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一带一路”是马歇尔计划和一带一路吗

“一带一路”绝非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外国记者提出的“中方如何看待有人将‘一带一路’比作‘马歇尔计划’”的问题,外交部长王毅明确指出:“一带一路”比“马歇尔计划”既古老得多,又年轻得多,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参与西欧国家重建并提供经济援助的计划。“马歇尔计划”助推欧洲有关国家实现了战后复兴,但它推动建立了北约组织,巩固了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造成了欧洲分裂,美国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最大受益方。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与“马歇尔计划”进行认真分析对比,不难发现二者存在根本差异。
  首先,时代背景不同。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是为了使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尽快实现战后复兴,防止希腊、意大利等国共产党借战后百废待兴、政治混乱之机夺取政权,以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国家,是经济上的“杜鲁门主义”,是为最终实现美国全球霸权服务的。“马歇尔计划”为北约组织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一带一路”则无冷战背景和意识形态色彩。作为古丝绸之路的现代复兴,“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包容的,它继承和弘扬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积极参与;作为国际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量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发展经验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的结果,是中国推进全方位开放的结果。
  其次,实施意图不同。“马歇尔计划”通过美国援助恢复欧洲经济,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马歇尔计划”附加了苛刻的政治条件,欧洲所有亲苏国家都被排斥在外。即使是盟国,美国也为进入该计划的国家制定了标准和规则,受援国只能无条件接受。“马歇尔计划”充分展示了美国控制欧洲的战略意图,肩负着稳固欧洲以对抗苏联的战略使命。
  “一带一路”本质上是有关国家共同合作的平台,是中国提供给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新型国际关系准则和21世纪地区合作模式。“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提倡沿线国家进行平等友好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再次,参与国构成不同。“马歇尔计划”的参与国包括美国和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一世界对第二世界的援助,社会主义国家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被排除在外。
  “一带一路”则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并拓展、延伸到其他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也有发达国家。这一合作倡议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各类国家实现优势互补和经济整合,开创南南合作、区域合作与洲际合作的新模式。
  第四,具体内容不同。“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对西欧提供物质资源、货币、劳务援助和政治支持。根据“马歇尔计划”的要求,受援国接受的资金援助须用于购买美国货物,受援国须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受援国须接受美国监督,把本国和殖民地出产的战略物资供给美国;设立由美国控制的本币对应基金(作用是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金转换为由当地货币构成的资金);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权利。其结果是美国获得大量对欧出口,美元成为西欧贸易主要的结算货币,推动建立了美国战后金融霸权。此外,“马歇尔计划”还包含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放弃“国有化”计划等较强冷战色彩的内容。
  与“马歇尔计划”的单方面输出不同,“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比“马歇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
  最后,实施方式不同。“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在这段时期内,受援国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多亿美元,相当于马歇尔演说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4%左右,占整个计划期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马歇尔计划”依靠战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对西欧各国提供援助,快速实现受援国的经济重建,体现了“美国—西欧诸国”的一对多援助形式。
  “一带一路”是由中国发起倡议、沿线国家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沿线国家积极开放边境口岸,共同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体现的是丝路沿线国家多对多的合作模式。“一带一路”特别强调沿线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标准、技术的对接,旨在将中国的发展机遇变成沿线国家的发展机遇,谋求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国家共同发展,通过设立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周边国家和区域合作提供金融支持。通过中亚、中东、东南亚、南亚等多条线路从陆上和海上同时开展经济走廊、工业园区、港口建设等项目,逐步实现欧亚非互联互通的美好蓝图。
  在二战结束后的特殊历史时期,“马歇尔计划”对稳定欧洲局势、恢复欧洲经济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背后渗透的美国霸权图谋是显而易见的。时至今日,冷战早已结束。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彻底摒弃了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框框,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潮流,其内涵和意义远远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将“一带一路”比作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是没有历史和事实依据的。
(王义桅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日媒:“一带一路”倡议不是马歇尔计划
核心提示:专家称,马歇尔计划是一个“政治安全战略”,本质上是自私自利的。中国人在解释“一带一路”时,常强调其开放性,倡导文明宽容,任何国家都可以自由参与投资、协调政策。
1月27日报道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1月26日发表了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为什么不是?》的署名文章,作者中美研究学会美中合作项目协调人阿列克&钱斯在文章中称,去年,&一带一路&倡议明显居于中国外交政策的中心位置。中美两国的评论人士常常把&一带一路&倡议和马歇尔计划放在一起比较。从实际情况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规模和目标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了马歇尔计划。文章称,虽然这一倡议的许多相关原则似乎与美国支持的自由主义秩序(开放、包容、双赢)是一致的,但中国政府官员和学者还是大费口舌,希望将&一带一路&与美国的外交政策方针区别开来。中国人在解释&一带一路&精髓的时候,常常强调这一倡议是开放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制度性的。官方政策文件形容&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合作、和谐包容&的,认为这一倡议是在&倡导文明宽容&。从官方角度讲,任何国家都可以自由参与投资、协调政策。相比之下,对那些希望区分&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人而言,后者从本质上讲属于排他性计划,目的是划设美国的势力范围。在一些人看来,马歇尔计划是一个&政治安全战略&,从本质上讲是自私自利的,所以用马歇尔计划来比喻&一带一路&就相当于在批评后者。文章称,还有学者认为美国的意图是&更加方便地占领欧洲市场&,达到分裂欧洲的效果。简而言之,马歇尔计划乃至布雷顿森林协议及其他措施,都是遏制苏联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批评涉及中国人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看法,突出反映了两国在舆论策略乃至原则方面的重要分歧。美国长期利用自己的实力(包括软实力和硬实力)影响伙伴国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志趣相投的国家培养深厚的同盟关系。美国一步步培育出一套体系,认为这是继续维护其领导地位的必要条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常常表示倾向于把一国国内事务视为禁区,把所有国家在名义上的平等地位视为主要原则。文章称,今天许多美国分析师(除去大多数经济学家)会轻易地蔑视&一带一路&项目或是与之相关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一位智库专家推断说,亚投行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地缘政治企图,可他居然连亚投行的全称都没有说对。许多人认为亚投行是在挑战现有的多边机构,但他们没有仔细考察其中的因果关系&&其实亚投行主要填补了现有机构的空白。文章称,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亚投行的第一反应是负面的,只不过美国政府在过去一年里逐步减少了对亚投行的批评。实际情况是,&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有望满足那些没能从任何现有倡议或机构那里得到满足的基建需求。虽说这些项目旨在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但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是非常具体的经济因素。中国近来的活动确实对国际秩序产生了影响,但如果本能地使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其近来争取地区领导地位的举动,你就无法看到真实情况。鉴于美国还通过施压要求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这样的怀疑更是有失公允。资料图片:在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瓦利尼,工人为举行高速铁路开工仪式做准备(日摄)。新华社发(阿贡摄)
凡注明“来源:参考消息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歇尔计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