灵。自古中国人将一些过世而大忠、大孝、大义、大仁、大慈的人神格化,变成供奉的对象,他们的行为成为后世之人的典范,这些伟大的精神人物也是属于指导灵的一种。而西方的圣灵只有一位,就是上帝,他们认为指导灵是可以与我们很接近的,所以提高自己的能量,对指导灵敞开心胸,就能得到指导灵的帮助。
守护神西方人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他在暗中、冥冥之中保护着我们、护卫着我们的一位神 ,或称守护天使(Guardian Angel),日本人则称为指导灵,中国人称「护法神」、「守护神」。守护神;指的特别是宗教里的某些特定神o,被某些人家、行业、社团、族群、地区所特别崇敬祭拜者,如捕鱼人、讨海人之于妈祖,理发业之于吕洞宾,色情业之于猪八戒等等。守护神,即是一个以能量型态存在的灵魂体,常会护佑在人的左右,给予灵感,给予建议、忠告,都是为了他的善良、光明、成长面。
指导灵(Guardian Angel)这是日本人的一种说法,延续西方人「守护天使」、中国人「护法神」及「守护神」的观念,认为每个人在冥冥之中都有一个神明在保护着您、护卫着您,不让您受到来自灵界欺负、占据、控制等等,并会在您的人生道路上永远相伴,时时带给您积极、正面、光明、善良的想法与处世的态度,受挫、生病、低潮时会抚慰您的心灵,让您能够通过人生的各项考验,学习到所有的功课,圆满此生转世投胎的目标以灵魂型态存在的帮助者,灵魂的指导者(Guide),没有形体的一种心灵导师,常常只有在睡梦中、打坐的定中、或是通灵的恍惚(Trance)状态中才会出现的一种无形导师。
  【声明】身心灵六维空间,身心灵在线社区许多资源来自网上,供广大身心灵合一同好参考修习。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告知。本站资讯不能取代专业人员之当面评估或治疗!本站努力提供准确的身心灵成长信息和内容,但对其准确性可靠性,不给于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证。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4-14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文章:
带您回归心灵觉醒之家!
禅宗 热门文章
六维空间,身心灵六维空间,爱奇电子书,家排,家庭系统排列,静心,疗愈,灵性成长,开悟觉醒合一.六维空间网址() Copyright &
本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啊,出自哪?典故等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但是 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 熟则熟矣,犹欠筛也/ . 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 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 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 1.关于六祖的开悟 明心见性与神秀的两个偈语问题:由历代相传,几种不同版本的《六祖坛经》,与禅宗各种典籍的记述,有关六祖最初得道开悟的事迹,大体并无多大出入.中国禅宗,自五祖弘忍开始,教人念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便可由此人道,一变达摩大师以《楞伽经》印心的教学方法,这只能说是教授法的改变,对于禅宗的宗旨,并无二致;《金刚经》以明心见性为主旨,处处说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谛,其中的修行求证方法,以“善护念”三字为重点,以“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而说明性空实相,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指标. 现在为了普通了解禅宗的治心道理,用现代的观念,先作一比较容易明了的说明,也可使大家依此修习,做为修心养性的简捷方法: (1)首先我们先要静静地观察自己内在心理的意识思想,再把它简单地归纳为两部分来处理:一部分是由于感觉所生的思想和观念,例如痛苦、快感、饱暖、饥寒等等,都是属于感觉的范围,由它而引发知觉的联想和幻想等等活动.一部分是由于知觉所生的意识思想,例如莫明其妙而来的情绪,烦闷、苦恼、对人我内外种种事物的分别思维等等,当然包括知识学问的思维,以及自己能够观察自己这种心理作用的功能. (2)其次,到了能够了解自己心理作用的活动,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总而言之,统统叫做一念,能够作到在念念之间,起心动念的每一观念,自己都能观察得清楚,再无不知不觉,或莫明其妙的情况,然后,就可把它处理作为三段观察:凡是前一个念头(思维意识)过去了的,便叫做过去心,也就是前念.后一个念头(思维意识)来了的,便叫做现在心,也就是当前的一念.还没有来的,当然便是未来心,也就是后念了,可是它还没有来,不去管它.不过,你不要忘记,当你觉得后一个观念还没有来的时候,这个正是现在当前的一念了,而且才觉到是现在,立刻便已成为过去. (3)复次,如此内省观察得久了,你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你便练习,当前念的过去心过去了,后念的未来心还没有生起的一刹那之间,当前的心境,就会微微的、渐渐的,呈现一片空白. 但这空白,不是昏迷、或晕厥、或同死亡以前的状况,这是清清楚楚的,灵灵明明的一段空灵,也就是宋明时代禅师们所说的昭昭灵灵的时候. 如果真能切实到达这个情况,就会觉得自己所有的意识思维,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都如一片浮光流影,像雁过长空,风来水面,所谓踏雪飞鸿,了无踪迹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为的,都只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根本无法把捉,根本是无根可依的,那你就会体会到“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心理状态了. (4)再次,你若了解了心念过去、现在、未来三段的不可得,譬例成下面这个公式,自己反省看来,翻成一笑. …………未来……现在……过去…… ————————————————无始以来 ……未来……现在……过去………… 0+1-1——1-1=0 因此认得此心中的一切一切云为,都是庸人自扰,由此再进一步,观察破除生理感受上所起的压力,和思想促使身体所作的行为活动,都是犹如泡沫空花,虽然在不加自我观察的时候,表面看来好像都是我一连串成直线的活动,实际所谓这个我的活动,也只是像电流、像火花、像流水一样,都是由于无数接连不断的前后念的因缘凑成了一条线,其中毕竟没有真正的东西存在,所以你会自然而然地觉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只像梦幻般的浮沉起伏在世间而已,因此你会自然而然的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是“本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了. (5)如次,你要保持这个明白了心理上意识思维的状态以后,经常在静中动中,保持这一段昭昭灵灵的灵明觉性,犹如万里晴空,不留点翳的现象,那就够你受用去享受了,你才真会懂得人生的真谛,找到真正归宿的安身立命之处,可是你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了!更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所谓的悟道了!因为你在这个时候,正有一个昭昭灵灵、灵灵觉觉的作用存在,你还不知它的来去与起处呢!这个时候,正是明代憨山大师所说:“荆棘林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以上所讲的一切,是借用比较现代化的方法,说明人们心理活动状态的情况,同时也以此而说明禅宗六祖当时听到别人念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领悟的一些消息,由此使你可以了解六祖的师兄神秀所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自己内在用工夫心得的程度;那么,你由此可知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得境界.如把两者作一比较,自然可以了解五祖弘忍要叫六祖三更人室,付嘱他的衣钵了,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 ??主旨在心 ??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请参看页面右方相关问题。
意思: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出处: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
菩提虽非树,明镜皆为台,如果无一物,何来香火旺??菩提是不是树不重要,但是人家的所做所为都可以当一面镜子!!如果没有物质社会,佛教能有这么兴旺吗??
扫描下载二维码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乘佛学大艺术
一切皆为虚幻。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一切皆为虚幻不可说,不可说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佛乘佛学大艺术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让生命更丰富,生活更美好!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