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以后能去干嘛,又或者约会两个人干嘛有意思有不同工作不同的路怎么才能在一起

我觉得你俩的人生观差的太远了,其实说不上谁对谁错,就是不太合适,也许他觉得你每天这么拼命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可以接受或有改善的方案就接受或改善,哪怕为了孩子,如果实在不能接受,还不如分开的好,两个人都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_回龙观社区网
《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等&&&&级:资深长老
经&验&值:47484
魅&力&值:1096
龙&&&&币:40401
积&&&&分:31661.9
注册日期:
我觉得你俩的人生观差的太远了,其实说不上谁对谁错,就是不太合适,也许他觉得你每天这么拼命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可以接受或有改善的方案就接受或改善,哪怕为了孩子,如果实在不能接受,还不如分开的好,两个人都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0次 &&
&相关文章:
-&(2566字节&阅读:15239次&跟贴:179
-&(阅读:374次& 16:56)
-&(133字节&阅读:708次& 16:58)
-&(阅读:355次& 17:03)
-&(阅读:434次& 17:06)
-&(阅读:384次& 17:08)
-&(阅读:413次& 17:15)
-&(阅读:378次& 17:18)
-&(101字节&阅读:649次& 17:23)
-&(阅读:313次& 17:25)
-&(阅读:354次& 17:26)
-&(109字节&阅读:590次& 17:28)
-&(阅读:327次& 20:38)
-&(阅读:293次& 20:36)
-&(阅读:131次& 09:39)
-&(358字节&阅读:1163次& 17:34)
-&(230字节&阅读:560次& 10:13)
-&(阅读:328次& 17:45)
-&(阅读:292次& 17:52)
-&(39字节&阅读:591次& 17:55)
-&(25字节&阅读:608次& 17:56)
-&(阅读:321次& 17:58)
-&(阅读:295次& 18:04)
-&(318字节&阅读:765次& 18:22)
-&(阅读:457次& 18:27)
-&(阅读:345次& 18:27)
-&(阅读:349次& 18:29)
-&(226字节&阅读:997次& 18:31)
-&(阅读:337次& 18:33)
-&(3字节&阅读:482次& 19:18)
-&(阅读:304次& 18:54)
-&(阅读:302次& 19:14)
-&(阅读:373次& 19:40)
-&(阅读:444次& 20:41)
-&(阅读:378次& 21:34)
-&(阅读:899次& 21:36)
-&(阅读:369次& 21:47)
-&(阅读:474次& 21:56)
-&(37字节&阅读:151次& 23:15)
-&(阅读:499次& 23:14)
-&(阅读:274次& 21:21)
-&(阅读:290次& 20:59)
-&(阅读:308次& 21:37)
-&(1450字节&阅读:5158次& 22:01)
-&(阅读:328次& 23:19)
-&(阅读:319次& 22:20)
-&(阅读:311次& 22:32)
-&(429字节&阅读:872次& 22:55)
-&(阅读:240次& 23:19)
-&(阅读:346次& 23:51)
-&(阅读:295次& 23:52)
-&(阅读:309次& 00:28)
-&(714字节&阅读:672次& 09:04)
-&(阅读:327次& 05:40)
-&(阅读:259次& 07:49)
-&(440字节&阅读:699次& 08:54)
-&(阅读:333次& 08:59)
-&(256字节&阅读:570次& 09:02)
-&(220字节&阅读:309次& 15:00)
-&(阅读:546次& 09:04)
-&(阅读:286次& 09:04)
-&(阅读:580次& 09:06)
-&(阅读:373次& 09:07)
-&(3126字节&阅读:505次& 09:15)
-&(208字节&阅读:637次& 09:24)
-&(阅读:352次& 09:29)
-&(阅读:472次& 09:28)
-&(552字节&阅读:451次& 10:55)
-&(544字节&阅读:359次& 11:03)
-&(阅读:297次& 09:40)
-&(阅读:346次& 09:48)
-&(阅读:313次& 09:51)
-&(阅读:823次& 10:04)
-&(阅读:286次& 10:18)
-&(90字节&阅读:399次& 10:36)
-&(阅读:292次& 10:43)
-&(161字节&阅读:464次& 10:49)
-&(阅读:301次& 10:52)
-&(阅读:341次& 10:59)
-&(142字节&阅读:600次& 10:49)
-&(阅读:303次& 10:53)
-&(阅读:314次& 10:57)
-&(2720字节&阅读:1505次& 11:20)
-&(阅读:257次& 01:58)
-&(174字节&阅读:757次& 11:05)
-&(16字节&阅读:325次& 11:12)
-&(阅读:243次& 14:36)
-&(阅读:152次& 08:51)
-&(阅读:381次& 10:54)
-&(阅读:327次& 10:59)
-&(阅读:319次& 11:03)
-&(阅读:343次& 11:03)
-&(阅读:334次& 11:10)
-&(阅读:276次& 11:13)
-&(196字节&阅读:427次& 11:03)
-&(715字节&阅读:365次& 11:06)
-&(阅读:290次& 11:09)
-&(阅读:270次& 11:10)
-&(3008字节&阅读:1623次& 11:22)
-&(阅读:321次& 11:26)
-&(350字节&阅读:386次& 11:31)
-&(360字节&阅读:442次& 11:34)
-&(111字节&阅读:387次& 11:35)
-&(465字节&阅读:367次& 12:54)
-&(阅读:255次& 11:36)
-&(1156字节&阅读:1743次& 12:35)
-&(520字节&阅读:402次& 13:59)
-&(阅读:278次& 13:43)
-&(249字节&阅读:331次& 14:03)
-&(1117字节&阅读:364次& 14:22)
-&(阅读:264次& 15:03)
-&(367字节&阅读:353次& 15:06)
-&(阅读:265次& 15:44)
-&(1324字节&阅读:1836次& 16:30)
-&(阅读:319次& 19:15)
-&(阅读:278次& 16:59)
-&(阅读:329次& 20:34)
-&(阅读:441次& 21:24)
-&(215字节&阅读:393次& 22:16)
-&(3610字节&阅读:1829次& 10:11)
-&(阅读:288次& 13:38)
-&(阅读:339次& 10:15)
-&(592字节&阅读:503次& 10:46)
-&(314字节&阅读:491次& 11:27)
-&(阅读:307次& 11:28)
-&(205字节&阅读:347次& 11:52)
-&(阅读:298次& 12:27)
-&(阅读:250次& 12:28)
-&(阅读:247次& 12:09)
-&(1468字节&阅读:1688次& 12:40)
-&(169字节&阅读:391次& 13:21)
-&(1446字节&阅读:672次& 13:28)
-&(阅读:530次& 13:36)
-&(458字节&阅读:387次& 13:49)
-&(阅读:272次& 13:37)
-&(阅读:355次& 13:38)
-&(330字节&阅读:348次& 13:40)
-&(290字节&阅读:305次& 13:46)
-&(阅读:332次& 13:40)
-&(阅读:308次& 13:43)
-&(阅读:368次& 13:45)
-&(阅读:279次& 13:50)
-&(阅读:348次& 13:51)
-&(阅读:285次& 13:52)
-&(阅读:277次& 13:58)
-&(阅读:290次& 19:49)
-&(阅读:327次& 14:03)
-&(209字节&阅读:362次& 16:13)
-&(阅读:285次& 19:11)
-&(阅读:297次& 19:11)
-&(1084字节&阅读:2316次& 20:34)
-&(639字节&阅读:374次& 20:41)
-&(阅读:233次& 08:03)
-&(阅读:268次& 09:13)
-&(阅读:298次& 09:14)
-&(阅读:269次& 11:07)
-&(阅读:356次& 09:16)
-&(641字节&阅读:436次& 09:30)
-&(阅读:369次& 12:03)
-&(阅读:295次& 16:14)
-&(阅读:294次& 16:15)
-&(阅读:289次& 19:05)
-&(阅读:307次& 16:18)
-&(阅读:212次& 21:56)
-&(2296字节&阅读:1854次& 16:43)
-&(阅读:285次& 18:36)
-&(阅读:220次& 19:05)
-&(1123字节&阅读:1772次& 20:47)
-&(阅读:151次& 13:31)
-&(阅读:156次& 17:44)
-&(阅读:164次& 16:09)
-&(阅读:170次& 16:12)
-&(阅读:167次& 18:22)
-&(663字节&阅读:303次& 08:46)
-&(阅读:139次& 09:32)
-&(阅读:115次& 15:38)
-&(1598字节&阅读:1404次& 14:12)
-&(46字节&阅读:241次& 15:36)
-&(阅读:190次& 07:45)
-&(阅读:128次& 16:36)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记住密码:
京ICP证040069号 昌公网安备号 法律顾问:Fionalxn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Fionalxn 的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1fe62e55',userId:,blogListLength:3};如何认真地活着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32.为什么取悦无法停止孤独?","author":"steveshi","content":"说到人际关系,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特定类型的人的故事。这类人的性格本身比较内向,意味着他们的内心并不是那么热衷于社交,独处和沉默相对来说是更舒服的状态。与此同时和所有人一样,他们也是渴望关注和亲密的,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要如何获得。所以当他们观察身边那些受欢迎的人时,会觉得似乎别人的八面玲珑是一种可以模仿的玩法。这样的模仿可能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他们会刻意模仿讨人喜欢的乖孩子,或者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可能会为了得到同学,朋友,同事们的认可尽力地满足别人的要求。但是这样的模式久而久之会让他们感到疲惫和不满,因为这并不是他们内心真正热衷的人际交往方式而且更重要的问题是,在付出了所有这些努力之后,他们依然感到孤独,内心对关爱的渴望丝毫没有得到满足,反而可能觉得和身边的人都有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很可能感到自责,认为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还不够取悦。所以他们可能会更进一步地隐藏自己的不满,修饰自己的缺点,完全只展露他们认为讨人喜欢的方面。但是这终究是一个死胡同,绞尽脑汁的取悦迎合,只是加深了无人理解,无人亲近的孤独感。为什么会这样?人和人是非常不同的,也就意味着在社交关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同样的玩法。尤其是对于性格内向的人来说,更合适的方式是选择建立少数高质量的关系。八面玲珑的玩法,却恰好阻碍了你和人建立高质量的关系。一段高质量的关系基于对彼此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接纳,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光看到了彼此的优点,也看到了彼此的缺点,然而即便如此,我们却依然感到愿意亲近彼此。你可能会问,我怎么样才能让别人即使看到了我的缺点也愿意亲近我呢?渴望有能力让人喜欢你是一种幻想,这种幻想多半来源于你曾经经历过的人际关系创伤。你被伤害,感到失望和挫败,所以需要说服自己你是有能力让别人喜欢你的,你只是需要更努力一些。这种幻想可以减轻你的痛苦,让你对未来依然抱有希望,但是却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喜欢,往往是因为这个人是谁,而不是因为这个人做了什么。It’s what you are that makes people like you, not what you do。我一直都有个理论,就是这个世界上有10%的人,无论我们怎样取悦都会恨我们,有10%的人即使我们什么都不做也会爱我们,剩下80%的人觉得我们的存在可有可无。这个世界上会自然而然地欣赏和喜欢我们的人其实很少,但是正因为少,所以我们才应该承担起发现这10%爱我们的人的责任。可是你能做什么呢?一方面当然是尽可能多的社交,增加遇到这样的人的概率。可是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就是你需要增加自己被发现的可能性。取悦人的玩法就是在这个环节上阻碍你的亲密关系建立。因为取悦人的游戏就是有选择性的呈现自己,尽量展现讨喜的部分,掩盖缺点和不足。可是那些最终会喜欢你的人,不仅不会厌恶你的缺点,反而是你自认为的那些缺点在他们眼里也是你可爱的地方。这就是人与人不同的地方,或者说,会有很多人让你觉得“原来你好这口”。你可能很讨厌自己和人讲话时的羞涩和紧张,但是对方可能因此对你怦然心动,因为他好这口。你可能很讨厌自己遇到矛盾时无法表达感受的压抑,但是对方却可能因此更加在乎你的感受,因为她好这口。你眼中的缺点,在别人眼中未必是缺点,甚至可能是优点。可是当你试图做一个取悦者的时候,所有这一切别人都是看不到的!结果就是你得到了那些不care你的人肤浅的认可,却失去了那些欣赏你的人发现你的机会。结果就是那10%爱你的人总是会错过你,而你以为你得到大家的认可了,其实认可你的都是那80%无所谓你的人的客套。这就是为什么你的取悦无法停止孤独。而且想想看,因为这样的误区,你这些年可能错过了多少真爱和真朋友!细思极恐有木有!如何不孤独?你需要做的事情简单又复杂。用最俗套的话来说就是做自己,翻译成可操作的行为就是抑制住想要取悦和掩盖的习惯,适当展现自己的脆弱面,袒露内心的困惑与挣扎。道理你肯定懂,但是真要做起来需要考虑几件事情。首先,你需要选择合适的对象去袒露。袒露不是一个不加区别,见人就自曝隐私的过程。可能属于那10%爱你的人,应该大约是有兴趣聆听和了解你的。这些人不会轻易地对你下结论挑剔你,或者向你发号施令。这些人在你犯了错误或者披露心事之后,不会显得刻薄或者漠不关心,而是会愿意更多理解你的想法。而且随着了解的加深,这些人会对你有越来越积极和包容的姿态,也会乐意给予你更多支持和鼓励。你会发现每一次两个人之间产生摩擦之后,关系都会因为后续的沟通交流而变得更稳固。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人,请把握好机会,因为爱你的人可遇不可求。如果你遇到的人和这相反,那么不论你多么渴望能让他们喜欢你,也请努力悬崖勒马。第二,你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袒露。我所说的袒露,不是任性耍脾气,对自己的缺点臭不要脸地放肆发泄,因为你也需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我认为合适的方式,是在交往过程中,在平和理性的状态下,以探讨、分享和请教的形式展现:你有什么困惑和苦恼?什么事情让你无法释怀?你渴望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但是不知如何下手?习惯了取悦的人,可能会非常害怕探讨这些问题,因为会破坏自己的完美形象。但实际上他们不知道的是,人与人的亲近一部分来源于对彼此的欣赏,但是真正亲密的关系则是源自对彼此内心痛苦的深刻理解和强烈的同理之心。所有人都会会对优秀和美好发出赞叹,但是只有少数人会被你内心的挣扎所触动。我希望你能得到的就是那种基于触动,同情和感同身受而建立的关系。第三,自我袒露从社交技巧角度来说十分有价值。当你在自我袒露的时候,也是在邀请对方以更坦诚的方式面对你。通过自我袒露,你在告诉对方:“我们的关系里有足够的信任和安全,因此我们是可以去探讨这些话题的。”你可能会以为自我袒露是一个完全出于自私的行为,会不好意思这么做,但实际上在人际关系里这是一个再友好不过的行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内心的挣扎,也都渴望找到可以分享的密友。自我袒露在让你可以坦诚的同时,也让他找到了希望,让他知道你们之间的这段关系是独特的,可以相互信赖的,你们的存在可以让彼此不再感到孤独。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予你启发。如果你生活中有很在乎你的人,将这篇文章分享给他,让他知道你也在乎。","updated":"T07:31:3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67,"likeCount":154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5:31:3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8aa32b32cc73f092ecba1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67,"likesCount":1541},"":{"title":"33.论《中国式相亲》的正确观看方式","author":"steveshi","content":"可能由于个人的喜好问题,我特别不喜欢那种把一个人放在台上给大家评头论足的感觉,尤其是下面父母们问的一些非常缺乏尊重,忽视个人界限的问题,如果是在生活中可能会让人感到非常不适。但是好像因为是电视节目,所有的不妥当看上去好像就被正常化了。所以如果你在看这类节目时感到了不适,被冒犯,恶心的感觉,请相信我你不是一个人,这个节目我无法坚持观看超过5分钟。至于节目中的所有角色,我并不觉得他们代表了当下中国的任何潮流或者趋势,更不认为应该就此判断中国的男人大多数都妈宝之类的。因为所有人的表现,不同人之间的关系,全部都是导演安排设计的,甚至是说话的内容,很多时候都是台本提前写好的。他们所表达的东西未必都是自己真实的想法,他们也许并不会在真实生活中这样表现,一切都只是被夸张化戏剧化的表演。我很多年前参加过一个类似的相亲节目,不过那时候是男的站在台上,女的和妈坐在台下选人。最后着实被整个体验恶心到了,因为整个节目就是一个不断被质疑和讽刺,然后站在台上无力辩驳,被各种强盗逻辑给碾压的过程。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最能表现自己的东西,全部被剪掉,只剩下了导演想要看到的东西。大多数观众因为没有参与电视节目拍摄的经验,所以并不了解幕后得很多状况。总结来说就是,导演和制作团队都只是混口饭吃,并没有那么高的层次和觉悟,所以压根不可能做出三观多么正的东西出来。他们真正在乎的东西是收视率和点击量,而要提升这些,靠的是争议,撕逼,博眼球的东西,至于那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是从来不受重视的。中国式相亲这个其实毫无创意的节目,本来不应该有这么多人去谈论,但恰恰因为它包含的一些价值观触发了许多人,所以一时间所有人都在关注。这就是当下娱乐节目普遍的恶心事实,和trump通过放嘴炮博眼球最后当选总统是一个套路。当然我很欣慰地看到许多朋友在表达和分享着对这个节目的不满,这种集体的抱怨是令人感到希望的,因为我至少知道有许多的人在婚恋的问题上有了自己的思考。我给所有人的忠告是:这节目只是娱乐,电视娱乐从来就不是严肃认真负责探讨问题和教育大众的,因此不要让电视成为影响和塑造你价值观,世界观的一种影响。因为在娱乐节目中,任何人,事情和思想都没有可能被理性而又完善地探讨,否则就会变得很无聊。如果你真的想认真思考和探讨婚恋的议题,多读探讨婚恋的著作,读靠谱公众号的文章,在知乎上和认真理性的知友们多交流。大家也不必认为片子里的男人们和家长们一定就是幼稚落后无节操的,事实是换了任何人放在那个台上,都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把女嘉宾当做一个人来了解,因为导演不会给你时间,导演只会逼着你给出一些非常肤浅随意而又夸张的反应。我想如果你真的被逼迫着这么做,心里肯定会有不安,但是显然对于参加节目的人们来说,这不是个太大的问题。而这才是我认为这个节目的最大问题!你所看到的都是表演,这些表演并不代表也不应该影响任何人的任何观念,但是这些表演最大的罪恶在于,让一些本来会令人感到不适的对话和充满价值判断的对待人的方式显得正常轻松合理,从而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以为也都是没有关系的。这样的状况发生在越多人身上,我们的社会就会有越多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有越少愿意站出来帮助和保护别人的英雄。所以说观看《中国式相亲》的正确方式是:带着自己最诚实的反应观看节目,注意到节目中所有的不尊重,恶俗,偏见,歧视和荒谬,被恶心到,然后放弃观看。这么做也许会让你少了一些被娱乐的机会,但是却至少可以保证你不被同化成一个麻木无情,漠不关心的吃瓜群众。当下一次你听到有人对别人评头论足,当女孩子被长辈说太高,太漂亮,太优秀之类的话时,请你记得看这节目时那种被恶心到的感觉,并让这种感觉成为你保护那些被舆论挑剔的人的动力,去让她们知道你能够理解她们所体验到的赤裸感和被冒犯感,她们不需要因为别人表达的挑剔而怀疑自己,她们值得被更有层次的人欣赏。","updated":"T16:13:4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3,"likeCount":20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0:13:4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aaf27e985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3,"likesCount":207},"":{"title":"内心强大是我送你的新年礼物","author":"steveshi","content":"2016年还有几个小时即将结束。过去一年里得到了朋友们的许多鼓励,支持和赞赏,让我十分感激。新的一年来临之际,让我送你一颗强大的内心,以表示我的感谢和祝福。邀请你收听我的网络电台节目Steve说-2017年元旦特辑《内心强大是我送你的新年礼物》喜马:网易:或在iTunes搜索Steve说。谢谢。","updated":"T09:34:2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1,"likeCount":12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34:22+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dbd8af18aa3528cceffb257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1,"likesCount":120},"":{"title":"34.别让男人对女权望而却步","author":"steveshi","content":"正文开始前想先声明两点:第一,我是个男的,我带着最大的善意写这篇文章。第二,这不是一篇能给为你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干货文,但是如果你在乎女性和性别的话题,我鼓励你能够读完全文。道德幻觉《中国式相亲》,韩寒电影主题曲,Trump就职和次日的Women’s March,还有几天就要到来的春节假期。最近的日子不太平,尤其对中国的女性来说,神经几乎每天都在被挑动。我是个未婚直男,在决定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基本上的态度都是回避不思考,原因我后面会解释。但是因为好友女王C- Cup的影响,我从未真的对性别和女权的议题失去兴趣。扪心自问,内心的声音告诉我我想要参与,我想要尝试贡献。美国分成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个党派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针锋相对。比如说到人工流产问题,民主党显然是pro-choice,也就是强调选择自由的一方,而共和党则是pro-life,认为生命是上帝的神圣给于。但是当说到枪支管控的问题时,民主党是pro-life的支持禁枪的,共和党则是pro-choice,认为拥有枪支是宪法给予的自由。有注意到这当中的矛盾吗?为什么一个党派可以两个不同的问题上有截然相反的两种道德论断呢?人们都有道德本能,比如3,4岁的小孩子在一起玩耍,你都能看到他们会关注彼此的玩具数量是否分配均匀。但是我们经常会利用道德论断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试图坚持一个统一一致的整体道德观。因为这个缘故,关于权益和平等的意识形态斗争出现了许多荒谬的情况:俄勒冈大学墙上的马丁路德金名言被因为“没有足够包容其它少数群体”被撤下(虽然后来又被装回),参加反种族歧视游行的白人被要求悔过他们特权,我的母校多伦多大学一名教授因为抗拒使用75个代表不同性别的代词被围攻。这些事情都发生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但是关于人的共性在身边,在网上依然可见。我们会假设和我们对话的人自己的道德出发点是恒定不变的,但是人性的危险之处就在于我们更喜欢做对的那个人,而不是公平的那个人,即使这意味着自己的言行可能是自相矛盾的。望而却步为什么前面我说自己一直是回避不思考的呢?因为即使作为一个多年以来一直关注女性情感和心理健康,鼓励女性成长,思考和追求个人理想,甚至在网上实名发誓会随时出手干预针对女性暴力行为的心理咨询师,当我作为一个男性试图就某些和女性,女权相关的问题发声时,依然会遭遇到来自许多匿名网友充满恶意的攻击。这些攻击让我感到挫败,觉得所有的讨论是否真的会有意义。个人层面,我并不会特别介意这些攻击,因为早已学会了自动过滤非建设性批判。但是让我感到担忧的是,如果我这样一个其实很有意愿去参与女性议题的男性在这个过程中都会感到退却,那么其他的男性呢?包括其他一些对这个话题关注度还不高的女性呢?因为阵营不同,标签不同,权力位置不同而被敌对化,遭遇煽动之下的攻击,会让对于任何议题的探讨和倡导成为一种集权意识形态般的压迫。这样的压迫阻碍开放的对话和不同观点,寻求绝对的真理和政治正确,讨伐观点异己者。所以不论你是一个会为性别和女权问题主动发声的KOL,还是一个关注这些问题的普通女性,不论你的探讨平台是社交媒体,还是生活中朋友家人之间的对话,我都希望让你明白:如果你想要为自己所倡导的事业和理想做贡献,最有帮助的方式是创造一个友好开放的环境,让不相关的,不关注的,甚至是观点相左的人参与进来。基于对性别,性向,肤色或者其他任何标签的攻击,都只能进一步让你关注的议题被进一步的边缘化。当你以暴力的武断的口吻辩驳时,当你拒绝完整清晰地了解别人的观点时,你是在伤害而不是促进自己关注的社会议题。遗憾的是,关于性别议题的语言攻击的现象充斥着网络,这只会让赞同理性和对话的人敬而远之,让女权主义者们失去本来可以支持理解支持她们的那部分人。可能有的女性会说,有的直男癌就是他妈死脑筋,对女人只有歧视和偏见,我凭什么要耐心对话。是的,这正是关于性别议题的挑战,但是这个挑战不可以被越过,只能够正面的面对,即使面对是很困难很痛苦的过程。如果你足够在乎女权,那么就尝试着让自己耐心,如果你没有那个耐心,那么至少也避免让这个议题成为一个充满攻击性和愤怒的话题,让其他本来有兴趣参与的人望而却步。如何探讨?说到女权、性别问题和生活的实际关联,可能催婚是一个最普遍的例子了。春节回家被家人催婚,除了人际关系界限的问题以及亲子关系的权力问题以外,也是性别平等问题最集中体现的地方。面对生活中许多类似的情况,怎样的探讨和面对方式能带来好的结果?我所知道的所有成功故事里面,无一不包括持续的对话以及大量的耐心。类似的,在处理和原生家庭父母的关系里,所有的成功案例也都如此。处理任何差异,为任何社会议题做倡导的过程,都需要是一个创造对话,促进彼此了解的过程。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关于女权的讨论里面,极少有对于男性观念和思考的深入分析。许多情况下男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只是被简单粗暴地贴上标签,再被批判和嘲讽。可如果关于女权的探讨成为了一个只有女性参与的过程,那么女权运动要如何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变革?只有当白人也开始争取黑人的平等权利时,当直人也开始呼吁同志的合法地位时,变革才真的会发生。网络上面匿名的辱骂和攻击不仅不是道德和权利意识的体现,反而是破坏平权运动的无知罪恶。这或许也和大环境有关,北美这方面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依靠公益机构和民间团体,因而在发表言论的时候更多考虑公众形象和社会责任,会选择相对友好的、教育性的,鼓励邀请对话的策略。国内性别议题的发声者有许多是个体,需要利用争议和对抗来拉拢人心,获得关注率,其逻辑和Trump竞选总统时的媒体策略异曲同工。但最终合理的方式还是对话。社会心理学家Robb Willer在他的TED演讲上分享了他关于正确对话方式的研究。如果让民主党和共和党受试者撰文说服对方,最终文章中强调的都是自己党派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但如果让他们在撰文之前先阅读一篇从自己党派价值观出发的文章,那么最终他们所写的文章其实会更加包容和拥护对方观点。比如民主党基于同情和关怀关注全球变暖问题,但如果可以将这样的观点转化成共和党拥护的纯粹主义观点,也就是从对地球母亲的关爱转化为保持天空和环境的纯净,那么双方对于全球变暖问题的态度将会大大靠近。这是一个很有启发的发现,因为如果女权运动人士希望赢得男性的认同和支持,单纯强调自己阵营的价值观念实际上只会使价值观对立持续下去。但如果能够通过对男性价值观的了解,发现性别平等问题中符合男性价值观念的部分并加以倡导,势必会是更加有效的倡导方式。比如传统男性气质强调侠义、正气、阳刚的特质,或许可以很好地和帮助女性面对歧视相结合。总结我不是性别研究和女权方面的专家,我也不敢认为自己的观点一定合理,但是我十分坚定地愿意参与任何理性而又有建设性的对话。在看过了Trump的当权所带来的一系列动荡,以及北美政治正确和社会正义战士(social justice warrior)的带来的矫枉过正之后,我越发感到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危险和机遇并存的年代。如同Robb Willer在他的演讲里提到的那样,现在的时代很像那种好警察坏警察的电影,一般在第二幕里面,两个人都会因为差异带来的冲突而变得疏远。但是最终两个人走到一起,克服了个体差异,才能协力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更加深刻的友谊。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和彼此的这些疏远,或许就是我们重新走到一起的前奏。","updated":"T10:26:3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3,"likeCount":13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26:3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1009729acbabefe0cd69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3,"likesCount":138},"":{"title":"35.如何让新年真的快乐","author":"steveshi","content":"春节快乐!相信我不是第一个祝愿你新年快乐的人,但我想做那个告诉你新年怎么做可以真的快乐的人。因为我在乎你,不想给你空洞的祈使句般的祝福,也因为我有幸掌握了关于人类的一些知识,从而能向你科普具体的操作方法。希望这份祝福能为你新一年的快乐指数做出一些微薄的贡献。不快乐是什么?这一年我估计我做了七八百小时的心理咨询,每一个来访者都因为不开心而前来求助,我大约也看了数百种不同类型的不开心,然而如果全部总结起来,似乎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应激性的不开心,就是生活中遇到一些不顺,比如吵架或者失恋。这种不开心是被当下发生的事件触发的。另一类是发展性的不开心,是过去的生活体验带来的影响,没有能够消化处理干净,酝酿发酵后滋生出来的不开心。应激性的不开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没人能够避免不顺。遇到这样的来访者,我能做的就是陪伴他们度过这个艰难的阶段,给予聆听和支持,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体的成长,不开心就会慢慢消失,人就能恢复正常的生活。发展型的不开心则比较复杂一些,因为这些不开心的形成由来已久,可能根植于很早期的生活体验。最常见的当然就是原生家庭中的成长体验,这是几乎每一位来访者都会有的情况。由于年少,心智和情感尚未成熟,所以遭遇关系中的创伤时自己并没有能力妥善处理这个体验,所以就只好以“封存”的方式将受伤的感觉和回忆埋在心里。但是人的心理是具有高度可塑性和适应性的。一个人被伤害之后,看待世界和他人的视角和行为就会被改变。创伤的体验改变了你,但是情感上认知上你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相关的信息都被你封存了,所以就造成你认识的自己和实际的自己有差异。这种差异会持续地带来精神上持续的疾苦和困扰。换句话说,发展性的不开心源自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脱节。我的记忆,认知和情感是我的内部世界,我和别人的关系和行为是外部世界。两个世界如果一直有差异和冲突,人就会一直不快乐。比如内在缺乏安全感的人,无法在外部世界建立起稳定的关系,或者内在批判自己的人,无法在外部世界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和形象。放下包袱要减小内外在世界的差异,首先需要做的事情自然是对两个世界由清晰的认识。在心理咨询的范畴内,梳理首先发生于内部世界。许多人对内在世界的梳理和把握很差,是源自于创伤体验的阻碍。如果你遭遇过让你很痛苦的事情,那么当你试图去看见内在世界时,就会无可避免地需要直面这些痛苦的部分。因为害怕这种痛苦,我们可能选择逃避,从而也就忽视了内部世界。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已经可以总结出新年里让自己快乐的第一条建议:想要快乐,你必须先面对和化解内心不敢面对的痛苦我知道这听上去很困难,人们很难不逃离令自己恐惧的事物。这里面就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你内心的痛苦曾经让你很恐惧,但是时过境迁,今天你再去面对时其实会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害怕了。这其实是大多数来访者咨询过程中会有的体验。他们会意识到,当年的那个自己是恐惧的,但是今天的自己再去面对,恐惧感已经降低了不少。这就是为什么通过书写个人成长史的方式,我们一方面可以提高自我认知,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幸福指数。因为梳理就是更新升级自己的经历所包含的意义和情感价值。梳理带来的是内在世界更加远离过去经历所定义的那个模样,而更接近当下的你和你所面对的外在世界。第二种可能性是曾经受的伤害非常深,以至于今天的你想起来都还会十分痛苦。如果你面临的是这样的状况,那就十分需要一位专业的咨询师陪伴着你去重新梳理自己。随着咨询的深入,许多人会意识到痛苦的持续,往往并不是痛苦本身,而是对痛苦的恐惧。比如我的一位来访者,曾经经历过父亲出轨的事件。这经历在当时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让她感到十分困惑()。但是更痛苦的是她不允许自己去思考这事情,因为羞耻,因为害怕伤害父母关系,因为自己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思考。在咨询当中我陪伴着她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尝试了直面痛苦,最后的结果是一直以来困扰她的情绪也随之大大减少。痛苦的情绪本来是提示我们关注的信号,让我们知道一段回忆或经历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这个信号会过于耀眼,让我们无法直视,但是不敢直视,信号就会一直存在。所以一旦选择了直面,信号的功能达成,然后就会停止。这就是为什么在心理咨询里,人们选择去讨论自己的痛苦,然后很快就会发现痛苦大大减轻了。所以这是新年里快乐的第二条建议:找到一个人去倾诉和探讨自己内心的不快乐这个人最好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是一个耐心倾听,不急于给建议的朋友。之所以强调不急于给建议,因为你真正需要的是有一个直视痛苦的机会,探讨的过程本身大于任何建议的获取。重构生活视角理性和感性其实本来是不分家的,但是因为遭遇了不开心的事情,所以我们内心里那个感性的小人往往会躲起来不敢出声,而理性的小人则需要站出来承担起所有的不快乐。所以心怀痛苦的人,往往想得很多,想要用大量的思考来屏蔽情感上的痛苦。如果说不开心的情感包袱可以通过直面来放下,那么开心的生活体验则需要放下包袱后重构新的生活视角。刚刚放下情感包袱的人,在轻松至于也会有一些困惑和迷茫,因为内心理性的小人一直以来太过活跃,但是现在情感负担没了,这个小人也会发现自己孤单的存在是不平衡的。换句话说,曾经痛苦的我们,会对人和事物带着许多防御性的预设,固化了对人和事物的态度,以换取某种程度的安全感。但当我们不再需要防御时,会发现这些固话的态度是多余的,甚至是限制我们更全面地享受生活的。开心是一种情绪体验,如果没有了感性小人的参与,我们顶多只能体验到需求的满足。我们的理性预设之所以限制快乐,就是因为这些预设形成的时候,感性的小人并没有参与。所以即使情绪包袱没了,感性的小人会在这些预设的限制下依旧找不到发声的空间。因此要能够让自己具备快乐的前提,我们就需要唤醒感性的小人,让它更加活跃一些。换句话说,think less, feel more,少想多感受。可是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过去的预设已经让我们对世界抱有很固定的看法了,我们从每天的生活中无法获得新的体验来唤醒感性的小人。所以这是新年里如何真正快乐的第三条,也是最核心的一条建议:为自己创造新鲜的体验新鲜的生活体验能够激活感性的小人,你可以在这些体验中有机会观察自己的感性部分是如何变化和反应的。因为感受长久的被压抑,所以当你需要感受的时候,反而会有点感受不到,这就好比很久不唱歌了,嗓子有点打不开。体验新鲜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打开,提高感受能力的训练。落实到生活中,你可以为自己设计两个活动。第一,你可以规定自己每天或者每星期去做一件你从没做过的事情。比如这个春节假期,你可以试着去给爸妈按摩捶背,去抱抱他们,试着下厨帮忙,在全家聚会的时候公开表达感激和赞美,或者带着好奇心去了解那些你不太亲近的亲戚。第二,你可以规定自己在定期要做的每件事当中发现你从未注意到的新细节。比如每天都要去同样的地方散步,那就试图走不同的路线。比如每天都要去超市买菜,那就去发现下那些你从未注意过的商品。比如每天上下班坐同一部车,那就去看看这车上有什么细节是你从未注意过的。甚至你可以把两个活动结合起来,在惯常的事物中发现新的细节,然后针对这些细节去做一些从未做过的事情。比如注意到那个每天都在地铁入口看到的检票员,下一次买瓶可乐送给他。或者经常路过工位但从不打招呼的同事,下一次买一捧鲜花放在她桌上。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让自己的内心变的重新敏锐,在摆脱了过去的情感包袱之后,能够在新获得的这种心灵空间里面培养起对快乐,付出和爱的习惯。你也许会觉得这样的小事情未必真的会那么有效,但是请相信我,你只要尝试一次,就会立刻明白这样的方法是多么的有效,能带来多少意外的欣喜。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新一期的电台节目Steve说里面和我的恩师曾家达有过更深入的讨论,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听听我们对于“发生性”的讨论。在喜马、网易、荔枝或iTunes搜索Steve说25期即可,最后再次感谢所有朋友们在过去一年里的支持和关怀,尤其是我的每一位来访者们和我一起走过的那些奇妙旅程。我被你们所展现出来的勇气,坚韧和智慧深深感动。希望新的一年里面,我们可以一起走得更远。春节快乐!","updated":"T09:45:2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9,"likeCount":26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45:27+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abb8ac7522331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9,"likesCount":262},"":{"title":"想听我和李松蔚聊天吗?","author":"steveshi","content":"我的网络电台Steve说已经访谈了若干位知乎大V了,今天更新的第二十六期节目请来了心理学大V李松蔚。他的睿智和理性让我们的对话充满启发,我们畅谈了为人父母,中国家庭,心理学话语体系以及心理咨询中折射出的各种认识人性的角度,是绝对不容错过的一期节目!都过太多帖子和专栏,让眼睛休息一下,让耳朵灵动起来吧!收听请戳喜马拉雅: 网易: 荔枝: 或到iTunes等平台搜索Steve说26期","updated":"T08:10:4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likeCount":4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10:47+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likesCount":40},"":{"title":"想听我和叶壮聊天吗?","author":"steveshi","content":"我的网络电台Steve说更新了,本次嘉宾也是知乎上面小有名气的心理学领域优秀答者叶壮。他著有知乎电子书《心理学,必需的》,拥有微信公众号每日谈心(DailyPsy)。作为心理学圈子里最会说相声的人,他让我们的对话充满了捧腹大笑,而我们的对话又充满思想火花。一不小心聊了好长时间,以至于我不得不把我们的对话分两次发布。Steve说27期 - 叶壮 - 心理学圈子里最会说相声的人喜马:网易:荔枝:或iTunes等平台搜索Steve说27期。如果你喜欢知识、探讨和对话,对心理学和相关学科感兴趣,欢迎关注我的网络电台节目Steve说。许多刚发现这个节目的朋友都在慢慢回听之前的内容,而且不断跟我留言说很喜欢,很有启发。所以你还在等什么,上车吧~","updated":"T09:42:2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likeCount":1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42:29+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eeea450b56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likesCount":10},"":{"title":"36.关系处不好,也许是你不够爱对方?","author":"steveshi","content":"关于情感的文章,普遍都是在分析对方到底爱不爱我,如何让对方更爱我这样的问题。可是当你处在一段关系中时,是否有考虑过自己是否真的爱对方这个问题呢?你可能要说,我当然爱了,我自己的想法我还不清楚吗?可是你真的清楚吗?人的想法和认知的不靠谱,早已被无数心理学实验所发掘。举个例子,将一群人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分别问他们两个问题。第一组的问题是“你现在愿意花多少钱看十年前最喜欢乐队的演唱会”,第二组的问题是“十年后你愿意花多少钱看现在最喜欢乐队的演唱会”。你猜哪一组给出的平均价格更高?答案是第二组出价高于第一组,虽然两个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就其原因,人们都倾向于低估自己未来的可变性的。放到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无处不在,最常见的就是人们在分手之后总会说“我这辈子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人了”,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的下一段,下下段恋爱总是越来越好的。人对自己的认识有多不靠谱,有时候我们自己可能都想象不到,不信你可以去读Dan Ariely的《可预测的非理性》。回到正题,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在于,我发现许多朋友在恋爱中总是把视角放在对方身上,当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质问的都是对方是不是不爱我了。虽然这样的问题的确也值得问,但是关系永远是两个人互动的结果。如果伴侣对待你的态度变了,除了拷问他的用心,是否也应该反思自己在相处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与人的矛盾和差异永远存在,彼此相爱的两个人总会尽力让关系成长,从而克服各种挑战。而在咨询中我看到的许多情况是,当一个人担心伴侣不够喜欢自己的时候,反而可能用抵触,消极,甚至毁灭性的方式来应对。看到这样的情况时,我时常会觉得这哪里是爱呀,这和爱差的太远。如果你并没有发自内心地爱对方,那么你在感情中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也可能将关系悄悄推向更艰难的方向。搞清楚自己是否真的爱对方,或者说对对方的感情本质上是怎样的,是一个许多人忽略的问题。关系相处不好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是质疑对方的诚意,然后想到的是自己爱的能力,可是却很少考虑到“不够爱”这个其实深刻影响关系质量的因素。我们对于爱的判断很容易被各种情感所影响,所以我们会把一些状态误当作是爱。我见过许多认为自己是爱伴侣,但是走进内心深处却又发现不是爱的人。所以他们的问题不是不会爱,而是不够爱。虽然爱很复杂,但我想为你提出一个易懂而又坦诚的角度,希望可以帮助你对自己爱的能力少一些质疑,也更顺利地找到真爱。爱和喜欢什么把两个人粘合在一起?我大致可以总结出三种性质上不同的感觉:爱,喜欢和渴求。首先我们把爱和喜欢做比较。这是两种经常容易被混淆的体验。我们先说说他们的共同点。喜欢和爱,两种感觉都会让我们对对方有想要亲近的感受。有的人觉得我随时都想见到他,都想和他在一起,这就是爱了。但是这或许仅仅因为你渴望那种在一起时的愉悦感,而且这种愉悦感很容易和初识的新鲜感和兴奋感所混淆。热恋期过了,爱的感觉就没了,可能就是错把喜欢当做爱了。喜欢和爱,也都会让人想要占有对方。有的人喜欢用占有欲来判断自己是否爱对方,我认为这是不靠谱的方式,因为占有是人类的天性,我们通过占有欲来维护自己的界限,但是被我们划为己有的东西未必一定是我们愿意投入情感的东西。嫉妒的情绪往往是被社会比较触发的,比如你的朋友新认识的伙伴比你更优秀,更好看,你就可能想要把自己的朋友抓得更近一些,害怕有一天自己被抛弃。但是这并不代表你有多爱这个朋友。爱是什么,或许很难有统一的答案,因为爱情是一种高度主观的体验。但是对比喜欢和爱,我想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爱会让你对别人有极强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意愿。你在意对方的感受和体验,在意到你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来确保对方的满足,即使代价是自我牺牲。相比之下,喜欢则是建立在自己不受损害和影响的前提上,两个人可以共同创造更多快乐。因为喜欢而建立起来的关系,一旦需要你放弃一些自己的利益,为对方多一些付出时,喜欢的感觉就会开始和埋怨的情绪打架。更进一步讲,爱相比于喜欢是一种更接近人类本能的体验。想象一下你现在生活在充满危险的非洲大草原或者亚马逊丛林,如果你只是单纯喜欢你的伴侣,和他在一起开心,但是遇到了掠食者的危险,你选择的不是豁出命去保护,而是为了自保落荒而逃,最终你和伴侣的生存概率都会很低。人类经过六百万年的进化,之所以能够体验爱的感觉,就是因为这感觉是利于自然选择的。而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社会动物,最有利生存的情感关联必然是包括强烈的同理心带来的付出和自我牺牲行为的。所以我认为这是区分喜欢和爱的最重要标准。爱和渴求当我们的某些需求无法被满足时,会体验失望,焦虑,愤怒,难过等情绪。当这种不满足的状态长期持续时,我们则会在不满足感的基础之上再体验多出来的一层无助和恐惧感。在一些人的成长经历中,这种无助和恐惧感可能会一直存在。因而当他们成年之后,会被这些感觉一直驱动,想尽一切办法去避免自己不被满足。这样的情况,我称其为渴望。基于渴望建立的关系,是被恐惧驱动的,害怕的是关系破裂后自己会回到持续不满足带来的无助当中去。对比爱和渴求,如果你和爱的人分开,让你难受的会是分手给对方带来的伤害。而当你和渴求的人分开,让你难受的则是自己可能面临的痛苦。爱和渴求都会让人产生换位思考和自我牺牲。在恐惧的驱使下,我们对渴求的人也会有类似同理心的行为,但是这种自我牺牲的终极目标是取悦对方,从而可以让自己满足。可是取悦行为并不能像爱当中的付出那样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体验。因为被恐惧驱动的付出,达到的效果是不恐惧,而不是快乐。这就是为什么取悦型人格的人,会忍不住取悦自己的伴侣,但同时在关系里并不会感到很开心。付出的行为和自己的快乐是脱节的,因为付出行为实际指向的是避免被否认,被疏远,被抛弃等可怕的结果。爱和渴求看上去都会让我们付出,但是基于爱的付出让我们快乐,因为我们对对方拥有真正的同理心,所以对方的快乐会自然转化成自己的快乐。而基于渴望的付出,只是让我们的恐惧被安抚,让情绪从负数变成零,而并没有变成正数。如何知道是否真的爱?爱和喜欢的区别是是否有基于同理心的自我牺牲,爱和渴望的区别是自我牺牲基于同理心带来的快乐还是基于自我匮乏带来的恐惧。搞清楚了爱,喜欢和渴望的区别,或许你就可以对是否真的爱对方有一些初步的判断了。基于这样的自我觉察和反思视角,你可以通过这样几个小练习来帮助自己判断你对伴侣到底是怎样的感情。第一,回顾你和伴侣曾经有过的重要矛盾冲突,在处理的过程中,你自己做了哪些选择?这些选择更多是对自己有利还是对对方有利的?如果这些选择是对对方有利的,你对自己的牺牲作何感想?冲突当中是选择隐忍自己的冲动,好好和对方讲话,还是告诉自己他妈的我今天就是要出这口气,这样的选择很能够体现出一对对方的同理心程度。第二,想象你和伴侣现在在商讨一个抉择,比如晚饭吃什么的问题。你和对方都有各自很想吃的东西,只要吃到了都会感到很开心,而最终你选择了让伴侣去吃他喜欢的东西。当你想到这个结果的时候,脑海里首先看到的是什么?是对方大快朵颐的样子,或者你自己的满腹怨言,计划着下次重夺决定权的样子?第三,你愿意为自己的伴侣作出的最大牺牲是什么?你愿意为了对方放弃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当想到这些付出时,你又是怎样的感受?有趣的是,因为爱做出的付出,往往可能显得不是特别重要,让你觉得值得,而这种值得的感觉又和付出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值得不值得,在爱当中是和给你伴侣带来的快乐挂钩的。这样类似的问题你也可以为自己设计,但这些问题应该尽量是关于你过去作出的客观选择,或者你在假想情况下会作出的实际选择。将爱不爱的判断和行为、选择更多挂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你被自己的情绪所影响。比如当前你可能很迷恋一个人,或者承受着一些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被抛弃恐惧,所以完全通过对内在状态的觉察来判断爱不爱的问题,会很容易有盲点。如果通过这些思考,你发现自己可能不是那么爱自己的伴侣,那么也请不要觉得意外或者失望。因为彼此相爱的关系本来就是非常难得的,大多数的人在大多数时候都只能努力地在更像是喜欢或者渴望的关系里努力寻找爱。如果你的关系也是如此,这多少是意料之中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因为我们在遇到爱之前的时间里,还是很有必要尽力体验和探索。总结做了许许多多情感咨询,关于情感的诸多问题,我越来越多地认为往往都可以归结于彼此不够相爱。如果真的很爱,两个人都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努力跨越关系中的挑战,也就不会有停滞不前或者无可救药的感觉。这个道理其实和个人成长是想通的,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可改变的过去,但是如果你足够爱自己,愿意为自己的成长而付出,那么就无所谓你是否完美,缺点是否太多了。当我们纠结于一段关系中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时,这或许本身就是不够爱的表现,因为你只是喜欢对方,而关系的缺点在和你的喜欢打架。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会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共情对方作为一个人,一直以来背负这些缺点而承受的痛苦。当你了解到这种痛苦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想要去支持对方改变,成长,摆脱这种痛苦,而不是指责和不满他的不完美。好爱都不难,只要两个人真的爱彼此。爱是什么?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心灵的深深了解,进而想要让他快乐,为他分担痛苦的强烈渴望。","updated":"T06:24:4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55,"likeCount":41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4:24:4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9dc09bfb3e648fd7b4a5d3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55,"likesCount":417},"":{"title":"37.为什么感情里面必须学会生气","author":"steveshi","content":"如何看待愤怒在亲密关系里的角色呢?我发现不少人在关系里都不愿意接受愤怒的存在,会觉得对伴侣有愤怒是羞耻的,或者会把愤怒的产生归因为自己的责任,或者可能因为自己父母关系是高冲突的,所以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关系里存在冲突。这绝对是对愤怒的巨大误解,因为愤怒其实是个超有用的情绪!在人际交往中,愤怒作为一种情绪信号其功能是维护自我和人际关系界限。界限是什么呢?界限就是两个人交往中的规则,而这些规则需要两个人共同去遵守和维护。当规则被A违反的时候,B会感到愤怒。通过表达这种愤怒,B就是在提醒A你需要遵守规则。所以说愤怒其实是很重要的提示信号,确保对方在关系里时刻记得尊重、坦诚、平等、重视等等规则的。当你不允许自己在关系里感到愤怒时,其实就失去了警示对方的机制,结果是对方可能会对规则越来越漠视。当然愤怒可能不是唯一的提示对方的方式,但是在其他提示失效的情况下,愤怒可能是最迫不得已也最为强烈的方式。如果你为自己的愤怒感到自责和羞耻,你可能就没法认识到关系中的问题。当一个人持续让你感到愤怒时,很可能是因为这个人一直都缺乏遵守规则的意识或者意愿,甚至是故意在违反规则。而这时候如果你还继续谴责或压抑自己的愤怒,其实就是在允许一段错误的关系继续存在。两个人的相处必须是共同投入、共同维护的,当一方已经不愿意通过遵守规则来维护关系时,这关系理应当结束。遗憾的是,我在咨询里时不时地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被自己的伴侣气得不行,但是因为原生家庭或者认知的缘故,对自己的愤怒并不是那么接纳和了解。结果就是他们会长时间地停留在一段其实根本不该继续的关系里,持续地受到伤害,并且把这些伤害全部归结为是自己的不足。累加的愧疚感会让他们进一步地压抑自己的愤怒,从而彻底失去自己在关系里的立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吧。有的朋友会觉得我要是再忍一忍可能对方就变好了,这样的想法极端错误。因为你的忍不光不会让对方变好,反而是在鼓励对方继续忽视关系。也有的朋友会觉得我不应该生气,生气是我的错,我一个犯错的人哪里有资格指责对方,这也是极端错误的。因为感到愤怒是人天生的心理机制,如果你用伤害性的方式表达愤怒,那么的确是需要反思的。但即便如此你依然是在乎关系,希望向好的,这和对方对关系的忽视是质的差异。你能做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两个人从交往一开始的时候,我就建议你着重关注对方回应你愤怒的方式。一个好的伴侣,理应当是十分重视你的感受的,包括那些可能不那么让人舒服的感受。一个人如何处理你的愤怒,以及他自己的愤怒,我认为都是交往当中十分好的识人角度。从对愤怒的把握中,可以看出这个人情绪管理,觉知,责任感,在乎程度,沟通能力,同理心,自律等等诸多方面的品质。理想状态下,对方在看到你的愤怒时,能够克服自我保护和冲突感,真正地关注到你愤怒背后包含的诉求,这是最健康有效的处理方式。也有的人会试图安抚你,但是安抚完了是否会继续探讨引起愤怒的根源问题,是你需要注意的。也还有的人,压根不允许你表达愤怒,让你为自己的情绪感到愧疚或羞耻,这样的人显然是在推卸责任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会期待两个人关系会因为相处而磨合的更好。我的看法是沟通方法可以磨合,表达方式可以磨合,但是基本的态度、性情和情感模式是很难磨合的。因为这些东西的改变需要长期持续的关注和有意的培养。因此如果两个人关系中处理愤怒的方式在一开始就让你感到不适,尤其如果问题不来自沟通技巧层面的话,那么请不要用磨合来敷衍愤怒。有朋友问如何表达愤怒又不伤害别人?我认为你需要尽量客观地描述你愤怒的感受,以及产生的过程,对方的哪些言行使你愤怒,把重点放在表达你的感受上面,这样就好了。如果再进一步地对对方指责、臆测或者攻击,则有可能造成伤害。每个人都会无可避免的在关系里有愤怒的时刻,但是以怎样的方式表达愤怒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请记住:愤怒不会毁掉你的关系,不健康的表达愤怒方式会。","updated":"T13:19:4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5,"likeCount":75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19:47+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aec2da670afdfa1b5ad81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5,"likesCount":751},"":{"title":"38.出轨是对自己的不忠:如何避免婚外恋的道德压力","author":"steveshi","content":"首先,我想把关于人生的一个无情真相摊开在你面前。在看过了处在关系各个阶段挣扎中的人们形形色色的故事之后,我衷心地希望各位朋友们能够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感情,那么就请你尽最大努力去坚守和实现你的想法。原因很简单,你想要的感情的样子,也反映出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是否选择坚守自己的情感理想,也就是在决定自己是否愿意坦诚地活着。我见过许多离婚、出轨或者在名存实亡的婚姻里苦苦挣扎的人们,当初大约都在侥幸心理作祟加上周围人的连哄带骗里糊里糊涂走入婚姻的。他们大约以为磨合会让不适合的人变得适合,或者把对追求理想生活的责任推卸给伴侣或者时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会最终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点大约是不会改变的。那些不对的,不甘的,不能释怀的感受,并不会因为习惯和将就而消失。相反,在经历了生活和感情的不断冲刷之后,人们会发现真相越发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我不开心,因为这关系真的不是我想要的。我们平时会俗气地说follow your heart,但其实就算你不刻意地follow,命运和生活也依然会把你推向符合你本性的方向。一个人的本质和天性是几乎不会有大的变化的,也许你会觉得随大流的选择最终会让你接纳,但事实是你永远不会感受到那种对自己坦诚而得来的满足和安心,你的心灵将一直被拷问和压抑。我的一位来访者为了家庭和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和爱好,最后爱上的人是一个工作优秀,涉猎极广的男人。她告诉我在这个男人身上,她看到了自己曾经未能实现的可能性。另一位来访者不顾家人朋友的阻拦执意要离开妻子,他说能否和情人在一起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想继续在当下的婚姻里感到心灵上的孤独和忽视。婚姻中的道德我的咨询工作中,涉及婚外恋的案例占了相当比例。这是很困难的一种状况,来访者同时承担着自我谴责,社会压力,对婚外关系的焦虑,以及无处可说的孤独。许多来访者都渴望从我这里获得一些解脱的方法,但是在咨询的初期,我往往会鼓励来访者往一个更加痛苦但却更真实的方向思考。婚外恋的道德压力,在我看来更像是内在冲突的一种外在投射。生活中最为宏大的主题之一,就是你是否选择忠于自己。而那些选择不忠于自己的人,也常常走上不忠于婚姻的道路。你之所以会面对道德上的谴责,源起于最开始你对自己是不坦诚的。你只是通过出轨,把对自己不坦诚的压力,转嫁到了外部关系上面,从而不得不面对外在的道德压力。因为出轨对象往往是你内心最渴望的伴侣形象,或者是你自己希望变成的模样,出轨是在补偿最开始那段勉强进入的关系当中的缺失。如果你对自己是坦诚的,你将会面对的道德压力为零,因为你永远不会让自己进入委曲求全之后,侥幸在别处补偿的情况里。这样说并不是想指责那些有婚外恋的人们,而且我不排除婚姻幸福但是之后依然会遇到更爱的人的概率。但是许许多多的个案深入到最后,我和来访者都会遗憾而又无奈地看到最初侥幸而又不坦诚的选择是痛苦的根本来源。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是一个很常见的认知偏差,导致人们总是高估自己的运气。而自己坦诚又是一件辛苦和痛苦的事情,因为你需要承担自我怀疑和环境的压力。所以在选择婚姻时的自欺欺人是一条短期之内舒服省事的路子,不过时间和生活在长远来说是极端公平的,你欠下的不坦诚的债,到后来会以出轨道德压力的形式回到你身上。第一步是怎样走错的?为什么人们会在最初做出错误的选择呢?为什么对自己坦诚这么困难?这其实由几个因素共同决定。首先,当我们情感经验较少的时候,会对自己想要什么,或者不想要什么了解的比较少,从而我们对于关系的选择容易有误差。这就好比当你人生中第一次租房的时候,在签订租房合同时,你其实完全没概念接下来的居住体验会如何。但是当你陆陆续续有过不同的几段租房经历后,才越有可能准确地选择自己居住起来愉悦舒适的房子。从这个角度来说,和初恋结婚经常就是一件挺有风险的事情。情感经验不足的人们在选择关系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两个人成长步调的不一致。情感经验的不足,也往往是人生阅历的不足,因此你对于人的成长没有足够预期,你可能会倾向于低估人的变化。但是比较一下现在的你,五年前的你,和十年前的你,你就能很清楚的看到自己变化了多少。很遗憾的是许多人在选择关系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个维度考虑进去。第二,人们很难对没有明显问题的事情说不,尤其是感情。离开不合适的关系,并不会立刻带来实际的好处,但是却会带来分离的焦虑和痛苦。所以许多人的感情关系一路都是混过来的,虽然并没有那么好,但是也不足以坏到比分手更糟糕。比如人们很难拒绝对我好但是我不够爱的人,或者外在条件好但是个性三观不那么符合的人。因为爱情其实是一种很理想主义的概念,追寻理想的过程则是一个必须战胜各种当下利益诱惑的艰难过程。然而人的适应能力很强,也很难延迟满足,再加上周围的人往往更容易看到你当下得到的好处,所以不能够理解和支持你的决定。也许对你来说一段关系到达了90分,才能确保你不会出轨,但如果当前的关系是70分,你会怎么办?或许从你的角度来看,得到70分的关系已经实属不易,你又不自信未来可以真的找到那么接近自己期待的理想关系。这20分的差距,你可能会一直回避和拖延到婚后,产后,做全职太太后,但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压力会被时间和生活放大许多倍。第三,许多人在选择伴侣的时候其实会羞于承认自己的渴求。有的人希望伴侣有钱,但是又觉得这种想法很拜金主义,所以说服自己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人。有的人希望伴侣很性感很有魅力,但是因为对自己的情欲或审美感到羞耻,所以强迫自己接受外形普通的人。对自己的不坦诚,许多时候也来源于这种对自己渴求和期待的羞耻感。这和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有很大关联,因为我们的耻感和价值取向受到许多外界限制,我们的成长经历迫使我们不敢接纳和强调自己的期待。发展出独立的思考判断,学会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本是一个人活着的重要任务。婚前不完成这个任务,结婚的时候你就不是在选伴侣,而是在选让你在厌烦和不满中最终学会对自己坦诚的陪练。如何忠于自己?为了确保你所选择的婚姻是忠于自己的,不会让你在未来想要以出轨或者其他形式来补偿的,我建议你在做出选择之前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首先,你是一个能够对自己坦诚,能够清楚地了解和表达自己期待的人吗?当你的表达受到质疑和反对时,你能够为自己争取空间和舆论支持吗?第二,当你面对自己的伴侣时,能够看到你们关系中的明显问题吗?我们假设这些问题你永远没法适应和克服,未来只会越来越不满意,你对伴侣的感情强大到能够包容这种不满意吗?第三,你现有的人生阅历和情感经历,能够让你对感情做出自信的选择吗?你相信自己在感情中的判断能力吗?同等程度的判断力,你敢于放到职场、投资理财或者其它涉及利益关系的事情上面吗?第四,你身边有对你足够了解内心真实期待和渴望,也愿意去支持你想法的人吗?如果有,他们如何评价你选择的伴侣?如果没有,你如何可以知道来自他人的意见和压力,是真的站在你的角度考虑的,还是带着他们自私意图的?第五,我们假设你和现在的伴侣在一起,有一天肯定会出轨,你能想出你的出轨对象是什么样的人吗?你现在的伴侣和这个出轨对象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为什么当下的你要接受这些区别的存在?最后,如果你真的已经走入了婚外恋的状态,或许可以算算这一笔帐:出轨的话,看似带来补偿和满足,但是婚外关系风险和挑战大,快乐的同时充满焦虑和痛苦。分开的话,会担心找不到合适的伴侣,会有年龄压力,面临未知的未来充满焦虑。所以分与不分,其实都承担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压力,没有哪一个是更轻松的。但是分开的话,你是自由的。所以会令你出轨的关系不如分开,因为怎样都痛苦,不如自由地痛苦。","updated":"T13:23:2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88,"likeCount":62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23:2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142a57ffec9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88,"likesCount":626},"":{"title":"39.“打是亲骂是爱,我们都是为你好”|揭露父母指责引起自责的真相","author":"steveshi","content":"每当谈到原生家庭问题时,自责恐怕是我的来访者们最普遍体验的感受。说起来也不奇怪,自责的感觉最初产生时,他们还是心智和思维尚不成熟的孩子,而相比之下他们的父母则坐拥长辈的权威和丰富的知识阅历。所以当追究起许多事情的责任时,父母可以十分容易地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利用自责和愧疚感来管教子女,似乎是我们的上一辈人,以及更广泛的教育和文化氛围中隐含的普遍观念。当一个人将不利的结果归因为自己的言行时,会体验到强烈的羞耻感,而羞耻感则会驱动一个人尽最大努力逃避更多羞耻感的产生。这样的方法的确挺管用,在某些情况下也的确适用,可是如果这是唯一的管教和激励策略时,因为滥用愧疚感而造成孩子过度自责,则会造就压抑和伤害心灵的恶果。更令人遗憾的是,指责和对负罪感的滥用,在一些关系不健康的家庭里更不仅限于管教之用,所以给子女带来更深刻的影响。有的父母不愿意向子女表露自己的情绪,所以在许多适合以情感回应的场景下,刻意选择用挑剔和指责来掩饰对情感表达的逃避。有的父母因为夫妻关系不好,长期处在矛盾冲突当中,指责攻击子女或者让其背负造成冲突的替罪羊,成了发泄焦虑消化情绪的工具。还有的父母在家庭关系里有很强的匮乏感,出于对孤独的恐惧,不惜以基于愧疚的情感操纵来胁迫子女与自己建立病态的依赖和共生关系。关于这样现象的产生原因,因为每个家庭各有不同,我无法一一详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在和父母的关系当中长期体验到自责,这一定是值得质疑和反思的。关于来自父母的指责和自责,我推荐你通过以下这三个角度去思考,或许能帮你更好地理解和克服这种挥之不去的痛苦体验。问题一:指责者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在和父母的关系里,由于对方是自己的父母,这一层家庭关系似乎提供了某种程度的担保,所以许多长期受自责折磨的人并不会太质疑父母指责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许多情况下,自责的人往往内化了指责的人的逻辑,甚至在咨询里反驳我说“我知道我不该自责,但是他们这样也是为我好”。但这正是我希望你去质疑的部分。因为同样是指出你缺点不足,真心希望你变好的人会怎么做?批判攻击你的人又会怎么做的?我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给与你反馈是希望你变得更好,那么最合理的反馈方式应该是客观理性的评判加上正面的鼓励,而不是嘲讽、打压和贬低。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当你的父母指责你的时候,为什么需要在客观评价之外加入那些让你感到愧疚和自责的部分?这是否也说明他们的立场,包括批判的内容都是值得质疑的?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去批判和嘲讽别人?你可以回想自己的经历中,当你去嘲讽,或者跟着一群人去嘲讽一个人的时候,是怎样的心理?嘲讽批判相比于建设性反馈,多了一层攻击性,而这层攻击性来自哪里?有的时候来自你和这个人之间的其他不和,但更多的时候或许来自于你处于自我保护而展现的棘刺。所以按照这个思路,你或许也能明白那些批判你的人,也许只是自己内心脆弱恐惧,想要踩在你头上找安全感。有的父母可能会辩解自己只是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但是家庭教育的疏漏和持续施加情感上的压迫和伤害,或许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我的许多来访者会无法理解父母在指责和批判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所以会因为认知失调而自我洗脑,认为父母真的只是很想为自己好。可是我确认为人持续地做任何事情,都是因为从中得到了某种形式的满足感。那么当你的父母在指责批判你的时候,满足了自己的什么欲望?按照这样的思路继续往下,你最终可能会发现父母远比你想得要自私和狭隘。有的时候他们就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或权威,或者发泄情绪,又或是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总之任何和客观现实不成比例,包含了攻击性的指责,都一定不单纯只是“为了你好”,至于这额外的意图,则是你一定要坚决质疑的。问题二:允许被指责是因为缺爱吗?指责、自责和愧疚感,本质上是事实层面谁对谁错的归因问题,但是由于父母和子女双方心智、知识和关系权利的不对等,导致父母作为较强势的一方在缺乏外人或者个人节操的约束情况下为己所用。随着子女的成长,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也逐渐形成,两代人之间一边倒的对错判断之分也不再那么容易成立。可是依然有许多成年人,在面对父母的时候却继续顺从着他们的意志和视角。容易顺应他人妥协自己的人,内心往往都住着代表着完美自我的小人(也可能是一个声音,或者一个其他的形象)。这个小人不断告诉你:“只要做到足够听话,足够努力地满足别人的期待,你就会像我一样完美,你就会被别人爱了”。但事实上是,或许你已经在这个家伙的鞭策之下忍让屈服许多年了,可是你不光没有得到一点别人的爱,反而会因为觉得始终没有达到他的要求而对自己越来越失望。许多人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个小人。有的人很讨厌他,想要逃离他,甚至考虑以自杀这样极端的方式。也有的人完全听命于他,压抑自己的不满,但可能逐渐陷入抑郁当中。其实这个小人是我们的内心在面对来自父母的指责时,选择认同和内化指责逻辑的产物。而选择认同的背后,很可能是不被爱的恐惧。如果一个人内心的看法是坚定的,那么面对指责的时候可以轻易地区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评价,什么是自己的立场。可是来自父母的指责,很多时候由于打上了爱的标签而未经区分地进入到我们内心,形成这样一个名叫自责的小人。所以在处理自责的问题时,比起反驳父母指责更有挑战的其实是和内化的自责之声的对话。在面对这个给你开爱的空头支票的小人时,往往会问我的来访者这样的一些问题。这个小人和你的关系似乎从小到大都没变过,他一直都在和你重复着“只有满足期待才能被爱”。但是是什么让他如此坚持这样的观点,认为自己一定是正确的呢?有没有可能他所认为的这个条件关系其实不成立,或者不再成立了呢?当一个人执念于某个固有的想法时,往往因为对未知和风险充满恐惧,所以本能地抓紧那些熟悉的事物。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这个小人未必一定是对的?并没有那么完美?甚至比你还要害怕失败?或许你可以和这个小人对话,去问问他到多年以来是怎样的感受,为什么日复一日地向你鼓吹着同样的观点。你或许还可以去更深入地问问,他这么多年来的坚持,自己得到了什么。他是否得到了爱?是否活的轻松自在?也许在那不容置疑的坚定背后,其实隐藏着不知所措。也许这个小人并没有意识到,其实他所需要的爱,并不来自于父母或者其他人,而是来自你。或许爱的缺失,是因为你和自己之间,一直没有以爱和善意去相处。问题三:缺点真的有那么可怕吗?缺点是一个人人都有的东西,但是有的人对于缺点尤其抗拒和恐惧,似乎缺点是不可改变的,而且是会波及到自己整个个人价值,尊严和自我的。结果是你会很不愿意承认和接纳自己的缺点,甚至也会很不接纳别人的不完美。于是你可能会对自己产生许多刻板的评价,感受到无法逾越的个人局限,与此同时在与他人相处时也经常容易因为挑剔而嫌弃疏远别人。这样的状况,有一种很常见的形成过程,源起于高批判的父母。你小的时候可能遭受过来自父母经常性的打压和贬低,但是由于年幼,尚无能力反驳和维护自己,所以在受到否定的过程中会体会到强烈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你会开始分不清你到底是因为关系而感到无力,还是因为缺点的存在感到无力。所以如果你对自己有很强的的自我批判,认为自己不可救药,难以改变的话,我会鼓励你静静地回忆和梳理那些曾经对你很多批判的人的关系。你在和他们的关系里是否感到了强烈的被否定,并且无力反驳?这种无力反驳的感觉和你面对自己所感受到的无可救药是否类似?有没有可能其实你不是不可救药的,你只是混淆了儿时面对批判你的人时的那种无力感?我相信人的绝大多数缺点都是可以改善的,所以我猜想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对于别人的那种静态的,绝对的,武断的否定,其实来源于小时候被批判的感觉。因为当父母在指责批判我们的时候,并没有带着建设性的,动态的,鼓励的口吻。所以在咨询工作当中,我经常需要帮助来访者去区分对于关系和无力感和对于缺点的无力感。然后往往来访者会发现无力感产生于面对父母的时候,而父母所指责的那些缺点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不可改变。许多人在面对自责情绪时都有强烈的无力感,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到底是自己差劲到不可救药,还是面对父母的强盗逻辑时完全无法反驳。我认为这个区分非常的重要,因为当你停止认为自己不可救药时,才能开始着手改善和优化自己,同时把那种无力感正确地放置在和父母关系里,而不是和自己的关系里。我也曾有过极度自责和自我批判的岁月,我选择了用大量的思考、质疑和对客观事实的坚定追求去面对。若你也能选择这样坚定的立场,就会慢慢分清到底谁是你的朋友,比如写文章帮你分析的人,比如给你建设性意见和支持的人,又比如你内心那个和你同样着急的人。","updated":"T08:56:3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8,"likeCount":25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56:37+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d47aea6b68f35b7a79f98aedf1146098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8,"likesCount":252},"":{"title":"40.别让心理学带偏了你的爱情","author":"steveshi","content":"心理学科普文章和课程,正在造福越来越多的人。但是这些知识的获取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副作用。如何避免在学习种失去自我,保持反思和客观的姿态,是我想要探讨的问题。本文是我上周日在知名心理学公众号Knowyourself的上海嘉年华上的演讲原稿。演讲原题目是《KY粉丝谈恋爱的正确姿势》。稿件有节选和删减,大约2650字。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KY粉丝谈恋爱的正确姿势。为什么特别强调KY粉丝呢?因为在座的各位,包括所有KY粉丝我认为都有一些共性。能做KY粉,一定都是喜欢阅读和学习的人,因为KY的文章那么长,内容那么深,不带着点决心恐怕是消化不了的。同时大家一定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因为自我探索这样的话题,是不断向内寻找和反省的过程。我和各位KY的粉丝,也是同一种类型的人,只不过我的路子比你们开始的早一些。13年前我大一,那时候我选定了心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就已经开始了你们现在所走的路。那时候心理学是个非常冷门的学科,但是我对这个专业有一种特殊的自豪感,因为我觉得我比别人更了解人性,这样的话恋爱也好,人际交往也好,都会更厉害一些。所以我真的有因为学心理学而在爱情之路上走得更顺吗?严谨的说,因为没有对照组,所以我没法做结论。但我可以说的是,后知后觉地看,其实是走了一些弯路的。这些弯路是学心理学和自我探索过程的副产品,我相信它们不会阻挡各位成长的脚步,但是如果分享给大家,或许能适当的减少爱情路上的代价。1.过度分析大家需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过度分析。对心理学的学习和人性的研究,会让你觉得自己真的比身边的人更懂人心。因为拥有了一些标签,术语或者理论体系,你逐渐有了对很多事情分析和评判的能力。我曾经在伴侣咨询里就遇到过这样一对夫妻,老婆为了拯救关系,自学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在我们对话的时候,给自己老公下了很多诊断:爱无能,回避型依恋,自恋型人格障碍。老公本来就不那么愿意在对话里敞开心扉,听到这一番诊断后就更加沉默了。为什么人们喜欢贴标签,下诊断呢?我可以用另一个现象来和大家说明。我在华东师大担任临床培训的专业督导,也给不少机构做过咨询访谈能力的培训。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许多的新手咨询师在刚刚上手做咨询的时候,都喜欢很快地给来访者贴标签,下诊断。新手咨询师对自己不自信,对咨询中可能发生的事情没有概念,太多的未知性会带来强烈的焦虑感。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他们自然会死死抓住那些他们熟悉的概念和理论,用它们来解释一切,来让自己感到我是能看清和掌控一切的,我是安全的。同样的问题,其实也会发生在亲密关系里面,尤其如果你的情感经验有限,或者感情的发展走向不明确。套用心理学理论找说法,反而让你看不清关系的真相,尤其是对方的真实想法。人非常复杂,两个人的关系就更加复杂,所以没有什么理论是可以完美的解释人的问题的。我在曾经的亲密关系里,特别热衷于分析对方,这么做让我感到自信,有掌控感,但却给关系带来很多冲突感。现在和伴侣相处时,我反而不太爱去分析,有时候甚至故意让自己糊涂一点,感性一点,相处反而更轻松自然。生活中最大的挑战之一,不是拥有足够知识来知道自己是对的,而是拥有足够知识来知道自己是错的。为了避免过度分析,使得亲密关系在你眼里失真,你需要随时问自己:有没有可能我错了呢?在评价伴侣的时候,我是否足够了解对方呢?所有这些分析,能够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好吗?当你忍不住要分析的时候,请先再花多一点的时间去提问,去了解对方。2.自恋满足过度分析让伴侣难以靠近你,因为你时刻保持这理性的状态,对方无法触碰到你感性的部分。虽然这对关系是不利的,为什么还是会忍不住去做呢?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你有知识了可以去分析别人了,这其实是种很让人着迷的力量。你读了KY关于亲密关系的文章,然后下次和别人聊到亲密关系,你拿出文中的观点来,立刻获得大家的仰慕。现在懂点心理学,社交当中侃侃而谈,是一件特别潮的事情,也会让你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在亲密关系里面,这种话语权上面的优越感未必能够转化成更亲近的关系。我对这个问题醒悟,是因为曾经参加的一个咨询师职位的面试。面试官也是个咨询师,一开始我们在聊职业发展的问题,然后对话被他不知不觉地引向了我的原生家庭。他开始对我的职业发展动机做出各种各样的分析和判断。当时我心里特别不爽,心想你又不了解我,有什么资格来分析我?然后我意识到,原来这就是面对一个瞎分析的人的体验!可是看看面试官,脸上充满了得意的笑容。我分析你,我就是比你更能看透你,所以我的地位比你高,而我也喜欢这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因为这样一个机会,我明白了这种自以为是的分析会把人推远,而不是拉近。亲密关系是一个如果你不放下自我,就没办法在关系里找到自我的过程。每个人在亲密关系里都会有不自信的时候,许多人本能的反应也是用自恋或者其他的补偿行为来掩盖这种不自信。话语权带来的自恋满足,只是会让你一时感觉良好,却会让两个人无法进一步靠近。在关系里做一个看上去什么都懂,什么都想得通的人其实很容易。可是情感上的亲近,一定是需要披露和接纳彼此的脆弱面。当你慢慢学会诚实地表达自己的困惑,承认自己也不确定感时,反而更有可能体验到来自伴侣的接纳和爱。3.实践经验不能被知识替代因为技术的发展,大家现在可以通过KY,知乎等平台看到许多观点或者他人的人生经验,但是读这些东西太多了可能会有种幻觉,觉得因为看别人的故事多了,自己好像也就成了阅历丰富的人。会写会说的人未必真的在生活中很能处理好问题。我曾经遇到一位和我大谈情绪管理和亲密关系维护的同行,聊天之间他老婆打电话来唠叨,被他恶狠狠地训斥,当时看得我尴尬症都要犯了。还有一位网上认识的情感专家,写了不少关于两性交往的东西,现实生活中却是个又宅又内向的人。许多时候书上网上所写的东西,和现实,尤其是和你自己的现实未必是那么贴切的。当你探讨或者思考感情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在相对平和的情绪状态下,可是当你真的身处其中时,情绪体验的层次会丰富很多。知识的吸收和积累,带来的是认知层面的变化。但是人们在情感里的表现,往往同时会有情感,行为,动机,生理层面的影响。结果就是,我以为我会这样,但我实际表现是那样。自我探索不是坐着思考就能完成的事情。虽然你探索的是自我,但是这个自我是一个存在于现实中,不断和现实互动的自我,不是独立存在于你想象和期待中的自我。实践就是一个观察你的自我是如何和现实互动的过程。当你看到别人说感情里应该如此这般地做时,不论言语上多么坚定和确切,他描述的都只是一种可能性,至于这种可能性是否能在你身上实现,需要靠你的实践去验证。别人的经验阅历,放在别人的现实中会管用,但是放在你的现实中却未必。因为你只是在读故事,却忽略了每个写故事的人和你在生活环境,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人际关系环境等等方面可能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这里想给KY粉丝们的忠告是:不要用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来替代本来应该由自己积累的阅历。在我看来,知识都是术,如何运用知识则是道。在术的积累过程中,希望你也不忘对道的提升,坚持学习,内省,交流和实践的精神生活方式。","updated":"T09:39:5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3,"likeCount":62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39:57+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ddbae91018efb0b120e7466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3,"likesCount":620},"":{"title":"41.做父亲的最好方式是别只是做父亲","author":"steveshi","content":"中国是个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所以中国人的身份构建更多基于社会角色而非个体的个性,因此一个人身份的地位就由其扮演社会角色的价值决定。中国的父亲这个身份,在很多家庭中的扮演的角色是非常局限的。典型的中国父亲往往就是两个角色: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独立书店能干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