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怎么当上元首的的元首原则有什么合理性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拜见希特勒》剧情介绍
希特勒因为在孩子时代遭受过虐,就让世界遭受苦难。他喜欢在浴缸里玩耍玩具战舰,总是尿床,性无能,沉溺在毒品里不能自拔。希特勒常常把毒品放在大型地球仪中。这部新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4年年底,希特勒已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但纳粹时期的宣传部长保罗·约瑟夫·戈培尔还不放弃任何希望。戈培尔从一个集中营里叫来希特勒的前犹太籍表演指导阿道夫·格林巴姆,让他打扮成这位独裁者的样子,到一个盛大集会上去鼓舞德国人。当瘦弱的格林巴姆进入元首府时,戈培尔对他说:不要亲自做出决定。纳粹军官挤满了办公室,举起手臂兴奋地高呼万岁,希特勒!每隔几秒就有一次举手礼。格林巴姆杀死希特勒的计划连续多次都以失败告终,于是他辞去这位独裁者表演指导的职务,最后还变成一个有点像精神病专家的人。他在一个偶然机会竟然发现一个秘密:希特勒从来都没有博得严厉父亲的喜欢,这一直都是他内心的一块心病。希特勒躺在元首办公室的睡椅上,回想起一件使他烦恼的童年往事。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幕:我的父亲曾经给我一个弹弓。他抬头看了看,并对我说杀死那只鸽子!我弹出子弹,死掉的鸽子落到他的脚上。父亲说真倒霉!然后就愤然离开了。这时眼泪从希特勒的脸上静静滑落。
《拜见希特勒》剧情介绍
演员角色:乌尔里希·穆埃 [Ulrich Mhe]:---------:Prof. Adolf Israel Grnbaum
西尔维斯特·格洛斯 [Sylvester Groth]:---------:Dr. Joseph Goebbels
斯戴芬·库特 [Stefan Kurt]:---------:Albert Speer
沃尔夫冈·贝克 [Wolfgang Becker]:---------:KZ-Kommandant Banner
梅雷特·贝克尔 [Meret Becker]:---------:Sekretrin
因勒克·施恩勒曼 [Hinnerk Schnemann]:---------:Kommissar
卡嘉·瑞曼 [Katja Riemann]:---------:Eva Braun
阿道夫·希特勒 [Adolf Hitler]:---------:Himself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乌尔里希·诺登 [Ulrich Noethen]:---------:Heinrich Himmler
赫尔基·施楚奈德 [Helge Schneider]:---------:Adolf Hitler 
屏  幕: 
制作成本:?,000,000/estimated 
拍摄日期: 
发行公司:Warner Bros. GmbH 
上映日期:日 
制作公司:Bayerischer Rundfunk (BR) 
幕后揭秘:1.影片在柏林拍摄时曾引起轰动。在2006年3月的时候,导演丹尼·雷维用一幅巨大的纳粹旗装饰柏林市中心广场,同时请来数百名临时演员向它挥手高呼“万岁,希特勒!”过往的游客和柏林市民都被这一幕吓得目瞪口呆。
2.凭借《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1985)的精彩表演,获得金球奖和奥斯卡提名的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曾经是表演指导阿道夫·格林巴姆这一角色的人选。
3.《拜见希特勒》是第一部关于希特勒的喜剧电影,于2007年1月上映,在影片中,犹太籍导演丹尼·雷维毫不留情地把希特勒描写成一个尿床的吸毒者。
4.丹尼·雷维曾经在2004年执导喜剧片《寻找扎克》,用悲喜剧手法讲述了德国统一后,犹太人看到的一切。 
5.导演丹尼·雷维认为喜剧比悲剧更有说服力更有力度。他曾批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单》中对大屠杀进行了现实描写,反而更喜欢意大利著名喜剧电影巨子罗伯托·贝尼尼拍摄1997年影片《美丽人生》的手法。这是一部悲喜剧,讲述了一名犹太籍男子在集中营里帮儿子逃生的故事。雷维表示:“贝尼尼从来不尝试声称他对年代和悲剧的描写是现实的,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去表达主题。他把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放在集中营里,巧妙地说明了孩子的想像是无坚不摧的。”他还说,用幻想和荒诞故事可能更容易解释纳粹时代,“戏剧比悲剧更有说服力,它表达的一些事情是用真实而严肃的描写所表达不出来的。”
6.出演阿道夫·格林巴姆的乌尔里希·穆埃还在另一部二战题材的影片《窃听风暴》(Leben der Anderen, Das,2006)中有精彩表现,该片代表德国出征2007年奥斯卡金像奖,入围最佳外语片提名。 
幕后制作:
德国制造的首部希特勒喜剧片
作为德国本土首部制作的关于希特勒的喜剧片,自日上映以来好评如潮。有媒体评论说,这部影片的面世说明,德国已成为更加正常的国家,正在解决希特勒统治所产生的集体罪恶感和其他问题。当然,影片能否在德国卖座则是另一个问题。同时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编剧兼导演丹尼·雷维出生在北欧国家瑞典,也是一名犹太人。由此引发了当地的犹太组织对电影的合理性提出相当大的疑问。他自己的解释是,试图利用喜剧向人们解释,为什么德国人不再可能追随希特勒这类人物。丹尼·雷维开创先河的做法,也唤起德国人关于制作希特勒的喜剧片。
丹尼·雷维想模仿卓别林在1940年执导的《大独裁者》,把一些半开玩笑的幽默因素加入到故事情节中。影片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其中的格调,这也是雷维职业特征最顽固的一个弱点,有的时候他将其运用到恰到好处,例如说2004年大获成功的电影《寻找扎克》(Alles auf Zucker!),关于德国犹太大屠杀和家庭剧情片《我是父亲》(Im the Father,2002),有的时候则不尽如人意,例如以纳粹党作为时代背景的惊悚片《杀手老妈》(The Giraffe,1998)。因此,对于《拜见希特勒》而言,最好的事情莫过于50多年之后,德国电影工业终于鼓起勇气开始制作一部关于希特勒的喜剧片。然而,对于《拜见希特勒》而言,最糟糕的事情也许就是挥出去的拳头打过了头——使得全片变得压根就不太好笑。
喜剧?正剧?闹剧?
在《拜见希特勒》中,雷维无法敲定是否该把它制作成一部故意错误百出的喜剧形式,还是一部传达某种信息的喜剧加正剧片,或者是一部肆无忌惮的闹剧。结果就是在紧凑有限的时间内,所有这三种元素纠缠在一起,使得影片看起来远远要比95分钟的长度长了更多。即使是有配乐大师尼基·雷瑟的出色背景音乐,依然无法化解问题,而且交响乐似乎更加适合用在一部常规的第三帝国正剧片里。更加糟糕的是,本土喜剧明星赫尔基·施楚奈德(Helge Schneider)担当领衔主演,角色分配上严重不当。虽然他有着希特勒奥地利人滑稽的口音,虽然人物造型上与其他著名角色一起努力做到逼真,但依旧不太像是真实生活中的元首。在一部纯粹的怪异喜剧片中,这点无足挂齿,只是影片因此削弱了施楚奈德的戏份,而把更多的胶片(以及更多的严肃)留给了一个犹太人的角色,格林巴姆,最终成为了影片的核心和灵魂人物。
然而,影片在格林巴姆的家庭生活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如此大篇幅的严肃段落,结果是削弱全片的喜剧色彩而成为一部回忆往事的常规反纳粹题材的正剧片。同时情节线的一条副线,戈培尔和希姆莱密谋打击首相、夺取帝国统治权,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现。影片最大胆的地方在于保留了最后结局的悬疑,“最后一分钟”的发展就是把格林巴姆推倒了悬崖边上。与此同时,雷维的剧本又将它推倒了喜剧的天地,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喜剧,以及有更多良知的正剧。
核心人物格林巴姆和希特勒
在这个虚构的荒诞故事中,时间背景是1944年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地点是德国柏林。战败之后,德意志帝国就如它的城市一样被瓦解得支离破碎。希特勒(赫尔基·施楚奈德饰)整日躲在地堡里,极端沮丧,发现自己无法向支持者再发表演说。考虑到按照计划元首要在新年当天发表重要演说,宣传部长戈培尔(西尔维斯特·格洛斯饰)从犹太集中营里找来了前著名戏剧演员阿道夫·格林巴姆(乌尔里希·穆埃饰),试图重新激发希特勒心中燃烧的激情,让他教希特勒演说。
影片刚开始是一些有趣的情景,格林巴姆在集中营里被拖了出来,用淋浴冲洗干净然后带到了一处遭到炸弹重创纳粹党总部。在那里,他还得到了一块火腿奶酪三明治。谁知,就在即将完成训练之际,由于理发师不小心剃掉了希特勒的半边小胡子,希特勒咆哮过度彻底失声了。最后,格林巴姆被迫替希特勒发表演说,希特勒本人则站在台前对口形。影片的核心段落就是在格林巴姆和希特勒之间展开的,前者被刻画成一个无助的但又老谋深算的犹太人,而后者则被塑造为一个极端可笑的人物。希特勒因为毒品中毒而精神失常,喜欢在浴缸里玩军舰模型,还给他的狗穿上纳粹军装,而那名犹太演员训练希特勒时,不仅让希特勒在地上蠕动,还让他像狗一样叫。最后希特勒假演说的段落更使他看上去十分荒谬,格林巴姆训练希特勒发表演说的场景几乎都是以歌舞表演的形式来展现的。
从整体上而言,强大的演员阵容,只是证明了自己精湛的表演与剧本本身的局限性毫无关系。乌尔里希·穆埃和西尔维斯特·格洛斯尤为抢眼,两人的角色成为支撑起整部影片的最重要人物。乌尔里希·穆埃出演的另外一部影片《窃听风暴》(Leben der Anderen, Das)代表德国出征2007年奥斯卡,已经入围了最佳外语片提名。在形形色色的配角中,卡嘉·瑞曼扮演的爱娃·布劳恩只是短暂地露了一下脸,难以给观众留下太多印象。
穿帮镜头: 
优秀影评:
标题:从《拜见希特勒》看极权政治的本质与形成
作者:图宾根木匠
2月6日晚上在季风徐家汇店做了《拜见希特勒》的电影沙龙,不过当晚碟片在店方的影碟机中无法播放,只好临时找了电脑来放,导致延时20分钟;而且这碟片中文字幕极差,基本看不懂,所以放映过程基本就是场杯具。
  不过这本来就是免费活动,不喜欢的朋友立马用脚投票了。自然,免费活动也没有人来志愿服务,所以,将就着看吧,起码故事还能看懂。关键是,我们的点评嘉宾、现代史专业博士彭景涛做了精彩的点评。
彭景涛博士做了精心的准备
相信参加完沙龙的朋友还是有收获的
《拜见希特勒》沙龙点评文字稿作者:彭景涛 一、希特勒的两副面孔 电影反映出希特勒有两种形象:一个是通过政治运作竭力制造出的超人形象,一是充满各种缺点的平常人形象。事实上,希特勒确实具有这两种形象。他在政治上的成功取决于他的超人形象,而这种个人形象也绝不是完全虚构出来的。 例一:1932年总统选举后期,希特勒决定进行最后的一搏。他用飞机代步,每天举行三到四场演讲。在此次讲演旅程中,他邀请了英国记者塞夫顿·德尔默与他作伴同行。尽管气候恶劣,日程又满,希特勒还是如期完成了计划。这给了这位英国记者深刻的印象。每到一个城市,希特勒都被崇拜他的女人们包围得水泄不通。在科布仑茨时,在火车的过道上,两位姑娘把希特勒拦住了。德尔默听见那两位姑娘歇斯底里地在元首的包厢里又哭又叫,希特勒却一声不吭。待德尔默步入包厢时,希特勒在那里发呆。他对德尔默视而不见,径自将窗帘拉在一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月台上的人群,“他的昏昏欲睡的目光变成了弧光,像探照灯一样,横扫左右,将所看到的人统统暴露在那两位姑娘在他身上激发出来的感情之下,与此同时,他也将这种感情投还人群中。” 例二:这一年7月开始举行国会选举。在大选的最后两星期内,希特勒在50个左右城市作过讲演,所到之处,皆激起狂热。一次,在施特拉尔松,他竟让1万名左右听众在雨中等候了整整6个小时——因包尔在黑暗中找地方强行着陆费了时间。 二、为什么希特勒会成功并形成德国式的个人崇拜? 希特勒并非一个有很高素质的人。《我的奋斗》充斥着的是偏见和毫无根据的想法。兴登堡在见了他之后说:此人当个邮政部长还可以。 德国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1941年出版了一本书《德国人》。他说:“他的对群众或个人的思想影响,似乎来自无可怀疑的先知,而不是来自经验。这种力量使他坚持自己前进的道路,而不接受任何人的劝告。比如重新征服莱茵地区的决心,是出于他的梦想和狂热。他感觉到法国人不会前进,而且坚持自己的预感,因为那些缺管想象力的将军们往往作出相反的判断。” 日,希特勒举行一个特别的会议,讨论吞并捷克问题。捷克当时与英、法、苏联结盟。事实上希特勒已经作了决定,开这个会的目的是说服将军和参谋们接受。心情紧张的戈林把魏德曼上尉拉到一边:“难道元首不明白他在干什么吗?这意味着与法国打仗的呀!”他说,陆军还未作好作战的准备,他要将此事告诉参谋长。 凯特尔、勃劳希契和贝克三位将领当时未说什么,但到了次日,贝克写了一份严厉批评的备忘录。他宣称,今日之德国并不比1914年的德国强盛,更易毁于空袭。更有甚者,德国面临着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英国和美国之四国联盟。“德国的对手,他得出结论说,“不但有可供其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且其人力物力皆远胜于德国及其盟国。”三位将军决定将这份备忘录递上去,可是希特勒对此全然不理。 著名的希特勒传记作家约翰·托兰写到这里时说:“现在的问题是,他应向战争悬崖走得多近,对此,希特勒在那年夏初或许连自己也不知道。如同在莱茵兰和奥地利危机时期一样,他靠的是直觉。”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不理性的人物,或者说一个愣头青,会被德国人奉为魅力四射的领袖呢? 事实上,他的魅力恰恰就来自于他的不理性。这种不理性,在思想史上被称为“浪漫主义”。我们知道启蒙运动是一场理性主义运动,浪漫主义就是反启蒙的。理性主义要求根据经验、逻辑、规律、惯例来做事,浪漫主义则试图突破这些。按照理性,维特永远不会追求绿蒂,因为绿蒂已经订婚了。我们现在找女朋友,不也是先要打听对方是否已经有了吗?这是理性在起作用。浪漫主义则不管这么多,看到一个他喜欢的人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去追。 德国可以说是浪漫主义的故乡,因为德国的民族主义直接在浪漫主义哲学上发展起来。按照理性主义,价值观念、政治制度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性原则也就是科学的原则,各个民族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迟早要建立大同小异的文化与制度。因此,理性主义本质上是世界主义。浪漫主义者认为这样的理性是一种桎梏,是窒息人的东西。他们认为各民族都有独特的民俗与文化,这些东西好比是不同的树上结出的不同果实。一个民族就是一棵树,或其他有生命的有机体,他们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中,他们有自己的特点和生命周期,并且如同一个人一样,它也有权利与义务,有合法的身份。 因此,德国的浪漫主义是有根深蒂固的传统的。但是一战之后,德国的政治家们却显得非常的理性。一战之后,至少有两个东西压在这个富于浪漫与想象力的民族成员们心中:一是一战各战胜国对德国的过分压制,一是1929年后世界性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失业与萧条。政府和各派政治家对于这两个问题都束手无策,并且从来不敢作出一个承诺,或说一句让大家产生希望的话。 希特勒正好反其道行之。别人被列强对德国的包围吓倒,他则一开始即相信法国会崩溃;别人遵守凡尔赛条约,他则无视该条约的存在,毅然决然地发展军事力量;别人对失业问题措手无策,他则铿锵有力地提出解决失业问题的目标。他在政治上的理念也与德国浪漫派的主观主义一脉相承。1924年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法西斯党员有勇气摒弃一切传统的政治理论。我们是贵族和民主派,是革命派和反*派,是无产者和反无产者,是和平主义者和反和平主义者。只是持有一个单一的固定目标就够了,那就是民族。其余的一切都是显而易见的。”康纳德·海登在他的《元首》一书引用了希特勒的一句话:“所有纲领都是无用的,真正决定性的东西是人的意志,稳当的眼光,男子汉的勇气,笃守信仰,以及内在意志──这些才是决定性的东西。” 艾米尔·路德维希说:“希特勒对其他三派的成功并不在于他的纲领,甚至也不在于他自己的特殊贡献──反犹;他的成功在于富有感染力的演讲,以及慷慨大方的许愿。”“希特勒的策略就在于,对任何事情始终给予一些幻想的余地;这种瓦格纳式的手法,甚至俘虏了那些踌躇不前的人的感情。” 希特勒的这些承诺在当时理性的人看来纯粹是胡扯蛋。但是吊诡的是,希特勒却稀里糊涂地使英法列强在德国面前一让再让。这些做法和言论使德国人被压抑了14年之久的民族情绪得以发泄出来。“德国人在对待这样的业余演员加罗曼蒂克的人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弱点。”“要征服德国人只有用想象力,绝不能靠逻辑的力量,因而这位第一次出现的非军人新领袖,靠他的无处不在的声音征服了德国人。” 浪漫的东西并非绝对不正确。希特勒对英法等国的蔑视,为德国走出凡尔赛和约的困境开辟了一条道路。一个理性的人是从来也不会做这么多冒险的事的。但是,这并非浪漫主义本身很正确,而是理性本身是有限的,浪漫主义在这种时候补充了理性的不足。但是不理性的东西立刻会带来灾难与代价,比如:无休止的战争,种族灭绝政策,盲目的自信所导致的政策失误,对内的恐怖主义政策,等等。 三、《拜见希特勒》是否恶搞了历史?体现了什么样的历史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希特勒的两个形象的揭示,生动地批判了这个浪漫化形象的虚伪。希特勒的伟大形象,一方面是德国民众的一种感情投射,他们在压抑了14年后被这个人从精神抑郁中解放出来,他们把这种解放的感觉投注于这个伟人;另一方面,希特勒、戈培尔等人精心的虚构。当然影片主要展示的是后者。 也许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希特勒还是一个头上长疮、脚底流脓的坏蛋。这是一种脸谱化的形象。影片中的希特勒恰不是这种形象。他在回忆童年往事时的真诚的笑容,他对一个犹太教授的感情,都真切地展示了出来。这种复杂而生动的形象体现出当代的德国人正试图以平常心态去理解希特勒。 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一个犹太教授来拯救希特勒已经崩溃的精神,并且希特勒竟然也能接受犹太人为自己的朋友,这样的情节虽然纯属构,也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却体现了德国人对于种族问题的新见解。我们想象一下,我们是否能接受由一个维吾尔人或藏人来拯救一个我们曾经尊敬过的汉人呢? 四、由《拜见希特勒》反观《孔子》《南京!南京!》等中国历史电影的不足 与希特勒相比,孔子却全然是一个脸谱化的形象。他道貌岸然,一副救世主的神态。他是正确的象征,反对他的人全是错的。为了增强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邪恶的对比,编剧还把本来是孔子权力后台的季氏编成是孔子的反对者。这些反对者整天就干庸庸碌碌的事,过着腐烂的生活,嘲笑、侮辱孔子。而孔子则一身正气,不畏强暴。只有他才想着黎民百姓,他的反对者一无是处。这种正邪两分的脸谱化形象已经流传了一两千年,现在这部电影再次从垃圾堆中把它捡起了。 孔子其实并非要塑造得这么枯燥。据我看,至少有三个生动活泼的孔子形象,正等待我们去发现: 其一,历史形象──不成功的改革家和时代问题的探索者。孔子任中都宰三月即见成效,夹谷之会有备在先,其功不逊于蔺相如。但这些还不是改革。真正算得上改革政策的,是隳三都。老实说,这一招作为第一张牌打出来,表明孔子不是一个务实的改革家。孔子之所以能当中都宰以至于大司寇,全是由于季氏的器重。孔子完全可以仰仗这个权威来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可是,他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自己拆自己的后台。在内政未修、国力未强的条件下,夹谷之会讨要汶田三城的做法也值得商榷。这个时候在外交上本应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甚至要创造没有重大变化的假象来迷惑敌国,在稳定的国际环境下修理内政。孔子的做法却是故意在敌国面前展示自己的力量,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要搞改革。结果齐国采取措施,分化鲁国内部的各种势力,用糖衣炮弹阻止改革,很快就使孔子的改革流产。当然,孔子虽然不是一个成功的改革家,他对时代问题的探索却使他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其二,人文形象──道的追求者。在中国古代各种文化成分中,儒家是唯一既追求超越性精神又能指导现世生活的价值观。儒家所追求的既世俗又超越的“道”是引导心灵寻求幸福感的本体。孔子是第一个道的追求者,而且是个模范的追求者。孔子离开鲁国,决不是因为被冷落、被驱逐,而是因为道之不行。他说:“道之不行也,乘桴浮于沧海。”又说:“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他宁愿为道而孤守穷困,也不愿为了富贵而放弃对道的追求。 其三,生活形象──充满人性魅力的个体。我们现在把所谓的集体主义归结为儒家文化的本质内容,然后又向前推进到孔子那里。可是,孔子、孟子事实上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物。他们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个性而不是集体性。《新序》(大概是这本书)里记载说,颜回在锄地的时候不小心把禾苗挖断了,父亲不由分说就用锄头柄打他,直到他晕倒在地。颜回醒来后回到家里,怕父亲难过,竟然弹起琴来,以此表示自己毫无怨恨之心。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就吩咐弟子们不要让颜回进门。孔子后来对颜回说,像这样行孝太迂腐,父亲如果用很小的棍子打,还可以忍受一下;如果用大棍子来打你,那就得跑啊。孔子的弟子们有的为季氏卖力,有的为卫灵公做事,还有许多为孔子不喜欢的人出谋划策,孔子并不因为不喜欢这些人而予以阻止。孔子自嘲为“丧家之犬”,也显示出他并不把自己视为救世主的平常心态。 《南京!南京!》最不能忍受的是像记录片一样。我们看电影首先就是要看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哪一部成功的影片不是这样呢?电影和小说一样,都是用故事来引导人去体验和反思。拜见希特勒也是这样,并且这个故事一开始就设置了许多悬念。另外,南京一片的结局既不能体现我们现在的历史观,也不符合历史逻辑,也不能引人深思一个问题。 总之,一部好的片子总是能引发人的许多思考,就像拜见希特勒一样。 《孔子》这部影片也有民族主义的抱负,但是这种道德主义的民族主义,与德国式的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一样,在其发狂时会陷入不可救药的困境。并且,浪漫主义同时也鼓励人的创造性和个性,而道德主义恰恰是窒息创造性与个性的。这也就是我们的民族主义始终不能走上正轨的原因。 五、《拜见希特勒》对极权主义虚弱本质的暴露 这部影片也试图唤醒人们从理性上思考一个问题:极权主义政治本身的虚弱性。 人道主义在历史上总是非常脆弱。一种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就能轻而易举地让人道主义靠边站,并最终践踏人的尊严。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建立,也是人道主义原则被极权主义践踏的过程。但是,本片却引导我们洞穿极权主义制度的内在缺陷。这个如钢铁般威猛的权力大厦在本片中却像黔之驴一样,不过是一个“庞然大物也”。影片着力描述的这种感觉到底是不是,或可不可能成为历史的事实? 帝国的维持似乎端赖于一场宣传秀:元首的演讲。不仅如此,整个政治运作就像是演戏:在敌人轰炸后依然保持雄伟壮丽的首都不过是“精心策划的现实”;参加者,无论是希特勒还是犹太教授,都是艺术家或艺术爱好者;戈培尔用艺术家来唤起希特勒的激情与振奋,并且对军备部长施佩尔说:你太理性了;犹太艺术家教授居然成功地让希特勒恢复到以前的精神状态。这些情节虽然夸大了人的激情、观念在政治中的作用,却真实地揭露了现代专制主义的权力基础。在现代化条件下,生活在一个国家中的人都有了或多或少的理性,他们必须明了自己为什么要服从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权威建立在大多数人服从的基础上。为了让人服从,恐怖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但仅有这一点肯定不够。现代化的政治权力是一架庞大的统治机器,恐怖对付一部分老百姓或许是有效的,但如何能驱使权力机器内部的执行者去执行命令呢?如何保证这架机器正常运转呢?因此,必须要有一个东西来说服人们服从。这个东西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表面上是一套冷冰冰的理论,但它的目的却是激起某种政治热情。意识形态如果失去了吸引力,政治热情就会消退,政治机器内部的争斗和老百姓对专制主义的反抗就会如潮水般涌出。 但是,为了维护意识形态,必须塑造一个神一般的领袖。否则,意识形态的制造和更新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不可能把一个平常人的理论和话语当作他信奉的神谕哲学。这个神一般的领袖掌握了意识形态的制造权和解释权,负有鼓动群众的政治热情的责任,因而也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可是,只要是人就不但存在意志强盛的时候,而且存在意志薄弱的时候。影片中的希特勒正是一个意志受到打击后的颓废形象,这种形象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却又符合人本主义的逻辑。 希特勒能够成为举国崇拜的偶像,成为一个发出神谕的领袖,与德国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有关。浪漫主义思想相信领导国家的应当是一个天才人物,他能激发出整个国家的自由创造力。希特勒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但是,影片无情地揭穿了这一想法的虚妄:希特勒同样是一个受到挫折后意志会薄弱的人,并且是个各方面都有无能表现的人。在看到希特勒的无能表现后,原先高呼“希特勒万岁”的人马上就接受了“自己万岁”的口号。 同时,统治机器也会发生异化。在草创之初,这架机器可以被意识形态凝聚起来,为一个共同的政治目标而奋斗。不过这种状况显然是无法长期持续的。这架机器的零部件是人,人是有理性、有感情、有私欲的行动主体。这些主体也包括为制造意识形态和鼓动政治热情出谋划策的人。这类人一开始就知道意识形态的虚妄性,一旦他们的私欲泛发,就会产生离心力。其他的主体也同样会因为私欲的膨胀而打起自己的小算盘。戈培尔、希姆莱等人的自行其是,控制希特勒,甚至策划谋害希特勒,体现出的正是这一点。 极权主义政治对意识形态的依赖,作为意识形态核心的神谕领袖的意志波动,统治机器的异化,影片所反映出的这几个因素恰是极权主义政治的虚弱性之所在。极权主义,或者说依赖于非理性的政治信念的政治制度,是不可持续的。
剧照截图:
《拜见希特勒》相关信息
发行公司:Warner Bros. GmbH 影片时长: 豆瓣评分: 0 时光网评分: 0 IMDB评分: 0
神马影院 - 网友观点评论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一种思考
狗蛋儿哥1 楼
连续看了两个烂|片是真郁闷啊拜见希特勒,以后挑片子看一定要注意。也可能是我个人对希特勒和他的故事没兴趣吧,反正说是喜剧也逗不乐,说是正剧也不像,什么玩意吧。
黑米斯乔2 楼
介……是希特勒吗还?我决定看《我的奋斗》求证一下。介个小个子霸道一世的男人在电影里被毁于一旦了。但是人性都有脆弱的一面当然包括希特勒却应该是事实吧!?
紫晶飓风3 楼
镜头很干净,最后的街头采访突然让我觉得那个叫做希特勒的人和所有能代表他的一切都已经被符号化了,独裁,罪恶,反人类,恶魔,一个人不能承载这么多。真实得希特勒或许就是影片中的那样,敏感脆弱,能激起人的同情。
左岸蔚蓝4 楼
希特勒这样一个恶贯满盈的罪魁的实际生活场景是不为普通人知晓的,除了他那歇斯底里的疯狂演说之外还有些什么呢?这就为导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半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拍题材比较敏感的纳粹题材影片,又弄得这么滑稽好笑,这是上天对剧组异想天开头脑的奖赏。
  恶人也有自己的世界观,围绕在希特勒周
广告位招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慧城市的合理性原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