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香港老电影,潼关关中客栈老板娘里发生的事,老板娘和各方势力周旋,服装像北方

新时期以来长篇历史小说中的民族主义叙事(2008级研究生于勇成毕业论文,导师王侃教授)
新时期以来长篇历史小说中的民族主义叙事(2008级研究生于勇成毕业论文,导师王侃教授)
来源:于勇成&
作者:于勇成
&&&&&&&&研究类型 &&基础研究&&&&&
题& 目:&&& 新时期以来长篇历史小说 &&&&
&&&&&&&&&&&&&&&&&&&&中的民族主义叙事&&&&&&&&
学& 科&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年&&&&& 级:& 08级& &&&&&学&&& 号: &&&&&&&&&
研& 究& 生:& 于勇成&& &&&指导教师:&&& 王侃& &&&&&&&&
中图分类号: I206.7 &&论文提交时间: 2011年 3月 11& 日
新时期以来长篇历史小说中的民族主义叙事
THE NATIONALISM NARRATIVE IN MEW ERA&S
HISTORICAL NOVELS
&&&&&&&&&&&&&& &&&&&&
作者:于勇成
&&&&&&&&&&&&& Author:Yu Yongcheng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中国现当代文学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浙江师范大学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指导老师:王侃
Director:Wang Kan
二零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
March 312011
新时期以来长篇历史小说中的民族主义叙事
本文主要从各历史小说作家的民族情怀和民族责任感的角度介入新时期以来的长篇历史小说创作。这里的&叙事&,并非单纯的修辞学意义,而指的是一种话语实践。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一开始就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绑定在了一起。文学作为能有力地召唤起民族国家想象的独特载体,被强力而又自觉地加入到了这一进程当中。其中,民族主义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民族国家&的提法并非中国土生土长,&民族&、&民族主义&等概念都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成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而英国民族学家安东尼&史密斯则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运动,目的在于为一个社会群体谋取和维持自治及个性,他们中的某些成员期望民族主义能够形成一个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民族。&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处境中,会出现不同的变种,定义要取决与具体的语境。关键是如何看待这些概念的中国化。准确地讲,不能将所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本都称为&民族寓言&,理论不能涵盖所有的具体现象。我们只是将这一提法,作为一个介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角度,一个视点,一种努力,一种看到不同文学风景的尝试。
论文主要分为导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导言主要就是介绍了文学作为民族寓言的历史和现状,主体部分分三章。第一章为新时期以来民族主义与长篇历史小说的结合,论者认为主要有&长篇历史小说自身的民族主义诉求&,主流意识形态的召唤,历史小说作家的民族情怀这三个原因。第二章写的是民族认同建构及其途径,分为民族内部的自我认同建构和&民族之敌&对民族认同的反向建构。民族内部的自我认同建构又分为共同的祖先及文化血脉、民族英雄与昔日的荣光、祖土和风景对民族认同的建构。第三章讲的是历史小说作为为民族现代化之旅正名的一种叙事实践,分三节,分别是:国民性批判与现代化的&立人&基础、乱世的悲情钩沉及对现代化的呼吁、历代改革与现代化话语的对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共同的梦想的所在。从本质上说,凝聚民族认同,是为了共同致力于民族现代化的建设。为现代化正名,也是作者们民族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的体现。
者以自己的创作和叙事实践,加入到了这一追求中来。这是一种文学所必须具备的介入精神,而不是丧失主体性和灵魂的工具化。在中华民族面临全球化和西方一体化的特定情境下,文学不可能仅仅是文学本身,文学是政治化的,文学为民族国家进行合法性论证,是一种担当。
关键词:历史小说;民族主义;建构;论证
THE NATIONALISM NARRATIVE IN MEW ERA&S
HISTORICAL NOVELS
In this paper, I take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ism when deal with the new era&s historical novels. Novel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bound together with the fate of the nation-state from the beginning. As a unique carrier and powerful call to imagine the nation-state, literature was consciously dripped into the process of revolutionary. Nationalism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Nation-state& was not born and raised in China, &national&, &nationalism& are Western concepts,products of modernity. As Benedict Anderson said: &A nation is a imagined political community --- and it is considered as a limited community,but be of sovereign.& Anthony Smith-- the British sociologist,believes that: &Nationalism is an ideological campaign which aimed at seeking autonomy and individuality for a social group. Some members hope that the &nationalism can form a nation.&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re will b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nationalism,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context. Which is crucial is that &how to treat these concepts in Chinese context . The nationalism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can be taken as national pride, proud ,which committed to the construcion of state, not separation. Precisely, we can not call all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Chinese literary texts as &national allegory&, one theory can not cover all the specific phenomenas. We just take this formulation, as an angle intervene into twentieth century&s Chinese literature, as a point of view, an effort, an attemption to see the different literary landscape.
The paper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oreword, the body, and the conclusion.The foreword introduced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allegory. The main part has 3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combination of nationalism and historical novels&, the causes are &the nationalist aspirations of Historical Novels& ,the call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the nationalism of historical fictions& writers.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way of national identity&s construction&, divided into self-identity within the ethnic and the &national enemy& who on the reverse also constructed national identity. Identities within nations are divided into a common ancestor and cultural ancestry and national hero and former glory, the ancestral land and the landscape ,these all construct the national identity together.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nameing of the journey of modernization,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namely: the critical of natioal character as the base of modernization,the review of tragic chaos as the call for modernization, bridge the historic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nation is the common dream of all Chinese. In essence, the combin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s the base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Rectification of names for the modernization, is the reflection of writers& nationalism.
Epilogue describes the nationalism narrative in historical novels and literary&s &re-politicization.& I think that nationalism narrative of literary is a kind of &political&, but not kneel down to the specific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pursuit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modernization, the historical fiction writers stood together with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the state . Literary writers use their own creative works and narrative practice, take part into the pursuit. This is a intervene spirit which literature must have, rather than losing of subjectivity and soul. In the face of globalization and Western&s invatio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can not just be literature itself, literature is political, literature take part in the provement for the legitimacy of the nation-state.
Historical novelsNationalismDemonstrationConstruction
.长篇历史小说的史诗化
本土历史题材及形式取向与民族立场
主流意识形态的召唤
历史小说作家的民族情怀
identity2050
共同的祖先及文化血脉
民族英雄与昔日的荣光
祖土和风景
&&Arthor smith2626
对昏君及其行为的唾弃
对奸臣及其行为的批判
对汉奸及其品性的批判
惨烈而又实力悬殊的战争
不平等条约与屈辱的外交
动荡的生活与受宰制的人民
.改革者形象的颂扬
首先是对改革者自身道德品质的褒扬。熊召正描绘出的张居正为人不贪,生活简朴、衣冠楚楚而又高风亮节,令李太后都每每春心萌动。最主要的是他&不以己之好恶决定用人取舍,而是依据才能推荐部院人选&。作为风雨飘摇的民族的掌舵者,病卧在床也不忘家国大计。更难得的是,对小皇帝朱钧翊,他竟生出了慈父般的感情,送他风葫芦,以成全其一派童心。颜廷瑞的王安石更是&笆虑坠嵋虑崾常负跽齑诖竽诙铮恢迪械卮碜懦蚧&&各地推行新政的奏表、文书。他逐一过目;边境的送来的战况,他逐一阅览;州、府呈报的灾情、冤情、政情、民情,他逐一研读;皇帝需要了解的重要文书,他亲自摘录贴黄上呈。他废寝忘食、昼夜操劳,身体日瘦。他又是十来天没有回家了。&不仅如此,他还为官不贪,对婚姻忠诚,多病的老妻想为他纳个妾,也被他拒绝了。这样的一个为了国家大业而忘我投入的人,这样一个可以媲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人,难怪能得到作者毫不吝惜的赞誉之词,进而作为一个巨大的光源,照耀后人的改革之路。
&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商鞅,也在孙皓晖&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的豪情中,得到光辉展现。商鞅用三个月时间,踏遍秦国荒僻山川,秦孝公称他&堪为贤士楷模&。秦国时局动荡,形势不明之际,名士赵良劝退,商鞅说出了这样的话:&个人的生命幸福,我早已置之度外。世间有许多者从来不依个人生死做进退依据,国家要强大,就要付出血的代价。国家若大树,国人敢以鲜血浇灌,才能茁壮参天。一个惧怕流血的国家,一个惧怕做牺牲上祭坛的执政者,永远都不会放开手脚治理国家。这其中,何尝不包括商鞅的鲜血?大德恢恢,此心昭昭。商鞅的个人生命,将于新法同在,岂有他哉。&
商鞅的血液与气骨,历经千年后,在谭嗣同身上得以重铸。戊戌变法没能深入就被强大的反对势力扼住了咽喉而窒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纷纷逃亡外国,梁启超临行前劝谭嗣同经日本使馆出逃,但谭嗣同执意为变法献出己身。&平生所相许者,惟愿杀身毁家以重兴我积弱腐朽之国家尔。。。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我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历代改革者的精神与事迹血脉相连,交相辉映,为现代化引领航向。
其次,改革关乎民族国家的命运,光个人品德高尚、心志不移愿意奋斗终身是不够的,还要有能力。好好先生只能清谈误国。改革者的能力卓绝更是对其形象颂扬的有力支撑。改革必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遭受阻遏而困难重重,在所难免。但重重困难的存在与尽力解决,恰恰成了改革者魅力与能力的印证。
&万事开头难,张居正接下这个首辅可谓难上加难,国库空虚财源枯竭,大臣沽权吏治腐败。&正如《张居正》一书所叙述,前朝皇帝只知淫乱内宫,朝政荒僻,张居正力挽狂澜将这个面临被踢出历史的王朝送回了正常运行的轨道。然而,这只是开始,新皇上朱钧翊年少,李太后威权极大,太后之父武清伯数度干政,阻扰变法,以最大程度上维持自己的权位、土地与财产。前首辅高拱的几个门生也因各种仇怨而积极奔走相告,对张居正的事业处处反对。正是在与这些人小心翼翼而又中正持己的周旋、以退为进的历程当中,张居正人情事故及治国安邦的各方面能力得以尽情展现。
正是因为变法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道路的重新设计,有数不尽的艰难险阻,在帝王专治的中国古代,取得帝王的大力支持,是变法得以推行的又一关键。颜廷瑞笔下的王安石就看得十分清楚:&变法成功的关键,在于君臣之间能否保持持久的契合。商鞅变法,曾遭守旧大臣与贵族王公强烈反对,由于秦孝公重用商鞅而不疑,终使西秦称雄于战国。唐贞观之初,求治之道人人议论,纷争不一,而魏征与唐太宗道德同一,契合而行,卒成贞观之治。&但神宗皇帝多变,王安石的变法事业也随之几经沉浮。变法事业与个人命运荣辱与共的情形下,王安石也是升沉不定,受尽艰辛。即使打从变法一开始,王安石有王命在身的时候,&二府,三司失却权力的大臣和谏院、御史台的官员们,在沉默中聚集力量,盘算谋略,睁大眼睛注视变法实施中有何纰漏,准备伺机反扑。&随着变法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站到了对立面。当手握重病的韩琦从边塞赶回京城的时候,神宗不得不作出权衡。王安石的朋友郑侠一幅《流民图》和苏轼的讽刺诗集《钱塘集》又进一步动摇了皇帝对新政及王安石的信心。最终,王安石被罢中书门下平章事,出知江宁府,连昔日变法最为有力的支持者吕惠卿也排斥王安石卷土重来,逆闭王安石入京之途成了他的当务之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么多的艰难险阻,终究没能让王安石在凄凉晚景中放弃惦念维系民族前途的新政大业,至死而不休。
盛世想象与现代化的历史合法性
历代改革所造就的盛世,成了现代化最大的历史合法性的来源。改革开放将引领中国走向何方?历史小说创作所展现的盛世想象为此提供了模板。按清史专家戴逸的理解,&盛世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和稳定的一个时期。&&盛世应具备的条件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等。&且不论封建帝制时期的盛世是否实际上代表了专制集权的最大化,对于盛世的渴望是古今相通的。
秦国本是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蛮荒之地,可秦孝公重贤任能,支持商鞅大举变法,废井田与贵族世袭,尚军功,练新军,抓住机遇,迁都咸阳,收复河西,&使本来最为弱小的秦国,非但一举恢复了封诸侯时的广大国土,而且将脚步迈出了黄河与函谷关,成了压迫魏国的强大力量。更令天下震惊的,还是秦国的这支新军。秦国强大,使战国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国初期的魏国霸主时代已经结束,中期的列强纵横已拉开了序幕。&秦国最终能一统天下,八方来仪,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一切都由此基础之上而来。作者孙皓晖认为,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秦帝国创造了一整套国家体制与文明体系,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根基,而且绵延不绝地流传了下来,秦帝国兴亡沉浮的四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大黄金时代。经历晚清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压抑、屈辱与悲情,这样的对于一个盛世的想象摆在面前,民族重塑辉煌的渴望,自然更是无法阻挡。民族要复兴,必须要改革,这样的逻辑已由历史证明并被反复的叙述而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常识。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史上能被称为盛世的时代几乎都被历史小说作家收罗并被编织进自己的言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至清朝前期唐雍乾时代,无一遗漏。
&朝政的改弦更张,势在必行。不如此,不能荡涤百官因循苟且之习!不如此,不能根除冗官、冗费、冗兵之患!不如此,不能恢复北、西边境日遭蚕食之疆!& 这是宋神宗决定任用王安石以施行变法前说的话,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宋朝已危机累累,生气全无。而&霹雳一声爆响,变法开始,全国震动,万象更新。沉暗的朝廷不再沉暗,因循的百官不再因循,豪门惊慌,黎庶欢呼,大贾战栗,农商鼓舞。连驻在京都的诸国使者,也都一一瞠目翘首。一潭死水搅活了!腾腾生气滚动了。。。均输法推行了,漕运舟船日夜不停,百货交易日见充足。青苗法实施了,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见皆中黍。。。&变法使一个国家枯木逢春,盛世降临,后代对于改革的坚持,又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历史上的改革并不仅仅指称为人赞誉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之类,君王朝臣锐意进取、富国强兵的举措,都可视为改革。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凌力的由《倾国倾城》《少年天子》《暮鼓晨钟》三个长篇组成的&百年辉煌&系列,作者这样解释为何取此标题:&清代发展到乾隆初年,到达黄金时代的顶峰,最为强大和繁荣,那确是一种辉煌,那是在前辈苦心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辉煌。比较之下,我更赞赏无中生有,从艰难困苦中开创新局面的辉煌。也就是说,奋斗的成果固然令人赞誉,而奋斗本身则更为辉煌。把系列的总标题名为&百年辉煌&,用意在此。&改革带来盛世,改革创造辉煌,这不正是现代化改革开放所向往和希望的归宿吗?&处于改革的80年代,我被立志变革而又步履艰难的顺治皇帝的独特命运所吸引,被他那深拒固守的传统意识压制不住的人性光华所感到,写下了《少年天子》。&在凌力笔下,现代化与古代改革已明确接上了轨。历史情境的相似使她自觉不自觉地化合了古今,希图以古代经验来映射现代社会的动向,并将古代的成功事例作为参照与资源。孕育现代化的茁壮成长。前面说过,书名本身就是含有作者明显的取向的,《少年天子》之&少年&儿子,潜藏着欣欣向荣、光明与力量、开拓与进取等意思。年龄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作一下比较,就可明白。在进化论的思潮中,新事物必定是蕴含着更大的力量以推翻旧事物,这叫世界的发展规律。&少年天子&也是为民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以改革旧时代的积习与藩篱,带领民族走向新时代,走向盛世。
如果说凌力的&百年辉煌&系列展现的是从艰难困苦中开创新局面的辉煌,那么二月河的包含《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落霞系列&,则是呈现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史上最后的盛世局面。在《康熙大帝》中,二月河显然是把康熙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又英明的帝王来书写的,在其自序中,二月河如数家珍似的陈列出了康熙的业绩:&文治武功谟烈雄伟皆斑斑可考,直追唐宗宋祖,实堪千古一帝。&
改革带来了盛世,盛世是民族最终的皈依,如此,现代化才能从对历代盛世的想象中截取到历史的合法性。
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并未从一开始就踏上自觉追寻现代的路径。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为了倾销自己的产品、掠夺财富、扩张自己的价值观而将中国从自给自足的闭关状态拖入了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百年的挨打局面和无数悲情苦难经历促使我们觉悟到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必须走现代化的路子,但悠久的文明史和&曾有的光荣和梦想&造就的民族自尊、自豪感,让我们进一步明白这种现代化绝不应仅仅是西方的现代化。问题是改革开放,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如火如荼的市场经济与国门开放,不仅引来了西方的经济资本,政治制度和&乱花渐欲迷人眼&式的物质产品,更潜移默化但又影响至深的是一种价值观的袭入,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西方中心主义&。继当年的殖民运动之后,这是一种文化的&后殖民&,民族神圣及各民族平等的一系列观念,又造就了面对民族压迫的民族主义。一方面,民族国家的领导者需要引导、利用民族主义情感来凝聚认同,增强控制力和对外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民族国家内部的知识分子出于自身的民族自尊、自豪式的民族主义,会自觉生发出一种责任感和担当感。知识分子以自身的启蒙热情宣扬民族主义,以期民众由&沙聚之邦&转为&人国&。这并不是一种刻意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迎合,而毋宁说是一种具有自身主体性的契合和一致。在追求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前提下,大家站在了一起。文学写作者以自己的的创作和叙事实践,加入到了这一追求中来。这是一种文学所必须具备的介入精神,而不是丧失主体性和灵魂的工具化。
纵览新时期以来的长篇历史小说创作,无论是凌力的&百年辉煌&系列,熊召正的《张居正》,唐浩明的&晚清风流&系列,还是二月河的&落霞&系列,悲情回眸和唤起自尊是两大主题。作家们以自身敏锐的观察视角和精深的生命感悟能力,看到西方文明中心化、一体化的真实用心与潜在威胁。在知识分子一如既往的良知和责任感下,以自身的叙事实践和作品来接续这个世纪不曾间断的启蒙主题与思潮。只不过启蒙的资源已不仅仅是世纪初的民主、自由等概念,而更多的是一种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以及未来。正如汪晖曾指出:&启蒙在中国语境中从来不是如同福柯所称的那样是一个历史事件,而仅仅是一个或一组在中国现代历史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在中国现代历史中,启蒙的主题总是与价值判断连接在一起,并且在内容上发生极为明显的变化。&历史小说作家希望自身的民族主义情感能够得读者的响应,以引发起读者的民族主义,来造就一个&想象的民族共同体&。
正如朱光潜在《论文学》中所言,文以载道是中国文人不变的道统,而变化的,仅仅是对&道&的话语阐释。新时期以来的长篇历史小说叙事实践和创作,毋庸置疑也是载道的,换句话说,是&政治化&的。文学在回到自身与政治化之间历经了千年的轮回和摇摆。若我们不从具体的政策指令法规的意义上来理解政治,而是&以一种历史主义的功能论观念来看待文学的政治性,那么政治性之于文学,便将不再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桎梏和重负,或是一种相当严重地侵蚀着文学性的异己性力量。&杰姆逊也曾说过:&一切事物都是社会的和历史的,事实上,一切事物说到底都是政治的。&文学作为人学,人是处在普遍的政治环境当中的,文学怎麽能仅仅是远离政治的文学本身呢?具体到新时期以来尤其是全球化在中国全面加速的90年代以来,在整个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这样一个大局面之下,作为一个有悠久文明和自信能再造辉煌的由古国向现代强国转换中的民族国家,对于西方文化霸权的抵抗,对于主体性的守护,对于自我的独特现代化道路的坚守,文学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介入现实的政治文化。对于现实的关注,对于&中国问题情境&的焦虑和思考,在新时期的长篇历史小说中都有寄托。
因为对于特定年代文学沦为工具的记忆的惧怕,新时期有过一种矫枉过正的&去政治化&的文学观念,提倡纯文学与回到文学自身。这一起初深具主体性要求的文学实践,却最终在各种各样的狂欢、解构和颠覆当中,放弃了自己的主体性,丧失了对现实的批判、介入的能力和对历史的把握能力。其实正如蔡翔所认为的那样,&纯文学是作为新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物而出现的,一开始就代表了知识分子的权利要求,这一概念实际上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意识形态色彩,甚至就是一种文化政治。&何言宏在论述到当代文学的政治化问题的时候,直截了当地提出:&在当下中国的政治文化语境之中,如何回复、保持和不断增强文学实践的政治活力而将我们的文学充分有力地再政治化,并且以文学自己的方式相当有力地介入中国历史和中国现实,将是文学的生机之所在。&
新时期以来的长篇历史小说的叙事实践中,对于民族认同的建构以及为现代化实践的正名,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们自觉&政治化&的结果,这是某种现代性的体现,即对于民族国家自强充满自信的民族主义情感,对于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关注,对于我们自己命运的想象、把握和塑造,而非丧失主体性的对强权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简单迎合。
当然,从整个当代文学、文化史的局面来说,文学的&政治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作家、知识分子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各式各样的分离及批判、否定。拒绝遗忘,打捞被刻意涂改的往事和记忆,对理想的追寻,对现实的批判和介入,对沉默的大多数的关注。。。这是文学作为人学最起码的尊严的获取方式。
[1]徐迅.民族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三联书店, 1999.
[6][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新华出版社,2002.&&
[7] [加]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公民权(一种有关少数族群权利的自由主义理论) [M].杨立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8]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5.
[9] 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
[10]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1] [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3.
[12]王宁.超越后现代主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3]蓝爱国.解构十七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15]张承志.荒芜英雄路[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6.
[16]张承志.无援的思想[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5.
[17]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8][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M].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9]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0]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1][美]赛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22]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3]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出版社, 2002.
[24]宁骚.民族与国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6]房宁,王炳权.民族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7]萧功秦.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J].战略与管理,-25.
[28]秦晖.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契合点在哪里[J].东方,-48.
[29]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0]张承志.一册山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31]何新.论政治国家主义[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32][以]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3]徐贲.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J].读书,0-145.
[34]王列生.世界文学背景下的民族文学道路[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35][英]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 盛宁,韩敏中,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6][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7][意]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38]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9]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0]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1]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42]张东荪.思想与社会[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3]钱穆.新亚遗铎[M].北京:三联书店,2004.
[44]单纯.民族复兴之路&中国精神[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
[45]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6]耳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纬,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47]马绍玺.在他者的视城中:全球化时代的少数民族诗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8]吉野耕作.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M].刘克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9]王明坷.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006.
[50]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51]贺仲明.中国心像:20 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52]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北京:三联书店,1999.
[53]李欧梵.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54]戴锦华.隐形书写&90 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5]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6]许志英,丁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58]郜元宝.拯救大地[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4.
[59]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60] 郑春.精神与局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两极透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61] 钱理群.丰富的痛苦[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62] 王富仁.灵魂的挣扎[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63] 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64] 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
[65] 李杨.抗争宿命之路[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66]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67]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M].北京:三联书店,2002.
[68] 洪子诚,孟繁华.当代文学关键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9]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0]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71]温亚军.西风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72] 唐浩明.张之洞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3] 任光椿.戊戌喋血记[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74]凌力.少年天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5]二月河.二月河作品自选集[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1999.
&[76]孙皓晖.大秦帝国[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
[77] 凌力.暮鼓晨钟[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
[78]熊召政.张居正卷二[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
[79]颜廷瑞.汴京风骚晨钟卷[M].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80]彭苏.大宋之殇[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81]高光.岳飞与秦桧[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82]凌力.梦断关河[M].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83]唐浩明.张之洞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84]果迟.晚清风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85]迟子建.伪满洲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86]唐浩明.曾国藩 [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87]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
[88]王毅.文化回归:却省状态与平稳心态[N].文学报,.
[89]韩少功.文学的根[J].作家,1985(4).
[90]唐浩明.《曾国藩》创作琐谈[J].文学评论,1993(6).
[91]许纪霖.商品经济与知识分子的生存危机[J].读书,1988(9).
[92]张存凯.九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论争简述&&兼论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内核[J].理论导刊,2005(12).
[93]张颐武.新文化保守主义:价值转型的表征[J].中国文化研究,1994(夏之卷).
[94]蓝爱国.世纪末文学:文化保守主义思潮[J].文艺争鸣.1994(6).
[95]张承志.抵抗的习惯[N].文汇报,.
[96]邓晓芒.再谈新保守主义的思想误区&与郭齐勇先生商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6).
[97]周晓明.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文化倾向:新保守主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5).
[98]陈洪,沈立岩.也谈中国文论的&失语&与&话语重建&[J].文学评论,1997(3).
[99]许明.研究知识分子文化的严肃文本[J].小说评论,1996(1).
[100]王宁.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1995(2).
[1] 第一作者.花落,水流红--2008年余华研究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65.
&&&&&&&&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龙门客栈老板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