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第几大经济体市场经济吗?

后来居上的印度会超越中国吗?
彭博商业周刊Michael Schuman
[摘要]印度的经济增速突然可以媲美中国,甚至后来居上。如果莫迪的改革最终失败,印度也会前途未卜。作者:Michael Schuman,《时代周刊》驻香港资深记者,专门报道亚洲经济。作为亚洲双雄,赋予中国和印度的传统形象恰如其分地代表了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中国通常被称为“龙”,争强好胜但令人生畏。印度则通常被称为“象”,强壮有力但笨拙迟缓。不幸的是,印度的这个形象太准确了。过去30年来,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一大新兴经济体;而印度总是吃力地跟在后面,在中国强势崛起的阴影下跌跌撞撞。当中国在激情燃烧中从一个贫穷、孤立的国家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印度的无限潜力仍未被激发,它的人民仍深陷贫困,它在国际舞台上依然难觅踪影。如果同一家跨国公司的高管提到中国,你会看到他垂涎于13亿多日益富裕的消费者的样子。但如果提到印度,则会听到很多对践踏自由企业的官僚体制的抱怨。这就是为什么,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统计的数据,2013年外国投资者向中国投入了1240亿美元,而投给印度的只有280亿美元。这一切即将改变。印度象将超越中国龙,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新兴经济体。根据2月9日公布的官方数据,2014年三、四季度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增长8.2%和7.5%,超过中国的增速。印度政府对于当前财年的GDP增长预期为增长7.4%,大大高于去年的6.9%。“形势正朝着有利于印度的方向发展,”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表示。“在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印度正在脱颖而出。”诚然,这些令人瞠目的增长速度是印度统计人员对GDP统计方法进行了颇具争议且令人不解的调整之后的产物。但即使在此之前,一些经济学家就已经预测印度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速将高于中国。这是因为两个国家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高速扩张的时代似乎即将结束。2014年,中国的经济增速降至过去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而许多经济学家预计中国经济增速还会进一步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到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14年的7.4%下降至6.3%。为回归健康发展,中国的决策者正努力推进至关重要的经济结构调整,从投资拉动型增长过渡到消费驱动型增长——这个复杂棘手的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另一方面,印度依然还在发射台上,等待真正的经济腾飞。即使经过20年稳扎稳打的经济增长,与中国相比,印度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印度的经济总量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近四分之一的印度人仍然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而中国只有6%。印度企业取得的一些成就令人刮目相看,尤其在IT服务方面,但仍没有像中国产业那样给全球经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是政治的产物。中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打破了苏联式的经济体制、向民营企业及外商投资敞开大门,而印度直到1991年才开始对国家主导的经济实施自由化,废除了所谓的“许可证统治”(License Raj),即一种让政府得以控制企业的严密监管网络。但印度的改革并没有走多远。许多印度政客依然不信任自由市场和外国公司,使改革陷于无休止的争论和抗议声中。这就导致两个经济体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在中国,工厂和摩天大楼在专制体制的效率下拔地而起;在印度,重大投资项目则因官僚体制而停滞不前。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印度却和可以创造就业和出口的大规模制造业失之交臂。随着本世纪初几年改革蹒跚不前导致印度经济增速出现下滑,外界对印度经济前景的信心出现恶化。与此同时,印度的决策者往往因为过于纠缠于政治的纷争而无暇分身解决这些问题。不过,现在有一种崭新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洋溢在新德里。在去年5月的大选中,无能的印度国大党执政联盟被选民抛弃,印度人民党以绝对优势胜出。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已经重启印度的自由市场改革进程,目标是激发中国式的投资热潮。去年9月,他还发起了“印度制造”运动,以咆哮的雄狮作为标志,打算把印度打造成可以匹敌中国的制造业强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放松了复杂的征地法规,以利于大型项目的建设,并精简了政府审批的繁琐流程。他还提高了外资在保险等行业的股权上限。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的经济学家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乐观写道:莫迪领导下的印度“已经在朝着启动投资周期的方向前进,我们认为促进投资的改革还将继续。”印度也正迎头赶上那些帮助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与很多亚洲国家相比,印度的互联网和电脑普及率还很低,但新技术正越来越深地渗入印度社会,这将会大大促进生产力进步。高盛预计,到2018年,印度网民数量将增长近三分之二,达到4.1亿。相比于中国,印度还拥有人口结构优势。因为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劳动力规模正在萎缩,这会拖累经济增长;而印度的劳动适龄人口规模正在迅速扩大,这将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莫迪的改革加上新的GDP统计方法,可能推动印度经济增速达到中国那样的水平。汇丰(HSBC)的初步估算显示,印度下一财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8%左右。不过,若要像中国过去几十年那样维持这样的超高增长,仍有很多工作要做。“说到底,问题在于印度的改革进程是否足够深远,”康奈尔大学的普拉萨德说。“这是一个未知数。”莫迪尚未启动一些至关重要、但在政治上非常敏感的改革——其中最关键的是劳动法改革,这些落后的法规不仅抑制了就业创造和员工培训,也吓跑了很多制造企业。要推行这些备受争议的改革,他必须克服来自工会、公务员和顽固政客的持续抗拒。虽然莫迪和他的盟党在议会下院拥有多数地位,但议会上院仍被反对党控制,他们已经在给莫迪的改革措施使绊儿。莫迪的印度人民党在德里的地方选举中输给了一个反腐败的小党派,也说明他的政治地位远非牢不可破。而且作为印度人民党的骨干,印度教民族主义者随时有可能兴风作浪。如果莫迪改革失败,印度也会前途未卜。即使改革努力得以持续,印度爆发式的增长仍可能无法媲美中国以前的成就。由于更为分权化的治理体系和喜欢争论的政治文化,在跟中国一样力争成为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印度可能无法号令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印度经济远远落后于中国,可能需要几十年的高增长才能真正赶上。研究公司Oxford Economics预测,到2030年,印度人均收入仍将低于中国现在的水平。这意味着印度的崛起可能没有中国那样的全球影响力。“印度的增长速度可能超过中国,但并不意味着会有同样的影响力,”汇丰亚洲经济研究联席主管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表示。这不一定都是坏事。或许印度能够以一种比中国更加可持续、更加均衡的方式发展,不会因为极速扩张而催生过度浪费和环境退化。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欧洲和日本经济陷于停滞、俄罗斯和巴西等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处境艰难的情况下,全球经济需要一个不断强大的印度充当可靠的增长支柱。我们都应该期盼印度象终于开始发力。(选自《彭博商业周刊》,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mile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印度研究若中国被给予市场经济地位将给本国带来何种影响
  【环球网综合报道】数周来正在就是否承认市场经济地位进行激烈商讨,而实际上关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还包括。据印度《徒报》2月21日报道,印度财政部正在评估,若中国在2016年12月被给予市场经济地位(MES)将给印度国内造成的&冲击&。
  报道称,印度此举的背景是,印度钢铁、化学、电子和电器领域的制造商曾经遭到从中国进口的&不公平低价产品&的&严重伤害&,此外,印度也曾广泛使用反倾销税来冲抵当地制造业所承受的损失。据报道,印度从年间535起反倾销税案例,有绝大多数134起都是针对来自中国的产品。
  报道表示,根据世贸组织成员国协议,中国将在加入世贸组织15年后,即从日开始自动成为&市场经济国家&。一位印度官员称,如果中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那么给印度带来的冲击主要集中在反倾销方面。印度反倾销理事会将就此问题和包括国际贸易专家与律师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展开磋商。
  一位&消息人士&表示,一旦中国被给予市场经济地位,印度诉诸反倾销工具的能力将被大大削弱,因为当局将必须接受将中国的商品制作成本与销售价格作为基准。该&消息人士&还补充道,如果中国获得该地位,还意味着印度对中国征收反倾销税的可能性更小,而且即使有机会征收,税额也会更低。
  连日来欧盟就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争议频频。欧盟的几个大的经济体包括和已经表示,他们倾向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等成员国则认为,尽管中国在经济转型方面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仍不足以&使得欧盟给予其市场经济地位待遇。有媒体日前援引布鲁塞尔智库欧洲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心(ECIPE)主任牧山浩石的话说,与2001年中国刚刚加入WTO时相比,中国目前经济中由市场驱动的程度更深,在开放经济方面确实已经走得很远。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所主任克里&布朗说,欧洲应该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不是陷入法律的争吵,这样在经济领域可以获得中国更多的善意。(实习编译:李婧雯&&审稿:谭利娅)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李德意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鄢一龙:印度为什么追不上中国?——以五年规划转型为例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关键字: 中国模式五年规划五年计划计划经济中国转轨中印比较鄢一龙目标治理
【编者按】本文节选自鄢一龙新书《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第一章&导论:五年规划的中国例外&。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五年计划的独特性。在作者看来,中国计划转型的道路是非常特殊的。中国并没有像大多数转向市场经济的国家那样彻底抛弃原有的计划体制,而是通过自我调整,使得五年计划持续活跃在发展政策舞台的中心,成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三大基础手段之一。
本书由作者授权观察者网独家刊发。我们将继续对本书进行连载,敬请关注。
《目标治理 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 作者:鄢一龙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历史上的国家例外论屡见不鲜,罗马、大不列颠、俄国、美国等国家当其中心感达到顶峰时,都曾宣称它们的民族和国家是上帝的特殊选民,负有和其他国家民族不同的特殊的伟大使命。
中国的例外论不同于西方文明中一再出现的例外论,中国无意输出自身的模式,无意成为世界的救世主。中国例外论是对于掩盖在&普适模式&表面下的西方中心论的反抗,世界上并不存在抽象的普适性,有的只是不同具体对象之间的共通性。【1】对于社会科学而言,所谓普遍适用的规律恐怕也是子虚乌有的,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对于&规律&的反作用,离自然科学越远的学科【2】,离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规律也越远。【3】比共通性更重要的是独特性,每个国家可以也应该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道路。这种对自身独特性的坚持对于一个国家的成功至关重要,如同邓小平所总结的:&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4】
我们说到中国例外论的时候,是指两个&例外&:一是中国走了一条不同于大多数国家所谓&普适模式&的独特道路;二是这种独特性构成了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话语体系的&普适理论&的例外事件。
中国的五年计划是舶来品,它是20世纪中叶全球国家工业化大潮流的产物,并随着20世纪末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剧变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此同时,中国的五年计划又是世界计划史的&例外&,与世界大多数发展计划大起大落的历史轨迹不同,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五年计划之路。【5】
新中国选择计划经济有其历史必然性。在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在一个国家胜利以前,马克思就设想过社会主义经济将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的,苏联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中华民国建立不久,孙中山先生就希望能将经济发展计划作为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手段,但是在一个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孙中山先生的宏伟蓝图是难以付诸实践的。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统治下的陕甘宁边区,以及最早解放的东北地区,经济计划都被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工具。
新中国成立之后,1953年开始转入大规模国民经济建设,模仿苏联实行五年计划体制是顺理成章的,它是共产党人选择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前途的重要象征,是追求中国富强之梦的重要途径。1955年12月毛泽东说: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指社会主义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指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6】与此同时,中国的领导人并不迷信苏联的计划体制,并没有把苏联的经验奉为金科玉律,而是抱着借鉴的态度,合则用,不合则不用,同时不断探索更加切合中国实际、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的体制建设道路。
毛泽东承认&有计划、按比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发展规律,但是他所言的&计划&也与斯大林的&计划&有很大的不同,他主张两种机制并举,动态调整,对照抄苏联的计划体制很不满意,创意性地主张&计划第一,价格第二&【7】,&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8】。1959年庐山会议前期,他就提出要改变苏联以钢为纲的计划制定模式,从中国农业国的实际出发,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1964年6月在制定&三五&计划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更是提出号召:要改变计划方法。这是一个革命。学上了苏联的方法以后,成了习惯势力,似乎很难改变,这里,他已经注意苏联计划方法具有路径依赖和自我锁定的特征。
毛泽东时代中国实行的并非纯而又纯的标准式的计划经济,而是&大计划、小自由,大计划、小市场&的体制。对于占据国民经济主要部分的农业,并没有实行严格的计划控制,而是实行间接计划。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中没有奉行高度集中的苏联式中央计划体制的少数国家之一。当时波兰的著名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指出:中国是一个例外,它并没有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制定事无巨细的计划。【9】经过数次下放权力,打破中央集权,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际上成为相当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毛泽东虽然对计划工作不满意,但是终其一生,没能根本上突破计划至上思想的禁锢,而将计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归结为计划工作的现实还没能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可能性,而这是由于计划没能完全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没能认真研究、充分掌握、熟练运用客观规律。【10】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采取了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逐步取消与调整了五年计划不合理的部分,保留其合理的部分,在倒掉脏水的同时,成功地留住了婴儿。中国适应性地、前瞻性地对五年计划进行了调整:从经济指令计划转型为发展战略规划,由经济计划转向全面发展规划,由微观干预领域转向宏观调控领域,由经济指标为主转向公共服务指标为主。【11】
&十一五&开始,中国正式将五年计划更名为五年规划,这是中国第一次使用&规划&而不再是&计划&。&十一五&规划被评价为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恰当地处理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迈向市场经济的又一关键步骤。【12】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中国计划转型道路是非常特殊的。中国并没有像大多数转向市场经济的国家那样彻底抛弃原有的计划体制,中国不但没有出现西方学者所预言的不可逆转的五年体制的大崩溃【13】,而且也没有像古巴、朝鲜一样继续奉行僵化的计划体制,而是通过自我调整,使得五年计划持续活跃在发展政策舞台的中心,成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三大基础手段之一。
这也使得中国成为转型最成功的少数国家之一。在1992年世界银行提到的28个转轨国家中,中国和越南是最成功的国家,同时,也是保留了五年计划的国家。中国和越南在转型过程中,既推进了快速的社会变革,也保持了快速的社会财富增长和人类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反过来讲,1990年以来苏联和东欧那些放弃计划手段的国家,不仅没有出现经济学家所预期的高增长,反而出现了负增长,其下降程度远高于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萧条&。例如俄罗斯2006年人均GDP才超过其1990年的水平【14】,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人类发展指数,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观察者网注)至今还低于1990年的水平【15】(见下图)。这也表明,渐进主义和务实主义的制度变革,能够在实现成功的制度转型的同时,避免出现大割裂、大崩溃,才是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改革方式。
转轨国家HDI变化情况(年)
即便与少数不是废除而是改造五年计划体制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转型也是最成功的。一个有意思的参照是印度。印度与中国不仅基本国情条件相似,而且差不多在同一个的时间、同一个起跑线上发动了现代化。【16】印度与中国一样,同样将五年计划作为推动发展、追求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尼赫鲁执政期间(年),印度确立了&民主社会主义&发展路线,即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在经济上采取与中国相似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化和公营成分,实施内向型的发展战略。印度从1951年起实行五年计划,中间除了有短暂的中断(年)以外,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11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处于&十二五&计划(年)期间。
从计划绩效比较来看,印度11个五年计划的计划增长率平均为5.7%,实际是5.2%,印度有6个五年计划没有实现计划的经济增长目标,占全部计划数的一半以上;中国的11个五年计划的计划增长率平均为10.8%,实际增长率是8.1%。中国只有3个计划没有实现目标,中国最主要的挫折是&二五&计划,剔除这个时期以后,中国的表现更是大大好于印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印度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印度的五年计划也开始转型,力图使五年计划的关注的焦点&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产量和人均GDP转向提高人类福利(human wellbeing)&&它不但包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也包括健康、预期寿命、识字率和环境可持续性等指标&【17】
然而,印度的五年计划转型并不太成功,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计划经济时期制定计划的方式,总体上还是经济计划,推动经济高增长是五年计划的核心目标,经济建设是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并围绕这一个核心对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投资,以及其他部门进行详细的安排。印度连续三个五年计划,都将追求高增长作为最核心的目标。&十五&计划以来的主线都是要追求高增长,&十五&计划追求8%的高增长率,&十一五&计划更是将GDP增长率目标锁定为10%,而&十二五&计划最优先的选项也是考虑如何进一步挖掘增长潜力,实现更高的增长,规划经济增长速度要达到8%~8.5%。这与印度领导人赶超中国、建设经济强国的抱负是分不开的。印度裔的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就将这种在减贫、教育、健康等领域大幅落后的情况下的以经济速度为中心的做法痛斥为愚蠢的聚焦。这也表明印度的五年计划并没有完成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向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转型。
印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改革,虽然改革后的三个五年计划,经济增长率有所提高,但是计划增长率提高得更多,三个五年计划的指标都没有实现。中国改革后的六个五年计划全部超额实现了计划目标,平均计划增长率为6.9%,而实际平均增长率为9.9%,中国的五年计划从经济计划转向提供公共产品计划的同时,反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见下表)
中、印11个五年计划经济增长率目标与实际完成情况比较
延伸阅读&& 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计划
近代中国的计划思想肇始于孙中山先生,他早在1922年就用英文出版了一本专著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后译为《实业计划》),对中国的资源开发、交通运输、重工业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呼吁与动员国际资本投资中国,并按照社会主义的计划形式(socialistic scheme)来建设中国。【18】蒋介石也主张:&使人民的经济自由与国家的经济计划融合为一体。&【19】民国时期成立的资源委员会(NRC)编制了多个发展计划,例如1936年和1945年两次制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20】虽然这些计划并没有真正实施,更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长期绩效,不过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计划为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发展计划提供了历史的遗产及历史记忆。【21】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边区和根据地的经济中就开始初步采用计划经济模式。1937年,早在边区政府筹建之时,西北办事处就成立了特区经济建设计划起草委员会,并于日公布了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实施计划》(1937年7月&1938年12月),1946年明确将&有计划地发展工矿各种实业&写入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22】1946年5月陕甘宁边区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三年建设计划方案(年),它已经是一个全面发展计划的雏形,包括了农业、工业、贸易、文教建设。【23】
东北地区也在全国解放之前实行了经济计划,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1949年1月,东北人民政府成立了由陈云、李富春领导的经济计划委员会,并着手编制了国民经济计划,这是一个以恢复为主、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的年度计划。【24】东北地区的计划编制,为中国的五年计划编制积累了初步的经验,而陈云、李富春成为后来全国五年计划编制的核心人物。
【1】用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的话说,这些概念是特殊性之间的&家族相似性&,&如果你观察它们,你将看不到什么全体所共同的东西,而只看到相似之处,看到亲缘关系,看到一种错综复杂的互相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的网络。&参见[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47~4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也许我们可以按照与自然科学的亲疏远近拟出社会科学的一个序列: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学。
【3】事实上,即便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最具普遍性的物理学,是否能够&放之宇宙而皆准&也已经成为问题。据报道,最近刊登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物理学家的研究显示,一个名为微细结构常数的物理学常数在不同的宇宙方向上存在细微的差异。这一结果可能颠覆我们对于整个宇宙遵循共同物理规律的信念。
【4】邓小平:《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一九八二年五月六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4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从&十一五&开始,五年计划改称五年规划,简便起见,本书统称五年计划。
【6】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五五年十月二十九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495~4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说:&价值规律作为计划工作的工具,这是好的,但是,不能把价值规律作为计划工作的主要根据。&&总之,我们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记录稿》(1959年末&1961年初),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492~494页,1998。
【8】毛泽东:《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一九五九年三月、四月),《毛泽东文集》,第八卷,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参见奥斯卡&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72、12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31~33页,1998。
【11】参见胡鞍钢、鄢一龙、吕捷:《从经济指令计划到发展战略规划:中国五年计划转型之路()》,载《中国软科学》,2010(8),14~24页。
【12】参见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评中国&十一五&规划:迈向市场经济的又一关键步骤》,载《国情报告(海外研究)》,2006(5)。
【13】Prybyl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in Communist China: China and the Market&,Peter J. Boettke Edited,The Collapse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14】根据安格斯&麦迪森提供的数据,1990年俄罗斯人均GDP为7779美元,到2006年时才到达7905美元;1990年7个东欧国家人均GDP为5427美元,到1998年才达到5602美元。
【15】根据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提供的数据,1990年俄罗斯HDI指数为0.821,到2007年仅为0.817。
【16】新中国于1949年成立,印度是1947年实现自治,1951年宣布独立。当时的中国与印度是都是新生的东方大国,又都是一穷二白、百弊丛生的贫困大国,印度人口为3.6亿(1950年),是中国0.66倍;人均GDP为619美元(1950年),为中国的1.38倍。
【17】Planning Commission,Government of India, India&s Five Year Plans Complete Documents, 1, New Delhi,2003。
【18】Sun yat?sen,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New York and London:G. P. Putnam?s Sons The Kntckerboker Press,1922。
【19】周进庆:《经济问题资料彙编》,78页,台湾,华文书局,1967;转引自程麟荪:《中国计划经济的起源与资源委员会》,载《二十一世纪》,2004(4)。
【20】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8。程麟荪:《中国计划经济的起源与资源委员会》载《二十一世纪》,2004(4)。
【21】William C. Kirby,&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Modern China: Economic Planning on the Mainland and on Taiwan()&,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1990(24):121&141。
国民党到台湾后继续实施经济发展计划,共实施了六个四年计划(年),一个六年计划(年),一个十年计划(年),四个计划超额完成,两个没能完成,一个计划没有提出目标。Chalmers Johnson,&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hip in Japan, South Korea, and Taiwan&,In Frederic C. Deyo e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2】霍志宏:《陕甘宁边区时期的计划管理工作》,载《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4)。
【23】参见《人民日报》,。
【24】房维中、金冲及主编:《李富春传》,357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原标题:中国“例外”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包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市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