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有成效的做好幼儿养成教育细则工作

结题报告:3-6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发布于: 11:21:18
一、 研究意义2001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德育要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为重点。可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无疑成为了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3―6岁的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的习得都要靠学习。他们可塑性强,爱模仿,爱探索,但自控能力较差,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也较弱。这个时期,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突起的时代,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素质,良好的行为表现也成为测量和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现有不少家长把幼儿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看作是幼儿教育的硬任务,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行为技能的训练作为软任务,他们宁愿花钱给孩子们上各种兴趣班,却忽视了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幼儿发展中存在着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和谐性、不同步性。不少幼儿在回答科学常识、讲述故事、加减数时做得头头是道,但一旦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一件简单任务时,就显得不知所措。有的幼儿尚未形成用餐、入厕、倾听、玩玩具以及交往、游戏、娱乐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求知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也不尽人意。相对我国现有的独生子女家庭状况来看,幼儿被包办与宠爱程度仍是上升趋势,很多孩子普遍存在一些习惯较差的现象。 有的孩子不按时作息,好睡懒觉,上幼儿园迟到;有的乱花钱,好吃零食,既不卫生,又影响身体;有的孩子挑食、偏食现象严重,幼儿园出现了很多“小胖墩”;有的孩子情绪不稳定,常哭闹,不合群,任性;有的孩子懒惰,不爱动手,常依赖大人等等。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幼儿的畸形发展将不可避免,对今后的一生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我国幼儿教育中,长期重视知识传授、智力开发、特长训练等,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殊不知,幼儿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就曾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不好,则终生受其害。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同样,实施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也是贯彻《园工作规程》的需要,是贯彻《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需要,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振兴教育的需要,是面对激烈竞争,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是优化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保教质量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切实采取措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抓好幼儿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二、研究依据(一)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曾深刻地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智力、能力和兴趣,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各方面的发展”。同时还指出,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目标,也是人类教育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促进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2.生理学的科学理论:从生理上讲,3岁儿童的脑重约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而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基本上已经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平均为1400克);大脑皮层结构也日趋复杂化。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这就使得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迅速。从脑电波的变化来看,研究表明,在4~20岁之间,脑电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时期,第一次就在5~6岁左右,表现为枕叶α波与θ波斗争最为激烈,α波逐渐超过θ波;从皮质抑制机能上看,3岁以前儿童的内抑制发展很慢,约从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皮质对皮下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逐渐加强。这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也就是说:3-6岁已经具备了培养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物质条件了。3.心理学的科学依据:从心理上讲,3-6岁的范围扩大了,独立性也增强了,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行为,行为对来说都有无数个第一次,从行为习惯的培养来说,首先要建立怎么样的条件联系,心理学上把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称之为首印效应。凡事必须重视第一次,特别是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已经有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了。4.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论:“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活教育反对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教学,强调在实际生活中实干,在实干中求知。学生‘在适当的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5.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事和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并促进身体健康的良好习惯。”(二)政策依据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园工作规程》落到实处,优化的教育行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三)现实依据1.幼儿发展的需要。俄罗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乌申兹基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这个比喻非常好。今天的家长要想给自己的儿女留下什么?我想应该给我们的子女从现在开始留下好的习惯,这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财富。“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好习惯的养成将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坏习惯的形成祸害孩子终生。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是通过对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新《纲要》、《规程》,从儿童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取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富有个性地发展。&&& 2.幼儿园发展的需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幼儿园工作的根本需要。一是新入园的幼儿急需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其常规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二是幼儿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有较大差异,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进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工作。我园是省级示范园,是镇江市教育科研基地,大专率达100%,全园共有16个班,2至6岁各年龄阶段的均有。我园的条件有能力承担本课题研究。3.教育科研的迫切性。教育科研的大气候促进我园保教质量的提高。省、市已形成教育科研的大环境,有经验可以借鉴,有专门从事科研的专家来我园作指导。三、研究界定“”是指“3-6岁的儿童”。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行动之所为。《墨经》说:“行,为也。”行乃行动,为系作为;行与为可以互训。亦即凭借行动有所为或有所不为,就叫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本课题中,依据幼儿园自身情况和幼儿的发展特点,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定位于幼儿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三方面内容的研究。小班年龄段侧重于生活习惯的培养研究。主要包括:卫生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中班年龄段侧重于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包括:遵守规则的习惯、礼貌习惯、爱劳动。大年龄段侧重于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包括:倾听习惯、乐于表达、自主探究。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如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又如班杜拉(A.BANDURA)和西亚斯(R.SEARS)的社会学习理论,则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就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也曾主持过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17个省共316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和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理论研究,为实施以德治国的重大方略架起新的支点;为幼儿园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五、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1.探讨幼儿园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2.探讨家园一致教育的途径和策略。(二)研究内容:1.如何通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如何将本课题研究深入到家庭教育中,使家长在研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科学育儿的知识与方法。六、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幼儿卫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个案研究法:对群体中存在心理障碍或特殊表现的某个幼儿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积累幼儿行为习惯的不同表现方式。谈话法:采取教师和幼儿面对面、教师和家长面对面交谈的方法,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共同配合与协作,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取得教育上的一致和统一。文献研究法:本课题将对古今中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七、研究途径与过程(一)健全课题实施网络本课题由园领导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提供研究保障。在组建课题组之初,我们积极创新,在全园发出通知,依据自愿申报的原则吸纳课题组成员,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进行研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科研质量。目前全园教师在接受园本培训的基础上均参加了本课题的研究,参研率达100%,课题组老师分工明确、各负其职。课题组制定了严谨的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活动,各成员分阶段不断总结、提高。我园先后投资数万余元为孩子、教师、家长互动开辟了互动天地,添置了笔记本电脑、液晶投影仪、数码相机等,为课题资料的积累提供了保障;还从紧张的行政经费中每年拨出数万元用于课题组成员的外出培训、杂志订阅和成果奖励。可以说,制度的保证、资金的投入,为该课题的研究保驾护航。幼儿园根据课题实施需要,分小、中、大班三个教研组,分别领回一个子课题的内容。小班年龄段侧重生活习惯的研究,其中的具体内容为卫生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中班年龄段侧重于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包括:遵守规则的习惯、礼貌习惯、爱劳动。大年龄段侧重于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主要为:倾听习惯、乐于表达、自主探究。1.收集资料,查询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每个子课题方案制定做准备。2.撰写子课题方案。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便于以后实施过程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二)加强课题实施管理。1.深层互动与交流自申报课题以后及伴随着课题的实施,课题组合理挖掘有效资源,稳步推进课题实施,从成立课题研究中心组,制定研究方案,建立职责分明的管理网络到课题组全体成员深入调查了解幼儿习惯情况、挖掘课题研究内涵,从查阅文献资料、组织系列培训到课题活动载体如亲子沙龙、亲子教育讲座、网络社区宣传等的认真组织和实施,其间凝聚了多方面的思想与内涵,实现了老师和专家、老师和书本、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一次次思想与实践反思的碰撞中,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步步豁然开朗,课题成果一步步趋向成熟。通过课题组会议,我们将研究中的难题及时梳理出来,凭借大家的智慧,能解决的,分工协助,不能解决的则将困惑逐一记录。借助外出学习的机会,主动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借助网络,与专家沟通困惑;同时聘请专家进园指导,如:南京大学南博研究所专家屈素丽教授带来的《成功的父母& 优秀的孩子》讲座,让老师和家长在尊重孩子、等待孩子方面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听完了广州英豪家庭教育研究所高级讲师叶静围绕针对当前在子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如何解决,以“将成功传给下一代”为主题的家庭教育专题报告,家长们更是受益匪浅,让我们的课题进一步走向深入。2.建立个人德育网络档案。为了完善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并能建立比较系统的资料档案管理,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设定了电子文档的专题格式。将每学期的研究过程,整理成一个比较明确而规范的档案文件夹。其中的内容包括:相关的理论资料;观察记录;实施教案;儿歌与故事;月阶段成果表。使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一目了然。也使老师们自身的成果和资料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形成科研一条龙的网络管理体系。3.阶段性成果交流。为了确保子课题的正常、顺利开展,定期组织阶段性成果的交流活动。通过阶段性成果交流,可以明确地反映出每个子课题启动后的实施情况,也能够体现出教师在研究中的思路和方法、手段。使承担课题研究的老师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按步骤实施研究。,为以后的撰写结题报告也提供了很多可利用、可参照的资料。(三)多方拓展实施策略。1.个案研究――在反思中深入研究行为。因为本课题重点研究的是幼儿的行为习惯,所以,很多的研究过程,都和孩子一日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仔细观察,因此,我们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利用个案研究,我们能够针对个别幼儿,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适应能力,保持愉快情绪,体验成功的喜悦,友好与人相处使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等。2.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行为认识。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选择操作性强的教案,提高幼儿的“自律性”。我们寻找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教育:《微笑》《做客》、《水龙头不哭了》、《我是环境小卫士》、《小牙刷》、《安安静静午睡》、《快乐的小螃蟹》、《公平的游戏》等等。如:通过《快乐的木头人》活动,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规则意识,并懂得只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够真正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安安静静午睡》活动,教育幼儿能够懂得在集体面前,个人必须服从集体,不得随便地影响集体。3.随机教育――强化幼儿的行为观念。我们坚持多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的突发事件,进行有目的的随机教育,促进幼儿观念上的强化。在行动上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已有的经验,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和行为意识。4.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长保持密切的配合,良好的沟通。针对个别幼儿,联系家长,沟通教育的态度与方法,达成教育的一致性,确保课题顺利开展。并适时地进行调查,做好研究的前测与后测工作。八、研究成效1.探究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内容首先我们明确了孩子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会对孩子生活与学习的哪些方面有重要影响  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  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自信的孩子会为自己的能力而骄傲,在今后生活与学习中也定当自立自强。而家长包办代替一切的孩子反而会缺乏自信也很少能够自立,这样的孩子会面临怎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与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并帮助他人等。在当今社会如果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意味着拥有了成功的钥匙。  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的: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常听说家长给孩子报了许多辅导班,整日疲于奔命却又总是不了了之。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依兴趣选择一到两件喜爱的技能坚持学习,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技能经过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就,也并不需要“以文补武”或“以武补文”,因为无论学习什么技能都有益于注意力的集中,而这一习惯会自然向其他技能学习领域转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下面试例举几方面:(1)提高幼儿的“自律”能力3―6岁的幼儿,对于行为的明显特征是:自控能力差、稳定性较弱、“他律”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所以,我们在研究中,既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行为特征,又要明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得到巩固与稳定。因此,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随着年龄段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小班幼儿“他律”明显,教师需要不断地强调与督促,使他们在反复的练习和语言提示中,幼儿得到行为上的巩固和观念上的强化;中班幼儿是“他律”向“自律”过渡的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但稳定性差,好的行为不得到及时巩固,又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所以,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还需要进行语言和行动上的指导与督促;大班幼儿的“自律”已经初步形成。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意识,这时教师的教育可以利用班级的舆论力量,来控制幼儿的行为意识,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发展他们的“自律”能力。总之,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自律” 与“他律”的相互结合与转换。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幼儿巩固已有行为技能,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形成自觉性,成为一个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2) 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即使是能力差的幼儿,只要我们发挥他的长处,并提供一些取得成功的机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就能让他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我们更应该尊重幼儿,特别是发现幼儿犯了错误,不能用打骂或一些较难听的言语来刺激他们,而应白抓住他们某些特长或进步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3)教育幼儿关心别人,共享快乐为了幼儿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杜绝幼儿不良性格和行为滋长,教师和家长应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着手,让幼儿的良好习惯得到陶冶,如吃东西时知道谦让,不能自私独霸,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让幼儿与同伴交往,特别是教育其与他人友好相处,照顾好比自己小的同伴,能借玩具给同伴玩,对小同伴应该谦让、关心、友爱,让幼儿心灵播下关心别人,与人共享快乐的种子。(4)培养讲究卫生的习惯家长爱清洁,不随地吐痰、扔垃圾等,以榜样的示范,教育孩子讲究卫生。作为家长和教师,必须明白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是后天学习形成的,成人以身作则示范表现好的行为,孩子学会不良行为的几率会大大下降,或者即使出现不良行为矫正起来也较为容易。我们要教给孩子合适的行为标准。孩子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必须教给孩子合适的满足自己欲望的方法。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儿园的玩具回家,不用说那些不予处理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多么不好的影响,很多家长也是简单批评一句“不能拿别人东西”。这种情况下责罚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明天把它还回去。你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先经过别人同意,玩一会以后要还给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行为,才不会再出现错误的行为。2.总结出一些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1)行为强化:老师或家长要指导幼儿怎样做,训练方法要多样、活泼。对孩子的习惯培养要有个“教-扶-放”的过程,反复练习,通过游戏、教学活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在教师和保育员的反复指导与督促下,巩固已经习得的好的习惯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榜样法:在幼儿的面前树立榜样和典范。结合幼儿园的“小荧星”活动,针对在平时的活动中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进行表彰和宣传,鼓励幼儿向他们学习。(3)激励法:每个孩子都需要成人的鼓励和认可,因此,对于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我们采用激励的方式,多看到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用赏识的目光来教育孩子,使一些原本十分调皮而不听话的孩子,慢慢开始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律”能力有了提高。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多班级的“特殊”孩子,控制能力有了提高,并能够在集体面前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事也有了固定的好习惯,成为了有进步的“小名星”。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调皮好动,做什么都不专心,让他学书法养养性子”,有的说:“我的孩子胆小怕羞,让他学武术锻炼胆量”。文艺武艺是各有长处,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特征,或外向好动或内向羞涩,气质同时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并且一个人的优点往往也是一个人的缺点。因此家长与教师不应逆水行舟,正确办法是发现孩子所擅长的、所感兴趣的,在此基础上多表扬多鼓励孩子的些许进步,逐渐引导孩子发挥长项纠正短项。试想哪个孩子不喜欢被夸,他有了自信才有胆量尝试他原先不擅长的。  比如对好动的孩子可以这样说:“宝宝表演得真好,妈妈再讲个新故事你来表演”,他会不会安静坐下听故事呢?对好静的孩子可以这样说:“宝宝画画都这么棒,跳个舞肯定也很棒”,在鼓励下他如果开始跳舞,家长更应立即称赞。和开始举例的那些隐含贬义的用语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效果?试试就知道了。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孩子的每一点小小进步都需要及时地、大张旗鼓地称赞,使他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和可以得到成人的注意,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4)游戏法:幼儿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行为,而幼儿的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通过一些特定的游戏来巩固和训练幼儿的习惯养成意识。如:《快乐的木头人》、《有趣的小螃蟹》、《赶小猪》这些体育游戏,都是需要严格遵守游戏本身的规则,才能够玩成功的游戏。(5)教学活动实践:每天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幼儿都必须的课程。因此,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也不失为一个研究的好方法、好途径。我们根据课题的开展需要,每周都留出一节机动课,请参加子课题研究的老师,根据自己实施的课题,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是自己创编的,可以是网络上查找的,也可以是一些教材上的。只要能够为课题研究服务,我们就都能拿来用。如:《我会叠衣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手真能干》、《小宝的鼻涕》等活动,用来帮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以自理能力的培养为媒介,从中形成讲卫生的习惯。《今天我值日》让幼儿明白值日生的职务范围,该做些什么,培养幼儿为大家服务的思想和热爱劳动的情感。《遵守纪律的好孩子》《快乐的木头人》《大型玩具快乐多》对幼儿的游戏规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提高幼儿的“自律性”上等等。(6)日常生活随机教育:良好习惯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时进行,如进餐时有的幼儿会咳嗽或打喷嚏冲着碗,不捂嘴鼻或扭头,污染了自己和别人的饮食,极不卫生。饭后,让幼儿在阳光下观察人打喷嚏会喷多远,如果不把鼻子捂起来,会把细菌传染给别人,同时这也是不礼貌的行为。在培养练习中,可以通过“我教娃娃学刷牙”等游戏让幼儿进行反复练习,对大中班的幼儿还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做穿衣比赛,整理床铺比赛,擦桌凳比赛,对优胜者奖给五星、红花等,以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和以劳动为荣的思想。(7)文学作品教育:教师可以把平时的习惯编成儿歌,便于记忆,如午睡前,可教幼儿一首“小鞋整齐放在地,小被温和盖身体,小朋友们静悄悄,闭上眼睛睡午觉”。(8)体验教育:抓住幼儿自身的典型事例,帮助孩子体验“好习惯让自己尝到甜头,坏习惯使自己吃到苦头”;习惯的养成就是建立一条“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制度。主体体验是良好行为习惯“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关键因素。(9)防微杜渐: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不让不良行为发展成不良习惯。家长尤其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家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以后等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了再改正难度可就大了。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施以惩罚,千万不要采用有些家长的口头威胁“等你爸(或其他人)回来收拾你”。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只能了解眼前的直接后果,不能想象更不能顾及将来的可能结果。相信家长一定经常发现此年龄段的孩子哭的同时转眼就笑,更不用说一个漫长白天之后他怎能记得爸爸(或其他人)回家批评他的原因,而且家长自己往往也已经忘记了应该责罚孩子。及时惩罚孩子的作用在于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错误行为被责罚的,他也才明白应该改正什么错误?(10)冷处理:心理学上又称“爱的剥夺”。比如孩子有骂人现象,一旦他脏话出口就应采取罚站并不许周围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单独处于房间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体验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独难受滋味,当然之前先告诉他为什么罚他。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不了解合适的冷处理的时间期限,并不是越长越好。应该是年龄几岁就罚几分钟,比如孩子三岁就应只罚站三分钟并在此期间周围人不理睬他的任何举动。这样既让他认识到为什么被罚与体验孤独的滋味,又没有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会问:“孩子哭着往我怀里扑不认罚怎么办?”,很好办,家长在告诉他为什么之后,只要闭起眼睛不理他,到应该的时间,效果是一样的。粗暴的打骂反而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倾向,进入一种恶性循环。(11)家园配合:家校一致,形成合力,才有实效。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上,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教育的作用,幼儿园要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3.发掘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1)一致性原则  家庭成员对孩子要求一致,教师之间要求要一致,家庭与班级教师要求也应一致,各方密切配合,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形成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有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爷爷奶奶则放纵,好习惯难以养成。许多家长反映,幼儿最听老师的话,老师怎么说幼儿就怎么做,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因此,家长碰到什么问题是否及时反映给老师,配合老师进行个别教育,往往效果良好。如有些幼儿在家中什么事情都要家长帮忙做,对长辈不讲礼貌,但在幼儿园值日生做得认真负责,对老师探测有礼貌,有的幼儿有幼儿园能很好地吃饭、穿衣,而在家却做不到。  家长能及时把幼儿在家的不良表现反映给老师未经,老师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转变幼儿种种不良习惯。另一方面,配合班老师对幼儿的要求也应一致。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每天上下午均对各班进行地面卫生检查,结果发现该班的两位老师上课后一个地面整洁干净,而另一个纸屑满地。同是一个班的幼儿,为何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也很简单,两位老师对幼儿要求不同,一个老师严格要求,另一个老师则放弃原则。这样也不能培养出良好习惯的。只有家庭、幼儿园、教师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榜样示范的原则。幼儿模仿性强,正处于向别人学习的阶段,家长、老师良好的言行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老师、家长的教育作用是对幼儿最好的教育。故事、儿歌、歌曲、影视等作品的艺术形象很强烈的榜样力量和感染力,幼儿也很喜欢模仿,这些榜样对幼儿具有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  (3)一贯性的原则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必须坚持,不能想来就提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教师和家长都要有坚强的意志,定下来的规矩后就要求孩子遵守,经过日复一日的坚持,孩子定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这方面地家长来说是最难做到的,由于自己的工作忙,或孩子身体不适哭闹,就会轻易放弃原则,使孩子刚形成的良好习惯被破坏或难以坚持。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儿童的行为常有反复,我们要“抓反复,反复抓”,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而有的老师没有恒心,觉得一件小事反来复去地讲,整天老调常弹,幼儿总做不到,但是要知道幼儿的自制能力较差,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常常不一致。即使他们了解熟记了种种规范和要求,有些不良行为和习惯仍旧会冒头,将教师辛勤的工作成果付之东流,这样就要求家长和教师要坚持教育的一贯性。随时抓住苗头,加强训练,不然。好的习惯被破坏后再培养就困难了。抓住重点,持之以恒,这是非常重要并不能忽视的。听过家长如此抱怨吗?“才批评过你,又忘了,没长记性啊!”这样说倒的确是歪打正着。事过就忘,哭过就笑正是学前儿童的特点。况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行为的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得到矫正。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应先针对最不能忍受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反复责罚以使这种行为彻底消失。不应该一会为孩子骂人、一会为孩子不写作业而不停地批评他,孩子会无所适从的。  (4)实践性原则实践活动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学会饮食、睡眠、如厕,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的技巧,进行着良好习惯的训练。获得“该如何做和不该怎样做”的体验和认识,在反复实践中得到强化,逐渐养成习惯。家长和教师应该为幼儿多提供练习机会,切勿“等你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剥夺孩子练习的机会。孩子只有在反复训练中才能习惯成自然。我有一个亲身经历,我侄子六岁时来我家,自己不能如厕,我便坚持对他进行自理强化的训练,几个月后,他不仅能自己如厕,能自己洗手脸,晚上睡觉前会把自己衣服叠整齐,早上起床自己穿衣服,当他爸爸妈妈发现孩子能如此自理时都感到惊讶,赞叹我不愧为一名教师,教育得法。其实最根本的是我能坚持让其自己亲身实践,不包办代替。九、研究反思与建议1.进一步密切家园联系。因为各种关系,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时间还很少。我们的研究往往还停留在针对集体和幼儿的层面上,所以,在以后的课题实施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途径,让家长更加了解我们的课题内容,实施方法等,使家长更能够配合我们的研究,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地成长。2.进一步拓展研究途径。我们可以及时地将研究中的不足和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不断地补充方案,加强课题的操作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使课题研究真正为幼儿服务,为教育服务,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有人说幼儿园的孩子说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只要老师、家长加以合理地引导和训练,孩子很容易形成良好的习惯,老师应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参考文献:1. 昆山市朝阳幼儿园课题组. 3―6岁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中期成果报告2.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方案[EB/OL]. .3. 吴彬华.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EB/OL]. . 4.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矫正[EB/OL]. /guozhichen163/blog/item. 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江苏教育出版社.
版权所有:江苏省文明单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小班养成教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