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的蝼蚁 格隆的后代还是盛世中的蝼蚁 格隆

基本信息/蝼蚁
  lóu yǐ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文献相关/蝼蚁
文献  夫吞舟之鱼大矣,荡而失水,则为蝼蚁所制。——《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故事  临近
岸边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偶尔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那么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随即拉着老农一起下田了。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水暴涨。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始而渗透,继而喷射,终于冲决长堤,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和田野。
相关成语/蝼蚁
简述  成语词条:
  成语发音: jiǔ niú yī máo
  成语释疑: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成语出处: 汉·
》:“假令仆
,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成语示例: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感事书怀·七古·手莫伸》诗)
  (其中~代表本词条:九牛一毛)成语故事  汉武帝(刘彻)听说
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兴。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  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骑步兵,从居延出发北进一千余里,与单于遭遇展开战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  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
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  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  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夫吞舟之鱼大矣,荡而失水,则为蝼蚁所制。——《韩诗外传》   《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临近黄河岸边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  一天,有个老农偶尔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  老农的儿子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那么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随即拉着老农一起下田了。  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水暴涨。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始而渗透,继而喷射,终于冲决长堤,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和田野。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0次
参与编辑人数:10位
最近更新时间: 18:56:45
贡献光荣榜盛世中永远会有蝼蚁 - 简书
盛世中永远会有蝼蚁
全文约为2500字
建议阅读时间4分钟
1在前几天的“杨改兰砍杀4个子女后自杀”的事件发生以后,我料到有人会对阶级问题进行一番评价,也料到有人会对社会不公发出拷问。但被《盛世中的蝼蚁》这样的文章刷屏,我心里还是很不舒服。全篇除了煽情还是煽情,且既三观不正,看问题也不够深入。我也终于明白了,鸡汤的没落与反鸡汤的兴起几乎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鸡汤里有很大一块是励志,而反鸡汤的对应一块则是证明励了志依然没卵用。前者更像是勤快者的强心剂,后者更像是懒汉的福音。这个世上,懒汉的人数永远会多于勤快者,只是鸡汤刚盛行的时候,懒汉会试着向勤快者转变,但由于成功者注定了只是少数,因此,懒汉还是会回到懒汉状态,而某些勤快者也会因此加入懒汉队伍。抱怨环境总归是好过于抱怨自己。如果说鸡汤是飘落在水塘的雪花,那么反鸡汤则是堆积在屋顶的雪。回到《盛世中的蝼蚁》。如作者所言,我们这个社会中阶级流动越来越困难。社会资源都被精英阶层所垄断,留给杨改兰们的,只剩下贫瘠和这辈子都可能爬不出的穷困泥沼。作者很聪明,用了“可能”,说明他在内心里是明白的,杨改兰们并非注定爬不出穷困,而是某些杨改兰是可以通过努力和机遇摆脱目前的现状的。2在我上高中的时候,镇上有许多的三轮车夫,他们以贩卖脚力为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虽然现在早已被强制取消,但在当时,镇上多得不得了。他们有男有女,收费大都不固定,看人下菜碟,见你是个稚嫩的学生,宁可没客停在路边也要敲你一笔,敲成了就成了,不成便权当偷懒省了脚力。我家隔壁就住着一户以蹬三轮为生的人家,男主人蹬三轮挣来的钱要养活一家四口。那个时候蹬三轮和收废铜烂铁一样,算是个底层里的好行当,有人踏实肯干,买了自己的房子,但隔壁那户终日早出晚也不归却始终贫困。有一天夜里,我急性肠胃炎,因为不想吵醒宿舍的同学,便从学校正门的自动门处翻了出去,当时没多少零用钱,也不舍得坐三轮,就捂着肚子走去医院。行至一段路,见一伙三轮车夫围在路灯下打牌,其中就有隔壁那位。又过了一段时间,听说他们家的生活无以为继,不知道举家搬去了哪里,自此就再也没有见过面。3这个社会的确是不公平,有人出生就能含着金钥匙,有人要为了iphone7去卖肾,而有人,根本不知道iphone是个什么鬼。但这个社会并非不公正,粮食从地里长出直到到达你的嘴里,中间经过了若干个环节,获利最多的肯定不是农民伯伯。虽然你主观上希望这样分配,因为你直观认为农民伯伯是付出最多的一环,但每个环节的需求和贡献并不是以你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它用金钱来体现,因此,它就是公正的。作者非常煽情地说:于杨改兰,生和死已经不是道选择题,而是一件吃饭睡觉一样的必选、单选项。到这种份上,生亦何喜,死亦何哀!这种说法非常的流氓。一个班级里,有第一名就有最后一名,谁也不想成为最后一名,但就是有人会成为那一个,这是个你再不愿意也必须接受的客观事实。杨改兰们,在任何一个时代,在任何一个你认为最好的国家里都真实地存在着,你消失了他们都不会消失。人与人的差异,资源与资源的差异,这是不可消弭的客观事实,一个没有层次的社会是不真实的。国家当然可以把资源都拿出来向他们倾斜,但这除了人为地“劫富济贫”,最终使整个国家变得更贫以外,什么也改变不了。有人可能会提到瑞士等高福利国家,虽然他们那里也有阶级分层,虽然他们也有贫穷,但由于完善的社会保障,他们的穷人至少比杨改兰们要活得滋润。在这里我必须得告诉某些人一些观点,比如贫穷是个相对的概念。你认为自己贫穷,是你跟别人比较以后才得出自己贫穷的观点,所以你贫不贫穷取决于你的比较对象。如果所有人都一样贫穷,你是意识不到自己的贫穷的。如果你比普通人富裕,但在自己的圈子里较为贫穷而你又老在自己的圈子内进行比较的话,你还是会得出自己很贫穷的结论。因此,之所以你认为瑞士的穷人比较滋润,那是你选择了这里的穷人作为比较对象,瑞士的穷人自己可能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不会跟我们比,他们只跟自己国家的人民比,他们也会觉得自己生活得很悲苦,当然你可以认为他们无病呻吟,那些非洲连水都喝不上的孩子们,何尝不认为杨改兰们在无病呻吟?!很多人的视角总是被自己的生活状况所限制,因此总认为不管社会如何不公,至少要保障底层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杨改兰的家庭虽说贫困,不至于是中国最贫困的那部分,我见过比她贫困得多的。她老公好的时候有120元一天的小工收入,你知道这在一个贫困的地方是多大的一笔钱吗?你还要说他们家只剩死亡一个单选项吗?当这个社会所有人都能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时候,这就万事大吉了么?的确没有人为了吃不上饭而自杀,但还会有人为了吃不上肉而自杀。4杨改兰,她杀了自己的四个子女,她是一个恶魔。如果四个孩子是被别人杀的,你们肯定会眼睛冒血,恨不得将杀人者碎尸万段。就因为杀人者是母亲,所以杀人者就不是恶魔了?所以矛头就能指向他处了?作者将杨改兰描绘成一个栩栩如生的受迫害妇女形象,让大女儿穿着新衣服死就是仁慈?真是三观极其地不正。她可以决定自己的生命,何以决定他人的生命?难道你的母亲认为自己没希望,认为你也没希望,就可以不经你的同意剥夺你的生命吗?那么你的生命权到底是谁的?我一点也不认为世上有什么“将来注定悲苦”之类的鬼事情,都还没试过你知道个屁,没准世界大战了这几个孩子在乱世中飞黄腾达了呢。你当然可以列举所有富豪榜排行里的人物都是有超越常人的起点,我一点也不否认,这也是反鸡汤的论点之一,但你是否非要成为那个层次呢?从0开始混到中产难道真的不可能吗?我实实在在地见过一些人,老家穷得一砖一瓦都没有,有的10几岁就在城里的理发店当学徒,吃住都在店里,后来开了自己的店;有的拼了命在工地干活,每天吃白饭连青菜都舍不得加的,后来成了包工头。我相信这四个孩子死前有知觉的话,一定会恨她,狠狠地恨她。5这个世界不是鸡汤里说的只要拼搏就能成功,但也不是反鸡汤里说的穷人拼到死也没用。世界的运行规律里始终有一条规则,那就是概率。不管盛世还是非盛世,这个世界永远会有蝼蚁,你也有可能一辈子成为蝼蚁,但生命的力量就在于不甘心,在于你看清了事实真相之后,是否依然愿意为了那不一定成功的概率去搏一搏。这个社会从未关闭所有的门。(完)
微信公众号“请辩”(qingbian-cll)
微博@蔡垒磊
高智商协会“胜寒”会员什么是盛世——评《盛世中的蝼蚁》
摆事实,讲道理。
一篇《盛世中的蝼蚁》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和微博以及各个社交论坛上传播。一个键盘侠的情怀又一次打动了许多人。文风很好,可惜的是脱离了底层的人民群众——我此时此刻就在国家最基层的农村,没错,我又回到村里了。我想跟大家讲讲盛世之所以是盛世的原因。既然是摆事实,那就先讲几个故事。
有个基层领导干部。像我这么大的时候,通过选拔考试考到了县处级副职领导岗位,某地发改委的副主任,主管物价等等。那时的发改委与现在不同,是个权力很大的实权部门。这个领导是个普通干部家庭子女出身,家庭条件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差,普普通通一般家庭。
照理说凭本事考上领导岗位的干部,多多少少都带有些书生意气,这位领导干部也不例外。新官上任三把火,既然主管一地物价,那就要把物价平稳起来。平稳一地物价何其难也?其中艰辛可想而知,那是要得罪许多人的。不过他不担心这个,硬是凭着过硬的业务素质扛住了。那时的他很年轻,很有前途。直至有一天,电老虎和气老虎寻了当地的一把手,书记去找他,希望能调高电价和天然气价格。他当即回绝:按照国家规定,居民用电用气的价格是有标准的,浮动是有一定空间的,不可能超过这个标准和浮动空间去涨价。其实涨价涨的并不多,书记找他,做个顺水人情也就做了——但是他认死理,拿着国家相关规定、法律来硬扛。最后把这位书记气的当着众人的面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你信不信我撸了你的副县级?
结果当然是没有撸了他的副县级,毕竟在地方,要撸一个副县级领导干部,还是要有个说法的,要不然组织部门就过不去——即便是书记,也不是说撸就能撸掉的。他趁着还没有被撸,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法律,制定了当地相应的制度,以制度的形式电价、气价涨价事宜框定了下来。此举实际上保障了一地群众居民用电、用气的价格,这是个大实事。制度形式框定的事情,就算是书记,也不好再插手了。再后来,这个基层领导干部被调离了发改委副主任的岗位,到了个没啥实权的偏门衙门——在当时,撸不掉级别,但是换岗还是可以做到的。十八大之后,当初破口大骂和电老虎气老虎一个鼻孔出气的这个地方书记已调离当初岗位到了更高级别的岗位上去,然而依旧逃脱不了依纪依法处理的命运。处理这个书记的消息传回当地,当地干部群众都很开心,甚至有人放鞭炮庆祝。
而当时那个副县级的强项令也升职到了正县级,在关键部门领导岗位当领导。我们共产党员是不搞封建迷信的,但是我确实想说: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那个书记被处理就叫历史发展的必然。可是到这个时候,他已经被耽搁了近十年,当初意气风发的书生也变成了被岁月磨砺之后的中年男人——书生的锋芒毕露不见了,可那股子意气依然存在。在当地的群众中,却并没有几个人知道,之所以依然用着比较合理价格电和天然气的原因,是他当初硬扛扛下来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做点儿事儿,不容易。
另外一个干部,现在是个基层的中层干部。出身也很普通,基层教师家庭,他小的时候教师的待遇还没有提起来,所以实际上家境比一般家庭还要差一些。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县市一级的电视台,没日没夜的干活——可是头一年居然因为某个部门工作人员的疏忽,工作岗位虽然入编了,可发工资却没有给他纳入财政。上着班还得自己垫钱生活,这样的日子可想而知。生活窘迫,不得已就用手上的技术赚钱,给人剪婚礼的片子。稍微懂点儿行的都知道,剪片子是个辛苦活。尤其是将一堆拍摄时都是后脑勺屁股蛋镜头晃的一塌糊涂的婚礼视频要剪出高大上的味道,那就更不容易了。
电视台不是机关单位,下班了活干完了接点儿私活儿也没人管。他就靠着剪片子养活自己一家人。我问他那个时候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很无奈的说,什么坚持,根本就是没有办法,不干活就没有收入,没有生活来源。就会这么个手艺,那就得靠手艺吃饭。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就这么坚持着剪片子,时间久了倒剪出了名气。到了第二年,工资的问题总算解决了——可他也早已无需靠工资生活了。
再后来,他被基层宣传部门看上了,选调到基层宣传部门。日夜加班的习惯保留了下来,于是在他和他同志们的努力和推动之下,小地方的外宣搞的越来越好。而他也越来越显得老成。直至有一天忽然听说他住院了。抽空去看他,原来是胃病,问了问管床大夫,再晚几天估计就要穿孔。常年的加班拖垮了他的身体,照理说工资照发之后,虽然不富裕,但是朴素些也算是衣食无忧。而且到了宣传部门之后,他也没有再剪过片子。问他干嘛那么拼?他跟我讲理想,讲信仰,讲久久为功,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其实了解了他的工作履历之后,我起初觉得组织对于他是不公平,这样做事的同志早就该提拔重用了,为啥拖了那么多年没有提拔?心里也有些愤愤不平。直到听说了一件“小事”,忽然间明白了原因。宣传部嘛,尤其是地方宣传部门,如果遇到个不懂宣传的领导,把宣传部门当成对地方领导歌功颂德的工具,那也是倒霉。而他不同,他的镜头永远是对着基层群众,版面永远留给一线干部。有不少领导干部私下找他登稿子软磨硬泡,他是软硬不吃。秉持着我党宣传工作、宣传喉舌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工作方法——当然,没有人敢说他错了,因为他没有错,可是,做正确的事情是要得罪人的。
到现在,他已经是基层的中层干部了,他的爱人在另外一个单位,即将到了预产期了,还在加班,他依然也在加班。他到底为当地群众做了什么事情?光我知道的,大到讨要工程款,小到两口子吵架,只要找到他了,就没有他不管的。我经常跟他开玩笑说他把当地信访局的活干了——没错,如果按照现在的职能划分,有很多工作并不是他分内的工作。可他跟我讲大局意识,跟我讲党员义务,跟我讲群众路线。一样的,在当地,大家可能知道他是个会剪片子的,却很少有人知道,因为他和他的同志们努力,带动了当地很多行业的发展。招商引资、旅游业、服务业、依法行政、作风建设等等各类工作推动都能看见他们的影子。毕竟,多一个游客来吃饭,就可能可以为“蝼蚁们”多赚几块钱,可能就是一个“小蝼蚁”的早餐;多一个投资项目,就意味着更多的就业岗位,就意味着更多“蝼蚁家庭”能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多干掉一个国家的蛀虫,就可以为国家多挽回些损失,就可以为“蝼蚁们”在公共服务上多投入一些;多加几个小时的班,就可以推动各项政策实施的更快一些,多修一些学校、医院等等等等,哪一个不是与“蝼蚁们”息息相关?然而,却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为了当地的努力付出。而那些受到他帮助的群众,因为工作原因,并不了解真正帮助他们的到底是具体的哪个人,只知道有事儿找党委,只要合法合理合情,就管用。
讲了这两个故事,而且并不都是正能量。听完之后其实会让人有一种压抑的感觉,可能性情中人会骂一句“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这叫哪门子盛世?!没错,从表象看起来似乎就是如此现实,生活的经历阅历越丰富,就越会明白什么叫:现实总是在赤裸裸直白白的分分钟教我们做人。
然而,之所以讲这两个干部的故事,是因为这篇被传的风风火火的文章。我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看似文风优美而伤感,好像措辞深入人心直指人性的文章越来越多,而这些文章中,没有任何一个真正对于问题解决有意义的事情,但都夹杂着各种各样的毒药,慢慢让我们中毒——这篇文章也不例外。
到这里,有些人会破口大骂:这俩干部算蝼蚁么?和《盛世中的蝼蚁》这文章说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谁想看这些干部做什么?他们难道不应该如此吗?如果看完了前半截,有这样的想法,那么我想说:这毒,恰恰是因为这种“应该”的想法——因为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破口大骂的人会继续说:你中国共产党承诺的为人民服务,你们就该如此,这是你们的本分!没错,我们是承诺了为人民服务,但是我们没有承诺为罪犯服务,为特权服务,为高高在上的老爷服务——而造成这篇鸡汤毒药里描写的蝼蚁产生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些破口大骂。
空口无凭,举例为证。
为了所谓的“蝼蚁”,第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在选择的过程中,放弃了自己个人利益,和当地当权者顶着干。可有谁知道这个基层领导干部姓甚名谁?除去认识他的人,剩下的几十万享受他带来利益的群众并没有人认识他。第二个中层干部,自己本就是“蝼蚁”中的一份子而已,甚至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但是这并不妨碍他靠双手养活自己,也不妨碍他坚持理想信念,努力为“蝼蚁”们服务——可是谁又知道这个中层干部姓甚名谁?享受他带来利益的群众们又有多少认识他的?而这两个干部,也仅仅是各行各业为“蝼蚁”们服务的人们中的两个及其普遍、及其常见的缩影罢了——因为他们自己本身就是“蝼蚁”罢了,不仅仅是他们,连我这个住村的小破科员也是“蝼蚁”。这个国家的“蝼蚁”,不要太多。
而这篇毒药鸡汤的作者又为“蝼蚁”们做了什么?格隆是什么人?熟悉他的人,应该大多都知道,一个金融贩子罢了,努力为资本服务着,也努力为自己服务着——不曾听说他为“蝼蚁”们做过什么具体的实事。格隆们用资本运作吸食着“蝼蚁”们辛勤劳作的剩余价值,没错“剩余价值”,稍微懂点儿马列的都知道这个词儿的含义吧?无论是否承认,马列是解读“蝼蚁”之所以是“蝼蚁”的最好用的理论。
而格隆们在做什么?他们用资本操控着舆论走向,用资本剥削者努力向社会更高级阶层奋斗的劳动者们——然后再用毒药鸡汤让这些劳动者们、让这些“蝼蚁”们产生幻觉,以为格隆们是好人,甚至不惜煽动“蝼蚁”们的情绪,让“蝼蚁”们误以为这些黑暗、这些苦难、这些不公都是其他的“蝼蚁”们造成的——格隆们不仅仅给“蝼蚁”灌毒药鸡汤,还企图让“蝼蚁们”自相残杀!我说这是老手段了,当初用的最好的那帮人,哪个是穷人?没错,他们都热衷于慈善,不过他们的慈善本质上是什么,我就呵呵一笑就好了;隆格们在为一个弑子的罪犯开脱,在为某些势力打马虎眼,张口制度闭口阶层,却避而不谈当地那一座座辉煌的建筑到底是什么人的!我特别想问一句:每天都在努力服务“蝼蚁”做实事的人,尚且不相信、不感激,真的会感激隆格们么?
社会是有阶层的——而努力打破阶层的人,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给“蝼蚁”灌毒药鸡汤的格隆们,而是那些根本不知道自己会被我写到文章里的这些同样是“蝼蚁”的、各行各业的“蝼蚁们”。
写到这里,还没有说到底什么是盛世,其实,盛世很简单。盛世不是说没有阴暗、绝望、冷漠,隆格们不就挺阴暗、挺绝望、挺冷漠的么?盛世不是说不是说每个人都能有一样的生活,获得一样的资源,因为绝对的按需分配,因为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是大同,不是盛世。盛世是说: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苦难,然而蝼蚁们依然会抱团取暖,依然会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依然会努力改变自己的境况。盛世是说阳光可以照亮阴暗的角落,可以融化冰冷的绝望,可以带给人希望。盛世是指的蝼蚁不必先考虑战火、动荡和基本的生存,而只需要考虑如何努力就可以生活的更好。
最后,我想以一个每个月只有3200块收入“蝼蚁”身份告诉隆格们:此时此刻,我就在农村,就在基层。你们这帮隆格们之所以能写出毒药鸡汤,不是因为你们悲天悯人,收起你们虚伪的怜悯,我们这些蝼蚁不需要,而且早就受够了。我欢迎隆格们和我一样,真正到这个国家的农村来走一走,看一看,做点儿实实在在的事情。作为蝼蚁,我只会继续用自己并不是那么出众的能力去为同样是蝼蚁的人民服务,会努力告诉和我一样的人们什么是他们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的原因,会告诉他们如何改变现状。
我们蝼蚁之间,不会相互厮杀。
就这样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盛世中的蝼蚁 格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