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风俗和节日春节风俗:少数民族的风俗和节日怎么过春节

您的当前位置: > 中国少数民族过春节的习俗
中国少数民族过春节的习俗
壮族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侗族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白族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傈僳族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人,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独龙族  独龙族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鄂伦春族  在东北的鄂伦春族人,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赫哲族  赫哲族的赫哲语&春节&音译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论坛迎新年活动
论坛精彩内容推荐
节日美图欣赏少数民族习俗
来源:</.cn作者:瓷都小编时间:
瓷都网官网 【】
在中国,春节也是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到来的这一年里雨水充足。[2]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折叠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折叠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您还可以使用:强大的 根据 好听的 五行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起名网:.cn)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还喜欢
算命预测内容以娱乐为主,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如果此内容给您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者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MAILTO:.cn(#换成@)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宝宝几月出生好少数民族过年的习俗
  我国有56个民族,许多少数民族过年的也很特别,东北、西南、西北都有不少少数民族,与他们一起过年,你的感觉会更加特别,体会也更多。
  白族:过年放&高升&
  云南的白族,过年时放爆竹称为放&高升&。稀奇的是他们放的才是真正的&爆竹&&&用整支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后整支大竹子&蹦&上天空,绝对够精彩。
  土家族:除夕&问树&
  土家族除夕有&问树&的趣俗。吃过年饭后,小孩子们提着纸灯到寨里做&打公鸡&游戏,而大人们则用纸剪成纸钱贴在果树上。这时男主人拿一把斧头敲着树干问:&今年你结不结果?&躲在树后的人应声回答:&结果。&主人又问:&结的果壮不壮实?&&壮实。&在得到满意答复后,男主人才愉快回家。
  藏族:戴着面具迎新年
  藏族人民过年,是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藏历和汉族农历相近。藏历年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来临的。除夕那天,藏族人民会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戴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男孩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大年初一,女孩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傣族:越湿越快乐
  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历大约是农历清明节以后的第7天。泼水活动是傣族人民过年的最高潮,也是傣历年中最精彩的场面。泼水有文泼水和武泼水之分。文泼水是对长者,舀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水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头迎脸地泼。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感到高兴。
  壮族:一年要过两回&年&
  壮族除过春节外,还在正月三十日再过一个&晚年&,两个节日同样隆重。节日的当天早晨,天色将明,妇女们奔向河畔、井台取新水,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够吉祥如意。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文章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由国家...
中国古代有一种性教育工具是压箱底。它是一种瓷器,有的比拳头还小一些,外形多为水果...中国哪些少数民族不过传统春节?最早是听寝室新疆和云南同学说,他们当地的少数民族不太有过春节的习惯,不知道还有什么地区也是这样的?他们没有春节的话,有没有一些自己的节日,跟春节类似是庆祝新年的?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吗?1、穆斯林:肉孜节在新疆世代居住的民族有13个,分别是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在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过 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也就是汉族人说的年。(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剩下的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蒙古族过农历春节。俄罗斯族好像是过东正教的节日,俄罗斯族都信仰东正教。在新疆,说一说穆斯林的节日吧。他们的确不过我们传统的春节,几个体现:不贴春联(在新疆地区,这也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不进门就能区别穆斯林还是非穆斯林的标志)。几乎不放假(新疆的好处就是过春节少数民族值班,少数民族过节汉族值班)。不过,有的受到汉族群众的影响,会少发一些红包,但红包数量、金额少于他们的传统节日。我经常会吐槽我的几个回族朋友凑热闹……部分少数民族也会吃年夜饭、放鞭炮,但总体来说还是很少。回归正题,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有三个:伊斯兰历10月1日:肉孜节(开斋节);伊斯兰历12月10日:古尔邦节(宰牲节);伊斯兰历3月12日:圣纪(圣忌)。在新疆这么多年,最后一个节日从来没有见过少数民族同学过过,我也是查了才知道……在新疆,肉孜节放假一天(调休共三天),古尔邦节放假三天(调休可达七天),学生时代在新疆还是很爽的,下半年也会经常放假。有传统说法,肉孜节是回族的大年,维吾尔族的小年,古尔邦节则是回族的小年,维吾尔族的大年(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如何看待不是很了解)。伊斯兰历9月是斋月,学生是不允许封斋的,这时候学校老师会格外注意,经常上课问少数民族同学有没有吃东西,或者要他们吃糖。两个节日的当天早晨,男人们是要去清真寺的,女人不可以去(问过回族朋友有关习俗,女人除了不可以去清真寺以外,墓地也是不能去的,不知道这个习俗近年来有没有变化,其他民族又是怎样,欢迎补充)。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自然是要宰羊的……过节前偶尔会看到楼下草坪的树上拴着一只小羊羔,真正的待宰的羔羊- - 心疼。不过大多数人家还是会买已经宰好的羊。两个节日都有各种各样的好吃的,比如馓子、大盘鸡、烤全羊、手抓羊肉等等等等。说来遗憾,每次他们过节只是口头祝福一下,从来没去少数民族同学家里拜过年,也没能吃到那么多好吃的(这是重点),但是每次少数民族同学过完节都会请我们吃饭……因为长辈会给钱!二、藏族:藏历新年藏历春节初一,对的我们初一你们初二,有些盆友就问了,啥是藏历啊?这就是藏历!2016年最新版本,由西藏藏医学院研制,西藏藏学出版社发行,和农历一样里面基本是有关婚丧嫁娶是否适宜的内容,但是它跟农历日子不一样,有差别的,像今年我们春节是只相隔一天的,去年相隔半个月之久。这本小红书的作用就是提醒我们今天该戒肉啦,今天要过节啦,还有几天就过年啦,今天适合结婚啊,今天不适合搬家啊,等等等等……我们过年,我单指西藏地区啊,我们要摆设一系列只有春节才能用的物件。来,看图说话。上面那些东西都是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摆的,十五之后就可以拆下来。3、彝族:彝族年川南滇北的彝族就不过传统春节,起码没那么重视,他们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彝族年,不过这个时代春节的味道渐渐淡了,少数民族的特色传统节日似乎也在渐渐消退。凉山彝族新年是彝族民间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人团聚走亲访友的时机。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旬举行,具体时间由当地通晓天文历法而德高望众的德古推算决定,除猪、龙、牛、鸡、蛇日不宜定为年节外,其余日子均可。如果过年之时有人去世,以后也应避免择定此日。新年一般庆祝三天
第一天是“库什”,这天天还未亮各家各户就起来,男的在家清扫祖宗灵位,洗涮敬奉祖灵的餐具,磨刀,宰杀过年鸡,妇女们争相汲水,做荞饼。荞饼和鸡肉煮熟后,用木碗装好鸡头和两块腿肉、三个荞饼再敬祖灵。杀猪,猪杀死后,男主人便拿出烟和酒招待前来帮忙的人,女人和小孩就开始用蕨草烧烤褪毛。男人们到其他人家帮忙杀猪。第二天孩子们到郊外野炊 彝语叫“窝系拉古格”的祝平安的活动,然后尽情的游玩。第二、三天每天早晚都要敬奉祖灵,女人在家里做冻肉、装香肠,男的外出串门拜年,唱过年欢歌。年歌辞意大体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唱如何热情迎接祖宗灵魂来到人间欢聚,二是颂主人家艰辛准备年货,三是说过年欢歌歌词的来源,四是祝祖灵保佑子孙清静平安人财两旺。他们唱到谁家,谁家便热情款待,极尽欢乐之情。第三天的清晨公鸡叫头遍时 家家户户都起来送祖灵,彝语称为“阿普格只”,意为回来过年的祖宗灵魂,又要回到阴间去了。因此重新准备新鲜的菜饭让祖灵吃饱喝足后 ,快快乐乐地返回。敬完祖灵片刻后撤席,收拾好放在祖灵神位下的肉食。从第四天起,已出嫁的姑娘们,穿上簇新的民族盛装,背着酒、肉、熟鸡蛋、香 肠、炒面等礼品,同丈夫、子女一起专程回娘家看望父母,走亲访友,直到此后五六天,彝家的年节才算过完。4、蒙古族:查干萨蒙古族以前其实是有自己的“春节”的。相传在古代,蒙古族在“水草丰美、牛奶香纯的秋季过新年”,他们将八月二十八日定为年终。蒙古族将新年的第一个月命名为“白月”/“奶酪月”,因此蒙古族的新年被叫做“查干萨”(Tsagaan Sar),“查干”即是蒙语“白”的音译。在元代受到汉族的影响,忽必烈才将蒙古族的新年从秋季改在了农历的正月。现在国内的蒙古族在农历新年这一天庆祝他们的“查干萨”,而外蒙的“查干萨”则在藏历新年这一天。蒙古族朋友们庆祝“查干萨”的形式主要有:穿着民族盛装、走访亲属和长辈问候祝福、吃羊尾和奶制品、包蒙古包子,还要喝马奶酒。最有特色的是家里要用糕点堆一个小山,象征佛教里的须弥山。蒙古族的朋友们在“查干萨”这天的一大早还要去登高,迎接新一年的曙光。
相关文章:【后三篇】
【后二篇】
【后一篇】
【前一篇】
【前二篇】
【前三篇】
腊月二十七习俗图解:宰鸡、赶大集、办年货、洗福禄①民谚说“二十七,宰公鸡”,“…春节腊月二十八习俗图解:发面蒸馒头贴春联窗花腊月二十八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 …农历大年初一民俗: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 …大年初二习俗图解:回娘家拍全家福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和夫婿同行,俗称…
[][][][][][][][][][]少数民族怎样过春节
白族 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希望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他们节日里不可缺少的活动。&&白族
布依族 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布依族
朝鲜族 除夕全家通宵守岁,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着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朝鲜族朝鲜族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达斡尔族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高山族
赫哲族 赫哲族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赫哲族&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在一起守岁的习俗。 拉祜族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要捏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饺子满族食品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称为“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阖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蒙古族蒙古族
畲族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瓠《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糍粑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头、野猪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头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土家族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等地区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佤族
藏族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藏历古时曾以麦熟为岁首或麦收为岁首,新年是在夏秋季。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就没有过年的心思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传说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就会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则要降下灾害和瘟疫。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祭祀山神和水神。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还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藏族藏族藏族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整鸡。粽子是壮族较高贵的食品,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大的一两斤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不能在三十晚上吃,而是在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时吃。春节期间还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等文体活动。&壮族壮族
互动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浏览次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