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越方国联盟 梁庭望教授发表考证对越南有什么意义

登录下次自动登录
先秦南海的开发者——骆越方国
编者按:为了保卫中国的南海,原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梁庭望和他的的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项目,通过调研论证,驳斥某些国家所谓中国岭南和南海是他们民间传说中人物开发的谬论。此项目于2013年申报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重点项目,批准号为“13AZS019”;2015年顺利结项,结项是以专著的形式完成的,名为《骆越方国研究》,该书正在出版当中。研究表明,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壮侗语族民族祖先骆越人就开发南海、管理南海。秦汉以后历朝历代直到今天,中国都在开发和管理南海的四大群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因此,南海诸岛是中国人开发的,主权属于中国,不容他人染指。
南海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
一、 先秦中国中央王朝的指令
商朝开国,第一位君主商汤发令:“诸侯来献,或无马牛之所生,而献远方之物,事实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势,所有献之,必易得而不贵,其为四方献令。”这段诏令说明,凡进贡表示臣服的,就得到“侯国”的地位。《逸周书&卷七&王会解》载:“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此外四方令中还有“南海之秬”、“仓吾翡翠”、“路人大竹”。“路人”即骆越人,桂国、损子、产里3个侯国后来都并入骆越方国。指令中的珠玑、玳瑁、文犀都是南海特产。这表明商汤命令骆越人开发南海,以便进贡南海海产。
《诗经&大雅&韩奕》载,周宣王时,“王命召虎,式辟四方……,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召虎即召穆公,周宣王掌握军政大权的政府首脑,类似后来的首相。周宣王让他去开辟四方,一直到南海。“于理”即管理到位,也就是开辟到哪里就管理到那里。“至于南海”即开辟和管理到达南海。
二、 骆越方国的诞生
骆越方国是商周时代由中国壮侗语族民族(即壮族、侗族、布依族、黎族、傣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祖先骆越人建立的地方政权,在先秦文集《逸周书&王会》、战国《吕氏春秋&本味》、汉代《汉书》、《史记》中都有简略的记载,骆越方国的都城在今南宁市北郊大明山下。根据对骆越方国都城附近元龙坡1000座商周墓葬中的300多座进行挖掘考古,关于元龙坡墓葬年代,1994年出版的《中国考古学14C年代数据集》公布元龙坡的8个数据,最早为年,经树轮校正年代为公元前1520至公元前1310年,则骆越都城开始兴建约在商代第6王沃丁到第20王盘庚之间。公元前1520年骆越人开始在元龙坡附近落脚,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骆越方国应当产生了,最晚也不晚于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灭纣王建立西周的时间。这是因为,元龙坡墓葬出土的铜卣,应当是商王朝对新成立的地方政权的认可之物。骆越方国历史进程缓慢,灭亡于公元前111(元鼎六年),史有明确的记载。
三、 骆越方国的实绩
骆越方国开发岭南,留下了大量只有用上古骆越语才能够说通的地名,这是骆越人刻在华南大地上的丰碑。
中央王朝开发和管理南海,是通过骆越方国实现的。故《汉书&地理志》(下)应劭注:“(粤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汉书&地理志》(下)还说:“(粤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淮南子&原道》也说:“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劗发文身,以像鳞虫。”
《说苑&奉使篇》说:“彼越……处垂海之际,屏外藩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纹身,灿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淮南子&奉使篇》许慎注:“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之也。”这些记载,反映了分布于南海北岸的骆越人的蛟龙部(图额)耕海,而且以蛟龙为图腾。蛟龙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神物,而是以鳄鱼为主体,综合了犀牛、河马、海蛇、鲨鱼等水中动物而形成的神物。骆越人在开发南海时,常遇到这些动物的侵害,特别是鳄鱼,人们恐惧,奉之为神物。在壮族神话中,蛟龙为三大神之一,管理江河湖海水域。
骆越人在3000年前就开辟了东路海上丝绸之路,在北美加利福尼亚浅海留下了几十块石锚。这是美国人帮助我们弄清的。为此华盛顿州不再过“哥伦布节”《华盛顿邮报》为此曾发文:《别了,哥伦布》。后来骆越方国又和江南汉族共同开辟了西路海上丝绸之路。两条路都是以开辟南海诸岛为根基的。
四、 骆越方国的进贡
骆越方国作为地方政权,受商、周中央政权的管辖,以进贡表示忠诚,其进贡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早期进贡南海产品,主要有珍珠、玳瑁、文犀。第二,中后期进贡作为货币的海贝、甲骨文用的龟甲,考古表明,自周宣王命令召虎管理到南海,中原甲骨文不再用动物肩胛骨,改用南海和东海的龟甲。第三,进贡竹笋,竹子是骆越方国12大部中的强大部落联盟的图腾,进贡竹笋表示骆越强大。第四,进贡金樱花果。周代中央王朝祭祀先王所用的酒,必须加金樱花果,他们认为无此果先王不领受。这种果叫做鬱,因为产得多,这个地方就被叫做鬱林,这就是广西玉林市的来历(鬱林今简化为玉林)。
五、 地名作证
由于骆越人开辟南海留下了许多地名,南海地名分为三类,一类是名人活动留下的地名;二是两广汉族渔民留下的粤语、海南话地名;三是骆越人开发留下的地名。
永兴岛——西沙群岛中最大岛屿,三沙市所在地。永兴为西沙主岛,两广渔民俗称猫岛、石岛,又称小巴岛,二岛相连。因1946年中国政府派永兴号军舰接受西沙群岛,遂以军舰名字命名。
甘泉岛——西沙群岛的一座岛屿,两广渔民称之为圆峙、圆岛。1909年两广总督张人骏派水师提督李准率师巡海,挖出甘泉,遂命名为甘泉岛。
琛航岛——属于西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三脚、三脚岛、大三脚岛。1909年两广总督张人骏派水师提督李准巡海,其水舰名为琛航号,遂命名为琛航岛。
广金岛——属于西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三脚屿、小三脚屿。
赵述岛——属于西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暗岛、船暗岛。又因明太祖派赵述经此访三佛齐,故又名赵述岛。
玉琢礁——属于西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二圈、二筐。
中建岛——在西沙群岛永乐岛附近。
中沙群岛——其石塘连礁、华夏暗沙、鲁班暗沙、漫步暗沙、指掌暗沙、涛静暗沙等等,明显是中国人起的名字。
黄岩岛(民主礁)——中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其附近海域是中国两广渔民传统渔场。
太平岛——南沙群岛最大的岛屿。两广渔民俗称黄山马峙。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派太平号军舰前往接收,而名之为太平岛。其上有楼房、发电站、蓄水池、水塔、纪念碑和庙宇。
郑和群礁——属于南沙群岛。因明代郑和下西洋过此而得名,太平岛、鸿庥岛、敦谦沙洲等都属于郑和群礁。
九章群礁——属于南沙群岛。南沙群岛中岛礁最多的群礁,以中国汉代科学名著《九章算术》名之。
永暑礁——属于南沙群岛。位置处于海上航线要冲,我国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在礁上设立海洋观测站。
赤瓜礁——属于南沙群岛。因盛产赤瓜参而得名,两广渔民称之为“赤瓜线”。
费信岛——属于南沙群岛。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随员费信而得名。
马欢岛——属于南沙群岛。因纪念中国人马欢而得名,岛上曾经有海南省渔民居住。
北子岛——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奈罗上峙。因在双子群礁之北,故又名北子岛。两广渔民传统渔业居地,在其上建房、挖水井、开垦种植。
中业岛——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俗称铁峙。因1946年中国中业号军舰接收该岛,故新名中业岛。常有两广渔民居住,在上面建房挖井种树,从事捕捞。
大现礁——属于南沙群岛。壮族等壮侗语族渔民称之为“劳牛劳”,骆越语叫做lauxnaeuzlaux,意思是“大啊大”,因此礁长达10千米,宽约1.5千米,渔民惊叹其大。
西礁——属于南沙群岛。两广壮侗语族民族渔民称之为“
鼻”,骆越语为ronghneng,意思是像鼻窿(有点像壮族地区的小 )一样的长礁。水产丰富,为两广渔民传统渔业基地。
日积岛——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西头乙辛,因从南威岛开船过来,罗针取乙辛位,又因其在大乙辛之西,故得西头乙辛之名。
南威岛——属于南沙群岛。中国渔民传统渔业基地,灌木丛生,海鸟群集,盛产赤参、红参、海龟干。
东礁——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大铜铳,旧时中国的一种火枪。因此礁形状似铳而得名。
毕生礁——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石盘,因其西南部露出一个石盘样的礁石而得名。礁门可进15吨级船只。
无乜礁——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无乜线。“无乜”是海南话,意思是什么也没有,因海产少而得名。
南华礁——属于南沙群岛。两广壮黎渔民称之为恶露门。“恶露”系骆越语,“恶”音OK,意思是“出来”;“露”音LOH,意为暴露、裸露,故“恶露门”意思是暴露出来的地方,因此礁退潮始露出,故得此名。
奈罗礁——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奈罗线仔。少量露出海面。
南子岛——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奈罗下峙。为南沙群岛第六大岛,中国渔民传统渔场。岛上灌木丛生,杂有乔木,渔民种有椰树,海鸟成群,飞能蔽天。有水井,海南省文昌县、琼海市有渔民来此居住。
舶兰礁——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高佛,因其形而得此名。
敦谦沙洲——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黄山马东,简称马东。后因1946年中国中业号船长李敦谦到此接收该岛而得新名。
鸿庥岛——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南乙峙、南密峙。后因19456年中业号副舰长杨鸿庥接收该岛而得新名。岛上多树,多海鸟栖息。
景宏岛——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秤钩峙,因其形而得名。后因明代郑和下西洋副使王景宏而得新名。
鬼喊礁——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鬼喊线,因风浪拍打声音而得名。线指交界,即礁与海交界处。
染青沙洲——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染青峙,因南端露出两块峙立黑色礁石而得名。礁石如女,故又称之为女星石。
琼礁——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琼礁,因海南渔民开发而得名。
柏礁——属于南沙群岛。两广壮黎渔民称之为海口沙,读sabakhaij,bak意思为口。多海产。
南海礁——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铜钟,因其形而得名。盛产海龟。
簸箕礁——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簸箕,因其形而得名。
光星仔礁——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光星仔。礁湖有礁门,20吨船可入。
弹丸礁——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石公厘。厘读ndi,骆越语好、吉祥之意,因多个礁石如石人而得名。整体形如弹丸。又因礁石围成篱笆状,故又名石公篱。多产马蹄螺。
西月岛——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红草峙。岛呈瓜仁形,灌木丛生,是南沙群岛的第三安大岛。两广渔民曾在此居住,建有神庙,是良好的避风港和渔场。
榆亚暗沙——属于南沙群岛。两广渔民称之为深圈。礁湖水深,可供几十吨大船下锚。盛产海参。
以上所举例子,属于南海具有代表性的海岛、沙洲和海礁。从中可以看出,南海的海岛、沙洲和海礁以两广渔民命名最多,这些渔民主要有壮族、汉族、黎族。其次是以名人事迹命名,以作纪念。再就是少量骆越人命名,想当年必以骆越人语言命名为多,但经过2000多年,多为岭南汉语方言取代。但不管如何变化,这些海岛、沙洲和海礁之名,仍能够说明中国人最早开发南海。
此外北部湾沿岸的3个城市也是用骆越语言命名,它们是:
北海——即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骆越语为bakhaij,bak是口,bakhaij的意思是“海口”、“出海口”。北海市的西边为北海港合浦,半岛东边为铁山港,历史上为出海口岸,故称“出海口”。
合浦——位于北海市西北角,今为合浦县,东汉曾经是合浦郡郡治,管理地域广大,经北海一直到广东的雷州半岛。合浦的浦,表面是河流入海地区之意。实际骆越语为habbuz,hab是汇合之意,南流江、大风江口、湖海运河等众多大小河流都从这里入海,故称hab;浦骆越语为buz,类似buz的地名,在广西骆越分布地域很多,分别记为浦、波、博、蒲等,如玉林的博白和蒲塘、钦州市的浦北县、邕宁区的蒲庙、武鸣县的罗波等,浦北县并不近海。实际buz是古骆越语“祖母”、“老妇”之意,后成为“娅王”(女王)的代码,故合浦在骆越语言中是“祖母河流汇合处”、“女王河流汇合处”。
钦州——现为钦州市。钦按粤语应当读qin,普通话也读qin,但这里的粤语却读haem,haem在粤语当中无意,因它是骆越语,意思是“埋葬”。这是因为秦汉时代北部湾出海频繁,中原货物经过灵渠进入桂江,顺流西江东去,因当时广州尚无出海口,遂入北流江,再转南流江,经北海、合浦、钦州出海,中原人顺着这条出海路蜂拥而来,出现了“合浦潮”,甚至王公贵胄也被流放到这里。许多人回不去,死后葬在合浦、钦州,这里的汉墓上万座,是岭南汉墓最多的地方,故骆越语叫做haemcou,意为“埋葬之地”。大约合浦郡官认为haemcou不吉利,用“钦州”,汉语为qinzhou,取钦佩之意,但民间haem音至今未改。这与钦民结构有关,《岭外代答&五民》载:“钦民有五种,一曰土人,自昔骆越种类也,居于村落……。二曰北人,语言平易,而杂以南音。本西北流民,自五代之乱,占籍于钦者也。三曰俚人,史称俚僚者是也……。四曰射耕人,本福建人,射地而耕也,子孙尽闽音。五曰蜒人,以舟为室……。”土人和俚僚都是骆越。闽人是越人,可入骆越。蜒人也是骆越一支。故骆越人当时占钦州人大多数,留有其语音很正常。
六、 考古认定
骆越方国开发和管理南海的事实,得到了考古的有力证明,举例如下:
(一)1974年考古
197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北礁发现大量古代铜钱,其中以明代的“永乐通宝”最多。是年3月,广东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甘泉岛西北坡发现唐宋时渔民居住的遗址。出土唐宋风格陶器107件,铁锅片一块,铁刀2件,铁凿3件,铜饰一件,鸟骨104块,螺壳33个;还发现少量燃烧植物留下的灰烬。这说明唐宋时就有中国人在岛上生活,用铁刀、铁凿等进行生产活动。陶器为绳纹陶,考古专家认定这是岭南越人的代表性文化之一,显然证明骆越人后裔在此生活过。
(二)1975年考古
1975年中国考古人员在甘泉岛发现一处唐宋时期的居民遗址,地层堆积厚度达35—90厘米,先后两次出土107件唐宋青釉陶瓷器,铁刀、铁凿5件,铁锅残体一件。
(三)1991年考古
1991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前身)考古专家王恒杰教授到西沙群岛的永兴、石屿、中建、琛航、广金、金银、甘泉、珊瑚等岛屿进行考古,发现了不少岭南越人文物。甘泉岛是西沙群岛的又一个比较大的岛屿,位于永乐群岛西部,主要文物是史前遗址和遗物、战国文物遗物、秦汉遗物和汉代铁铲残段。
1.史前遗址和遗物
陶器:“岛边隆起的环墙内16公尺处的十多条探沟中,发现大部分残缺的陶瓮残片,它们至少分属两件陶器的底部及部分口缘。近左测的瓮底,镂有多个圆孔,孔径为0.3公分,孔间距离为1—1.2公分,器壁厚0.25公分,器口为外侈卷沿,器腹径约38公分,口径约34公分,器深约45公分,底为圆底,全器为手捏制,它显系一个底有多个镂孔的甑的残部。紧连于右侧的则为一件瓷的残部,亦为褐色夹砂陶,手捏制,近器口部残去;而陶瓮的埋藏处,则系在环岛隆起的沙丘内缘的珊瑚礁边下部,上面的土为后来堆积,也就是说原排列甑、瓮绝大部分连同其周围的埋土都已被铲走。此处为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侵华军所修兵营旧址,上述遗址上的土被铲走,当在这一时期,陶瓮的上部应系当时所铲,所遗部分完全因其西北边紧接珊瑚和靠珊瑚掩护才得以幸存。从残瓮内的残土中,已看不到有什么其它遗物。但从整个至少3件相连排列的残罐痕迹看,它应是一套瓮棺残部。”这段引文说明3个问题:早在史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西沙群岛就有人类开发;陶为红褐色夹砂陶,史学界公认是南方西瓯骆越祖先器物,与中原的彩陶有明显的区别;瓮棺显然是壮族祖先骆越人的遗物,壮族祖先西瓯人和骆越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使用瓮棺,一直用到现在。也就是说,史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壮族祖先骆越先民就开发和管理了西沙群岛,只有比较长期居住在岛上,才有在岛上埋葬死者的可能。
石器:在扰乱过的土层中,“出土一件有肩石器,正面如斧,两肩对称,但肩角为钝角,正面斜刃,背面略斜,并不对称,系用中级性岩磨成。刃右缘及刃身右部有崩裂痕,使刃身左侧长于右侧。它显示着这件有肩石斧是绑在一件器柄上的。用右手持握来砍削木材和加工木材用,而在砍削中,右侧先于左侧砍及加工物上,故而形成崩裂痕。它应和陶罐同属新石器时代遗物,就通体磨过,所以当为新石器晚期遗物。……在瓮棺南侧30余米的地表,还采得梯形石凿一件,器材为沙砾岩。表面被雨水冲蚀得较厉害。但仍可看出这是一件凿劈工具。另外,在棺东侧10余米的积土中,还出土一件小石斧,正面呈梯形,把呈尖状,正刃呈圆形,断面呈一面大斜刃,一面小斜刃,又近于石锛,系用沙板岩磨制。”上文说,有段石器、带肩石斧是越人的特有工具,岭南越人也一样。这些石器显然是骆越人祖先留下的。
陶网坠:出土于瓮棺东5.3公尺深沟内,距地表23公分处。整个网坠呈枣核形,纵断面呈菱形。横断面为椭圆形。……它应和石器、红褐色夹砂陶瓮属同一时代,都是新石器时代遗物。时代都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网坠是壮族祖先打渔常用的生产工具,应是骆越人祖先的遗物,岭南先秦和秦汉越人墓葬中多有出土。
2.战国文物遗物
“在环岛砂丘坡地内,……在地表采到数量不多的陶瓮残片,胎呈深灰,火候高,属于硬陶。上面划有横贯器腹的一或四道平行弦纹,纹上饰有折曲的水波纹。其中一片较大,系一大瓮的口缘,并附有横耳。耳上器肩部分壁厚0.3公分;底部原缺,当亦系打去底部的圆底瓮。近瓮的缘部饰有双行水波纹,耳下也饰有三行水波纹,再下则为环腹的四条平行弦纹。它是用慢轮制成。这种陶片显然也来自海南及华南沿海地区。”1977年7月于广东广宁县铜鼓岗出土了类似器物,经鉴定为战国器物,考古报告《广东广宁县铜鼓岗战国墓》刊《考古集刊》1981年第1期。由此可以断定甘泉岛硬陶遗物当属战国无疑。此为绳纹陶,又称划纹水波纹硬陶,绳纹夹砂陶被确定为华南越人的代表性器物。
3.秦汉遗物
这一时期的陶片典型的有4件,皆属压印纹硬陶系统。一件陶片为土灰色,内外颜色一致,器表为方格纹,上间有米字戳印,方格凹进部分为0.2公分,米字戳印为2公分见方,这是一件典型的压印纹硬陶陶片,为陶瓮的一部,陶的土质较细,说明制作前的陶土是精选过的。烧制火候高,但制作技术较粗,器面略有凸凹,器内犹可看出手捏及手刮的凸凹痕,显示出这是手捏器。……类似的米字纹陶器,在广东增城的金兰寺、西公岭,始兴的白石坪山等近百个遗址中,皆有出土。另一件陶片色泽不同于前者,但器表似有一层淡黑陶衣,内外皆附有水锈蚀成的橘黄色,器片泥质手制,质硬,火候高,系一大罐的底缘,原器腹径当在40公分左右。器片底部拍印有窗格式的近菱形格纹,每个网格线外凸,菱格内凹,其余部分平面有起伏刮线,系为制器时刮模所致。这也是一片压印纹硬陶陶片。
另一种陶片为一件陶罐或罐的缘及部分颈部,器表呈橘黄,胎为深灰,胎土细、火候高,器内外都间有弦纹,系用慢轮制器时,搓刮所致。
再一件代表型的陶片亦为一陶罐或罐的口缘及颈部,器壁厚薄不匀,口径略外侈,近缘部又外倾,器肩部有一条弦纹,器表涂橘黄色陶衣。从胎表到胎心,色从黄褐逐渐变淡灰,火候较高、胎泥细腻,选工较精,从器表及器内壁表面都可看出在慢轮上制作时的刮削痕。以上各类陶片的胎土,近似瓷土,用手一弹,声音清脆,都属压印纹硬陶。
4.汉代铁铲残段
采于岛上的珊瑚沙中,整个器物已全部锈透。
其他文物还很多,不赘举。
(责编:tibet)
用户名密码发布会议信息
查看我的会议信息
&&&&&&骆越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
骆越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
日,开发利用环大明山为中心的骆越文化,构建南国壮都民族文化旅游名城研讨会在南宁举行,来自广西区内外的专家学者近50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会上,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谢寿球会长作了广西骆越文化研究新进展报告,原广西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广西文物专家组组长蒋廷瑜作了广西近期考古研究介绍, 大家对广西的本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专家还进行了广西骆越文化藏品观摩及交流活动。
会议公布了一个重大研究成果:大明山南麓地区是百越民族骆越的重要发祥地,是骆越古国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一研究成果是以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梁庭望先生为首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历时四年多深入考察、悉心研究的结晶。骆越古国是商周至秦汉时代古骆越人建立的方国,专家认为其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至广东西南部,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其标志性文化是龙母文化。龙母文化是中国最早的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代表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的精神象征。
  研究成果表明南宁市是广西文化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南宁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有计划地开发利用以环大明山为中心的龙母文化、骆越文化和邕宁顶蛳山文化,全力打造“壮都风情、民歌之乡”,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构建“南国壮都”民族文化旅游名城。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骆越古都文化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征求专家意见座谈会》,骆越古都文化旅游开发意义重大,将有利于贯彻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一国家战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升北部湾经济区的国际地位,使南宁成为区域文化的纽带和核心,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增进多方旅游产业的交流、合作、共赢。
相关会议新闻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骆越文化研究一世纪(上)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骆越文化研究一世纪(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国联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