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讲文艺人类起源于多少年前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起精神活动

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六、体载与语体的关系如何?;1.两者密切相关,一定的体载要求一定的语体相配合;一、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的关系?1.风格与作家对语;二、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要素有哪些?1.文采;三、文学风格有哪些特征?1.独创性;四、文学风格的类型有哪些?1.西方古代三分法:安;2.我国古代有简繁二法:简分有:刚柔(刘勰、姚鼐;五
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2. 文学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3. 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是风格的灵魂。 五、叙述语体的有哪些特征?1. 虚拟性。2. 不是单声话语,是双声话语。3. 还具有多声齐鸣的特点。
六、体载与语体的关系如何?
1. 两者密切相关,一定的体载要求一定的语体相配合。2. 某些文体还以一种语体为主,兼用其他语体。 七、语言与言语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1. 言语属于个人,体现个人特点;语言属于社会,体现社会规则。2. 语言来源于言语活动,言语活动又受制于语言规则。 论述题
一、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的关系?1. 风格与作家对语言的编码和超码密切相关。2. 风格与词语的颁频率有关。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要素有哪些? 1. 文采。2. 情调。 3. 气势。4. 氛围。 5. 韵味。
三、文学风格有哪些特征?1. 独创性。 2. 稳定性。3. 多样性。
四、文学风格的类型有哪些?1. 西方古代三分法:安提西尼(崇高、平庸、低下);黑格尔(严峻、理想、愉快);威克纳格(智力、想像、情感)
2. 我国古代有简繁二法:简分有:刚柔(刘勰、姚鼐);虚实;奇正。刚柔影响最大。3. 繁分有:刘勰“八体”;皎然“十九种”;司空图“二十种”
五、文学风格的变化构成有哪些?1. 与时代文化。2. 与民族文化。 3. 与地域文化。4. 与流派文化。5. 各个文化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文学创作 简答题
一、文学规律的探索,中外理论有哪些观点?1. 感物说。 2. 养气说。3. “胸有成竹”说。4. “镜子”说。
5. 深层心理说。 二、决定文学创作的基本因素?1. 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
2. 社会需求的产物。 3. 又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紧密联系。
三、作家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1. 文化修养。文化知识、人格修养、特殊爱好。2. 独特气质。常处于激情状态、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超常敏感。 四、作为创作主体的人,有哪些特点? 1. 暂时放弃现实功利性关注。2. 想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3. 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感情。
五、什么是文学创作客体?1.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2. 以往的看法:客体是主观情感;是客观自然事物;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的深层心理;四种看法都不全面。 六、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1. 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2. 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
3. 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 4. 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5. 文学的客体有时是似乎与社会无关的自然,但实际也属于社会生活。
七、什么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关系?1. 情景交融,心目相取。2. 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作家感受是客体给予的;客体不等于客观存在。 八、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有何异同?1. 两者都是直觉,具有直接性,无意识性、创造性。2. 对象不同。(同一对
象以不同面目呈现) 3. 艺术直觉带有主观性,认知直觉排斥任何主观色彩。4. 艺术直觉带有情感性,认知直觉则没有或较少。 九、艺术直觉与艺术知觉的异同?1. 都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体能力,与感性形象分不开。2. 知觉只停留在感性形象上,而直觉透过表层进入内在蕴意。 十、说明艺术直觉之于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重意义?1. 直觉与诗情的兴起。2. 直觉与诗歌意象的产生。3. 直觉与诗歌意境的形成。4. 直觉与诗歌意象、意境的呈现。 十一、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有区别是什么? 1. 灵感是思维状态,直觉是思维能力。2. 直觉有对象性,灵感则没有。3. 灵感是随机性、偶然性,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4. 两者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的。
十二、艺术情感的特征是什么?1. 自然情感有私人性,艺术情感有共通性。2. 政治情感有功利性,艺术情感有超越性。3. 道德情感指向善,艺术情感指向美。
4. 宗教情感将人心灵引向虚无缥缈,艺术情感将人的精神引向自由与和谐。
十三、艺术情感对于文学创作有至关重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情感对认知活动的一般影响。2. 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 3. 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
十四、艺术想象的特点与类型是什么? 1. 科学想象是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
2. 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创造的过程。
3. 类型有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
十五、艺术理解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 与创作目的。2. 与选材。 3. 与构思过程。4. 与主题的深化。
十六、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影响作家对创作手法与技巧的选择。 2. 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3. 影响作品的风格。十七、创作冲动的特征是什么?
1. 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2. 经这净化或升华的复杂情感。
3. 具有内指性特征。 十八、创作冲动有哪些心理因素?1. 原发性心理因素。2. 继发性心理因素。
十九、创作冲动的激起有哪些情况?1. 无意中受到触发而产生。 2. 自觉寻找触发。3. 自已突然冒出来。 二十、创作过程包括哪些环节?1. 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 艺术构思。3. 艺术传达。4. 修改与润色。 论述题
一、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哪些问题?1. 准确性。恰如其分。2. 透明性。见“能指”知“所指”。3. 独创性。陌生化效果。
二、细节真实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是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的基础。2. 使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显得像真的一样。3.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文学接受 简答题
一、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链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1. 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最终得以达成。2. 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3. 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 二、文学产品具有商品性的原因是什么?1. 是作家脑力劳动的物化形态,作为精神产品,它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作家通过稿费或版税取得劳动报酬。 2. 必须借助一定物质媒介才流传于世。 三、文学的口传方式传播有何特点?1. 直接面对面,有利双向信息交流。2. 是视、听的复合符号的传播。3. 在传播中不断加以加工改造。
四、书写印刷传播方式有何特点?1. 非直接的单向信息传播。 2. 文字符号的单一性与非直观性。
3. 生产者与消费者彼此分离,地位不平等。 五、电子传播方式有何特点?1. 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2. 提供的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和。3. 属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世界性与商业性的倾向。
六、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何区别?1. 文学消费是未含阅读的购买、占有,又是阅读、欣赏的精神消费活动;文学接受专指审美范围内的阅读欣赏的活动。2. 角度与侧重点不同。文学消费是文艺社会学范畴;文学接受是审美心理学的角度。 3. 两者相互联系,有打通的一面,又有不能代替和差异的一面。 七、文学接受与文学鉴赏的异同?1. 文学接受包含文学鉴赏。 2. 文学接受以读者为中心,文学鉴赏以作品为中心。3. 文学接受有创造性、对话性。 八、文学接受者应具备哪些内在素质:1. 语言文字能力。2. 文化基础与思想水平。3. 审美能力。
九、文学接受的心境要满足哪些条件? 1. 兴趣。2. 审美心态。暂时与现实生活隔离。
3. 对话愿望。与作品或作者对话交流。 十、接受者的阅读动机有哪些?1. 审美和娱乐。2. 求知与受教。 3. 批评与借鉴。 十一、文学作品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客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 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2. 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3. 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十二、读者的期待视野有哪些层次?1. 文学的期待。2. 生活的期待。3. 价值的期待。 十三、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哪些层面?1. 个人性。显示独特性和偏爱性。2. 集体性。意味公共性与沟通性。3. 两者交融渗透。
十四、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创造性表现哪些方面?1. 作品形象具体化。再现、补充、改造。2. 情感再度体验。将作品中人物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 3. 作品意义的合理误读。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论述题
一、文学的审美效果表现在哪些方面? 1. 精神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 情感的宣泄、被偿与升华。 3. 认识空间的拓展。 4. 人格境界的提高。 5. 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心灵共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 人性情感的相通性。
2. 审美体验的共同性。
三、文学批评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1. 对作家的影响。规范、引导。2. 对接受者的影响。帮助、桥梁。 3. 对社会的影响。分析评价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
四、文学批评的方式有哪些?1. 审美体验。
2. 理性分析。3. 价值判断。
五、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要点是什么?1. 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相结合。 2. 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性。 文学的源流 简答题
一、为什么说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 1. 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2. 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3. 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
二、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内涵是什么? 1. 原始思维及其特征。
2. 认知需求的满足。 3. 审美意识的萌芽。 三、原始思维的特征是什么?1. 以感知和肖像表达为基本思维方式。2. 具有我向性特征。3. 是一种原逻辑思维。
四、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 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为提供基础;为其提供动力;影响其发展机制。2.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 五、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的关系表现在哪里?1. 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成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价段。随着发展,可能会停滞或衰落。2. 从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时期。
六、文学思潮的产生与什么有关?
1. 与社会思潮有关。 2. 也是自身演变的结果。3. 与世界文学的交流有关。 论述题
一、文学流派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1. 后人研究追认的。 2. 作家自觉性的提高。
3. 文学思想与观念冲突的结果。
二、文学流派的特点是什么?1. 作家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与审美理想。2. 表现相似的文学风格与美学趣味。
四名词解释 1文艺学 2文学理论
3文学活动“四要素” 4广义文学 5狭义文学 6折中义文学 7话语 8话语蕴籍 9文学
10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11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12审美 13精神生产 14物质生产 15文学创作材料 16艺术发现 17创作动机 18艺术构思 19直觉 20灵感 21综合 22突出 23简化 24变形 25陌生化 26即兴 27推敲 28艺术真实 29艺术概括 30情感把握 31形式创造 32现实型文学 33理想型文学 34象征型文学 35诗 36小说 37剧本 38散文 39报告文学 40本文 41典型 42特征化 43意境 44意象 45叙事学 46文学的叙事 47情节 48表层结构 49深层结构 50行动逻辑 51行动元与角色 52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叙述时长 54叙述频率 55视角 56叙述动作 57叙述者的声音 58抒情 59抒情话语 60抒情作品
61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62文学风格 63创作个性 64文学消费 65期待视野 66文体期待 67形象期待 68意蕴期待 69接受动机 70接受心境 71隐含的读者 72填空
73还原与异变 74共鸣 75净化 76领悟 77延留 78文学批评
79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
80美学观点 81历史观点
82文学批评的标准 83文学批评家的职责
1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文学理论的任务是什么?
3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哪些?
5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依据是什么? 6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7有关文学发生的学说有哪些?
8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它学说有更大合理性?
9什么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原理? 10文学概念有哪三种涵义?
11怎么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 12怎么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13什么是话语? 14什么是文学的双重性质?
15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什么含义?
16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什么性质?
17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有哪些带规律性的经验? 18“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19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0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1文学历史上关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有哪些解释?
22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
23怎么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24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和来源是什么? 25文学创造的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26文学创造的构思方式有哪些?
27什么是灵感和直觉?
28什么是突出与简化?
29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有什么区别? 30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有什么区别? 31怎样解释艺术概括的规律?
32什么是形式创造?文学创造中,形式创造要遵循哪些原则? 33文学作品有哪些类型各有哪些特征? 34有关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有哪些? 35历史上关于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的划分有哪些?
36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有哪些?
37典型任务与典型环境关系是怎样? 38怎么理解文学意境的特征?
39王国维是怎样对文学意境进行分类的? 40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1审美意象是怎样分类的?
42现代叙事学对传统叙事理论有哪些发展?
43如何理解文学叙事的特征?
44怎样理解虚实的意识形态本质?
45情节与故事有什么区别?
46什么是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47时长关系的变化有哪四种运动形式? 48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有什么区别? 49叙事与抒情有什么区别
50抒情性作品由什么构成的?
51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有什么区别? 52风格的本质有哪些看法?
53风格的特征与形态主要有哪些?
54怎样理解文学风格的时代性?
55怎样理解文学风格的民族性?
56什么是期待视野,其有哪些层次?
57接受动机主要有哪些?
58什么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还原与异变? 59共鸣是产生的三个因素是什么?
60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与净化、领悟有什么区别?
61历史上出现过几种文学批评形态? 62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什么? 63文学批评家的职责有哪些?
64怎么理解文学批评家的素养?
1论艺术真实的特征。 2文学概念有哪三种含义?我们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3试论述文学的双重性质?
4试举例说明文学发展的复杂性及原因。 5试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总的理解。
6试论文学创造作为精神生产的特征。 7试论文学作品的类型。
8举例说明文学话语的特性。
9举例说明文学典型的特征。
10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11举例说明文学审美意象的特征。
12举例说明叙事的层面。
举例说明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14试论抒情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15举例说明文学风格的特征。
16试论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话语情境的关系。
17试论文学接受的对象与主体。
18试说明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19试论文学接受的过程。
20试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
试题库参考答案
四名词解释
1研究文学的性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也有人对文艺学的对象作广义的理解 ,认为除文学外,研究对象还包括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工艺美术等。一般认为文艺学有3个主要组成部分 :文学理论 、文学史、文学批评;也有人认为文艺学即指文学理论。就文艺学作为3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而言 ,文学理论侧重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文学史侧重对文学作历史的研究,文学批评侧重对文学作现实运动状态的研究,三者密切相联、彼此包容。文学理论既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取营养以促使理论体系的形成,又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
2文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文学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本质:既要对文学在整个文化现象中的位置和地位作出界定;又要对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质作出说明文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因此,其自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3这是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 文学四要素指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要素组成的。
4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
6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以称为折中义文学。如历史文学、记实文学和某些风格化的政论文。
7所谓话语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与活动,包括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而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8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而一般意识形态又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10意识形态
(ideology)原来是由“观念”和“学说”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本意就是观念学、观念的体系。观念既是现实的反映,又是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它必然同时具有认识和实践双重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谈到意识形态时把它归结为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现象,认为它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并这样那样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因而在阶级社会里,它必然体现着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亦即带有一定价值取向,并对人的思想行为起支配和调控的作用。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态度看: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12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指人与世界形成的一种无功利性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13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都是精神活动。
14指人类为了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15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造的刺激或信息。 16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7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18指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19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在艺术思维上,直觉有两大作用:一是表现为作家对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文学概论74等内容。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模拟题 1 一、 解词: ? 文学四要素:艾布拉姆提出的关于文艺学对象的理论,认为文学是由宇宙、...  文学概论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期末作业考核 《文学概论》 满分 100 分 一、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50 分) 1. 简述文学与科学的关系。 区别: (1)反映...  文学概论一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自考必备 文学概论复习 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 答: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它永远是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 (1...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 1,文艺学:研...  文学概论一、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将文学归纳为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二、人类历史上几种主要的文学观: 1、模仿论 2、表现论 3、再现论 4、诗...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_其它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文学概论第七章 第七章文学创作名词解释: 1、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  文学概论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全 文学理论教程 第八章 基本概念 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  《文学概论》整理的填空以及概念、常识 第九章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文学 作品的体裁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题 1、作品类型:是从文学反映现实的方式的不同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不同的反映方式其 特点也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反映方式,我们将文学作品分为...2012年自考“文学概论”串讲命中题分析(二)
  下面按照教材里的顺序,为大家分析一下各章节的重点、难点:  导论  这部分主要讲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需要重点掌握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的概念及三者关系,文学概论课程的知识体系,即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接受批评论、文学观念论、文学源流论这五个板块。这里特别要注意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理论(2题,1分),这是一个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在第一章里也有提到。此外导论中还提到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现代文论、西方文论的一些重要作家作品,这些常识在以后的相关章节中还要提到,故我们在统计各章节命题情况时,把它们放到了后面的章节,其实也应列入导论的知识点。这样看来,导论部分涉及不少考试时会遇到的问题,学员应引起注意。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05年10月06年1月06年10月07年1月07年10月单项选择题 2题2分 1题1分 多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   1题4分 简答题     论述题     合计 2题2分 2题5分   第一章:文学观念  本章核心问题是要解决“文学是什么?”这一文学理论的元理论、归宿点。重点在“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的文化意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等四个问题。难点是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05年10月06年1月06年10月07年1月07年10月单项选择题3题3分1题1分2题2分1题1分2题2分多项选择题2题4分 1题2分 1题2分名词解释题1题4分1题4分  1题3分简答题 1题7分  1题5分论述题1题10分1题12分1题10分  合计7题21分4题24分4题14分1题1分5题12分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的平均分值是14.4分。最高分24分,最低1分,有2次考试简答题出自本章,3次考试论述题在本章,说明本章是非选择性试题中比较容易出题的一章,应引起重视。  第一节重要的知识点有:文学的四要素理论、历史上主要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重点概念是“文学”(26题,4分)。  第二节重要的知识点首先是三种主要的文化概念,其中符号学的文化观最为重要,理解上也有难度,要重点理解为什么用符号学的文化观审视文学最为可取?其次是文学的文化意义,能举例说明。再有就是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重点概念有“品质阅读”、“价值阅读”。最后是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重点应把握文学与科学、文学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节重点问题有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惟一源泉;文学审美活动实现的条件;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内涵,能举例说明。  第四节重点应理解经验与体验两个概念;举例说明作家体验的特征;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本章是在第一章确立了“文学是什么”的基础上,对文学的物质载体或曰存在方式,即语言组织作进一步的解析和研究。重点在“文学文本的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和“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这四个问题上。难点是文学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这个问题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提出的新问题,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不是意义决定语言,而是语言决定意义,这些都对我们的传统观念具有颠覆意义。这些哲学方面的深奥问题,初学者不必过多纠缠,只要明确语言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就可以了。它不是被动的、简单的承载内容的载体,而其本身就是文学的存在方式,“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这是我们必须树立的一个新观念。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05年10月06年1月06年10月07年1月07年10月单项选择题3题3分1题1分3题3分1题1分3题3分多项选择题1题2分   1题2分名词解释题 1题4分   简答题1题5分1题7分1题5分 1题5分论述题   1题10分 合计5题10分3题12分4题8分2题11分5题10分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平均分值10.2分。最高12分,最低8分,相差不是太大,有4份试卷的简答题出自本章,说明本章命题几率较高,但赋分不算太高。  第一节“文学文本”。重点要掌握文学文本的概念,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中国古代和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以及文学文本的三个层面(语言组织、形象系统、意蕴世界)。  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首先要明确文学文本的语言性,了解文学中的语言的特点。理解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是言语,了解语言与言语区分的理论(3题,1分)。还要掌握文学语言组织的整体性、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等问题,能结合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首先总的了解语音层面、文法层面和辞格层面的区分,语音包括哪些?文法有哪些?辞格包括哪几对基本的修辞方法?这些都可能在选择题中出现。此外要掌握一批二级的小概念,如节奏、音律、词法、句法、篇法,三对六种基本辞格,并能举例说明。06年10月简答题出了“借喻”,属于辞格中的问题;07年10月最近的一次考试也是简答题出了“炼字”,这属于词法中的问题。说明这一部分设题的特点是出一些琐细的小题目。  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要掌握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等概念,并能举例说明。尤其是“内指性”和“陌生化”,都是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一些文学理论新术语,很可能为体现理论的与时俱进,而出这些题目。学习这一节,还要能结合作品综合论述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这需要学员准备一些文学作品方面的例子。  第三章:文学形象系统  本章是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十分重要。学习这一章主要理解和掌握三个问题:其一是理解文学形象的重要性和系统性,树立起文学形象的分类观念和多元观念;其二是掌握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及其界定;其三是要重点掌握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典型、意境、象征意象的特征及其原理。重点在文学形象的三种不同形态。难点在对“象征意象”的理解。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05年10月 06年1月 06年10月 07年1月 07年10月 单项选择题 3题3分 1题1分 2题2分 1题1分 4题4分 多项选择题     1题2分 1题2分   名词解释题   1题4分       简答题 1题5分 1题7分       论述题     1题15分 1题12分 1题15分 合计 4题8分 3题12分 4题19分 3题15分 5题19分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平均分值15.2分。最高19分,最低8分,五份试卷在本章命题的有两个简答,3个论述,从中可见本章在考试中的重要性。  第一节“文学形象”。首先要把握文学形象的定义,第二是理解文学形象的系统性,第三要能结合实例说明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文学典型”。首先是典型理论的历史发展(21题,2分),其次是典型的定义,典型的美学特征,第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7题,4分)的理论。后两点要求能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说明。  第三节“文学意境”。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代表人物代表论点。意境的定义。其次是结合实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35题,12分)。再次是了解意境的分类法,特别是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理论。  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首先是要了解意象的四种含义,了解“表意之象”与“审美意象”。其次是结合作品说明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结合实例说明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最后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  本章内容可以说是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文学理论离不开这些知识,所以学员要重点复习好这一章的内容。考虑到近三年考试考了文学形象、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意境等内容,似乎应把象征意象问题作为这一次考试备考的重点。  第四章:叙事作品  本章吸收了现代西方叙事学的研究成果,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式叙事学初步建立的产物。许多内容对于我们很新鲜,也很实用。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叙事理论的发展与叙事学的兴起,围绕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三个方面把握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研究方法。难点在对一些新名词术语的理解,以及叙事学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05年10月06年1月06年10月07年1月07年10月单项选择题3题3分1题1分2题2分3题3分2题2分多项选择题 3题6分 1题2分 名词解释题  1题3分1题5分 简答题1题5分 1题5分 1题5分论述题     合计4题8分4题7分4题10分5题10分3题7分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平均分值8.4分。最高10分,最低7分,五份试卷在本章命题的有3个简答,从没出过论述题。这是值得注意的情况。  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要了解传统叙事理论与现代叙事学的区别,中国叙事学的特点。掌握叙事的定义,叙事作品的含义。叙事的层面。  第二节叙述语言,了解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中间包括一些下一个级别的子概念,如:故事时间、文本时间;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叙述,两者不同特点、优劣短长。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与人物性格塑造。  第三节叙述内容,要掌握故事、人物、行动三个要素,这中间故事中的情节问题,要重点把握,特别是故事与情节的区别,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人物中的“扁平人物”“表意型人物”、“圆形人物”、典型人物、“性格人物”等等(7题,1分;22题2分),要能结合具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予以说明。此外要了解行动中的叙述功能研究、叙述逻辑研究,能结合实例分析。  第四节叙述动作,主要了解隐含作者、叙述者、接受者与真实读者这些概念的内涵与相互区别。  今后似乎有可能在这一章出论述题。学员要准备一些叙事作品的例子,特别是能结合实例说明叙述视角、情节与人物性格关系、人物形象的各种类型等问题。  第五章:抒情作品  本章讲的是老内容,但引进不少新理论,学习重点有“抒情作品的内涵”、“抒情的本质”、“抒情的原则”、“抒情的途径”、“抒情的策略”、“抒情作品的特征”等问题。要求识记有关抒情作品的基本概念,把握抒情的本质、原则、途径、策略,重点在理解并结合作品分析抒情作品的基本特征。难点在抒情作品与情感的关系。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05年10月06年1月06年10月07年1月07年10月单项选择题1题1分2题2分2题2分1题1分2题2分多项选择题 1题2分1题2分1题2分1题2分名词解释题  1题3分  简答题1题5分 1题5分2题10分1题5分论述题     合计2题6分3题4分5题12分4题13分4题9分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平均分值8.8分。最高13分,最低4分,五份试卷在本章命题的有5个简答题,没有出过论述题,似乎也应引起注意。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要了解抒情作品的内涵、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的区别。  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要求了解关于抒情本质的不同理论观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以及抒情的一般原则。结合作品谈抒情的途径、抒情的策略。分析论证中西方不同抒情传统的形成。这一节的内容,在今后的考试中设题的可能性较大,要予以重视。近三年考试考过抒情的原则、抒情的途径,但仍可能换一些角度或问法再出题(32题,7分)。  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要能够结合作品分析抒情作品的题材与结构特征、意象与主题特征(其中包括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问题)、文体特征(抒情诗、抒情小品文)等等。近三年考过抒情作品的结构特征、原型意象、小品文等题目。  第六章:文学风格  本章重点在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联系和区别、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文学风格的特征、文学风格与文化的关系等四个问题。难点在理解创作个性与一般个性的区别上。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05年10月06年1月06年10月07年1月07年10月单项选择题1题1分2题2分1题1分2题2分1题1分多项选择题1题2分  1题2分 名词解释题  1题4分 1题4分简答题1题5分 2题10分1题7分 论述题    1题10分合计3题8分2题2分4题15分4题11分3题15分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平均分值10.2分。最高15分,最低2分,五份试卷中有三次在本章出简答题,并且06年1月的试卷在本章出了两道简答题。今后应注意准备联系实际谈风格问题的论述题。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了解中西方风格理论的源头,四种不同的风格观。(07年10月考过)  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首先要掌握文学风格的定义,了解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辨析“风格就是人”的观点,与中国传统的“文如其人”说对比。结合实例谈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的关系。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要求掌握风格审美构成的一串子概念(文采、情调、气势、氛围、韵味),结合实例谈文学风格的特征(9题,1分)。  第四节文学风格的类型与审美价值,掌握各种风格类型的划分(10题,1分),了解不同文学风格的不同审美价值以及如何正确认识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问题。  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重点了解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流派文化的关系,结合实例说明。  第七章:文学创作  本章属于创作论部分,集中论述文学创作问题。通过本章学习应理解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规律,它的特征。重点在“创作心理要素”和“创作过程”两大问题。难点在对创作心理要素的认识。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05年10月06年1月06年10月07年1月07年10月单项选择题1题1分2题2分3题3分1题1分 多项选择题  1题2分  名词解释题1题3分1题4分  1题3分简答题 1题7分   论述题     合计2题4分4题13分4题5分1题1分1题3分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平均分值5.2分。最高13分,最低1分,五份试卷中有两次在本章出名词解释题,并且都考的是艺术直觉。06年1月的试卷在本章出了1道简答题,谈艺术灵感的特征,都属于艺术创作的心理要素部分,说明这是本章容易出题的知识点。今后应继续关注这一问题,但还要扩展掌握艺术想象、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艺术构思、艺术传达等问题,因为这些都是创作论中比较重要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重点掌握中外作家对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述。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重点掌握文学创作是主客体的双向建构过程,要能举例说明。  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掌握艺术直觉、灵感、情感、想象、理解的概念,重点掌握灵感和想象问题。  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了解创作动机、创作冲动的概念,相互区别。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其中重点在艺术构思问题,能举例说明。在艺术传达问题中引用清代画家郑板桥的一段话,要求能结合这段话分析艺术创作过程的特点,重点解释“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还有王国维所说的“隔”与“不隔”的问题,要能联系文学作品予以说明。另外本节中的对文学创作中语言运用的几点要求,也是很可能出题的地方,要能联系实际予以说明。  第八章:文学接受  这章属于文学接受论。其中关于接受美学的观点吸纳很多,再有就是现代文学批评的种种新方法、新观点。这些也是学习本章的难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接受和批评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文学接受的条件、过程、效果的相关理论,了解和掌握文学批评的意义和具体方法。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05年10月06年1月06年10月07年1月07年10月单项选择题1题1分3题3分3题3分4题4分3题3分多项选择题   1题2分2题4分名词解释题1题3分1题4分 1题4分 简答题   1题7分1题5分论述题1题10分1题10分   合计3题14分5题17分3题3分7题17分6题12分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平均分值12.6分。最高17分,最低3分,五份试卷中有3次在本章出名词解释题。简答、论述各有两题,且选择题在本章出题也较多。说明这一章是任何一套试卷中不可或缺的知识点,没有它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这一章中尤其现代接受美学的一些术语和命题,在考试中较常出现,如“期待视野(28题,4分)”,三年中就考了2次。这就提醒我们注意这些新术语。  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要理解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要分别了解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应具备的条件。  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了解和掌握期待视野、预备情绪、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召唤结构这些接受美学术语的内涵,读者接受的创造性,能结合鉴赏实例谈这些问题。  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要了解文学接受的效果,心灵沟通与文化交往,重点掌握心灵共鸣问题,能结合实例说明(29题,4分)。  第五节文学批评,要求正确理解文学批评的涵义,了解文学批评的意义(36题,10分)、方式,了解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特别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基本原则(16题,1分)。  第九章:文学的源流  本章属于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对文学发生发展的机理、过程的研究与审视。同时介绍许多文学史、特别是西方文学史常识,需要历史知识、文学史知识的配合。知识点比较多,实际上是过去文艺理论教材中好几章的内容,所以在本章出题的比例是比较大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文学发生的原因、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文学发展中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历史上一些重大文艺思潮的产生年代、地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主张,文学思潮与流派区别、思潮与流派的形成原因、演变情况、各自特点等等。本章重点在第二、第四节,难点是第四节。  近三年考试本章命题情况: 05年10月06年1月06年10月07年1月07年10月单项选择题2题2分6题6分1题1分4题4分3题3分多项选择题1题2分1题2分1题2分  名词解释题   1题4分 简答题     论述题1题15分 1题10分 1题10分合计4题19分7题8分3题13分5题8分4题13分  近三年五次考试,本章平均分值12.2分。最高19分,最低8分,五份试卷中有3次在本章出论述题,且选择题在本章出题也较多。说明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比较多。而且在大论述题中出现的几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本章从未出过简答题,今后出题有可能采用这种题型,以求试卷结构的变化。  第一节“文学的发生”,要求评述关于文艺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11题、12、、24、25题,共6分),重点掌握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这是本教材提出的一个新观点,需要在了解传统“劳动说”的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联系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加以论述,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  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这是唯物主义的文学史观。同时要辩证地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特别是要重点掌握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现象(33题,7分),能结合文学史具体说明,并简要分析产生不平衡现象的原因,及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正确解释这一现象。  第三节“文学自身的发展状况”,重点掌握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创造的辩证关系、文学发展对外民族文学的借鉴与吸收。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与影响的一般机制。  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重点掌握文学思潮的含义(30题,4分),文学思潮的形成原因。西方近代文学思潮的更迭,先后出现的顺序、特点。尤其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产生、特点、发展历程等等(17、19、20题,共3分)。掌握文学流派的定义,流派的产生与特点(34题,7分),能结合实例加以论述。  学员朋友们,上面我们对教材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做了串讲和复习重点提示,希望能对大家应考有所帮助。最后我想再讲讲考试时应注意的问题,或者说是应试技巧吧:  首先,对于概念即名词解释题要注意答案的中心词,答案写完后看一看答案的中心词是否与题目对应。因为有的名词解释,定义话语是较长的句子,考生有时记忆不准确或考试时紧张,把话说得前言不搭后语,造成整个答案无效。比如,艺术构思本来是一种思维活动,是艺术创作的“整个思维过程”,无论修饰语、界定语有多少,说来说去都是思维活动。过去有的考生前边都答对了,只是最后一个中心词写成“创作方法”,这就全错了。还比如“文学风格”最终的中心词是“艺术独创性”。有考生写着写着,变成了“艺术形象”。出现这种错误是十分可惜的。所以遇到概念题,一定要先搞明白,这个概念属于什么问题,它实质上是指的什么。实质性问题答出来,就能得分,而实质说错了,就一分没有,考生必须注意这一点。  第二,回答简答题、论述题,要注意条理清楚,最好列出一、二、三、四条目。所以在备考时,要归纳出各个问题的答案要点,抓住这些要点来准备。要点要答全,而中间阐述的话语,可多可少,有些话记得不够准确,也没关系。有的考生答案写得不多,但要点都有,就能拿满分或高分,而有的考生,虽然有几项答得不错,但要点有遗漏,丢分就比较多了。  第三是对于要求举例说明的题目,一定要记住举例。有些考生把理论要点答完,忘记了举例,一下子丢了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分。同时对所举例子要有一定的阐说和分析。不能只举篇名或人名就完事。比如说“例如《水浒传》”,“例如祥林嫂”就完了,那是不行的。要具体说出作品中哪些地方可以印证理论上说的观点。比如题目要求结合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谈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理论要点是“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理想性”、“审美属性”这四点。要对你所选的人物形象做具体分析,哪些地方是具体可感,哪些是艺术概括,不能简单说一句“象《祝福》中的祥林嫂就具体可感、并具有艺术概括性”。要结合作品做具体的说明。所以学员在备考时,要准备一些文学例子,还要对这些例子有较细致的了解和理解,甚至作品中的某些原话、某些场景,能大致引用或描述出来。  好,《文学概论》课程的考前串讲,我们就讲这么多,最后预祝学员朋友们全都取得好成绩,顺利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
关于自考更多信息:
2017年自考:
(/zx_2_145_0/)
自考365网络课程
 英语(一)
 英语(二)
 高等数学(一)
 大学语文
 线性代数(经管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国际贸易
 工商企业管理
独立本科段
 汉语言文学
自考模拟考场(  )
本文标题: 本文地址:
一周人气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