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要说“心,无心为佛事,心是明”

佛无心&心无佛
    一段插曲。&
    今天晶莹与某大师级人物网谈,把我评价这位大师的话给传了过去,大意是“我老师(指雪峰)肯定了你的灵性,但说你的智慧有不究竟的地方。”这位大师马上反击回来,说“佛心看人,人皆是佛,反之亦然。”意思是说,雪峰说他不究竟,实际上是雪峰自己不究竟。&
    实事求是地说,这位大师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灵觉高,我很佩服,若成为禅院草一定会是灵魂层人物。&
    我们不去论他和他的智慧,我们现在来分析“佛心看人,人皆是佛”这句话对不对。&
    凡读过禅宗七祖谈禅的人知道,佛就是心,佛就是性,心就是佛,性就是佛。佛=心=性。&
    我们又从禅院文集和雪峰文集中知道,心本来是没有的,心因境显,无境便无心,但佛是如来,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如如不动,是性,所以,严格来说,佛就是性,性就是佛,说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是很勉强的。&
    释迦牟尼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因为心随境生,心随境转,心随境灭,境是虚幻不实的,所以,心也是虚幻不实的,是不可得的。&
    故,佛是无心的,一旦有心,便不是佛。&
    佛谆谆教导我们要生无所住心,只有心无所住,才是菩萨,才是佛,心一旦住于相,就不是菩萨,不是佛了。那么,什么时候才能使心无所住呢?答:只有无心的时候才能做到心无所住。所以,佛是无心的,有心的不是佛。&
    由此我们来看,说“佛心看人,人皆是佛”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建立在错误观点上的认识和判断必然也是错误的。&
    同样,说“佛在心中”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佛不在心中,当然也不在心外,那么,佛在哪里?答:佛没在哪里,佛就是性。&
    心是虚幻不实的,而佛是真实存在的,佛不会有心。&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大心无心”一一试论天然函昰禅师对“心”的理解 - 菩萨在线
&&&&&&网站导航
※您目前的位置:
> “大心无心”一一试论天然函昰禅师对“心”的理解
陈坚(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心慈)
  佛学是心学,求佛实求心,诚如台湾的照心法师所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
  足心宗,参禅实参心,也就是&存生灭心中,找到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心。参!&。诚如牛头法融禅师(594&657)所偈:&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卣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简单地说,所谓参禅就是&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有一天,四祖道信禅(580-651)问正在坐禅的牛头法融禅师:&在此作甚么?&法融禅师答日:&观心。&道信禅师乃进一步追问日:&观是何人?心是何物?&结果是&师无对&,法融禅师同答不卜来,那么法融禅师为什&么回答不上来呢?因为法融禅师只知道心怎么用或怎么用心,只知道心之&用&,至于心之&体&,也就是心是什么,法融禅师未暇细宄,故卡壳&无埘&。不过,这个问题让天然函罡禅帅()给答,禅师在一则&小参&这样说:
  大道无道,大心无心,大意无意,大言无言。先圣举似,贵会其宗,若有持循,总归生灭,何以故?此事如镜里花,如水中月,如水上泡,如蜃楼,如海市,如影,如电,如梦,如空中响应,勿得言其有无虚实;又如兔角,如龟毛,如石女儿,如露柱怀胎,如铁船浮,如海底火熨,勿得言其有无虚实;叉如木棉花,如山中云,如草树,如岩壑,如涧,如城市中男女,如善恶是非,一切巨细,公私诸事,勿得言其有无虚实。&
  看得出来,&大道无道,大心无心,大意无意,大言无言&这句话是有着&道町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大音希声,大象=7己形,道隐无名&&之道家逻辑的,当然,天然禅师这里肯定不是在谈论道家,而是要借道家的这个逻辑来阐明佛教之所谓&心&,也就是来描述&佛心&。天然禅师认为,&佛心&即是&大心无心&一一他用&人心无心&来表达心之&体川&,其中,大心&是心之&体&,&无心&是心之川。在天然禅帅看来,心之为物,或心这种尔西,&勿得言其有无虚实&,也就是既不能言其&有&,也不能言具&尤&:既不能说其&虚&,也不能说其&实&,总之,心乃是亦有亦无,非虚非实,真有点&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或&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难怪在《金刚经》中,佛要告诉须菩提: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昕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在《金川经》中,佛还告诉须菩提说: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争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昕住而生其心。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金刚经》中所说的&诸心皆为非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和&&应生无所住心&都是在表达&无心&的意思,都是在言说只有做剑&无心,才有心之&,所倩&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就是此意。当然这里的&用&不是日常&用铅笔写字&、&用茶杯喝水&中的&有心&之&用&,而足一种&无心&&的佛教境界,是指体现佛教境界的&无心&之&用&, &即是&使自己身心沉浸在一种见无所见,听无所听,舒卷自在的宏大之中,比如礼佛,若能做到&心同虚空,不见能礼,无有所观,则无所礼,如是礼时,非对一佛二佛,心等太虚,身遍法界&,这种&尢心,,之&用&实际上也就是&&空&之&用&,也就是《心经》中所说的,&是故空中无色,兀受想行识,兀眼耳鼻舌身意,兀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堙,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宄竞涅檗&,此之&&宄竟涅檠&就是&无心&,可见&无心&便是&佛道&,此正&如夫童正觉禅师讲,&无心体得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龙牙居遁禅师讲,&寻牛须觅迹,学道贵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所谓&无心合道&是也。
   从&用&上讲,&无心&固然是&宄竞潭檗&,&无心&固然能&合道&,只有&真无心,才能真承担,要真承当:要真承当,必须是真无心&,但&无心不是我们的最后住处,也不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正因如此,所以天然禅师认为,不能光以&无心&为心,还要以&何心&为心,因为心&&亦有亦无&,他说:&心不自心,因契道以名心;道小自道,凶尢心以名道,所以道绝玄微,心无体量。若言有道有心,犹是把箸拈匙见识:若言无心无道,依然灵龟曳尾之机,叫暗掀翻,非其境界,同时杀活,岂是全提?&这里的&全提&就是&体用全提&,亦。&体&亦&用&,&用&&是&无心&,&体&是&有心&。关于心之&体&,慧能大师(638&713)在《坛经.般若品》在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蛮&中的&摩诃& &&嗣是作了清楚的解释,吐看: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罕。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苦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日摩诃。
  慧能大师以&心量广大&来指认心之&休&,通俗地说就是,心之_&休&非常非常地&大&,&人&,剑什么程度呢?&犹如虚字,尤有边畔&,&能含月物色像&,什么东西都在心里面,德国文学家歌德()所说的:&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窄,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心量广大&洵不虚也!佛教中的&菩萨&(BodhisattVa),仃时也做称为&大道心众生&、&大心众生&或&大心凡夫&。所谓&大心&者,诚如&清凉澄脱国师二人论列杂华宗旨,一个说道:此经圆融,直授大心,凡夫十信满心,入初住即与佛齐。一位具一切位,无有占今岁月时劫,凡夫一念相应即一念佛。若无大心凡夫,佛种应断。正是山于菩萨&心黾广大&,所以,在菩萨眼中,诚如&圣严法师曾说:&佛教的生命不仅是指有生命的动植物,也指无生命没有感情色彩的大干世界,一山一水,一石一木,都足众乍,皆有佛性。万物即我,我即万物。&故而,佛教讲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即足说慈悲一切众生,怜悯一切众生。&心之&用&就是建立在这种&心量广大&之上的,因为&心量广人&,所以能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总之&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分明,应川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米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般若&即是&空&,&股若&之&用&就是&无心&之&_用&。
  至此,我们结合佛教和禅宗的经典将天然禅师的&大心无心&解释清楚了,即心有&体用&,其中&大心&是指心之&体&,心体广大无边或&心量广大&;因为&心量广大&,所以心无所执著而展示&无心&之&用&,&无心&就是心之&用&,总之,&大心&之&体&显&无心&之用。当然,天然禅师对于作为&体&的&大心&和作为&用&的&无心&还有自己进&步的解释。
  首先,对于&大心&,天然禅师蜕,&此事如镜里花,如水中月,如水上泡,如蜃楼,如海市,如影,如电,如梦,如空中响应,勿得言其有无虚实;又如兔角,如龟毛,如石女儿,如露柱怀胎,如铁船浮,如海底火发,勿得言其有无虚实;又如木棉花,如山中云,如草树,如岩譬,如涧,如城市中男女,女善恶是非,一切臣细,公私诸事,勿得言其有无虚实。&(引文重出)在这里,天然禅师用&如&来表达&大心&。从语言学上讲,&如&就是好像的意思,&如&就是&像&,是个比喻词,&张大干晚年对学生说:大抵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人像,也不戍当战意求不像,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艺术。&、&在张大丁一()看来,艺术就是存追求&像&与&不像&之间的&_灭趣&,也就足在追求&如&:同样地,佛教也是在追求&如&。在佛教中,&如&足一个表达佛理的非常重要的实词,而且还往往被说成&真如&。那么什么足佛学之&如&呢?在佛学上,&如&就是既&址&_义&不是&,既&有&又&无&,既&实&义&虚&,也就是《金刚绐》中所说的诸如&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般若波罗蜜,艮非般特波罗蜜,足名般若波罗密&之类用来表达&宅&的逻辑&A,非A,是名A&。我郜知道,单说&足&或单说&不是&,都不是最大,比如我们指认老师,如果我们说他是老师,这足柯局限的,冈为他还是父亲或儿子呢?相反,如果我们说他不是老师,那也不对,因为他明州址艺帅,而口.我们说他不是老师又不能确定他究竞足什么身份,还是有局限,不是最火,所以,综合一卜,只何说他既是老师,又不是老帅,才足对他最恰当的描述,也是对他最人最川个的指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火心&就是&如心&,&如心&者,犹如《楞严经》&七处征心&所表明的,&心&既不在内,又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同时&心&既在内,叉在外,也在中间,总之哪儿都不足&心&,但哪儿又部足&心&,&心&尽虚空遍法界而存任,这就足所谓的&人心&。&大心&既住某&处,又不任某一处,虽然&过女心不可得,现任心不可得,术米心不叮得&,似过去、现在、未来无时无处小是&心&不有&心&。&人心&不但尽虚空遍法界,而且还无始无终。
  其次,对于&无心&,天然禅师以&心不自心,因契道以名心&诠释之,其中的&心小自心&意指我们的心不是由它自己决定的,其喜怒哀乐乃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因而也是缘起性空的,是&无&而不是&有&。若心&契道&,便是佛心;若心不&契道&,便是&众生心&。天然禅师的&心不自心&乃是出自天然禅师所属的曹洞宗祖师宏智正觉禅师(109l&1157)的卜面这则&上堂语&: &
  心不自心始是心,眼不见眼始是眼。堂堂无影迹,历历绝思惟。明满环中,兔怀夜月:翠横海上,犀晕秋山。直须及尽玄微,始解承当底事。且道&承当底事&作么生?智不到处切忌道著。
  其中的&心不自心始是心,眼不见眼始是眼&乃是表达&无心&和&无眼&(见《心经》&无眼耳鼻苫身意&)的意思。&无眼&且不论,单看&无心&。&无心&便是&心不白心始是心&,那么如何理解&心不自心始是心&昵?简单地说,所谓&心不自心始是心&,就是心只有不执著于自己才是真正的&心&,才是能够真正起到&心&之作用的那个&心&,实际上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无念&或&兀念之心&一一&兀念&才是真念,&兀念之心&才是真心,那么,什么是&无念&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坛经》对&无念&的解释。
  在《坛经》中,惠能以&无念&、&无相&、&无住&之&三无&来总结其所创立的禅宗法门,他说:&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奉。无相行,相而离相;无念青,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其中,&无相&和&无住&皆直接源自于惠能依之而开悟的《金刚经》。《金刚经》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卡非相,即地如米&或&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即是解脱,因而要求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乍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乃至&不可以身卡得见如来&,连佛相或女米牛也要&无&掉。。,这就是所谓的&无相&。至于&无住&,《金刚经》中是这样说的:&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总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生无所住心。无所住心就是一颗没有执着的心,就是一颗解脱住的心、自由自在的心&。
  如果说&无相和&无住&足惠能对《金刚经》中相应思想的概括,那么&无念&便足惠能住《坛绎》的新说,但不管是&无相&,还是&无住&,抑或是&九念&,它实际上《坛绛&定慧品》《坛绎&自序品》住介绍惠能的佛教经经力时有两处捉到他依《金刚经》而开悟,一处是惠能&于市卖柴,时彳丁&客买柴,使令送午客店。客收夫,惠能得钱,却&门外.她一客诵经,忠能一闸经语,心即开悟,遂川:&客诵何经绎?&客日:&《命刚经》。&玛一处是弘忍存向兽能&三更传衣&的时候,&以袈裟遮司,不令人她.为说《盒川经》,争&应尤所住而小其心&,忠能苦下人悟&。《余川经&如理实见分》&《盒&绎&离相搬灭分》《金刚经&正信希有分》《金刚经&如理实见分》关于连佛相或如来相也要&无&掉,世代尢荠文喜禅lJ巾(820&899)的下面这个公案最有说服力:据说朝亓台山,作路上见到之殊菩萨来接他,他怎么说?他说不町以有两个文殊。仆么意思?他阱的足-科;自信,&找就足艾蛛,怎么义跑出个文妹水了?一其实这样的话才足文姝菩萨爱听的。后术他回到寺院修仃,据说他件人臻啦面做饭,舀水的时候,水缸里出现文殊菩萨:他存锅里炒菜的时假,锅节向义出现更姝薄萨。哪要换了我们.适不赶紧止工紧得磕头啊,把舀水的瓢扔卜啪啪磕头.肯定得返样。阿文再禅师怎么做的呢?水缸里出现他就朝水,山工里打,锅里出现就朝锅艰打,&凡所有十相皆是虚安一.. &他能做剑这一点乃是因为他魁到了自己和文殊菩萨一样的心性,所以他冉小会为外面的境界迷惑了。 &对他来说,他返枰做,就是对戈殊菩萨最好的礼敬。水缸里出现了&,那兴许世之球等萨检验他呢,开他迁仃没九符卡相,心有没仃为外境所功都是指人心&空&的状态或&空&的境界,即&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射于这种&空&的境界,惠能从&无相&、&无住&和&无念&三个角度来加以揭示,首先,&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睹法上,念念不住,只口无缚也,此是以无件为本&&;其次,&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最后,&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白念上,常离睹境,不于境上生心,&&所以立无念为宗。&&云何立尢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市无念为宗&。请大家特别注意惠能在这里的三个不同提法,即当他说到&无住&时,浣&以无住为本&;当他说到&无相&时,说以&无相为体&:而当他晓剑&无念&时,则说&以无相为宗&,对于其中的&本&、&体&、&宗&这三个词花含义上宄竞有何区别,笔者思之多日,竞不得要领,暂且存疑,伏望高明指教,现在只关注&无相&、&无住&和&无念&本身。由于&无相&和&无住&在《金刚经》中已有充分的表达,所以惠能在《坛经》中并没有多加解释,而是把笔墨都匀给了&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小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匕玎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令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若只阿物小思,念尽除却,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室碍&。存这早,惠能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尢念&并非如其字面所示那样没有念头或什么都不想的意思&,那么&无念&又是什么意思呢?&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尢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其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向性起念,六恨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可见,所谓&无念&是指&无(空有)二相,无齿尘劳之心&而&真如自忡起念&,析言之,&真如自性&为&尘劳&所覆,其所起的&念&便足&妾念&或&邪念&,卡目反,&符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真如)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念&不是没有&念&,而是相对于&邪念&丽苦的,&尢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也就是说,&有念&即是&邪念&,&无念&即是&念&。,
  《坛经》的&尢念&即足&正念&告诉我们,&无念&不是指没有&念&,而足指&念&的纯粹化,即回到&念&本身,回到&纯粹的念&,这&纯粹的念&只与&念&本身有关,它就是&念&本身的存有,它就是&念&本身。这种光溜溜的不为一切所覆的纯粹的&念&本身,就是&念&,就是禅宗&明心见性&中的所谓&明心&,也就是宏智禅师所说的&心不自心始是心&,因为&心&要是去&自心&,也就是去执著于自己,那么&心&就不纯粹了。
  最后,我想引《楞伽经&偈颂品》中的偈语来进一步印证宏智禅师的&眼不见眼始是眼,心不自心始是心&,并以为本文之结束。该偈语是这样的,日:心虽成二分,而心无二相,如刀不自割,如指不自触,而心不自见,其事亦如是。
  结语,前文我们提到深受禅宗影响的陆九渊的&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这句著名的格言说明了心之大或表明了&大心&,不过,若进一步按照中国古代的&谐音解读法&,那么,:吾心&者,&&无心&也,从而&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也就成了&宇宙即无心,无心即宇宙&,其中&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说的是心之体即&大心&,而&宇宙即无心,无心即宇宙&说的是心之用&&无心&,因此,我们可以说,陆九渊的&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正是天衣无缝地表达天然禅师的&大心无心&思想。至此,我们结合佛教与禅宗的思想把天然禅师的&大心无心&思想解释了一番,究竟有没有解释清楚,或解释得是不是合理,敬请批评指正。我这里要说的是,无论我解释的如何,天然禅师的&大心无心&确实言及了心的本质,即人心本大,只是因为执著而变得狭小,佛教修行就是要回归此之&大心&,做到《坛经》所谓的&心量广大&;而要将&大心&落到实处,体现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就要做到&无心&,&无心&行事即合道,比如行善要&三轮体空&而不望报,&不要执著世相,即使是善行也是如此,若执著果报和福德,即是有相之见,不够彻底&,&如有些人一边想捐资建学校,一边却想着建成之后的学校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有些人一边向乞丐施舍,一.边却嫌弃人家身上脏,气味不好闻,等等&,这都是&有心&而不是&无心&。一旦&有心&,那一切行善的功德就丧失殆尽;只有做到深入&般若&而&无心&,行善才能功德具足,正因如此,所以永明延寿大师(904--975)说:&若布施无般若,惟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此诚如天然禅师所说,&尽大地皆以无心得之,祗是不曾点眼;尽大地皆以有心失之,祗是不曾错脚。&阿弥陀佛(作者:陈坚)
(责任编辑:彭明军)
1信箱手机QQ602992菩萨在线-提供最新最快的佛教资讯 做中国最权威的佛教媒体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5 沪ICP备号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世法与佛法的无心境界-弘护问答集-学佛答问
首页 - 学佛答问 - 弘护问答集 - 正文    │
  世法与佛法的无心境界
  问:“学佛要达到无心境界,无心境界是否事业上也不要努力了?到什么程度为佳?是否除了不要心,其余什么都要?”
  答:“无心”,千万不要把名词误会了,无心是无妄心、有真心,无恶心、有善心。所以“无心”这两个字要搞清楚,不是连真心也没有了,善心也没有了,无心就变成木头人,那就错了。大乘经上常讲的“无心”,是“无妄心”这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无妄想心、无分别心、无执着心,然后全心全力那个心是真心,我们讲“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个心有,这个不是无。与这五种心相反的没有,这是真心。真心去工作,无论在哪一个行业,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岗位,都是菩萨事业。什么是佛菩萨?佛菩萨是一切众生的榜样,我们这里题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就是佛菩萨。我们在同行里面,给同行做一个好榜样,给同行做一个好模范。譬如你所经营的这些事业,决定要用真诚心去做,利益一切众生,决不为小利而伤害众生。
  在今天,这些事情就太多太多了。譬如医药,现在医药里头假药很多,这个害死人!为了图一点小利,造假药来欺骗众生。所以我们今天要用药,一定要很小心、很谨慎。新加坡政府检验比较严格,假的东西少,它要通过好几次的检验。香港就靠不住!我过去在台湾,有很多同修到香港,很多人去买片仔磺,这是很好的药。可是在香港片仔磺的价钱相差很多,有些地方卖得很贵,有些地方很便宜,假的太多了!我们一般人不识货,很容易上当,很容易买到假的。
  我过去在美国中药店,我也有一次去买两粒片仔磺,回来的时候打开来一看,还好,不错,有一粒是真的、一粒是假的,我们也就算了,不再去找店里麻烦。因为这个东西不是他造的,他进口来的时候,也是受别人欺骗。这个就是过失。菩萨商人决定是货真价实,这是菩萨。如果真的想为赚钱,你用真诚心去做,你绝对不会少赚。你用造罪业、欺骗众生的手段赚来的钱,说实在话,还是你命中所有的,你绝对不会在命中所有的会多赚一点。如果你有这个本事,我也会去干!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我教同修,初学佛的人,我教他一开端就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我过去都是这样教人。你初学佛,你要读什么经?我教你先读《了凡四训》。三百遍念完之后,你就有个深刻的印象,你就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决定不会再用非法手段去欺骗人。为什么?得不到一丝毫的利益。你以为用假东西把人钱骗过来了,骗来的还是你命里头有的,你说冤不冤枉?为什么不用诚实的心处事待人接物,修积功德?那个福报无量无边。害人是折福,决定不会增福。老老实实处事待人接物,这个人增福。
  我们今天,大家都希望找一个好的环境来修行,找一个好的环境来生活。什么环境好?实在讲,应当是要选择。古圣先贤也都教给我们,孟夫子的母亲也选择邻居,选择好邻居。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也要懂得选择一个好的环境。什么叫好环境?这个地方的人忠厚老成、不欺骗人,这个环境好。我们在世界上走过许许多多国家地区,新加坡这个地方算不错!这个地方人民守法、不欺骗人,这个很难得。他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得力于法治,惩罚很严,大家不敢犯法,不容易。可是最好的环境是什么?不是法治。法治是什么?并不是叫人真的心服口服,是没有办法不守法、没有办法不做好人,不做好人要受惩罚。最好的方法是“礼治”,中国古人提倡的礼治,从你自己良心里头处罚,不要法律,最高、最上乘的,那是古圣先贤的教育,明理,可是现在已经非常难得了。
  我们到澳洲,澳洲的环境不错。过去我们的韩馆长第一次到澳洲,非常赞叹,她说:“人间天堂。”澳洲人为什么那么样的淳朴?地大人稀。人少,这也是一个因素,人少的地方好。澳洲土地面积大概跟中国、跟美国差不多大,人口只有一千七百万,我去的时候。最近几年大概移民的多了,今年报纸上统计的一千九百万,多了两百万人。人少,人与人就特别亲切,就不会骗人。因为人太少了,看到人很珍惜。澳洲的土著,我跟他们接触,我去参观土著的学校,我看到土著的学校小朋友非常重视伦理,他们懂得孝顺父母,懂得尊敬尊长,我看了非常感动,很难得!所以我们要是把中国伦理道德的教育介绍给这些学校小朋友,他们很容易接受,跟他们的想法、作法完全一致。所以我们对于土著学校,我们要帮助它。我们要把中国的伦理道德的教学、把大乘佛法的教学,要介绍给他们的学校。我在那边,跟他们的学校相处得非常融洽。好像这一次我们的温馨晚会,他们学校派两位代表来参加。从这个地方,我们选择生活的环境、修学的环境,也是有标准的,值得我们做参考。
  不是说佛家讲的无心的境界,把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了,那是错误的。就像我平常劝大家讲的“放下”,有些人误会了,把工作也辞掉了,什么都不干了,过了几个月写信给我:“法师,您教我放下,我现在统统放下了,现在我没有钱了,我生活成问题了。”这是完全错会了意思。你工作放下了,谁养活你?佛菩萨不会养活你的。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佛菩萨教我们放下私心、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不要去追求名闻利养,放下是这样的放下。你真的有成就、有功德,实至名归,这是你应该得到的。不应该得到的,放下;应该得到的,可以得到。佛是通情达理,佛不骗人,佛的话我们要仔细听,千万不要产生误会,这一点非常重要。(净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49)
  其他相关文章
地藏孝亲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心为佛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