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请求帮助解决汶川灾后重建恢复重建资金的报告

当前位置:&>&&>&&>&
关于要求补助“菲特”台风灾后建设资金的请示
发布时间:
来源:中泰街道&点击率:
区政府办公室:  由于受今年第23号强台风“菲特”的影响,中泰遭受了暴雨侵袭,虽然我街道及时启动防汛预案,认真落实抗台防汛的各项措施,但还是对我街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部分群众财产造成了破坏。灾后我街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开展抢险救灾,并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将灾害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点。现将我街受灾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业企业受灾损失约7000万元。共有近30家家企业出现了厂区进水、产品原料被淹、机械设备受损等情况,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道路绿化等也被破坏。  二、农业生产及基础设施损失约1033.04万元。其中水利工程损失130万元,林道损失20.79万元,水稻、水果、蔬菜等作物受灾1272.5亩,损失约546万元,水产养殖受灾718.71亩,损失256.25万元,3个农业园区,受灾面积820亩,损失约80万元。  三、交通基础设施损失约300万元。其中冲毁农村公路约10余条,损失约250万元;损毁桥梁面积约700平方米,损失50万元。  四、受灾耕地损失约78万元。其中涉及7个行政村,受灾面积5.2公顷(78亩),需复垦资金78万元。  五、地灾损失585万元。其中涉及地点6处,崩塌4处,山体滑坡2处,治理费用概算为585万元。  因本次台风侵袭,各项基础设施和工业农业生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共造成我街各类损失合计约8996.04万元。为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目前我街道正加紧对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并积极进行生产生活的恢复。因我街道财政困难,受灾情况严重,希望区政府考虑中泰实际,给予灾后重建财政资金补助,帮助完成街道灾后重建和生产生活恢复工作。  以上请示妥否,请批复!  附件:1.“菲特”台风工业损失情况汇总表  &&&&& 2.“菲特”台风农业损失情况汇总表(含附表1—附表7)  &&&&& 3.“菲特”台风水毁农村公路情况汇总表  &&&&& 4.“菲特”台风灾毁耕地情况汇总表  &&&&& 5.“菲特”台风地灾情况汇总表&&&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中泰街道办事处  日  联系人:谢楠 联系电话:  附件1:  “菲特”台风工业损失情况汇总表  单位:万元
杭州博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电器设备受损
浙江三竹科技有限公司
电梯浸水2部,配电房、配电柜浸水,1#、2#车间厂房浸水30-40CM,打包机1台,传输带1台,测试台1台,绕线机1台,切割机1台,变频器2 台,车床1部,三相异步电机50台,三相异步外转子风机10台,成品空调1000台,半成品空调1036台纸箱1200 只,打包材料若干
杭州捷豪工贸有限公司
半成品+原材料
诺瓦特伦(杭州)电子有限公司
厂房和机器进水,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损失
杭州圣亚皮革制品有限公司
机器设备,成品、半成品损失
杭州凯德空分设备有限公司
天花板掉落,地下室水倒灌,焊机、卷板机、雕刻机等46套设备涉水,冷凝蒸发器,液氧、液氮过冷器,高压盘管式换热器,1500M3/h上精馏塔,仓库零部件涉水
杭州联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厂房、机器设备,成品、半成品损失
杭州正源木制品有限公司
厂房、机器设备,成品、半成品损失
杭州绿城铝业有限公司
空压机2台,组角机5台,发电机1台,电焊机2台,电钻20部,电脑10台,复印机1台,空调5台,汽车2辆,组角包装、螺丝、配件、保护膜、美纹纸、型材、电脑耗材、打印纸、办公用品、工作服、劳保用品、清洁用品损失
杭州德创电子有限公司
车间,宿舍楼,行政楼进水损坏,服务器,项目设备,电机,电梯;销售库存产品损失
杭州华春仪表有限公司
厂房、机器设备,成品、半成品损失
浙江华兴羽绒发展有限公司
厂房、机器设备,成品、半成品损失
杭州嘉力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厂房、机器设备,成品、半成品损失
杭州沪宁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厂房、机器设备,成品、半成品损失
杭州新丰海绵制品有限公司
厂房、机器设备,成品、半成品损失
杭州德裕实业有限公司
厂房、机器设备,成品、半成品损失
杭州摩根泛美家具有限公司
厂房、机器设备,成品、半成品损失
杭州国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厂房、机器设备,成品、半成品损失
杭州干将实业有限公司
机器发动机28个,成品损失约1800箱,原材料约30吨
杭州新达沐浴用具有限公司
厂房、机器设备,成品、半成品损失
杭州印校印务有限公司
厂房、机器设备,成品、半成品损失
杭州利多电子衡器有限公司
厂房、机器设备,成品、半成品损失
杭州浙滨机械有限公司
厂房、机器设备,成品、半成品损失
杭州品悦电器有限公司
墙面脱落,10吨原材料降级,纸箱、泡沫、易耗品报废,机器设备损失维修,汽车、电动车浸水
杭州敖亮工贸有限公司
墙面受损,70台机床设备线路受损,成品、半成品报废,电动车浸水
杭州豪泰工具有限公司
厂房浸水、机器设备浸水,成品、半成品损失
杭州余杭南湖塑料制品厂
厂房浸水、机器设备浸水,成品、半成品损失
其他受损失企业合计
厂房、机器设备,成品、半成品损失
中泰工业园区、新泰工业园区、跳头等地
基础设施、道路、绿化被破坏
  附件2:  “菲特”台风农业损失情况汇总表  单位:万元
修复所需资金
  附表1:  “菲特”台风水毁水利工程项目表
修复资金(万元)
铜山溪白云段
挡墙8处倒塌112米,堰坝一座
砌石428方,土方回填285方
铜山溪中桥段
背水面堤塘滑坡12处300米
清土1200方
直路溪紫荆段
挡墙6处倒塌65米,山体滑坡清土150米3000方
砌石214方,清土3000方
直路溪新泰段
挡墙8处倒塌81米,背水面堤塘滑坡2处80米
砌石266方,清土250方
双联村孟坞溪
砌石塌方7处152米,4*6米小桥1座
枫岭村金村溪
冲毁24处400米,桥梁2座
砌石1312方
岺岭村吴村畈中渠
冲毁6处60米,机耕路2处20米,节制闸2座,排水沟400米
混凝土48方,1.2米预制板60米,宕渣60方
岺岭村杭变新溪
冲毁护坡3处30米
100平方六角护坡
紫荆村塘坞溪
砌石塌方8处80米,机耕路冲毁100米
砌石263方,宕渣560方
泰峰村横路溪
砌石塌方8处65米
  附表2:  “菲特”台风洪水冲毁林道项目表  单位: 万元
受损长度(KM)
修复内容:详细工程量
紫荆村外塘坞
回填渣石345M3×57元/M3=19665元,挡墙修复3处:150m3ⅹ270元=40500元
紫荆村里塘坞
回填渣石462M3×57元/M3=26334元,挡墙修复4处:450m3ⅹ270元=121500元
  附表3:  “菲特”台风水稻损失情况汇总表
损失面积(亩)
  附表4:  “菲特”台风水产养殖损失情况汇总表
受灾场(户)名称
受灾面积(亩)
经济损失(万元)
盛杭生鱼塘
章加生甲鱼
李连贵甲鱼
松强农业(钟小祥甲鱼)
沈茂林甲鱼、青蛙
创辰农业(沈振新甲鱼)
王林标鱼塘
姚志良鱼塘
新泰村岑家弄养殖场
温室损坏6处3亩
杭州野凤岭休闲农庄有限公司
温室损坏3处1亩
白云村2组马金华鱼塘
叶国法甲鱼养殖户
上洪水产养殖场
应俐民鱼塘
郑贤信鱼塘
魏光德鱼塘
围墙倒塌180米修复资金8万
枫岭村水库鱼塘
  附表5:  “菲特”台风水果损失情况汇总表
受灾场(户)名称
受灾面积(亩)
经济损失(万元)
同家乡村乐园
姜恩法(草莓)
朱深海(草莓)
徐学生(甘蔗)
  附表6:  菲特”台风蔬菜损失情况汇总表
受灾场(户)名称
受灾面积(亩)
经济损失(万元)
大棚损失2亩3万元
志绿生态园
  附表7:  “菲特”台风农业园区损失情况汇总表
受灾场(户)名称
受灾面积(亩)
经济损失(万元)
  附件3: “菲特”台风水毁农村公路情况汇总表
水毁项目分类
预算(万元)
K3+200-500
水毁堆积物
路基、路面塌方
村现场清理(县道)
&附件4: “菲特”台风灾毁耕地情况汇总表
受灾耕地情况(公顷)
灾毁耕地复垦计划
县(市、区)
受灾耕地面积
灾毁耕地面积
拟复垦耕地面积
  (公顷)
需复垦资金(万元)
 & 附件5: “菲特”台风地灾情况汇总表
治理概算(万元)
双联村18组孙天明屋后
双联村11组胡宋火屋后
新泰村19组卢美英屋后
双联村、枫岭村、白云村、泰峰村、新泰村各村屋后坍塌共24处
白云村陈家墩后山
泰峰村高泰线马家桥
相关新闻:
杭州市余杭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主办 杭州市余杭区信息化管理中心 承办 备案编号:浙ICP备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以上分辨率浏览当前位置:
&&&&&&&&&&&&
关于请求帮助解决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报告
发布单位:
市文广电局
生成时间:
公开方式:
索 引 号:
公开时限:
关于请求帮助解决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报告
江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6月14—19日,我市强降暴雨导致特大洪灾,单日降水量达288毫米,全市平均降雨量200毫米,乐安河香屯站水位超警戒水位5.56米,超过1967年历史最高水位0.45米,灾情非常严重。面对洪灾,我市高度重视,紧急部署,围绕“保民生、保畅通、保安全、保稳定、保无伤亡”目标,全力以赴开展抗洪救灾工作,迅速组织广电干部职工修复水毁工程,积极修通广播电视信号,大力开展广播电视生产自救,千方百计将洪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据统计,本次洪灾造成全市损毁广播电视光缆杆路60多公里,花桥、李宅、皈大、新岗山、海口等11个乡镇40000多户农村用户看不到广播电视节目,市广电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受损严重,损坏发射机1台、接收和发射天线1套、接收机2台,调制器2台、视音频分配器2台、电视机4台等,损毁上山公路4处,、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万元。
由于此次灾情突然,灾情严重、时间紧迫、重建任务重,灾后急需重建资金恢复生产工作。为此,恳请贵厅(局)给予大力支持,解决抗洪救灾资金,积极帮助我市广播电视灾后重建工作,巩固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成果。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 【】 【】
版权所有:中共德兴市委、德兴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 德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德兴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工作办公室关于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报告
文章摘要: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蒋巨峰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灾后恢复重建有关工作情况.&5&mi……
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蒋巨峰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灾后恢复重建有关工作情况.&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兄弟省区市及社会各界的倾力支持、倾情援助下,面对艰巨繁重的恢复重建任务,省委、省政府把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省人大强化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深入一线、视察检查;省政协强化民主监督、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全省人民特别是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从2008年10月到2010年9月,两年时间的呕心沥血,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这片曾经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的土地已旧貌换新颜:受灾群众住进了新房,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重建城镇初展新姿,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产业发展优化升级,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灾区从废墟上站立,展示出在灾难后重生、在重建中跨越的生动图景.一、以人为本、科学重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两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29700个重建项目已开工99.3%、其中完工85.2%,概算总投资8613亿元已完成7365.9亿元、占85.6%,圆满完成9月底前完成投资和项目85%以上的总体目标.(一)受灾群众住房条件极大改善.我们把受灾群众早日住进永久性住房作为恢复重建的第一目标,对农房重建,落实了户均2万元的补助政策,并通过设立担保基金、协调金融机构贷款、减免相关规费以及相互换工、邻里相助等办法,帮助解决困难群众建房问题;对城镇住房重建,在每户平均补助2.5万元的基础上,还给予了建房的税费减免和房价政策性优惠补助.震后一年内,363.8万户震损城乡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48.5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9万套城镇居民住房基本完成.城乡住房既安全美观、又经济适用,同时配套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极大改善.(二)重建城镇初展新姿.我们在强化城镇功能现代化的同时,注重塑造地域特色风貌,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注重城镇产业支撑,着力提升城镇整体形象.38个重建城镇中,30个城镇已形成主体功能,其余8个城镇重建工作进展顺利.其中,北川、汶川县城重建主要市政基础设施全面完成,已形成城镇主体功能;青川县城重建正按新的规划加快推进,城镇框架基本形成.汶川县映秀镇经受住了特大山洪泥石流考验,正加快建设旅游温情小镇和防灾减灾示范区;绵竹市汉旺镇初步形成布局科学、功能配套、具有现代风貌的新城镇.(三)农村重建有序推进.我们在农村规划建设中,坚持把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恢复重建与统筹城乡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与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农业重建项目已完工71.5%、完成投资82.2%.村庄布局、村落规划结束了散乱无序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集中居住、集约用地.省里还出台了加快培育地震灾区农村产业、努力拓展农民稳定增收渠道的意见,从特色效益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特色林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劳务产业和农村服务业六个方面明确了支持措施,推进了灾区农村产业发展.灾区特色产业得以培育,农业产业化蓬勃兴起,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四)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明显提升.坚持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优先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学校重建优先安排重建资金、优先审批重建项目、优先提供物资保障,规划重建的3002所学校已开工99.9%、其中完工91.2%,今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进入永久性建筑学习.1362个医疗卫生机构已开工95.2%、其中完工86%.62个文化产业项目开工51个、占82.2%,1575个文化市场服务网点已全部完成恢复重建并提供服务.灾区还建成了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广播电视等配套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飞跃提升.(五)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一批关系长远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灾区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交通建设力度空前,全省交通恢复重建项目完工87%、投资完成90%.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都汶高速(至映秀段)在地震1年后投入使用,88条国省干道及重要经济干线全部开工、其中完工64条,建成农村公路25421.7公里、占规划总里程的87.6%;成都至都江堰城际铁路建成投运,贯穿和辐射灾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兰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受余震和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灾区干线公路反复中断,我们组织力量集中攻坚,全力抢通保通,在最短时间恢复灾区交通.水利设施加快恢复重建,水利重建项目开工98%、其中完工82%;震损水库开工1222座,主体工程完工1161座;实施乡村供水项目解决了612.8万人的农村饮水困难.灾区骨干电网和农村电网重建加快,电力和通信保障能力得到提高.(六)产业重建优化升级.坚持把产业恢复重建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产业恢复提升.灾区产业发展已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其中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2440户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有98.3%恢复生产,未复产企业中主要是部分损毁企业不再重建或因档次低、污染严重而淘汰;10704个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完工98.2%.东汽、二重等企业不仅恢复了原有产能,而且借势发展,实现了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和水平提升.新批准了一批灾区的省级产业园区,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努力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专业生产基地.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6个重灾市州去年工业得到恢复性增长,今年1&8月工业增加值增长21.1%,巩固了回升向好的发展势头.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重建,175个旅游重建项目已开工149个、其中完工60个,旅游业去年底已恢复到震前水平.871个规划商贸重建项目开工741个、其中完工564个,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配套、结构优化的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七)防灾减灾能力增强.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复查复核,建立完善群测群防机制,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监测预警、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省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11384处,新发现隐患点5033处,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2334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全部开工、其中完工47.9%;28674户农户地质灾害搬迁避让任务完成23374户,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显著增强.今年以来,我省经历了多次区域性强降雨天气,特别是8月12日以来,我省部分地区连续出现3次强降雨过程,引发多地多次群发性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受灾范围很大、灾害损失严重.但由于各地&群测群防、全民参与&机制到位,&临灾避险、预防避险&工作落实,&预报预警、应急转移&准确及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员伤亡特别是群死群伤,清平、映秀、龙池三镇更是创造了临灾避险的奇迹.(八)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在岷江、嘉陵江、涪江上游地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全省林业灾后重建项目开工98.6%;完成林草植被恢复350万亩,占规划任务的76.1%;大熊猫栖息地恢复110万亩,占规划任务的68.5%;修复林木种苗基地2.6万亩,占规划任务的72.2%.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做好水源地、土壤污染治理、废物清理、危险有害物处理,50个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项目已开工45个、占90%,灾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扎实推进灾毁土地整理复垦,完成灾毁土地整理复垦137.4万亩、占63.1%,其中耕地整理复垦122.4万亩、占73%.同时,把恢复重建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灾区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九)精神家园建设得到加强.做好群众心理疏导,加强社区人文关怀,引导和鼓励灾区群众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增强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加强民族文化和地震遗址保护,加快重建项目建设进度,76个精神家园项目开工49个、占65%.都江堰两馆、绵竹年画村、安县文化中心、江油李白纪念馆和建川地震博物馆等项目陆续竣工,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二、强化保障、落实措施,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恢复重建灾后恢复重建量大面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从一开始就坚持科学统筹、整体谋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协调整合各种要素,努力实现全面恢复和更高水平的建设.(一)切实加强组织动员.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确立了&两个加快&的战略部署,统一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恢复重建中强有力的组织、动员、指导、协调作用,充分发挥灾区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破解难题、推进重建.健全组织体系.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灾区和省直有关部门也都成立了重建工作机构,在领导力量、工作安排上充分体现加快重建的需要,在全省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对口衔接、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强化力量组织.专门举办恢复重建培训班,强化市县主体责任,就重建规划、政策、技术、纪律等对灾区干部进行专题培训,着力提升市县领导干部推动依法重建、科学重建的能力.强化省直部门服务意识,履职尽责、主动作为,加强指导协调,主动搞好服务.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对恢复重建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调动各类恢复重建力量的积极性.广泛深入宣传动员,依靠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组织引导灾区群众积极投身恢复重建.强化人才保障,确保重建人才总体需求.严格过程控制.实施量化考核、科学评估,把恢复重建工作目标转化为可操作、可监控、可考核的目标管理体系,确保项项工作有部署、个个环节有检查、件件事情有结果.根据恢复重建阶段性目标和工作推进情况,不断进行专题研究和专题部署,优化完善工作方案,统筹安排工作重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注重结果保障.把恢复重建纳入对灾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对省直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全面督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经常性督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及时总结推广重建经验,及时研究解决重建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出现的新问题.针对重建前期建材供需矛盾一度非常突出,建立农房重建建材特供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随后向城镇住房、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等重建领域拓展,确保了建材需求和价格总体稳定.针对重建面临的巨大资金缺口(仅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39个极重和重灾县的重建资金缺口就达5000多亿元),更多地靠市场找、银行贷、社会投,通过用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金融债、短期融资券和搭建各级各类融资平台等方式,建立完善市场运作机制;通过自建、代建、以工代赈、bot等多种建设方式,建立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确保了重建资金总体平衡.(二)组织编制和实施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规划作为实施重建的龙头和总纲,科学编制重建规划,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以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编制完善规划体系.省上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积极配合国家灾后重建规划组做好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衔接汇报,共同编制完成10个专项规划.组织编制了43个行业规划、51个重灾县(市、区)实施规划以及88个一般受灾县(市、区)项目规划,形成了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范围清晰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明确了四个方面的原则要求:一是前瞻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建,立足于功能的恢复、提升;对产业的恢复重建,立足于布局的优化、结构的升级;对城乡居民住房重建,立足于与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二是安全性.对重建项目选址,明确了&三不建&原则,即不在地震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区和行洪通道上建设项目.本着&安全、经济、实用、省地&的原则,着力解决城乡居民住房问题.三是特色性.对城镇,注重优化空间布局,增强防灾能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对村落,突出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村落规划水平、民居设计水平;对单体建筑,注重个性特色和色彩协调,着力提升设计水平和立面装饰美感.四是系统性.把恢复重建与优化经济布局结合起来,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与充分开放合作结合起来,与改善城乡环境结合起来,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友好结合起来,加强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行业规划的衔接协调.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2008年9月,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经国家审定后,我们特别强调,规划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必须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规划开展恢复重建.各灾区市县及有关部门制订年度实施计划,明确项目进度,加强督促检查.从国际国内新形势和灾区实际出发,中央提出&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目标任务&的要求后,我们立即对规划实施方案包括项目安排、投资进度进行了相应调整.2009年8月,国家部署重建规划项目中期调整工作后,我们迅速对调整原则、调整内容、报批程序和时间进度等进行了明确,实事求是对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39个极重和重灾县以及省定12个重灾县开展了项目调整工作.全省纳入国家总体规划项目由32728个调减为29700个,规划总投资由8858.4亿元调减为8613亿元.严格控制行政机关项目投资,规划总投资由原来的163.6亿元调减到147.4亿元,减少16.2亿元.(三)建立完善法规和政策体系.灾后恢复重建,带来许多全新的法律和政策问题,对法制建设的考验前所未有.我们坚持依法重建与科学重建紧密结合,在省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政策支持,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建立健全法规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提请省人大审议通过了《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等法规.省政府及时出台了《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地震灾害现场及同类灾害现场清理保护规定》和《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受损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及修复加固拆除实施意见》等政府规章,制定了农房重建选址技术导则、城镇受损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及修复加固拆除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将恢复重建及时纳入法制轨道.针对灾难带来的诸多法律问题,我们就地震房屋受损群众的救助、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和监督、地震中建筑物倒塌造成人身伤害事故的处理以及灾后国有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处理等涉法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重建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规范.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下发后,省政府积极研究提出了争取国家进一步支持的39条政策建议.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了我省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从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就业等方面形成了47条具体政策,随后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性文件.省里明确,需要与中央政策配套的,尽快细化配套;权限在省上的政策,能支持的大力支持;权限能下放的,尽量下放,最大限度地用好政策资源.最近,针对地震灾区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等情况,省政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组织研究后已上报争取国家延期和新增的支持政策.(四)确保重建工程质量、资金和施工安全.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多、投资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伟大再造工程.我们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切实加强监管,确保重建质量安全、资金安全和施工安全.强化工程质量安全.严格执行国家新的抗震设防标准,改变了农房建设不设防的历史,学校、医院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可供震时避险的场所.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保障技术管理力量,向6个重灾市州派驻技术指导组,在前期工作中切实把好设计和施工图审查关,在建设过程中切实把好建筑材料检验关和工程施工质量关,在项目竣工时切实把好工程验收关.坚持开展重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和专项督查,依法责令整改存在的问题,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随着重建工程项目相继竣工,我们严格执行工程回访和质量保修制度,督促项目施工单位定期对建设项目进行回访,要求所有重建工程项目必须实行质量保修,确保建筑物交付后的正常使用.我省重建项目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安全牢固,工程质量总体较好.强化重建资金安全.从项目资金下达开始,监管工作同步进入、同步检查、同步审计,实行全过程监管.注重突出监管重点,向民政、财政、卫生、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11个省级款物收发重点部门(单位)和6个重灾市州派出监督工作组;注重把监督重心向基层倾斜,组织专门的监管队伍在一线驻点和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注重全过程跟踪审计,派出专业审计人员,组成上千个审计组在重建一线跟踪审计;注重加强社会监督,在前期聘用社会监督员完成抗震救灾监督任务后,又选聘建筑、造价、财会、招投标等方面专家,作为社会监督员参与资金管理和项目建设监督.高度重视制度规范,围绕重建监督检查的重点领域、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建章立制,对社会捐赠、港澳援建、特殊党费等不同类型的资金分别制定了专项监管制度.出台捐赠款物管理使用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行政效能问责等规定,严明法纪&红线&.我省重建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良好,基本做到了款物专用、公开透明、规范有序,没有发现大的问题.强化工程施工安全.针对工程任务重、施工场地局限、建设工期紧张等困难,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内在制约和自我安全保障,提高安全生产互监、互助的自觉性,确保安全重建.选定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勘测、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参与恢复重建,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强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治理施工安全隐患,严防次生灾害,确保不发生大的事故.(五)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恢复重建的力量所在,只有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动起来,重建家园才有坚实的基础.我们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民愿、体现民意、集中民智,怀着深厚感情开展群众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激发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家园.坚持民生优先.在大力推进民生项目重建的同时,把妥善安排灾区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作为当务之急.对20万失去耕地和宅基地的灾区群众,加紧耕地调剂和土地整理复垦,做好异地安置帮扶工作,使失地农民有地种、有田耕、有收入;对因地震造成的&三孤&人员,分别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性安排;对因地震造成主要劳动力遇难或伤残且无生活来源的特困户,在享受低保和五保的基础上,给予专门生活补助,对致残人员开展医疗康复救助;对因灾致残学生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寄宿生住宿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父母一方在地震中遇难或伤残导致家庭贫困的学生给予生活费特别资助;在高寒山区全面开展暖冬行动,保过冬住房、保御寒衣被、保冬春口粮、保卫生防疫,加强过冬应急物资储备,不让一位受灾群众受冻挨饿.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对重建方式、重建选址、户型设计、工程监理、土地流转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利,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对农房重建,实行农户自建、政府补助、社会帮扶相结合,组织规划设计力量,为农村居民免费提供多样化的住房设计方案,由农民自己选择;对城镇住房重建,考虑到涉及比较复杂的土地使用权益关系、产权关系,采取了群众自主建、业主联合建、单位组织建、政府组织建等灵活多样的重建方式,满足城镇居民重建需求;对失去耕地和宅基地的农民,实行&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原则,跨市州异地帮扶安置则由农民自愿申请、政府帮扶、统筹安排.在土地使用权属调查和确认、土地调整置换、无主财产处置等方面制定了操作规范,及时处理重建中征地拆迁、群众安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突出群众主体.在农房和乡村重建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把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放在首位,让群众在恢复重建中自主建设、自主管理、自主监督.加强宣传教育,明确政府在灾后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上给予户均2万元的补助,是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心和支持而不是赔偿,消除依赖思想和等待观望情绪.发挥示范效应,通过在示范点合理配套公共服务等设施,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到规划点建房,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总结推广广元、雅安等地经验,引导灾区群众以&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豪迈气概,出钱出力,互帮互助,共建家园.(六)营造恢复重建的良好环境.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际国内都把目光投向四川,关心灾区人民、关注灾区变化.我们坚持主动公开恢复重建信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教育引导灾区群众感恩自强,为恢复重建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在四川新闻网、四川在线等网络媒体设立&四川灾后重建网&,开设&阳光重建&专题,公布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各地实施计划,跟踪报道灾后恢复重建的项目进展情况和受灾群众安置情况,及时发布重建项目、资金监督检查情况.先后5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国内外新闻媒体通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性工作进展情况,众多国内外媒体派出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省政府领导和重灾市州、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社会关注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同时,省内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派出精干力量深入灾区,实地采访报道灾后恢复重建情况,广泛宣传灾后重建的典型经验、先进人物.面向社会的公开透明、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为灾后恢复重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感恩自强氛围.广泛深入开展感恩宣传教育,注重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与灾区群众的艰苦奋斗相结合,为灾后恢复重建注入不竭的内在动力.通过新闻媒体设立感恩专题栏目,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大力宣传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对四川灾后重建的无私援助,大力宣传感恩人物和先进事迹,全方位记录不等不靠、顽强拼搏重建家园的生动实践,不断增强灾区干部群众的感恩意识.积极创作感恩精神文化作品,举办抗震救灾大型文艺晚会,创作纪实文学、歌曲、舞蹈、小品、诗歌及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因为有你》、《感恩的心》、《我祝愿》、《四川欢迎你》、《四川依然美丽》等感恩歌曲在全省传唱,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凝聚着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强大力量.为了把感恩之心一代一代地传播下去,我们在灾区学校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开设了感恩教育课程,有的在课前组织感恩朗诵,有的在新校园开展树木感恩认养.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有效激发了重建美好家园的昂扬斗志,灾区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废墟上延续、在重建中再现.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灾后恢复重建涉及面广,各种利益冲突不断,矛盾纠纷较多.我们始终高度重视灾区稳定工作.地震灾害发生后,省法院、省检察院及省政府法制办等单位把握先机,主动深入灾区调查研究,针对灾区特殊情况,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和指导,使灾后恢复重建中遇到的矛盾、困难和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大力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大社会矛盾化解力度,着力构建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矛盾化解长效机制.整合政法、综治、维稳、信访等力量,深化人民调解、创新行政调解、提升司法调解,积极构建政府主导、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动.工商、物价等部门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维护灾区正常市场秩序,灾区呈现安定和谐的良好氛围.三、加强衔接、完善机制,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举全国之力&的重大部署,组织18个省市支援四川18个重灾县市,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倾力支持、倾情援助.对此,我们永远铭记、感恩自强,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沟通衔接,主动搞好服务,合力推进对口支援工作.(一)对口支援省市视援建为己任.18个对口支援省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把灾区恢复重建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灾区人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抓,累计派驻灾区援建干部2740名、援建队伍31万多人、支医支教支警及其他工作人员29400多人.各对口支援省市主要领导多次到援建县调研、慰问、指导,其关注度和支持力度,远远超过对本省市的任何一个县市.18个对口支援省市确定的3860个对口支援项目已全部开工,建成3430个、占88.9%;完成投资692.9亿元、占90%.各对口支援省市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不仅援建的学校、医院等设施功能更加完善、设备更加先进,而且通过异地培训或远程指导等方式提升灾区人才队伍现代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使先进的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各对口支援省市把物质支援和智力支持结合起来,一批灾区干部到援建省市挂职锻炼,为灾区长远发展培养锻炼人才队伍,来自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迅速推广传递、培植生长.各对口支援省市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与灾区携手合作,规划建设了24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落实了产业合作项目438个、资金178亿元.在对口支援的推动下,与震前相比,灾区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中央没有安排对口支援的兄弟省区市、国家有关部委和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以及社会各界也纷纷向我省提供资金、项目和智力援助.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主动援建我省两个重灾县,其中海南确定的7个援建项目全部开工、建成4个,确定的1.5亿元援建资金已全部到位;内蒙确定的6个援建项目全部开工、建成2个,已到位援建资金2亿元.军队和武警部队援建的灾区8所学校和1所康复中心已竣工并投入使用.香港、澳门特区政府主动援助我省恢复重建,香港特首、澳门特首多次来川商议确定援建工作机制和相关安排,港、澳协调机制工作部门先后70余次赴川考察评估项目和磋商会谈,按照港澳援建方意愿,港澳特区援助资金主要用于18个对口支援县外的重灾县和12个省定重灾县,确定的201个援建项目已开工132个、其中完工6个,累计到位援建资金32.6亿元人民币.中央安排四川的80.3亿元特殊党费中,已下拨资金78.5亿元,重点用于援助城乡住房、学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项目建设.省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接受捐赠的55.2亿元,已拨付43.2亿元,按照捐赠人意向优先安排认建认领项目.国际社会和国际友人也对我省恢复重建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支持.(三)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全面配合、主动服务.我们注重发挥主体作用,着力解决援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援建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对口支援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省上成立了对口援建办,并明确由省政府领导分别牵头对口联系、18个省直部门具体负责协调衔接工作,各受援市县迅即成立相关工作机构,形成双方沟通衔接的机制和平台;结合灾区实际,主动与对口支援省市研究重建方案、落实重建举措,在项目审批、建设条件、后勤保障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高度重视港、澳援助工作,对接香港特区&督导委员会&,省政府成立了&港澳特区援助四川灾后重建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港澳援助工作;对应港澳特区协调机制的工作小组,在省协调机制内建立了协调机制工作小组.接受援助的市、县相应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援助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本地港澳援助实施、监管工作.我们还组织省内非灾区和受灾较轻的13个市对口支援13个重灾乡镇,确定的204个援建项目已开工203个、其中完工169个,到位援建资金2.54亿元.通过与援建方的协调配合,双方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为基本完成重建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灾区发展振兴特大地震灾害使灾区人民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灾区产业受到重创,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我们坚持以重建促发展,并在今年5月召开了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提出随着重建工作特别是民生项目的陆续完工,灾后重建要逐步转向以提升灾区发展能力为重点的新阶段,并下发了灾区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的三个政策性文件,努力实现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一)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紧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按照升级传统产业、做强新兴产业、着眼前瞻产业的发展取向,进一步调整优化灾区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从财政、税收、土地、资源开发、园区、金融、人才等方面细化具体支持政策;力争到2011年,灾区产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充分发挥灾区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在稳定优质粮油生产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具有灾区地域特色的绿色生态高效农业,建成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灾区产业、要素、资源等优势,坚持规划引领、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原则,促进灾区工业产品链条化配套、园区专业化重建、产业集群化形成.新开发一批4a级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在灾区蓬勃兴起.加快灾区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和流通网络建设,一批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正抓紧建设.通过产业的发展振兴,为灾区当前和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二)努力扩大灾区群众就业.坚持把就业作为保持灾区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作为改善灾区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立足全局、整合资源、系统安排,努力实现&户户有就业&.进一步加大灾区群众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灾后重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援助,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从事个体经营和灵活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优先解决因灾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人员、因灾伤残人员、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人员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的联系,帮助灾区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加强与东部发达省市的劳务合作,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强灾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搞好就业指导和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共帮助175.4万名受灾群众重新就业,有效缓解灾区就业压力.(三)全力推进扶贫开发.紧紧围绕到2020年全面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把灾后扶贫开发规划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谋划,立足用1年时间基本恢复受灾贫困村基本生产,用5年时间在受灾贫困村培育形成主导产业、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受灾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灾区重点贫困村实施连片扶贫开发,细化落实扶持政策措施,按照区域化布局、规范化开发、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抓好主导产业培育,大力提升种养业发展水平,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促进灾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注重整合各类资源,将新村、产业、村道、劳务、移民和社会各界投入的扶贫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向灾区贫困村;涉农项目资金尽量向灾区贫困村倾斜,土地整理项目资金优先向灾区失地农民较多的贫困村倾斜.注重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各方力量对口帮扶灾区贫困村,形成广泛参与和支持灾区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四)加强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修复生态功能,提高环境质量,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深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恢复和提高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加强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流域防汛保安体系建设,对重灾地区中小河流实行流域治理,积极推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增强防大汛抗大灾能力.大地震后3&5年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基本固结可能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我们全面组织开展灾区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和危险区域普查,制定综合治理方案,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确保有效防灾避灾.对接国家正在编制的中小河流和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地质灾害防治、灾区生态恢复三个规划,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汇报衔接,把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争取国家给予更大支持.(五)推动对口支援向长期合作转变.在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中,注重变单向受援为互利共赢,发挥双方优势,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对口支援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变对口支援为对口合作的新途径.以对口援建产业园区为基础,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并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形成跨区域产业链、产业合作园区和互补互促的产业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产业互动发展.扩大干部、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党政干部互派挂职和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双向交流培养机制,共同开展行政、经济、科技及企业管理等领域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互联互动的劳务协作和劳动维权联合协调机制.加强市场及商贸流通合作,进一步促进市场开放,消除限制商品流通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障碍.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回首两年来的重建实践,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成绩来之不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战胜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战胜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严峻挑战,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集中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充分展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了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自觉,充分展示了灾区人民自强奋进、顽强拼搏的不屈意志.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巩固发展恢复重建成果,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上一篇:皆未发现私设&小金库&的情况.各单位负责人都本着对自查自纠情况负完全责任的态度,签订了《自查责任承诺书》,并按时报送了自查自纠总结报告和《单位&小金库&自查自纠情况报告表》. 三、提高……
下一篇:是根据上级机关或领导人的查询、提问作出的报告. 三、报告的写作格式
(一)综合性报告的写法 标题 事由加文种,如《关于2007年上半年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单位、事由加文种,如《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关于2007年度工作情况的报告》.……
合作伙伴提供补充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