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岛内有中国地域歧视视吗

地域歧视:中国社会的毒瘤
导读:美国社会的毒瘤是种族歧视,中国社会存在毒瘤么?答案是有的,就是地域歧视,而且我认为危害更大。
  中国的地域歧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城市歧视农村、本地歧视外地。
  地域歧视不是今天才有,中国几千年来等级观念和基于自然经济下的各自为政为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和经济上的肥沃土壤,这是不用讳言的。应该说新中国建立理论上扫除了人分三六九的等级观念,自然经济也被商品经济所取代,因此地域歧视应就此消除至少弱化才是,遗憾的是,我们都很清楚,地域歧视极大的加强了,歧视范围扩大了。因为人们等级观念加
美国社会的毒瘤是种族歧视,中国社会存在毒瘤么?答案是有的,就是地域歧视,而且我认为危害更大。中国的地域歧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城市歧视农村、本地歧视外地。地域歧视不是今天才有,中国几千年来等级观念和基于自然经济下的各自为政为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和经济上的肥沃土壤,这是不用讳言的。应该说新中国建立理论上扫除了人分三六九的等级观念,自然经济也被商品经济所取代,因此地域歧视应就此消除至少弱化才是,遗憾的是,我们都很清楚,地域歧视极大的加强了,歧视范围扩大了。因为人们等级观念加强了,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地方经济比自然经济更具排外性,而现在的地域歧视与古代的地域歧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种地域歧视有了制度上的保证。在人们眼里地域歧视主要体现在城里人看不起或欺负乡下人,本地人看不起或欺负外地人,并归结个别人的素质问题,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尤其是这些现象给人带来极深刻映象甚至演化成一种地域仇恨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本质。先说等级观念,古代和现代的等级观念所依附的都是身份,这种身份的差异在古代主要体现在权力、知识的差异上,财富倒在其次。随着政权控制力的加强和通过权力获取财富能力的加强,今天的等级观念主要体现在权力和财富的差异上,而国人攀附权贵的惯有思维又使得等级观念带有更浓厚的地域色彩——距权力中心和财富中心的地理距离也成为了身份的一种标志。所以京城里的卖冰棍的小贩自然可以看不起外地人,不论你是务工还是来旅游。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更是天经地义的了。打死你个孙志刚还不是小菜一碟!?甚至不用自己动手。再说经济因素,这里主要体现在地域经济歧视,不是人对人的歧视,同样有本地歧视外地,城市歧视农村。前文说过,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地方经济比自然经济理具排外性。这点经济学家们自然比我认识得更清楚。我试举三点原因:第一,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由于备战需要和当时领导人的小农思想,各地方经济都普遍呈现小而全的特征;第二,地方政府所控制的工业是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第三,地方工业的效益与当权者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有紧密联系。要维持地方低效的小而全的经济体系,自然要排斥来自其他区域的竞争者,被排斥者自然也不甘心,于是小到香烟,大到汽车都成为地方贸易战的牺牲品,而且规模之大、手段之简单粗暴让久经国际贸易战的外国人也叹为观止。而另一方面要填满地方低效工业的无底洞,当权者必然要想方设法搜取所能搜取的资源投入其中,于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和进城的农民工就自然成了另一种牺牲品。于是乎,这种根植于计划经济的地域经济歧视在今天的中国大行其道也就顺理成章了。(经济上的歧视会不会最终体现到人对人的歧视就不得而知了,请大家补充。 )既然地域歧视能给当权者和当权者周围的人带来优越感,带来经济利益,为了维护周围社会的稳定,对地域歧视给予制度上的保证那就成为了一种必然,任何破坏这种稳定的行为都将受的制度上的惩罚。户籍制度、收容制度、暂住证、外来人口的管理制度,外地企业的准入制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凡是能够明确身份的制度,凡是能够劫人肥己的制度,不管它是多么的不合理甚至是多么的不人道,我们都可以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制定出来并严格执行直至滥用。在披上合法的外衣后,再以五十多年的光辉成就披上合理外衣,我们就可以继续高枕无忧,继续自欺欺人,继续淡漠损害国家长远利益和发展潜力,继续淡漠和损害人的尊严和权利。我们还在继续。(作者:lcs158)哪些地方正在被“妖魔化”?1.躺着也中枪的河南人在中国,深受“地域歧视”之苦的当属河南人。河南人每到一地,当地人都用异样眼光看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最近几年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关于歧视河南人的公众事件如下:2005年,深圳龙岗区公安分局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横幅引起争议,两名河南律师以此侵害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2006年2月,这起全国首例地域歧视案经法院调解结案,深圳警方向辖区内河南人道歉。2007年,赵本山主演的电影《叶落归根》,里面有一位抢劫者(郭德纲饰),讲河南话。这引起了社会部分舆论的持续关注。2010年10月,演员郝蕾连续发布几十条微博,“怒骂”河南人,文中脏话连篇,文中脏话连篇,引起网友一片哗然,河南媒体《东方今报》刊发社论要求郝蕾“公开道歉”。郝蕾在其博客上发博文两篇首度回应此事,承认其27日其骂人的微博博文是其所写,不过并未透露其“骂人”原因。2011年11月上映的《失恋33天》体现了“台词”高于一切的风范。文章的小男人形象再加上传统的“耍贫”台词风格,还有点小哲理,让观众既忘不掉巧妙的台词,又不会贪恋于思考台词中的爱情哲学。《失恋33天》的编剧鲍鲸鲸称赞文章,“他演的王小贱真的非常棒,比我想象的还要贱”。但片中有个令河南观众纠结的地方,“傍款”女李可说着一口标准的“台湾腔”,其男友介绍道:“我的女朋友普通话说得很好,大家都听不出来她是河南人。”影片后面还让李可在电话里爆了句河南粗口。虽然“笑果”很好,但让河南影迷难以接受。有河南观众在微博里说:“原著小说中压根没有提到河南人,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编剧、导演拍成电影时非得改了这么一出戏的,1亿多河南人躺着都中枪啊!”更有影迷在贴吧、论坛等呼吁“抵制《失恋33天》”。2012年2月,读者蔡先生向报社投诉称,他在深圳市龙华新区一家科技公司附近发现一则招聘公告涉嫌就业歧视,公告中称“河南籍已招满”。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示,该公司并没有明确表示不招河南人,故不能认定为地域歧视。蔡先生称,作为一名河南人,他看到这六个字时感到如鲠在喉,认为有歧视河南人的嫌疑。该公司负责投诉的一位李姓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他们确实发布了这样一条招聘公告,并称他们没有歧视河南人,这个规定是为了给全国各地来深就业者一个公平的机会,现在公司100多个人中已经有40多个河南人,他自己也是河南人。对于河南人的歧视由来已久,据说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青海省西宁市,一个小商店挂出一条横幅:处理河南坏蛋,每斤一毛钱。有河南人前去抗议后,店方改为:处理河南蛋,每斤一毛钱。再遭强烈抗议,后改为:处理河南坏鸡蛋,每斤一毛钱,终于通过。这种民间调侃,十分无趣。这个案例一度成为河南社科专家分析的样本。西宁并不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他们为何也看不起河南人呢?专家分析说,近一百年来,河南生态恶化,大量人口外迁,作为外来人员,他们生活贫苦,处境不佳,难免会和当地人产生矛盾。地区差距和地区利益矛盾的存在,必然反映在社会心理方面,形成优势地区人群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如果不加节制而膨胀起来,歧视就难以避免了。丑化和歧视的“沙尘暴”让河南人,尤其是在外地奔波的河南人感到人格、自尊被无情地伤害。到大城市寻梦的河南人不敢说自己是河南人。应聘时不敢在表格的籍贯栏里填写“河南”;租房时不敢用自己有河南标识的身份证;对别人介绍自己时不敢讲是河南人;听到七嘴八舌的丑化河南人的段子只会脸红、躲避、向隅叹息……离开乡土的河南人在公众场所--电车、地铁、餐厅里,即使和老乡在一起,为了躲避歧视的目光和歧视的待遇也不敢讲河南话。为了赢得成功的机会至少是他人的信赖和支持,赢得和其他省份人同等的待遇,河南人往往要顶着丑化的压力和歧视的重负,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来证明自己。地球上每六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叫做“河南人”,而今天的河南人是尴尬的。谁也没想到,流淌五千年的黄河水现在弯进中原的时候,会突然被称为“盗泉”。一些同胞喊出了“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的口号,将一颗颗“鄙夷”、“冷漠”和“蔑视”的“目光散弹”深深射入了这群河南人粗壮的后背。据五湖四海茶楼酒肆中的说法,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的故事:解放战争期间,董存瑞和他的班长奉命去炸掉一座建在桥上阻挡部队冲锋的碉堡。当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冲到桥下时,却发觉没带炸药包支架,于是那位被现今“考据家”论证为河南籍的班长借口去找支架,逃之夭夭。英雄耳听冲锋号已经吹响,只好挺身举起炸药包,拉开导火索……巨响中传承下英雄无畏的精神,也“留下”英雄最后的呐喊: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2.承受最著名歧视的上海人世博会是传播中国的契机,也是改善上海形象的良机。上海人正在悄然改变,而外界对上海人的印象却几乎原地踏步。当下中国,最著名、最持久的地域歧视,不是针对河南人、北京人、广东人或东北人,而是针对上海人。长期以来,上海在作为奇迹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被当作笑柄。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王昊青觉得,她从小生活的这座城市一直陷于角色错位。早在计划经济时代,那些去过“大上海”的国人大多有这样的经历:像搬运工一样扛回大大小小的日用品,顺便捎回的,是对上海人的矜持、排外、自以为是的抱怨。海派女作家程乃珊告诉《记者》记者,她一直不明白,“上海人负担着全国1/6的税额,然后人均只住着两个平方(米),为何外地人对上海人心存偏见?”1990年,电视连续剧《渴望》在全国尤其北中国曾达到万人空巷的热度,而上海人对此却极其不买账,因为剧中唯一一个反面人物,就是以上海男人的形象塑造的,而且名字就叫王沪生。若干年后,《渴望》的制作人郑晓龙接受采访,说起这部电视剧的创作缘起——当年跟王朔等几个朋友呆在一块儿“捏故事”,在王朔的主导下,刘慧芳这个人物出现了,集中国妇女所有传统美德于一身,女主角得有男的陪衬吧,于是宋大成这个好人和王沪生这个坏人就出现了。起名字的时候,大家说,“这坏人可不能是北京人”,于是,就叫王沪生了。扮演王沪生的演员孙松说,自己演完这个角色后一度处境很尴尬。“走到哪都有人指指点点,在火车上都会被阿姨边打边骂。当年我在上海演出时,偌大的体育馆没有人为我鼓掌。”自《渴望》之后,影视剧、春晚小品等场合出现的上海人形象,也多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一类的典型。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张结海曾以热播的电视剧《潜伏》为例,其中一个情节是行动队队长马奎的上海太太给客人吃发霉的点心。他觉得这也属于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他的观点很快被媒体以“学者指《潜伏》丑化上海人”一类的火辣标题刊发,引起新一轮的热议。发生在上海青年刘翔身上的故事值得玩味。当刘翔横空出世,并成功塑造出一个偶像形象,公众不觉得他是典型的上海人,反而认为他是“异类”;当北京奥运会上刘翔黯然退赛,被许多人视为“怯懦的逃兵”,一种很有市场的评价又风行起来:到底是上海人啊。被“妖魔化”的上海人,大多一笑置之,只是某些时候的某些人群,会有烦躁和不理性突然爆发出来,并多次激化成网络热点事件。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信康教授援引有关调查数据,认为上海人素质偏低,与国际化大都市形象不符,部分市民排外现象严重。他不曾想到,自己的发言在网络上引发一些上海人的愤慨,声讨甚至谩骂滔滔袭来。无妄之灾也降临到上海文化商人李大伟的头顶。他不断接到陌生人的电话,“基本就没停过”,其中绝大多数开口就是谩骂。李大伟有点晕头转向,后来才搞明白,《新民晚报》社区版重新刊发了他四年前的一篇专栏文章,题目是《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文中如下一段话激怒了一些上海人:“新上海人,浦东密集度最高,办公大楼里最多。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有点像美国土著红种人。”有人致电报社和宣传部门抗议,有人直接在网络上回击,《新民晚报》所属的论坛也曾遭受恶意攻击,而当事作者和编辑更是被“人肉搜索”。从小在上海出生、长大的李大伟有点诧异,他没有想到骂他的人大多数不是老上海人,而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许多人的上海话也说得并不地道。那篇文章被缩编到报纸上,又被摘取到网络上,不断被断章取义,最后直接称了一句“说上海话是没文化的表现”,这让某些人心中积郁的怨气找到了发泄的出口。“年轻人一看到那句被放大的话,立即热血沸腾,有的没有搞清前因后果,就开口大骂。”李大伟经营着一家很有名的茶馆,“上海话事件”中,他很担心发生过激行为,比如有人上门闹事。但事实表明,他多虑了,那些谩骂者不过只是躲在暗处发泄一下。“上海话”事件最直接的影响发生在当值见习编辑周小姐身上,因为某些官员也对这一事件表示震怒,致使周小姐被调离原来的岗位。一位网友的评论对此现象感到诧异,开埠以来海纳百川的上海,怎么连一句调侃都承担不起?他觉得“上海话赢了,上海输了”。最近的一次关于“歧视上海”与“上海歧视”的著名公共事件,发生在日早晨,上海电台动感101《音乐早餐》直播中,主持人晓君和小畅在播放音乐间隙用上海话调侃。一名听众发来短信称“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晓君在节目中回应:“⋯⋯这位听众,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以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讨厌的人的周围。”3.“匪气十足”的东北人日的《北京娱乐信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北京市无业人员方某苦觅工作干了两个月后却未得一分报酬,心里不平衡的他便起了抢劫的哥司机的念头。为了达到抢劫、唬住的哥的目的,方某苦学东北话,结果他学得一口纯正的东北话。作案时,他便谎称自己是东北人,用匕首和东北话唬得司机乖乖地拿出钱来。据悉,方某在两天内抢劫“的哥”十起,抢得1400余元,被抢劫的的哥只有一人报案。本地人非要冒充外地人进行抢劫这倒是一大新闻。但为何偏偏要冒充东北人进行抢劫呢?显然在方某看来,东北人代表着野蛮与犯罪、代表着违法乱纪。这恐怕对东北和东北人的偏见与歧视所造成的,对东北和东北人的偏见与歧视就是对东北的一种社会记忆:东北人和东北话是懒惰、野蛮、粗俗、匪气的象征和标志,东北人的形象是野蛮和粗俗的。早在2002年6月,北京本地某报6月19日的一则报道让在京所有的东北人犹如掉进冰窟。报道称,在亚运村大屯地区北顶村,由于频频发生由东北人制造的恶性治安案件,当地有关管理部门不客气地对村内所有东北人下达了“逐客令”。此事被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虽然事后很多东北人又陆续回来了,但社会上有关“地域歧视”的争论仍在继续,尽管许多人相信,东北人在北顶村的遭遇只是一个偶然和个例。从历史角度来看,东北人的土匪形象在民国前后形成的。东北战乱连年,社会经济依然十分落后。比如最能代表经济状况的城市建设问题,吉林“最早的城镇是船厂,它是清朝为皇家造船的集镇,由造船、屯兵带动了其他产业、服务业,直到1930年才由当时政府正式命名为‘吉林市’的。长春市是原名为‘宽城子’的一个小镇,被伪满洲国定为国都后,才形成城市雏形。……与其他城市比颇为逊色。”那时东北还常有土匪、马贼侵扰民众,他们“多则千余人,少亦数百人、数十人不等。肆出绑票,民不聊生。受害者控于有司,不为理,控于日,不得直。地方官欲按其罪,惮其为外人用,不敢动。外人亦曲庇之,俾地方官法令不能行。”而且当时掌握东北军政大权的军阀张作霖也是靠土匪起家。因而那时的东北在关内人心中,依然是一个贫困落后、土匪横行、野蛮粗俗的地方。从古代到民国时期,东北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一个荒芜落后、土匪横行的地方,提到东北,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土地荒芜、生活困苦的蛮荒之地,这个时候的东北人给人的印象都是好吃懒做、一身匪气的。4.春晚里的"傻里傻气"的广东人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影视剧中,广东人通常镶金牙,穿没剪去剪标的西装,时常冒充“港客”骗女孩子;90年代,略为改观,广东人的正面价值是精明、懂市场意识,负面评价依然脱不了粗鄙;就在前两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小品节目中,来广州“揾食”的东北小伙子为了在女朋友面前“有面子”,竭力把母亲打扮成一个满口“的啦”的归侨老太太,却没想到,误以为是广东土著的女友也是东北人。小品前段音乐是《彩云追月》,后面变成了东北民间小调。荒腔走板的“北方化粤语”成为“作伪”的明证。与之相对应的是,港产片中想象内地人和内地人想象岭南有异曲同工之处,妓女、杀手、小偷这些角色统统来自内地。《旺角黑夜》内地公映时,把内地杀手改成了马来西亚人,但依然留下抹不去的蛛丝马迹。改革开放之初,广东人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形象也许普通话讲不好、会赚钱却抠门……如今,30年过去了,广东省民革副主委、省政协常委刘纪显却发现,在央视的春晚节目中,广东人的形象却没什么进步。为什么春晚节目中的广东人形象总是那么“雷人”?形象一:普通话很烂年份:2009年央视春晚代表小品:《北京欢迎你》代表场景: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3天的时间,一对来自广东的小夫妻在北京街头走散了。焦急的新娘对郭达、蔡明饰演的北京大爷、大妈说:“不系(是)啦!我和老公系(是)从广东来的,今天刚拍完‘分萨’(婚纱)照,人太多,走散了!”郭达扮演的大叔劝女孩别着急,女孩说:“还有3个小时,灰(飞)机就要起灰(飞)啦!”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引发了场下阵阵笑声,但也引发了众多广东观众的不满。形象二:傻里傻气年份:2009年央视春晚代表小品:《北京欢迎你》代表场景:千呼万唤之后,新郎“基仔”终于出场。这个染了发、梳着鸡冠头的广东小伙子激动地呼喊:“宝贝!”新娘也大喊:“基仔!”重复喊过两遍之后,新郎新娘奔向对方,没料到用力过猛撞了个满怀。新郎基仔说完“再过3天”之后,就和新娘一起用手捂住脸“嘻嘻”地笑起来,然后才接着说“就是我们大喜的日子”。一句话未了,又捂住脸“嘻嘻”笑。形象三:俗气代表年份:1995年央视春晚代表节目:小品《如此包装》代表场景:巩汉林饰演的老板要将赵丽蓉饰演的老太太“包装”成潮流明星。首先需要包装的就是语言。经过提点,朴实老太太马上用“粤腔”表扬“老板”的马尾辫:“先生,你的小辫子好好漂亮哦!”文学家、广东省政协委员刘斯奋这样评价广东人“当然,广东人也有毛病。就是过于务实,对物质的东西过于重视,对精神上、文化上的东西就缺乏一种崇拜和敬畏。广东人愿花很多钱去吃一顿饭,却不愿花钱买书、看戏……这是典型的一种广东文化特征。这种心态和风气,对广东的发展,对广东人形象的塑造都是不利的。除了务实,还要务点虚,除了物质的东西,还要有精神的东西、文化的东西。这是我对所有广东人的忠告。”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在人们的心中还一直存在着排外、傲慢、文化沙漠等负面印象。尤其是近几天,关于广东是不是文化沙漠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论,广东作家叶曙明到底忍耐不住,“揭广东人的老底”,写了本《其实你不懂广东人》,对妖魔化广东的言论进行一一反驳。5.“拉帮结派”的四川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四川人很团结,所以一人有事都是大家一起帮忙,管理者觉得这样拉帮结派不容易管理,所以在招工时经常会排斥四川籍员工。2000年9月,某报登出这样一条招聘广告,称宝安某模具公司共招聘英文翻译、塑胶主管、塑胶领班、模具设计、QC等五个职位,并赫然注明五个职位都“不招四川人”。四川省驻深办贾主任就广告事件对记者发表了看法:一、某报刊登的“不招四川人”的招聘广告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伤害了四川人的感情,为此,企业、报纸、人才市场必须从各自的工作出发,按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作出恰当的表示;二、虽然肯定有个别四川人表现得不是很好,但总的来说,四川人能吃苦耐劳,四川人聪明灵活,所以有许多台商、港商愿意招四川人。他说,这件事不会影响四川与深圳在人才、经济、贸易等各个方面的良好合作。2004年7月,一名家长发现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假期学苑》小学五年级暑假作业中有涉嫌歧视四川人的小幽默。这则名为《四川人》小幽默的内容是:在一辆火车的软卧中,坐着一个美国人、一个日本人、两位中国人(一个是上海人、一个是四川人)。那个美国人将抽了一半的香烟扔出车外,日本人就说:“你太浪费了!”美国人说这种香烟美国多的是,根本不稀罕,还让日本人别多管闲事。日本人很是恼火,于是拿出一部手机,打了一个电话后也扔出车外。上海人看不过去了,说道:“这东西很值钱的,扔了多可惜!”日本人说:“这东西我们国家多的是,根本不稀罕,你别多管闲事!”上海人听了心里很不是味,他越想越生气,抓起身边的四川人扔出车窗外。美国人和日本人大惊,问这是为什么。上海人答道:“四川人我们国家多的是,根本就不稀罕,你们别多管闲事!”专家认为这样一则歧视四川的幽默出现在教材中实在是太不应该,刺伤了四川人的地方情感,是对四川人民的不友好。2010年3月,多位隶属于小榄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的四川籍出租车司机表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该出租车公司明显歧视四川、河南、雷州司机。记者暗访发现存在此类情况,中山市交通部门表示知情。虽然榄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公开接受采访时表示否认,认为他们并没有刻意选择,但是来自四川的胡师傅目前在小榄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开车,据他介绍,该公司规定,以后不再招收来自四川、河南和雷州半岛的新司机,而已入职的这三个地方的司机的承包合同将不会获得续期。据四川籍瞿师傅介绍,小榄每个出租车司机都知道这事情,公司里面的人就是歧视四川、河南、雷州这些地方的人。说他们不好管理,不听话。6.“奸诈狡猾”的湖北人湖北人屡屡被人在后面戮脊梁骨,基本可以说,是一个叫余远谋的人给坑害的。在《辞源》中,九头鸟被喻作奸诈狡猾之人,而这个不知何朝何代的余远谋偏偏写了一首《九头鸟歌》,曰:“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九头鸟”的贬义自然是说其阴险,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容易吃亏;另一含义则是说湖北人喜欢窝里斗,好比九个头相互争食,但胃只有一个,其实哪个头吃都一样。若论个人,湖北人很聪明,但这种聪明更多是“心计多,心眼多”;若论整体,太精则容易互相扯皮,因小失大,干不成大事,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个人要是拥有九个脑袋的奸诈,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这也难怪只有一个脑袋的老板要受惊不已了。在湖北省内页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比不过石牌一痴汉。”所以久而久之,湖北人奸诈的印象就开始慢慢在人们心中定格。2006年6月,广东东莞制衣厂拒招湖北人,工厂的一位值班保安承认确有此事,至于为何不招收湖北人,保安称主要是因为以前工厂招收的一些来自湖北的年轻人比较喜欢打架,后来工厂就规定不招湖北的员工了。该工厂办公室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样做是为了便于工厂的长远管理。2008年2月,惠州一公司招聘信息赫然写上“湖北人已满”,不少求职者和网友对此表示疑惑和反感,称属于地域歧视,招聘方解释称是为了方便管理。2011年9月,来自湖北的朱先生与胡女士是一对80后的夫妻,这些天正通过中介租房,因为父母将来深与小两口一起团聚,没想到遭遇业主的“地域歧视”。原定于昨天早上签租房协议,不料前晚中介打电话给他们,说房东突然决定不租房给他们了,原因是他们是湖北人。2012年1月,爱国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张恩源,只因听闻一句“汉骂”,便在微博中斥责武汉是“全国最大的农村土鳖城市”,甚至对武汉人大爆粗口。这条不足200字的微博,引发了一场由数千网友参与的“骂战”。1月28日,爱国者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冯军向记者确认,公司已与张恩源解除劳动合同。7.“又懒又土”的北京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中国的首善之地,享受着优越的国家政策和待遇,不论是医疗还是教育,都走在全国前列。在福利待遇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于首都的抱怨也慢慢多了起来。其中争论最多的就是高考不公问题,每年的高考前后,都会引起一场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而这些讨论的背后又与中国的户籍制度有关。可以说国人对北京是又爱又恨,一方面抱怨北京聚集了全国的福利,抱怨北京人凭借着北京户口歧视外地人,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搞到北京户口,宁愿做蚁族也要待在北京。网络上曾经有人总结了北京人的八大“劣根性”:爱用敬语、仇恶不仇富、爱让座、孩子都蠢货、爱贪便宜、北京人懒、爱论时事、没自己的文化。有些是没有褒贬的评价,有些则明显带有地域歧视的成分。北京人懒!网上有个段子,说连北京老板都不爱雇北京人,北京人老是准点上班,准点下班,因为家在北京有父母孩子需要照顾,不能像别人下了班可以在单位听听歌,表现表现。北京人大部分都在旗,不在旗也沾染了旗人的习气。人们一想起北京人,脑海里就浮现出穿着大裤衩领着鸟笼遛鸟的北京大老爷们。要说北京人土,那可很多人不信。北京人自认为穿衣比较得体,说话也是普通话,神气自在。可你要是和北京人接触时间长了,就该发现问题了。从粉碎了四人帮开始,最早穿着和全国各地人民差不多,后来流行了风衣,还是米灰色的,后来改穿夹克,再后来流行港衫、蝙蝠衫,再后来开始西服、巴拿马西裤,西服从皮尔卡丹开始,都上千了,还是双排大金扣,越来越贵,人们后来发现实在没实力再赶潮流了,就又退而求其次,改休闲装了,于是又有很多的国内外名牌开始抢休闲装的饭碗,连生产内衣的“宜而爽”都推出了T恤衫,再后来呢,乱了。原因是沙尘暴来了,再好的衣服,一刮风下雨,得,全成一色的了。吃就别说了,更多了。在北京,流行一句顺口溜,叫四大傻:开捷达(车)、戴雷达(表)、手机别着大皮套、逛燕莎(商城)。北京人能侃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这有他背后独特的生活和政治背景。和天津人的吹还不太一样,天津人纯粹是胡吹,而北京人是吹的让你三分信又两分不信的,你要不真正和他共过事,真不容易了解。进了歌厅、酒楼,甚至大街上的牛肉面馆里,几杯酒一下肚,得!开始了,什么我认识宣武分局局长姜连栋,崇文刑警队长曹大头,还有黑道流氓老大“淘气儿”、“八戒”、“杜崽儿”,其实他见都没见过,可能也是坐在面馆里吃饭时听旁边桌上另一位侃爷讲的。北京人能吹,不过这吹在北京挺吃的开的,因为北京各党政军要都在,要说认识个把纨绔不是没有可能,你说你认识的人越多,你越受人尊重,越显示你有面子,大家临分手的时候往往说:有事呼我!其实你真有事呼他,他还真不见得给你复机或说自己在外地在地下室,反正是没收到,所以现在很多北京人非常精明。北京人假,从前有句俗话叫: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京油子,指的就是北京人的“精明”。北京人的油是聪明的集中体现,和北京人一起工作,八小时内几乎七个半小时他都在说假话,所谓假话,就是嘴上一套,心里想着另一套。话要反着听,比如有个北京人对你说“我有钱”,那八成他是个穷鬼。北京人爱论时事,却当不了官。北京人关心时事,什么布什是不是弱智,焦裕禄是条汉子,谁黑了老百姓钱泡小蜜,20年后,中国会不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很多看起来和百姓无关的事北京人总爱捉摸,有这功夫还不如学学别人好好赚钱呢。爱谈政治,又当不了官,这是北京人最不露脸的事。本来背靠皇城,专业不出大错,搞搞关系送送礼,请领导洗洗澡泡泡妞,还不是连升数级,可北京人就是抹不开脸。他就不爱跟领导汇报打交道,所以只能在底层呆着。近代以来,北京就没出过大官。北京没自己的文化。北京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融的城市。一种熔炉文化,北京的建筑是灵慧的苏州人搞的、北京的贵族是明朝安徽人和后来满族人的后代、北京人的奉行的是山东人孔子的仁义礼智、北京的傲气是来自湘人毛泽东跟美国叫板,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豪情壮志。北京人的泰然来自四川人的袍哥文化。北京人的经济意识植根于山西老心。所以北京是没有专属文化的。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有地域歧视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