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重生之开国红星大将大将曾三辞元帅军衔

本站总访问量:289014 次
本站信息总量:505 条
开国将帅名录【四】
类别/转载 & 标签/军事 & 简历 & 趣闻 & & 发稿/张浩玉 & &
(一)开过元帅和开国大将简历
朱德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一个佃农家庭。原名朱珍,字玉阶。一九○九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一九一三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一九二二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五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一九二七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军长。一九二八年一月,同陈毅等发动领导湘南起义,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第三、第七、第四师,同陈毅率部到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任军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兼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日在北京病逝。
彭徳怀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1922年改名彭德怀。一九一六年入湘军。一九二二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在湘军任营长、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二八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与藤代远、黄功略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兼十三师师长。5月到达井冈山,与毛主席、朱德领导的第四军会合。1930年6月,红三军团总指挥及军团前委书记;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4年1月补选为中共六届候补中央委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9月,一、三军团合编为陕甘支队,任陕甘支队司令员。10月与政委毛泽东率部到达陕北。毛主席写诗赞扬他:“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11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一方面军司令员;1936年1月,补选中央政治局委员。2月任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5月任西征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迎接二、四方面军会师。10月底,任红军前敌总指挥。
&&&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央军委委员,八路军副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副总司令员);1940年发动了“百团大战”。1942年8月,代理中共北方局书记。1943年9月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6月,当选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并被任命为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1947年3月,挫败了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指挥2万余人战胜了国民党20余万人,扭转了西北战局。日,收复延安。1949年,领导解放西北五省,任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1950年10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跨过鸭绿江,指挥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签订停战协定。1954年9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日在北京逝世!
&&& 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彭德怀自述》。&&
林彪(年)原名林育蓉,字春阳。湖北省黄冈县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师长,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参与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总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副主席。日,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遇难。
刘伯承(),四川省开县人。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长。后留学苏联。1930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贺龙()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省桑植县人。一九一四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曾任县讨袁护国民军总指挥,湘西护国军营长,靖国军团长,四川警备旅施用工,混成旅旅长,建国川军师长。一九二六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一师师长,第二十军军长。一九二七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书记,红二军团总指挥兼红二军军长,红三军军长,红二、六军团总指挥兼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和湘鄂川黔军区司令员,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师长,冀中军政委员会书记,晋西北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兼晋绥野战国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书记,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陈毅()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湘南起义。土革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表、师长,红四军军委书记、军政治部主任,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罗荣桓(),湖南省衡山(今衡东)县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特务连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营党代表;第二纵队党代表;红四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红军大学一科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书记;一一五师代师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徐向前()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省五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在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任教导营教官、参谋、团副。一九二七年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州起义中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第十团党代且、师参谋长、师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师副师长,红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右路军总指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聂荣臻()四川省江津县人。一九一九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四年赴苏联学习。一九二五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一九二七年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同年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叶剑英()原名宜伟,字沧白,广东梅县雁洋堡人。历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瑞金卫戍司令;闽赣军区及福建军区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第一方面军参谋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北平市市长;华南军区司令员;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训练总监部代部长等职。
军事科学院院长兼政委;高等军事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国防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病逝。&&
★★★★ 大将 10 人★★★★
粟裕(),湖南省会同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六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教导师政治委员,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陈赓(),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赴苏联学习,次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部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奖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徐海东()湖北省黄陂县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三十四团任代理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和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黄陂县区农民自卫军队长,中共黄陂县委军事部部长兼区委书记、县赤卫军大队长,独立营营长兼党代表,黄陂县补充第六师师长,鄂东警卫二团团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八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团长,红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第二十七师师长,红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师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军长,红二十八军军长,中共鄂豫陕省委委员、代书记,红十五军团军团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中共中央原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
罗瑞卿()四川省南充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一九二八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大队大队长,红四军第五十九团参谋长、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野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湖南省长沙市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六年入黄埔军校学习。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见习排长,同年在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任排长、代理连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参谋长,第十七师政治委员、师长,红三军第八师二十二团团长、八师师长,红三军第二十五团团长。一九三二年赴苏联,先后入国际列宁主义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一九三七年回国。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区司令员,中央情报部一室主任,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一二○师独立第二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军长,第二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肖劲光()湖南省长沙人。一九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一年赴苏联学习。一九二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四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六师党工表。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二七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一九三○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政治委员,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红十一军政治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兼红七军团政治委员,红三军团参谋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二十九军军长,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阳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被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黄克诚(),湖南省永兴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教官。参加了北代战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游击队党代表,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党代表、团长,第二路游击队司令,红三军第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代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二纵队、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三师师长、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代理书记,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委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纪委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书记。
&谭政()原名谭世铭。湖南省湘乡县人。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三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王树生()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一九二七年参与领导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分队长、大队党代表,鄂豫游击区总预备队总指挥,红一军第一师支队长、团长,红四军第十一师副师长兼三十三团团长,第十一师师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师长、军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红三十一军军长,西路军副指挥,红九军军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兼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兼人民武装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嵩岳军区副司令员,鄂西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械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二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老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
张云逸()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广东省文昌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战争。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曾任国防革命军旅长、师参谋长。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广州、香港做党的秘密工作。一九二九年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司令部作占部部长,中央纵队先遣队司令员,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局第二书记,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局第二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
(二)附:开国将帅轶闻&&
▲授衔范围只限于当时仍在军内担任职务的同志,大批在战争年代的优秀指挥员在建国后担任了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职务,不再担任军内职务,所以没有授予军衔。
▲根据大家提议,决定授予毛主席“大元帅”军衔,毛主席拒绝接受,所以大元帅空缺。
▲最年长的元帅:朱德,授衔时岁。
▲最年轻的元帅:林彪,授衔时岁。
▲最长寿的元帅:刘伯承,,岁
▲最年长的大将:张云逸,授衔时岁。
▲最年轻的大将:许光达,授衔时岁。
▲最年长的上将:陶峙岳,授衔时岁,与大将张云逸同庚。
▲最年轻的上将:肖华,授衔时岁。
▲最年轻的中将:皮定均,授衔时岁。较年轻的:中将张池明,岁。
▲最年轻的少将:徐斌,授衔时岁。
▲最早逝世、寿命最短的元帅:罗荣桓,年月日逝世,终年岁。
▲最早辞世、寿命最短的大将:陈赓,年月日逝世,终年岁。
▲最后一位辞世的元帅:聂荣臻,年月日逝世,终年岁。
▲最后一位辞世,寿命最长的大将:肖劲光,年月日逝世,终年岁。
▲寿命最短,最早逝世的将军:中将覃健,年月日逝世。终年岁。
▲第一位仙逝的少将:资丰,年授衔当年逝世,终年岁。
▲第一对将军夫妇:上将甘泗淇,少将李贞。
▲没经过火线交锋的神秘将军:上将李克农(隐秘战线)。
▲没经过火线交锋的军医将军:中将傅连璋(医院院长)。
▲闻名全国的“军中三杨”:上将杨勇、上将杨得志、上将杨成武。
▲年授衔的将军中有原国民党军起义的将领名。
▲才子将军:上将肖华,作《长征组歌》。
▲儒将:上将肖克,战争年代作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获矛盾文学奖。
▲开国华侨将军位:元帅叶剑英【马来西亚归侨】,上将叶飞【菲律宾归侨】,少将曾生【澳大利亚归侨】,少将唐泽【苏联归侨】,少将叶宗盛【印尼归侨】;其中海南位:中将庄田、卢胜,少将符确坚、吴克之、陈青山。
▲第一位组建日俘反战同盟的将军:上将宋任穷,年。
▲红军模范县:江西兴国,参加红军万多人,烈士人,孕育将军多位。
▲二野位上将中最年轻的上将:陈锡联,授衔时岁。
▲唯一一位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洪学智,,
▲独臂将军:上将贺炳炎,年断臂;中将余秋里,年断臂。少将陈波,抗日战争时期断臂;少将廖政国,年断臂。
▲同名将军:、两个少将李元,一为江西吉安,一为湖南平江;、两个少将李道之,一为江西吉水,一为山东牟平;、两个少将张英,一为广西灵川,一为辽宁盖平;、两个少将罗斌:一为福建武平,一为江西永新。
▲豁嘴将军:少将马辉,年负伤,著有《驰骋华北》一书。
▲闻名全国的“三陈将军”:大将陈赓,上将陈再道,上将陈锡联。
▲因超名额降衔的将军:卢仁灿,年(岁),虽然资深但年轻,毛主席说:“中将定的多了,年轻同志以后还有机会。”遂由中将移为少将。
▲毛主席亲批晋衔的将军:中将皮定均,年,初被定为少将,毛主席看后亲批:“皮有功,少晋中”,遂由少将晋为中将。
▲由毛主席改名字的将军:上将许世友。原名“许仕有”,毛主席说:“‘仕’字官气太重,‘有’字财气太重,是否将‘仕’改‘世’,将‘有’改‘友’?”,听了毛主席的话,便改名为“许世友”了。
▲诞生将军最多的部队:军。
▲被彭总称为“万岁”的部队:军,抗美援朝三原里、龙原里一仗,使军威震敌胆,彭德怀激动不已,发电祝贺称“军万岁”,以后遂被百姓称为“万岁军”。当时军长为中将梁兴初。
▲被誉为“浑身是胆,身经百战”的将军:上将许世友。以敢死队队长出名,一生次参加敢死队,次负伤,通晓十八般武艺,终身不离大刀。
▲担任过最高职务的少将:李德生,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中央政治局常委;刘华清,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年晋升为上将。
▲解放战争首占南京“总统府”的将军:少将方明胜,【军师师长,该师团首占“总统府”】。
▲电影《南征北战》中团长的原型,少将毛会义,(华野师团团长)。
▲被毛主席称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少将邓岳,(志愿军师师长)。
▲成为当时各大报纸头条新闻“将军当农民”的将军:少将甘祖昌,年回乡务农。
▲举世无双的将军兼戏剧家的将军:少将陈其通,创作话剧《柯山红日》、《万水千山》等。
▲死里逃生,开过追悼会后又生还的将军:少将钟国楚,(年)
▲唯一的外籍将军:少将洪水,越南人,年毛主席、周总理亲自送行其回国,胡志明亲到河内火车站迎接。
▲将军之乡:湖南平江长寿镇,烈士多位,授衔将军位。
▲孔子后裔将军:第代,中将孔庆德,黄埔军校一期。
▲跛子将军:中将刘志坚,年负伤。
▲单腿将军:钟赤兵,(年,岁负伤);少将张和,年失右腿。
▲集诗人、学者、书法于一身的将军:中将郭化若。
▲解放战争第一位横渡长江的将军:中将聂凤智,军军长,(年月日)
▲毛主席一生中为将军送的最后一个花圈:中将皮定均,(年)
▲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的将军:少将苏克之,军师师长。
▲第一位女将军:少将李贞。
▲第位将军:李健,“年月日,中央军委批准李健同志年晋升的少将军衔予以承认。”
▲学位最高的将军:博士将军,少将殷希朋,年留学日本,东京庆应大学病理学博士,年参加八路军。
▲独脚作家将军:少将谢良,(年负伤)著有小说《狱中怒火》、《边城女囚》、《铁流后卫》、《五颗红心》、《独脚将军传奇》等部小说。作家协会会员。
▲斯诺《西行漫记》封面上的将军:少将谢立全,年月,斯诺摄影,名《抗战之声》。
▲矮子将军:少将雷永通,人称“兴国矮子”,毛主席见面亦直呼“兴国矮子”。
▲解放战争第一位起义的国民党海军军官:少将邓兆祥,“重庆号”巡洋舰舰长,(中国现代史上唯一的巡洋舰)。年起义,随后,邓曾担任过舰长的“长治号”也宣布起义。
▲亲属将军:罗荣桓元帅是大将陈赓的妹夫;少将孔飞是上将乌兰夫的妹夫。
▲兄弟将军:大将王树声是上将王宏坤的堂兄,中将范朝利和少将范朝福是亲兄弟,有“同门两将军”之美称。 连襟将军:大将陈赓和上将陈锡联。
▲非正常去世的将军:中将皮定均。年月日时分,时任福州军区司令员,乘直升飞机视察海陆空三军联合演习,因直升机失事不幸殉职。美国之音等媒体造谣:“共军前线三军最高司令官皮定均被定时炸弹炸死身亡”、“共军前线司令官皮定均被暗杀”等。毛主席为他送了一生中最后一个悼念花圈。
▲产生元帅最多的省份:四川,位;其次为湖南:。
▲产生大将最多的省份:湖南,位;其次为湖北,位。
▲产生大将最多的县:湖南湘乡,位,长沙,位。
▲产生上将最多的省份:湖南位,其次为湖北位。
▲产生上将最多的县:湖北红安位,其次湖南浏阳位。
▲产生中将最多的省份:湖南位,其次江西位。
▲产生中将最多的县:江西吉安位,其次湖南平江、湖北红安各位。
▲产生少将最多的省份:江西位,其次湖北位,湖南位,安徽位。
▲产生少将最多的县:安徽金寨、江西兴国各位,其次湖北红安位,湖南平江位,江西永新位,
▲将帅合计最多的省:江西位,湖北位,湖南位,安徽位。
▲将帅合计最多的县:湖北红安位,安徽金寨位,江西兴国位,湖南平江位江西吉安位,江西永新位。
网友评论:
guolizhen&&&
这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
站长维护入口
事务门户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位皇帝任用大将狄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