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当前位置:
促进我市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发布日期: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余姚市文广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可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核心,旅游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两者关系密切,相互渗透。余姚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种类丰富的文献名邦。在当前旅游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必须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依势借力,科学谋划,持之以恒,我市旅游业才能在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余姚旅游必须走文化旅游融合之路
  (一)文化旅游融合有利于扩大余姚文化影响。与诸多产业一样,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显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表现为文化产业需求少、市场小、发展前景淡薄、管理机制上的政出多门、权力交叉,而且表现在由于投融资机制导致资金短缺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丰富的民俗文化、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面临传承及保护危机,而要解决这些危机,则需借助旅游产业。让文化以旅游的形式加以表现,不仅可以解决文化传承中的问题,而且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资金、市场和目标客户群体。在两大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以及发展前景、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等问题都将得到有效解决。如梁弄镇的梁弄大糕制作工艺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年前全镇不过也就五六家大糕店,在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之后,至今当地已发展到四十多家,且货源还常常供不应求。由此可见,借助旅游来丰富文化、挖掘文化、保护文化、扬弃文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这种融合对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失为一种契机。
  (二)文旅融合有利于丰富余姚旅游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正在由传统的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再满足于游山玩水、观光赏景,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体验和感悟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需求,希望&游有所思、游有所悟&。同时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不够、水平不高、旅游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等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借助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可以说,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旅游品位,而且有助于旅游品牌的树立,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更是一种趋势。如四明山省级地质公园从自然风光资源看,在整个浙东地区不能算特别显眼,但由于其在地质展馆、4D影院、游步道设计、景点设置上都融入丰富的地质文化,使得整个游程显得趣味横生,成为了宁波地区的知名优质景区。因此,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仅是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需的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召唤与必然选择。
  (三)文化旅游融合有利于余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产业融合的现实条件是产业关联、产业互补的存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关联性、互补性强。从共有属性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者都是既有文化属性又有经济属性的综合性产业,都具有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的重要作用。从共有特征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都具有地域性、消遣性、经济性、传承性、创造性等共同特征。从互动机制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旅游是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文化消费是旅游消费的重要内容。旅游产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余姚文化中,充满了乡贤文化、宗祠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各种文明成果,其中既有孝、礼等传统文明的传承,又有奋发图强、励志创新等时代的文明要求,这些文化产物都有着极大的市场开发潜力。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增强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促进旅游大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大繁荣。
  二、如何把余姚文化注入到旅游中去
  (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本来是一个部门,后来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和精细化,旅游部门从文化部门中独立出来了。这两年,由于文化部门往往侧重对文化景点的保护和隔离,旅游部门往往侧重的是对文化景点的市场化开发,部门间的观念常常发生冲突。为此全国很多地区已经把两个部门进行合并,对体制机制的调整将大大减少部门间的内耗,使得文化旅游的开发更注重大局观和统筹性。余姚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完成了文化旅游部门间的合并,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挑战是因为产业融合和部门融合都将有个过渡期,必然有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新的开始是由于融合之后必然形成更大的合力,必将开启文化旅游开发的新篇章。
  (二)把握特色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要培育新型业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目前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文化旅游的消费需求也在飞速变革。如前几年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早已落后于游客的消费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深度体验互动式的休闲游、家庭游、自驾游等等。民众对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业态。如休闲游的增加导致游客在四明山的过夜人数大幅提升,有特色的民宿接待设施供不应求。政府应该及时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山区群众加大民宿设施的建设。二要引导产业集聚,形成规模化优势。余姚的文化旅游资源都以零散分布为特点,需要加以整合。如在市中心可建设乡贤观光商贸区,在四明山可建设民宿休闲集聚区,在姚西北可建设民俗体验互动区等等。三要打造特色品牌,增强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力。要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建设宗旨,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服务档次。如随着对健康生活要求的提高,余姚地区的古道健身游也颇受民众欢迎。如何提升古道建设的品位,健全相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制度便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下一步,政府要创新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建设后续资金的支撑体系;要创新文化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优惠政策,文化旅游项目可比照工业项目的优惠政策,逐步提高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三)强化规划引领,坚持保护开发并重。景区之美在于其自然淳朴性,景区的灵魂在于它蕴含着一种文化内涵。规划的短视化和打造的简单化,不但会使景区原有生态文化被破坏,还会导致景区的文化被扭曲、庸俗化,不仅浪费资源,还让景区失去了灵气。为此,在规划时应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注重质量,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在实施过程中,明确哪些属于保护,哪些属于重点开发,哪些属于暂缓开发,从根本上把握好&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问题,避免景区生态破坏。如余姚的谏议坊、瓜瓞亭(城南老城门)等文化遗迹应该侧重保护,不至于在破败中受到损失,然后再考虑或迁徙或整合,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又如余姚的四明山区域是旅游的重点开发区块,其中的林业和水资源是却是重点保护对象,把握两者的平衡是其关键。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如何“水乳交融”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文化名人访当前位置:
我省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纪略(一)
来源:青海日报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立足历史文化资源,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施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积极推进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常态下,我省又进一步提出按照“全域景区化”发展思路,树立融合发展、生态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将文化元素植入旅游各个环节,讲好青海故事,彰显青海旅游的独特魅力,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互动发展。近期,本报派出记者深入基层,以深度聚焦、权威访谈、精彩故事等形式,多角度采写了一组反映青海文化与旅游融合、旅游与其他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报道。今日起陆续推出这组报道,多层次展示美丽青海融合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聚焦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敬请关注。&
大美青海,集大为美,众美为大,有大江大河大山大川大草原大湖泊,集多元景观、多元文化、多元历史和多元宗教。把丰富而又多元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业发展的“金字招牌”,是青海多年来加快发展的自觉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树立“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的融合发展理念,立足历史文化资源,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强化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撑,突出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使得全省各种新兴的文化旅游形态日渐崛起,文化和旅游呈现出多层面、多领域的相互融合态势。&  
  要素融合&
  ——文化元素不断被植入旅游各个环节,在融合中青海故事更加生动鲜活&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大美青海,其内核不仅是自然风光之美,更重要的是博大而多元的文化之美,尤其是青海各民族共同创造并代代传承、享用的民俗文化更显厚重与亘古。&
在漫长的传承和沉淀中,我省已形成了以格萨尔、热贡艺术、花儿、纳顿等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文化,也有以柳湾彩陶、喇家遗址为代表的历史符号。&
在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省委、省政府精心策划和部署,以项目为支撑,实施了塔尔寺藏文化创意园、城南文化产业聚居区项目、贵德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基地、互助土族纳顿文化旅游项目等,一批批集特色建筑、文化、体育、旅游、影视、艺术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携带文化元素植入旅游各个环节,不断彰显青海旅游的独特魅力。&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总投资4620万元的土族纳顿文化旅游项目,打破了游客对互助土族自治县固有的印象,让游客在领略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静谧的小城风情的同时,也对土族特色文化和历史渊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美丽的金银滩草原,王洛宾那首经典的情歌还在传唱。如今,伴随着达玉部落文化旅游项目实施,在这里,五湖四海的游客不仅能听情歌,还能体验当地的民族体育运动、感受环湖骑行,入住户外拓展训练基地。&
还有,全面推进非遗、书籍、演艺等各类文化元素进景区,对具有本土特色的热贡文化、宗教文化、格萨尔文化、昆仑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在景区进行演绎和展示。目前,我省大部分旅游景区都实现了非遗、书籍、演艺“三进入”。&
如今,浓郁的格萨尔文化,让三江源头的山山水水都承载着传说;德令哈海子诗歌馆中,一首诗描绘了一座城;日月山上,看着文成公主远去的背影,游客在感喟历史……&
唯有文化的力量,才能在旅游者心中镌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在这样融合中,历史不再遥远,文化变得亲近,旅游有了灵魂。&
流连山水,品味文化,游人的脚步自然放缓,文化与旅游交融,大美青海正绽放美丽光彩。&
  业态融合&
  ——稳健的改革措施和创意思维推动,在融合中青海文旅产业加快转型
在大美青海知名度和吸引力明显提升以及生态美优势日益显现的今天,如何让青海多元景观和青海多元的文化、历史和宗教进一步融合,让大美青海绽放出更耀眼的美丽光彩,是青海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更大的突破,稳健的改革措施和创意思维必不可少。&
今年以来,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青海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深入实施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推进融合发展,力促全省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提质升级。&
针对我省文化挖掘、品牌打造深度不够,市场主体少且不强,民族文化特色商品缺乏等现状,加大文化传承和创意创新,不断推动观光游向体验休闲游转变,推动“等游客”向“引游客”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以藏文化艺术特色创意产业示范基地为代表,着力推动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传承并实现产业化发展,从而使技艺得到了传承,文化成为了产品,创意成为了农牧民致富的第一生产力。&
投资3.5亿元实施的塔尔寺藏文化创意产业园,是融旅游、休闲、会展等产业的综合性创意产业园,集民族文化展示、学术研究、艺术创造以及民间工艺品制作和交易为一体,丰富了西宁旅游的层次,满足了游客的不同需求。&
总投资2亿元实施的西宁城南文化产业聚集区项目,打造集文艺、动漫、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推动旅游业与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
互助彩虹部落土族园文化旅游二期项目,集中推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婚礼、土族轮子秋、土族盘绣、土族花儿、土族服饰、土族“於菟”、“梆梆会”、酩馏酒等展演,促进旅游业由“门票经济”向“吃住行游购娱”发力,向“商学养闲情奇”拓展……&
相融生辉,相融而进。&
文化和旅游业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产业,在不断创新融合、超越自我中,大美青海正愈发美丽迷人。
  区域融合&
  ——以核心景区引领全域发展,在融合中未来青海将形成大区域、大旅游、大合作、大市场发展模式&
青海是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产业大省。&
目前,在全省上下不遗余力的推介宣传下,大美青海广为人知,但青海广袤的大地上仍有不少“藏在深闺”的原生态景色,仍有少有人知的文化名胜。因此,只有用市场的手段来进行整合配置和融合发展,以核心景区引领全域发展,才会使资源价值发挥更大的效益。&
资源是凝固的,唯有扬弃文化资源,充实旅游内涵,才能实现文化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而就青海地大物博的省情而言,以核心景区引领全域发展,既能让大美青海有丰盈充实的全域化、风景式展示,更能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成为朝阳产业,实现利民富民。&
在融合中,在实践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彩虹部落土族园、藏羌文化产业走廊尖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集民族文化、风俗体验、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创意体验项目,逐渐成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名片。&
在展望中,全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给青海文化旅游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优化旅游布局,多元融合,着力打造“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形成以旅游目的地为目的,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的旅游布局。&
纵观这样的布局,每条线路文化与旅游水乳交融构成了一个个核心景区,每个区域都独具特色,而每个区域都将有一个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代表性产业园或者项目。&
整合资源,加强互补,形成特色,在这样的“大景区”谋划和建设中,相信,未来青海将形成大区域、大旅游、大合作、大市场发展模式。&
我们深知,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是青海旅游的文化宝藏。青海的旅游产业因文化而兴起,青海的文化产业借旅游而发展,随着青海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必将在推动青海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中谱写多彩的篇章。
(责任编辑:王彦)
国家旅游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产业融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